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漁業營銷風險防範策略

漁業營銷風險防範策略

發布時間:2021-06-12 21:57:14

1. 企業籌資風險的防範措施有哪些

企業籌資風險的防範措施
1.科學制定企業籌資策略,促進企業發展
第一,企業應在籌資前對其後續發展所需資金進行科學的分析與預測,確定合理的籌資規模,既要避免因籌集資金過多造成資源浪費的同時使得企業負債過重,又要杜絕因資金過少阻礙其正常經營。第二,資金流的科學運轉是評判企業籌資成功的關鍵所在。針對長、短期兩種籌資期限,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經營情況選擇合適的籌資期限,最大程度地降低籌資風險。第三,企業在不同的經營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需求,其資金用途的差異性也就必然導致了籌資策略的不同。筆者認為,企業根據生產需求對各種籌資方式進行有效的評估,擇優而選。或者可以採取較為靈活的籌資方式,在拓展其投資渠道的同時實現籌資方式的應急轉化。
2.全面優化資金結構,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資金結構的優化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關鍵所在。一方面,如果企業籌資後獲得利潤高於債務成本,則可適當的提升債務成本。然而,債務成本過高則會導致債權人投資收益率的增大,使得企業成本增加,最終引發財政危機。另一方面,如果企業籌資後獲得利潤低於債務成本,則需要降低債務成本了,然而債務成本的降低很可能阻礙企業正常運轉。因此,企業要做到在籌資風險與債務資本之間的全面權衡,選擇最優資金結構,力爭將籌資風險降到最低水平。
3.宏觀分析外部環境,合理利用籌集資金
為了更好的降低籌資風險,企業應培養管理者的風險意識,讓其做到在掌握企業發展的同時關注財務狀況,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好應對措施。這就要求企業在信息化基礎上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對財務指標的分析與整理預測潛在籌資風險。同時,籌資後的債務償還才是關鍵所在。只有企業不斷增強其經營發展能力,規范經營管理模式,科學投資才能做到籌資風險的降低。

2. 加強風險防範的措施有哪些

常用風險防範的對策有風險規避、風險減輕、風險自留、風險轉移及其組合等策略。對難以控制的風險向保險公司投保是風險轉移的一種措施!

3. 以某企業或者某產品為例,談談規避網路營銷風險的對策 一千一左右 多謝

幾種防範規避策略:

(一)加強信息安全技術研究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網路營銷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就必須突破信息安全這一道關卡,加強信息安全研究是我國發展網路營銷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信息安全體系的重點是必須有先進的技術系統來支持。在安全技術方面,涉及技術標准、關鍵技術、關鍵設備和安全技術管理等環節。國家要組織力量選擇符合我國國情的網路交易安全技術,積極開發我國自己的網路安全產品。另外,要加大支付技術上的攻關力度,進一步提高網上支付安全保障。通常系統的安全主要受到假冒,報文被截取(讀取或復制)、修改、重播,報文丟失,報文發送方或接收方否認等威脅。針對這些不安全因素應做好以下防範:(1)安全登入和選擇服務;(2)防止第三方冒充;(3)防止第三方截取報文;(4)使第三方無法修改、替換報文內容,或者使接收方可以發現報文在傳輸的過程中被修改;(5)防止報文的重播和丟失;(6)在系統內進行交換的報文被復制存儲,與報文交換有關的各種活動及其發生的時間均被記錄;(7)相關安全責任的分離,即一人不能負責多項安全事務。最重要的事,要防範網路營銷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必須加強網路技術研究,改善網路基礎設施,加快寬頻光纜的建設,全面提高網路的運行速度,保證信息傳遞的准確、及時與安全。

(二)進行網路營銷可行性分析

企業戰略是指企業為求得生存和穩定發展而設計的行動綱領或方案,營銷戰略是企業戰略的重點,是對企業市場營銷工作做出的全局性、長期性和方向性的謀劃,從而實現企業目標、資源能力和經營環境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一個有實際操作價值的網路營銷戰略,不僅對企業網路營銷活動意義重大,而且對於制定與網路營銷活動密切相關的生產、財務、研發、人力資源等計劃也有指導意義。企業網路營銷可行性分析包括:企業發展的整體戰略、市場潛力、發展方向預測以及風險和可能收益。只有根據企業生產經營的環境因素和內部的經營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和預測,才能得到科學、恰當的分析和評估結果,才能使企業規避風險走向成功。

(三)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工作

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是營銷系統管理的方向,營銷系統成員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企業的興衰。為了有效規避網路營銷風險,企業應加強以下方面的管理工作:首先,企業必須高度關注公司產品質量,做好營銷體系的質量管理工作,包括總部與各分部的工作聯系與溝通,也包括與經銷商、代理商之間的種種業務來往等,還涉及到產品線與價格體系的規劃、市場需求計劃以及長期和實時營銷策略的制定等。其次,要提升網路多媒體表現水平,讓消費者真切地感知商品的質量、安全付款,合理選擇物流公司並保證及時完好的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再次,要提高企業在風險決策、交易管理、危機應急等狀況下提供規范的處理方法和操作機制的能力。最後,網路營銷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企業要規范員工行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從而不斷提高員工的風險防範意識和能力。總之,加強企業的經營管理是有效防範各類風險、減少風險損失的重要手段。

(四)完善網路營銷的法律法規及信用評估體系

建立完善的立法監督及信用評估體系是促進網路營銷的關鍵環節。網路營銷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撐,國家必須在立法和執法上加大力度。要強化網路交易安全管理,制定相關的網路交易標准和管理標准。例如,在網路商場的市場准入制度、網路交易的合同認證、執行和賠償、反欺騙、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征管、廣告管制、交易監督,以及網路有害信息過濾等方面制定規則,規范買賣雙方和中介方的交易行為,嚴厲打擊利用網路營銷進行欺詐的行為。另外,國家應組建獨立、公正的評級機構,並建立一套科學的信用評級體系,遵循國際慣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傳統研究方法與現代先進評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對企業的信用進行評估,合格者可以頒發證書並通過媒體或其他方式公示。通過建立完善的立法監督及信用評估體系,從而為網路營銷健康、有序、高速、和諧地發展提供一個公平規范的法律環境,最大程度地降低網路營銷風險。

4. 如何防範五大風險和應對措施

1.忙於工作或學習,沒時間陪家人會破壞家人之間的感情
2.忙於工作會忽略身體健康
3.隨時被人趕上,壓力山大
4.工作不好有被炒魷魚的風險
5.學習的方法不對會越學越差

5. 銷售風險的銷售風險的防範

推銷環境的變化是絕對的,必然的,銷售風險也勢必是經常發生的。企業不可能完全避免銷售風險,而只能掌握戰勝風險的策略和技巧,積極化險為夷,把銷售風險變為銷售機會,實現成功的轉化。
1、要提高識別銷售風險的能力。銷售人員應隨時收集、分析並研究市場 環境因素變化的資料和信息,判斷銷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積累經驗,培養並增強對銷售風險的敏感性,及時發現或預測銷售風險。
2、要提高風險的防範能力,盡可能規避風險,特別是全局性的重大的銷售風險。可通過預測風險,從而盡早採取防範措施來規避風險。企業還應積極投保,通過社會保險來轉移銷售風險。在銷售工作中,要盡可能謹慎,最大限度地杜絕銷售風險發生的隱患。
3、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要提高處理銷售風險的能力,盡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並防止引發其他負面效應和有可能派生出來的消極影響。

6. 目前我國內陸漁業水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應採取哪些有效應對措施

我國漁業水域生態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
環境污染造成我國水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監測結果表明,我國部分貝類產品體內殘留有石油烴、砷、鎘、汞等有毒物質;近岸、內灣、河口等捕撈水產品及內陸養殖的水產品受到多環芳烴、汞和鎘等重金屬的污染。赤潮瀕發導致部分地區麻痹性貝毒和腹瀉性貝毒中毒現象時有發生。2001年由於我國貝類、對蝦等水產品因毒物、葯物殘留指標不合格,被歐盟等國拒絕進口,給我國水產品貿易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也對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受環境污染、工程開發建設項目如圍墾、填海、築壩、取沙等活動影響,許多優良的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和增養殖場的漁業功能喪失,漁業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增殖與恢復能力下降,主要經濟水生生物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漁區的漁獲物種類日趨單一,漁獲物逐漸朝著低齡化、小型化、低質化方向演變,多數傳統優質魚種資源大幅度下降,難以形成漁汛。渤海作為我國最重要的漁業生產基地,1959 年單位網產平均在 221~43kg/網/小時之間,主要經濟魚種產量達 138.8kg/網/小時,而到 1998 年產量下降了近 90%,漁獲主要種類的產量 11.18kg/網/小時。東海區的漁獲物在 20世紀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層優質魚為主,優質魚分別占總產量的 48.3%和 55.4%。而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優質魚所佔的比例降低到 30.4%。長江四大家魚的魚苗由 70 年代年產 200 億尾下降到目前的 10億多尾。四大家魚產卵場由於污染和環境的改變已幾乎消失,鰣魚產卵場也已不復存在,許多珍稀魚類資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嚴重危及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水生生物資源棲息環境的污染導致了水生生物組成結構的變化,具體表現為經濟動植物資源持續下降,水域生物種群結構單一,水生生物多樣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嚴重破壞。監測資料表明,我國水生動物中珍稀瀕危動物的物種數目逐年增多,大黃魚、鰳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嚴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場場資源已接近枯竭。在內陸水域,水生野生動物的物種數量和資源量也呈下降趨勢,一些珍稀物種瀕臨滅絕,有「長江女神」美譽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頭,長江白鱘、鰣魚、松花江大白魚等名貴經濟魚類已難見蹤影。最新資料顯示,幾乎所有的水生獸類、相當數量的水生兩棲類處於瀕危狀態。淡水魚類中的瀕危種類目前已達到 92種,占淡水魚類總數10%。這些瀕危魚類主要包括鯉科魚類 52 種,鯰類 11 種,鱘魚類 5 種,鮭鱒魚類 6 種,其他(包括鰻鱺)種類 18種。水生生物多樣性是漁業產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的下降將會動搖漁業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漁業水域面臨的污染主要來自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業污染
經濟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 周邊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處理能力有限,並且大多數污水處理廠採用的工藝尚不能滿足除磷脫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沖洗廁所等產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漸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對消落帶水環境的污染逐漸加大,為了庫區消落帶區域的經濟快速發展 必須加快庫區消落帶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落帶的形成是由於庫水的季節性水位漲落,這樣就會使消落帶地區的土壤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庫水的污染物通過一系列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不斷地在土壤中富集。進而對土壤的生理性能產生影響,土壤被淹沒時土壤中的養分,污染物就會被溶解和吸附在水體中,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據國家海洋局《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嚴重, 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 2萬 k m2, 占渤海總面積的 26%。海洋污染主要來自陸源排污、 人工養殖等。 2006年渤海海域中, 嚴重污染、 中度污染、 輕度污染和較清潔海域面積分別約為2 770、 1 750 、 7 370和 8 190 k m2, 嚴重污染和輕度污染海域面積均比 2005年增加約 1 000 km2, 與 2002年相比, 渤海輕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面積分別增加 5 230、 1 290和 1 760km2,分別增長 2 . 4倍、 2 . 8倍和 1 . 7倍。
由於海岸線較長,入海河流較多,加上沿河工業發展較快, 以及個別地方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場所設置不完備, 致使上游工業及生活污染物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各縣區間交界和省間交界處河流所造成的陸源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由於陸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漁業水域生態環境趨於惡化。有關數據顯示,近海約 20.6萬km2的海域海水水質超過一類海水水質標准,其面積比 20 世紀 90 年代初擴大近 1 倍,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10.2萬 km2,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4萬 km2,四類和超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水域面積為 5.0 萬 km2。在內陸,長江幹流沿江 22 個城市江段在 20 世紀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納污水總量為 1436.5萬噸,而到 1996年則猛增到 4000萬噸。據統計,長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萬多個,每年有 122億噸廢水排入江湖。黃河在 20世紀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納量為 18.5億噸,20世紀 80年代增加到 21.7億噸,90年代猛增到 32.6億噸。目前全國有 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流和市區及市郊的湖泊水質狀況更差。據環境保護部最近公布的數字:全國日排放污水總量已達 1.3 億噸,80%以上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庫中,78%的流經城市的河流已被污染。環境污染造成一些重要經濟魚類的產卵場、索餌肥育場和漁場受到污染。
化工廠、 農葯廠、 造紙廠, 工業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海域污染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污染是鉛、鎘污染。其主要來自工業廢水 廢渣 鉛能使土壤肥效退化 土質降低 從而讓農作物不能有效順利地生長。此外,被農作物吸收後,這些有害元素將會通過生態平衡中的食物鏈傳送到人體內鎘在環境中具有穩定 積累和不易消除的特點 通過食物鏈富集使人體產生慢性中毒 鎘污染可能最終引發「痛痛病」。有研究報道,通過多種方法評價重金屬污染狀況 結果表明主要污染因子為鎘,生態風險影響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潛在生態風險因子的順序為鎘>鋅>鉛>銅>鉻。沿岸有除油田鑽井平台的污油對漁業資源造成嚴重威脅外,油田開發帶動油品貿易及運輸的繁忙同時也增加了船舶事故溢油的頻發。
圍填海對傳統漁業水域的佔用影響漁業生產。目前我省圍填海速度較快、 面積較大、 范圍較廣,尚無詳細的圍填海規劃以及總量控制和年度控制指標。涉海工程傾倒區的建設,隨著涉海工程增加,傾倒區佔用和傾倒引起的泥沙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港口等涉海工程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對漁業生態環境的影響, 目前對涉海工程項目及配套工程在使用期內的排污管理比較規范, 但在項目施工期和報廢期的監管存在一定問題。
二是養殖業自身污染。
由於海上養殖開發利用不盡合理,造成局部生態承載壓力較大,對海水水質產生一定影響,養殖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質中氮、 磷等物質含量有一定增加。陸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進而影響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因此對於陸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決河流污染問題, 是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關鍵。我省境內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條,入海河流上游因工農業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設眾多水庫, 加上近年來北方氣候乾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徑流量不足。
一般認為養殖對蝦餌料系數在1.2~1.5之間,即養成1kg對蝦需要投喂1.2kg~1.5kg配合飼料。以干物質計算對蝦對飼料有機物質的轉化利用率在20%左右,約有80%的飼料干物質進入養殖環境中。這些物質以對蝦排泄物、殘餌等形式進入養殖池塘。與一般養殖魚類不同,由於對蝦通常在游動中抱食啃咬飼料,飼料顆粒因破碎、溶散及丟棄產生很高的浪費率。而對蝦腸道短,消化排出快,所以飼料的消化和吸收率也偏低。實驗表明對蝦養殖投喂餌料只有75%被對蝦攝食,其餘以殘餌(約佔15%)、溶解(約佔10%)等形式散失在養殖池。對蝦攝食的飼料中5%的氮被蝦同化,15%通過糞便排放,其中有5%的氮以氨氮形式直接排放,8%以有機氮形式排放。對蝦每攝食1kg飼料大約產生0.27kg(乾重)糞便、0.25kg懸浮顆粒物和6.12g氨態氮。楊逸萍等在研究人工投餌蝦池固體廢棄物代謝負荷時發現,30%的飼料不能被蝦利用而沉澱於池底。我國沿海地區養蝦產量為80萬噸,排入海洋環境中的殘餌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這些有機污染物一部分轉化成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浮游動物、微生物等生物體進入再循環,一部分以溶解態和固態物質存留水體和底質中。
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殘餌和糞便等在海底堆積、分解,使沉積物中有機質和硫化物等含量增加,養殖自身污染問題加重。人工投餌蝦池的淤泥中含有62%~68%的N,殘餌溶出的N、P營養鹽是對蝦養殖水環境及其鄰近海域的主要污染源。有研究發現在鮭魚網箱養殖區下部沉積物的C和N的通量很小,每年只有約10%的有機物可得到分解,79%的C和88%的N沉積(相當於飼料輸入C的23%,N的21%)將積累於底部,無法被生物利用。養殖產生的有機和無機廢物可直接引起養殖池塘底質中有機物負荷增加、富營養化現象,如BOD增加、缺氧等。其他的影響還有池塘土壤的酸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病原體增加、水華發生等,最終可能導致對蝦養殖失敗。
集約化養殖通過高密度集中飼養和高強度飼料投喂實現高產出。養殖過程自身污染物的輸出,主要包括殘餌、糞便和排泄物等,這些污染物或者導致養殖系統本身水質惡化,或者通過養殖廢水的排放對沿岸水域產生污染效益,甚至導致富營養化。養殖過程的健康與養殖產品的健康同樣重要,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海水養殖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由於海洋漁業資源的銳減使得海水養殖業得到迅猛發展, 過去 20年間全球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 10%的速度增加。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殘餌、糞便中所含的氮、 磷等營養物質以及懸浮顆粒物和有機物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給魚蝦的生存帶來威脅, 影響渤海的海洋捕撈量。另外, 網圍精養採取高密度放養, 葯物使用量增加, 並大量投喂外源性餌料, 致使排泄物增加, 水中氮、 磷等營養要素和有機物含量猛增。通過對精養蝦池中的物質平衡的研究,發現在養殖過程中只有 10%的氮和 7 %的磷被吸收, 其他都以各種形式進入環境。
養殖區域底泥中氮、 磷的含量和耗氧量比周圍水體沉積物中的含量要明顯高出很多。殘餌和排泄物在底質堆積, 促使微生物活動的加強, 也加速營養鹽的再生。同時, 在養殖過程中死亡的生物體沉降分解增加底泥里的氧的消耗, 在缺氧條件下會產生硫化氫和氨氣等有毒物質。
水產養殖對海洋生物的影響還體現在養殖逃逸魚類對其臨近海洋生物的影響。海水養殖逃逸的魚類可能對疾病的傳播、 野生群體遺傳組成的改變等產生副作用, 可能會將地方流行病傳給野生種群。
三是毒害入侵困擾海洋水產業
一些病毒侵入亦導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響,其中最典型的是蝦毒。由於病毒存在於動物的細胞內, 難以根治, 加上它垂直和水平都能傳播,使多種生物都成為病毒載體, 如天津的厚蟹、 鹵蟲等, 增加了傳播途徑, 難以有效控制, 制約著漁業的發展。據估算,如能合理的開發利用,減輕蝦病蔓延, 預估計渤海的水產量在 2010年將達到 700萬 t 。如盲目地增加養殖密度, 導致養殖物種病害的瀕繁發生。例如, 由於長期不合理的高密度養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產養殖暴發大面積蝦瘟, 發病養殖面積占當時全國對蝦養殖總面積的 76%, 減產近 12萬 , t 直接經濟損失 35億元, 間接經濟損失達 86億元。
加大水污染治理,控制投入品數量,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環境。
魚兒離不開水,水是水產養殖的第一要素,水質好壞關繫到養殖產量的高低和養殖產品質量的優劣,好水才能出好魚,才能創高產。根據現階段養殖水域環境狀況,必須防止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還要防止養殖污染。一是要嚴格控制污水污染養殖水體,工業廢水、城市生活污水必須進行處理,做到達標排放,防止污染死魚事件發生。二是要科學使用養殖投入品, 防止因多投、 濫投而造成養殖污染。飲用水源的水庫必須全面禁投 (禁投餌、 肥、 葯), 保障供水需要, 確保居民用水安全; 大湖、 大庫要禁投或局部禁投, 大湖要保持有相當數量的水生植物, 特別是沉水植物, 維持Ⅱ—Ⅲ類水質;中小湖、 庫也要限投, 嚴防水體富營養化, 保持Ⅲ類水質。通過禁投、 限投, 全力保障湖、庫水域環境、 水產品質量和生態平衡。
要嚴格控制過度捕撈, 保護近海、 淺海漁業資源, 積極開發外海、 深海漁業資源,穩步發展遠洋漁業, 渤海捕撈漁業的發展應採取「保近捕遠」的戰略, 在捕撈對象和安排上採取「保底補表」的策略。當前, 渤海污染治理的重點是加強對直接入海的工業廢水治理, 大中城市毗鄰海域的污染治理, 以及入海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因此, 可以再造渤海的漁業新環境,如建人工魚礁,植紅樹林等。人工魚礁是人為的在水域中設置構造物,以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阻礙破壞性捕撈行為, 為魚類等生物提供索餌、 繁殖、 生長發育等場所, 以此達到保護、 增殖資源和提高漁獲質量的目的。
近 20多年來已有很多沿海國家都投放了人工魚礁。其中, 近幾年日本國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資約 600億日元用於人工魚礁建設,建礁規模約 600萬 m3。美國建造人工魚礁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游釣休閑漁業, 而渤海則是更好的保證渤海漁業的質量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渤海環境容量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主要污染物的總量分配及陸源排污入海的標准, 並通過容量資源的合理規劃和使用, 解決污染排放問題。
重開發、重保護。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忽視自然規律, 對洪湖濕地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決策者應對湖泊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認識正確,遵守生態系統自然規律, 不斷加大湖泊開發力度,同時加大保護力度。
保護與治理資金投入充分保障。多年積累下來的污染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 致使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盡管提出搶救性保護以來, 但漁民的安置壓力和生產、 生活方式沒有得到有效提升, 拆圍戰果面臨新的挑戰。 加上生態修復、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管理經費得不到保障,治理成效存在潛在的反彈威脅。
生態環境治理科學技術要跟上去。生態系統治理必須標本兼治, 但保護與治理技術相對落後。 目前綜合治理方案與措施不夠科學、 全面。 有些措施只能治標、 不能治本, 甚至有嚴重的副作用。 主要表現在科技力量薄弱, 科研經費得不到保障, 治理措施落後。 科學利用、 科技管理急待強化。
水域保護與開發缺乏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和法律支撐。上下游之間、地區之間開發聯合、 共同保護。 與此同時, 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在保護與開發的思路上形成統一的規劃方案,強調集體利益。 涉及管理的水利、環保、 農林、 漁業、 旅遊、 交通、 國土等部門, 各自按照自己的職責范圍行政,形成有效的協商溝通機制。

7. 風險應對的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對還是錯

對的。

風險應對的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

1、規避風險。

通過避免受未來可能發生事件的影響而消除風險。比如:通過公司的政策和標准,阻止高風險的經營活動、交易行為、財務損失和資產風險的發生。

通過撤出現有市場或區域,或者通過出售、清算、剝離某個產品組合或業務,規避風險。

2、降低風險。利用政策或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比如:將金融資產、實物資產或信息資產分散放置在不同地方,以降低遭受災難性損失的風險。藉助內部流程或行動,將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控制風險。

3、分擔風險。將風險轉移給資金雄厚的獨立機構。例如:保險。在明確的風險戰略的指導下,與資金雄厚的獨立機構簽訂保險合同。

(7)漁業營銷風險防範策略擴展閱讀:

風險控制

1、國際經營的多樣化;

2、分散籌資;

3、本幣計價;

4、平衡抵銷法;

5、組合配對法。

風險轉嫁

1、出口、借貸資本輸出爭取用硬通貨;進口、借貸資本輸入爭取用軟通貨;

2、遠期外匯買賣;

3、外匯期權交易;

4、採用提前或延期結匯;

5、利用「福費廷」交易;

6、風險的保險。

迴避方法

1、談判中貨幣的選擇;

2、貨幣保值。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通常可以包括為風險分散、風險對沖、風險轉移、風險規避和風險補償五種策略。

風險規避是商業銀行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或市場,屬於比較消極的策略;風險補償是商業銀行在從事的業務活動產生實質損失之前,對所承擔的風險進行價格補償的策略。

8. 關於二手貨營銷策略實施風險分析

一、市場營銷風險界定
市場營銷風險,是指企業在開展市場營銷活動過程中,由於出現不利的環境因素而導致市場營銷活動受損甚至失敗的狀態。企業在開展市場營銷活動過程中,必須分析市場營銷可能出現的風險,並努力加以預防,設置控制措施和方案,最終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

市場營銷主要包括四大風險:

1、產品風險。產品風險是指產品在市場上處於不適銷對路時的狀態。產品風險又包括產品風險、產品功能質量風險、產品入市時機選擇風險和產品市場定位風險、產品品牌商標風險等。(1)產品設計風險是指企業所設計的產品過時或者過於超前,不適應市場顧客的需要。(2)產品功能質量風險主要是指企業所銷售的產品,功能質量不足或產品功能質量過剩,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需求。(3)產品入市時機選擇風險是指產品進入市場時間的選擇出現不當。(4)產品市場定位風險是指產品的特色等與市場顧客要求不相符合。(5)產品品牌商標風險是指名牌產品被侵權或維護不當,使名牌產品信譽受損害時的狀態。其表現一是被外部企業或個人侵權,二是品牌未經及時注冊而被別人搶注,三是名牌形成後疏於維護或維護不當而使信譽受損等。

2、定價風險。定價風險是指企業為產品所制訂的價格不當導致市場競爭加劇,或用戶利益受損,或企業利潤受損的狀態。定價風險包括:(1)低價風險。低價是指將產品的價格定得較低。從表面上看,低價有利於銷售,但定低價並不是在任何時候、對任何產品都行得通。相反地,產品定低價,一方面會使消費者懷疑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使企業營銷活動中價格降低的空間縮小,銷售難度增加。其次是產品訂低價依賴於消費需求量的廣泛且較長時間內穩定不變。而實際上,消費者需求每時每刻都在變動之中,因此企業這種價格的依賴性是非常脆弱的。(2)高價風險。高價是指企業將產品價格定得較高,單件產品盈利較大。高價產品的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是高價招至市場競爭程度白熾化,從而導致高價目標失效;二是高價為產品營銷製造了困難,因為低收入者會因商品價高而望而卻步;三是訂高價也容易使顧客利益受損,尤其是對前期消費者的積極性傷害較大。(3)價格變動的風險。價格變動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是由高價往低價變動,即降價;其二是商品價格由低價往高價變動,即提價;其三是因市場競爭產品價格發生變動,本企業的產品價格維持不變。在企業營銷活動中,實施價格變動時,若處置不當,往往也會產生不利的局面,如降價行為會引發競爭對手的惡性價格戰,提價會使消費者轉買其競爭對手產品進而導致顧客流失等。

3、分銷渠道風險。分銷渠道風險是指企業所選擇的分銷渠道不能履行分銷責任和不能滿足分銷目標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後果。分銷渠道風險包括分銷商風險、儲運風險和貨款回收風險等。(1)分銷商風險。大多數企業都選擇分銷商銷售產品,企業在選擇分銷商時若出現失誤,將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分銷商風險主要表現為:分銷商的實力不適應企業產品銷售條件、分銷商的地理位置不好、各分銷商之間不能協調甚至相互傾軋、分銷商的其他違約行為等。(2)儲運風險。儲運風險主要是指由於商品在儲運、運輸過程中導致的商品損失。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一是商品數量上的損失,二是質量上的損失,三是供應時間上的損失。(3)貨物回收風險。主要是指企業不能按約從分銷商處及時地收回貨款而產生的貨款被佔用、損失等現象。貨款回收風險是目前我國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十分棘手的問題。其主要表現有:分銷商惡意拖欠和侵佔貨款、分銷商因經營發生困難而無力支持等。

4、促銷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在開展促銷活動過程中,由於促銷行為不當或干擾促銷活動的不利因素的出現,而導致企業促銷活動受阻、受損甚至失敗的狀態。促銷風險包括廣告風險、人員推銷風險、營業推廣風險及公共關系風險等。(1)廣告風險。主要是指企業利用廣告進行促銷而沒有達到預期結果。企業進行廣告促銷必須向廣告發布公司支付一定的費用。企業所支付的這些費用具有特殊性,即費用所產生的效果不可衡量性。雖然大量的事例證明廣告能促進銷售,但這僅是事後的證明,能否促銷及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銷售,事前並不能估計。(2)人員推銷風險。是指由於主客觀因素造成推銷人員推銷產品不成功的狀態。人員推銷風險包括推銷人員知識、技巧、責任心等方面的不完備而呈現的各種狀態。人員推銷雖然是一種傳統有效的促銷方式,如使用不當,同樣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尤其是在大多數企業對推銷人員按銷售業績計酬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問題。(3)營銷推廣風險。營銷推廣是指企業為在短期內招徠顧客、刺激購買而採取的一種促銷措施。企業營銷推廣的內容、方式及時間若選擇不當,則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4)公共關系風險。企業開展公共關系,目的是為企業或其產品樹立一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市場營銷開辟一個寬松的社會環境空間。開展公共關系需要支付成本,如果該費用支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無效果或負效果,則形成公共關系風險。

二、市場營銷風險成因分析

從實質上分析,市場營銷風險的成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企業主觀因素造成的,另一種是市場環境的客觀因素形成的。

1、市場營銷風險的主觀因素成因。從市場營銷風險及所表現出來的幾種現象看,之所以產生風險,首先是企業未擺脫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保持傳統的市場營銷觀念。計劃經濟時期商品供不應求,傳統的營銷觀念奉行的是以產定銷原則,企業生產什麼樣商品,顧客就消費什麼樣的產品。現代市場營銷觀念奉行按需生產、以銷定產原則,強調根據市場需求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供應相對過剩,消費是一種屬於消費者主權的行為。企業營銷觀念錯誤,必然導致行為錯誤,錯誤的行為就會產生風險。其次,企業決策者習慣於憑主觀想像作出營銷決策。最終將會導致產品積壓,資金擱淺。第三,企業營銷管理者和營銷人員不了解市場規則、規范或法規,也極易引發市場營銷風險。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為了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系列規則規范、法律法規(如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行業行為規范、慣例等),如果某一企業的營銷活動違反了市場規則規范,重者則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輕者則受到同行其他企業的抵制、封殺和聯合反擊,最終使企業敗北。市場經濟的運行有內在的規律和機制,如供求規律、價格規律、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等,企業營銷行為若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或不能合理有效地運用這些規律,就會產生營銷風險。第四,企業缺乏處理市場營銷風險的經驗和知識。當企業產生營銷風險後,由於缺乏處理營銷風險的經驗和知識,風險就不能被及時控制並化險為夷。如1996年6月發生的三株口服液的常德事件就是因為企業缺乏相應的處理危機的經驗和知識而最終導致企業受到重創——由某一事件引發的個體風險變成泱及企業整體的全面風險。第五,企業對市場營銷風險的危害認識不足。在我國企業組織機構中,很難找到有關處理風險危機的機構,企業營銷管理中關於風險危機的管理也往往被輕視,這些都是對風險危害缺乏警惕的表現。浙江紹興生產的「會稽山」牌黃酒是國內名牌貨,在日本也大受歡迎。在長期的銷售過程中,竟然沒有認識到不申請注冊商標會產生的風險,結果被人在日本國搶先注冊,進而導致企業在日本的銷售受制於人,最終花費10萬美元買回本來屬於自己的商標。有些企業在營銷風險出現徵兆時,或風險發生時,抱著僥幸的心理,總往好的方面想,而對其危害認識不足,以至延誤了處理的最佳時機而成大禍。杭州正宇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原材料貿易的企業,在向杭州某搪瓷廠供應一批原材料時,發現該廠經營很不正常,但該公司經理認為幾萬元的貨款回收不會有問題。結果,某搪瓷廠停產,貨款欠拖不還,公司派員一催再催,該廠廠長一次次承諾,公司經理又輕信其承諾,抱著僥幸心認為錢能收回的,最終結果是該廠被法院宣布破產,正宇公司等到的是法院的債權申告通知書。第六,企業信息不靈,也是產生風險的重要原因。企業沒有及時足量地了解搜集用戶、中間商、競爭者等有關信息資料,沒有對交易對象進行信譽調查,盲目發生業務往來,最終產生風險。當前市場上發生的大量受騙上當的事例都屬此列。

2、市場營銷風險的客觀成因。市場營銷活動受到企業外部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干擾,並由此而引發市場營銷的風險。對此類原因,企業必須加以研究。
(1)市場需求變化的客觀性,是導致市場營銷風險客觀存在的首要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發展和完善,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愈來愈受制於市場需求。而市場需求則是一個不斷發生變化的不可控因素。我國企業所面對的市場需求,已經由數量型需求轉變為質量型需求,並且正朝著個性化需求演進。市場需求的這種變化,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企業市場營銷活動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時,就會產生營銷風險。市場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變化、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變化、由群體共同性向個體獨特性變化,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趨勢,不充分認識其客觀性,並努力調整市場營銷活動,就不可避免地產生營銷風險。

(2)經濟形勢與經濟政策變化產生市場營銷風險。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形勢可以說發生了翻天履地的變化:國內生產總值1985年為4517。8億元;2001年為95933億元,增加了近21。24倍。縱觀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無一不在快速變化中,並繼續快速變化著。從全球經濟形勢看,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聯系度和影響度也在進一步上升,世界上某一國家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也導致其他國家的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特別是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所發生的一些重大經濟事件,如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墨西哥的金融風暴、美國的新經濟浪潮、歐洲經濟一體化、中國成功加入WTO,以及最近發生的日元貶值等,都進一步加劇了世界各國經濟形勢的變化。而經濟形勢無論是循序漸進式的變化還是因突發事件產生的劇烈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並決定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當某種變化呈現不利因素時,就會產生營銷風險。如中國入世後,企業面對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同行,國際同行也會到你家門口叫板,因此市場營銷的難度將加大,風險將提高。此外,各國政府為了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推動經濟的發展,其指導經濟的政策也在發生變化。如我國政府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實行經濟緊縮政策,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又改為實行經濟擴張性政策。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導致了經濟形勢及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進而也會給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帶來風險。

(3)科技進步是導致市場營銷風險的又一因素。科學技術的變革,對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科技進步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了新的機遇、新的方式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另一方面,每一次新技術的變革,同時也意味著原有技術的淘汰,從這個角度上講,也給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帶來了威脅。典型的例子是電子計算機技術互聯網,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網路營銷。網路營銷對傳統營銷帶來的沖擊是十分猛烈的,目前我國網路營銷尚未普及,然而美國的網路營銷已經比較成熟,2000年網路購物交易量達66億美元。如果互聯網在我國普及的話,網路營銷也會成為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而被廣泛使用。不懂網路營銷,可能就會使企業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科學技術的進步,對企業的營銷組織結構、營銷人員結構、營銷戰略與策略、營銷的方式和方法等,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導致變革,變革不僅意味著新的機遇,更意味著風險。

(4)外部的其他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等都會間接產生市場營銷風險,如「9。11」事件引發的美國對阿富汁的戰爭,以及由此導致的美國經濟由上升轉下滑,間接地影響了一些企業的市場營銷結果;國家內部的政局穩定與否,國家與國家間的外交與合作關系等,也都會影響並產生國內市場營銷風險和國際市場營銷風險。

三、市場營銷風險的控制

1、加強市場營銷環境的調查研究,是市場營銷風險控制的根本性措施。企業從設計產品開始,到定位、分銷和促銷活動的全過程,都必須深入市場,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市場的調研活動,掌握相關的情報資料信息,包括顧客需求信息、競爭者信息、國家宏觀經濟及相應的政策信息、國際政治與經濟形勢以及其他信息。企業的營銷活動,必須在充分掌握了相關信息資料的基礎上才能順利展開,否則企業營銷活動就會產生風險。中糧美特是一家生產包裝產品的企業,為眾多生產企業提供包裝產品,近幾年來營銷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應收款都已收回。該企業規定營銷人員在銷售產品時,隨貨同行,貨到人到,與客戶當場驗貨,並辦妥相應手續。同時營銷人員還必須了解客戶相應的信息,如產品銷售是否正常,是否出現催要款項的情況等,通過營銷人員深入客戶的現場調查來分析判斷交易是否存在風險。如該企業在與某生產飲料公司業務往來中,發現該公司出現了催要款的人員,且該公司產品庫存積壓上升,就及時調整對該公司的供應方式,後來該飲料公司被宣布破產,許多供應商的貨款無法回收,而中糧美特則毫發未損。

2、建立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在運營中風險隨時都可能發生,因此建立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就如同建立營銷機構一樣重要。風險防範與處理小組的工作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企業內部建立風險預防的規章制度,並督促制度的貫徹執行;二是調查研究相關信息資料,對公司客戶的信息和能力進行分析和評定;三是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進行風險處理演練,以提高對風險處理的應對能力,強化職工的風險防範意識;四是在企業出現風險後,由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統一處理風險事件。一座城市沒有消防部門不行,同樣道理,企業沒有風險防範與處理機構恐怕也不行。

3、正確面對發生的風險。當風險產生以後,如何面對風險,是決定風險能否正確和順利處理的關鍵。風險的發生會給企業帶來損害,也可能給社會、顧客帶來損害。企業首先應該誠實地面對社會和顧客,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社會和顧客的損害,另一方面快速採取措施制止風險的擴大和擴散。如果風險產生後,企業迴避、推託、甚至辯解,反而會使風險擴大,損害增加。1999年6月在歐洲發生的可口可樂飲料污染事件,就是可口可樂公司面對的一次風險。可口可樂公司採取的措施首先是由公司高層管理者飛赴比利時、法國處理飲料污染事件,並向受害者道歉。其二是委託權威機構對風險原因進行調查並將結果向公眾公布。第三,控制和影響信息發布源。通過公司一系列措施,最終成功地控制了風險的損害程度。又如1996年湖南常德—顧客因服用三株口服液後引發了其他疾病並致死,經媒體報道後引發了三株公司的風險。面對該風險,三株公司一開始不承認,進而是推卸責任,最後被推上了法庭,風險越搞越大,最終釀成三株公司的滅頂之災。

4、依法處理。企業風險產生後,企業應該迅速地運用法律武器來處理風險。國家為了規范市場行為,保護公平競爭,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制訂了一系列相關的經濟法律和法規,如《合同法》、《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企業決策者應該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在營銷活動中依法辦事。在日常業務往來中,企業對一些具有潛在風險的業務,首先要依法鑒訂好合同,鑒訂合同是預防風險的第一道門檻。其次,當因為對方的原因而給企業造成風險後,應該當機立斷,積極尋求法律途徑處理風險。

5、提高企業員工素質。企業營銷活動中的一些風險,是由企業員工素質不高或其他主觀因素造成的。如有些企業銷售人員因不熟悉所推銷產品的相關知識而發生銷售阻礙,或責任心不強而導致貨款不能及時回收及損失,都屬於員工素質問題而產生的營銷風險。因此,加強企業員工素質的培訓與提高,是控制企業市場營銷風險的重要措施之一。企業員工素質培訓應包括員工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內容。對於營銷第一線的員工,其綜合素質的提升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營銷,對其強化培訓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企業在對營銷人員考核中,注重銷售額及利潤的考核固然重要,對其責任心與有關風險防範的考核同樣重要。目前,許多企業實現的銷售額從會計帳面看非常大,但實際的銷售回籠資金卻不理想,有些資金可能成為吊帳或死帳。因此,營銷人員既要努力促進銷售額的提高,更應注意風險的防範。

閱讀全文

與漁業營銷風險防範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酒店營銷促銷方案 瀏覽:293
電子商務物聯網 瀏覽:746
培訓項目與培訓方案 瀏覽:613
泰州龍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61
市場營銷有哪些變數 瀏覽:763
宣傳片的策劃方案 瀏覽:160
市場營銷專業就業所需要的能力 瀏覽:428
優鯊電子商務 瀏覽:522
電子支付與電子商務的關系 瀏覽:661
校園保安培訓方案 瀏覽:843
優衣庫市場營銷策略的發現 瀏覽:329
最重要的網路營銷工具 瀏覽:578
美的產品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453
產品售後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322
試用期員工培訓及考核方案 瀏覽:57
銀行開業活動存款營銷方案 瀏覽:301
華為市場營銷廣告戰略 瀏覽:997
2p大市場營銷 瀏覽:965
農業科技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8
市場營銷培訓哪家好 瀏覽: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