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大全 > 把梳子卖给和尚市场营销观点

把梳子卖给和尚市场营销观点

发布时间:2021-04-20 14:09:23

❶ 从大学《消费心理学》角度分析《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

答案很简单,卖者是把东西价格高且多的买出去.而买者是根据需要购入多少.论说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事来说买卖的人的心里. 作为卖者是要完成一件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众大市场,要卖掉自己的东西是一件很难的事,做就要做的事别人想不到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出奇不意,当然抓住买者的心里,这个小故事的第二个人是根据去寺院里的人对佛的尊敬心里卖出了100把.而第三位人是根据寺院的香火更旺和对答谢敬佛的心里卖了1000把并抓住上香人心里与佛结缘的刻上了慈善梳,让上香人对佛更是虔诚!寺院通过梳子对一事都得到了相应的好处.而卖者更是达到了自己的目地运用参透他人心里的办法做到了完成任务. 再来说这个买者:买者本身对寺院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一经说,认为还真是需要这样的东西.与佛又尊敬.对自己是有好处的.而后一买者是想到了对自己的寺院香火更旺对佛更是有灵气敬慰得到卖者出的一个好的点子,却是有好处.买梳对自己也是好处很大的.思量下都达到了对自己的目地. 买卖都是与你与我都有好处的事.在这里抓住的是人的小私的利益心里!

市场营销学:如何把梳子卖给庙里的和尚

把梳子卖给和尚(一个经典的营销故事)
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❸ 把梳子卖给和尚 推销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同样是买卖木梳,却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这是奇妙公司创业之初发生的一个故事。为了选拔真正有ABC效能的人才,公司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赛马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这道立意奇特的难题、怪题,可谓别具一格,用心良苦。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
1 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
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
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的优异成果,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而对于公司而言,最大的收获还不是订货单,而是丙先生这位创建非常之功的非常人才啊。

第一个人卖个和尚,那个和尚只是出于同情,那就不能叫销售。
第二个人给方丈,给上香的人梳头,那敢问,再神象前衣冠不整是一种无礼,可是梳头就不是无礼嘛?如果你是方丈你会在自己的寺院里这么做吗?
第三个人虽然到了一个深山宝刹,香客很多,可是和尚对梳子此类的东西不是随便送也不是随便买的,和尚卖梳子有风花雪月之嫌,如果你是方丈也不回做着种事情吧?
那为什么很多销售人员还对这个故事深信不已那,而且还用来教育刚刚进入销售行业的人那?

❹ 营销战术: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

首先开场白,制定营销策略:告诉和尚,这不是梳子,这是佛器。(赋值)
开始赋值:版这种木器做工精美,出权落大方,跟念珠有异曲同工之妙,数齿诵经可安神养气。
制定营销应对策略:
和尚承认梳子是法器:可以开始讨价还价了,依照手工、纹理、材质出处加价。
和尚不承认梳子是法器:大师您的凡心未泯,仍着相于凡尘俗世,
(再赋值)梳子不仅可以梳头,也可以捋顺胡须,甚至捋顺凡心。
(搭配销售)您真的忘不了俗世,我这还有瓶生发液。

❺ 运用市场营销的知识,如何向和尚推销梳子

把梳子卖给和尚,正如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防毒面具卖给森林中的马鹿一样,推销的都是客户并不需要的产品,看上去都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大多数推销员而言,都会是一不可能有结果的结果。但是,对于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而言,更多接受的却正是类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和超越自我的挑战,而他们所要求完成的工作就是将幻想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现实,将所有不可能通过努力和技巧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且看一段推销高手推销实务的精彩案例:

从前,有二名推销梳子的推销员,姑且称他们为张三和李四吧,每天走街串巷,到处推销梳子。有一天,二人结伴外出,无意中经过一处寺院,望着人来人往的寺院,张三大失所望,“唉,怎么会跑到这个鬼地方,这里全是一群……,哪有和尚会买梳子呢?”,于是打道回府。(点评:轻易放弃推销机会是普通推销员经常犯的错误)

刚刚看到寺院的招牌,李四本来也是心内一凉,非常失望,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职业习惯和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又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不行动怎么会有结果呢?事在人为嘛!”(点评:同样是一枝玖瑰花,悲欢者看到的是刺,乐观者看到的是花,不同心态与心智模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与命运,而推销高手必备的基本心态就是积极的心态,即使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去争取)于是,径直走进了寺院,待见到方丈时心内已想好了沟通的切入点。(点评:反应迅速,行动敏捷)

见面施礼后,李四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

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
“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点评:针对老和尚宽容仁和的品质,讲话语气略重,并无不妥,反而会引起对方充分重视)

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点评:客户主动询问解决方案时,已经很好的介入了销售环节,此时就是销售的良机)

“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几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李四答道。(点评:合理的解决方案可以让对方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购买的欲望得以提升)

“多谢施主高见,老纳明日安排人下山购梳。”(点评:成功的推销应该让客户感觉购买决定是自己做出的,而非外人强加的)

“不用如此麻烦,方丈,区区在下已为您备好了一批梳子,低价给您,也算是我对佛尽些心意吧!”(点评:成交绿灯闪现,立刻顺水推舟,很快进入合作签约主题)

经商讨,李四以每把3元的价格卖给了老和尚10把梳子。

李四满头大汗地返回住所,恰巧让张三看到,“嗨,李四,和尚们买梳子了吗?”张三调侃道。

“买了,不过不多,仅仅十把而已。”

“什么!十把梳子?卖给了和尚?”张三瞪大了眼睛,张开的嘴巴久久不能合拢“这怎么可能呢?和尚也会买梳子?向和尚推销梳子不挨顿揍就阿弥陀佛了,怎么可能会成功呢?”(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

于是李四一五一十将推销过程告诉了张三,听完以后,张三顿觉恍然,“原来如此,自愧不如啊,佩服佩服!”嘴上一边说,心里一边想“为什么我会放弃这个好机会呢?老和尚真是慷慨啊,一下子就买十把梳子,还有没有机会让他卖出更多的价格更高的梳子呢?”(点评:摔倒爬起来抓把沙,推销员不怕犯错,只要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到东西)脑筋一转,计上心来,(点评:多动脑筋,少走弯路)当天晚上便与梳子店老板商量,连夜赶制了100把梳子,并在每把梳子上都画了一个憨态可鞠的小和尚,并署上了寺院的名字。(点评:个性化的新产品会引起客户更多的需求,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
第二天一早,张三带着这100把特制梳子来到了寺院,找到方丈后,深施一礼,“方丈,您是否想过振兴佛门,让我们的寺院名声远播、香火更盛呢?”(点评:新的切入点,仍然围绕客户的心理做文章)

“阿弥陀佛,当然愿意,不知施主有何高见?”

“据在上调查,本地方圆百里以内共有五处寺庙,每处寺庙均有良好服务,竞争激烈啊!象您昨天所安排的香客梳洗服务,别的寺庙早在二个月前就有了,要想让香火更盛,名声更大,我们还要为香客多做一些别人没做的事情啊!”(点评:从竞争角度入手,更易令客户产生更浓兴趣)

“请问施主,我院还能为香客们多做些什么呢?”

“方丈,香客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能让他们空手而来,有获而走,岂不妙哉?”

“阿弥陀佛,本寺又有何物可赠呢?”

“方丈,在下为贵院量身定做了100把精致工艺梳,每把梳子上均有贵院字号,并画可爱小和尚一位,拜佛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豪绅名流,临别以梳子一把相赠,一来高僧赠梳,别有深意,二来他们获得此极具纪念价值的工艺梳,更感寺院服务之细微,如此口碑相传,很快可让贵院名声远播,更会有人慕名求梳,香火岂不愈来愈盛呢?”

方丈听后,频频点头,张三遂以每把5元的价格卖给方丈100把梳子。(点评:更多产品,更高价格,用心就可以将事情做得更好)

张三大功告成,兴致冲冲地回来与李四炫耀自己的成功推销,李四听完,默不作声,悄悄离开。(点评:有启发,有思考,就有更好的结局)
当晚李四与梳子店老板密谈,一个月后的某天清晨,携1000把梳子拜见方丈,双方施礼后,李四首先问了方丈原来购买张三梳子的赠送情况,看到方丈对以往合作非常满意,便话锋一转,深施一礼,“方丈,在下今天要帮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点评:切入点升级,以求引起对方更高兴致)

待方丈询问原因,李四将自己的宏伟蓝图向方丈描绘:寺院年久失修,诸多佛像已破旧不堪,重修寺院,重塑佛像金身已成为方丈终生夙愿,然则无钱难以铭志,如何让寺院在方丈有生之年获得大笔资助呢?李四拿出自己的1000把梳子,分成了二组,其中一组梳子写有“功德梳”,另一组写有“智慧梳”,比起以前方丈所买的梳子,更显精致大方。李四对方丈建议,在寺院大堂内贴有如下告示“凡来本院香客,如捐助10元善款,可获高僧施法的智慧梳一把,天天梳理头发,智慧源源不断;如捐助20元善款,可获方丈亲自施法的功德梳一把,一旦拥有,功德常在,一生平安等等",如此以来,按每天3000香客计算,若有1000人购智慧梳,1000人购功德梳,每天可得善款约3万元,扣除我的梳子成本,每把8元,可净佘善款1.4万元,如此算来,每月即可筹得善款四十多万元,不出一年,梦想即可成真,岂不功德无量?(必要时的数字与逻辑说明,会更具说服力)

李四讲的兴致勃勃,方丈听的心花怒放,二人一拍即合,当即购下1000把梳子,并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如此以来,寺院成了李四的超级专卖店。(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紧紧抓住客户的消费心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逐步引导,最终实现目标)
企业苦苦寻找的不正是此种推销高手与销售精英吗?据人才交流中心公布数据,几乎每次招聘会都是僧多粥少,尤其是今年为大学扩招后的第一年毕业生分配,就业竞争更为剧烈,但是,奇怪的是,一方面很多人失业,找不到合适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在为招不到合适的人员,尤其是销售、业务人员而苦恼,其中原因很多,不一而足,但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内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病,导致了所谓人才,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其所知所学根本满足不了市场的实际化需求,尤其是业务销售人员,大学内的课程、师资都与社会脱节太多。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作为应聘者要为自己正确定位,并积极寻找机会充电培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正如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冠军一样,也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推销高手,推销高手也是经过专业化培训训练出来的。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后也要对员工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尤其是业务人员,其工作内容涉及公关、礼仪、沟通、谈判、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不培训就能创造出优秀业绩,无异于缘木求鱼。而培训,不仅会为您培养出训练有素的一线营销部队,而且对提高团队士气,稳定员工队伍、提高销售业绩等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❻ 梳子卖给和尚,把梳子卖给和尚是欺骗还是营销

对于推销者来说是营销,把一个产品给销售出去就证实了该名推销者的能力。而取决于是否是欺骗在于推销者在销售的时候有没有欺骗的成分在。夸大作用或者与其商品的作用不符的视为欺骗!

❼ 如何把梳子卖给和尚(经典营销案例)

来到一个寺庙卖梳子,和尚说,真的不需要的。那人个和尚说了一番话,却专卖出了一万把梳子。

他告诉和尚属,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备之物,经常被女香客带是在身上,如果大师能为梳子开光,成为她们的护身符,既能积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 还能为 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扬佛法,扬我寺院之名,岂不是天大善事?大师岂有不做之理?阿弥陀夫,善哉!善哉!大师双手合十,施主有这番美意, 老衲岂能不从?

就这样,寺院买了一万把,取名“积善梳”、“平安梳”,由大师亲自为香客开光,竟十分兴隆。当然,开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7)把梳子卖给和尚市场营销观点扩展阅读

一个正常的商业模式,是在产品诞生之前,就要确定目标用户,然后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确定商品的功能设计、价格、渠道等方面。营销要做到产品之前。而这个案例,先确定产品再确定用户,怕是清朝才有的商业模式吧。

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使产品适合它们的需要,从而形成产品的自我销售。

❽ “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营销故事,它到底是在鼓励人们去销售还是鼓励一种商业欺诈

鼓励销售。商业欺诈是指在市场交易、投资、服务过程中,通过虚构隐瞒回事实、发布虚假信息答、签订虚假合同以及夸大宣传等手段,误导、欺骗单位和个人,骗取钱财和各种物质利益,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是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以牟取利益为目的,以欺骗为手段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通俗的说,用虚假的情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是“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营销故事中却没有虚假的情况,也没有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判读,很明显这是个换位思考,从不同侧面来寻找商机,寻找市场,这充分告诉我们一个人摆在哪里无论如何他也会有需求的,看你怎么寻找他的需求,并且满足这个需求来达到你的利益。 “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被很多人奉为经典的营销故事就是寻找出和尚的需求,并且完成自己任务获得利益的一个典型的过程。 所以很明显这个和商业欺诈不搭边。

阅读全文

与把梳子卖给和尚市场营销观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温州易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46
11月超市蔬果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668
粉笔字教师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17
有关搞促销活动的横幅 浏览:505
豆瓣与电子商务 浏览:188
安防电子商务 浏览:613
38活动促销图片 浏览:222
浅论电子商务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浏览:327
电子商务中专工资待遇 浏览:332
花店会员策划方案 浏览:730
电子商务模式gtog什么意思 浏览:629
郑州中南国际建材物流园推广方案 浏览:492
微信公众账号营销方案 浏览:593
泉州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浏览:761
空调小区活动策划方案设计 浏览:571
小学六一儿童节唱红歌策划方案 浏览:840
安徽饕餮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257
杭州淘境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96
电子商务行业应用毕业论文 浏览:804
美食推广方案怎么写 浏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