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有三家分晉和三分歸晉分別指的是什麼
三家分晉
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志。
三分歸晉
東漢末年,政治極端腐敗,宦官和外戚爭相專權,豪強地主大肆兼並土地,農民紛紛破產流亡,階級矛盾十分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發生。這些農民起義矛頭直接指向東漢皇權。但是統治階級依然瘋狂搜刮人民,漢靈帝時,公開賣官鬻爵,貪官污吏殘酷壓榨人民,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有組織的、有準備的黃巾大起義。在鎮壓黃巾大起義的過程中,東漢地主、官僚紛紛起兵,各據一方,形成「跨州聯郡」的割據勢力,「不可勝數」,東漢政權早已名存實亡。這些割據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和爭奪權力,逐鹿中原,混戰不休。經過近十多年的混戰,結果,出現了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間爭戰了長達近半個世紀之久,都不能統一中國。最後先後滅亡。三家歸晉,司馬炎一統天下,確立了新的封建皇權統治。
『貳』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400字,急啊!!!
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叄』 關於「二十四民」
明朝人生活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的社會,是以極具變化為其特 征的。若將其置諸「社會流動」與「都市化」等范疇下進行考察,其時代的特殊性就更 容易顯現出來。換言之,晚明社會是一個轉變過程,舉凡人口的持續增長,經濟的貨幣 化和多樣化(諸如農村的商業化,定期集市和小鎮的激增,作物的專門化,手工業的發 展,以及國內地區性貿易市場的形成)(註:關於中國16世紀經濟繁榮、海外貿易發展的 具體狀況,以及中、西學者對此問題的具體看法,可分別參見下列研究成果:傅衣凌: 《明清時代商人與商業資本》,第18、20—23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傅衣凌:《明 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第3—46、179—240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張維華:《明 代海外貿易簡論》,載氏著《晚學齋論文集》,第327—451頁,齊魯書社1986年版;
Chris Bramall and Peter Nolan,「Introction:Embryonic Capitalism in East
Asia」,in Xu Dixin and Wu Chengming(eds.),Li Zhengde,Liang Miaoru,Li Siping( tr.),Chinese Capitalism,1522—1840(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P.xxii ;Dwight 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Chicago:Aldine ,1969),P33;Evelyn Sakakida Rawski,Agricultural Change and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P1—100;Mark Elvin,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26 8—284.),社會流動的增長,租佃制與經濟競爭的展開,以及政治秩序的集權化與系統 化的互相聯系,無不顯示出它與前一時代本質上的不同(註:John R.Watt,The
District Magistr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P2—4.)。
一、官方的戶籍控制
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廷正式頒行黃冊之式於天下,令天下之人各以本等名色占籍( 註:明代戶籍與賦役的基本冊籍,稱之為「黃冊」。關於黃冊一稱的由來,明人張萱、 陳士元、孫能傳各有記載及解釋,細分之,可以分為以下兩種:一是其冊籍之面為黃色 ,故名;二是男女始生為「黃」,這些始生男女登籍之冊,則稱「黃冊」。分見張萱: 《疑耀》卷2《黃冊》;陳士元:《俚言》卷2《黃冊》;孫能傳:《郯溪漫筆》卷2《 黃冊》。近人的研究成果也基本分屬兩說。但從最新的研究成果來看,黃冊之名,盡管 也不排除由其上呈冊封面為黃色而得名,但更多的還是因為黃字與戶籍與人口之意相關 而來。相關的研究成果,可參見梁方仲:《明代黃冊考》,《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 第272頁,中華書局1989年版;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第14—16頁,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8年版。)。所謂以「本等名色占籍」,就是以業占籍,不同職業的人佔有 不同的戶籍,諸如民籍、軍籍、鹽籍(即灶籍)、匠籍、弓兵籍、鋪兵籍、醫籍之類。明 初的制度規定,每隔十年,就需要核實戶籍中的老幼生死,重新更造戶籍黃冊。在民籍 中,無論父母存亡,凡是兄弟已經分家,或者贅婿、養子歸宗而另行分灶而食,均允許 他們「異籍」,也就是另立戶籍或另立門戶(註:萬曆《重修泉州府志》卷6《戶口》。 )。
在明代戶籍制度中,只有軍籍比較特殊,脫離軍籍(又稱戍籍)在明代則是一件相當困 難之事,原因就是軍戶是世襲的。按照明代的制度,除非皇帝的特許,否則不可除去兵 籍。而在明代諸多特許除去軍籍的例子中,當以學校生員除籍為多。如洪武二十三年(1 390),潮州生員陳質因父死,「有司取其補伍」。此事最後到了明太祖那裡,太祖出於 「國家得一卒易,得一才難」的考慮,特許「削其兵籍」(註:徐學聚:《國朝典匯》 卷129《禮部》32《學政》。)。
宣德年間,經宣宗特許,有三人也曾除去軍籍。宣德元年(1426),原任翰林院待詔魯 孫坐罪謫盧龍,地方有司追其子魯輿補伍。宣宗得知以後,削其戍籍,並任魯輿為鴻臚 寺序班。宣德四年(1429),楚雄衛軍士李志道死後無子,有司就追補其孫李宗侃為軍, 但宗侃已在原籍浙江中式成為舉人,於是宣宗就按照洪武年間石堅之例,開其軍伍,使 其讀書會試以自效。又右通政徐琦曾兩次出使安南,累積有功,但其家為寧夏軍伍,宣 宗下詔除去戍籍(註:黃瑜:《雙槐歲鈔》卷4《恩宥軍伍》,第81頁,中華書局1999年 版。)。此外,宣德時還定下《軍政條例》,頒發天下,成為必須遵守的法規條例。其 中規定:「故軍戶下,止有一丁,充生員,起解兵部,奏請翰林院考試,如有成效,照 例開豁軍伍。若無成效,仍發充軍。」(註:葉盛:《申明祖宗成憲疏》,載陳子龍等 編:《明經世文編》卷59。)這一規定,顯然已將「開豁」軍籍的條件定為以下三條: 一是軍戶內確實只存單丁;二是必須具有生員的科名;三是必須經過翰林院的考試,以 確定其真有成效,將來可以為國出力,而且比一兵卒更有價值。只有具備了上面這三個 條件,才可以除去軍籍。自宣德以後,如生員李宗侃、沈律、張珩等,都是因具備這三 個條件,才得以除去軍籍,而且後來也確實全通過科目進入仕途,為國效用。僅有的例 外,是正統十三年(1448)生員翟麟援引前例,要求除去軍籍,但不曾考試,仍「蒙發補 役」。
明初對人口的控制相當嚴密,可說是夜無群飲,村無宵行。當時頒布了《大誥》,要 求鄰里之間,「互相知丁,互知務業」。如工匠、商人外出務工、經商,無論是遠近、 水陸,都需要在路引上開具明白,而他們外出,也必須隨身攜帶路引(註:朱元璋:《 大誥續編》,《互知丁業》第3,載張德信、毛佩琦主編:《洪武御制全書》,第795-7 96頁,黃山書社1995年版。)。事實證明,明初這種嚴厲的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實施 。如洪武五年(1372),當時有人因祖母急病而外出求醫,走時匆忙,忘了帶路引,被常 州呂城巡檢司查獲,擬送法司論罪(註:談遷:《國榷》卷5,太祖洪武五年。)。此事 雖因明太祖的寬矜而免於論罪,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明初之人確實缺乏流動的自由。
明初所定十年一造版籍之制,盡管在中後期仍然在執行,但其實往往流於形式,最終 導致社會流動的加速,以及戶口的不實。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大體可以概括成 下面兩點:
首先,南北方之間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失調。經過明初社會經濟的恢復,用傳統史籍所 說的「群生樂土」來概括,大體也是可以的,但其間又確實存在著很多社會不穩定的因 素,最主要的就是南北方之間人口與土地的比例差別太大。應該說江北的戶口在明代並 未減少,但還是土曠人稀,地有遺利;而在江南,盡管人口的增加並未很明顯,但還是 地狹人眾,甚至不能容納。這是自西晉以後近千年發展的必然結果。當然,在江南與江 北地區內,人口與土地的比例也是呈一種不均衡的狀態。以江北來說,兩河(河南、河 北),大體適中;山西,人口密度最大;陝西,人口密度最稀。以江南為例,福建、兩 廣、淮揚正好適中;湖廣地區,人口最稀;江蘇、浙江,人口最密;再往西南,巴、蜀 的人口密度太大,而滇、貴卻是人口稀少(註:相關的分析,可參見於慎行:《谷山筆 麈》卷12《形勢》,第129頁,中華書局1984年版。)。這種南北方之間人口與土地比例 的巨大差別,既是人口流動的動因,又為其自然的流動提供了保證。
其次,正如明代的史料所揭示:「十一大造版籍,奉行者拘於額外新增之制,窘迫以 法,故民徒苟且支吾,規避刑戮,甚至未生先名,百歲在冊,女口充作男丁,一人而名 稱三四。凡遇庸調,驗丁科差,惟檢虛名,不按實跡,故有一人而承一戶之役,以一年 而責數年之輸者,無怪其富者竭產而貧,貧者負欠而逃矣。」(註:嘉靖《雲陽縣志》 卷上《口》。)其實,戶口不實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逃民的增加,以及社會流動的日趨 頻繁所致。
明初之時,官方曾經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太祖定鼎以後,其很多政策多是仿 效漢高祖劉邦所為,其中有計劃地遷徙民眾,事實上就是效仿漢高祖徙民實關中之制。 明初官方所進行的大規模移民,可以概括如下:
早在元朝時,南京就已經是「民無土著」。明初太祖定鼎南京,「徙四方巨族實之」 ,所以後來南京的居民,大多來自四方(註:焦hóng@①:《澹園集》卷15《沈氏世 傳錄序》,第147頁,中華書局1999年版。)。吳元年(1367)十月,徙蘇州富民實濠、梁 (註:龍文彬:《明會要》卷50《民政》1《移徙》,第944頁,中華書局1998年版。)。 明太祖建國以後,曾經遷蘇、松、杭、嘉、湖民之無田者,往耕臨濠,官給牛種,免賦 三年;徙江南富民1.4萬戶到中都,又命戶部籍浙江等九省及應天18府富民14300戶,以 次召見,稱之為「富戶」,全將他們遷到南京。
成祖即位以後,也屢有移民之舉。成祖曾徙太原、平陽、澤、潞、遼、沁丁多田少及 無田之家,以實北平;遷直隸、浙江之民2萬戶到京師,充倉腳夫;又徙應天、浙江富 民3000戶充當北京宛平、大興二縣的廂長,附籍京師,仍應本籍徭役(註:趙翼著、王 樹民校證:《廿二史札記校證》卷32《明初徙民之令》,第746頁,中華書局2001年版 。)。
二、人口的分化與等級制度的解體
自明代中期以後,農村人口開始分化。嘉靖四十四年(1565),當時有一位給事中憑借 他在南北做官的具體觀察,分析了其中的「病源」。他說:「大約豪宦連田阡陌,其勢 力足為奸欺,而齊民困於徵求,顧視田地為陷井,是以富者縮資而趨末,貧者貨產而僦 庸。」(註:《明世宗實錄》卷545,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丙戍條。)顯然,傳統「四民」 中的農,由於「不樂其生」的原因,開始尋求兩條新的出路:富者趨末經商,貧者貨產 僦庸。
(一)「遊民」和「末作之民」大增
宋人王禹@②在上疏中曾說:「古有四民,今有六民。」其意是說,在傳統的士、農、 工、商四民之外,宋代已經增添了兵、僧人二民。明初剛立國,明太祖鑒於元末的社會 狀況,同樣感到了從「四民」演變為「六民」的危害性(註:明太祖:《御制文集》卷3 《真人張宇初誥文》,載張德信、毛佩琦主編:《洪武御制全書》,第54頁。)。所以 ,明太祖立國的根本,就是將他統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於士、農、工、商四個等級。盡 管他不得不承認釋、道二民的存在,但他又通過對佛、道勢力的嚴密控制,使其不能與 朝廷爭奪四民中的「農」這一民。換言之,他所執行的政策,其目的是為了讓傳統的四 民各守本業,即使是醫、卜,也強迫他們必須「土著」,不得遠游。凡是「有不事生業 而游惰者,及舍匿他境遊民者,皆遷之遠方」(註:《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 四月壬寅條。)。
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恢復,朝廷的社會控制日漸鬆懈,社會流動日趨頻繁,遊民層的 數量勢必大增。《明實錄》有一段記載,基本反映了這一事實:「方今法玩俗偷,民間 一切習為閑逸。游惰之徒,半於郡邑。異術方技,僧衣道服,祝星步斗,習幻煽妖,關 雒之間,往往而是。……今之末作,可謂繁伙矣。磨金利玉,多於耒耜之夫;藻績塗飾 ,多於負販之役;綉文xún@③彩,多於機織之婦。」(註:《明神宗實錄》卷4,隆慶六年八月癸酉條。)我們不無懷疑這段記載有誇大其詞的成分,但確實道出了晚明時期的社會特徵。但值得重視的是,所謂「游惰之民」的增加,一方面需要以「法玩」為前提,惟有傳統的法禁形同虛設,尤其是「王綱解紐」的時代,才使得人們有了自由流動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只有經濟的發展,國家財力的增長,才足以養活這些所謂的「游惰之民」。追求「閑逸」的生活,也不僅僅是反映了當時的「俗偷」,即一般所謂的風俗澆漓,或者說僅僅是士大夫階層的專利,而是民間大眾共同的生活追求。為了滿足人們閑逸的生活,耒耜之夫、機織之婦的辛勤勞作無疑是前提,但生活的多樣性確實也離不開那些從事磨金利玉、藻績塗飾、綉文xún@③彩之人的工作。
「四民」層的存在,是以「皆專其業」、「各安其生」為前提的。按照傳統的觀念, 四民各有定業,而後民志可定;而民志一定,則天下大治。然自明代中期以後,社會的 變化已經不允許四民各安其生,四民皆專其業。朝廷賦役的加重,農村土地兼並的加劇 ,導致傳統社會統治基礎的分崩離析,失去土地或者已經無法在農村安身的農民,不得 不到城市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處。於是,社會力量發生了新的分化,傳統的四民之說已 經無法規范社會大發展下社會各階層力量的新變化。
正是在這種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說(註:姚旅:《露書》卷 9,明天啟刻本。)。所謂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農、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 十八民」,分別為道士、醫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師、駔儈、駕長、舁夫、 篦頭、修腳、修養、倡家、小唱、優人、雜劇、響馬賊。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 稼不穡」之民。從「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的轉化,顯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 了明代社會大流動的一種結局。
(二)等級、禮法制度的破壞
明代實行科舉取士,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科舉社會」。科舉社會的最大特點 ,就是社會流動的頻繁,用明朝人的話語來概括,就是當時的社會是一個「善變」的社 會。這種科舉社會的頻繁流動,明朝人江盈科已經總結出一條變化規律,其向上的流動 規律為:貧窮之家→溫飽之家→文墨之家→簪纓之家→富貴之家;其向下的流動規律為 :富貴之家→歌舞之家→鬻貸之家→貧窮之家(註:相關的形象比喻,可參見江盈科: 《雪濤小說·善變》,第34—3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可見,在明代的科 舉社會之下,其社會地位上升的要訣在於勤儉,然後讀書仕進;而其社會地位的下降, 則在於驕奢淫逸,浪費不貲。
「士庶敢於犯上,@④成亂階」(註:《明穆宗實錄》卷54,隆慶五年二月乙未條。)。 這一說法堪稱晚明社會的實錄。其具體的表現,則是人人追求自己的體面,而其結果卻 是國家法度的廢弛。諸如:在朝廷,小臣藐視大臣,下吏不憚上官,新進不推前輩;在 邊疆,軍士輕視主帥;在家裡,子婦蔑視父母;在學校,弟子不事師長,後進凌辱先進 ;在鄉里,卑幼傾軋尊長,部民不畏有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顯然,傳統的禮法制 度盪然無存,並逐漸反映於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明代史料所言:「近來婚喪 、宴飲、服舍、器用,僭擬違禮,法制罔遵,上下無辨。」(註:《明神宗實錄》卷51 ,萬曆四年六月辛卯條。)
「上下有章,等威有辨」,在明朝人看來是一種治世之象,而明末的實際卻是「屬吏 抗上官,佐領不遜長吏,青衿把持官府,猾棍凌辱簪纓,大帥之令格於偏裨,將領之法 撓於士卒」(註:《明熹宗實錄》卷75,天啟六年八月庚子條。)。這無疑就是一種衰世 之象,但同時也說明了等級制度受到了很大的挑戰。以嘉定縣為例,從弘治、正德年間 的里中婦子「走匿」大豪,直至萬曆年間「大豪畏小民如畏蛇虎」(註:王衡:《緱山 先生集》卷6《嘉定新志序》,明萬曆刻本。),這種變化無疑就是貴賤淆亂的一種真實 反映。
晚明的世道,從各種記載所反映出來的少凌長、賤凌貴、屬官凌上官這些事實中,顯 然已明顯反映出一種紀綱失衡。而師道陵替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傳統中國講究「天 地君親師」,師道尊嚴,人所共遵。然在晚明,師道之尊,已不復存在。從師道的基本 特徵來看,只有訓蒙受業之師,其恩深,其義重,可與君、父並論。但晚明科舉的實情 ,一方面導致一些讀書士子最看重的是「舉主」,其次對「主司」也是殷勤相待,至於 少時的受業恩師,一旦富貴之後,不但忘其恩,而且忘其人(註:謝肇zhè@⑤:《五 雜組》卷14《事部》2,第289、289—290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另一方面 ,一些處館為師之人也為了xiū@⑥脯,已不再敢向學生「督過」,只是一味迎合(注 :陳玉輝:《陳先生適適齋鑒xū@⑦集》卷1《語錄》,清康熙十一年刻本。)。師道尊嚴,盪然無存。
師道如此,友道也大體相同。在傳統社會,朋友屬五倫之一。按照傳統的朋友之道來 看,既然是知己,就必須可以託付生死、急難。但明代科舉盛行之後的朋友,無非是少 則同塾之友,長則同課之友,又長則有同調、同游之友,達則有同年、同僚之友,而這 些所謂的朋友,都是科舉的產物,其特點則不過是卒然而遇、苟然相合,完全不是傳統 意義上那種心相孚、行相契的朋友(註:謝肇zhè@⑤:《五雜組》卷14《事部》2,第289、289—290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換言之,由於科舉以及商業的兩大沖擊,友道漸以衰薄,不要說那些「死友」已不再存在,即使是可以托肝鬲的「生友」,也是寥寥絕響。
三、社會流動的加速
(一)游寓與寄籍
在明代,尤其是中期以後,在社會各階層中,多出現了人口流動的現象,而其最基本 的形式就是游寓或寄籍。
1、衛所軍之流寓
在明初時,由於邊地之亂,一些軍士隨大軍征討。亂定之後,就在附近留屯。隨著子 孫的繁衍,人口漸增,慢慢也就成為當地的移民。如湖南藍山縣之寧溪所軍士,就是洪 武二十三年(1390)從南京隨大軍征討而來,而後留屯寧溪,設城守御。至明代中葉以後 ,族姓蕃昌,除了原有的屯田之外,開始置辦民田(註:阮韶:《寧溪所城工記》、阮 敬濤:《寧溪所志序》,均見雷飛鵬等纂修:《藍山縣志》卷1、9《建置上》、《戶籍 上》,民國二十二年刊本。)。
在衛所中,除了軍官、軍與舍人、餘丁之外,尚有一些流官。這些流官多為一些雜職 ,上進的仕途既無多少希望,於是就在衛所寄寓下來,而他們的子弟也就入了衛學,並 以衛籍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如申汝剛,萬曆年間補為威海衛學生員。申汝剛之父原任 本衛豫積倉大使,貧老無歸,「因寄籍焉」(註:畢懋第等修:《威海衛志》卷10《外 志·流寓》,威海九華小學重印本。)。
2、士人之游寓
明代中期以後,游寓之風相當興盛。究士人游寓他鄉的原因或形式,大體可以分為以 下四類:其一,天下山川秀靈,可以觸目寄懷,「遂趨逸駕」;其二,他鄉有知己,一 些朋友契己相邀,「攬衣結睇,遂相聯附」;其三,感亂喪時,希望通過流寓他鄉,「 圖存裔孺」;其四,流寓他鄉,是為了絕塵遠俗,「寄興幽貞」(註:徐獻忠:《吳興 掌故集》卷3《游寓類》。)。
士人游寓之風的盛行,勢必帶來科舉考試中的「冒籍」問題。明代取士之制,從府、 縣考試一直到鄉試,都要求士子回原籍參加考試,禁止冒籍。明代中期以後州縣「土著 人少而客居多」現象的出現,無疑給科舉考試中的籍貫問題帶來嚴峻的挑戰。如山東臨 清,十九都是徽商占籍,而「商籍」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解決商人子弟的客居地的科 舉考試資格。有了這么一種大形勢作鋪墊,當嘉靖年間,浙江會稽章禮參加順天府試, 並獲取解元之時,眾人哄然相攻,指責其冒籍,但這次明世宗的回答似乎大出攻擊者的 意外,他說:「普天下皆是我的秀才,何得言冒?」(註:謝肇zhè@⑤:《五雜組》卷14《事部》2,第288—289頁。)這顯然給那些客居或游寓他鄉的讀書人一個合法地參加當地科舉考試的默認。
3、農民之流動
明人何良俊的記載說明,在正德以前,百姓十分之一在官服役,而十分之九則在家力 田。當時是四民各有定業,百姓安於農畝。而自正德以後,由於賦稅日增,徭役日重, 於是出現了農民紛紛徙業的現象。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其社會去向大體如下:「昔 日鄉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農而為鄉官家人者,已十倍於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 去農而蠶食於官府者,五倍於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 於前矣。昔日原無游手之人,今去農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註: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卷13《史》9,第111—112頁,中華書局1983年版。)
上述記載說明,從農村中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其基本的流動趨向為鄉官家人、官府皂 隸、經營工商、游手這四種。而這種社會大流動,勢必給傳統的里甲以及戶籍制度造成 很大的沖擊。
4、商人之游寓
由於地狹人廣的原因,諸如安徽的徽州、福建的福州,「四民之業無遠不屆,即遐陬 窮發、人跡不到之處往往有之」(註:謝肇zhè@⑤:《五雜組》卷4《地部》2,第78 頁。)。如南京的典當鋪,在正德以前全是本地人開設,但到了萬曆年間,這些典當鋪 與其他綢緞鋪、鹽店,「皆為外省外郡富民所據矣」(註:顧起元:《客座贅語》卷2《 民利》,第67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這說明外地商人大量進入到南京經商。原本 是地狹而導致無田可種,在當地無法謀生,但人們一旦向外流動,顯然使他們的射利之 途越發廣闊。
商人常年在外經商,在客居地娶妻生子,這種現象至遲在正統年間已普通出現(註:商 人僑居他鄉,在明代相當普遍。如嘉定縣之南的南翔鎮,「多大賈僑居,庫藏堅密,貨 貝幅輳,不惟甲於諸鎮,抑城郭之中不如也」。見歸庄:《歸庄集》卷3《甘茂叔六十 壽序》,第2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明人丘@⑧雲:「荊湖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僑寓於荊湖。蓋江右之地力,所以不足以給其人,必資荊湖之粟以為養也。」這一記載說明,江西有大量人口向外遷移,聚居於荊湖。這些流向荊湖一帶的江西人,在當地時間一久,置下了自己的產業,就被列入了「稅戶」的名目。其中替人耕佃,稱「承佃戶」,而販易佣作之人,則稱「營生戶」 (註:丘@⑧:《江右民遷荊湖議》,載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卷72。)。正統三 年(1438),各處商賈給引到湖廣襄陽府宜城縣經商,「因見地廣,遂留戀不歸,甚至娶 妻生子」。當時這件事下到行在戶部,他們的建議是應該督責這些人歸鄉,「其有願占 籍於所寓以供租稅者,聽從之」(註:《明英宗實錄》卷44,正統三年七月。)。商人占 籍於所寓之地,以供租稅,說明他們所佔是一種民籍。到成化初年,浙江龍游、江西安福等縣的商人,在雲南姚安軍民府經商者不下三、五萬人。這些人在各處城市、鄉村、屯堡安歇,「娶妻生子,置買奴僕,游食無度,二、三十年不回原籍」;又在福建,江西商人也「窩住人家,娶妻生子」,「避住不肯還鄉」(註:戴金編:《皇明條法事類纂》卷12《雲南按察司查究江西等處客人躲住地方生事例》、《不許縱容窩主老引客商例》。)。
商人在所寓之地佔籍,在正統初年已經出現,但所佔僅是民籍,而不是專門設立一種 商籍(註:據談遷記載,明代戶籍,除通常所說的軍、民、匠、灶四籍之外,尚有儒籍 、商籍、官籍、先賢籍、衛籍。崇禎十年(1637)科進士,四川齒錄有人寫「儒籍」,原 因是祖、父三世為教職,四川也有舊例。正統八年(1443),明英宗下詔免除宋儒周敦頤 、程顥、程頤、司馬光、朱熹子孫的差徭,顯然就是「先賢籍」的出處。在明代,惟有 游食光棍無籍,被稱為「無籍之徒」,即使地方官對他們有所登記,也是入於「棄民簿 」。相關的資料及其研究,可參見談遷:《棗林雜俎》智集《占籍》;《明英宗實錄》 卷107,正統八年八月;呂坤:《實政錄》卷5《鄉甲事宜》,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 本;顧誠:《談明代的衛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商籍的出現, 不僅說明商人在原籍之外獲得了客居地的合法身份,而且還獲得了民籍之外合法的商人 戶籍。這種商籍給商人所帶來的好處,就是他們的子弟可以合法參加寄住地的科舉考試 。商人的商籍,有記載說「自鄢懋卿始」(註:顧公燮:《丹午筆記·四始》,第142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按: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曾下詔,允許多年客居北京 的軍民可以附籍大興、宛平二縣,事實上就是承認了寄籍的合法性。可見,在嘉靖年間 出現商籍,此說大體可信,只是仍需有資料予以進一步證實。),說明嘉靖年間就已存 在。隨後,在很多城市都出現了這種商籍。如山東臨清,「十九皆徽商占籍,商亦籍也 」(註:謝肇zhè@⑤:《五雜組》卷14《事部》2,第289頁。)。
5、工匠、技藝之人之游寓
明中期以後,工匠大多在外工作,憑借自己的手藝掙錢,養家糊口。為了掙錢,有些 工匠甚至到了一些邊地。如在宣府鎮,工人習學手藝,諸色皆備。所謂「諸色皆備」, 是說各種手藝工匠都具備。但從這些工匠的原籍來看,如土、木工匠,則主要來自山西 ;而巾帽工匠,則來自江西。其他還有一些來自他鄉的工匠。這些工匠離開原籍,暫時 游寓在邊方,就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計。
工匠在客居之地時間一久,有些就入籍當地,在客居地參加科舉考試。如周應中,浙 江會稽人,幼年孤貧,客居北京,憑針工生活。他在工作之暇,再從事舉子業,以順天 府籍補諸生,後來還中了進士(註: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20《周寧宇少卿》,第5 20頁,中華書局1997年版。)。
6、遊方僧、道
在明初,對佛、道的控制相當嚴密。明朝廷所建立的僧籍與道籍制度,以及《周知冊 》的頒發,其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登記、核對僧、道之籍,以防冒濫。洪武五年(1372) ,明太祖命僧錄司、道錄司造《周知冊》,頒發到天下所有的寺、觀。凡是有僧、道游 方到外,就需要核對《周知冊》,以觀其父母之籍、告度日月,如與冊籍不同,就是假 裝的僧、道。二十五年,太祖又令造僧人《周知冊》,頒發到天下各座寺廟,如果遇到 「遊方行腳」僧人,就以此冊進行核驗(註:相關的研究,可參見何孝榮:《明代南京 寺院研究》,第10—11頁,中國
『肆』 請問現在做三農金融的有那些公司。
郵政銀行不是有一個部門是專門做小微貸業務的嗎
還有南京的農紛期 提供分期付款服務等(一定要有抵押物 或者擔保人)
阿里巴巴的農村淘寶 螞蟻金融
『伍』 今天我真高興作文600字要寫新年
過年啦!過年啦!新的一年開始啦!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的國家,大家都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在網上查了好多資料,還在廣州親身感受了那兒的節日氛圍,獲得了好多這方面的知識,現在就讓我給大家說說吧!
上海 除夕之夜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
台灣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 戶 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 。 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 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福建 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湖南 長沙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湘潭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新化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
東北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隨後包餃子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
廣州 美稱花城,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紮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花市,售花賞花,人潮湧動,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迎春花市。
江蘇 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 南京 。除夕又叫大年夜,是人們最忙的一天,撣塵掃地,做年飯,貼春聯。
天津 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壞。
正月十五, 山西 各地都要舉行燈節,燈節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轉九曲黃河陣。白天唱戲,晚上轉九曲。九曲,即用木桿或玉米桿紮成彎彎曲曲的道路,當地講究摸摸老桿,祛病延年。
江西南昌 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地,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吃了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每年的元宵節, 河北邯鄲 地區大地上生活的人們,還有盪鞦韆的習慣。一過正月初十,人們就開始在村街口開闊處和自家院內搭起高低不同的鞦韆架,從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盪一陣子,人們認為盪鞦韆能祛除疾病,所以男女老少都要在鞦韆上盪上幾下。
在 陝北 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
中國少數民族 中以春節作為本民族重大節日的佔一半以上,如鄂倫春、達斡爾、朝鮮、苗、瑤、畲、京族等,他們的節日活動還保有本民族的特點。
北方的 達斡爾族 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北方的 蒙古族 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 布依族 ,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春節 哈尼族 居住的村寨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 高山族 除夕晚上,全家老紗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園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啊,盼啊!終於盼到了春節這一天。我們有得玩了!新年到了,往事如風,把我從前的記憶全部都帶走了,這一年又開始了我的新生活。
大早,我和爸爸媽媽便來到爺爺奶奶家拜年。在說了幾句吉祥話後,爺爺給了我這個新年我的第一筆壓歲錢。春節必定是愉快的。你瞧,家家戶戶都是紅通通的一片。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包湯圓,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隨後,一些親朋好友陸陸續續來到爺爺家拜年。大家一邊吃著水果、瓜子,一邊聊著天,小孩們便在一起玩耍。大家歡聚一堂,品嘗著美酒佳餚,談著一些開心的話兒。最高興的當然是我們這些孩子咯,能大大地收獲一番,把錢包塞得鼓鼓的。吃完了團年飯,就該是我們孩子大顯身手了。因為有了壓歲錢,我們就有足夠的資金買鞭炮、煙花、爆竹。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自己的鞭炮,放了起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四周響起了鞭炮暴炸的聲音,裡面還和著大家的歡笑聲。不一會兒。鞭炮便放完了,我們去拿煙花時,大人卻說煙花要晚上放才好看,讓我們天黑了再放。沒辦法只有忍一下了。幾個小時過去了,夜幕終於降臨。我們一窩蜂地拿著煙花沖了出來,開始放。我們兩只手都拿著煙花,有的在原地轉圈圈,被一層煙火所包圍;有的拿著煙花到處奔跑,像身邊跟著一群群螢火蟲似的;有的用煙花在空中揮舞著,彷彿在寫著字。我們時不時的發出一陣嬉笑聲,連大人都被我們感染了,跟著我們一起放。最後是精彩的時刻,爸爸買了米花,專在晚上放的。幾分鍾後開始放煙火了。嗖的一聲,煙火沖上了天。這一發是紅色的,這一發是藍色的,這一發是綠色的,這一發是紅藍相間的,這一發......顏色越來越多,每次也不一樣,讓我們發出歡呼。
煙火放完了,大家進了屋,大人開始看春節聯歡晚會。我們小孩可閑不住,我們互相追逐打鬧,玩累了,我們就都躺在大床上,開始打撲克。大人一看,不知是心急了還是怎麼的,看春晚的少了好多。只有幾個個了,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他們干嗎去了。是的,打麻將。大家其樂融融的,眼看還有一段時間就敲鍾了,我們開始包餃子。說道包餃子,「包」我的確是不會,但是,我敢說,我趕的皮是最好的。沒過多久,案板上就出現了好多又大又飽滿的餃子,二話不說下鍋!當餃子煮好是,也要敲鍾了,我們舉杯慶祝。吃上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裡美滋滋的。
新年,我愛你。真希望天天過年啊,哈哈!
時光就像一條永不停息的小河,匆匆地、悄悄地從人們身邊流過。不知不覺中,一個值得回憶的2011年匆匆地走了,迎來了一個新的歲月,開始了人們的又一段旅程。 除夕夜,枕著迎接新年的鞭炮聲睡著。次日清晨,隨著一聲新年的問候,我睜開了向2009年尋視的雙眼。翻開日歷,翻開了新的一年,翻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我躺在床上回想著自己過去的一年裡,有過汗水,有過快樂,也有過悲傷。這一切所發生的事彷彿就在眼前。我不禁輕聲笑了出來。 過去,我在班上並不是個優秀的學生,我羨慕那些班幹部們。他們學習好,擁有許多朋友。我渴望像他們一樣。於是,我便開始向那扇帶著鎖的大門前進。我付出比別人多一倍的汗水。上課,我認真聽講,積極發言。下課時,當小夥伴們在操場上快樂的玩耍時,我在教室里靜靜地看書。課後,我按時、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並盡量做到准確。我還根據自己的愛好,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班。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付出的汗水得到了收獲。我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在新學期的一次選舉當中,我被同學們榮幸的選為班長,從那以後,為了不辜負老師、同學和家長的期望,我便更加努力地學習。現在,我已經是學校的中隊長了,這一切都少不了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鼓勵。在這新春之際,我衷心地祝福他們。 告別了舊年,我們跨入了新的一年。我的眼前彷彿又出現了一條新的跑道,也許我還會在這條跑道上跌倒,但我仍會頑強地站起來,頑強地向重重困難挑戰。我堅信,在暴風驟雨後,總會有一條美麗的彩虹出現。 此刻,窗外又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這是人們告別舊年的戀戀不舍,也是人們對新年的美好憧憬.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裡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裡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裡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春節即將來臨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歡過春節。因為大家可以貼春聯、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訪友…… 記得去年春節快來臨時,我在家裡學寫對聯,我站在一旁看大人們寫對聯,只見他們手拿一支毛筆,在墨水裡蘸了蘸,然後就在紅紙上寫了幾個大字。具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那一幅對聯寫得非常工整,我見了就對伯父說:「能教我寫對聯嗎?」我清楚地記得伯父問:「你會用毛筆嗎?你知道應該怎樣寫對聯嗎?」我搖了搖頭說:「不會。」於是他又說:「你今年又長大了一歲,居然連毛筆都還不會使用,趁著這個機會,我就教你幾招吧。」聽了伯父的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伯父告訴我,寫字時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後又詳細地告訴我應該怎樣使用毛筆。聽了伯父的一番話,我終於學會了使用毛筆的一些最為基本的方法。接著伯父又讓我寫了幾個字給他看看。我寫了五個字:「我最愛中國」。寫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剛使用毛筆吧!伯父見了笑了笑:「字倒是寫得不錯,就是筆畫不直。」 於是伯父又教導我:「寫每個字時並不是要用同樣的力量,在寫每個字時,用的力量要有輕重變化,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更有變化,看起來也更美觀。伯父說完還示範地寫了幾個字讓我模仿。看著伯父寫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著伯父的樣子試著寫了幾個字,還真有進步,比剛才寫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開心極了。 伯父還告訴我,寫字要經常訓練,多去模仿名貼。寫得多了,字就越寫越好看。 在這個春節,我初步學了點寫毛筆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壓歲錢還更高興,還更實惠
採納吧~
『陸』 2013初二歷史復習資料
初二全科目課件教案習題匯總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
產黨處在幼年時期,缺乏革命經驗,國民後期黨中央對國民黨反動派缺乏警惕
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並,任用「國民政府」之名,史稱「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是
2
個反動政權合二為一,是反革命勢力達成的妥協。
南國政府性質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府,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
南京國民政府圍繞關稅和領事裁判權等問題,在外交上開展了「改定新約運動」
軍閥張作霖仍把持北京政權。
1928
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動「二次北伐」
,迫使張作霖往東北
撤退,發起了皇姑屯事件。不久,北伐部隊佔領北京。
1928
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稱東北易幟。
標志
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統一。
北京在
1928
年
6
月改名北平
孫中山遺囑包括《國事遺囑》
第
13
課
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由共黨打響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意義
:
1.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
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2.
於
1933
年被中共中
央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紀念日,後來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時間:
1927
年
8
月
1
日
領導人物
: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事件
:南昌起義爆發
人數
:
2
萬多人
激戰
5
個小時
井岡山會師
1927
年
9
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地區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長沙,轉向農村
進軍。
1927
年
10
月到達井岡山。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地區„„(
P65
)
1928
年
1
月,湘南農民紛紛暴動參加革命。起義部隊攻下宜章、郴州等地,建立了地方蘇
維埃政府
1928
年
4
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
4
軍(第一支正式紅軍)
軍長:朱德
黨代表:毛澤東
政治部主任:陳毅
意義
:
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
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同時也是共黨工作中
心由城市轉到農村的戰略轉變開端(
1928.7
)
星火燎原
贛南、閩西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紅軍在彭德懷指揮下,以井岡山根據地為基礎,
建立了湘贛革命根據地
1930
年上半年,全國共有大小根據地
15
個,紅軍發展近
10
萬人。
開展了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人民,
以瑞金為首都。
毛澤東任
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委員會兼紅軍總司令。
第
14
課
紅軍長征
長征的開始
1933
年秋,蔣介石調集
100
萬軍隊,親任總司令,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
1934
年
10
月,中國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
8
萬多人,從江西瑞金、福建長汀等地出發,
突圍長征。紅軍在連續突破敵人
4
到封鎖線,度過湘江後,人員折損過半,只剩
3
萬多人。
毛色東提出放棄去湘西,轉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的建議,得到中央大多數領導人的贊同。
紅軍轉入貴州,強渡烏江,攻佔遵義城。
遵義會議
:
1.
內容
:批評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指揮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改組
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2.
分工
: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接著,又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
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3.
意義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標志著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935
年
10
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與陝甘根據地的紅軍會師。
路線圖
:
P71
紅四方面軍從川陝根據地出發,紅二方面軍從湖南桑植出發。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在
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意義
:
紅軍長征,是歷史的壯舉。長征的勝利,保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本力
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第四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
時間
:
1931
年
9
月
18
日
地點
:沈陽城背的柳條湖村
事件
:蓄意炸毀南滿鐵路一段路軌,
蔑稱是中國軍隊破壞。
日本以此為借口,
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
並在第二
天佔領沈陽
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
,張學良奉命講東北軍撤至關內。不到半年,日軍占
領了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殖民地
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918
事變後,東北人民住址抗日義勇軍,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
918
事變後,中國人民堅決要求抗日,反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935
年,日本策劃華
北事變。
一二九學生運動
反對華北自治,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一二九學生運動促進了民宗法的覺醒,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
西安事變
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
(瓦窯堡會議)
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6
年
12
月
12
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湅,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停
止內戰等主張。
國民黨當權實力中出現了對張、
楊討伐和談判的兩種對立主張。
中共黨以民族利益為重,
主
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
蔣介石被迫答應
「停止剿共,連共抗日」
,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意義
: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借宿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6
課
全民族的抗戰
七七事變
時間
:
1937
年
7
月
7
日
事件:
日軍炮轟盧溝橋,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
8
月
13
日,日本進攻上海,製造了八一三事變。第二天,國民政府發表聲明,表示要「實
行自衛,抵抗暴力」
。
9
月下旬,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國工農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
軍第八路軍。
第二次國共合作標志著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第一次國共合作是革命統一戰線)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共產黨在敵後戰場(敵後抗日根據地)
南京大屠殺
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
殺了
30
多萬人。
血戰台兒庄(國民)
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台兒庄與日軍血戰近
20
天
意義
: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勝利
百團大戰(共黨)
1940
年秋,八路軍總部發動「百團大戰」
。指揮:彭德懷
兵力:
105
個團
攻擊重點
:華北日、偽軍據點和交通線
意義、
作用、
影響
: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規模最大的戰役。
它振
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地反響
第
17
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了
8
年)
╭
共產黨敵後戰場:
1944~1945
春
局部反攻︱
╰
國民黨正面戰場:
1945.4~1945
中共七大召開
時間
:
1945
年
4
月
~6
月
地點:延安(中央所在地)
黨的政治路線:
政治方面
:放手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壯大人民力量。
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人民。
目標: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思想方面
:大會通過的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組織方面
:大會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意義
:
指明了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光明前途,
形成了全黨高度的思想統一和政治團結,
為爭取
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
年夏,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加強了對日軍的攻勢
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
蘇聯也對日宣戰,
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
向
日軍發起猛烈進攻。
中國軍隊也對日發起全面進攻。
一方面
:
8
月
9
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
人民軍隊,想日寇發起全面反攻
另一方面
: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像日佔區推進。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
月
2
日,日政府向盟國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密蘇里」
號上舉行。
9
月
9
日,
侵華日軍在南京向國民政府
遞交投降書
。
全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台灣回歸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甲午中日戰爭
:全面侵華戰爭
1937~1945
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灣
50
年殖民統治的結束,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國人民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洗刷了民族的恥辱,
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
的轉折點。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慶談判和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反攻
重慶談判
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
蔣介石採取假和平、真備戰的策略,
1945
年
8
月
14
日、
20
日、
23
日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
毛澤東去談判的原因:為爭取和平、民主。經過了
43
天,簽署了《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
內容
:
國民黨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建
議,卻拒絕承認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同意與共產黨
「長期合作,
堅決避免內戰」
;
實行政治民主化。
重慶談判意義
:
1.
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
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2.
《雙十協定》
簽訂後,蔣介石再要發動內戰,就將處於政治上的被動地位。
中共中央轉戰陝北
時間:
1946
年
6
月
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
國民黨進軍中原解放區等解放區,揚言用
3
到
5
個月時間,消滅共黨領導的人民部隊
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從
1946
年
7
月
~1947
年
2
月,解放軍放棄了
105
座城市,殲敵
71
萬人,粉碎了國民黨軍
隊的全面進攻。
蔣介石收縮戰線,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榆林市、延安市)
。
1947
年
3
月,國民黨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撲。為誘敵深入,黨中央和西北解放軍主動撤出延
安。西北解放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採用「蘑菇戰術」
,殲敵
3
萬餘人,粉碎了敵人對陝北
的重點進攻。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標志性事件。
在魯西南強渡黃河,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殲敵
:5
.
6萬人
橫跨隴海線,涉越黃泛區,千里躍進,到達大別山區。
回復並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的心臟
三支大軍互為犄角,鉗制中原,威脅南京、武漢。其他解放區也先後轉入反攻,形成了全國
規模的戰略進攻態勢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三大戰役簡表
P99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
意義
: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渡江戰役
4
月
21
日,強渡長江。
23
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統治中國
22
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
『柒』 應屆畢業生怎麼進銀行工作怎麼准備2011年上半年,南京地區有銀行招聘么
你還沒有找到工作是吧???
是這樣的,如果你現在只想進銀行的話,說句實話現在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去年9月份開始各大銀行的校園招聘就已經開始,並且和往年不同的是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的時候,各大銀行紛紛在筆面試的環節里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投入,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盡可能的在短時間之內把優秀的畢業生招募麾下。
並且就往年而言,今年的2、3月份一些銀行還應該進行春季校園的補招工作,但是今年卻很平靜,幾乎在三大網站上都很難看到補招的信息。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今年春季就不補招了。
建議樓主關注各大院校特別是211院校的BBS求職版塊,一般而言,如果有企業進行春季補招的話,上面都會有相關的信息。
如果樓主不見得就是非進銀行不可,那建議樓主關注現在的三大網站(前程無憂、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的首頁和校園頁面。現在也有很多企業正在進行春季校園補招,好企業也不少。
另外,如果樓主有心的話,出了校園招聘外,也可以關注其他的社會招聘信息,因為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各大企業招聘的高峰。同樣也可以利用三大網站的平台來了解各大企業的招聘信息。
而2011年上半年,南京各種銀行的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社會招聘上,具體的職位集中在櫃面、客戶經理、信用卡銷售、金融理財產品銷售上,這類職位相對而言從各個方面來說都不是很理想。
至於准備工作方面,有朋友已經說的很詳細了,在此不再贅述!
『捌』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火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十大農民起義如下:
第一、陳勝吳廣起義
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聲勢浩大,給殘暴的秦朝統治以重大的打擊,這也是自封建王朝以來的第一次農民起義。
二、赤眉起義
綠林赤眉起義是西漢末年王莽篡權時發生的農民起義,地皇二年(公元21年),新莽荊州牧發兵2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部眾增至數萬人。後來與劉演劉秀起義軍會合,成為光武中興的源頭。
第三、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外戚及宦官專權,朝野混亂,民不聊生。張角、張寶兄弟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領導信徒發動了出名的黃巾起義,最終造成了諸侯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
中
第四、瓦崗起義
隋煬帝貪圖享樂,奸臣誤國,致使民不聊生,各地起義風起雲涌,以瓦崗起義為首。瓦崗起義加速了隋朝的滅亡,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
第五、黃巢起義
唐朝末年,朝野腐敗,災荒不斷,徭役賦稅雜重,農民苦不堪言。所謂官逼民反,黃巢領導農民起來反抗,形成後來的五代十國。
第六、方臘起義
政和元年,東南深受朱勔花石綱之害,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眾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這給農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民怨日積。以方臘為首領的農民點燃了起義之火。方臘等起義雖然都被鎮壓,但是對朝廷的打擊也是很大的。
第七、紅巾軍起義
元末朝廷統治腐朽不看,民不聊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沉重的打擊了蒙古在中原的統治,漸漸地形成朱元璋、陳友諒、張獻忠等幾大軍閥爭雄的局面,最後被朱元璋一一擊破,建立大明朝。
第八、李自成起義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嚴重,階級矛盾尖銳,天災人禍不斷。農民無法生存。李自成自稱闖王,領導的農民軍發動了起義。建立大順政權,不久後攻破北京,將明朝崇禎皇帝逼得上吊自殺。起義最終雖以失敗告終,卻但卻給腐朽的明末統治以毀滅性的打擊。
第九、太平天國
清朝末期,中國遭受內憂外患,國民被鴉片所害,清政府腐朽墮落,滿清統治的中國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國活命,抗擊外敵,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率先發動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專制的農民起義戰爭。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意志。
第十、義和團起義
清末慈禧太後垂簾當政,中國農民在列強的壓榨下生存艱難,於是義和團起義爆發,義和團有效地打擊列強的囂張氣焰,只可惜在列強的威逼下慈禧命令將義和團剿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