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競走是項什麼運動,有什麼技術,它和跑步有什麼區別
競走是田徑運動。
競走技術的基本要求:
1、步幅自然、寬大、頻率快、身體重心軌跡波動小,移動速度快,實效性高。
2、動作自然、協調、節奏感強、輕松省力、經濟性好。
3、雙腳不能同時離地。
普通走步的速度,每小時約五公里左右,而競走的速度則快得多,即使用中等速度走,也要比普通走快一倍以上。競走規則要求,支撐腿必須伸直,從單腳支撐過渡到雙腳支撐,在擺動腿的腳跟接觸地面前,後蹬腿的腳尖不得離開地面,這樣就能保證用雙腳支撐,不會出現騰空現象,這是走和跑的根本區別。
競走的速度取決於步頻和步長。普通走每分鍾約為一百到一百二十步,而競走可達一百八十到二百步,優秀的競走運動員每分鍾超過二百步。普通走的步長一般是七十到八十厘米,競走的步長可達九十到一百一十厘米,身材高大的運動員的一步是一百二十厘米左右。
競走與跑步的區別:
規則規定支撐腿必須伸直,從單腳支撐過渡到雙腳支撐,在擺動腿的腳跟接觸地面前,後蹬腿的腳尖不得離開地面,以確保沒有出現「騰空」的現象,而這也是競走與跑步的主要分別。
② 競走這項運動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又有什麼價值
競走是在普通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者的動作結構相同,都是由單腳支撐和雙腳支撐交替反復進行。但競走有它的特點,骨盆前後轉動大,腰部有一定的扭動,兩臂積極擺動,腳著地時腿充分伸直,步幅大,頻率高,前進速度快。
③ 競走項目速度慢,姿勢難看,還費勁,為何這個項目會成為運動項目
競走在外面人來看運動時的姿態確實很不好看,但是競走卻很考驗運動員的身體力量和運動技巧,是一種力量和技巧相結合的運動,而且這項運動和人們平時的生活最貼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要走路。
在競走中,腿的前、後肌肉都會得到充分鍛煉和加強,全身肌肉幾乎都要進行活動,比長跑消耗的熱量還要多,是理想的減肥運動。競走能發展腿部肌肉的力量及髖關節的靈活性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提高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機能,培養吃苦耐勞、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競走簡便易行,又不易發生意外,稱為「不受傷的運動」。
④ 競走運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競走起源於英國,1867年,英國舉行了第一次競走錦標賽。到了19世紀90年代,這項運動在德國盛行起來。1893年舉行的維也納到柏林的競走比賽,全程長達578公里。1908年,奧運會正式將競走列為比賽項目。從1961年起,每年舉行盧迦諾杯競走比賽,以後發展成為世界盃賽,男選手爭奪盧迦諾杯,女選手角逐愛斯堡恩杯。
競走比賽最先出現於1775年至1800年間的英國,有些更是日以繼夜地進行。競走於1908年的奧運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並且分為3500米及10千米兩種賽程,後來亦出現過3000米及10000米的賽事。1932年的奧運會首次加入50千米競走的公路賽,而10000米競走則在跑道上進行。自1956年起,20千米及50千米競走正式成為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並且在公路上進行。女子競走比賽始於1932年的捷克,直至1992年的奧運會,女子10千米競步才正式成為比賽項目,而且也是在公路上進行,結果由中國的運動員陳躍玲奪得首面的奧運女子競走金牌。此外,中國的女子競走運動員如閻紅、徐永久、李素傑、關平、金冰潔、徐躍玲等,亦曾多次刷新5000米及10000米競走的世界紀錄。
19世紀初,英國出現步行比賽的活動。19世紀末,部分歐洲國家盛行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的競走旅行。1866年英國業余體育俱樂部舉行首次冠軍賽,距離為7英里。競走分場地競走和公路競走兩種。場地競走設世界紀錄;公路競走因路面起伏等不可控因素較多,成績可比性差,故僅設世界最好成績。運動員行進時,兩腳必須與地面保持不間斷接觸,不準同時騰空,著地的支撐腿膝關節應有一瞬間的伸直,不得彎曲。比賽時,運動員出現騰空或膝關節彎曲,均給予嚴重警告,受3次嚴重警告即取消比賽資格。1908年首次進入奧運會,當時的距離是3500米和10英里。此後幾屆奧運會距離有所不同,有過3000米、10公里等,從1956年奧運會起定為20公里(1956年列入)、50公里(1932年列入)。女子競走於1992年才被列入奧運會,距離為10公里,2000年奧運會改為20公里。
⑤ 求一個關於冬季老師競走活動的口號,16字的
老師老師,我是老師!再說一遍,我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