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
目前,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市場加起來超過10110億美元,佔零售業銷售額的16.6%,占國民經版濟的5.03%,但是發展權潛力巨大,預測到2020年可以達到10%,是全球第二大電子商務市場比美國還多。
【補充】: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太多互聯網公司之間的戰爭,各方依據實力獨霸一方勢力范圍,更多考量商業利益而非用戶體驗。這是典型的新興市場的狀態,缺少監管制度約束的狂飆突進。如果說中國互聯網的規則和秩序還沒完全建立起來的話,那麼至少目前已到了要建立這一切的時候了,而這將首先發生在電子商務領域。
事實上從2014上半年開始,整治電子商務並完善監管制度的大趨勢已經形成。6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關於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的通知》,從7月11日起用5個月時間開展專項行動,打擊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關閉一批違法違規經營網站,恰好持續到雙12結束之後。
⑵ 應用到電子商務中的農產品主要有哪些
其實不僅干貨等便於運輸的產品已經應用於電子商務了,現在很多的生鮮瓜果也開始走電內子商務渠道,其容中會有很多困難,但是也有解決方法,因為目標市場和需求不同,農業電子商務的模式也是有很多種,不單單是淘寶這種模式
⑶ 截至2017年底農產品電商正向多少億大關邁進
據報道,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2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介紹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關工作情況。屈冬玉表示,作為「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農業」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深化。
此外,有關部門深化實施寬頻鄉村工程,持續推進農村地區電信普遍服務,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2017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頻的比例達到96%。
「互聯網+」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7年,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2萬億元,休閑農業、鄉村旅遊營業收入達到7400億元,各種創意農業、分享農業、眾籌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不斷挖掘農業的多功能,讓農民分享增值的收益,這些都是『互聯網+』催生出來的。」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在吹風會上表示,下一步,農業農村部要繼續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
據介紹,未來農業農村部將落實政策引導融合,推動落實財政、金融、稅收、科技人才、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縣、鄉鎮、村,發展農村的融合發展先導區、示範園,培育融合發展的企業主體。此外,還要發展產業支撐融合,圍繞現代農業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種養業、加工流通、休閑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養老、養生等產業,構建鄉村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興旺。
⑷ 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特徵
1、交易全時性,這個是所有產品電子商務的特徵
2、預售模式的接受和流行
3、農產品版因為鮮活性權和易腐性的特點種類收到一定限制
4、存在食品安全和認證問題
5、目前物流配送制約了農產品發展
6、配套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⑸ 中國關於農產品電商的數據哪找
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中國農產品電商行業迅速崛起,主要的有田貿e通等農產品交易平台。
⑹ 農業電商模式的發展好嗎
隨著「三網融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創新技術的廣泛使用,涉農電商規模將向多樣化發展,與智能農業、智能流通、智能消費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涉農電商服務環境日趨改善。同時,我國每年有1900億美元的農產品進出口業務,農產品跨境電子交易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境電子商務將從沿海向內地拓展,從城市向農村滲透,國際化將成為更多農村電商的重要選擇。」
農村電商服務環境日趨改善各類專業服務商開始進入農村,提供貨源供給、倉儲、攝影攝像、網店裝修代運營、融資理財、品牌推廣與管理咨詢、人才培訓等一系列服務,各類主流電商模式如B2B、B2C、C2C、C2B、O2O以及微電商、本地生活、跨境電商等在涉農電子商務領域全面涌現。農村電商產業鏈不斷延伸為了避免同質化競爭,一些涉農電商企業開始拓展產業鏈,從零售商轉為分銷商,從單純的渠道商轉為品牌商,從原材料采購到設計,尋找生產廠家代工,最後將貨品分銷給其他小型網商,逐步建立以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為主體的電商縱向產業鏈層級。同時,農村電商的交易類型開始從單一的網路零售向復合模式轉變。農村電商線上線下融合趨勢
農產品批發市場將發揮線下實體店的物流、服務、體驗等優勢,推動實體與網路市場融合發展,實現線下實體市場的轉型。近兩年來,中國的農村電子商務風起雲涌。本文結合目前媒體報道較多的農村淘寶、京東、樂村淘、淘實惠和遂網五種農村電商模式,簡述其基本做法和特徵,之後分析歸納農村電商發展的三個問題並簡單評析:第一,覆蓋廣度和覆蓋深度的關系;第二,本地化在農村電商發展中的重要性;第三,農村電商中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問題。表1 典型的五種農村電商模式
本地化是我國目前農村電商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本地化簡單來說就是「接地氣」,是作為外來者的電商平台如何能與本地市場基礎、環境和條件結合在一起,並形成合力的重要標志。在本地化的問題中,從微觀角度看,需要理清外來電商和本地「店商」之間的關系,本地化要求外來電商能夠很好地融入,並且能夠幫助本地原有的「店商」實現信息化轉型,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不是單純的競爭,而是相互融合、共同進化;從宏觀角度看,外來的電商平台應該能夠促進農村原有的傳統商貿體系,提高其流通效率,助益當地經濟發展。但在實踐中,如果不能處理得當,也會帶來外來主體與本地主體、電商與店商之間的激烈矛盾。總體上講,中國農村電商經過2016年的快速布局,今後很快將進入到各家電商互相角逐和滲透的「中盤絞殺」期。在這段時期,處理好上文所述的三條愈顯重要:首先,要依據自身定位,在諸如覆蓋深度和覆蓋廣度等方面做好權衡取捨,集中資源圍繞自身目標進行布局;其次,電子商務要趨利避害協調發展,就要與農村本土市場相結合,盡可能借用本地原有的資源,在與當地、與線下的融合中實現推動業態轉型的目的;最後,農村電子商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參與主體的協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