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ooc 對於傳統高等教育會有怎樣的影響對於促進教育改革有哪些意義和作用
記得 MOOC 剛出來時,很多人都喊大學要關門了。彼時我還在大學任教,真的小害怕了一下。現在看來,這種害怕純粹多餘。MOOC 對大學有沖擊,而且很大,但決不至於關門。這種沖擊更多體現在讓大學變得更好,可以看做外來力量的「倒逼」。能逼出三個方向的轉變:評價機制、教學方法、學校職能。
一、課程評價機制的轉變
評價機制決定了利益導向;利益導向決定了工作如何展開。所以,評價機制變了,工作結果就會隨之改變。
舉個例子:
這是我曾工作過的教學團隊對同一門課在不同歷史階段寫的課程簡介。哪個會讓你感覺更親切、更想點進去看看?
左邊的簡介截屏自國家級精品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 王宇穎,右邊截屏自中國大學 MOOC——C語言程序設計精髓。明顯 MOOC 的簡介更合年輕人,也就是課程受眾的胃口。那精品課的簡介是寫給誰看的呢?
高教系統評價教學質量,一直使用「專家制」,自上而下。對教師而言,只有上面的專家、領導說好,課程才是好的,學生的評價是微不足道的參考。這必然導致課程建設會把注意力放到如何迎合少數專家的標准上,而忽略學生的感受。比如說,「國家級精品課程」(本科課程 - 課程中心)代表中國高校最高教學水平,參評時起決定作用的是課程負責人的名氣、人脈和申報材料的准備,至於本校學生是否認可「精品」,沒人關心。所以可以看到,最後選出的課程負責人都是大教授,甚至其中有人早已多年不講課了。這就是專家評價權重過高帶來的問題。(當然,精品課程中還是有很多真精品的,肯定不都是包裝出來的)
而MOOC是把課程的每一個細節都公開在網上,質量好壞由對課程有過深入了解的人來評價,其中大多數是學生。於是就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MOOC 負責人的平均年齡和職稱要比精品課低很多。比如中國大學 MOOC 平台首批課程的 12 位負責人中,只有 5 名教授。如果你覺得這說明課程質量低了,你就被光環蒙蔽了。事實上課程受學生歡迎的程度,和職稱是不成正比的,甚至有時是反比的。不信你看,還是中國大學 MOOC 的首批課程,學習人數排名前十的課程,只有三門是教授開的,而且 top 2 的主講連副教授都不是。雖然學習人數不能完全說明課程質量,但這種極端反差還是值得思考的。
當教師解(bu)放(li)手(zhuan)腳(jia),開始只面向學生授課,課程就會更受歡迎。但這里也有隱憂。受歡迎,未必代表水準高。做個類比:連綿十五屆的青歌賽培養出的受歡迎的歌手數量,並不比幾屆超女快男多。前者是專家評,後者是大眾評。專家更專業,但越專業往往越脫離大眾。課程也是如此。只面向專家,陽春白雪不落地,為學生創造的價值不高;只面向學生,如果走偏了,就變成討好學生、降低難度、避重就輕。學生學的時候能樂呵呵,但畢業後,實踐中,往往就會發現課程厚重不足帶來的問題了。所以,好的評價體系應該是專家和受眾共同參評。我個人非常贊同@鄒欣 老師的一個觀點:「評價老師應有三個點:課程後,畢業後,畢業 5 年後」。畢業 5 年後,學生也就是專家了,這時的評價非常靠譜!MOOC 完全有條件實現這樣的評價體系,只是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但是,這只能算是面向(min)學生(zhu)的啟蒙,因為它只針對 MOOC,校園內的課程還是老樣子。能否再進一步?那就要看 SPOC 了。
二、SPOC 重塑校園課程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就是在校園內面向本校學生,用 MOOC 的技術和手段,開設的課程。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理念都可以在 SPOC 中實踐。
下面從技術和內容兩個角度談談 SPOC 對校園課程質量提升的影響。
技術方面,將在線測驗、作業、論壇等功能用於校內課程,是從 Blackboard、Moodle、sakai 等開始的,已有十多年的歷史,在國外應用廣泛,人手必備,對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國內雖然也有先行者(wo)驗證了其價值(參考:http://blog.sunner.cn/wp-content/uploads/2012/04/%E7%BD%91%E7%BB%9C%E6%94%B9%E5%8F%98%E6%95%99%E4%B8%8E%E5%AD%A6.pdf,強烈建議閱讀),但始終不溫不火,沒成為主流。不火的原因很多,這里不展開討論了。MOOC 的火爆使「在線」兩個字被重視起來,並隨著 MOOC 理念的傳播,使更多人認識到再不「在線」就落後,甚至有下崗危險了。所以 SPOC 平台成為了校園信息化建設的新重點,也就將在線技術引入了校園課程。這是技術的影響。
MOOC 的內容注入到 SPOC,對校園課程產生的影響會更深遠。其基本模式是校內教師開設 SPOC,挑選一門甚至多門 MOOC 的教學資源(視頻、資料、測驗、作業等),再補充一些自製或搜集的更符合本校本專業本人需求的個性化資源,組合成在線課程,由學生自行在線學習,然後課堂上進行討論、答疑、實驗等,最後線下期末考試,課程完成。這種模式能產生幾項提升:
1. 授課效果更好
選拔高校教師第一條件是學術水平,授課水平一般只是象徵性考查一下,幾乎沒聽說過有因「試講」不合格而不被錄用的。所以,如果老師的課不好聽,常常不是因為水平不夠,而是因為不擅長,或者心思不在這兒。水平高,講課好,還願意投精力在教學工作的老師是稀缺的。MOOC 捧出的恰恰就是這樣的老師。
各校最好的老師開 MOOC,經幾個輪次的經營改進和公眾的反饋、篩選,最後同一門課會形成若干個各具特色的精品 MOOC。如果校內課程使用這些 MOOC 的資源授課,效果通常是會好於本校教師的。但這也絕不會埋沒本校教師的才華。對 MOOC 做深加工,結合本校的培養目標,融入個性化、本地化的內容,可以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層樓。所以,單看授課這個環節,利用 MOOC 的 SPOC 能創造更好的效果。
2. 思辨和身教的補足
「填鴨式」一直是中國教育的標簽。所有人都知道這樣不好,但好多年過去了,也拿它沒辦法。大學里,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上課的時間全用在口若懸河了,幾乎沒有時間和學生做交流討論;下課後各奔東西,誰都想不起來誰。這些客觀條件都使「填鴨」成為近似必然。如果持續如此,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錢學森之問_網路」。
「蘇格拉底式教學法」在教育界是被推(xian)崇(mu)的,近代比較流行的「建構主義教育學」的核心思想也類似,都強調學生不應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教育的重點是讓學生接收了知識之後能有所創造,比如提問、深入推理、寫論文、做設計等。有創造的經驗,才會有創新的體驗,才可能最終成為錢學森期盼的「傑出人才」。
SPOC 有望帶來轉機。課堂時間不再做知識傳授為主的講課,就可以在學生網上自學的基礎上,做探究式的教學,包括答疑解惑、深入討論、實操演示甚至手把手的指導等等,這才是有靈性的,才是個性化的,才是能培養出獨立思考、實踐動手能力的。
這就是典型的「翻轉課堂」模式。強烈建議讀一下《翻轉課堂的可汗學院:互聯時代的教育革命》這本書,裡面有更全面、細致,而且真實的闡述。
3. 教師水平提升
不要以為每個老師對所講課程的理解都是全面且深入的。老師精深的往往只是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些課程如何和自己的方向距離比較遠,那老師對課程的理解可能也就停留在學生階段期末考試結束時的水平。似乎很不負責?其實不然,老師都是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的,而且觸類旁通、閱歷豐富,所以能邊學邊講。但水平總有高低,人心總有惰性,在課程已「差不多」的時候,很多人就停止向前了。
使用別人的 MOOC 授課,那首先得把別人的課學懂,否則怎麼給學生指導?這是一重提升。懂到能講給別人,和懂到能和別人討論、答疑、輔導,是兩個境界。填鴨式的講,很容易;能應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提問,很難。課堂職能的轉變逼迫教師必須更深入地理解課程內容,這是第二重提升。
目前在 SPOC 方面我還拿不出第一手的經驗做分享。9 月份中國大學 MOOC 平台就會有很多 SPOC 開出,各種模式的都有,屆時再來補充。北大、清華校內都已做過不少 SPOC 實踐,期待參與過的老師、同學的分享。
三、大學的變化
教育部近年最大的一個動作,就是部分本科院校將轉為應用技術型大學(據說有 600 所之多,約佔全國本科大學的 2/3)。所以,不妨將高校直接分成兩類,研究型和應用型,試著分析一下 MOOC 可能會帶來的變化。
1. 研究型大學不那麼糾結了
研究型大學的主要糾結是科研 vs. 教學。科研成果決定學校排名。在爭建一流的洶涌大潮中,排名是生命線,是評價指標,所以科研就被更重視。但大家都知道,教學不好,不可能源源不斷地提供高質量的科研人才。所以學校的評價體系多大比例指向教學,教師用多大精力做教學,總是糾結。
想想你在大學上過的課。如果你非常喜歡,對老師崇拜得不得了,老師有因此升職稱漲工資嗎?如果某門課水得不得了,大家都是強忍著才能坐在教室里,老師有因此降薪降級甚至下崗嗎?更有甚者,新聞《清華因「不升職即走人」辭退教師 遭遇學生集體挽留》中的主人公方艷華老師,被學生贊為「清華外文系最稱職的老師之一」,因為每周要做四個工作日的作業批改,無暇顧及發論文,兩次職稱晉升失敗,被辭退了。這多讓人糾結!
MOOC 給喜歡教學的老師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那就是有機會在短期內通過精心開設的 MOOC 讓自己名利雙收,也為學校的名氣添磚加瓦。比如 @翁愷 老師的課開起來後,指定教材在各大網站很快售罄。所以這樣的老師就不用那麼糾結了,使勁搞教學搞 MOOC 吧。
還有很多不喜歡、不擅長教學的老師,也在糾結,覺得教學佔用了他們太多時間。那就擁抱 SPOC 吧!按前面的論述,教學質量是能提升的。對校內老師來說,不用再備課做 ppt 出作業題了,有些作業可以通過平台功能自動評分了,需要投入教學的時間減少了,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做科研了,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學校對教學效果的跟蹤和評估也容易多了,直接對 SPOC 平台做數據挖掘就好,能精確掌握每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情況。某些很「折騰」的低效監督手段不必再做。
2. 應用型大學用 SPOC 解決師資問題
我對應用型大學的了解相對比較有限,敘述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應用型大學不像研究型大學那麼糾結,基本不用考慮科研,做好教學就成。SPOC 帶來的教學革新,在這里仍然適用,而且可以有更多的花樣。
大學教師多數都是讀完書就留校,有工業界經驗的不多,所以實踐經驗上有一定的欠缺。而應用型大學強調的就是實踐,要實打實的就業能力。當前常見的解決策略是將培訓機構的老師請入學校,為學生開課。培訓機構的師資多數都有工業界背景,和工業界交流緊密,更了解市場需求,課程更接地氣。但這樣授課成本會提高,最終要由學生買單。而且培訓機構里好講師也是稀缺的,尤其二三線城市非常難請到好講師。
互聯網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從全國選名師;在線授課的成本比邀請講師入校專門講課低很多,學生負擔減輕。所以,通過 SPOC,應用型大學可以從研究型大學引入高水準的基礎課程,從優質培訓機構引入實踐課程,這種強強組合對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很大想像空間。
這樣發展幾年,會產生一個嚴重的問題:同質化。各個學校之間課程主體的差別會變小,「主講老師」都是同一批人。我認為這是好現象,因為課程被提升到同一個水平線,並通過網路的傳播使學校的教學工作更透明、更方便橫向比較,家長和考生就能做出更理性地選擇。此時大學招生進入市場化競爭狀態,學校必須提供更差異化、更具性價比的服務,才能吸引考生。比拼的就是定製 SPOC ,和用人單位更好的對接等本事了。最終受益的肯定是學生。
四、總結
運轉多年的系統常常會進入這樣一種狀態:它很穩定,但是有問題,如果不解決,時間久了會成為很嚴重的問題。但系統內的人不願意觸碰這個問題,因為長期的危害會由後幾代人買單,他們的眼前利益不受侵害,甚至還能從此受益。而且,解決此問題的舉動有可能破壞系統的穩定,讓體系瞬間坍塌。所以,系統內的自我革新是缺少動力的,除非遇到外力的逼迫。傳媒、商業、娛樂都在互聯網的逼迫下發生了很多革新。教育的革新,現在也開始了!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② 如何評價果殼網MOOC學院的App 「MOOC同學」
從用戶來看:小組話題定位偏知識普及,用戶群可參照網易公開課。但公開課視頻是單向的,參與門檻遠低於小組互動。對於小組,每周得參與討論才算是價值用戶。按次標准,網易公開課活躍用戶數除以100則是mooc市場規模。
從需求來看:初衷是滿足某一話題的深入討論學習,然而高質量學問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專利,真正能堅持向上的是少數;那些普羅大眾的產品多還是在滿足馬斯洛最底層需求,即使一夜火爆的產品往往食色性也。所以MOOC天然滿足的是小眾需求。
從運營來看:社區運營是雙邊市場問題,冷啟動階段特別依賴於平台煽風點火。但現在基本看不到運營痕跡。以「創業學院」小組為例,該組有400多人,我加入後5天內居然無人發言。另一個有900多人的「王陽明帶你打土匪」,每天是固定幾個人討論,不溫不火。而這2個小組論規模已算是非常大,其他小組情況不言而喻。
總結:微信群+公共號已滿足99%的場景,發展有限
③ 慕課網和中國大學mooc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的。
中國大學mooc的內容的類別較為豐富,是為廣(如:心理學、歷史、藝術,外語等等),慕課網是專注於it編程行業,而為精(如:前端web開發工程師、後端開發工程師,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等)。
④ 市場營銷畢業論文,我想做mooc「慕課」的運營模式,幫我擬個論文題目
需要寫嗎,還是怎麼的,一五 論 文 網有相關資料
⑤ Google Classroom 的定位與 Coursera 有何不同
Google Classroom基本上就是一個用來管理作業和項目的網路平台,老師們可以用它來布置作業、下達任務,並且通過谷歌工具來收集作業,從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教學上。
我個人認為這更像是一個幫助傳統教育方式提高教學效率的工具而非在線教育的平台。
新聞里也說了:
預覽版中,谷歌將Classroom描述為整合了目前谷歌最主要的三款教育軟體Google Docs、Dive和Gmail。面向老師,可以幫助他們快速創建和組織學習任務、有效得到學習反饋。當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後,可以利用Docs分享或者自動為學生復制學習資料,並迅速就可以看到誰完成了學習任務誰沒有完成,以便提供實時反饋;面向學生,也提供了組織、完成學習活動的功能,學生可以在活動頁上看到自己的任務,並能實現師生、生生的課內外直接交流。
而Coursera這樣的MOOC平台才是真正把傳統的教室給搬到了網上,實現了跨地域的教育。課堂的形式發生了變化;相比之下,Google Classroom是基於現有的傳統教育形式而開發出來的輔助工具,師生關系以及生生關系都是現實中的,並沒有像MOOC中老師同學都來自五湖四海素未謀面這樣的虛擬關系。
綜上,兩者在根本上的定位不同。Google Classroom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和改進,而Coursera則更像是傳統教育的顛覆者。
⑥ 大學mooc答案在哪裡有能不能給點建議
找過的渠道很多,當時留意過,快答案app啊,而且搜題容易多了, 內容涵蓋整個大學的知識點,一鍵定位答案,很好找。
⑦ 對企業而言,擁有什麼才能長久佔有市場份額MOOC
摘要 你好,要擁有下面的才能,公司級戰略規劃的意識,是單一行業或單一市場經營單位的戰略,其主要目的是市場佔有率和利潤的最大化,其核心內容包括目標市場與顧客的選擇、經營定位。
⑧ 在線教育的優勢有哪些
近兩年的在線英語學習非常的盛行,而且現在這個事物的發展也相當的成熟.假如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能每天從網上學習英語,不上補習班,輕松就能學習知識.尤其是小學英語在線教育,已經成為很多家長的首先.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了解小學英語在線教育的優點.為什麼選擇參加在線教育?
(好多的書)
小學英語在線教育能夠作為孩子的一個補充,使孩子在課上沒有掌握的知識得到補充.通過對本章的閱讀你是否也了解了小學英語在線教育的優點呢?
⑨ 談談你為什麼要學習MOOCs
可以鍛煉英語,因為受姐姐的影響自己非常喜歡英語而且掌握的比同齡人稍好,在MOOC這邊就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學習還能提高詞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