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立秋促銷活動

立秋促銷活動

發布時間:2021-08-09 03:42:46

⑴ 關於立秋的習俗 各地立秋習俗有哪些

你好: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風俗有: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並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書·禮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於四郊。」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見《臨安歲時記》),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
婺源篁嶺曬秋(6張)

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發展至今,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後,其更演變成鄉村旅遊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國以來仍流傳在民間。如在商洛竹林關一帶,中秋節夜裡,孩子們在月亮還未出來時,照例鑽進附近的秋田裡,摸一樣東西回家。如果摸到蔥,父母就認為這孩子長大後很聰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認為孩子將來不愁吃喝,事事順利。人們視「摸秋」為游戲,不作偷盜行為論處。過了這一天,家長要約束孩子,不準到瓜田裡拿人家的一枝一葉。商南縣的居民,在中秋節的晚上,吃罷月餅後,不肯長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沒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沒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聰明的人家去摸蔥。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穀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裡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裡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歌謠
時到立秋年過半,可能有澇也有旱,
男女老少齊努力,戰天斗地奪高產。
棉花抹杈邊心,追肥時間到下限,
天旱澆水要適量,防治病蟲巧把關。
早秋作物漸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轉。
晚秋作物治追耪,後期管理不能軟。
適時播種大白菜,炕土壅蔥奪豐產。
保護地菜籌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積大造農家肥,割曬青草抽時間。
林木果樹管理好,摘下果梨去賣錢。
畜禽管理要加強,要緊預防牛流感。
喂魚注意多投草,魚病防治至關鍵,
坑內菱角採下來,繼續管好藕葦芡。

⑵ 立秋的民俗活動資料 雲南

1、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後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後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2、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3、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於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裡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4、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5、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6、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7、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8、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9、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⑶ 立秋是在哪一天人們會有些什麼活動

立秋是在哪一天人們會有些什麼活動。具體如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

活動1:
貼秋膘:由於夏天天熱難免會影響人的食慾,所以會瘦下來。瘦了當然就要補了,人們會選在立秋這一天吃美味佳餚,大家一般都會選擇吃肉(燉的、烤的、燒的、煮的、鹵的等各種做法的肉)意在象徵著「以肉補膘」,這就是所謂的「貼秋膘」。

活動2:
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認為這樣既可以預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這就是「咬秋」。

活動3:
喝立秋水:由於夏季流汗較多,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積暑,免秋來腹瀉、鬧肚子。

活動4:
秋社: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每逢立秋,人們會在這天「煮灶粥」「做灶」來祭祀神仙,表示感謝。

活動5:
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區立秋日當天每人都要吃一個桃子,把桃核留下來,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燒為灰燼,這樣象徵著來年無災無難。

活動6:
喝秋水:在立秋正刻,每個人都喝一杯涼白開水,意味著秋來身體健康,不鬧肚子。

⑷ 「立秋」有什麼習俗

吃西瓜、食秋桃、貼秋膘、吃雞蛋。

1、吃西瓜: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貼秋膘: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4、吃雞蛋:立秋這天,在我國部分地區還有吃雞蛋的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食用。

⑸ 立秋的習俗 立秋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地方不一樣,習俗就不一樣,現在給你簡單介紹一下各地的共同習俗:
1、立秋節氣的習俗: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2、立秋節氣的習俗: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立秋節氣的習俗: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4,立秋節氣的習俗:吃「福圓」。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
5、立秋節氣的習俗: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6、立秋節氣的習俗:吃西瓜
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⑹ 立秋有哪些習俗

每年的八月七日或者八日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從這一天開始,雖然高溫的天氣並沒有立即過去,但是天氣已經開始有涼爽的趨勢。那麼,我國民間立秋都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4、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的七八月份舉辦。是為了迎接秋收而舉辦的經營貿易大會,有些是與廟會一起舉辦,有些是舉辦的單一的貿易大會。一般是為了交換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以及交換糧食等活動。期間還有各種戲劇演出、賽馬、耍猴等節目助興。

以上就是民間立秋期間的一些風俗習慣。我國很多古老的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可能已經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甚至我們今天流傳的一些習俗我們已經無法追溯其始源。但是這些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有責任將這些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⑺ 立秋是一個怎麼樣的時節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一般來說,立秋之後天氣就開始變涼爽了,雖然說可能會有點小熱,但是沒有持續多少天,就立馬變得非常涼爽,而且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立秋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風俗。那麼,你知道立秋之後都有哪些風俗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看看吧!

而且立秋的話,有的地方還會進行祭祀,主要就是為了慶賀豐收,因為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有很多的農作物都在這個時候豐收了,舉行祭祀,也就是為了表達對於豐收的喜悅。總的來說,立秋之後所進行的活動也都是為了慶賀豐收罷了

⑻ 立秋會員促銷簡訊怎麼群發

發送上最好是找專門的平台進行發送,如紅楓葉簡訊平台這種就做了很多年了,平台維護和簡訊案例模板都可以提供一些建議。多去考察看看先。

⑼ 立秋時我們都有哪些民俗活動

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昨天立秋了,意味著酷熱漸漸離去,秋涼正向我們走來。今年天津的夏天很不尋常,悶熱、雷電、暴雨一波接一波。不過,這些都擋不住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立秋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標志著秋季的來臨。過去曾有許多迎秋習俗,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氣象學的秋季標准為: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下降到22℃以下。立秋後雖然會出現高溫的日子,但早晚轉涼,秋高氣爽的特徵也越來越明顯。 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秋季養生強調「收斂神氣、使肺氣清」,故民間諺語有「秋後少游水」、「白露身不露」的說法。因為立秋之後,涼風時至,天氣變化無常,對老幼體弱者來說,不宜過分貪涼。飲食方面,因秋季乾燥,民間自古就有吃西瓜啃秋的食俗,同時還可增加芝麻、蜂蜜、枇杷、葡萄等潤腸祛燥食物的攝入,以益胃、養肺、生津。 從唐宋時起,就有在立秋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防痢疾。 關於立秋要「咬秋」和包餃子的習俗,民間素有「秋膘」一說,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到了清朝,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准。瘦了當然需要「補」。「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而且這天,大人們總是告誡小孩子們,不要吃黃瓜,吃了會變瘦的。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肥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餃子、燉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除了「貼秋膘」,天津和周邊城市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其實,針對今年的氣候特點,該不該急著貼秋膘的問題就尤為值得重視。專家認為,立秋後是生津養陰的好時節,高脂肪並不利於養生;同時,由於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與需要貼「秋膘」的古人相比,已經營養過剩了。所以,立秋之時,貼膘之事還是等等吧。 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葯、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為了紀念立秋「咬秋」「貼秋膘」,我吃了個十斤的大西瓜,還有一份雞蛋素燴餅,我再貼就沒人樣了。2006年夏天就要過去了,我很懷念它,即將迎來金色的收獲季節。希望我們都真能有收獲。

⑽ 立秋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度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人們有了胃口,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

1.餃子、渣,茄餅在山東半島的許多地區,立秋當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餃或面條,招遠、龍口稱「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面」,長島、萊陽、海陽等地則相反,說是「立秋的餃子入伏的面」。在山東諸城和萊西地區,吃一種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稱「渣」。當地民諺雲: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說是有預防腸胃病的功效。在江蘇蘇州,立秋日用茄子調和麵粉做茄餅。

2.啃秋城裡人在立秋當天買個西瓜回家,一家圍著啃,就叫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爽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大吃特吃,抱著綠瓤香瓜大吃特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嚼,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達的是農民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據說能免腹瀉,稱「咬秋」,預示炎炎盛夏難耐,忽逢立秋,把其咬住。江蘇各地人們也在立秋時刻吃西瓜以「咬秋」,認為可不長秋痱子。在江蘇無錫、浙江烏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一起吃,認為可預防瘧痢。北京人有「春吃蘿卜秋吃瓜」的習俗,家長必須在立秋之日給孩子買個瓜吃,並對孩子說:「吃個瓜吧,秋後好肥得滾瓜溜圓的。」當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諺語,因為立秋之瓜要早吃,因此多吃甜瓜(也稱香瓜,始於初夏,終於晚秋,味道清香甘甜,食之能夠解膩)。在浙江杭州,在立秋日有的婦女吃一個秋桃;浙江雙林人愛吃菱藕、瓜果等。

3.戴楸葉立秋日戴楸葉的習俗歷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和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有立秋到處叫賣楸葉,婦女小兒將之剪成各種花樣插戴的記錄。直到現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葉的民俗。在山東地區,據說立秋這天必有一兩片楸葉落下,表示秋天來臨。膠東和魯西南地區的婦女和兒童在這日採集楸葉或桐葉,剪成各種花樣,或插在鬢角,或佩在胸前,來應節序。在河南鄭州附近農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葉,或用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角。

與楸葉有關的節日活動,在山東有人於立秋日剛剛天明時採集楸葉熬膏,稱「楸葉膏」,據說用來敷痔瘡有特殊的療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兒童食蓼曲(俗名「白葯」)、萊菔子,稱為「祓秋」,認為可去積滯。在浙江舟山,則是給小孩吃蘿卜子、炒米粉等調和的食物,以防積食。在浙江鎮海、奉化,給兒童喝綠豆粥,服酒麴,叫做「祓秋」,認為孩子吃了長得又快又壯。

5.貼秋膘許多地方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比較。因為在酷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麼食慾,飯食清淡為主,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輕一點。秋風一起,有了食慾,想吃點好的,補充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耗。補的方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做法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6.飲水清署在江浙一帶,有立秋時喝「新水」的習俗。所謂「新水」,就是剛從井中打來的「新鮮水」。據說這樣不但可免生痱子,又可防痢疾。在四川雅安,則是將井水放在陽光下晾曬後家人一起喝,以免得瘧痢。

在四川三合,「俗謂立秋正刻飲水一杯,則積暑消除,秋無腸泄之病。」

岐黃家又雲:「服清暑方一劑更妙。」

7.赤小豆「補秋脫股」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在立秋日用水服下七粒紅豆,認為可避免瘧疾。河南鄭州稱為「避瘧丹」。浙江地區多用井水來吞食。在雲南鎮雄,「先以布袋盛紅豆入井底,及時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數粒,飲生水一盞,以為可以不患痢疾。後來,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塊,錯角重疊,粘連縫就,載於小兒衣後,叫做『補秋屁股』。」

8.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來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結束,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拜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習俗。唐韓俚《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某些地方,至今還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閱讀全文

與立秋促銷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發店充卡營銷方案 瀏覽:837
電子商務發展對財務會計的影響 瀏覽:566
電子商務典型事件 瀏覽:239
對康養小鎮策劃方案的評判 瀏覽:642
公司組織拔河比賽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1
促銷籌劃方案效果測試 瀏覽:378
咖啡店市場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739
水面游樂項目推廣方案 瀏覽:615
雲智造電子商務北京有限公司 瀏覽:891
電子商務專員上班時間 瀏覽:948
中小企業外貿電子商務 瀏覽:577
幼兒園聖誕節策劃方案 瀏覽:992
美食節展覽會策劃方案 瀏覽:548
縣公司經理培訓方案 瀏覽:139
煙草局打假宣傳片策劃方案 瀏覽:390
野餐策劃方案 瀏覽:224
建材門店策劃方案 瀏覽:247
電子商務設計師視頻教程 瀏覽:164
企業合作網路公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460
母嬰用品推廣方案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