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金聚唐電子商務章

金聚唐電子商務章

發布時間:2021-07-17 21:12:19

1. 金紹泉是誰誰能具體全面介紹一下《九成宮醴泉銘》里涉及的印章!謝謝。

唐貞觀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復隋文帝之仁壽宮,改名九成宮。第二年,太宗帝避暑來到九成宮,在游覽宮中台觀時,偶然發現有一清泉。太宗帝萬分欣喜,便令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而立一石碑。這便是「九成宮醴泉銘」。

2. 請問這個印章上是什麼字

梅花小壽一千年

3. 請問這個印章上刻的是什麼字

不是漢字,像是其它民族的文字。

4. 請問這枚章上是什麼字

你好這種文字應該叫九疊篆文,明清都有使用。文字具體是什麼,我才疏學淺不能辨認。
中國的印章文字發生了多次變化,秦八體摹印漢六體繆印有明文記載,對璽印文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宋金時期印章文字出現了重疊筆畫,史稱九疊篆。不過九疊篆的制度如何,名稱的由來,其特徵性的纏繞重疊的形體來源均尚多闕疑。
古今璽印文字發展由鈐泥封檢轉變為鈐紙帛,印文由陰款變為陽款,印面由小變大。隋唐時代朱文印章的使用,促使了印章章法的重大變革。入宋以來,朱文印面的文字章法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由疏變密,整齊緊湊,筆畫均勻,橫豎筆畫平直規整,有些文字筆畫反復盤曲,形成筆畫多疊的印文。
北宋印章使用疊篆見於史載。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鑄疊篆。《宋史·輿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詔重鑄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使印。先是,舊印五代所鑄,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鑄印官祝溫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禮部鑄印官,世習繆篆,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屈曲纏繞,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隨僖宗如蜀,子孫遂為蜀人。自是,台、省、寺、監及開封府、興元尹印,悉令溫柔重改鑄焉」。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璽,也疊篆。《宋史·輿服志六》:「大觀元年,又得玉工,用元豐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璽,疊篆」。
靖康之變,北宋寶璽被劫,中央官署遭到徹底毀壞,此類印璽多散失,湮沒無聞,現在僅有零星存世。傳世的「內府圖書之印」(圖一){1}諸字均纏曲反復,其中「之」字十三疊、「印」字九疊,都是特地留出空間給疊筆的。吉林舒蘭徵集到北宋塗金印,據說是金人劫掠之物。「中書門下之印」(圖二),中書門下為中央官署,此印也為疊篆{2}。江蘇丹陽發現的南宋爵號印「弋陽開國」(圖三),也是疊篆,其中「弋」字七疊,其他字均有疊筆{3}。此三印風格接近,筆畫中粗,剛柔相濟,「內府圖書之印」尤其精美,呈現皇家風范。對於一般官印,史籍並無疊篆的記錄,從各地發現的數量龐大的宋代官印看,雖然偶見疊筆,卻構不成制度。例如河北昌黎出土不晚於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的「歸化左曹第一軍使記」(圖四),「化」左旁疊筆,「第」下疊筆、「記」左側的疊筆、「曹」字下「日」字變成空框內「吉」字,相反上部筆畫簡化了{4}。陝西三原縣高渠鄉發現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少府監鑄的「蕃落第四副指揮使朱記」(圖五),僅「第」末筆往返成疊,「蕃」字上部四畫加疊,「朱」明顯,也僅二疊{5}。北宋和南宋的官印一般沒有加疊。例如北宋的「雄勝第十軍指揮使記」、「神衛左第一軍第二指揮第二都朱記」、「神衛軍右英烈第四指揮都虞侯記」。均無疊筆{6}。杭州西湖發現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宣撫處置使司隨軍審計司印」,沒有疊筆{7}。據此,曾廣慶指出,有些文章把宋代官印統稱九疊篆似為不妥{8}。對照文獻和發現的實物,宋代疊篆制度是有范圍的,只限於皇帝璽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師衙署用印,少量官印中的疊筆,疊數也不多,不在於制度所定疊篆范圍。
金代開始官印普遍使用疊篆。各地發現的金代官印數量不少,尤以河北省為多。所見的金代官印都是疊篆。如,承德發現的金代早期的「元帥府印」(圖六)、保定徵集甲申「都元帥府之印」(圖七)、承德發現的「元帥監軍之印」(圖八)、保定發現的「元帥府監軍印」(圖九),隆化發現「興安西北等路元帥府印」(圖一○)、唐縣發現「都統之印」(圖一一)、易縣發現「副統之印」、懷來發現「山東路副統軍之印」(圖一二)、岳城發現「行軍萬戶地字之印」(圖一三)、平泉發現「萬戶往字型大小印」(圖一四)等{9}。金代的官印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無一例外,均有疊筆。二.每印並非每字皆疊,如「行軍萬戶地字之印」「行軍」中「印」三字和「山東路副統軍之印」中「統軍」「印」三字沒有疊筆。三. 同樣的印文疊筆並不相同。如「都統之印」(圖一五),唐縣發現的和內蒙古發現的疊筆並不相同。
宋金時代的疊篆制度記載很有限,特別是具體的疊篆之法,更是語焉不詳。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推測疊篆字形的處理辦法,至少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直線變曲線。通過對直線的加屈,把相對簡單的線條變得復雜,使得稀疏的筆畫變得茂密。這是疊篆的主要標志,所謂八疊、九疊等等均以此為准。北宋「內府圖書之印」是典型的例子。「內」「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處加疊。「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筆伸展疊筆,而「人」卻是把兩筆直線改成平行的曲線。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印面越大,疊得越多,字數越少,疊得越多。「元帥府印」四字,「元」字六疊、「帥」字七疊;「都元帥府印」五字,「元」字四疊、「帥」字五疊;「元帥監軍之印」六字,「元」字三疊、「帥」字四疊;「元帥府監軍印」六字,「元」字二疊、「帥」字三疊。
其二,單線變復線。如山東蒼山興明鄉出土金末銅印,疊篆:「虎威副都尉印」(圖一六)。右側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鈕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筆,「副」字內「田」中「十」,寫成雙鉤「十」

5. 印章私章應該用什麼篆體

印章私章沒有任何規定要使用,何種篆體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對篆刻藝術大加倡導的,是宋末元初的趙孟頫(1254—1322),同時他也是最先採用青田燈光凍石刻印的名家。

明清時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漢。在幾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審美價值越來越突出,從清代起,印章已經上升成為與書畫並列的獨立藝術品。

(5)金聚唐電子商務章擴展閱讀

在周代,印統稱為璽或璽節。秦代用印製度規定,唯天子才可稱璽。至此,璽印又成為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的象徵。漢承秦制,皇帝稱璽,一般臣下稱印、印章或章。

隋唐以後的官印,尺寸逐漸變大,多為九鼎文。武則天執政後,因惡「璽」音同死,下令改璽為寶,唐玄宗以後,「寶」作為皇帝之璽的專用名稱,一直沿襲到清代。

此外,印章還有一些別稱,如宋代的「記」、「朱記」、「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關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後逐漸淘汰,唯有「印」、「章」延續至今。

印章作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變,但唐宋以後不斷出現的閑章,可以說明印章有逐步向藝術欣賞轉化的趨勢。

6. 印章,這是什麼字

這不是中文吧

7. 私章一般有什麼用

有的用於把玩欣賞,有的用於贈送友人,更重要的是私章帶有個人身份的特徵。皇帝將私章交於大臣,可視為皇帝親臨。百姓個人私章,可作為個人的身份標記。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私章在民間及金融等部門仍然延續使用,實踐中卻也釀成不少糾紛。

法定代表人的個人私章是和普通自然人的私章效果一樣的,如果在合同上或在其他法律文書上使用了個人的私章,那麼法律就推定法定代表人對該合同或其他法律文書做了肯定的意思表示。除非他能夠證明該私章的使用是他人違反其意思或者是偽造的私章。



印章形態

印章作為一種雕刻和書法融合的藝術,是和中國書法、繪畫密不可分的藝術形式。由於印章獨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鑒賞領域和古玩市場中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印章名稱很多,不下十幾種,主要有:璽、寶、圖章、圖書、圖記、鈐記、鈐印、記、戳記等等。

印章的形狀有方、圓、長方、橢圓等,但方者居多。文字很繁雜,有幾十種。印章的質地古今不同,先秦以及秦漢時期多用銅和玉,也有用金銀的。

唐代以後,印章材料增加了象牙、犀角、陶、瓷等。元末及明代以後,多用石材,石材中又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為最佳。當然,從清末至現代,還有水晶、瑪瑙、竹根、塑料、有機玻璃等作為印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私章、網路-印章材料

8. 書法作品加蓋印章有什麼講究

1、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號、雅號之類的章,這種章都是落款的最尾處蓋,表示這幅作品的出處。

通常只蓋一個,「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沒有姓,或筆名,總之往往只蓋一個。也有姓是一個章,名字是一個章的,不過很少。

2、有些水準的作品就要用到閑章,也就是不是為了標識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裝飾為作用的章。比如起首章,通常蓋在作品左上角,作為整體布局裝飾,破除太嚴肅作品的死板格局等。

剛開始學,只要姓名章就夠了,等學到一定程度再學習怎麼蓋閑章即可。

3、姓名章是題款署名用章。姓名有連在一起的,也有分開的。題款用章,以一名一字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則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無姓,或不落款者,應用姓名章,以利辨識作者。

古人用章,講究禮儀;凡卑幼致書尊長,當用名章;平輩間用字章;尊長給卑幼,用別號章即可。反之,則貽笑大方。現代書畫家張大千認為,姓名章的形狀以「方形最好,圓形還可,若腰圓天然形等都不可用。」

姓名章一般分朱文(陽文)白文(陰文)兩種。一幅書法作品上蓋兩方姓名章時,最好一朱一白,兩章大小相宜。款尾用多章時,次序是先姓名章,後字、號章。

4、閑章亦稱布局章,包括引首章、攔邊章、壓角章和腰章。閑章實則不「閑」,若鈴印得當,既能起到筆墨的作用,又能起到筆墨所起不到的作用。

正如現代書畫家潘天壽所說:「起首章、壓角章也與名號章一樣,可以起到使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破除平板,以及穩正平衡等效用。」

5、鑒藏章是鑒賞收藏者用章。據載,鑒藏章亦始於唐,宋以後盛行。唐太宗自書「貞觀」二字作連珠印,唐玄宗作「開元」二字連珠印,皆用於御藏書畫。後來鑒藏名稱頗多,如收藏,珍秘、審定、鑒賞、過目等。

鑒藏用章,應視字畫之大小,以不損字面與畫面為要。有些鑒藏者為了自己流芳千古,蓋章時往往破壞畫面,這是要注意防止的。

(8)金聚唐電子商務章擴展閱讀

印章真偽辨別:

1、所需鑒別的印跡,只要與已知真跡印章大小一致,印文的文字筆畫位置一致,基本上就可以了。

2、一幅名家的書畫作品,其印章也應該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如果印章很差,則有贗品的可能。印章的藝術水平,主要從書法、章法、刀法上來辨別,特別是文字上不能有錯誤,一個著名的書畫家,是不可能經常出現寫錯字,用錯字的現象。

3、鑒別印章還要看印泥的色澤,一幅古畫印章的顏色,雖然可能是鮮艷的,但它還會有飽經歲月,歷盡滄桑的變化,顏色會變得渾厚而沉著,印泥由硃砂製成,硃砂顏色穩定,但歷久的印跡也會發生一些變化,雖然變化很小。黃金性能是穩定的,但新製品的黃金與傳世多年的黃金還是會有所不同。所以古代書畫上印章的色澤不可能與現代人作品上的印章色澤相同。

9. 印章的樣式

西夏(1038—1227年)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邊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遼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二年(1265年)「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准漢文九疊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松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姓名字型大小印:印紋刻人姓名,表字或號。漢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無「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齋館印:古人常為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並常以之製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約為此類印章的最早者。
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啟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此種印專用於書簡往來。
收藏鑒賞印:此種印多用於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於唐而勝於宋。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於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鑒賞類多加「鑒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鑒定」,「甑定」等字樣。 印章按所篆刻的內容來分,主要分為名章和閑章,名章之外,統稱為閑章。送禮的印章,印面的內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視需求而定。如對方愛好藏書,可送藏書章;如對方熱愛書畫創作,則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還可以送引首章。在特殊的節日,或需特別的紀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結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閑章表達恭賀之意。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的收藏家認為漢文篆刻名貴印章既是賢達的表現,又是貴重禮品,根據對象、目的的不同,送禮有不同的講究。

閱讀全文

與金聚唐電子商務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吧舞台人員策劃方案 瀏覽:243
4s店周末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99
跑步賽事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90
教師跟崗培訓方案 瀏覽:147
安全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364
校本培訓使月學校教育經費方案 瀏覽:569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 瀏覽:263
電子商務基礎理論與實踐a卷 瀏覽:564
電子商務協會上海 瀏覽:699
銷售技巧培訓方案 瀏覽:548
國際書畫展策劃方案 瀏覽:71
促銷活動結果分析 瀏覽:958
商場節日促銷活動方案 瀏覽:870
電子商務網站開發語言 瀏覽:585
房地產開盤推廣方案 瀏覽:236
教學專家到校培訓方案 瀏覽:756
企業內部培訓策劃方案 瀏覽:762
感恩系列茶會策劃方案 瀏覽:956
幼兒園教師園本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22
初中教師暑假培訓方案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