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教育敘事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敘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強調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經歷故事及其背後隱藏的之於該個體的意義,強調關注微觀分析,以及強調教師的反思價值、強調教師知識的重要性、賦予教師言說其經歷的權力等三種教育發展趨勢。
(1)歷史教師網路培訓教育敘事擴展閱讀
教育敘事研究與其他質的研究方法的區別有以下幾方面:
(1)由於關注的是作為個體的人的個人性經歷,有時也關注其社會性經歷,因此,教育敘事研究更關注微觀分析,這與人種志研究注重中觀、宏觀分析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2)由於研究目標是了解和認識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教育敘事研究的研究目的不是要形成一種可以運用到他人身上的理論。
在這一點上,它與紮根理論研究是背道而馳的。紮根理論研究的研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形成一套可以移植與推廣到其他人身上的理論。
教育敘事研究之所以強調關注作為個體的人的經歷故事及其背後隱藏的之於該個體的意義,或許同它的倡導者之一克萊丁寧曾在阿爾伯塔大學攻讀心理學學士學位和咨詢教育碩士學位,並曾當過教師、校內輔導員及咨詢員的經歷有關。
⑵ 教育敘事對教師心靈成長的重大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敘事,即是講有關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體敘述教育教學中的真實情境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講述教育故事,體悟教育真諦的一種研究方法。非為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是通過教育敘事展開對現象的思索,對問題的研究,是一個將客觀的過程、真實的體驗、主觀的闡釋有機融為一體的一種教育經驗的發現和揭示過程。
教育敘事的特點主要有:
1、敘述事例必須是已經發生的、真實的;
2、敘事要以人物及其所感所想為主線;
3、故事情節應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4、教育敘事應令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
5、獲得教育理論或教育信念的方式的歸納;
6、敘事目的不是自我陶醉,而是與眾人分享。
敘事要素:
(1)敘事應該有一個主題。敘事的「主題」是從某個或幾個教學事件中產生,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2)教育敘事形成的報告是一種「教育記敘文」而不是「教育論文」。這種教育「記敘文」比傳統的教育「論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並由此而體現它的研究價值。
(3)敘事研究報告以「敘述」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礎上寫的,「夾敘夾議」。能夠更真實、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過程和作者的思考。
(4)教育敘事對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既是一種指導參與式培訓,又是一種探究式培訓。
⑶ 教育敘事故事
我們大都有這樣的體驗:聽一堂好課,如同欣賞一首名曲,餘音在耳,裘裊不絕;又像觀賞一幅名畫,心動神移,流連忘返。再看學生,個個雙眸凝視,猶如被磁鐵吸引住似的聽著、想著、記錄著……。回憶教師生涯,為能達到這種境界,我也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也經常觀摩同組老師的課堂教學,在此就談談在歷史教學中做到的「三須」。
一、必須精講重點,深入淺出
在一節課里,要講的內容很多,想把一切問題都講深講透是不可能的。教學中,通過仔細認真地備課,力求把教材吃透;在處理教材和講解課文時分清主次,去繁求簡,抓住重點,精講多練。這樣做無疑是科學的合理的。多年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講解時緊緊圍繞教材,以《綱》為綱,以本為本,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把課本上的知識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知識,進而發展其智力和能力。例如,講中國近代史時,「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對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對此我結合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自然引出。
鴉片戰爭前,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權;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關稅主權開始遭到破壞,一個國家的主權部分喪失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鴉片戰爭前,在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滲入。這就是「半封建」。
這樣講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這種把教材內容形象化、具體化的做法,就會把學生的歷史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達歷史知識概念的內涵。學生對歷史概念能夠准確理解,理性思辯能力也切實得到提高。
二、必須結合實際,方法靈活
傳統的教育觀念往往把學生置於教學活動的被動地位,不能充介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授課多以「填鴨式」、「滿堂灌」的形式出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早在1941年,毛澤東同志就在《中共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中指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採取啟發的、研究的、經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和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
經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深刻認識到——啟發應當作為一種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它可以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所有環節中,同時任何一種教學的具體方法中也可以貫穿這一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實際、教師自己教學特點的實際出發,把啟發的原理滲透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好方法。幾年來,我始終堅持進行教學改革的探索,先後嘗試過:三段式教學法,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八字教學法,目標反饋教學法,歷史問題教學法,談話教學法,辯論教學法,讀書指導教學法,等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有的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有些方法也不盡人如意。但他們常常期待著下一節歷史課,猜想著老師是不是又會採取新的教學方法?
三、必須幽默風趣,引人入勝
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課堂上,結合有關知識巧妙地融幽默子教學中,含而不露地引發學生的聯想,出神入化地推動知識的領悟,能夠獲得非比尋常的功效。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張冠李戴,常常會鬧出笑話。記得有這么一次,讓學生簡介《資治通鑒》的作者,一位學生爽快地說道:「作者司馬遷,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話音未落,笑聲四起,弄得這名學生莫名其妙。這時我平靜地說:「雖是一字之差,卻讓司馬遷多活了一千多年,但這能全是我們同學們的錯嗎?誰讓司馬遷與司馬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別,誰讓他們又都是史學家、文學家,誰讓《史記》與《資治通鑒》又都是史學名著兼文學名著呢?太像了,太像了,以致於我們看不出他二人還有什麼區別?」幽默風趣的話語轉移了學生的注意力,重要的是把學生混淆的知識作出了區別,可謂一箭雙雕。正如法國一位著名演講家所說:「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所接受」。
當然,由於我的教學經驗有限,以上也是在平時教學中的一點小的心得,作為隨筆記錄下平時教學的點滴
⑷ 中小學教師如何撰寫教育敘事——校本研修專題之三(上)
它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背景下廣泛流行的一種教育科研方法,近十年來也頗受我國教育界關注,一線教師和研究者也樂於使用。但是對於農村學校尤其小學教師來說,還存在一定的誤區:其原則、特點、操作策略如何?它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隨筆、教育論文、教學案例等幾種文體的寫作有什麼不同?究竟怎樣的教育敘事才是優秀的?為此,本人不揣淺陋,再談校本研修專題之二——教育敘事——的撰寫,以便釐清,有裨益於同仁。 一、什麼是「教育敘事研究」概念(一)敘事與教育敘事「敘」是敘述,「事」即故事。合言之,敘事(narrative)就是陳述人、動物、宇宙空間各種生命事物身上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教育敘事(narrative in ecation)是從文學敘事遷移到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一種方法。教育敘事就是「講教育故事」,講述敘事者親身經歷的教育故事。它是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二)教育敘事研究將敘事研究運用於教育領域,就是教育敘事研究(narrative research in ecation)。最初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的西方教育研究領域,經過80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的大力倡導,至90年代末開始引起我國教育研究者的關注,並被逐漸運用於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研究中。教育敘事研究又稱「教育故事研究」,是由研究者(「我」,多數情況下是參與行動研究的教師本人,下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自己研究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其實它是自己對自己的研究,「是一種平民的思維和話語方式」。除了敘述之外,還要進行反思、評析,是「講教育故事+反思或評析」。它是研究者採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實質是「反思」自己的教育,即「以敘事的方式反思並改變自己的生活」。 因此有人認為,教育敘事研究就是敘事化的教學反思。由於教育敘事研究是為改進教師的日常教學生活而進行的「行動研究」,因此也有人將它稱為「敘事的行動研究」。可見,所謂的教育敘事研究,簡單地說,就是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過對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和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於日常事件、生活和行為背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中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宏觀上,它還能以此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以更鮮活的形式豐富教育科學理論,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更加完善和靈活。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開展這種研究活動就叫教育敘事研究,若將教育敘事研究活動撰寫成論文,就稱為「教育敘事研究報告(ecation narrative study)」,人們習慣將兩者都簡稱為「教育敘事」。如《安慶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手冊》中規定的「教育敘事」這一文體其實就是指「教育敘事研究報告」;本文標題亦然,後文中除大、小標題之外有時也簡單稱為「教育敘事」。二、教育敘事研究的理論策略既然教育敘事研究對象是教師的教育活動,那麼它必須具備「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的內容和特點。(一)教育敘事研究的內容1、學習理論、積累經驗。學習有關教育敘事理論——理論支撐,這是研究前提,也是激發教師智慧的源泉、提升敘事研究的奠基石。積極關注教育經驗、關注學生每一天的發展變化,注重教育敘事的方法研究與運用。2、研究教師的教育活動。研究教師的教育思想,尋找教師生活故事中所蘊涵的教育理念。研究教師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教育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並由此帶來教育的整體升華。3、研究教師的教育對象。研究學生的認知與情意特點、人格特質,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身心規律,研究學生感興趣、常思考的學習活動等。(二)教育敘事研究的分類與層次根據不同的視角可將教育敘事研究分成不同的類型。1、教育敘事研究的類型。根據教育行為涉及對象,分為教學敘事、生活敘事(管理敘事或德育敘事)和自傳敘事;根據教師行為,分為生活敘事、思想敘事、課堂敘事;根據敘事主體,分為個體敘事和群體敘事、自我敘事和他人敘事;根據敘事內容,分為教育行為者的思想敘事、教育活動敘事、教育行為對象敘事。2、教育敘事研究的層次。一個完整的教育敘事應包括敘述事件、反思事件和升華事件三個方面。據此,教育敘事研究也就相應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情景層(對教育、教學過程和細節的描述);二是經驗層(對情景知識的討論,對教育、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反思);三是理論層(情景中的具體經驗在更大的教育、教學范圍內的普遍性意義和價值,如啟示、經驗、教訓)。(三)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華東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鄭金州指出:「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特點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其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教育敘事研究最顯著的特點,是以教師自我反思將教育實踐與教育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1、敘述過去的教育故事:敘述故事內容是實際發生、已經過去的教育故事。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故事中的角色。2、故事情節完整曲折:敘事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或使教育生活變得復雜的事情,是有曲折的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富於戲劇沖突。3、故事人物形象具體:特別關注敘述者的親身經歷,不僅把作者自己擺進去,把寫作的對象從知識事件轉換為人的事件,而且採用「心理分析」技術,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行為作出解釋和合理想像。4、教育理念是歸納出來的:教育理論、教育信念是從過去的具體教育事件及其情節中歸納出來的,而不是演繹的。(四)教育敘事研究與相近文體的區別1、與教學論文的區別:表述方式上,教學論文以說理為目的,以議論為主,展開論證;教育敘事是以敘事為目的,通過故事說明道理,以記敘為主,兼有說明和議論。思維方式上,教學論文寫作一般是演繹思維、從抽象到具體;而教育敘事則屬於歸納思維,方式相反,從具體到抽象。2、與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的區別:教案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設想好的教育教學思路,寫在教之前,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教學過程的說明或表述,是預期、不是結果;教育敘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學事件的反映,寫在教之後,是事實、是結果。教學實錄與教育敘事都是描述教學情境,但內容的詳略、描述的角度又有不同:教學實錄有聞必錄,它記錄整個過程的全部內容;而教學敘事則依據不同的主題有所選擇,甚至只是過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斷。3、與教學案例(研究)的區別: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現,但兩者又有不同:教育敘事敘述的只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個案;而教學案例則是教學的整合,在教育敘事的基礎上,以某個核心主題為對象,可選取若干個有典型意義的、不同角度的教學故事進行研究、反思和討論,是宗案。4、與教學隨筆的區別:兩者共同點是敘述教育情境,夾敘夾議,反映個人的思考。但教學隨筆寫作形式比較靈活,通常對教學活動有感而發,自由灑脫,屬於感性化的教育故事式的散文;而教育敘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有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育思想,反思也較深刻,其理性色彩濃厚,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能於平常中見深刻、於細微處見精神。三、教育敘事研究的操作策略教育敘事研究的操作過程其實就是研究者的具體設計並實施的過程。(一)確定研究問題教育敘事研究是有「教育」意義的問題:一是研究者對該問題確實不了解,希望通過此項研究獲得一個答案;二是該問題對研究者來說具有實際意義,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二)選擇研究對象選好對象是確保研究順利實施的前提。需要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互動與合作。研究者要有靈敏的「嗅覺」,能細致入微地把握研究環境、研究對象;研究活動要得到被研究者的認同、理解與合作。(三)進入研究現場這是研究者獲取真實資料的直接來源。現場觀察教師的生活,理解教師做法的背景,進而把握教師的行為、觀念所賴以產生的深層原因。要善用慧眼發現和搜集鮮活的故事,並做好現場筆錄(有人形象地稱為「鋼筆錄像」),及時轉化為教育故事文本。(四)開展觀察訪談為獲取更多的信息,需圍繞研究問題開展觀察訪談。觀察力求客觀,避免「先見」或「預設」的干擾,要求研究者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親和力;訪談力求開放,使被訪者能輕松思考並回答問題,以確保研究自然、真實。(五)整理分析資料從實際出發,力圖創設現場感,既要淋漓盡致地展現真實的教育生活,又要剖析現場各種信息,解析故事現象所隱含的重要價值。研究者應注重從所收集的大量資料中尋找出「本土概念」,即被研究者經常使用的、用來表達他們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凸現研究的「個性」特徵,彰顯研究報告的「個性」。
⑸ 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的區別
教育敘事研究與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見的研究表達方式。由於其具有直接記錄教師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受研究規訓與理論演繹的羈絆相對較少等特點,因此是最適合一線教師經常性、日常性開展研究的最佳方式,也是課題研究、論文寫作的基礎和重要的素材來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誌形式。教師一旦養成了寫敘事、做案例的習慣,也就養成了經常性對自己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觀察、總結和自省的習慣,這對促進教師教育經驗的積累、實踐智慧的生長是非常有益的。
1、教育敘事
(1)什麼是教育敘事 以敘事、講故事的形式記錄在自己的教育實踐、教育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真實鮮活的教育事件和發人深省的動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實踐過程中的親身經歷、內心體驗和對教育的理解感悟。"敘"就是敘述,,「事」就是故事。教育敘事其實是一種敘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敘事的5個特點
真實性:敘述的是來自己教育實踐中已經發生過的教育事件,是真實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虛構的事件。人物性:敘述者既是說故事的人,也是他們自己故事裡或別人故事中的角色。情節性:談論的是特別的人和特別的沖突、問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可讀::閱讀者可故事情節中看到教學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並用內省、比較的方法去解釋報告中的問題解決。感悟性:敘述作者的體驗或感受。
教育敘事的基本框架:
問題產生的背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須面面俱到,關鍵在於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問題發生的情境: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以及問題產生的具體情境。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凸現焦點。要有生動的細節的描寫。描寫一般採取敘議結合,即描敘+分析,描敘夾分析。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內容結構:背景、問題、細節、結果。
教育敘事的寫作要求:
必須基於真實教學實踐,不能虛構。必須蘊涵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學問題"或意外的"教學沖突"。必須具有情節性和可讀性。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必須具有典型性,蘊含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啟迪作用。 要有問題性,應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
以"敘述"為主,夾敘夾議。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心理描寫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學案例(及課例)
(1)什麼是教育教學案例 教育教學案例是對包含有解決某些疑難問題,某些原理、方法、策略運用的教育教學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滲透課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現在教育教學理論、方法指導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和教師教學行為發生的變化,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實踐性經驗,體現了教師的創造力,搭起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教學案例的分類和構成:
教育教學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事件、案例分析與啟示、案例問題幾部分構成。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它進行分類。如按校本研究內容分有:培訓案例課堂教學案例學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動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課程開發區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事件發生的環境和條件。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主題。案例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案例必須要有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麼,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後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 。
案例事件的撰寫要求
凸顯主題。案例事件要能反映案例主題的某個案例問題。在撰寫案例事件時,根據主題和問題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內容。與案例主題和問題有關的環境、氛圍、人物語言、行為和內心活動要著重寫,還要將某種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工作原則、活動構想蘊含其中。
內容要真實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學實際,是真實情景,不虛構,不杜撰,不誇張,不歪曲。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實的前提下,適當增刪一些細節、場景等:為了保護正當的隱私權,可以虛構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註明虛構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說明故事發生的環境和條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從而既能設身處地思考案例中的問題,也能擺脫情境的束縛,去探討更深層的問題。要寫出解決問題的全過程,要有問題的發生、過程、結果,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情景要具體,要寫出事件發生的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環境、氛圍,人物的語言、行為與心理。
取捨要恰當
情景介紹要主次分明,恰當取捨。盡量寫好主要事件,精簡與主題或問題關系不大的內容。應是一件文學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課堂實錄無論主題是多麼深刻,故事多麼復雜,都應該以一種有趣的、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講述。為了引發其他教師的觀點碰撞和思維,也為了便於與其它教師間進行討論交流,可有意選擇經常會出現的、典型的、猶豫不決或導致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中的典型事件。
敘述要客觀
寫作教學案例的教師必然有自己的觀點。但在寫作中,只能客觀地介紹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問題,表述觀點,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貶。要讓讀者仔細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對案例事件的描述應是坦率的、中立的,對教師的心理活動、觀念沖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寫也應是個觀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為是表面現象,人物的心理則是案例故事發展的內在依據。通過對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讀者展示,為什麼會有各種不同的做法,這些教育行為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執教者是怎麼想的?深入人的內心世界,讓讀者"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案例不同於教案和教學實錄的地方,好的案例應該能夠發揮這個特點和優勢。
撰寫案例基本步驟
①了解教學背景;②觀察教學過程;③課後訪談調查;④資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寫初稿。
案例的寫作方法
一是寫自己親自經歷的案例,二是采訪編輯案例。采訪編輯案例是到實地采訪、觀察、收集一些事實、公開發表的資料和數據後寫作而成的,為了保護個人隱私,則可以將被采訪者的名字和有關數據進行掩飾性處理。
好案例的基本標准
①有鮮明的案例主題。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動的案例事件。④有深入淺出富有啟發性的案例分析和啟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問題。
⑹ 初中歷史備課與師德行為教育敘事
我感來覺初中歷史主要是培自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方法,在這之上要培養學生的各種高尚情操或者為人處世的基本規矩。所以在備課的時候要注意設計學生的閱讀、寫作等小活動以及各種歷史故事。關於教材中的死知識點無所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