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節事活動的節事活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節事活動已經走過了大約30年的歷程,已經步入相對成熟的階段。首先,表現在主題上,節事活動的主題已經越來越豐富,比如說有以「文化」為主題的、以「宗教」為主題的、以「風景特色」為主題的、以「特色農業、民俗」為主題的等等,呈現出主題、功能綜合化的發展趨勢。其次,節事活動的規模和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把節事活動的規模和影響推向了一個頂峰。最後,節事活動「以節招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操作模式,推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和產品,塑造了城市整體形象,促進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加速發展。因此,舉辦節事活動在全國形成了熱潮,有的甚至成為一種政府顯示政績的「時尚」。
各地的節事活動雖然層出不窮,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綜合分析,我國的節事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節事活動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有品牌知名度、國際影響力的卻很少。(2)地理空間分布不均衡,東部沿海多,西部內陸少。(3)節事活動的主題低層次重復現象很多,差異化不明顯。(4)節事活動政府涉入過多、過深、過細,不符合節事活動的運作規律。(5)節慶活動經濟與文化結合的力度不夠,文化內涵尚有待於挖掘。
『貳』 列舉一些我國著名的節事活動有哪些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叄』 節事活動及類型有哪些
按影響分類
1、重大節事(mega-event)
2、特殊節事(special event)
3、標志性節事(hallmark event)
4、社區節事(community event)
按內容屬性分類
1、自然景觀型
2、歷史文化型
3、民俗風情型
按目標分類(類型學分類)
1、原生型
2、進化的原生型
3、商業化型
4、非本社區的單度一文化型
(3)促銷類節事活動擴展閱讀:
節事活動的意義
它不僅能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的收入,還能創造住宿、餐飲、通信、購物、貿易等相關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節事活動能會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促進作用。
『肆』 福州都有哪些節慶/節事活動
福州傳統節日
新春佳節 :是境內最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開始,節日氣氛漸濃,至「除夕」大團圓之夜進入高潮,正月初一後為休閑娛樂時間,到正月十五日鬧「元宵」止春節結束。
祭灶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備餅、果餞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說好話,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後,春節氣氛逐漸濃烈。家家戶戶開始備年貨、蒸年糕、貼春聯,送舊迎新。舊俗女婿在此期間多向岳父母送年貨,俗稱「分年」。出外務工從商的人也陸續回家過年。
除夕 :連俗除夕分「小同歲」和「大同歲」。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為二十八日)為「小同歲」,民間傳說主要敬祀臨水夫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大同歲」,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餚最豐盛的一天。改革開放後,多一家圍坐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節 :俗稱「過年」。為該縣民眾最隆重的節日。正月初一零點起,燃放鞭炮,開大門,俗謂「開城門」,表示新的一年開始。機關單位多在初一開茶話會、團拜會等活動,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門拜親訪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煙等招待客人,或煮料為點心。長輩並給兒童「壓歲錢」。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兒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樂活動或訪友。互道「拜年」、「祝福」、「恭喜」、「發財」等。初五早謂「接神早」,各家於早上即點香放炮喜迎「財神」。並於晚上再一次點香放炮。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是該縣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從正月初七、八即開始送燈,十六歲以下兒童所玩花燈由母舅贈送。娘家要給新嫁女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次年送「蓮盆燈」,第三年送「吉燈」。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為「上燈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鬧元宵」。
拗九節 :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紅糖、米時、甘薯、花生仁、豆、紅棗、桂圓干、葡萄千9種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饋送長輩親戚,故又名「孝順粥」。
上巳節 :三月初三日謂「上巳」,各家門楔兩旁各插一束:薺菜,俗謂「懿旨菜」,以祓不祥。三月三日又是畲族傳統的烏飯節,每年這一天,畲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採摘烏飯樹葉或果,與大米煮成烏飯,供奉祖先並作早餐,飯後舉行賽歌,甚為熱鬧。新中國成立後多改為蒸煮糯米飯,加上豬油、紅棗、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為香甜可口。
清明節 :為傳統祭祖節,家家上墳,掃墓祭祀,刷新墓碑,擺祭品,燒冥錢,壓紙錢,下山時折兩枝松枝帶回,掛在門首,以表哀思。機關單位、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立夏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紅糖拌米漿煎成咸、甜「夏粿」。是日起開始撤除床上草墊、棉墊等,以防濕潮生蚤虱。
端午節 :是最熱鬧節日之一,內容豐富。一是初五日午時各家門坎兩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遺風,以箬竹葉裹糯米、花生、豆、紅棗或瘦肉等做成粽子;三是喝少量「雄黃酒」。並噴灑屋角,以雄黃粉塗抹小孩頭額、耳朵祛毒,也把雄黃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黃炮」以禳珍氣;四是貼「午時書」,解放後已極少見;五是炮製「午時茶」。
七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連俗早晨以黑紅豆、紅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兒童聰明平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連俗謂「七月半」節,各家任擇一日備酒饌祭祀祖先,以表孝心。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傳統家庭團圓節。節前親友間互送月餅(多晚輩敬長輩),連俗十六歲以下兒童由娘舅送花餅,八月十五晚,家家戶戶設宴歡聚一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動,城郊外之覆釜、玉華、寶華、玉泉、雲居、石門、獅山及官頭青芝諸山皆為主要登高地點。青年男女及兒童還攜帶風箏(俗稱「紙鷂」),在山頂放飛。
冬節 :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也是祭祖節。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戶戶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為主餐,並饋送親戚。冬至晚上,合家團聚,在祖先牌位前擺設福橘、芹菜、青蒜、紅筷等於圓盤或竹籮上。
『伍』 節事活動的節事活動的意義
節事活動具有強大的產業聯動效應,可使旅遊者在停留期間具有較多的參與機會。內
它不僅能容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的收入,還能創造住宿、餐飲、通信、購物、貿易等相關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節事活動能會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促進作用。
節事活動除了具有提升舉辦國和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信息交流、增強對外合作、推動旅遊發展、加快城市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促進作用以外,還具有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弘揚民族文化和擴大旅遊市場、提升目的地旅遊形象、降低目的地旅遊季節性、調整旅遊資源、提高管理水平等特殊作用。
『陸』 你還知道哪些節事活動,選擇一個具體說說
我知道有一個節事活動是自然景觀節事活動。節事活動能會聚更大的客源流、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進步產生促進作用。
『柒』 節慶活動策劃推廣時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
活動千篇一律,沒有專屬於自身景區的策劃方案。目前景區節慶活動策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互相模仿、抄襲,千篇一律,雷聲大,雨點小,旅遊節慶活動等級動輒「國際級」、「高級」,缺少活動炒作的「由頭」;活動策劃目的不夠明確,主題不夠清晰,不能深刻剖析節慶活動策劃所要解決問題的誘因;照搬照抄以往活動策劃文案,過分依賴以往活動組織經驗,缺少靈活性與變通性;事前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查,未能找到合適的景區節慶活動傳播方式。活動促銷不精準,活動組織不夠嚴密。國內部分景區資源優美,但地理位置偏僻,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很難吸引專職的旅遊節慶策劃人員,大多數節慶策劃活動因為資金短缺,很難聘請專業的旅遊節慶策劃機構。景區自行策劃旅遊節慶活動,思維不夠縝密、策劃不夠精細、組織不夠嚴密。准備不足,面臨突發事件多,缺少應急預案、應對措施;現場人員缺少專業的活動培訓,執行不到位,分工不具體,職責不明確,出現工作「盲區」、內部「扯皮」;促銷活動方案不清晰,活動規則比較模糊。
活動策劃重點不明確。景區節慶活動策劃終的落腳點是費用預算、管控、效益,費用管控不等於費用的管制,管控的目的是有限資源效益大化。目前國內部分景區旅遊節慶活動策劃不以利益大化、渠道商利益大化為目的,一味迎合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的意圖,一味貪求節慶活動規模大、場面大,節慶活動舉辦後費用嚴重超支,已成為部分景區的家常便飯,投入產出嚴重不成比例。
『捌』 節事活動的介紹
從概念上來看,節事是節慶、事件等精心策劃的各種活動的簡稱,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劃和舉辦的某個特定的儀式、演講 、表演和節慶活動,各種節假日及傳統節日以及在新時期創新的各種節日和事件活動。
『玖』 什麼是節事活動
從概念上來看,節事是節慶、事件等精心策劃的各種活動的簡稱,其形式包括精心策劃和舉辦的某個特定的儀式、演講 、表演和節慶活動,各種節假日及傳統節日以及在新時期創新的各種節日和事件活動。
中文名
節事活動
特性
文化性、地域性、時效性、體驗性等
劃分標准
影響、內容屬性、目標
實質
商業活動
內涵解釋
節事活動的目的、內容、形式、功能和實質等方面
快速
導航
節事活動的內涵
節事活動的特點
節事活動的意義
節事活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節事活動的類型
節事的定義簡介
「節事」
一詞來自英文「Event」,含有「事件、節慶、活動」等等多方面的含義。國外常常把節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盛事(Mega-event)等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在英文中簡稱為FSE(FESTIVALS &sPECIAL Events),中文譯為「節日和特殊事件」,簡稱「節事」。西方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將文化慶典、文藝娛樂事件、體育賽事、教育科學事件、私人事件、社交事件等通通歸結到節事范圍內。
節事活動的內涵
目的:為了達到節日慶祝、文化娛樂和市場營銷的目的,提高舉辦地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樹立舉辦地的良好形象,促進當地地旅遊業的發展,並以此帶動區域或經濟的發展。
【內容】:具有濃郁的文化韻味和地方特色,應根據當地的文化和傳統特色來具體設計。
【形式】:要求生動活潑,具有親和力,大多數的參與者都是想通過這一活動達到休閑和娛樂的目的。節事活動的編排嚴謹、環環相扣、切合主題。
【功能】:節事活動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重要的是一種經濟載體。節事活動應圍繞經濟活動的開展而做適當的調整。
【實質】: 節事活動的實質是商業活動,舉辦期間大量的人流不僅使服務性行業收入迅速增長,還會促使交通、貿易、金融、通信等行業的發展。
節事活動的特點
節事活動作為會展中的一個部分,除了具有會展活動的一般性以外,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這些主要包括:
多樣性、交融性、二重性、個性化、吸引性、認可性等。
【文化性】:節事活動本身就是文化活動,這些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節日文化和體育文化等為主導的節事活動往往具有極濃的文化氣息。
【地域性】:節事活動都是在某一地域開展的,都帶有明顯的地域性,可成為目的地的形象的指代物。有些節事活動已經變成為地域的名片,而少數民族節日更是獨具地方特色。
【時效性】:每一項節事活動都有季節和時間的限制,都是按照預先計劃好的時間規程開展和進行的。
【體驗性】:節事活動實際就是親身經歷、參與性很強、大眾性的文化、旅遊、體育、商貿和休閑活動,是建立在大眾參與和體驗基礎上的。
【多樣性】:節事活動的內涵非常廣泛,其開展形式可多元化,開展內容可豐富多彩。
【交融性】:節事活動的多樣性和大眾參與性決定了其必然有強烈的交融性,許多節事活動都包含看會展活動,從而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二重性】:節事活動參與者的角色,一是該主題節事活動的參與者,二是該主題節事活動的旅遊者。
【個性化】:舉辦地必須有特別出色的節事活動產品提供參與者和旅遊者挑選,否則一般很難成功。
【吸引性】:節事活動本身必須具備強大的吸引功能,給參與者一非常好的感知印象,在心裡上產生非去不可的願望。
【認可性】:節事活動應該控制節事活動的參與者的數量,保護當地旅遊環境不受破壞,在當地居民承受能力之內,以當地居民認可並顯示出友好的態度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