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做好小學課余田徑訓練(轉載)
然而由於社會上對體育的偏見,學生家長不能正確的理解課余訓練和文化學習之間的關系,再加上目前社會上針對小學生的各種培訓班,輔導班,興趣班多如牛毛,更使得小學的課余田徑訓練舉步維艱。面對這種現狀,做為一名最基層的小學體育教師,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本人通過近幾年的工作實踐,總結了一些這方面的經驗與各位同行分享。 一、力爭各方面的支持是課余田徑訓練的基礎 體育田徑運動訓練事關學校、家長、學生及學校訓練場所等事項,這其中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學校的領導對體育工作都十分的支持,就我所在的學校來說,我們學校對課余田徑訓練工作的支持包括了經費、場地、訓練時間、相關制度等各方面,從而帶動了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對訓練工作的支持。所以目前這方面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爭取學生家長的支持,我們的做法就是與家長多勾通,人與人之間最難的就是平等、真誠的勾通,我們得讓家長明白你工作的出發點是和他們一致的,那就是為了讓他們的子女能夠更好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多做家訪,關鍵是讓他們能夠正確的看待課余訓練和文化學習之間的聯系,要讓他們明白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矛盾關系。當然這些工作並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它貫穿在一年甚至多年的訓練活動過程中。通過和家長真誠的勾通,在五年的工作實踐中,我選了100多名的小運動員,其中只有一人是因為家長的原因不能參加訓練的。 二、做好選取材工作是課余田徑訓練的關鍵 所謂選材:就是指學生對田徑訓練的個人條件,包括體能、身材、素質等各方面條件;為此,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我個人認為小學的課余田徑訓練選材工作應該分為兩個方面。小學課余田徑訓練的重要任務就是為了發現和培養優秀的體育後備人才。所以在選材過程中,要把那些運動天賦好發展潛力大的學生挑選出來。對於這類運動員的選材要綜合考慮其發育問題,遺傳因素,以及運動成績,而不能單純的看當前的運動成績。然而那些具有良好天賦的優秀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麼就要考慮到訓練工作的另一個主要任務,那就是在上級的比賽中獲得好成績,為學校爭光。從這個任務出發,就要求體育教師去選擇那些有一定成績基礎,對田徑運動有濃厚興趣,訓練刻苦,有意志力的學生進行訓練,其中意志品質應該作為重要的因素。 三、科學、合理的訓練是課余田徑訓練的前提 課余訓練的最終目標就讓運動員獲得好的運動成績,培養優秀的後備人才,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來實現,這也是整個課余訓練工作的核心內容。 1、要有科學的訓練計劃。田徑訓練是一項系統的人才培養工程,所以這個計劃應該是長期的,同時從實際條件出發具有很強的可操做性,並且要在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的調整、完善,此外還得有階段性的小結,並在此基礎上調整和制定下一階段的計劃。 2、重視基本技術的掌握,這里包括各個專項技術和各能輔助技術。小學的課余訓練是基礎的基礎,因此掌握正確、合理的基本技術應該放在訓練的第一位。同時在技術的教學中,還要注意正確的處理和把握運動技術和身體素質之間的關系,做到運動技術的學習和掌握必須建立在身體素質的提高的基礎上。 3、合理的安排運動負荷,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決定了小學課余田徑訓練不適宜進行大強度的訓練。為了讓小學生身體得到健康的生長發育,我們在負荷的安排上應該以運動量的逐步提高為主,在此基礎上適當的加大運動強度。但是比賽的成績是強度的體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我們應該在全年量的積累上,在賽前的兩到三周進行一定強度的訓練,以適應比賽時的強度。 4、正確的認識和處理速度、力量、耐力這三項基本身體素質間的關系和地位。我認為在田徑這項運動中,速度是核心,力量是物質保障,而耐力是基礎。因為比賽成績好壞主要體現在速度上,比如徑賽項目比的就是位移速度,田賽項目的成績也取決運動員合理運用技術的前提下的出手速度,起跳速度。而沒有強大的肌肉收縮力量來對抗阻力,那麼速度也無從談起。但是速度和力量的提高需要反復的練習才能獲得,可多組數的反復練習如果沒有足夠的肌肉耐力和良好的心肺功能就不可能實現,所以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必須建立在耐力提高基礎上。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提高學生的耐力水平,然後逐步發展學生的力量,而速度訓練的方法有許多種,它應該是一條線,始終貫穿在整個訓練過程中。也就是要做到每堂訓練課都有速度練習,只是針對不同的練習目的採用不同的練習方法。 5、設計一套完整的靈敏協調性訓練的方法。良好的靈敏協調素質能夠讓運動員具備好的觀察力和反應速度,並能准確的表現所做動作在空間、時間和用力等特徵及相互配合上的高度精確性,並能使運動員能夠較好掌握和完成多種身體練習和多種運動技術。因此在每堂訓練課的准備活動中加入十分鍾左右的靈敏協調性的練習,能讓學生的運動素質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從而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各項運動技術。 四、加強思想教育,重視文化課成績。 1、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和集體榮譽感。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白能夠參加田徑隊證明了他們具有超出同齡人的天賦,特別是對那些文化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而言,更是證明他們價值的重要機會。必要時可以給這些田徑隊員一些適當的特權,讓他們感覺到能夠身披印有學校名稱的運動服,為學校的榮譽去拼搏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同時通過學校領導給予那些參加了上級運動會載譽而歸的學生大力的宣傳表揚,讓他們享受英雄般的待遇來增加他們的自豪 2、培養興趣,讓學生從成績的提高中獲得滿足感。對於小學生來說,興趣是他們的主要動力來源,只有讓他們喜歡這項運動,熱愛這項運動,並在訓練的過程中看到自己在不斷的進步,這樣學生才能克服訓練中苦和累。同時用各種游戲和學生喜歡的球類活動來培養他們的興趣,此外還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安排訓練負荷,盡量讓學生在玩耍中提高身體素質。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一點是最重要的,所謂的親其師而樂其道,當學生喜歡體育老師了,願意和你在一起,那麼他就會對這項運動產生興趣。其實許多時候學生能夠在訓練中願意付出多少,承受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對自己老師的親近度。那麼如何讓你的學生喜歡你,親近你,把你當自己的父母一樣看待呢?那就是愛你的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這種關心應該是生活上、學習上、訓練上全方位的。平時,盡量多一點時間和學生在一起,多和學生玩一玩,聊一聊,還可以帶他們出去野炊、踏青等等。總之一句話,你對學生在情感上付出多少,那麼你就將收獲多少。
『貳』 小學田徑隊訓練計劃方案
小學田徑要以培養興趣,提高素質為目標.不要急功近利去追求成績,那樣可能會斷送小運動員內的未來!容
具體方法很多,主要是基本的熱身活動方法,基本技術!至於成績這個年紀主要看孩子的天賦!不要急於上力量,否則拔苗助長!
『叄』 小學田徑隊訓練方法
小學 哎 把我們以前訓練方法告訴你把
我們是每天早上和下午訓練,早上主要就是慢跑~多跑,,速度不用快,以跑熱為主,跑完壓腿!很關鍵。下午也是先熱身3圈。連長跑的5圈,然後是技術動作,小步跑,高抬腿,跨步跳。每個3組。做30米。然後就是跑跑加速跑,這是每天必須做的。這樣才能讓小孩養成訓練的好習慣。然後做完這些,就看你自己的訓練計劃了,沒天訓練的都不一樣,不要上太大的強度就可以了。對於素質好的學生可以加大強度。
哦 對了不要給小孩上力量,對以後發展不好。
怎麼樓上的訓練計劃像籃球隊的身體素質方面的訓練計劃呢~~我曾經看過我高中班主任的訓練計劃(我班是文體班班主任是男籃主教練)跟你寫得差不多~
按我的方法練學生的成績不一定是最突出的,但是技術動作和訓練習慣絕對是好的,對以後運動員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我就是這么練的,雖然沒全市第一,但是也近前5了,10.90.呵呵。還不錯把~~
『肆』 有哪些田徑運動的培訓班
田徑訓練應該結合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寒假裡由於天寒風高,應多採用室內的運動,如:跳操、瑜伽。。。。。。如果想進行室外活動不要選擇劇烈的田徑活動。可選擇長跑。
『伍』 田徑的訓練方法
我就是學校田徑隊的。訓練方式:早晨七點半【最好空腹,運動完後在吃早餐】、兩手拿著杠鈴,【杠鈴按照自己的體力來選擇重量】一手拿一個,想跑步的標准動作那樣、要擺臂。圍繞操場慢跑五圈、完後。休息五分鍾、有做一百五十個下蹲、在做五十個蹲跳。這樣才有效果的哈。下午的時候、也是跑五圈,不拿杠鈴。完後、做三分鍾的拉韌帶帶訓練、【盡量雙手抱著腳底】。運動時要注意多喝水哈。我去區上比賽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訓練方法。只要不怕吃苦、多付出點汗水。相信你就能成功的哈、祝你能夠取得令你滿意的成績、相信有付出,就有收獲!
『陸』 田徑400米訓練方法
400米訓練方法
速度是提高400米成績的重要因素對速度耐力要求很高。速度耐力是運動員較長時間保持最快速度跑的能力。如果只有良好的速度而沒有與之相適應的速度耐力要想取得良好的成績是不可能的。400米跑是短跑中保持高速度跑距離最長的項目
因此對速度耐力的要求就更為重要。 起跑時要快,用自身90%的速度能力跑到第一個下彎道後,改用自身80%的速度能力放大步跑,注意好節奏,跑到第二個下彎道時,也就是到了還有大概120米的地方時,用自身70%的速度能力跑,放一放,調整好自己狀態,准備最後100米的沖刺!記住!最後100米是400米最難跑的,大家一定要頂住!
一、發展速度耐力的生理學基礎 經過速度耐力訓練肌肉中的糖元含量會有所增加促進糖酵解作用的酶的活性也會提高發展速度耐力主要是提高乳酸供能能力乳酸供能的最高值在運動後的30——40秒可維持到2分鍾相當於快跑200——800米。我們發展速度耐力所選擇的跑段
基本上在這個范圍之內。發展速度耐力需要較大的強度刺激以及適當的間歇時間。如果強度不大間歇時間過長就不能使乳酸值達到一定程度難以提高機體對乳酸的最大耐受力如果休息時間太短就不能使機體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不能保持訓練強度。因此在訓練中應採用80%左右的強度休息間歇以心率恢復到每10秒鍾20次左右為宜。生理學研究證明心率在20——30次/10秒范圍內脈搏輸出量最大低於20次/10秒鍾輸出量太小。心率太快呢每搏輸出量變小總輸出量變小。這些都不利於心血管系統功能的增強。
二、速度耐力訓練方法 400米跑的速度耐力訓練適宜應用「以短為主長短結合」的反復跑。
①主項與接近主項距離的跑在速度耐力訓練中占的比重較大對提高專項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練習方法有 1、300米×68次間歇6分鍾 2、300米+200米+100米組合跑×45組間歇3——4分鍾組間間歇7分鍾 3、300米快+50米慢+100米沖刺跑×45組組間間歇8分鍾 4、400米檢查跑×12次間歇25分鍾到30分鍾。
② 超主項距離的跑對提高跑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練習方法有 1、500米×56次80%——90%強度間歇8分鍾 2、800×34次間歇10分鍾 3、 1200米+600米+400米組合跑×23組間歇5——8分鍾組間間歇15分鍾。
③ 在進行速度耐力訓練時還要相應發展一般耐力、力量耐力和協調能力等有關素質主要練習方法有
1、發展一般耐力可採用越野跑、30——40分鍾定時跑、球類活動等
2、發展力量耐力時,可採用負重連續跳、較長距離的跨步跳、單足跳、高抬腿跑等練習方法
3、通過各種跑的專門練習,如加速跑、彎道跑等練習,體會正確技術,發展動作協調能力。
400米速度分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前後半程速度差值非常接近,若減去前程起跑加速耗時後程比前程跑的更快。
1.速度的生化特徵。400米跑是有機體在缺氧情況下,肌肉在全力運動中完成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速度耐力項目。其供能特點。起跑後約十秒鍾主要是磷酸原供能系統,後一段跑程中由於機體所需能量大,超過磷酸原系統供能能力,必須依靠糖無氧酵解系統供能,其中高能磷化合物的分解占。400.M無氧糖酵解過程中產生的ATP佔55%至60%有氧代謝過程中的ATP佔15%至25%,由此可看出,400米跑中需要最多的是糖的無氧糖酵解過程中產生的能量。平均最好成績為,45秒10與平均最好成績為,秒的運動員之間的顯著差別在於一種運動員明顯地由非乳酸無氧供能系統產生更多的能量盡管這一差別還無法用數值來表示但這一結果使研究人員斷定高水平跑運動員其特點在於"具有極高的無氧代謝能力"。支持這一觀點的是美國的喬利和格德羅的研究結果。即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在較長距離上的加速度率和保持最大跑速的能力要大於未經過專門訓練的運動員經管這些運動員的最大速度能力都相近由此可推斷出經過訓練的運動員在無氧酵解之前其肌肉中的PC水平就會上升用來延長工作時間。
2.400米速度分配。對400米跑運動員來說,取得成功的一個關鍵方面,就是在全賽程能夠最合理而有效的分配自己的速度和能量,至今無人能夠做到自始至終用全力跑完400米因此控制好用力程度及速度分配十分重要,在世界田壇競技場上,往往看到我國選手100米比賽的前30米、200米比賽的前100米、400米的前200米均比國外選手快或相當接近但後程被人趕超的失敗教訓。研究認為,不善於把握速度而超前消耗能量,缺乏與強手比賽經驗以及訓練手段不能有效提高專項生理供能系統能力是三個重要原因。因此,有效提高速度能力,也就是提高非乳酸無氧代謝能力和乳酸無氧供能能力應是400米訓練方向。
3.400米速度訓練手段。在制定400米速度訓練計劃時把最高速度跑貫穿在全年訓練階段中,採用最高強度或接近最高強度短跑訓練確立"以速度為核心"的訓練指導思想、同時,參考訓練手段和供能系統供能的百分比和間歇訓練參數,根據間歇訓練計劃包括訓練時間和距離,每次課總組數和次數、活動和休息比率、休息方式等要素,提出三種無氧組合間歇訓練手段。1。無氧負荷初等強度速度訓練。2.無氧負荷中等強度向高強度速度過渡訓練。3.無氧負荷最大強度速度訓練.
簡略訓練法
首先,一周7天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每天都能夠訓練,因為如果有1天不練,你這一周的訓練可以說就損失了一半,所以,我希望你能天天參加訓練。
周一:速度訓練。30米、60米各3次,100米4次(記時間)
周二:耐力訓練。(300米+500米+300米)一組,(300米+200米+100米)一組 記時間
周三:力量素質訓練。俯卧撐20個*4組 仰卧起坐30個*4組 立定跳遠若干次
周四:調整 打打球 放放鬆 慢跑一下
周五:專項練習。400米*4組 間歇10分鍾 記時間
周六:長距離有氧練習。40分鍾慢跑 不能停,不能間歇。
周日:休息
『柒』 田徑400米訓練方法有哪些
一、准備期
這個時期主要是提高運動員跑的能力,同時發展各項身體素質和改進跑的技術。時間大約為4個月,大約從11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訓練安排如下:
(一)周一
早操4000米,要求每千米3分45秒~3分50秒,通過有氧訓練,提高心肺功能。注意韌帶拉伸及跑的技術改正。
下午:速度訓練,訓練內容:30米X4次、60米X4次、120米X3次(主要在彎道上進行,模擬起跑後的加速過程)。
素質訓練:小負荷的半蹲起,負重直膝跳,快速低強度的卧推,腰腹肌練習。
(二)周二
專項力量,抓舉40~50公斤X3~4組X3次。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X6~8組x3~6次。
跨步跳100米X4次X2組(要求積極扒地,從而在跑的過程中實現短支撐和向前性),慢跑放鬆。
(三)周三
早操4000米。要求同周一。
下午:跑的能力練習。200米變速跑X8次X2組(每個200米要求用27~27.5秒完成,中間走100米休息,要求走100米時間不能超過1分鍾)。
(四)周四
專項力量,深蹲,小腿屈伸70%~90%X6~8組X3~6次。半蹲40%~60%X10~12次X3~5組卧推40%~60%X12~15次X3~5組。
跨步跳100米X4次X2組(要求積極扒地,從而在跑的過程中實現短支撐和向前性)。
負重弓箭步走40米X4次(這項練習能很好地擴大跑的步輻,是400米跑很重要的要求)。
慢跑放鬆。
(五)周五
早操4000米。
下午:跑的能力練習。200米變速跑X8次X2組(要求同周三)。
(六)周六
專項耐力600米X2次(要求1分28~1分30秒,間歇10分鍾),專項速度300米X2次(要求37秒5~38秒,間歇10分鍾)(註:通過超專項距離的600米訓練能大大提高自身的無氧糖酵解。而300米則是提高速度耐力)。
(七)周日
休息,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能大大提高跑的能力。並在技術上有所改進,為下一階段的訓練打下良好基礎。
二、賽前訓練
訓練時間2~3個月一般是3~5月份。這個階段主要是在上一階段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大強度、有針對性地專項訓練,從而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
(一)周一
早操4000米,要求每千米3分45秒~3分50秒,通過有氧訓練,提高心肺功能。
下午:速度訓練,60米X3次,100米X4次,120米X3次(主要在彎道上進行,模擬起跑後的加速過程),200米X3次(60米和100米的強度要求用90%的強度完成,200米要求24秒左右)。
擺臂練習,腰腹肌練習。
(二)周二
200米變速跑X8次X2組(每個200米要求用26.5~27秒完成,中間走100米休息,要求走的100米時間不能超過1分鍾。提高強度。主要是發展抗乳酸能力)。
(三)周三
專項力量,抓舉40~50公斤X3~4組x3次。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X6~8組X3~6次。壺鈴蹬跳X20個X5組。
跨步跳60米x4次x2組(要求積極扒地,從而在跑的過程中實現短支撐和向前性,同時提高跨步跳的速度)。
200米X3次(把200米的速度和節奏提升到400米比賽時前200米的模式)。
(四)周四
400米測試(要求掌握好自己的速度節奏,要求步幅大,有節奏感)。
(五)周五
200米變速跑X8次X2組(要求同周二)。
(六)周六
專項耐力600米X2次(要求1分25~1分27秒,間歇8分鍾),專項速度300米X2次(要求36秒5~37秒,間歇10分鍾。註:通過超專項距離的600米訓練能大大提高自身的無氧糖酵解能力。而300米則是提高速度耐力)。
(七)周日
休息,這一階段的訓練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能大大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並有很強的抗乳酸的能力。是比賽取得好成績的重點。這一階段訓練的特點是強度大,要求高。
三、賽前調整
一般是賽前一周,因為上一階段的大強度訓練身體可能出現疲勞,因而利用這一階段把身體狀態調到最好,同時有條件可攝入一些利於恢復的營養品。調整的訓練安排如下:
(一)周一
早操4000米,下午,150米X4次X2組(強度中等)。
(二)周二
4000米有氧跑,200米X3次(仍以400米前200米的節奏跑)。
(三)周三
力量訓練,深蹲,小腿屈伸,卧推70%~90%X6~8組X3~6次。擺臂練習。
(四)周四
早操20分鍾自由跑,下午休息。
(五)周五
200米變速X6次X2組(強度200米27.5秒左右)。
(六)周六
做一個賽前的准備活動。
(七)周日
休息
400米的訓練方法有很多,主要是根據項目特點進行練習,同時還要根據不同類型的運動員進行不同的訓練。只要堅持系統的訓練,就能大幅度提高運動成績.
『捌』 我想辦一個暑假田徑培訓班,主要針對中考的孩子 各位大神覺得怎麼樣搜集意見中……
是一個不錯的決定
建議把班開設在學校附近。
孩子來的方便
加強廣告宣傳。
『玖』 八百米的訓練方案
一、變速跑、間歇跑是體育考生800米訓練的主要手段
800米跑是一種有氧無氧跑的典型項目。對有氧供能和無氧供能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訓練既要改善心臟和循環系統功能,增強有氧供能能力;又要改善肌肉工作能力,增強無氧供能的能力。
變速跑的生理效果,首先是增加心臟容量,改善跑的過程中心臟對循環系統的泵血能力,從而更好地向工作中的肌肉提供血液,提高有氧代謝能力,即提高了耐久能力。
間歇跑的生理效果,是引起肌肉中的血液的「過度酸化」,為了消除「過度酸化」對肌肉工作能力的影響,就要求血液中有大量的鹼儲備,發揮中和作用。運動員有了更好地抵抗較長時間「過度酸化」和供氧不足的能力,便提高了無氧供能能力,即提高了速度耐力。
勻速跑(或定時跑)也有變速跑同樣的生理效果,經常採用,會對肌肉收縮的生物化學變化發生影響,使肌肉中肌糖元增多,有氧分解產生能量供給肌肉收縮的能力提高,而相反地使發揮速度所需要的無氧分解能力,因得不到鍛煉而相對削弱,所以會影響速度,進而影響其他專項成績,因此不適宜體育考生的800米訓練。
體育考生800米訓練, 第一階段多採用變速跑訓練;第二階段變速跑和間歇跑訓練交替採用;第三階段多採用間歇跑的訓練。
二、周訓練計劃中,800米訓練的合理安排
周訓練計劃是根據階段訓練計劃所規定的任務、內容與要求制定的。在制定周訓練計劃時,要准確地掌握學生的訓練情況,根據學生現有的訓練水平,周密地考慮訓練的運動負荷量,兼顧各專項訓練。周訓練計劃中的800米訓練安排:在第一、第二階段,每周一般要有兩次,第三階段每周不得少於一次,訓練間隔不得少於兩天;必須與力量素質訓練(特別是杠鈴負重練習)叉開,一般安排在大強度力量素質訓練前一到兩天,或者周末,通過星期天的調整,以求達到超量恢復。
三、一次訓練課運動量及強度安排
體育考生800米訓練,第一階段逐漸增加運動負荷量,第二階段在增加運動負荷量的同時加大運動負荷強度,第三階段只上強度而不增加運動量(或適量減小運動量)。下面是第二階段800米訓練運動量及強度的課計劃安排:
1. 變速跑的運動量及強度安排
每次訓練課的跑量是800米專項距離的4倍左右,如採用150米、200米快速跑,中間用100米慢跑作為調整,訓練量為:跑12~14個快跑150米+慢跑100米;或者跑10~12個快跑200米+慢跑100米。快跑段的強度不低於70%,慢跑段的時間不超過快跑段時間的三倍。
2. 間歇跑的運動量及強度安排
每次訓練課的跑量是800米專項距離的3倍左右,如採用200米、300米、400米的間歇跑,訓練量為:10~12個200米跑;或者6~8個300米跑;或者5~6個400米跑。跑的強度不低於自己最高速度的80%為最佳。如果跑的強度在70%以下,對人的機體就沒有足夠刺激,對提高成績意義不大。
一、方法
這種訓練方法比較簡單,出現在20世紀初,基本上依賴運動員自己的天賦,運動員以自我練習為主,量和強度都很小,其特點是訓練的距離和時間遠遠超過比賽的距離和時間,且用速為勻速,地點一般在野外。
1、方法的改進:上世紀20年代後,人們對這種訓練方法作了改進,主要做法是把速度訓練和耐力
訓練結合起來,跑的量和強度都有所增加,並且對全年的訓練時期作了一定的劃分。各訓練階段的訓練手段有明顯區別。准備階段的訓練具有一定的量和強度;比賽時期的速度訓練內容有較大增加。「接近或達到比賽距離的強度跑」這一訓練手段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這種訓練方法主要以芬蘭人為代表。30年代後,以美國教統員米·黑非為代表的美國、英國、芬蘭的中長跑界在使用郊外長時間勻速訓練的基礎上,採用田徑場地圳練,主要是一些速度訓練。
2、理論依據:訓練時間長於30分鍾的不間斷跑的心率保持在140——160次/分鍾,對於發展運動
員心臟功能和提高有氧能力,效果明顯。
3、取得的成績:芬蘭運動員帕·努爾米於1924年第8屆奧運會中長跑比賽中獲得4枚金牌,其後10年間13次打破5個項目的世界紀錄。受益於這種訓練方法的還有美國運動員比采恩倫,他在1934年以3分48秒8的成績創造了1500米的世界紀錄。
這種訓練方法是瑞典中長跑被教練員古斯塔·赫邁爾創造發明的,「法特萊克」瑞典語的意思是「速度游戲」,其訓練方法主要是利用自然環境如田野、樹林、沙地等進行走、慢跑、快跑的練習、運動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決定加速、放鬆的時間和距離。這種訓練的特點是利用自然環境的條件及游戲使運動員的心理比較放鬆,很好。訓練的距離一般為10——20公里。加速的距離一般為600——2000米。
1、理論依據:「法特萊克」訓練法通過野外變化速度跑的方式.將運動員的心率控制在130——180次/分鍾之間,既發展了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又發展了運動員的無氧能力。同時,對運動員的心理起到了良好的調節作用。
2、取得的成績:在「法特萊克」法的訓練下,瑞典運動員黑格和安德森創造了20年不敗的神話。
(三)間歇訓練法
此方法是德國中長跑教練員波·格施勒和生理學家萊因德爾,於20世紀40年代共同創造的。間歇訓練法是對多次練習的間歇時間作出嚴格的規定,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復進行練習的訓
練方法。訓練中將間歇訓練分為三種類型:高強性間歇訓練、強化性間歇訓練(A、B型)、發展性間歇訓練。高強性間歇訓練時間小於40秒,心率190次/分鍾恢復為120——140次/分鍾,強度大,間歇很不充分。強化性間歇訓練A型訓練時間小於40——90秒,心率180次/分鍾恢復為120——140次/分鍾,強度大,間歇不充分;B型訓練時間小於90——180秒,心率170次/分鍾恢復為120——140次/分鍾,強度較大,間歇不充分。發展性間歇訓練時間大於5分鍾,心率160次/分鍾恢復為120次/分鍾,強度中等,間歇不充分。間歇方式均為走和輕跑。
1、理論依據:通過嚴格的間歇過程,可使運動員的心臟功能得到明顯的增強;通過調節運動負荷的強度,可使機體各機能產生與有關運動項目相匹配的適應性變化;通過不同類型的間歇訓練,可使糖酵解代謝功能能力或磷酸鹽與糖酵解混合代謝的功能能力或糖酵解與有氧代謝混合功能能力或有氧代謝功能能力得到有效地發展和提高;通過嚴格控制間歇時間,有利於運動員在激烈對抗和復雜困難的比賽環境中穩定、鞏固技術動作;通過較高負荷心率的刺激,可使肌體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確保運動員在保持較高強度的情況下具有持續運動的能力。
2、取得的成績:通過間歇訓練的應用,使德國運動員在20世紀40——50年代先後3次打破世界紀錄。
(四)重復訓練法
訓練中多次重復幾個固定的段落,段落可以短、等於或者稍長於比賽段落,休息間歇時間較長,心率恢復到110——100次/分時繼續訓練。重復訓練法的核心是五大結構(段落長度、跑的速度、重復次數、間歇時間、休息方式)和三種類型,即短時間重復訓練法(時間小於30秒,強度最大,間歇時間相對充分,間歇方式走或坐)、中時間重復訓練法(時間30秒——2分鍾,強度次大,間歇時間相對充分,間歇方式走或坐)、長時間重復訓練法(時間2——5分鍾,強度較大,間歇時間相對充分,間歇方式走或坐)。
1、理論依據:通過重復訓練,可使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得到明顯的增強,產生與有關運動項目相匹配的適應性變化;通過不同類型的重復訓練,有利於運動員在激烈對抗和復雜困難的比賽環境中穩定發揮技術動作,提高運動成績。
2、取得的成績:重復訓練成功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時運動員羅·莫恩斯,在1955年打破了保持16年
之久的800米1分45秒7的世界紀錄。
(五)馬拉松訓練法
60年代紐西蘭的里迪亞德推崇「公里數創造冠軍」的理論,創造了馬拉松訓練法。運用這種方法培養了兩個奧運會冠軍並創造了5項世界紀錄。從而使世界中長跑分為在自然環境中的勻速和任意變速的訓練方法與跑道上間歇訓練方法兩大訓練體系。
(六)高原訓練法
受到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的啟示,中長跑又創造了強化訓練手段——高原訓練法,這種訓練方法
促進了世界中長跑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二、要求
(一)准備期:訓練重點放在發展運動員的全面身體素質和一般專項能力,方法主要以不間斷長跑訓練法和「法特萊克」訓練法,結合速度和一般力量練習,發展運動員的有氧水平,提高運動員跑的能力。
(二)競賽期:以發展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保證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為重點,方法可以選擇間歇訓練法和重復訓練法,對運動員的跑量和強度通過心率加以控制,逐步形成競技狀態,並將最佳競技狀態保持到比賽。
(三)恢復期:以慢跑、帶有游戲特點的「法特萊克」跑、球類活動以及醫學和心理學措施進行身體恢復和心理疲勞的消除。
三、應用
(一)磷酸原無氧供能系統的訓練以6——10秒的爆發力練習為主,練習採用30——60米的重復跑
和行進間跑、10秒左右的跳躍、越野中30——50米的沖刺跑等。糖原無氧酵解供能系統的訓練採用10——120秒的間歇訓練法。
(二)採用持續訓練法,中等強度用長時間持續跑40——100分鍾,無氧閾強度持續跑15——30鍾,心率160次/分左右。
(三)採用間歇訓練法,短段落間歇次數多,心率150——160次/分左右(200米快/100米慢14——16次,400米快/100米慢10——12次),長段落間歇次數少,心率160——170次/分左右(例如1000米快/200米慢8——10次、2000米快/200米慢4——6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