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安徽省博物院》有感800字作文
生命中必須有春天,才有萌芽時的歡欣;也必須有秋天,才有落葉時的惆悵.每當換季的時候,人們心中會有一種異樣的感覺.這微妙的心境,正如人類歷史中形成的有機變化,使我們聽得見歲月流動的節奏和旋律,生命不會無聲無息地流失,安徽省博物新館的文物展示在人類的生命歷程中添加了色彩.
㈡ 安徽省博物館新老館有何區別!哪個更好
安徽網上的內容,供參考
經省編辦同意,安徽省博物館將更名安徽博物院,展廳面積和展覽數量都隨之擴大。更名後的安徽博物院,將包括正在建設的省博新館區和現存老館區,面積由原來的2.1萬平方米擴大到6.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由原來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1.6萬平方米,新增展覽8個。更名後,安徽博物院還將以博物館的功能為主,但新館和老館的分工卻不同。
省博新館將從多側面綜合展示安徽的歷史文化亮點,包括一個基本陳列——安徽歷史文化陳列和四大特色陳列。其中,安徽歷史文化陳列將是重點,主要包括「史前安徽」、「夏商周時期的安徽」、「漢魏晉時期的安徽」、「隋唐宋時期的安徽」和「元明清時期的安徽」五個單元,集中展示安徽歷史文化的亮點、特色及安徽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濃郁的安徽地域特色。 老館則是以陳列安徽近現代特色專題、安徽建設成就及潘玉良作品為主,以臨時展覽為輔。新老館各有側重和相互補充,將給市民帶來一場歷史文化的盛宴。
㈢ 合肥到底有多少博物館,有哪些大館,值得一去呢
眾所周知,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聊博物館。
那麼,作為安徽的省會城市,有博物館嗎?又有多少呢?下面,我們簡單與大家聊聊!
其實,合肥作為一座新興的科技城市,境內的博物館數量,並不算太多,但是,也不少,就看與誰比較了!
這里,既有兒童展區,也有科技感十足的聲光電磁展區,有時間來轉轉,挺不錯的!
㈣ 安徽博物院的館藏文物
安徽博物院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文物庫房4156平方米。館藏文物有歷代銅、陶、瓷、金、 銀、玉器、貨幣、書畫、民俗、磚雕石刻、文房四寶、革命文物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物等,總計104684件。其中古籍109126冊 (其中善本書8000餘冊),一級藏品135件。 潛山安徽龜化石
1971年發現於安徽省潛山縣,地質時代為古新世晚期。該標本為古生物學家葉祥奎教授1979年確立安徽龜屬(新屬)、潛山安徽龜(新種)的正型標本,對於研究龜類的系統發生和地史分布,以及潛山盆地的古地理、古氣候,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蠶形玉飾
年代:春秋
尺寸:長6.3厘米寬2.2厘米米
1955年5月在壽縣城西門蔡侯墓出土蔡國玉質裝飾品。形狀彎曲似玉
璜,兩面花紋一樣,通身刻帶形紋7道,帶紋上有6道是斜線紋,1道是人字形紋,表現出蠶的動態。頭部以穿孔做為蠶的眼睛。中國人民很早就知道養蠶,並把蠶的形狀雕刻在各種器物上,但用蠶做佩飾的卻不多。 「宜子孫」鍾形金飾
年代:東漢
尺寸:長2.3厘米,寬1.71厘米,厚0.55厘米,重1.8克
1955年在合肥市西郊烏龜墩磚石墓出土梯形鈕的中心穿一小孔,中部豎列「宜子孫」3篆書字,為漢代慣用的吉語。邊飾連珠紋,「子孫」兩字外側飾對稱的瓣葉紋。和漢草葉紋鏡的瓣葉紋相似,系用極細的金絲和金珠。作成花朵,與花莖瓣葉聯為一體,聯綴盤築而成。金飾光彩奪目,顯示了漢代的高度工藝水平。 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
年代:元
尺寸:高6厘米直徑14.5厘米
此盒底部邊緣有針刻「張成造」三字款。據記載,張成和楊茂都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藝人。「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兩種或三種顏色相間的漆層,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於各色漆層相間,雕刻處便露出不同的色層。經過磨光,即為成品。此盒漆層厚約百道,深刻近底,斜面顯露紅黑線條。刀法圓潤,剛勁有力。此盒漆質堅密,光澤可鑒。 鳳紋銅方鼎
尺寸:高22.8厘米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立耳,直腹,平底,矮足。腹部四面紋飾相同,均為長冠垂尾的兩只鳳鳥,作隔棱脊相對。主紋突出,上下以粗細凸弦紋為欄,無地紋,簡潔明快。短足作二箍節相疊,外圓內空,截面呈半環形。這種作法,亦屬少見。這件器物融合了中原和江南地區的青銅文化特色。 唐三彩雙系鳳柄壺
年代:唐
尺寸:通高22.5厘米腹徑10.8厘米
1958年安徽省蕪湖市出土,直口,傘狀蓋,蓋上附乳釘小紐龍形柄。球腹,圈足。肩上堆貼對稱雙系。頸飾凸弦紋,形同竹節。肩飾凹弦紋三道。口外壁堆貼模印的葡萄葉,腹部貼模印葡萄和小鳥。造型莊重,裝飾生動別致。胎色微黃,釉色美觀雅緻,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獸面紋銅鬲
年代:商尺寸:高23.2厘米口徑15.3厘米1944年安徽省阜南縣月牙河出土。獸面紋銅鬲(lì,音歷),圓口外卷,直頸窄肩,分襠,錐形空足。口沿置對稱的弓形耳,一耳與一足對應,應是沿襲商代早期的作法。頸飾變形夔紋。腹飾扉棱三道,與足對應。並以扉棱為中軸,構成三組獸面紋。 雲紋銅五柱器
年代:西周尺寸:通高31厘米柱高16.5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器上豎五柱,等高,間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長方形扁脊的兩側和方座四壁,均飾雙鉤雲紋。此種器形,不見於諸家著錄,用途待考。 白陶鬶
年代:新石器時代尺寸:通高19厘米口徑8厘米腹徑42厘米1960年安徽蕭縣花家寺遺址出土。泥質白陶。敞口,細長頸。扁帶形鋬,三袋狀足。腹中部有鋸齒形堆紋一周,陶胎薄而細膩。花家寺遺址系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鏃、蚌鐮、骨針、鹿角等遺物。屬大汶口文化類型,該遺址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鬶是花家寺遺址中發現的較為精緻的陶器。 原始青瓷尊
年代:周尺寸:高17.3厘米腹徑13.4厘米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西周墓葬出土。高嶺土胎,胎色灰白,與著名的祁門瓷土近似。表裡均施灰白色釉,有脫釉現象。器身刻劃弦紋、斜方格紋和波紋等。口沿和肩部堆附卷雲紋。器形端莊,紋飾簡朴。 參考資料來源:
㈤ 安徽博物院的建築布局
安徽博物院新館位於合肥老城的西南面,省文博園位於新區中軸線的西側,次景觀軸的一端。安徽博物院從多側面綜合展示安徽的歷史文化亮點,包括一個基本陳列——安徽歷史文化陳列和四大特色陳列。新館位於園區的用地中部,主入口朝東,東南、東北分別是古生物化石博物館與美術館,三個文化建築成品字形布局。整體布局突出公共空間從內部的中庭空間向建築外部延伸連通的空間效果。東北面有一座小山坡。安徽博物院陳列展覽大樓為仿蘇式建築,以大樓為主體的整個館區平面布局呈「中」字型。大樓為磚混結構,面南背北,建築面積11580平方米,展覽面積7826平方米,正中主樓五層(第五層為塔樓),兩側副樓兩層為展廳。造型呈U形,建築簡潔壯觀、平面規矩,中軸對稱,庄嚴肅穆。主樓高聳突出,迴廊寬緩伸展,是合肥市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建的三大建築之一。
㈥ 安徽省博物院新院和渡江戰役紀念館是不是在一起
摘要 很榮幸為您解答這個問題。它們兩個不在一起。
㈦ 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博物館的區別
安徽省博物館是老館,在市裡三孝口;安徽博物院是新館,在政務新區懷寧路。新館建立後,許多以前老館的文物都搬到這邊了,建議你去安徽博物院,能不停歇地看2個小時,去參觀時最好穿運動鞋,不然走路腳疼,呵呵。
㈧ 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81年草創該館。
2003年6月29日被安徽省政府批准為第一家民辦博物館。
2005年安徽博物院與香港文化博物館合作推出《世外桃源——徽州民居建築》展覽,安徽博物院從館中挑選十幾件藏品參加展覽,其中包括「寶婺星輝」、「崇善堂」等匾額、木雕老宅構件、磚雕等。
2006年4月20日中央電視二套專訪「源泉保護徽文化」節目播出後,引起業界的普遍關注,我國著名的學者、史學家、文物鑒定家史樹青先生為之稱道並欣然親筆題寫館名。
2007年5月2日,該館入駐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井崗鎮並正式開工建設。
2008年4月4日,合肥市市長吳存榮、副省長田維謙、省公安廳副廳長陳小平一行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源泉博物館,視察指導工作。
2008年4月26日,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一行來到正在建設中的源泉徽文化博物館視察指導工作。
2009年4月27日,參加第四屆中博會香港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領導親臨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館參觀。
2009年5月1日正式接待觀眾。
2010年10月29日,該館二期工程正式開建。此次工程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包括兩座整體搬遷的古宅兩座,以及光裕堂議事廳一座。
2012年1月18日,合肥市物價局[2012]1號文件批准該館正式施行門票制度。
2012年2月17日,該館被納入「合肥一日游」旅遊景點名錄。並於2012年3月8 日迎來首批「一日游」觀眾。
2012年4月6日,源泉博物館迎來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華府駿苑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共計300餘名小學生集體參觀,並藉由此次參觀活動正式推出「體驗式博物館」和「好玩的博物館」的概念。
2012年5月13日,源泉博物館借「體驗式博物館」東風,將體驗古徽州婚嫁民俗活動推向高峰,成功為普通市民舉辦一場「穿越式」求婚,激起強烈社會反響。
2012年5月22日,源泉博物館二期工程建設基本竣工,正式形成「十館一群落」的展覽格局。
㈨ 安徽博物院的學術研究
李則綱,男,1956年1月14日至1958年5月出任安徽博物院首任館長。
組織機構
馬數鳴,男,1958年5月至1979年期間出任、復任安徽博物院館長。
祁超,男,1979年4月至1983年任安徽博物院館長。
趙春鳴,男 ,1984年7月至1987年5月任安徽博物院黨總書記兼副館長,1987年5月至1989年任館長。
朱世力,男,1989年至1994年期間任安徽省文物局局長兼省博物館館長。
鄧朝源,男,1994年7月至2000年8月任安徽博物院館長。
胡欣民,男,1995年調任安徽博物院,歷任館長助理、副館長,2000年9月任安徽博物院長,2009年9月轉任黨總支書記。
㈩ 合肥市安徽博物院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徽省博物館分老館和新館,兩者相距約10公里。老館位於合肥市中心老城區,建於20世紀50年代,除了本身具有的歷史意義和交通便利的優點,里邊的展品看點不多,大部分展品都已經搬去了新館。新館雖然遠在市區西南邊,但更值得一去,非常氣派,眾多展品里春秋戰國時的楚地銅器最具價值。老館外觀仿蘇聯風格,當年毛澤東參觀博物館時曾作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的指示。館內有兩個基本陳列「潘玉良美術作品陳列」和「安徽古生物陳列」,善於赤裸描繪女性人體的潘玉良倒是給陳舊的老館帶來一道傳奇色彩,小孩子對各種古生物化石會更感興趣。新館外觀融入了許多徽派元素,但依然讓人感受到現代化的設計感,明亮的光線透過屋頂的木頭格子窗射入館內。新館的一樓為餐廳,二樓到三樓設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四樓設專題陳列「徽州古建築」,五樓設專題陳列「安徽文房四寶」、「新安畫派」、「江淮擷珍」。「安徽文明史陳列」展出的文物按照年代順序排列,八大鎮館之寶里有六件在這里,所以最值得一看。夏商周時期的安徽展廳里能看到博物館引以為傲的青銅器,楚大鼎為所有鎮館之寶之首,非常龐大;兩根寫著金色文字的銅鑄竹節——鄂君啟金節、「古代冰箱」吳王光鑒、青銅龍虎大建鼓座也是鎮館之寶。第六件鎮館之寶景德鎮窯青白釉注子溫碗在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展廳里。「徽州古建築」展出精美的建築構件,還拉風地搬入了一整棟徽派古民居,按原狀陳列。「安徽文房四寶」展出古徽州特產宣紙、徽墨、宣筆、歙硯。「新安畫派」是看書畫作品的展廳。「江淮擷珍」展出的那些金燦燦、雕刻細膩的文物也許更受普通遊客的青睞,即使不懂歷史價值也能玩味一二,最後兩件鎮館之寶南宋的鑲金邊瑪瑙碗、元代的「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便在這里,都相當華麗。新館和老館都有臨時展覽,具體展覽內容、舉辦日期、地點可關注官網:。新館東北邊是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可與新館一並游覽。館內採用高科技多媒體與遊客互動,陳列的岩石標本、古生物化石令人感到震撼。1.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門口可租借語音導覽機,租金30元,押金100元,且需提供有效證件;請導游講解100元/小時,每個講解團隊不超過30人,30人以上需拆分成多個團隊。志願者免費講解時間:10:00、15:00,不是每天都有,以新館實際情況為准。 2. 安徽省博物館老館沒有語音導覽機租借,也沒有導游講解、志願者講解。 3. 進入新館後有服務台可以免費寄包;老館沒有正式寄包的地方,可以把包免費寄放在開放管理部辦公室。 4. 博物館內部分展廳可以拍照,拍照時不能打閃光燈;部分展廳不能拍照,請注意禁止拍照的標識牌。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安徽博物院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