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構農村電商,誰是先鋒
近期,縣域電商正在「頭條」上,第二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在浙江桐廬舉辦。「小縣城、大生態」,電商風口刮向了農村。 發展縣域電商,何種模式才是捷徑?網易科技報道了當下中國8種縣域電商發展模式,通過解讀,分析重構農村電商生態,哪種模式是先鋒?
一、遂昌模式
早在2013年,阿里研究院就專門總結、提出並推廣了「遂昌模式」,知名度很高。您要想完整地了解「遂昌模式」,請您到網上搜索一下。限於篇幅和時間,我這里只把核心要點簡單地介紹一下。
傳統經濟特點:遂昌縣屬浙江省麗水市,山地佔總面積的88%,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是個典型的山地縣。所以,遂昌的工業經濟一般,以農業經濟為主。但這里農林特色產品豐富,這也算是老天爺為遂昌人開的一扇窗吧。
電商模式:遂昌的電商協會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摸索出了這么一條銷售特色農林產品(竹炭、烤薯、菊米等)的模式:
生產方+服務商+網路分銷商
據阿里研究院的統計,到2014年,遂昌縣以農林產品為主的電商交易規模已達5.3億元。此外,農產品電子商務還帶動了涉農旅遊消費。全縣2014年「農家樂」接待遊客達到262.95萬人次,經營收入2.66億元。兩項合計超過了8億元,這就是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帶來的附加紅利吧。
關鍵特點:「遂昌模式」的核心是「服務商」,就是「遂昌網商協會」下屬的「網店服務中心」,屬半公益性質。其核心業務有三塊兒:整合可售貨源、組織網路分銷商群(以當地網商為主)、統一倉儲及發貨服務。
「網店服務中心」在遂昌農產品電商化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制定並推行了農林產品的產銷標准。這使得雜亂無章的「農產品」向「商品」變身有了規范,使「買賣管」三方的溝通有了依據。2、直接或通過農村合作組織間接地推動農戶及加工企業按照上述標准去生產和加工,提升了當地網貨的質量。3、在縣里設立了「產品展廳」和「網路分銷平台」,統一製作商品的數據包(圖片、描述等)用於支撐網上分銷商選貨和網銷,降低了網商的技術門檻。4、統一倉儲,按照網路分銷商們獲得的訂單統一發貨並提供售後服務,使他們實現了零庫存經營,降低了網商的資金門檻。5、推動實現了各環節的社會化大協作:農戶、合作社只管做好生產,加工企業只管做好加工,網路分銷商只管做好推廣銷售工作。
模仿提示:「遂昌模式」仿照工業上的「流程化」模式建立起了農林產品的社會化大協作,自己把貨源整合、商品數據、倉儲、發貨及售後這些比較瑣碎復雜的工作承擔起來,讓上游的生產端和下游的銷售端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工作,不用操心全產業鏈的事,提升了當地電商的整體運行效率和競爭力。這種模式在縣域電商的發展初期具有效率高的優勢,特別適合推動當地小電商的批量發展。問題是, 「網商服務中心」是整個遂昌整個電商鏈條上的「單一故障點」,一旦這個環節出了問題,上下游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整個鏈條都有可能停止運行。這就像把辛辛苦苦養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雖然看著省事兒,一旦這個籃子翻了就麻煩了。
適用地域:此模式比較適合電商基礎弱、小品牌多、小網商多的區域。
二、「通榆模式」
趁熱打鐵,咱們順便說說「通榆模式」,因為它跟「遂昌模式」很相似,但在品牌化和銷售環節有自己的特色。
傳統經濟特點:通榆縣隸屬吉林省白山市,是典型的東北農業縣、國家級貧困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以經批發和零售渠道賣原品的傳統方式銷售農產品;農村電商發展基礎落後;是我國著名的「雜糧雜豆之鄉」,綠豆、葵花等多項農產品的產量居全國之冠。
電商模式:為發展電子商務,2013年末,在當地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和深入參與下,由社會力量投資成立了一家名叫「雲飛鶴舞」的電商公司,形成了這種電商模式:
生產方+電商公司
通榆的「雲飛鶴舞」在當地具備相對比較好的電商運營能力,屬企業性質。跟「遂昌模式」中的「服務商」類似,「雲飛鶴舞」也是「通榆模式」的核心:它左手整合生產方(農戶、生產基地、合作社或農產品加工企業等)的產品(小米、綠豆、燕麥和竹豆等),右手經淘寶平台賣出。這一項目於2013年10月啟動。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通榆」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開始進入全國消費者的視線,還作為全國第三個農村淘寶的試點縣,被阿里巴巴納入「千縣萬村」的發展戰略。
關鍵特點:1、「雲飛鶴舞」以網上直銷為主,也有少部分產品經網路分銷商賣出,且多是外地的網路分銷商。2、注冊了統一的品牌「三千禾」來統一所有農產品的包裝、銷售和服務。3、縣委縣政府從各部門抽調了精幹力量組成了「通榆縣電子商務發展中心」,來全力配合該電商公司的工作。
模仿提示:與「遂昌模式」類似,這家電商公司也是通榆縣整個電商鏈上的「單一故障點」,如果出現問題,容易降低整個鏈條的運行效率,甚至「停擺」,需要特別注意。另外,與「遂昌模式」相比,「通榆模式」尚未對當地小網商的發展起到較好的拉動左右,因為當地的小網商不多。在將來,如果措施得當,利益分享機制合理的的話,「雲飛鶴舞」也有可能把當地逐步成長起來的小網商納入分銷商體系。
適用地域:適合電商基礎薄弱,產品品牌化程度低,當地小網商稀少的區域。
三、「貨通天下農商產業聯盟」模式
背景:「貨通天下農商產業聯盟」(簡稱「聯盟」)的運營總部位於上海,目前的定位是非盈利組織。
電商模式:「貨通天下農商產業聯盟」正在努力打造一種適合大宗農產品交易的電子商務流通模式BAB(Business AgentBusiness):
農產品供應商+聯盟+采購企業
這屬於B2B的一種。其中,聯盟是這個模式的核心。聯盟的主要任務是左手整合優質的農產品供應商(農民合作組織、合作社、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等),右手整合品牌好、需求量大的農產品采購商(包括加工企業、餐飲集團和流通企業等),中間還有多種涉農服務機構,為采、供雙方提供以交易為核心的多種服務。聯盟從達成的交易中收取1-3%的服務費。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數據,自2014年下半年「貨通天下」農商產業聯盟電子交易平台正式上線以來,已擁有正式會員近2000家,待審會員3000多家;交易品種涵蓋農產品十大類2900餘種,累計實現交易額3.5億元,意向訂單十餘億元。交易平台會員(包括供應商和采購商)分布在河北、遼寧、山東、浙江、安徽、上海、福建、四川、陝西、新疆及台灣等十餘個省份,涉及農民聯合社、民企、國企、央企及外資、台資企業,覆蓋種植和養殖、生產加工、餐飲、內貿外貿及金融保險等五大產業鏈節點,包括百勝集團(必勝客、小肥羊)、海底撈、真功夫、永和大王等餐飲百強企業,以及中儲糧、中農發、北大荒、卓信等糧食十強企業。目前,正在匹配的年度采購需求總額超50億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② 急 急 急 在線求份農村電商 商業計劃書
《-2021年中國農村電商市場前瞻預測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第1章: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分析
1.1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動因
1.1.1 始動因素
(1)「帶頭人+獨特優勢」
(2)「帶頭人+潛在需求」
1.1.2 基礎因素
(1)政策支持
(2)交通及物流
(3)網路設施
(4)需求潛力
1.1.3 競爭因素
(1)品牌
(2)標准
(3)關聯產業
1.2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特點
1.2.1 發展速度快
(1)農村網購人數
(2)農村網購規模
1.2.2 覆蓋面越來越廣
(1)從人員上看
(2)從區域上看
(3)從產品上看
1.2.3 社會各界積極投入
(1)電商巨頭
(2)傳統商貿企業
(3)中國郵政
(4)供銷社系統
(5)地方政府
1.3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難題
1.3.1 物流支撐體系欠缺
1.3.2 人才與技術支撐難題
1.3.3 消費觀念和誠信難題
1.3.4 網購售後服務難以滿足
1.4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的對策
1.4.1 政府推動
1.4.2 選擇合適模式
1.4.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4.4 標准化建設
1.4.5 平台建設
第2章:中國農資電商市場深度分析
2.1 傳統農資市場發展痛點
2.1.1 傳統農資流通環節分析
2.1.2 主流農資銷售模式分析
2.1.3 農資行業核心痛點分析
(1)銷售網點亂
(2)產品名目亂
(3)銷售價格亂
(4)市場監管亂
(5)營銷廣告亂
2.2 農資電商核心競爭力
2.2.1 核心競爭力之——低價
(1)傳統農資產品價格畸高的原因
(2)「廠家—農資電商—農戶」銷售模式
2.2.2 核心競爭力之——服務
(1)農技服務
(2)物流服務
(3)售後服務
2.3 農資市場容量及電商化率
2.3.1 種子市場容量及電商化率
2.3.2 化肥市場容量及電商化率
2.3.3 農葯市場容量及電商化率
2.3.4 農機市場容量及電商化率
2.4 農資電商市場競爭格局
2.4.1 綜合電商平台
(1)阿里巴巴
(2)京東集團
2.4.2 老牌農資企業
(1)中國購肥網
(2)買肥網
(3)農信商城
2.4.3 垂直型農資電商平台
(1)雲農場
(2)農一網
2.4.4 服務導向型農資電商
(1)農醫生
(2)益農寶
2.4.5 專注農村市場的電商平台
(1)點豆網
(2)農資哈哈送
(3)好匯購
第3章:中國農產品電商市場深度分析
3.1 我國農產品電商市場現狀
3.1.1 農產品電商交易規模
3.1.2 農產品電商融資情況
3.1.3 農產品電商主要渠道
(1)獨立B2C平台
(2)第三方交易平台
(3)農產品電商應用平台
3.1.4 農產品電商主要模式
(1)農產品電商的B2C模式
(2)「家庭會員宅配」模式
(3)「訂單農業」模式
3.1.5 農產品電子交易市場分析
3.1.6 跨境農產品電商市場分析
3.2 我國農產品電商物流模式
3.2.1 生鮮農產品電商物流模式
(1)自營物流配送
(2)自營物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3)自營物流消費者自提/自營配送
(4)第三方物流消費者自提/第三方配送
(5)聯盟物流配送
(6)「O-S-O」物流模式
(7)物流一體化模式
(8)第四方物流模式
(9)第五方物流
3.2.2 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網路
(1)單個經濟體的冷鏈物流網路
(2)區域內的冷鏈物流網路
(3)跨區域的冷鏈物流網路
3.3 農產品特色電商市場格局分析
3.3.1 阿里系農產品電商
(1)阿里平台農產品銷售額及增速
(2)淘寶網生鮮產品銷售額及增速
3.3.2 京東系農產品電商
(1)農產品銷售額及增速
(2)生鮮產品銷售額及增速
3.3.3 特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1)中農網
(2)廣西糖網
(3)全國棉花交易市場
(4)四川白酒交易中心
(5)泌坤大宗農產品現貨電子交易市場
3.3.4 特色農產品網路零售網站
(1)沱沱工社
(2)美味七七
(3)淘常州
(4)甫田網
(5)青年菜君
(6)本來生活網
(7)龍寶溯源商城
(8)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
3.4 我國農產品電商發展趨勢
3.4.1 農產品電商規模將會迅速擴大
3.4.2 農產品網上網下渠道融合創新
3.4.3 政府加大農產品電商發展力度
3.4.4 農產品電商帶動農村電商發展
3.4.5 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份額提高
第4章:農村電商物流瓶頸的成因與對策
4.1 農村電商物流發展滯後的原因
4.1.1 基礎設施不足
4.1.2 需求不足且分散
4.1.3 農產品標准化程度低
4.1.4 政府支持力度還不夠
4.1.5 鄉鎮企業信息化程度低
4.1.6 物流公司不重視農村業務
4.2 菜鳥網路農村電商物流布局
4.2.1 菜鳥全國骨幹網路現狀
(1)物流服務商的整合
(2)城市倉儲系統建設
(3)全國送貨入村規劃
(4)全國菜鳥驛站系統
(5)區縣大家電配送入戶
4.2.2 菜鳥快遞業務數據化分析
(1)手寫面單數據化
(2)消費者地址數據化
(3)快遞路由數據化
4.2.3 菜鳥社會化運力整合方案
(1)以省為單位的物流網路
(2)前線縣級運營中心建設
(3)農村合夥人發展計劃
4.2.4 菜鳥網路未來發展規劃
(1)啟動物流方面的上行
(2)菜鳥網路+蘇寧物流
(3)對社會物流公司開放
4.3 京東集團農村電商物流布局
4.3.1 原有的配送體系
(1)配送站點
(2)配送隊伍
4.3.2 京東縣級服務中心
(1)市場定位
(2)服務提供
(3)管理人員
4.3.3 「京東幫」服務店
(1)市場定位
(2)經營業務
(3)服務內容
4.4 蘇寧雲商農村電商物流布局
4.4.1 全覆蓋網路平檯布局
(1)縣級直營店
(2)鄉鎮加盟店
(3)村級代理員
4.4.2 農村電商物流建設
(1)「正向」布局
(2)「逆向」布局
第5章:農村電商主體發展戰略深度解讀
5.1 供銷社農村電商戰略與模式
5.1.1 平台選擇
(1)自建平台
(2)藉助第三方平台
(3)自建平台+藉助第三方平台
5.1.2 業務選擇
(1)只提供平台服務
(2)自己開網店銷售
(3)自營+平台服務
5.1.3 渠道選擇
(1)純線上
(2)線上線下結合
5.1.4 物流選擇
(1)自建物流體系
(2)藉助第三方物流
5.1.5 商品選擇
(1)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2)主打地方特色農產品
5.2 中國郵政農村電商戰略規劃
5.2.1 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服務體系
(1)縣級運營中心
(2)鎮級服務中心(可選)
(3)村級服務站
5.2.2 建立農村網路消費服務體系
(1)商品銷售及代買代購
(2)對接第三方電商平台
(3)疊加金融服務等功能
5.2.3 建立農產品網路銷售體系
(1)農超、農批和農消對接
(2)合作並對接第三方電商平台
(3)對接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或平台
(4)積極發展農民網店
(5)農產品生產標准化體系建設
5.2.4 建立共同配送體系
(1)打造基礎性物流服務平台
(2)採用協同配送+眾包搶單的模式
5.2.5 建立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1)推進支付、投資和融資類普惠金融服務
(2)積極探索供應鏈融資等互聯網金融產品
(3)發揮便民服務站、助農取款點作用
5.3 京東集團農村電商發展戰略
5.3.1 工業品進農村戰略
5.3.2 農村金融戰略
5.3.3 生鮮電商戰略
5.4 阿里巴巴農村電商戰略
5.4.1 投資基礎設施
(1)鄉村服務站
(2)縣級運營中心
(3)鄉村物流
5.4.2 激活農村電子商務生態
(1)大力發展更多農村賣家/賣家
(2)培育縣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群體
(3)拓展物流/倉儲/代運營服務群體
(4)讓阿里商學院進入縣鄉
5.4.3 創新農村綜合服務
(1)村民代購服務
(2)農產品線上銷售支持體系
(3)農資電商O2O
(4)農村金融
5.4.4 創造農村社會和經濟雙重價值
第6章:農村電商發展模式與案例分析
6.1 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模式分析
6.1.1 自上而下的模式
6.1.2 自下而上的模式
6.1.3 產業分散化模式
6.1.4 產業集群化模式
6.1.5 大平台模式
6.1.6 自建平台模式
6.2 農村電商縣域實踐的成功案例
6.2.1 浙江臨安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2 浙江麗水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3 浙江桐廬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4 河北清河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5 山東博興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6 浙江海寧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7 甘肅成縣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8 吉林通榆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9 陝西武功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2.10 江蘇沙集
(1)縣域電商環境
(2)政府配套政策
(3)農村電商模式
(4)成功經驗分析
6.3 農村電子商務建設方案
6.3.1 商務信息平台建設
6.3.2 農村電商服務網點建設
6.3.3 農村電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
6.3.4 產品綜合展示中心建設
6.3.5 農產品電子商務標准體系建設
6.3.6 倉儲物流體系建設
第7章:農村電商發展前景與投資規劃
7.1 農村電商消費市場潛力分析
7.1.1 我國農村網民佔比及規模偏小
7.1.2 我國農村居民互聯網普及率提升
7.1.3 各地農民網店及淘寶縣的興起
7.1.4 電商平台農產品銷售額增加
7.1.5 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的擴大
7.2 農村電商發展帶來的產業機遇
7.2.1 將帶來二三線品牌的新市場
7.2.2 帶來農產品淘品牌的新機遇
7.2.3 將帶來電商服務業的新空間
7.2.4 將帶來電商基礎投資的新藍海
7.3 農村電商創新模式的投資價值
7.3.1 「基地+城市社區」模式
7.3.2 「批發市場+宅配」模式
7.3.3 「放心農資進農家」模式
…………
③ 農村電商怎麼做會比較好,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隨著電子商務在城市人群增速放緩,電子商務的發展方向逐漸轉移到縣域電商、農村電商,政府近期出台的相關政策以及阿里、京東對縣域、農村電商的快速布局可以表明這一點,另據阿里研究院數據表明,去年縣域網購消費額增速已經超出城市18個百分點。縣域、農村電商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城裡的工業化產品進縣、進村,即「買進來」,另一個是縣里、農村的產品進城,即「賣出去」,我想題主關心的應該是後者。
所以,如果題主所在地方政府沒有發展電子商務的決心和具體政策、措施,我建議題主就不要趟這趟水了,哪怕你再懂電子商務、再懂運營,自己開店單干也不會有什麼前途了。
④ 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有哪幾種
第一,通榆縣將藉助電子商務全面實施「原產地直銷」計劃,通過網購將原產於通內榆的容優質雜糧雜豆,輸送到全國消費者的餐桌上。
第二,組建「通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心」,並委託「三千禾」天貓旗艦店作為指定網店,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准、統一質量」的標准化售賣操作。
第三,通榆縣政府計劃在明年,聯合「三千禾」按照預售的模式規劃建設200萬畝電商直銷基地,要讓通榆成為全國消費者的黑土地。
⑤ 電商和農名是什麼關系,如何理解「電商和農名誰救誰」這句話
從根子上說,電商和農民應該是共同成長的關系。涉農電商應當利用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的機遇,與農民互利,努力實現上下游共贏。讓生產更科學,讓流通更高效,讓食品更安全,電商和農民都當盡力。
每當提起電商和農民的關系,前者之於後者,多少帶點兒「拯救者」的味道。傳統的農產品產銷鏈條上,農民可以說是處於整個產業鏈的最底端,承擔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但卻鮮有議價權和話語權。然而,當涉農電商出現後,其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有效改善了信息不對稱現象,減少了流通環節,利用「去中間化」效應,推動農產品領域的公平貿易。既有利於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助於從終端需求倒逼生產環節標准化,提升農產品品質。而且互聯網先天的「草根」氣質,也有利於農民直接站到貿易舞台的中央。
但是,「賣難」問題說到底還是上游分散的小農生產和下游大市場之間的「對接難」。這一難題由來已久,如今遍地開花的涉農電商雖然為難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能,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問題卻依然有待觀察。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產品網路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僅占農產品銷售額的3%,眼下而言,「拯救者」的力量似乎還太有限。
從長遠看,既然涉農電商的服務品質跟農民提供的農產品品質息息相關,那麼電商與農民之間「拯救」與「被拯救」的角色其實是可以互換的。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標准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品質將得到更好的提升,這可以幫助涉農電商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以及更持久的收益。
附:中國當前十大縣域電商模式解讀:
浙江遂昌——電商生態的重構+農村電商的先鋒
2012年全縣電商交易1.5億元,2013年1月淘寶網遂昌館上線,2014年趕街項目啟動,全面激活農村電商。遂昌初步形成以農特產品為特色、多品類協同發展、城鄉互動的縣域電子商務「遂昌現象」。在初期的「遂昌現象」之後,遂昌探索的步伐並未停止,逐漸提升為「遂昌模式」,即以本地化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作為驅動,帶動縣域電子商務生態發展,促進地方傳統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網商+傳統產業」相互作用,形成信息時代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緊跟著,遂昌「趕街」項目的推出,推開了農村電商的破局序幕,趕街的意義在於:打通信息化在農村的最後公里,讓農村人享受和城市一樣的網購便利與品質生活,讓城市人吃上農村放心的農產品,實現城鄉一體。
啟示:多產品協同上線,以協會打通產業環節,政府政策扶持到位,藉助與阿里巴巴的戰略合作,依靠服務商與平台、網商、傳統產業、政府的有效互動,構建了新型的電子商務生態,可以助力縣域電商騰飛
浙江臨安——線上線下齊飛
浙江臨安立足自己的優勢產品堅果炒貨,背靠緊貼杭州之一優越的區位優勢,大力推進縣域電商的發展。2013年臨安各類優質生態農產品產量25萬噸,總產值51.5億元;農產品電商銷售突破10億元。
臨安積極開展城鄉村企聯動,其中農產品電商示範村7個,500萬以上的38家電商企業銷售總額達到5.65億元;形成「兩園多點」,臨安市電子商務產業園、龍崗堅果炒貨食品園(城)、多個農產品基地(村)。
啟示:線上線下相互配合齊頭並進,「一帶一館+微臨安」,阿里巴巴臨安市堅果炒貨產業帶(「天貓」平台)成為中國堅果炒貨網上批發第一平台,「淘寶·特色中國—臨安館」,集旅遊、傳媒、娛樂、生活、服務於一體的具有臨安本土情懷的微信平台——微臨安。
浙江麗水——梧桐工程有奇效
縣域電商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栽梧桐的過程,有梧桐才能有鳳凰,麗水的梧桐工程就是全力打造區域電商服務中心,幫助電商企業做好配套服務,讓電商企業順利孵化成長壯大,這是麗水農村電商的最大特點。
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具備四大功能:主體(政府部門、企業、個人)培育、孵化支撐、平台建設、營銷推廣,承擔了「政府、網商、供應商、平台」等參與各方的資源及需求轉化,促進區域電商生態健康發展。
啟示:麗水的建設模式為「政府投入、企業運營、公益為主、市場為輔」,要把政府服務與市場效率有效結合,吸引大量人才和電商主體迴流。
浙江桐廬——大樹地下好乘涼
桐廬是杭州轄下的一個縣,距離杭州市區只有80公里,是浙西地區經濟實力第一強縣,中國著名的物流之鄉、制筆之鄉,獨特的區位優勢為桐廬發展電商提供很好的支撐,2014年10月,阿里巴巴首個農村電商試點選擇落戶桐廬,為桐廬營造了良好的發展電商的行業氛圍
啟示:桐廬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電商發展態勢,特別是物流方面,有村級單位物流全通的先天優勢;也有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為電商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基礎
河北清河——電商帶來第二春
在河北清河,「電商」成了清河縣最具特色的商業群體,清河也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羊絨製品網路銷售基地。全縣淘寶天貓店鋪超過2萬家,年銷售15億元,羊絨紗線銷售占淘寶7成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淘寶縣。
而在之前的傳統產業時代,河北清河羊絨產業在競爭中近乎一敗塗地,2007年開始在淘寶賣羊絨意外成功,隨即引發不可收拾的結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縣不斷加大力度,目前電子商務產業園、物流產業聚集區以及倉儲中心等一大批電子商務產業聚集服務平台正在建設之中,清河正在實現由「淘寶村」向「淘寶縣」的轉型提升
啟示:在暴發中順勢而為,一是協會+監管+檢測,維護正常市場秩序;二是乳化中心+電商園區,培訓提高,轉型升級;全線出擊,建成新百豐羊絨(電子)交易中心,吸引國內近200家企業進行羊絨電子交易;三是建立B2C模式的「清河羊絨網」、020模式的「百絨匯」網,100多家商戶在上面設立了網上店鋪。);四是實施品牌戰略,12個品牌獲中國服裝成長型品牌,8個品牌獲得河北省著名商標,24家羊絨企業躋身「中國羊絨行業百強」
山東博興——新農村包圍城市
當2013年全國只有20個淘寶村的時候,山東博興一縣就有兩個淘寶村,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2013年兩個村電商交易4.17億元,一個做草編,一個做土布,博興縣將傳統藝術與實體經營和電子商務銷售平台對接,讓草柳編、老粗布等特色富民產業插上互聯網翅膀,實現了農民淘寶網上二次創業。
作為全國草柳編工藝品出口基地,博興淘寶村的形成可謂自然長成,不僅貨源充足,而且質量和口碑一直不錯,電商門檻和成本都不高,更是易學和模仿。淘寶村的成功,進一步推動了本縣傳統企業的網上轉型,目前全縣擁有3000多家電商,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80%的工業企業開展了網上貿易。
啟示:一是傳統外貿的及時轉型;二是要發揮人才的關鍵作用;三是產業園區與線上的結合;四是政府的及時引導與提升。
浙江海寧——電商倒推產業轉型
海寧是全國有名的皮草城,也一直追隨網路的步伐推動電商發展,到2012年底海寧網商(B2C/C2C)已經超過10000家,新增就業崗位40000餘個,網路年銷量破百億大關。
目前全市從事電子商務相關企業共有1500餘家,網商達2萬家以上,注冊天貓店鋪780家、占嘉興市天貓店鋪總數的40%以上;上半年,全市實現網路零售額51.98億元、同比增長11%以上,成功創建「浙江省首批電子商務示範市」和「浙江省電子商務創新樣本」,列「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榜單第3位
海寧電商進程中的問題:1、增長粗放,質量把控不嚴,主體小而散;2、受經濟大形勢影響,銷售總量急劇下滑,庫存積壓嚴重。
啟示:以電商推動轉型升級,一是引進人才,轉換思維(燒錢後的反思);二是對接平台,整體出擊(穩固國內,加強跨境);三是加強監管,保護品牌;四是園區承載,強化服務(六大園區先後投建);五是管理提升,升級企業(現代企業為主體)。
甘肅成縣——一個核桃的逆襲
甘肅省成縣縣委書記李祥,在當地核桃上市前,他通過個人微博大力宣傳成縣核桃,「今年核桃長勢很好,歡迎大家來成縣吃核桃,我也用微博賣核桃,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都已開始預訂,買點我們成縣的核桃吧」,該條微博被網友轉評2000餘次。
從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到微博聯系核桃賣家,甚至展示成縣核桃的多種吃法,在之後的日子裡,李祥的微博內容沒有一天不提到核桃,被網友戲稱為「核桃書記」
在李祥的帶動下,全縣幹部開微博,還是賣核桃,成立電商協會,還是賣核桃,夏季賣的是鮮核桃,冬季賣的是干核桃,正在上線核桃加工品,以核桃為單品突破,打通整條電商產業鏈,再逐次推動其他農產品電商
啟示:一是將電商作為一把手工程,主導電商開局,二是集中打造一個產品,由點到面;三是集中全縣人力物力,全力突破。
吉林通榆——系統的委託
吉林省通榆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農產品豐富,但受限於人才物流等種種因素。通榆政府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引進外援」,與杭州常春藤實業有限公司開展系統性合作,為通榆農產品量身打造「三千禾」品牌。同時配套建立電商公司、綠色食品園區、線下展銷店等,初期與網上超市「1號店」簽訂原產地直銷戰略合作協議,通過「1號店」等優質電商渠道銷售到全國各地,後期開展全網營銷,藉助電子商務全面實施「原產地直銷」計劃,把本地農產品賣往全國
值得一提的是,為解決消費者對農產品的疑慮,通榆縣委書記和縣長聯名寫了一封面向全國消費者的信——「致淘寶網民的一封公開信」,掛在淘寶聚劃算的首頁,這一誠懇親民的做法贏得了網友的一致稱贊,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消費者對於通榆農產品的信任感
啟示:政府整合當地農產品資源,系統性委託給具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包裝、營銷和線上運營,地方政府、農戶、電商企業、消費者及平台共同創造並分享價值,既滿足了各方的價值需求,同時帶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陝西武功——從縣域電商到電商經濟的跨越
陝西省武功縣是傳統農業縣,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一直困擾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武功縣政府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探索「買西北、賣全國」的模式,立足武功,聯動陝西,輻射西北,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武功打造成為陝西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培訓地、農村電子商務企業聚集地、農產品物流集散地
武功縣目前已經成為陝西省電商示範縣,先後吸引西域美農、趕集網等20多家電商企業入駐發展,300多個網店相繼上線,全縣電商日成交量超萬單,日交易額達100多萬元;10餘家快遞公司先後落地,農村電商試點在14個村全面啟動,讓電子商務真正走進農村、惠及百姓
啟示:一套領導機構;兩個協會統籌協調;把握運營中心、物流體系、扶持機制三個關鍵;搭建電商孵化中心、產品檢測中心、數據保障中心、農產品健康指導實驗室四大平台,;免費注冊、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免費提供貨源信息及個體網店免費上傳產品、免費培訓人員、在縣城免費提供wifi等五免政策。
江蘇沙集——草根們的無中生有
江蘇省沙集鎮的村民過去大多從事傳統的種植、養殖和粉絲的生產加工,曾有一段時間,回收廢舊塑料甚至成為村民們賺錢的主要營生。2006年末,蘇北睢寧縣沙集鎮當時24歲的孫寒在好友夏凱、陳雷的幫助下,嘗試在淘寶網上開店創業,後試銷簡易拼裝傢具獲得成功,引得鄉親們紛紛仿效。隨著電子商務在本地的快速發展,不產木材的沙集鎮,居然形成了規模可觀的傢具加工製造業,品類齊全、各式各樣的傢具在這里幾乎都製作。
從過去的破爛王到今日的傢具大王,從一個村的聚焦到一個鎮的繁榮,到2012年6月,沙集鎮有淘寶網店3040家,其中天貓商城126家。據統計,2013年東風村物流快遞月出量就達到1000餘噸,近萬件。
啟示:沙集的轉型與提升,一是從單打獨斗到集團做戰,個體為主向企業為主轉型;二是看到抄襲有代價,逐漸開始自主品牌的建立;三是產業鏈空間大,傢具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四是由村到鎮再到園區,產業模式不斷升級;五是競爭沒有盡頭,小財主無奈向現代企業家轉型。
⑥ 中國縣域互聯網 行動聯盟 什麼組織
中國縣域互聯網+行動聯盟是由中國知名縣域電商專家、縣域電商「通榆模式」創造者、淘寶大學縣域電商特邀專家莫問劍發起,由全國50個縣域共同參與,宗旨是「開放共享、融合創新、引領跨越、攜手並進」。2015年12月29日在桐廬正式成立。聯盟致力於推進縣域「互聯網+」發展的公益服務平台,通過組織並開展一系列的縣域間生態共建活動,加強各縣域間的資源整合,結對幫扶,積極實施各項電商扶貧工程,創新各縣域互聯網+發展的模式與途徑。單個縣域資源有限、孤掌難鳴,而結盟之後,聯盟成員之間資源互享、優勢互補、生態共建、價值共創。參與聯盟的創始成員縣(市)有50個,包括大方縣、敦化市、豐縣、阜平縣、桂平市、固始縣、樺甸市、蛟河市、靜樂縣、凱里市、柯城區、龍里縣、麗水農投、連山縣、盧氏縣、臨沂供銷合作社、明水縣、南部縣、內鄉縣、盤縣、齊河縣、杞縣、清鎮市、施秉縣、石阡縣、台江縣、通榆縣、桐城市、桐廬縣、武功縣、武鄉縣、習水縣、新建區、興國縣、興義市、尤溪縣、酉陽縣、紫陽縣、肇源縣等。而桐廬、通榆、敦化、明水、武功、豐縣、內鄉、習水、齊河、凱里則當選聯盟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