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的主營業務有哪些
豆瓣的主營業務就是網站廣告的推銷。
② 豆瓣究竟是靠什麼盈利的
你可以翻看一下那些剖析豆瓣盈利模式的文章,但那種隔靴搔癢的結果並不值得你推敲研究。我們從豆瓣的產品開始,了解豆瓣的盈利都有哪些。 豆瓣傳統的盈利來源於豆瓣讀書。它為當當、卓越亞馬遜等電商導入一定的流量,從而帶來一定的分成。最近作為電子商務渠道的盈利模式中又加入了豆瓣電影這個產品,通過提供在線選座購票的功能,用戶可在豆瓣電影買到北京十幾家影院的電影票。隨著更多影院的加入,豆瓣在這方面獲得的分成收入有望增長。此外,在今年早些時候推出的豆瓣閱讀,可以讓用戶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書籍,付費閱讀,豆瓣與作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成。這是豆瓣第一個直接向用戶收費的產品。 差不多在兩年前,豆瓣推出了自己的廣告產品,主要包括展示類廣告、品牌小站和豆瓣FM中的音頻廣告。展示類廣告直接體現在豆瓣的頁面中,用戶通過觀看或點擊廣告了解品牌及產品信息。品牌小站是指品牌以商業的官方小站形式入駐豆瓣,自由經營,發布內容,並通過一系列的互動活動來吸引用戶參與的方式。而豆瓣FM中的音頻廣告則利用了在線音樂產品的空間和潛力。當在線電台逐漸成為主流的收聽方式,音頻廣告未來也會像如今的視頻廣告一樣,成為廣告主的另一個網路媒介投放的選擇。 到目前豆瓣已經與將近200個品牌合作,為他們提供定製化的廣告方案。這些品牌橫跨汽車、時尚、IT、家電、旅遊、奢侈品、化妝品、快消品等多個領域。在豆瓣看來,合作的客戶是否是世界500強並不重要,最核心的原則是品牌的定位要與豆瓣的用戶高度貼合。 因為長期堅持自身的原則,豆瓣的收入與當下的其它SNS相比自然是遜色很多。但這也正好反映出豆瓣不著急盈利的心思。創始人阿北曾經對外表示:只要不再投入開發產品,當月即可盈利。豆瓣的營收去年已經達到千萬量級,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在專注開發更多的產品,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
③ 豆瓣目前有哪些盈利模式
豆瓣小組絕對是自媒體的寵兒,seo優化外鏈增加和用戶變現的有效途徑
④ 目前豆瓣網都有哪些功能最大的亮點是什麼豆瓣是怎麼盈利的大家希望加入什麼新功能
豆瓣網的定位,調查和分析報告
(一)alexa數據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表一:6個月排名數據變化表
2. 每百萬用戶登陸數:391(3月平均)
表二:6個月訪問人數變化表
3. 單個用戶頁面瀏覽量:9.1(3月平均)
(二)網站相關數據
官方頁面數據:
1. 成立於2005年3月6日
2. 注冊成員數:145044
3. 城市居民數:22258(注冊成員中按城市自主分類者)
4. 成立小組數:5981
⑤ 豆瓣是如何分析社區數據的
小組功能是豆瓣對用戶分析的利器。兩個用戶加同一個小組,說明他們之間的興趣愛好會很接近。
讀書、音樂、電影等等也是類似。根據這些數據,豆瓣能准確猜測出用戶的各種資料,例如地域、性別、年齡、學歷、學校、喜好等等,只有當有了這些數據的時候,豆瓣電台才成為可能。
⑥ 豆瓣和知乎的區別在哪裡
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微博
我好窮啊,我好喪啊,我可以的!
渣男滾粗,流量滾粗,爛片滾粗!
有問題,上知乎。——知乎
人在蒙古,剛下飛機,利益相關。
在微博上,你往往是在吃瓜,看信息。但是在知乎上,你往往是在思考,看分析——這才是真正讓用戶獲得有效信息——畢竟任何事物並非只有一個標准答案的結果,重要的是那個一整套思考過程。
⑦ 豆瓣網是如何運行它的商業模式創新理念
以下是豆瓣領導者的思路:
匿名的豆瓣
面對一個失去理智的市場,楊勃覺得豆瓣網有兩個殺手鐧,應對別人對豆瓣模式的復制。其一在於豆瓣用戶的匿名性。
楊勃認為的豆瓣是定位於「一個『發現』的網站」,豆瓣網要做的是幫助大家去發現生活中的東西,而並非通過看書看電影去認識更多的朋友。雖然,大家幾乎都是在豆瓣上看書看電影認識朋友,但豆瓣網卻一直都沒有強調用戶的真實性,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意外。
不過,匿名是一把雙刃劍,他給豆瓣網帶來了自由的話語權,使得豆瓣的評論相對比較客觀,也保證了評論的高質量。
這在倡導真實姓名和真實頭像的sns網站中很難見到。實名制的SNS網路,其內容質量不高。楊勃稱這種現象在於用戶會過多關注他人的看法而束縛自己的言語。比如在校內網,很多大學生就羞於評論和性有關的電影。
另外,實名制的SNS還有另外對言論的恐懼,隱私的暴露會因為虛擬世界而影響人物的現實生活。比如,一位用戶如果影評更新速度過快,被上司發現後將面臨著被炒魷魚的威脅,理由也許就是玩物喪志。
然而,匿名的同時也減少了豆瓣用戶的參與程度以及用戶之間的互動。
據楊勃提供的數據來看,豆瓣現在的固定用戶有700萬,但是注冊用戶只有136到137萬左右,許多用戶上豆瓣只為看別人的評論,或者是排行榜,而從來沒有參與。
之外,評論人士認為所謂的「曬客」一族是否願意在誰都不認識的社區填寫數以萬計的評論呢?楊勃並未做正面的回答。
去中心化,價值巨大
按楊勃的話說,06年開始,豆瓣的規模每年都增長四倍。楊勃本人很愛看書,豆瓣的員工每周都有一筆經費,為自己想買的書買單。對於一個有著濃郁書卷氣的總裁來說,是否願意下狠心將網站草根化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楊勃回憶,早年豆瓣用戶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薦出來的書、電影、音樂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現在用戶的構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薦的書,另一些人可能並不喜歡,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極高榮譽的書,在一個歷史學家眼裡並沒有太大價值。
豆瓣審視了自己「最核心的內容是圍繞個人產生的」的原則,決定逐步採取「去中心化」決定,弱化豆瓣網的媒體特徵。至於具體的做法,楊勃說,會去掉一些公共內容,比如首頁推薦。去掉這些公共推薦內容後,網民想要了解好看的書、電影,好聽的音樂,就必須注冊為豆瓣用戶,並提供自己的興趣點。然後豆瓣根據用戶提供的信息經過周密的演算法後,向他們推薦書、電影、音樂。
與此同時,「去中心化」還伴隨著另一筆更大的價值:用戶數量的提升和用戶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頁推薦後,許多網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冊」。
如何保證留住王牌
他的回答更像是對自己的一種鼓舞。他認為豆瓣網最大的殺手鐧在於3年來資料庫的積累和核心用戶。
以書評為例,據和訊IT了解,通過3年的時間,豆瓣網共累積了兩百多萬本書的書評。人數多並不一定能出好評論,但楊勃覺得他的目標已經達到,有能力寫出好評論的人已經成為了豆瓣的用戶,並且是活躍用戶和忠實用戶。
這個社區,有些像中國的VeryCD,VeryCD擁有非常豐富的高質量內容,並且形成了從加工製造到流通的地下產業鏈。豆瓣的書評或者影評的作者同樣形成了他們自己的鏈條和關系。
對比其他SNS網站的競爭壓力,楊勃懷疑這些有了電影頻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戶的停留時間更長,但可能並不會給這個網站帶來新的用戶。
值得反思的是,互聯網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忠誠用戶,楊勃對豆瓣網用戶的期待不免有些樂觀。還記得在Web1.0時代走向Web2.0的那場博客大戰中,一開始沖勁十足的博客中國,最終敗倒在了門戶網站的名人博客和日誌搬家功能上。
門戶網站有著雄厚的資金和資源,當資金下放到研發部門,當資源覆蓋到有巨大號召力的公眾人物,新興網站就難以與之抗衡了,因為它缺乏認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為資本支持。
豆瓣在Web2.0時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是楊勃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假如當豆瓣網遭遇評論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點評書籍,僅僅只能束手無策?
對此,楊勃的回答並不雄心萬丈,有些意外的表示,這個是早晚都會發生的事情,豆瓣自身也在不斷變化,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楊勃稱,豆瓣也在研究和整個其他Sns網站有價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廣播功能就很類似sns網站的mini feed (好友動態)功能。 不斷推進的實用主義
不過,這個功能的上線曾在豆瓣團隊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團隊應該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此豆瓣內部卻是分歧嚴重。
反對派主張豆瓣要專注於自己的擅長領域,把書、電影、音樂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別的網站的優勢功能。楊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這方,他認為用戶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幫助用戶發現更多的好書、好電影、好音樂,這和豆瓣作為「發現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為,作為「發現的平台」,豆瓣還沒有對手。
楊勃自己發現的就是一個全新的市場。他認為,對於豆瓣目前的現狀,用戶間的交流很重要,覺得sns網站什麼好用,就應該拿過來用。在「拿來主義」的道路上,楊勃堅定的站在了「實用主義」的立場。
經過激烈的爭論,以楊勃為首的一派勝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個更有sns網站特徵的功能——日記。它的意義在於,除了加強用戶間的交流外,豆瓣是該給用戶一個發表意見的平台了。楊勃的理想狀態,也許是讓豆瓣用戶的評論形成一種話語權,從而形成影響力。
日記功能上線幾天,就有上萬篇日記誕生。如今,豆瓣已經不會出現很多用戶出現了寫完文章卻不知道往哪裡放的尷尬局面:一篇名為《尊敬的薩伊德先生,您穿秋褲嗎?》的隨筆,主要內容是說國內外人們穿秋褲的不同習慣,這篇文章卻作為書評放在了內容毫不想乾的《東方學》下;另有用戶建一個只有自己能發帖的小組,以此作為自己的豆瓣博客。楊勃一貫的創新理念是:從最簡單的開始。現在日記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並沒有給豆瓣帶來流量上的飛躍。楊勃表示,未來豆瓣還會慢慢添加日記貼圖等功能。楊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發現。
⑧ 豆瓣網是如何進行市場推廣的,有什麼競爭力
豆瓣網權重很高,上面都是喜歡讀書 旅行等知識群體,推廣的軟文一定要有深度,有內涵等,不能太明顯!
⑨ 知乎或豆瓣網的受眾、網友類型及構成誰有數據
很多大點的網站都有地方性。別的不清楚,豆瓣就我所知也是北京人的天下。上去玩的自詡女文青的居多。職業構成自然也是除理工科外的方面,什麼文學歷史藝術,自然科學,建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