⑴ Zara的服裝陳列方案
給你Zara的服裝陳列方案如下作參照:
1、陳列主題方案
2、賣場規劃布局設計方內案
3、櫃面結容構設計方案
4、中島結構設計方案
5、模特應用設計方案
6、展台設計方案
7、櫥窗設計方案
8、道具應用方案
9、海報應用方案
10、服裝搭配方案
11、導購員形象設計方案
12、音樂視頻方案
13、燈光應用方案
詳情建議你去服裝陳列 聞瑞 實戰訓練營深造一下,他們會領你去現場教你如何制定出他們的陳列方案的。
⑵ 如果你是zara的產品總監,你覺得如何能夠更好的讓zara的品牌本土化
這個牌子我知道,東西還挺好的,就是有點貴,衣的碼也很大。在沈陽只有一個店,好像知道的人還挺少的,我是在淘寶上看到後特意上網查的,然後去看的,店不錯,男女小孩的東西都有
⑶ 你認為ZARA的運營模式能推廣到哪些行業或企業中為什麼
這個我建議只能在服裝業推廣,畢竟他還是差一點
⑷ zara的品牌特徵是什麼
ZARA旗下擁有400餘位的專業設計師,一年推出的商品超過120000款,可說是同業的5倍之多,而且設計師其平均歲數只有25歲,他們隨時穿梭於米蘭、東京、紐約、巴黎等時尚重地觀看服裝秀,以擷取設計理念與最新的潮流趨勢,進而模擬仿效推出高時髦感的時尚單品。
每周兩次的補貨上架,每隔三周就要全面性的汰舊換新,全球各店在兩周內就可同步進行更新完畢,極高的商品汰換率,也加快了顧客上門的回店率,因為消費者已於無形中建立起ZARA隨時都有新東西的重要形象。
除此之外,ZARA設計群也實時與全球各地的ZARA店長進行電話會議,透過了解各地的銷售狀況與顧客反應,來靈活變通調整商品的設計方向,因應客人的百變口味,而且在顧客購買的同時,店員已經將商品特徵以及顧客資料輸入計算機,藉由網際傳輸將數據送回ZARA總部。
設計群則可掌握各種精確的銷售分析與顧客喜好,再加上本身專業的時尚敏銳度,來決定下一批商品的設計走向與數量,如此一來,商品即可發揮最大銷售率,也意味著能有效壓低庫存的出現率。
(4)zara推廣方案ppt擴展閱讀:
ZARA(颯拉)是1975年設立於西班牙隸屬Inditex集團(股票代碼ITX)旗下的一個子公司,既是服裝品牌也是專營ZARA品牌服裝的連鎖零售品牌。ZARA是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裝商,在87個國家內設立超過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
ZARA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更為低廉,簡單來說就是讓平民擁抱High Fashion。Inditex是西班牙排名第一,超越了美國的GAP、瑞典的H&M、丹麥的KM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服裝零售集團。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它在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6249家專賣店,旗下共有8個服裝零售品牌,ZARA是其中最有名的品牌。在全球86個國家擁有1808家專賣店(自營專賣店佔90%,其餘為合資和特許專賣店)。
⑸ ZARA在中國的服裝等級跟品牌定位
1。等級價位我覺得都是在,E-land等品牌之下,應該是桐瑞典的H&M一個檔次的。屬於專賣店略高點。 2。ZARA在中國的定價略低於商場里的品牌女裝,而它的款式色彩特別豐富。在這里,既可以找到最新的時髦單品,也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基本款和配飾,再加上設計豐富的男裝和童裝,一個家庭的服裝造型甚至都可以一站式購齊。簡單來說,顧客可以花費不到頂級品牌十分之一的價格,享受到頂級品牌的設計,因為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復制最流行的設計,並且迅速推廣到世界各地的店裡。打個比方,今天你在米蘭看到的當季最新款的裙子,10天後,就可以在北京世貿天階的ZARA店裡買到神似的衣服。3。 ZARA的商品從設計、試做、生產到店面銷售,平均只花三周時間,最快的只用一周。而在國內,以快著稱的美特斯邦威,完成這一過程還要80天的時間。 4。ZARA品牌誕生於1975年,設立於西班牙,隸屬於西班牙服裝巨頭Inditex集團 (Inditex集團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裝商),ZARA在全球56個國家內設立超過兩千多家的服裝連鎖店.ZARA 深受全球時尚青年的喜愛,有設計師品牌的優異設計,價格卻相對低廉,簡單來說,ZARA就是讓平民擁抱High Fashion。 ZARA充分迎合了大眾對於流行趨勢熱衷追逐的心態:穿得體面,且不會傾家盪產。
⑹ ZARA是如何從裁縫鋪到商業帝國的
奧特加作為Zara的創始人,在Zara的發展史上功不可沒,他可以說是一手締造了Zara的輝煌。而他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服裝行業里打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呢?與他的的經營理念密不可分,而他的經營理念,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創新。他從來不走尋常路,以新、快取勝,緊跟時尚,緊隨大眾的潮流,跟隨大眾的一個不斷變化的口味。
最後,就是Zara十分懂得去營銷,雖然它一點都不愛做廣告,但是它把錢砸到了應該砸的地方。服裝行業通過做廣告來營銷的確不是一件性價比很高的事情。所以Zara就把錢花在了拍模特的穿衣照上,而模特並不是普通的、那些我們經常會看到的那種成衣照片上的模特,而是世界頂級超模。另一方面,Zara會將自己的門店裝潢的很高級,所以人們一看這家店,就會覺得衣服的品質很好。
⑺ 要一個好的營銷策略
Zara和H&M的營銷策略對比
[摘 要]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目前為國際上兩大成功的服裝零售品牌,兩家公司的成功得益於其獨特營銷策略的運用。本文旨在總結歸納兩家公司營銷策略上的異同點。為中國零售企業提取一些可借鑒的經驗。[關健詞]ZARA、H&M、營銷策略
(一)引言
西班牙知名服裝品牌ZARA屬於在西班牙排名第一、壘球排名第三的服裝零售商Inditex公司旗下的品牌,該公司在全球擁有近2000多家分店,其中ZARA是Inditex公司9個品牌中最著名的旗艦品牌,被認為是歐洲最具研究價值的品牌。ZARA已在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店,並且每年都以7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盡管ZARA連鎖店只佔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數的二分之一,但其銷售額卻佔到了公司總銷售額的75%左右。
瑞典H&M公司,全稱Hennes&Mamitz,是由其創始人ErlingPersson在1947年創立於瑞典的服裝零售連鎖企業。目前公司在歐洲和北美的2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其零售店,每年銷售貨品超過5,5億件,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服裝零售連鎖企業之一。
這兩大服裝零售業的巨頭,能在歐洲及國際市場上取得成功,歸功於他們獨特的營銷策略。本文旨在比較這兩家公司營銷策略的異同。為中國服裝零售業提取一些可借鑒的經驗。
(二) ZARA與H&M的營銷策略比較
1)產品策略
ZARA和H&M採用的都是「少量、多款」的產品策略,兩者都打破了傳統服裝業界季節的限定,在同一季節內也會不斷推出新穎款式供消費者選擇。
ZARA的「少量、多款」產品策略的實現,依靠的是公司對時尚信息和消費者反饋信息的快速採集與共享,而這主要緣於以下兩個系統的構建。
*龐大的設計團隊的構建:ZARA擁有一個兩百多人組成的,非常強大的新產品開發團隊,該團隊包括三類人員:設計師、市場專家和生產經理。其中約有一百多人為設計師,平均年齡不到30周歲。年輕的新產品開發團隊對時尚有著敏感准確的理解,他們從米蘭、巴黎時裝秀取得靈感,識別流行的時尚趨勢,設計與這些趨勢相匹配的各種款式。ZARA只需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對歌星的裝束或頂級服裝大師創意作品的模仿。從流行趨勢的識別到將迎合流行趨勢的新款時裝擺到店內。ZARA只需兩周的時間,而傳統生產方式下這個周期要長達到4-12個月。
*信息共享體系的構建:ZARA的每個門店,都安裝著彼此獨立的信息系統。每天晚上,位於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魯尼的ZARA總部,會和每個門店交換大量原始數據,數據細致到每款產品賣了幾單、尺碼、顏色、數量、賣出時間、支付方式、折扣信息、價格調整等。之後,各部門會根據需要分解數據,以對各地市場做出判斷。而這些所獲取的信息又會及時反饋到ZARA的設計總部。設計師們根據各地的流行情報信息來進行設計流行趨勢的識別。而每個門店經理手上的PDA為其溝通的有效工具,可以通過PDA向西班牙總部發出訂單,能在PDA上獲取總部給他們的建議訂貨量,還可以利用PDA與總部產品經理進行直接溝通。
H&M為實現其「少量、多款」的產品策略同樣也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
*消費者需求信息獲取體系的建立:為了更准確地滿足消費者真實需求,公司創造產品採取了一種「推一拉」的方式,即除了把公司認為消費者想要的產品「推」給消費者外,更要用消費者想要的商品來「拉」住消費者。公司設計團隊不定期地在東京、巴黎、紐約及其他主要的對尚之都旅行,從T台時尚到街邊流行到處捕捉時尚靈感、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
*信息共享體系的建立:H&M總部和22個生產辦事處的所有部門間的溝通基於一個名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 ion Tech-nologies)平台,在H&M的總部。設計與采購部門協同工作,每個設計理念都有一支設計師、采購員、助理、打版師、財務總監及部門經理組成的團隊,這樣可以在設計初期便著手在價格、市場反饋和流行時尚之間取得平衡,而這些人員的日常信息溝通藉助的就是ICT平台。ICT為H&M建立了一個環型的信息反饋機制,銷售、庫存、采購計劃和生產能力的信息變得完全透明,使多品種,更新頻率較高的產品的管理成為可能。
2)價格策略
兩家公司的在價格上都採取低價策略。ZARA的目標消費群是收入較高並有著較高學歷的年青人,主要為25-35歲的顧客層,H&M也將目標消費群定為15-30歲的年青人,這一類的購買群體具備對時尚的高度敏感度並具備一定消費能力,但並不具備經常消費高檔奢侈品牌的能力,兩家公司頻繁更新的時尚低價產品正好可以滿足這類人群的需求。但是,因兩家公司採取了不同的供應鏈策略,所以雖同為低價,卻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ZARA為確保其「少量、多款、平價」的商品以「極速」方式送達客戶手中,將大部分生產放在歐洲。在西班牙,ZARA擁有22家工廠,其50%的產品通過自己的工廠生產,50%的產品由400家供應商完成。這些供應商有70%位於歐洲,其他則分布在亞洲。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為了保持其供應鏈的響應速度,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物流成本。為確保商品傳遞的迅速,ZARA還堅持以空運方式進行商品的運輸,也使其成本進一步提升。
與ZARA不同。H&M在供應鏈的構建上更看重成本的因素,公司產品的製造環節被完全外包給分布在亞、歐、非洲及南美的約700家製造商(大部分在盂加拉、中國、土耳其)。公司根據其銷售產品的差異,採用了雙供應鏈策略:①管控歐洲生產的快速反應供應鏈,大約一半的前沿時尚產品在接近歐洲市場的歐洲國家(主要是土耳其)製造,此類商品需要較短的交貨周期(最短3-4周),以便及時根據銷售反饋做出調整;②管控亞洲生產的高教供應鏈,另一半的基本款產品時尚風險較小,交貨周期可以相對延長(最長6個月),為保證低價和質量則安排在低成本的亞洲國家(主要是中國、孟加拉等國)製造。
通過以上供應鏈的調整和安排,使H&M在價格上可以採取比ZARA更低一層的策略。據統計,H&M的時裝價位比ZARA約低出30%~50%。
在價格折扣方面,兩家公司也都採用少折扣策略。因兩家公司的產品都是「少量、多款」,消費者如不在第一時間購買,就存在著再也買不到的風險,所以往往無法等到季末或歲末打折就會迅速購買。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兩家公司的貨物上櫃後幾乎都能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只會剩下少量不受歡迎的產品留在季末或歲末打折。在這方面ZARA的成績尤為突出,ZARA的打折商品數量平均約占它所有產品總數量的18%左右,約只有競爭者的一半水平。以H&M經營狀況最好的2001年為例ZARA平均打折商品佔7%,H&M則為13%。
3)銷售渠道策略
為將商品以迅速、平價的方式送達消費者手中。兩家公司又都不約而同地採用「直營」策略。ZARA和H&M作為服裝品牌的同時,也是零售連鎖店的品牌,他們在世界各地擁有大量的連鎖店鋪,而為達到商品傳遞迅速、價格低廉的經營目標,兩家公司的連鎖店鋪基本由總部進行直營,貨物由總部集中進行調配。
盡管如此,H&M並未放棄在銷售渠道的拓展上的創新,到目前為止其銷售渠道雖仍以直營店為主,但其目錄銷售、在線銷售的業績卻在持續增長。1980年,H&M收購了RoweHs公司,開始在瑞典、芬蘭、挪威和丹麥進行目錄銷售;1998年,H&M在瑞典開設了網上商店,隨後在芬蘭、挪威、丹麥都開通了在線銷售。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礎上,2006年秋天,荷蘭成為其在北歐地區以外首個開設在線銷售的國家。2007年秋季,德國和奧地利預計也將啟動在線銷售。
與H&M的創新不同,ZARA始終堅持其「直營」策略,並表示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為他們堅持認為讓顧客進人店鋪,直接接觸商品,體驗商品才是最好的經營方式。
兩家公司也都致力於在各國鋪設直營店鋪。ZARA是於1975年,由一位普通的鐵路工人的兒子——阿曼奇奧·奧特加·喬開創的一家小店鋪。發展至今,ZARA已在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店,並且每年都以70家左右的速度增長。ZARA零售終端網路現已覆蓋到五大洲,ZARA位於歐洲的零售店所佔比例最高,並以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中產階級為其消費主體,在H&M店鋪較多的北歐地區。店鋪數量相對較少,例如其在挪威只有首都奧斯路1家店鋪,芬蘭也就只有包括首都赫爾辛基在內的兩個城市的3家店鋪,而H&M在挪威的46城市、芬蘭的26個城市都有店鋪分布。
H&M於1947年在瑞典創立。1964年開始開拓國際市場,如今已在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分店。1964及1967年H&M首先進入鄰國挪威和丹麥,這兩個國家與瑞典在有相似的文化、經濟水平、價值觀念、氣候條件,這些相似性對於沒有什麼國際化經驗,剛開始跨國經營的H&M公司來說有助於減少經營風險。此後公司基本也採用由近及遠的接觸擴散方式,先在接近原有市場的國家開展經營活動,當經營活動達到一定規模再建立生產與服務機構。H&M在全球的店鋪覆蓋國家沒有ZARA廣泛。幾乎沒有涉足ZARA積極開拓的南美市場,也正體現出H&M的這種謹慎經營,穩步擴張態度。雖然H&M當前的主營區域仍然是歐洲,但2007年3月在香港首家店鋪的開張、4月上海兩家店鋪的開張、以及其中文網站()的建立都表明了其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蓄勢待發的姿態。 4)促銷策略
與以上營銷策略中,兩家公司具有的部分相似點不同,在促銷方面,兩家公司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ZARA幾乎不作廣告宣傳,它的廣告成本僅占其銷售額的0-0.3%,而行業平均水平則是3.5%,廣告費用的節省幾乎成為它另一方面的利潤來源。
ZARA的品牌宣傳主要靠以下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其產品結構自身的特點。以時尚、現代且豐富的款式結構配合合適的價格吸引消費者。並以快捷的更新速度抓住消費者的購買心理——「一旦看中而不購買,很快就會沒有貨」;二是依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時裝擺放與展示方式:①地理位置選擇方面:ZARA一般都將店鋪開在高檔商業區和繁華的交通樞紐。盡管在這些地方開店的成本費用很高。但ZARA總是在店裡留出寬敞的空間,為顧客營造一種寬松愉快的購物環境,2000年ZARA店的平均面積為910平方米,到2003年底,ZARA在壘球連鎖店的總面積達68.6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分店的面積為1096平方米。②櫥窗展示方面:ZARA聘請多名時裝設計師從米蘭、巴黎時裝秀取得設計靈感,利用高檔品牌提前發布時尚信息的傳統(如3月發布秋冬季時裝、9月發布春夏季時裝。發布時間和真正的銷售季節中間通常有6個月的時間差),使得時尚雜志還在預告當季潮流時,ZARA櫥窗已在展示這些內容。③店內布置方面:ZARA店裡表服一般不是按貨品種類堆放,而是上表、褲子、皮包、配飾搭配放在一起。讓顧客很容易一動心買走一整套東西。優越的地理位置、頗具特色的櫥窗設計和獨具一格的店內展示都使得ZARA不用打廣告也具有非凡吸引力。
H&M的品牌促銷與ZAlLA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將廉價大眾品牌與時裝大師聯系起來的方式可以說是他們在時裝界的首創。2004年和2005年H&M聘請了被稱為「時裝界愷撒大帝」的名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和前披頭士樂隊成員Paul MeCartney之女,著名設計師斯泰拉·麥卡特尼(SteUa MeCartney)為品牌設計服裝。當2004年11月,與卡爾·拉格菲爾德(KarI L,Lagerfeld)的合作開始時,當月就創下了營業額飆升24%的佳績。2006年推出了荷蘭服裝設計師維克多(VIKTOR)和羅爾夫(ROLF)設計的新款服裝系列,在斯德哥爾摩以及歐洲大城市引起了瘋狂搶購熱潮。2007年更是推出了M byMadonna系列,利用國際巨星麥當娜的設計系列配合中國香港與上海的新店鋪開幕。
(三)小結
營銷策略並無定式,並非將成功經驗照搬過來,中國的企業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但ZARA、H&M的運營方式值得我們的企業去思考,通過對兩家營銷策略的比較分析,不難看出,是否擁有「快而准」的市場應對方法,將成為衡量服飾品牌核心競爭能力的標尺。准確地了解各分店銷售情況和庫存狀況,做到准確配貨,准確地進行銷售預測與分析,企業領導及時准確地做出營銷決策是這兩家公司成功的關鍵。而在「快而准」的背後則離不開適時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和高效物流系統的支持。中國服裝企業在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的基礎上,需盡快提高企業快速反應的能力,適時地完成市場預測、市場營銷和管理方式的革命。改變原先落後的管理思維和業務處理模式,從而真正規范企業流程,實現利潤的增長。
⑻ 怎麼評價 ZARA 的服飾
同意。跟它本身衣服的質量面料做工比,價格真的不便宜。而且看著都舊舊的皺皺巴巴的,真的不值那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