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加強宣傳力度,完善宣傳制度
強化宣傳意識,認清法院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突出宣傳重點,圍繞中心主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加強「公正司法」主題宣傳,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打造新聞宣傳工作新格局,摸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找准自身的亮點、特色,緊扣具體司法實踐,圍繞「改革創新年」的活動,進一步總結刑事快辦機制、龍和法庭文化建設、訴前聯調機制等司法經驗成果,創新思維,開拓新研究領域,及時總結新辦法,及時推廣好經驗,進一步解決司法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實現司法實踐與調研宣傳的相互作用。
加強學習培訓,提高新聞寫作的技巧和調研水平。年初按照計劃制定培訓內容,定期以召開新聞宣傳工作會、邀請自治區高院、市中院專家、百色學院政法系校學者教授、新聞媒體編輯記者授課等形式為全院幹警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擴寬新聞宣傳視角,進一步提高新聞寫作水平和調研能力。
完善新聞宣傳工作制度,為新聞宣傳工作提供製度保障。建立新聞宣傳工作台賬制度,及時對新聞信息台帳進行登記、梳理。完善新聞宣傳和調研獎懲制度,按照新聞宣傳以及論文獲獎等次對作者進行獎勵,將各部分和幹警的新聞宣傳工作任務納入每年的年底考評,對未能落實新聞宣傳任務的部門以及幹警要予以通報批評,實現獎懲結合,確保新聞宣傳工作有序開展。
Ⅱ 抨擊與批評的區別
抨擊一般用在揭露什麼事實,然後對這個事實進行狠狠的批判
批評一般用在上級對下級、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的過錯進行的教育。
用法上,舉個例子
抨擊一般用在揭露反動派、帝國主義、舊社會一些暗無天日的事情,這是攻擊性的語言表達。
批評相對抨擊,語氣較緩和,一般對做錯某件事情的人責備一下就沒事了。
Ⅲ 如何處理好正面宣傳與批評報道的關系
兩者相結合
以正面宣傳為主
批評報道為輔
Ⅳ 對於套用成語的廣告詞,是表揚還是批評
事物的兩面性,要辯證地看待問題。用得好,可以起到提高宣傳的正面作用,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如果隨意修改,會對一些缺乏分辨力的兒童造成不良影響,諸如錯誤理解和寫錯別字等問題的發生。
Ⅳ 而中國的宣傳活動"基於獨立主張,以歷史認識為焦點發起全面的對日批評攻勢",特點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冬季攻勢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場規模宏大的進攻性戰役,在國民黨的抗日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對於這次戰役,大陸史學界很少進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一、戰役前的雙方態勢 日本侵略軍自「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戰斗,雖侵佔我國大片國土,但被殲四十多萬,到1938年10月攻佔武漢、廣州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敷使用,特別是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佔領區內展開了積極襲擾日軍的後勤補給線的影響,日軍給養短缺,已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全面性進攻作戰,被迫轉為守勢作戰。日軍大本營也被迫將侵華戰略方針由「速戰速決」變為「持久作戰」。日軍深深地陷入了中國戰場而無力自拔,致使法西斯德國於1938年9月1日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政府表示:「帝國不介入歐洲戰爭,決定專向解決中國事變邁進」,拒絕了德國要求日本出兵蘇聯以策應歐洲戰場的請求。 國民黨軍隊由於倉促作戰、裝備低劣、訓練較差,以及個別將領的消極避戰,在對日作戰的一年零四個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喪失了大片經濟發達的地區。到1939年11月,退至西南、西北及內地一些省份的偏遠地區。 1938年10月底,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兵力有二十四個師團又四個獨立混成旅團(關東軍除外),分屬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及駐扎於華南的第二十一軍。日軍為實現「限定地域之攻勢,逐次消滅敵之戰力」之目的,在1938年11月至1939年11月期間,先後發動了海南島作戰、潮汕作戰、南昌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南昌會戰」)、南寧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桂南會戰」)、襄東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隨棗會戰」)、湘贛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這些戰役進一步削弱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並切斷了國民黨政府由香港輸入軍事物資的渠道。由於日軍佔領了南寧及其周邊地區,嚴重危及了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因此,中國的抗戰又一次呈現了危急的狀態。 為了統一指揮關內日軍,1939年9月23日,日軍大本營成立了中國派遣軍,首任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總參謀長為板垣征四郎中將,下轄華北方面軍(轄第一軍、第十二軍和駐蒙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第二十一獨立飛行隊。到1939年11月底,中國派遣軍共轄二十五個師團、十八個獨立混成旅團、兩個混成旅團、一個騎兵集團、一個飛行集團和一個獨立飛行隊,共八十五萬人。 國民黨為總結前一期對日作戰的經驗教訓,並制定出下一期的戰略方針,1938年底及1939年初分別在湖南南嶽及陝西武功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前一期對日作戰的經驗與教訓,制定出了下一期的戰略方針:「國軍續采持久戰略。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游擊部隊,以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准備總反攻,以擊滅入侵之敵」。同時,簡化了指揮機構,撤消了兵團、軍團及步兵師中旅的編制,步兵師由過去的兩旅四團制改為三團制,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到1939年11月底,國民黨軍隊共有二百四十二個步兵師、三十一個步兵旅、十二個騎兵師、八個騎兵旅,共二百八十多萬人,分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魯蘇、冀察等十個戰區。 二、發動戰役的原因 確保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武漢、廣州失守後,國民黨政府接受英美援助的通道只剩下粵港國際交通線和滇緬國際交通線。由於潮汕、南寧的失守,粵港國際交通線已被日軍切斷,滇緬國際交通線也受到日軍的極大威脅,隨時有被切斷的可能。為確保這條重要的國際交通線安全,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將日軍趕出桂南。 檢閱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按照國民黨軍隊第二期對日作戰方針,各戰區對所屬部隊進行了輪流整訓。到1939年10月,第一、第二期整訓完畢,部隊戰鬥力大增,已堪一戰。同時,蔣介石認為,日軍已「楚歌四面、備多力分,論侵華軍事,日暮途遠,進退維谷」。為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並粉碎日軍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企圖,各戰區應「同時發揮威力轉取攻勢」。 阻止汪偽政權的成立。1938年12月29日,時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發表了響應日本政府旨在招降中國政府的第三次近衛聲明的「艷電」,公然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懷抱。1939年8月28日,汪記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從國民黨中徹底地分裂出來。此後,汪派人物緊鑼密鼓、積極籌備成立傀儡政府,妄圖與設於重慶的中國政府分庭抗禮。汪精衛的投敵叛國,造成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與混亂,亦「對敵後人心士氣影響甚大」。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阻止汪偽政府的成立。 爭取更多的外援。「七七事變」爆發後,世界上各愛好和平的國家紛紛發表宣言和講話,譴責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一些國家還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其中,蘇聯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及數筆大宗信用貸款,價值三億美元,並派飛行員直接來華參戰,在我國的抗戰初期給予了重要的幫助。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再加上國民黨政府的政治傾向,蘇聯政府逐漸減少了對華援助。 英美政府在「七七事變」後,只是從道義上譴責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但未向中國進行援助,同時也未停止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後由於日本不再承認「門戶開放」政策,英美的在華利益受到了很大損害,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英美政府對日態度漸呈嚴厲。同時,英美政府認識到,只有支持國民黨政府繼續抗日,才能使日本無暇他顧,保證自身不受攻擊。因此,增強了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如1938年11月15日,美國政府予我信用貸款兩千五百萬美元;12月16日,英國政府予我第一批信用貸款四十五萬英鎊;12月29日,英國政府予我第二批信用貸款五十萬英鎊;1939年3月8日,英國政府予我平衡基金借款一千萬英鎊;等等。 為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政府抗戰到底的決心以爭取到更多的外援,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 三、戰役的簡要經過 1939年10月,各戰區的國民黨部隊已完成了第一、第二期整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軍委會」)決定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戰區為主攻地區,第一、第四、第八、第十、魯蘇、冀察戰區為助攻地區。1939年11月中旬,軍委會向各戰區下達作戰任務:「一、第一戰區:攻擊開封、博愛,牽制敵人。 二、第二戰區:應首先切實截斷正太、同蒲兩鐵路之交通,並肅清晉南三角地帶之敵。三、第三戰區:以主力約十一個師,截斷長江交通,分向湖口、馬當、東流、貴池、大通、銅陵、荻港間,伺隙進攻,一舉突進江岸,佔領堅固陣地;並以輕重火力及敷設水雷,封鎖長江。四、第四戰區:應以一部相機攻略潮、汕,主力掃盪廣九路及南寧之敵。五、第五戰區:掃盪平漢線南段信陽、武漢間之敵,進取漢口;並向漢宜公路之敵攻擊,截斷襄花、漢宜兩公路之交通。六、第八戰區:應以一部協同第二戰區作戰,主力攻擊歸綏附近之敵。七、第九戰區:向粵漢北段正面之敵攻擊,重點指向蒲圻、咸寧一帶,並向武昌挺進;同時攻擊南昌及南潯鐵路,進擊瑞昌、九江之敵。八、第十戰區:仍任原河防;並依晉南三角地帶攻擊之進展,准備以一部渡河擴張戰果。九、魯蘇戰區:應以廣正面由東西兩面向泰安、臨城間及銅山、滁縣間攻擊,以策應沿江之作戰。十、冀察戰區:應以主力切斷保定、邢台間及石家莊附近敵之交通;一部切斷滄縣、德縣附近敵之交通,以策應山西方面之作戰」。各戰區遵令分別向當面之敵發動攻擊。 第一戰區:曾攻入開封、沁陽、商邱等地,殲敵頗多。由於該戰區「奉命唯謹,永往邁進」,受到了軍委會的嘉獎。 第二戰區:曾克復聞喜、絳縣、夏縣、翼縣、黎城、涉縣、潞城等地。因日軍提前發動進攻,打亂了該戰區的作戰計劃,故戰果較小。 第三戰區:曾攻入南昌、杭州、富陽、餘杭等城市,並曾短期切斷長江水運。日軍也承認:因為「准備工作尚未完成」,由於受到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致使「揚子江(長江舊稱——筆者注)航路在大通前面一時被切斷」。當時,「戰場上硝煙彌漫,殺聲震天,槍炮轟鳴,數里外可聞」。但該戰區只同日軍激戰三晝夜即被迫退回原防區,「至其任務未成」,受到軍委會的嚴責,第五十軍軍長郭勛祺被撤職。 第四戰區:曾攻克翁源、英德、從化等地,並配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南行營奪占昆侖關。但該戰區「喪師折兵,遺棄倉庫輜重,損失至巨」,受到軍委會的批評。 第五戰區:該戰區攻勢凌厲,曾攻佔王家嶺、汪家河等堅固據點,日軍傷亡慘重。日軍記載道:「一直到十二月下旬,敵人對信陽、應山的進攻從未停止」,防守信陽、應山的第三師團及防守襄河河畔的第十三師團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受到敵軍頑強、頻繁反復進攻」,日軍損失兵員、武器甚巨。 第八戰區:該戰區之傅作義部曾攻入包頭,並克復五原、臨河等地,共殲滅日軍四千六百餘人,擊斃日軍水川伊夫中將(為國民黨軍隊所擊斃的第一名日軍中將)及兩名大佐,日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受到的打擊是十分沉重的。 第九戰區:曾攻克崇陽、靖安等地,並給予當面之敵——日軍第十一軍以沉重的打擊。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回憶道:該軍在冬季攻勢中作戰「非常辛苦」,守衛崇陽、通城的第六師團自始至終都受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頻繁反復進攻」。 第十戰區、冀察戰區、魯蘇戰區均無較大動作。 四、戰役得失 冬季攻勢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性的戰役。這次戰役對今後的戰爭雙方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方面:首先,牽制和消滅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冬季攻勢歷時三個多月,國民黨軍隊直接參戰兵力達五十五萬餘人,出擊一千零五十次,與敵作戰一千三百四十次,殲滅日軍兩萬多人(其中擊斃日軍中將一名、少將一名、大佐兩名),俘敵四百餘人,擊沉、擊傷敵運輸艦船九艘,繳獲各種火炮十一門,步槍兩千七百多枝。日軍自己也承認:這次作戰「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 其次,顯示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抗戰以來連續敗北的國民黨軍隊,經過簡化指揮機構、整訓補充,其戰鬥力已基本恢復;同時,一改過去死守陣地、被動挨打的作法,增強了進攻意識。此次冬季攻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共抽調了約七十一個師的強大兵力,向日軍發動了全面攻擊,確是大出日軍的預料。日軍在作戰役總結時也認為: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國民黨軍隊的戰斗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經過四十天的時間一直到一月二十日左右,兩軍仍然不見勝負」。 第三,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發動冬季攻勢的原因之一即為確保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經過冬季攻勢中的桂南會戰,入侵桂南、威脅滇緬國際交通線安全的日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只能龜縮在南寧附近,已無力再抽出兵力去切斷滇緬國際交通線。同時,在客觀上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 第四,爭取到了更多的外援。冬季攻勢發動後,國民黨軍隊向日軍展開了凌厲的攻勢,表現出了中國決心抗戰到底的信念。英、美認識到只要中國堅持抗戰,日本就將深陷其中無力自拔,也就無法配合法西斯德國。因此,英、美決定給予更多的援助以支持中國的抗戰。1940年3月7日,即在冬季攻勢激烈進行之中,美國政府予我滇錫借款兩千萬美元;12月2日,美國政府予我信用貸款一億美元;12月10日,英國政府予我「平衡基金借款」及「信用借款」各五百萬英鎊;等等。這些外援,對堅定國民黨政府的抗戰決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方面:這次戰役使其得以重新認識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日本侵略軍自「九一八事變」輕易佔領東北之後,一向輕視國民黨軍隊,認為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七七事變」後,日軍除在個別戰役中遭受到較大的打擊之外,可以說是很輕松地佔領了中國的大片國土,這就更助長了日軍的驕狂心理。日軍萬萬想不到,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國民黨軍隊還能保持如此強大的攻勢,這對日軍狂傲的心理不能不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冬季攻勢開始後不久,日本天皇裕仁親自向日軍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詢問作戰情況,可見冬季攻勢已引起日本天皇的強烈不安。日軍大本營也承認:冬季攻勢「中國軍攻勢規模之大,鬥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均屬罕見」。「在中國事變八年間,彼我主力正式激戰並呈現決戰狀態,當以此時為最」。 通過此次冬季攻勢,日軍感到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不可輕視,有必要「重新估計敵人的戰鬥力」,這就為今後日軍發動一系列旨在粉碎國民黨軍隊戰鬥力的作戰留下了伏筆。 另外,通過冬季攻勢,日本帝國主義看到絕大多數的國民黨軍隊抗日鬥志十分高漲,為削弱國民黨軍隊的抗日鬥志,遂加快了扶植汪精衛成立偽政府的步伐,終於在1940年3月30日汪偽政府粉墨登場,這也使蔣介石發動冬季攻勢未能達到全部目的。 但是,冬季攻勢也暴露了國民黨軍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各部之間配合較差。由於歷史原因,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央軍與地方軍、地方軍與地方軍之間相互猜忌,各不聽命,而且作戰時保存實力,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損失。如傅作義部在綏西保衛戰中,原定在豐濟渠以東地區埋伏第三十五軍及寧夏馬鴻賓之第八十一軍伏擊日軍,由於第八十一軍的擅自撤退,致使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打亂了傅作義總的作戰部署;再如由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中央軍騎兵第六軍,在綏西保衛戰之前,其軍長門致中認為他的部隊在包頭戰役中損失太大,無法再戰,執意要撤至伊克昭盟之桃力民地區休整,雖經傅作義的再三勸阻,最終仍然撤走了,使兵力本已缺乏的傅作義部更顯薄弱,這也是綏西保衛戰未能取得更大戰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Ⅵ 對於營銷活動社會上最常有的批評是什麼
營銷學來家菲利普·科源特勒教授關於市場營銷的定義是:「市場營銷是通過創造和交換產品及價值,從而使個人或群體滿足慾望和需求的社會過程和管理過程。」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滿足需求和慾望是市場營銷的目標。
商業活動是指企業的購買、銷售、交換和銀行的貸款等工作。而市場營銷的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促進企業發展,這些更多的是基於「社會」這一概念而非「商業」。
Ⅶ 如何處理正面宣傳與新聞批評的關系
(復1)正面宣傳和新聞批制評都是新聞事業運用新聞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
(2)正面宣傳,指的是對社會主流與光明面所進行的肯定性和贊揚性的報道與評價;新聞批評,是指運用新聞手段對社會不正之風和消極腐敗現象及落後反動勢力所作的揭露和批評。
(3)我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不要大量集中展示消極面。社會生活中需要進行批評和揭露的事情,不能都搬到報紙、廣播和電視上來,批評性報道的內容要有所選擇,不能搞「有聞必錄」。一個時期內,批評性報道不能過於集中,以免引起負作用。
Ⅷ 如何看待正面宣傳與新聞批評的關系正確把握這一關系有何意義
? 給你生命給我愛 ( 2010) ? 天師鍾馗之美麗傳說 ( 2010) ? 國事家事 ( 2010)
Ⅸ 批評媒體的文章
近年來,和記者打交道,生發出許多感慨。這些所謂的無冕之王,有的卻是一群「小鬼」,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特別是時下一些報紙和記者以「整錢」為目的,加之管理不規范,聘請一些低素質的通訊員啦,讓人覺得些「煩」。
勿用質疑,社會管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基層政府在履職過程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紕漏,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可以說,只要你想「挑刺」,是總有「剌」可以挑的,更何況,同一件事情,「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為這些所謂的「記者們」提供了生存空間。在此,我並不是說不歡迎媒體的監督,我是一貫以「為我所用」的觀點來看待媒體的。我想表明的是:我只歡迎正常的監督和正確的監督。
舉幾個例子:
一是在2006年底,也就是春節前三天,我們縣洛澤河發生了一起荒火燒死五村民的事故,事故發生後,縣委、政府及時、妥善的進行了處理,有幾家省級報紙對此很關注,其中就有《雲南法制報》的記者孟*東,《雲南信息報》記者江楓,他們來後,我們的接待不可謂不熱情,態度不可謂不誠懇,我們的意見是此事的一些後續工作還在處理之中,沒有報道的價值。但在他們強烈的要求下,我還是協調了有關部門給他們介紹了情況。政府已經盡責,我們再次表明了我們的觀點。但他們好象對我們的交涉不也為然,躲躲藏藏的到了實地去采訪死難者家屬。他們回到昆明後,各自寫了一篇關於此事的報道,《雲南信息報》記者江楓寫的比較客觀全面,把事故原因及政府處理此事的過程交待得清清楚楚,可《雲南法制報》姓孟的卻只對村民如何遭受突如其來的災難,以及現場和家中的慘狀進行描寫,對政府如何做工作,如何處理死難者,如何做好死者家屬的安撫工作,如何給予村民救濟,如何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等隻字不提。給外界不知情的人一個假象,好象政府不管村民死活。對江楓寫的報道,我們無話可說,以至後來我們仍然是朋友,他來彝良,我還會請他喝酒,我去昆明,他也會熱情的款待我。而對於姓孟的,一旦他來彝良,我絕對要「收拾」他,當然也可以在昆明去「收拾」他,因為他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和對人的真誠。
二是在我縣強勢推進工業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必須要依託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但對一個工資都發不起的縣來說,僅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是不可能的,為此,縣委、政府及主要領導做了許多工作,作出了最大的努力,因為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的調整,各種矛盾相當尖銳,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復雜的情勢,縣委、政府必須要堅強有力,除了要和縣內的一些矛盾作「斗爭」外,還要和其他包括媒體作「斗爭」,這也是對縣委、政府領導執政能力的一種考驗。污告諂害的事情,現在這些小人哪個干不出來,縣委馮書記就接受過組織的調查,結果什麼事也沒有,相反市委對彝良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但如果一個人的心智不強一點,確實會打擊幹事創業的熱情。我縣在引進四川宜賓天原、雲南馳宏鋅鍺開發鉛鋅、煤炭資源的過程中,有的人包括一些官場中人巴不得你這個事情幹不成,一會說是高污染項目,環境破壞大,一會說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堅決給予叫停,總之,就是要千方百計給你設置各種障礙,使你幹得不順趟,甚至熄滅,甚至追究相關責任。試想,一個連工資都發不起的貧困縣,他不依託資源求發展,他還能做什麼?任何在彝良的為官者,這是必須走的一步棋,否則他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人民永遠都不會原諒他!引進大公司、大集團高起點開發彝良資源,這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決策。要建工廠,必須要有土地,征地問題又是一個比較敏感,容易引起社會關注的問題。彝良好不容易得到了征地的相關手續,開始了依法征地,一些媒體就聞風而來了,其中就有《雲南經濟日報》,他們的幾個記者未通過宣傳部和有關部門,到農民群眾中去采訪掌握了大量資料,寫了一篇《農民為何向土地下跪》的報道,讓外界認為彝良是在亂整。後經我們上昆明交涉,他們提出了給8萬元錢和報社聯辦一個欄目的無恥要求,並表示可以給我們寫幾篇正面報道,給我們幾個版面。這不是明擺著的敲詐勒索嗎?我當時狠不得記扇那幾個***幾耳光!但基層政府永遠不要和媒體斗,因為你的工作不可能十全十美,一點紕漏都沒有。後來這家報紙確實給我們寫了幾篇報道,但我從心底里鄙視他們,雖然在桌子上吃飯喝酒稱兄道弟,但我卻恨不得日死他家先人。後來這家報紙的記者還說了一件更荒唐的事,叫我給他拉一車煤炭到曲靖給他親戚,我當即給予拒絕,再後來還在厚著臉皮的說要來我們縣采訪,宣傳宣傳一下我們的旅遊業,我說,我們這久工作忙,加之現在也不最好的宣傳時機,如需要的時候,我們再邀請他。這種話,他賊日的還聽不出來。
三是我縣公安機關依法拘捕十多名花椒園「涉嫌擾亂社會秩序」的群眾,一些群眾「告訴」了媒體。《雲南生活新報》楊旭等人對此事給予了極大關注,他們到彝良後進行了大量的「外圍」調查,最後找我說要幫助聯系采訪有關領導。我當即判斷,我縣公安機關在不久前發生的甕安事件、孟連事件的情況下,動用警力,一定是非常謹慎且不會有任何問題,現在領導這么忙,你這不是來給我們基層添亂嗎?所以我拒絕了他們的要求。這件事本身就沒什麼問題,你來整什麼整?他們回去後,寫了一篇「彝良16村民不讓選廠架設電線被拘」的報道,這篇報道是一篇以偏概全的報道,對政府所做的工作和村民為何被拘隻字不予交待,當然,也因我拒絕了他們的采訪,他們也不可能寫出一篇完整的稿子,但我已反復給他們交涉,拿不準的事情最好不要寫。報道一出,《中國青年報》馬上發了一篇評論:濫用警力對待群眾豈能屢禁不止?這就給彝良造成了不良影響。此事我們可以拍著胸膛的說,絕對是依法處理,絕對沒有問題。請問?公司的合法權益需不需要保護?合理動用警力維護社會秩序可不可以?如果是否定的回答,那還需要警察干什麼?
這些年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敲詐勒索的,有騙吃騙喝的,有要錢要女人的,有要礦老闆和農民的錢的,總的感覺就是好象他們是維這個社會公平的衛道士,處處為難政府,處處刁難政府。當然,政府工作是需要新聞監督的,甚至是必須監督的,但不是刁難,更不是仇視。凡此種種,說明記者難纏,好話壞話全由他們說,黑的可以給你說成白的,白的也可以給你說成是黑的。所以有關領導說:要善於和媒體打交道,主動和他們交朋友。看來,領導也怕他們!實際上是怕他們添亂。既然你可能會添亂,那就應該對你的行為給予規范。
所以對新聞監督,我提出三點意見,你看如何?一是對記者要實行資格管理,如有騙吃騙喝、敲詐勒索等不良行為,隨時可以取消你的從業資格。對造成不良影響的報道或失實的報道,實行扣分制和黑名單制,扣分達到一定數額,即取消其終生從事此項職業的資格,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相關責任。對通訊員要明確他的活動范圍,不然記者、通訊員滿天飛,打亂基層工作計劃,擾亂社會管理秩序。二是對媒體的不實報道甚至惡意的炒作,造成不良影響的,一經核實,即給予罰款等處罰。三是在條件成熟時,應出台一部《新聞監督法》,規范媒體和記者的監督行為。
但願這些東西會逐步實現,但願中國的一些市場化的媒體能夠健康發展。
Ⅹ 機關里宣傳部門的普通幹部如何批評和自我批評急求!!!
多講自己少講別人,即使要講別人也要就輕避重,最好不指名道姓,混過去就可,不能太認真,認真了是作繭自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