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宵節(包湯圓)[作文]
今天是元抄宵節,我要和媽媽襲一起包湯圓。聽說吃湯圓的寓意是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開始包湯圓了,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做了起來。我先拿了一些糯米粉,把它搓成一個圓球,接著用大拇指把圓球按了一個窩,像碗口一樣形狀,放上餡料,最後是把它封口。我把露出的餡兒一邊捏緊,那邊破了,我把那邊捏緊,這邊又破了。我又把兩邊都捏緊,湯圓白白的「肚皮」破了。媽媽指導我,首先把糯米粉揉均勻,否則包時容易裂開,封口時要掌握好搓的力度。我不氣餒,換了一團糯米粉,重新做了起來。這次我終於掌握了技巧,做好了一個湯圓。慢慢地,我越做越熟練,越做越好,做好了滿滿一盤子湯圓。
媽媽把湯圓煮熟了,讓我們吃。我首先跑上去盛了一碗。我咬了一口,又香又糯。跟在外麵店裡吃的一樣可口。吃著自己親手做的湯圓,感到特別有滋有味。
媽媽說:「凡事都要自己親手勞動,才能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對你成長有好處。」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元宵節!
2. 六年級下冊400字作文快樂的元宵節
以前過元宵節,都是在家裡和家人團團圓圓地吃飯。可是今年不一樣,我們在學校過了一個快專樂的元宵節。
屬元宵節前一天,學校給我們組織了包湯圓的活動。走進食堂,只見外婆先從鍋里拿出一團已經和好的面團,抓在手裡捏幾下,把它捏得軟一些。接著用雙手把面團搓成長條,掰成大小均勻的圓球,放在襯著紗布的盤子上。然後,外婆拿出了豬油餡。一切准備就緒,外婆拿起一個小面團,給我們做起了示範。她先用右手大拇指在中間按一個小洞,一邊轉動一邊把周圍的麵皮捏薄。接下來,外婆拿起一顆豬油餡,放進「小洞」里,又把封口捏緊,最後在手心裡搓團。這樣,一個精緻的湯圓就做成了。
我學著外婆的樣子,也來包湯圓,可是我的「小洞」沒捏好面團都散開來了。我不灰心,再拿起一個。這次我認認真真地包,終於成功了。這是我第一次包好湯圓。
湯圓煮好了,我津津有味吃著自己包的湯圓,可真是與眾不同啊!這真是一個難忘的元宵節!
3.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簡單點說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1、原料區別: 元宵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主要是黑芝麻、五仁、豆沙等餡料。湯圓的餡料有素有葷,主要是黑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棗泥、肉類等餡料。
2、製作區別:搖元宵,工藝是「搖」:把餡心沾水,用水沾上干糯米粉,再重復N次這個過程直到它很大。包湯圓,工藝是「包」:和包餃子差不多,用的是糯米粉面團+軟餡。
3、地域區別:俗話說「北滾元宵,南包湯圓」。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如下: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團(北京人按四川習慣叫做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團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麵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
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有了速凍工藝,湯團才出現在商店裡。 而在台灣,湯圓通常是比較小的,且並無包餡,烹調時通常是加紅糖和水一起煮,或是加入蔬菜和肉類等材料煮成咸湯圓。因此在台灣,元宵和湯圓本質上可說是不同的東西,冬至時吃湯圓而元宵節吃元宵,而不像大陸北方那樣易於混淆。
4. 最難忘的一件事作文,要求500字,大概內容是元宵和外婆去奶奶家包湯圓的,拒絕復制
最難忘的事
元宵節前夕,我和外公外婆興致勃勃地來到奶奶家。聽外婆說,我們要自己做湯圓吃。我立即興奮得手舞足蹈。
到了奶奶家,來到了二樓,那裡已擺好了兩張大桌子,桌上放了幾大袋麵粉和幾個熱水瓶。馬上開工了,首先要和面。我打開熱水瓶蓋子往面盆里倒了些水,但倒的水多了,麵粉幾乎成了麵粉湯。我嘆了口氣,心裡打起了退堂鼓。我想:還是算了吧!雖說這么想!
雖說這么想,但我還是堅持了下來。我學著外婆的樣子,好不容易把麵粉搞成一個團,便開始在面團上東一揉西一揉的,可沒揉幾下,我的雙手就沾滿了面漿。我真有點想放棄了,但看到別人做得像模像樣的,我又有點不服氣,決定繼續干!我灑了一點麵粉在面團上,像給面團按摩似的,一捏一揉。過了一會兒,可以做湯圓了,我心情異常激動,彷彿自己要干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因為平時我只吃湯圓,不做湯圓。
我從大面團上揪了一個小面團,放在手掌心裡搓著,小面團在手掌間滾來滾去,越滾越圓。然後,我把它壓成一個圓片,用勺子舀了一大勺豆沙餡放在上面,接下來就該把面片的邊合攏在一起了。然而,這個口怎麼也合不上。我疑惑了,把手掌上的面片放在眼前仔細端詳了一陣,終於,我找出了原因———別人捏得都很用力。於是,我便使出了吃奶的勁使勁一捏,這一捏可捏砸了,面片裡面的豆沙像火山爆發似的滾了出來!我無奈地笑了笑,搖搖頭。看看別人碗里早已有好幾個湯圓了,而我卻一無所獲。這時,奶奶走過來問道:「哎喲,好孫子,你一個都還沒做成呀?」這句話激起了我的好勝心,我又埋頭做起來……
「開鍋啦,開鍋啦!」我聞聲跑去,好香啊!我們大夥兒圍在鍋前,尋找哪一個湯圓是自己做的。「看看看,這個是我做的,最大!」「我好像做的是這一個。」「那個是不是……」這鍋中的湯圓裡麵包的不僅僅是豆沙、肉餡兒,而且還包進了無窮的歡樂啊!
5.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
做法不同、吃法不同、餡料不同和儲存方式不同,他們都是中秋節人們的吃食,是傳統元宵節的習俗!只不過因為南北方文化差異吃的不同而已。
滾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先拌好元宵的餡料,處理好的元宵餡料,切成小塊。然後把餡塊放入一個比較大的容器里,倒上江米粉,讓元宵滾起來,隨著互相撞擊,江米粉慢慢沾在餡料表面逐漸變圓、變大成球狀,就成了元宵。
包湯圓則像包餃子,先把干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團,再用面團去包餡料,團成圓形,做好後進行速凍,便於保存。湯圓多由機器製作。 所以,從製作過程看,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特色食品。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6. 元宵和湯圓的區別: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做法不同、吃法不同、餡料不同和儲存方式不同,他們都是中秋節人們的吃食,是傳統元宵節的內習俗!只容不過因為南北方文化差異吃的不同而已。
滾元宵是以餡為基礎製作的,先拌好元宵的餡料,處理好的元宵餡料,切成小塊。然後把餡塊放入一個比較大的容器里,倒上江米粉,讓元宵滾起來,隨著互相撞擊,江米粉慢慢沾在餡料表面逐漸變圓、變大成球狀,就成了元宵。
包湯圓則像包餃子,先把干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團,再用面團去包餡料,團成圓形,做好後進行速凍,便於保存。湯圓多由機器製作。 所以,從製作過程看,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特色食品。
冬至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或"冬至圓"。據清朝文獻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7. 包湯圓的步驟有哪些
湯圓種類很多,但是包法都是一樣的,如下:
食材准備:糯米粉100克、水20毫升、花生仁70克、核桃30克、熟芝麻15克、紅糖10克、豬油15克
註:
1、在包湯圓的時候,一定要把湯圓裡面的餡抱緊了。不然會散掉,這個主要涉及到和面的時候,不能和的太稀。
2、煮湯圓的時候,水一定要開水下鍋,下鍋之後轉小火慢慢煮,而且水一定要多一點,水少了就容易粘在一起。
3、圓在煮的時候,不能在鍋里一直攪動,需要攪的時候,就在鍋邊輕輕的攪動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湯圓煮開了。可以加一點涼水,慢慢煮,一直煮至湯圓飄起來就可以了。
1、准備好食材
8. 元宵節家裡會包湯圓,象徵著團團圓圓。 英語翻譯。
元宵節家裡會包湯圓,象徵著團團內圓圓容。
On Lantern Festival, every family makes and eats rice mplings / glue puddings, which is the best wish for the family re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