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園區域網規劃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現代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在學校教學中的應用,激發起教育工作者對現代教育的希冀。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自主發現、協作學習、因材施教、主動建構等一系列的教學策略,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切必將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
正因為如此,建設和應用校園教學網,發揮其特有的作用,已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容置疑的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
我們學校自覺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積極籌建校園教學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使今日的教育為明天的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
一、提高認識分步實施
以網路技術為主要特徵的網路社會悄然而至,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自覺接受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浪潮的洗禮,尤其是學校領導必須站在時代的高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如今,網路走進了教育教學領域——出現了網路教學,作為一種革命性的信息技術,為現實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和機遇。
為了緊跟步伐,實現教育教學信息化和網路化,我們學校領導以創建現代化基礎教育為目標,實行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千方百計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建設資金的投入。
1997年學校成為江陰市教育現代化工程示範學校後,年年投入資金。1999年規劃建設校園區域網,至2000年校園區域網基本建成,兩個校區(一區、二區)信息即時互通。2001年啟動「校校通」工程,2002年校園區域網以寬頻接入教育城域網。其基本結構是三層交換,分布式連接(由HP-NE2000作路由)。校園網與教育城域網用光纖連接,校園內部建立了主幹千兆,桌面百兆的數字化網路,中心機房到兩個校區也用光纖連接,校區的各樓層、學生機房、各工作站間以超五類雙絞線連接。目前,學校校園網已有193個節點上Internet,其中包含4隻學生機房(網路教室)143個點,小班教室10個點,兩個多媒體教室、教師電子閱覽室、媒體製作中心及各處室、辦公室40個點。
學校教學網的初步建立,為在網路環境下開展教育教學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建立制度完善職責
校園網的建立為學校教育的現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育資源,要使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必須強化管理,制定一系列與之相關的規章制度。它涉及大量技術、設備、使用、資源、寬頻等問題,更有許多諸如人員編制、工資待遇、超時工作等管理方面的問題。計算機、大屏幕彩電進教室,安全和維護問題相當突出,網路中的每一台計算機都有光碟機和軟碟機,並可上網。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各工作站計算機容易感染病毒,並波及整個網路。
學校根據新情況,責成現代教育技術辦公室擬定相應的制度和職責,主要從兩方面加以規范:一是硬體方面,包括網路的使用規范、上網的規范、各工作站的管理、各計算機室的管理、電子閱覽室的管理、製作室的管理、電教室的管理和維修保養制度;二是軟體方面,包括網路教室及計算機軟體的配置更新規范,教學軟體、工具軟體的培訓推廣應用制度,軟體的購買、收集、製作制度,光碟、音像製品、素材庫軟體的保管制度等。現代教育技術辦公室成員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督促教師運用校園網開展教學工作,把校園網的使用和年度考核工作結合,實行獎優罰劣。
學校根據實際和經驗,初步制定了如下一些規章制度:《顧山中心小學校園網路安全管理條例》、《顧山中心小學校園網管理人員職責》、《顧山中心小學電子閱覽室管理制度》、《顧山中心小學計算機設備維護管理制度》、《顧山中心小學教師計算機知識培訓及使用獎勵制度》等,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充實。
採用科學化、制度化的管理,對提高校園網資源的利用率大有益處。
三、加強培訓提高素質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校園網建設與應用的關鍵。教師是校園網使用的主要成員,他們的使用水平直接影響到網路應用的質量。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不能替代教師的作用,相反,對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能接納新的信息技術、教育指導思想、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和網路知識,會獨立完成計算機的操作,能應用計算機組織備課、上課、組織學生活動、製作多媒體課件、網路課件等。
我們學校從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充分調動教師學習計算機及網路知識的積極性,制訂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
一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高素質的專業技術隊伍,是用好校園網的技術保證。校園網建成以後,其日常維護、資源開發以及技術推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項工作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技術含量高、更新快。校園網中採用了許多先進的網路設備和技術以及各種應用和管理軟體。因此,從事網路管理和資源開發的教師,他們知識的更新、網路技術的再學習和網路管理技術的提高是建好、用好校園網的關鍵。
我們學校現有計算機專職教師5人,大多具有計算機專業大專學歷。根據實際情況,學校定期或不定期選送他們進修學習、短期培訓或脫產學習,並訂閱相關專業書籍,讓他們更新知識,做到一般教師要學的,他們先學,一般教師會操作的,他們必須熟練操作,以適應校園網建設與應用的需要。
二是建設各學科教師隊伍。校園網應用的主體是各科教師。學校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改革管理機制,通過新的教育要求和教育觀念,使教師真正認識到校園教學網對教學改革和培養學生的作用。
因此,學校多層次地培訓提高教師應用校園教學網的能力。學校一方面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市《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培訓、操作、考試,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藉助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讓廣大教師參加計算機操作技能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的學習,為進一步提高中青年骨幹教師的課件製作水平,與無錫電教館聯辦了FLASH動畫製作的培訓班,讓所有教師都能掌握製作網頁、應用網路製作多媒體課件、網路課件的能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研究水平。
通過培訓,要求教師使用校園網覆蓋率達100%,學科開課率達40%以上,學科覆蓋率達100%。
通過有計劃、分層次的培訓,學校現已形成濃厚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的氛圍,形成了以計算機教師、骨幹教師、各學科教師為梯隊的教師隊伍,為校園網的快速建設和有效應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建好資源庫拓展應用面
校園網僅僅是信息的框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方便的獲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內容和實質,從這個意義上看,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比校園網本身的建設更重要。
建設好教育教學資源庫是一項覆蓋面廣、內容多、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我們學校從開始建設校園網時就十分重視信息資源的建設。我們採用的是分學科組、部門分工合作的形式,共同收集、製作、加工、整理信息資源,同時購置一些公共信息資源,然後由學校網路管理人員將這些信息資源按科目、類別上傳至校園網路信息資源庫,統一進行管理和資源共享。
現在,學校校園網教育教學管理平台及資源庫主要包括:國之源、自製課件庫、學校征訂的素材庫(積件庫)、教育城域網資源、「Internet」資源、浙大校園網管理系統(ZDnet)、「教海拾貝」校園論壇等。利用「國之源」教學資源管理平台可以實現資源的搜索、下載、上傳、審核、管理;「ZDnet」浙大校園網管理系統可以進行學校管理、信息發布、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圖書管理、資源管理、教學管理、財務管理等。基本實現了校園信息的一體化管理。
校園網的生命在於運用,只有充分運用,才能發揮它的作用。我們學校充分挖掘網上資源,利用校園網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和教學管理。
一是利用校園網實現教學管理。學校給每個處室、辦公室配置了電腦:學校的通知可以在網上傳遞,國內外新聞可以在網上了解,填寫的教學資料在網上可直接交到指定伺服器文件夾。課余時間可以方便地查閱、下載教育教學信息,充實自己的備課內容。教師還可到教師電子閱覽室辦公,在這里還可提供更便捷更豐富的教師備課中需要的校園網上的資料。
二是利用網上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校園網的資源用於課堂教學中是隨手可得的事。教師只要在製作室、電子閱覽室或辦公室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就可以藉助校園網在自己教室或多媒體電教室開展教學活動。
教師喜歡製作成互動式的網頁或網站(網路課件),在網路教室即可進行學科教學。這些課件因為是互動式的,所以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網上自主學習,圍繞某個主題在網上探索學習,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一些網站(用連接Internet),讓學生在網站上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是利用校園網開拓學生學習空間。學生可以在班級中的計算機工作站製作自己的主頁:把自己寫得好的文章,讓大家閱讀;把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問題發布在校園網上;喜歡的故事可以在網上閱讀;給學校、老師的建議可在網上發表,讓校園網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深入的應用,推動著教育技術的進步,更加快了教育現代化進程。她也向傳統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探索校園網的建設與有效應用是擺在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