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便利店十大品牌都有哪些
7-ELEVEN(010-84060177,始於1927年,便利店十大品牌,總部設於日本的千代田區,世界著名的連鎖便利商店,柒一拾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FamilyMart全家(4008-7676-77,始於1972年日本,亞洲大型國際連鎖便利店,亞洲較早發起進入美國市場的便利店企業,上海福滿家便利有限公司
快客便利(021-65402688,始於1991年,全國最齊全連鎖超市公司之一,上市公司,上海市著名商標,具影響力特許品牌,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美宜佳(400-887-1133,廣東省著名商標,致力於為社區居民打造便利生活的專業連鎖企業,東莞市糖酒集團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
好德/可的(021-52101761,農工商超市集團旗下,上海便利店知名品牌,便利店行業較具規模型企業,極具競爭力品牌,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
LAWSON羅森(400-820-5888,始於1939年,亞洲較大國際連鎖便利店,十大便利店品牌,百聯集團與日本羅森株式會社合資組建,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
喜士多C-store(021-51060018,便利店行業知名品牌,便利連鎖行業後起之秀,便利店行業具有影響力品牌,上海喜士多便利連鎖有限公司
上好便利店(400-716-5668,首批獲得本土風投青睞的連鎖便利店品牌,國內城鎮社區便民店知名品牌,便利店行業具影響力品牌,廣東上好便利店有限公司
紅旗連鎖(028-87877333,西部地區規模較大的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為一體的商業連鎖企業,上市公司,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
天福(0769-22990909,以便利店經營管理為主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國內連鎖便利店系統知名品牌,廣東天福連鎖商業集團有限公司
❷ 為什麼電商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展不起來呢
電商在我國這兩年發展迅速,但是為什麼電商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展不起來呢,因為電商並不比實體店先進,電商的成本並不比實體店低,電商的成功是建立在巨大的流量之上的,流量小的電商平台只有倒閉,我國至少有20萬家電商創業平台,最後剩下的只有幾家,所以,電商倒閉的概率遠遠高於實體店。
在美國,大型電商的發展,受到較多的限制。去年,紐約長島的居民,投票反對亞馬遜在長島建立區域總部,就是一個例子。人們認為,亞馬遜的各級行政管理人員,拿走了大部分的好處,又認為,會對長島的傳統商業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
❸ 國內外連鎖便利店與電子商務相結合的可行性有多大
我覺得這個可能性非常大。線上線下的結合,本來就是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
❹ 為什麼在國外電商干不過實體店,而在中國卻直呼馬雲爸爸
以此一起,咱們淘寶網店轉讓卻發現美國的電商居然會被實體店完爆了,而我國卻徹底倒過來的?美國網路零售額在總零售額中佔比還不到10%。至今沃爾瑪的線下零售的控制位置無人能撼動,亞馬遜電商幹了這么多年,干不過沃爾瑪,僅僅只是沃爾瑪的五分之一。要知道,美國確實與咱們有許多不一樣,幾個因素讓你知道為何美國的實體店完爆電商。
當然,美國電商的發展快遞費和稅收也是一大阻止。美國地廣人稀並不像咱們那樣城市住宅會集,快遞費天然對比貴,一般要5美元起價,略微重一點的就要10美元以上了。並且在美國網購要繳稅,有些州網購的稅比實體店的還要高。
不管是房錢疑問壓死了我國實體店,仍是我國將來的電商勢不可擋。實體經濟終將不能被拋棄,將來的發展電商與實體店應該是彼此交融,而不是爭鋒相對。
❺ 分析:國外是如何玩生鮮電商的社區配送 電子商務研究
生鮮電商作為新興的市場藍海,在物流配送方面一直面臨著諸多難題,尤其是「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現在社區配送成為一種趨勢,包括便利店和社區物業都成為配送的著力點,最近還有家公司專門僱傭社區保安進行生鮮配送,雖然不如想像的那樣美好,但也是一種別樣的嘗試。不同於可以自建物流體系,自有業務員配送的大型電商平台,中小生鮮電商必然面對配送的障礙,社區配送是物流供應鏈的末端,涉及到生鮮的多重屬性(包括並不限於重量、溫度、時效、新鮮度)。歐美發達國家電子商務市場的各類企業也做過嘗試,圍繞提升社區配送水準,也實施過不同的方案。其中比較有效的是電商企業主導的社區門店自提和就近配送模式。簡言之,就是把倉庫由大倉庫轉為小批量配送,讓庫存更加接近終端消費者。目前,國內主要採用干線冷鏈的方式,支線上的冷鏈物流還發育的不很完整,這也是當前的困境。電商企業可以主動延伸其供應鏈,讓顧客就近選擇門店自提或就近配送。作為英國最成功的電商,阿戈斯採用的經營模式是通過移動在線購物、門店體驗購物和目錄式營銷三種購物方式,充分滿足消費者的不同購物需求。阿戈斯的客戶通過到門店或在家裡查詢商品目錄,選定商品、付款,訂單由門店後台巨大倉庫出庫統一配送。不過,這種配送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多數用戶需通過預約取貨的方式到自家社區附近的門店提取預訂的商品。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的在線購物都做的比較好,門店體驗購物在順豐嘿店等也做過嘗試。但是,社區門店自提方式並不意味著任何區域都能實現高效運營,社區門店的服務質量和服務半徑是影響社區門店運營的關鍵因素。另外,零售電商還需要培養居民前往社區門店自提的購物習慣。便利店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存量資源,與社區居民的生活緊密相連,作為快遞的寄存點,不需要電商物流企業過多的成本投入。從國外的實際情況來看,社區配送的實際情況更加復雜一些,根據不同社區配送模式的服務輻射范圍,可以將其劃分為社區內部范圍、社區臨近范圍和動態范圍三類。24小時自助取件模式有三種:社區配送公共設施模式、智能自提櫃模式和房聯網模式。根據取件的方式還可分為自提與配送兩類。各種國際社區配送形式在國內大多有過或正在進行嘗試,如順豐的社區嘿客門店、電商企業京東與社區便利店的合作,一些企業的社區手機應用(APP)和社區智能快遞櫃等。雖然看起來很美,但這些APP線下的推廣成本過高,而且需要培養消費者習慣,實際運行起來遇到了不少問題。消費者接受社區配送服務是因為夠快夠方便,年輕消費群體最看重這一點。送得快,關鍵在於物流配送環節。每家電商的配送方式各不相同,例如京東是自建倉儲進行配送,社區001是與超市合作配送,唯快科技請專門買手跑腿,500mi選擇讓便利店自行配送。如果碰到交通高峰期或是訂單密集的情況,「一小時到戶」的承諾可能就無法保證。再比如,小區夫妻店覺得訂單金額小而推遲送貨,平台方也難及時解決,這是讓便利店參與配送的最大弊病。在電商平台和便利店之間,缺乏的是約束力。相比之下,像京東那樣自建物流團隊或請第三方配送團隊,就顯得專業多了,但如此一來,社區電商企業會承受很大成本壓力。對社區電商平台來說,目前唯一的盈利點在於收取供應商的傭金。它們大多不願意承擔高額物流費,這顯然是一筆虧本的買賣。生鮮社區電商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一是與小區周邊商超合作,由供應商供應生鮮,然後由平台方進行運營;二是配送非常及時。對於平台方來說,這是一種輕資產運營,沒有囤貨、備貨的壓力;對於消費者來說,這是對購物方式的減壓。電商平台,一是需要建立針對消費者端的「雲超市」,二是拓展針對便利店的「批發站」。
❻ 有沒有人知道關於日本便利店對於日本電子商務的影響的日語書呢
去日本東京的紀伊國屋書店,那裡有關於,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便利店7-11的創業史,和電子商務的書籍,應該可以找到,二者關聯的日語書籍。
❼ 日本便利店的銷售額憑什麼超過中國任何一家的便利店的七倍以上
日本人將便利店視為早餐的首選,但中國人不會。中國人的傳統早餐因地區而異,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消費習慣。現在消費已經升級,城市消費者越來越能夠適應:麵包和牛奶,或者煎餅和豆奶快速早餐。只有一些上班族會在上班的路上去便利店買早餐,普通消費者很少把便利店作為早餐的首選。這與便利店食物種類少、味道差以及大量路邊餐館和飲食習慣有關。如果便利店能成為早餐的首選,性能將會大大提高。
在中國當地城市開店也面臨著來自當地連鎖便利店和超市的競爭壓力。對於小城市的居民來說,當地的品牌連鎖店早已為人所熟知並廣受歡迎。日本便利店要在當地市場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此外,如果大城市的商品和價格轉移到當地城市出售,可能很難獲得批准。
❽ 為什麼電商在美國和日本干不過實體店
為什麼電商在美國和日本干不過實體店?
導讀
中國的電商發展快,不是電商有多厲害,而是傳統零售業太low。為什麼亞馬遜在美國無法撼動沃爾瑪的統治地位?為什麼電商在日本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
文/許小年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
今天讓我來講創新和互聯網,我想還是從宏觀經濟談起。為什麼在這時候提創新的問題?因為中國經濟走到了今天,不靠創新,已經走不下去了。雖然統計出來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是7%,但電力指標、運輸貨運量的增長率和企業層面等各方面的情況都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經濟正在滑入衰退。
為什麼會衰退?因為經過了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內部所積累下的結構性問題到現在已經捂蓋不住了,必須要由某種方式表現出來。表現在宏觀上,增長速度放慢;在微觀上,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
最大的泡沫在實體經濟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衰退的原因是過去透支了今天的經濟景氣。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中國的經濟有個斷崖式的下跌,雖然是外部沖擊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國經濟的脆弱性。如果我們能利用2008年那個時機,在經濟下跌的過程中,忍受痛苦,進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就不會有今天的困境。但是我們推出了「4萬億」的刺激計劃,於是浪費了一次衰退,浪費了一次極好的調整機會。
現在我們看到,今天調整的困難比2008年還要大。2009年「4萬億」執行的結果,使本來已嚴重的結構失衡更加的惡化,這表現在很多的傳統製造業部門那時產能已經過剩,產品技術落後,在市場上找不到銷路,急需更新換代。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資,又使這些落後的產能、落後的技術和產品得以苟延殘喘,甚至繼續擴張一直到今天。原來經濟中的內在的增長動力減弱了,這個時候需要增強它的體質,我們非但沒有消除導致虛弱的內部結構性弊病,反而是給它注射「強心針」,讓落後產能繼續膨脹。
前兩天見了一家民營鋼鐵廠,他們告訴我現在全國鋼鐵的生產能力大概在11億-12億噸,而全國的消費只有6億-7億噸,也就是說鋼鐵產能過剩30%-40%。這些過剩產能沒有消除之前,鋼價不會反彈,各家都在產能的壓力下,低價在市場上銷售鋼鐵。低價銷售的結果是誰都沒有利潤,一些鋼鐵公司是靠著政府的救濟在活著,其實早就應該倒掉了。
它們不倒的話,那些效益高的鋼鐵公司也沒有辦法正常經營,因為價格被壓的太低了。鋼鐵行業是傳統製造業的一個代表,我們用新的產能泡沫去掩蓋舊的產能泡沫,結果致使泡沫越來越大。資本市場有泡沫,但泡沫主要是在實體經濟中,表現為過剩產能。
由於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依靠投資驅動,當出現過剩產能的時候,企業不敢投資了,依賴投資的增長就掉下來了,這是結構性扭曲持續到今天的一個必然結果。出路在哪裡?去產能化。如果不把過剩的產能消除掉,價格起不來,企業經營會很困難,經濟就會長期的在低位運行。
所以去產能化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這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歐美經濟的去杠桿化所面臨的挑戰是一樣的。歐美發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過度借債,杠桿過高,把家庭和金融機構壓垮了。要想經濟恢復,必須把過高的杠桿率降下去。美國去杠桿化從2008年到去年2014年才基本結束。
歐洲經濟為什麼現在還不行,因為它的去杠桿化沒有認真地展開。我們有數據表明歐洲的杠桿率只是稍稍低於2008、2009年,而美國的杠桿率已經回到了歷史的平均水平。這也是歐美兩個經濟體的表現大相徑庭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樣對於中國來說,我們不僅要去杠桿,我們還要去產能。實際上去產能和去杠桿是一回事,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對應的是銀行的天量信貸,要不是銀行放出那麼多的貸款,也不會有今天這么多的過剩產能。實體經濟要去產能,金融行業要去杠桿。
如果說A股場外配資是個問題的話,那麼和金融體系與政府體系中的壞賬相比,那簡直就是小菜一碟。A股配資總共有兩、三萬億吧?我們金融體系的貸款余額是80多萬億,壞賬率如果是10%,那麼就是七、八萬億,而且有可能還不止。政府融資平台在執行4萬億過程中積累的債務,現在官方估計就有20萬億,這才是中國經濟的大隱患。
A股市場是政府製造的國家牛市,當風險逐漸顯現的時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場外配資,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後,又是政府出來救市。盡管社會反響很大,其實A股市場只是中國經濟中的一個小問題。大問題是政府負債,銀行的壞賬,實體經濟中的過剩產能。過剩產能有多嚴重?各個行業不一樣,據說水泥行業的過剩產能是60%以上。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去杠桿的過程和去產能的過程可能會相當長,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總是要的吧?各位對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備。
在去產能和去杠桿的過程中,企業的首要任務不是說發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賺錢多少,而是活著,活下去就好辦。宏觀形勢嚴峻,是不是我們就不幹了呢?當然不是。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價值才能顯現。我喜歡熊市,不喜歡牛市,為什麼?因為在牛市中,資產的價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資產的公允價值才能夠在市場上出現,就像巴菲特喜歡熊市一樣。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經濟的下行和經濟的調整,在調整的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商業機會。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談創新,談創業,談互聯網?原因就在這里。
三大機會:重組、升級、創業
最近我除了上課以外,就在各地看企業。為什麼現在企業看得比較多?因為宏觀經濟沒得看了。而且我研究宏觀經濟,人家也不喜歡聽。我去看基層,發現機會起碼有這幾個方面:
一個是行業重組,行業重組的機會非常之多。我剛才說的鋼鐵行業,很多中小型的鋼鐵公司都要倒掉,這個時候是購並的好機會。但是現在購並的障礙在於地方政府的干預,所以我和政府說不要阻礙市場上的購並,不要阻礙企業的倒閉。企業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稅收和就業,他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挽救瀕臨死亡的企業。
我對他們說,經濟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死的時候你要讓它死,它不死,那些活著的也活不好。因為這些瀕臨死亡的企業是不惜一切代價獲取現金流,把價格壓得非常低,以至於那些好企業也活不下去。政府和經濟學家的考慮不一樣,由於地方政府的干預,好企業不敢去收購,因為收購的前提條件是不許裁員。
這怎麼可能呢?我去購並一個低效的企業,當然要裁剪冗員。地方政府說不許裁員,這就阻礙了行業重組的進行。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礙的話,現在購並有很多機會。優秀的企業通過購並提高它的市場集中度,獲得一定的定價的能力來改進它的利潤率,實現經營狀況的好轉。
這些市場份額比較集中的企業下一個要做的就是研發,推動升級換代。在行業分散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沒有做研發的力量。中國各行各業的一個特點就是太分散了,分散到了沒有幾家領軍的企業能夠做創新式的研發,所以市場集中度一定要提高,世界各國全都是這么走過來的。
在上一世紀,汽車工業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美國有200多家汽車公司,中國現在有1000多家,太分散了,分散到規模經濟效益無法發揮,分散到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在市場力量的驅動下,幾十年間美國的200多家汽車公司最後變成了3家。中國工業的發展,也會走同樣的道路,不斷地集中,只有集中才有規模效益,只有集中才能有足夠的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
我們上千家的汽車公司,要通過購並、通過行業重組來提高市場的集中度。再比如零售業,中國的全年的零售額是20多萬億,我們最大的零售公司不算京東,一年的銷售額是多少?國有零售商1000多億,但是不賺錢,賺錢的是民營的,最大的也不過500億。而沃爾瑪的年銷售額是4800億美元,和中國的500億人民幣怎麼比啊?我們的傳統行業過於分散,效率太低。這些問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無法解決,為什麼?因為在高增長時誰都賺錢,中型的,小型的企業也賺錢,經濟一慢下來,問題就暴露了。
以零售業為例,為什麼京東這樣的電商在幾年的時間里就成長為中國的第一大零售商?亞馬遜幹了這么多年,干不過沃爾瑪,只是沃爾瑪的五分之一,而京東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為中國第一,因為傳統零售商的效率太低。我說的是自營零售,不是淘寶天貓那樣的銷售平台。就是京東這個全國第一也不過12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和中國20萬億的零售額相比,微不足道。
零售業一定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鋼鐵行業,水泥行業都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一些企業在衰退的時候倒掉,把市場份額讓給那些有競爭力,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在整合的過程中有多少機會?對於做投資的來說,機會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錢的話就想搞個購並基金,遺憾的是我沒錢。
第二個機會是傳統企業的更新換代。我去年看了賓士和寶馬的生產線,車間裡面沒有幾個工人,雖然還沒有達到工業4.0的標准,頂多3.0、3.5,也已經相當好了。機器人到處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間的搬運全都是自動化,不用人工,車間內部全都連起來了,自動化程度很高。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術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進互聯網思維,而是要思考如何運用這些新技術來提高企業的效率。
我們一個校友是做縫紉機的,縫紉機整個行業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大概跌了20%,利潤整個行業跌了60%,而他的企業銷售額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潤跌了大概不到10%。我問他為什麼可以取得高於行業平均的成績?
他無非是把電腦裝到了縫紉機上,用電控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產品的升級,他早就開始做了,他說不做不行了,因為傳統的縫紉工越來越難招。設想手工操作的縫紉機,手裡捏著布,眼睛盯著針,一天緊緊張張8小時,現在誰願意干這樣的活兒?勞動力市場的形勢迫使他提高縫紉機的自動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點,就可以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東西,一點一點地改進產品,一點一點地改進技術,這方面的空間是非常大的。又比如鋼價的下跌迫使鋼鐵廠削減成本,回收煉鋼的余熱,因為相比國外,我們能源的成本還是高的,現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來自利用余熱、余氣的發電。所以經濟下行並不可怕,倒逼企業研發,改進產品和技術,提高傳統行業的效率。
第三個機會就是創業。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眾之事,而是小眾之事。互聯網在中國之所以轟轟烈烈,以至於大市值互聯網公司有一半在中國,為什麼呢?
有兩個原因。第一是中國的傳統行業效率低,給互聯網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間。第二個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進入相對自由。現在是一提創業必談互聯網,其實傳統行業一樣有創業機會,不一定非做「互聯網+」,傳統行業「+互聯網」也可以啊。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沒有一定之規,要做具體分析,哪一個有效我就走哪一條路,並不存在著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說明,「+互聯網」比「互聯網+」更有效。當然,搞互聯網的可能不同意我這個觀點。
我不否認互聯網是一個很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聯網的作用是什麼?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互聯網無非是一種更為快捷的傳遞信息的手段,有助於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信息的不對稱會產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聯網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傳播量,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聯網的應用因此主要是在交易環節而不是在生產環節。
至於生產環節效率的提高,我們仍然要靠傳統的研發,在這個領域中,互聯網幫不了你什麼忙,能幫忙的是在交易環節上。目前我們所看到的,互聯網用的最多的就是營銷,減少交易中介,縮短交易鏈條,降低交易成本。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還得走傳統的老路子。
所以對互聯網,既不要排斥、輕視它,也不要產生恐慌情緒,而是要冷靜地沉下心來分析自己行業的業務特徵,有哪些是適合互聯網上做的,有哪些是互聯網沒辦法做的,我自己的優勢到底在什麼地方?我要不要上網,我怎麼上網?要獨立的思考。
傳統企業對互聯網剛開始是漠視,當互聯網沖擊到自己的時候,很快就從冷漠變成了恐慌,又從恐慌變成了盲目的崇拜,以為我不上網就要死,沒有那回事。很多傳統企業向互聯網投降,我覺得太早了,還沒有認真抵抗呢,怎麼就投降了?
管制是創新的大敵
我們不妨看看沃爾瑪,沃爾瑪做網上銷售做了十幾年,投資建自己的網站和電商倉庫,沃爾瑪在中國收購了僅次於京東的1號店,要發展他自己的網上銷售。同時沃爾瑪在調整自己的店面結構,下沉,逐漸減少大型的門店,增加中小型的社區店,這些社區店將來就是它電商的提貨點和送貨點。為什麼亞馬遜在美國無法撼動沃爾瑪的統治地位?為什麼電商在日本幾乎沒有生存的空間?日本的電商如果想乾的話,可能幹不過遍地開花的便利店,便利店過兩條街就是一個,電商無法和它們競爭。
中國的電商發展快,一個原因是傳統零售業實在太落後。落後也不必緊張,你也去上線,和電商過個招,誰贏誰輸還不知道呢。你要分析電商優勢,也要分析自己的優勢,你要知道電商的劣勢,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勢,以己之長攻人之短,你就可以生存和發展。
所以沃爾瑪現在一方面是去做電商,另一方面改造傳統業態。他這樣搞起來,亞馬遜有可能招架不住,將來亞馬遜也許就不是電商公司了,把主業轉向雲計算了。要觀察,不要慌,沉下心來仔細研究,決定今後往哪個方向走。創新、創業不光是電商一個行業,其他行業也有機會。
互聯網在中國搞得這么熱鬧,前面講過,第二個原因是相對而言,互聯網行業的管制最少,因此大量的資源和優秀的人才涌進這個行業。管制是創新的大敵。
美國最近有一項了不起的創新,就是大家都知道頁岩氣開采技術,使液燃氣的成本不斷下降,帶動全球的油價下跌,沙特的好日子結束了。中國頁岩氣儲量巨大,我們為什麼幹不了啊?因為油氣行業是國企壟斷的,你進不去。我們互聯網搞得這么熱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管制相對較少。
這並不意味著,除了互聯網以外,其他的行業就沒有機會。要看到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政府的改革措施反而是比經濟上行的時候更到位。最近的取消審批權,最近上市的審批制改為注冊制,都是進步。我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向來評價不高,但給予新三板很高的評價,新三板是第一塊沒有審批制的。
什麼樣的企業都可以上,只要有人願意買。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我希望從新三板擴展到創業板,再到中小板和主板,都搞注冊制就行了,別再審批了。取消發審委,企業只要滿足了信息披露要求,全都可以上,市場交易就是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的事,你管那麼多干什麼?政府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保證足夠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資者可以判斷這家企業的狀況。
經濟形勢不好,倒逼改革,最近政府出台的政策有些我覺得還不錯。那種大而化之的戰略,你不必去關注,有同學問:「教授,一路一帶有什麼機會?」我說那是國家的戰略,和你有什麼關系?你應該關心的是新三板,取消審批制之後我可以做什麼。你可以幫助中小公司提高它的技術水平,擴大市場份額,然後拿到新三板去上市,這是很好的投資。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微觀層面上政策的變化,監管的變化,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市場機會。
❾ 國外電子商務都有哪些網站
國外電子商務都有這些網站:
1、Priceminister
成立於2000年,總部位於法國,在英國和西班牙兩地發展電商事業,並經營著旅遊比價網站、不動產情報網站等,是具有歐洲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2010年6月,Priceminister被日本電商平台樂天以2億歐元收購,經過六年的發展,已經擁有超過2200萬的會員,主營3C、Fashion及家居等品類,現已成為樂天歐洲旗下最大的電商平台。
2、Qoo10
在新加坡站發展的十分不錯,是新加坡的第一大電商平台,它也是東南亞B2C平台中最成熟的一個本地化B2C平台。該平台發源於韓國,其以廉價商品出名,可謂新加坡版的淘寶。平台商品種類繁多,包括了各種電子配件、服裝、食品甚至門票。它的一大特色是可以在當地的便利店7-11付款,方便了那些沒有信用卡的人。
3、Mercadolibre
該平台是拉美地區最大的電商平台,於1999年創立於烏拉圭,公司初創便獲得了包括jp摩根在內的投資者的760萬美元的融資,公司於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其電商業務范圍已覆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等19個拉丁美洲國家,品類已涵蓋電子、手機及配件、潮流服飾、家居生活、美容健康以及玩具等,平台賣家月成交總額已達800萬美金。
4、Paytm
Paytm是One97通迅公司旗下的主打品牌。Paytm既是印尼最大和數碼產品和電子商務平台。同時也是印度領先的移動支付系統。Paytm目前在網上經營多種商品,包括手機及其配件、電子產品、時裝男裝、女裝、嬰兒玩具、廚具等。目前其平台活躍用戶數達1.3億,商品交易額達35億美金交易額。吸引了阿里巴巴、螞蟻金融、軟銀賽富投資、Sapphire Venture和矽谷銀行等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
5、Newegg
美國的Newegg由華人企業家Fred Chang於2001年創立,總部位於美國洛杉磯。據了解,網站主要從事電腦、消費電子、通訊等3C產品的網上銷售。在美國,它銷售的商品種類高達55,000種,已經是全美規模最大的IT數碼類網上零售商之一。
6、Lazada
東南亞作為電商的新興市場火熱程度非同一般,其中,Lazada是裡面的佼佼者。在接受了阿里10億重金注資之後,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Lazada平台預計有望展現出更大的生命力。成立於2012年,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及越南均有運營電商平台。目前東南亞區域總零售額中僅有3%來自在線,隨著互聯網滲透率持續上升,潛力和收益的爆發指日可待。
❿ 便利店在電子商務影響下的生存空間是什麼
我覺得提供多元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