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能力培養
選取溝通與抄合作行為襲、人際交往行為兩種典型行為作為培養重點,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格培育工作。
實現「助學」與「育人」的有機結合。
能力提升:為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添翼工程」開設了不同職業群體所必需的共性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其中,「通用管理能力培訓」講授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項目管理等各行業通用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培訓結束後,學校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考取通用型管理能力等級認證,為學生的就業增加砝碼。「計算機技能培訓」採取「互聯網+動態虛擬」的學習方式,為計算機基礎相對薄弱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基礎知識、平面設計、3D製作、資料庫管理、C#基礎等循序漸進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
人格培育:學生資助中心選取溝通與合作行為、人際交往行為兩種典型行為作為培養重點,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格培育工作。在「溝通合作能力提升訓練」中,走高台、擺人牆、翻勇士牆等活動,增進了同學們對集體的參與意識與責任心,同時也幫助他們增強自信心,磨練戰勝困難的毅力。在「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訓練」中,同學們學習了待人接物的禮儀、如何表達表現、如何與他人相處等一系列實用知識,融洽了人際關系。
❷ 如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的培訓
大學生如何提高就業能力:認清自己 做好規劃
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教育不僅要使受教育者不斷學習各方面知識,還要使受教育者在學校學習期間獲得某個職業所必需的實際工作能力,繼而使這些能力成為受教育者在日後社會生產活動過程中獲得獨立謀生的必要准備。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存在很多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而就業能力則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最根本的原因。
其一,做好職業規劃
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通過對職業生涯的主客觀因素分析、總結和測定,確定一個人的奮斗目標,並為實現這一事業職業目標,而預先進行生涯系統安排的過程,職業生涯規劃也被稱作職業生涯設計,分個人職業規劃(設計)和組織職業規劃(設計)兩個方面。
1.職業生涯規劃的作用
在於幫助你樹立明確的目標與管理,運用科學的方法,切實可行的措施,發揮個人的專長,開發自己的潛能,克服生涯發展困阻,避免人生陷阱,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最後獲得事業的成功。
2.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
不僅能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力條件找到一份工作,達到和實現個人目標,更重要的是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為自己訂下事業大計,籌劃未來,進一步詳盡估量主、客條件和內外環境優勢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設計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合理而又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自我定位、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明確自己的方向,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在進行規劃的時候,都會問:「我想干什麼?我能幹什麼?現在准備什麼?就業環境如何?」這樣,就有助於在校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個性張揚,而非「個色」發揮。在校生可以自己找點事情做,如自己對寫作感興趣並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試著寫一本書。找出自己特長的東西,並發揮這種特長。
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你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你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並使其持續增值;引導你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你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引導你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引導你前瞻與實際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使你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採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你的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因此,大學生及早制定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十分必要的,而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是重要的。在全球化的競爭之下,每個人都要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從事熱愛的工作,這樣的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樂的人,他們最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最大的成功。「知己」十分重要, 「『知彼』也是同等重要的。
其二,擁有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在求職的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有的學生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抱著逃避的心態。要通過多參加課外活動,來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我們要多鼓勵他們出去實習,讓他們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在遇到困難時讓他們養成積極、向上、越挫越勇的精神。通過外出實習,讓他們能清楚的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要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在無稱心如意的單位時先就業再擇業。
目前,確有部分畢業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素質估計過高,對自己價值創造能力估計過高,這種就業心態使他們在求職旅途中屢屢碰壁。俗話說有多大腳就穿多大的鞋,也就是這個道理。此外,畢業生到企業後不願從基層做起,不願與小事做起的職業心態,也是他們不受企業歡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認清自己的能力
在當今就業環境嚴峻、競爭異常激烈的形勢下,除了各級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外,畢業生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從擇業心態到就業上崗全過程加強就業競爭能力。
(一)客觀認識自己
(二)增加誠信意識
(三)增強團隊意識
(四)培養良好習慣
(五)提高專業技能
(六)做好職業規劃
(七)認同企業文化
(八)珍惜就業機會
現代企業都講究用人求「實」不求「高」。「學歷並非越高越好,企業看重的是個人的實戰能力,寧可選擇大專甚至更低學歷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沒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為對於企業來講,既掌握專業技術理論,又有專業技術經驗,能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者就是人才。
總之,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大學生應該爭取全面發展自己,認清就業形勢,從自身出發,調整好心態,積極應對,完善自我,做好就業准備,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努力提高個人的就業競爭力,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實踐學習之中,切實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綜合素質。
大學生如何提升就業能力
高校畢業生是當今社會重要的人才資源,在人才市場上已經成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隨著高校大規模的連年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畢業生人數也越來越多。據統計,2000~2006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為107、115、145、212、280、338和413萬人。到2009年600多萬畢業生。在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多的同時,大學生就業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如何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能力則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所在。
職業生涯規劃: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
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說是「就業困難」,不如說是「就業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持有「大一大二先輕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遲」的心態,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這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一次對205位北京市人文經濟類綜合性重點大學生的調查顯示,62.2%的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和職業生涯沒有規劃,32.8%的不明確,只有4.9%的有明確的設計。
大學作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大學生一旦確定自己的理想職業,就會依據職業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和實踐,並為獲得理想的職業積極准備相關事宜。其次,正確進行自我分析和職業分析。自我分析即通過科學認知的方法和手段,對自己的興趣、氣質、性格和能力等進行全面分析,認識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職業分析是指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充分考慮職業的區域性、行業性和崗位性等特性,比如職業所在的行業現狀和發展前景,職業崗位對求職者要求的自身素質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要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將已有知識科學地重組,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最大限度的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第四,培養職業需要的是能力。除了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外,還需具備從事本行業崗位的基本能力和專業能力。大學生只有將合理的知識結構和適用社會需要的各種能力同意起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從具體實施來看,職業生涯規劃應從大一做起,並根據自己的長期目標,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的行動計劃。比如,一年級為試探期,這一時期要初步了解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或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但由於學習任務繁重,不宜過多參加實踐活動;二年級為定向期,要通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最好在課余時間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以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並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三年級為沖刺期,在加強專業學習、尋求工作和准備考研的同時,把目標鎖定在與實現自己的目標有關的各種信息上;四年級為分化期,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時可對前三年的准備做一個總結:檢驗已確定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准備是否充分,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修補。
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就業能力的關鍵
學校和社會是有差距的,其運行規則和社會的運行規則有很大不同。這種環境的隔離,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學生對社會的看法趨於簡單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業對應屆畢業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歷與生活經驗,角色轉換慢,適應過程長。他們在挑選和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同等條件下,往往優先考慮那些參加過社會實踐,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就業前就注重培養自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能力。
藉助社會實踐平台,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此外,還可以使他們了解到就業環境、政策和形勢等,有利於他們找到與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徵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
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後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盡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良好的心理素質:提升就業能力的根本
近年來,在我們大學生身邊經常發生一些難以置信的事情: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這樣的小事,幾句爭執、一場誤解便上演了一出震驚全國的惡性殺人案件;大學生自殺、虐待動物事件也時有發生。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關注!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升學的壓力和父母的期望,無數學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卻沒有受到社會的重視,因此才有了「馬家爵」,「涌現」出為數眾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學生不僅承擔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更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他們的素質體現著一個社會綜合素質的高低。而當代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只注重專業知識、忽視心理素質的情況,使一些人在面對困惑或逆境時,總是表現出一臉的茫然,影響到自己的擇業選擇。尤其在求職過程中有些學生一旦遭遇失敗,便一蹶不振,這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高心理素質,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鍛煉自己堅韌不拔的性格;在求職中,充分了解就業信息,沉著、冷靜應對所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心態掃除成功路上的障礙,直到達到勝利的彼岸。
正確的擇業心態:提升就業能力的保證
「大學生就業現狀及發展2006年度調查報告」中在對「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的認識上,畢業生和企業的選擇截然不同。畢業生更關注於從知識層面提高自己,認為「提高技能」和「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在企業看來,首要的卻是「學生調整就業心態」,「學生提高職業素質」和「提高學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率,應當培養良好的擇業心態,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就業觀。
首先,要積極、主動尋求就業,而不能被動的「等、靠、要」。很多畢業生把希望寄託在社會關系資源上,出現了求職「全家總動員」的現象;一些畢業生則期求依靠學校解決就業問題。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已經實現用工制度的雙向選擇,大學生主動「推銷」自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現就業的途徑,因為能否勝任工作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說話。
其次要破除傳統的就業觀念,實現多元化就業。大學生在擇業時往往承受著來自社會和家庭中傳統觀念和傳統心理的壓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鐵飯碗」作為首要選擇,也有不少大學生傾向於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的職業,但很少有人選擇西部和基層,這就使就業成了「獨木橋」。其實,很多崗位還是非常需要大學生的。比如,近年來,一批新型適應非正規就業方式的職業正在不斷涌現,自由演藝人員、軟體開發人員、翻譯人員、美工設計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職業崗位在社會上走紅,對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見,只要大學生能轉變觀念、面對現實,就不難找到能夠發揮自己特長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確認識自我。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於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的過渡期,一些當代大學生缺乏應有的危機意識,「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業中的高層次、高薪酬,在擇業類型和擇業區域上出現「扎堆」現象,造成了供求脫節,這也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據調查,我國2009年因金融危機的影響對大學生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2009年全國共有600多萬名高校畢業生湧向就業市場,。這一增一減更成為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只有改變以前的「精英就業」的觀念,樹立「人職匹配」的「大眾化」就業觀,才有可能實現就業
❸ 對貧困群眾技能技術培訓專報如何寫
寫自己學到什麼 經過幾天的培訓收獲 以及個人發表一下機會難得感言等等
❹ 如何組織開展農村貧困勞動力應技能培訓
先調查當地的勞動力情況再根據調查結果因地制宜的進行技能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