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市場營銷的案例分析怎麼寫
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strength),競爭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因此,清楚的確定公司的資源優勢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對於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SWOT分析的步驟:
1、羅列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可能的機會與威脅。
2、優勢、劣勢與機會、威脅相組合,形成SO、ST、WO、WT策略。
3、對SO、ST、WO、WT策略進行甄別和選擇,確定企業目前應該採取的具體戰略與策略。
SWOT矩陣:
優勢 劣勢
機會 so戰略(增長性戰略) wo戰略(扭轉型戰略)
威脅 st戰略(多種經營戰略) wt戰略(防禦型戰略)
競爭優勢(S)是指一個企業超越其競爭對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競爭力的東西。例如,當兩個企業處在同一市場或者說它們都有能力向同一顧客群體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如果其中一個企業有更高的贏利率或贏利潛力,那麼,我們就認為這個企業比另外一個企業更具有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可以是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技能優勢:獨特的生產技術,低成本生產方法,領先的革新能力,雄厚的技術實力,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豐富的營銷經驗,上乘的客戶服務,卓越的大規模采購技能
●有形資產優勢:先進的生產流水線,現代化車間和設備,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存,吸引人的不動產地點,充足的資金,完備的資料信息
●無形資產優勢:優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業信用,積極進取的公司文化
●人力資源優勢:關鍵領域擁有專長的職員,積極上進的職員,很強的組織學習能力,豐富的經驗
●組織體系優勢:高質量的控制體系,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忠誠的客戶群,強大的融資能力
●競爭能力優勢:產品開發周期短,強大的經銷商網路,與供應商良好的夥伴關系,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靈敏反應,市場份額的領導地位
競爭劣勢(W)是指某種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東西,或指某種會使公司處於劣勢的條件。
可能導致內部弱勢的因素有:
●缺乏具有競爭意義的技能技術
●缺乏有競爭力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組織資產
●關鍵領域里的競爭能力正在喪失
公司面臨的潛在機會(O):
市場機會是影響公司戰略的重大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確認每一個機會,評價每一個機會的成長和利潤前景,選取那些可與公司財務和組織資源匹配、使公司獲得的競爭優勢的潛力最大的最佳機會。
潛在的發展機會可能是:
●客戶群的擴大趨勢或產品細分市場
●技能技術向新產品新業務轉移,為更大客戶群服務
●前向或後向整合
●市場進入壁壘降低
●獲得購並競爭對手的能力
●市場需求增長強勁,可快速擴張
●出現向其他地理區域擴張,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脅(T):
在公司的外部環境中,總是存在某些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場地位構成威脅的因素。公司管理者應當及時確認危及公司未來利益的威脅,做出評價並採取相應的戰略行動來抵消或減輕它們所產生的影響。
公司的外部威脅可能是:
●出現將進入市場的強大的新競爭對手
●替代品搶占公司銷售額
●主要產品市場增長率下降
●匯率和外貿政策的不利變動
●人口特徵,社會消費方式的不利變動
●客戶或供應商的談判能力提高
●市場需求減少
●容易受到經濟蕭條和業務周期的沖擊
❷ 急:市場營銷的案例分析
1、核心層次,因為配方變了就代表飲料已經變了
2、避強定位方法,沒有跟著內可口去改變自己,換句容話說:很低調
3、具體來說,可口可樂是一個象徵,而判定他生命周期的標准也得隨之而改變,簡單點說,他的生命周期可能很長,而具體來說的話他現在處在一個相對非常穩定的產品成熟期
4、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消費者的感受,或者說他的前期調研挖掘層次不夠深,只是認為消費者對新配方感興趣,而沒有分析感興趣的持續時間。
5、維持原來的配方是他後來的做法,具體來說就是產品更改策略。
6、加大宣傳,促使人們對他有新的深刻認識,從多個角度對他進行重新塑造,使人們形成新的習慣,但是這個往往很難
❸ 市場營銷案例分析題及答案
1、這就是不同層次的銷售人員的銷售意識和銷售心態的不同,一般的銷售人員只願回意做顯而易答見的市場,優秀的銷售人員善於發現潛在市場,但是優秀的銷售管理策劃人才出來善於發掘之外還善於策劃和發掘與市場相關的潛力市場。
❹ 市場營銷經典案例
有一位學員,他以前是做醫療器械銷售的,做得很累,後來學習了營銷之後就迷上了資源操控,他就做了這樣一件事情,叫做植入式公益廣告,賺的不多,但是從去年年底開始,空手賺了幾十萬,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案例跟其它案例有什麼異曲同工之處。
第一步,搞定廣告公司
他沒有公司,他是怎麼做的呢?首先他找到了當地的一家廣告公司,這個廣告公司就是做一些招牌、鐵架廣告欄這些東西的,找到這家廣告公司之後呢,他說我有一個親戚是防震抗災局的,他們現在准備在每個小區做防震抗災宣傳欄,他可以把這個業務給我做,因為我不能以個人的名義去接單位上的活,所以說我必須掛靠一個公司,如果說可以的話,到時候掛靠到你的公司,到時我跟這個親戚說一下,把這些業務都給你做。
其實這個人根本就不認識什麼防震抗災局的渠道,也沒有什麼親戚在防震抗災局,這是一個虛擬的籌碼,不過就這樣他一下子就整合到了廣告公司。
第二步,搞定防震抗災局
他找到防震抗災局,拿了一份報告說,現在中國災難頻頻,我們防震抗災局應該也有這種義務,把這些知識宣傳給市民,你看現在由我們廣告公司出資在每個小區每個社區門口做公益廣告位,其中1/3給你們防震抗災局做公益宣傳,2/3我們推薦一些好的品牌商家的廣告收回一些成本,那麼其實這里就是它的盈利點。
因為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這些政府組織是有義務來做的,但是沒有途徑,你有這么好的方式來做,並且不違背原則,而且還做出了政績。當然這里是要打個小的鋪墊,就是他不止談了一家,他談了很多家,談了交通局,談了房管局,談了食品安檢局等等,談判方式跟與防震抗災局一樣的話術,但是只有這一家答應的比較敞亮,一下子就簽了。
第三步,搞定商家投放廣告
做廣告鐵架是需要成本的,他拿了委託書找到本地的商家來做廣告,出示了一個欄目的樣本,他說我們現在有3000個小區需要做這個宣傳欄,我們以每100個小區為一個單位,每個社區都有幾千戶人家,你這個廣告覆蓋幾千幾萬人,每個單位就可以達到近百萬的瀏覽量,基本上一年進進出出就給你形成了品牌印象,他把廣告位分成了二十幾塊,每一塊是1萬多塊錢,最終商家討價還價,以1萬塊錢成交,每個單位總成交20多萬,3000個小區劃分成了30個盈利單位。
第四步,搞定物業小區
如何讓物業小區願意投放廣告,其實你只要給錢就行了,這是一個典型的空手套,除一些成本收益還是不菲的。
如何盈利?
前面跟防震抗災局提到的2/3投放廣告收回成本,我們說是這樣說,實際上我們是有利潤的,我們把每個環節的成本控制好,利潤自然就出來了。
回到本質,為了讓你進一步加深理解,我們再次對植入式公益廣告詳細解析,其實與搞定比爾蓋茨案例一樣的原理,南昌學員當時發現公益是植入廣告的商機,把廣告植入到物業小區,這樣能小賺一筆,但物業小區的狀況一般非常難進,而且廣告價格也非常高,並且物業小區不願意配合,一個個都牛逼哄哄的,所以就開始思考以什麼樣的形式來做,能讓物業服服帖帖的配合我們呢,並且能拿到最低的物業廣告價格甚至免費整合,最終就想運用公益的形式來做。
首先公益的形式一般都會有政府相關機構參與或者非常有影響力的企業參與,比如交通局、房管局、食品安全局等,無論物業的負責人是多大的官,一般都會服服帖帖的配合,影響力也很容易做到事情也好辦,但是自己沒名沒分,這個事情就不好做。
接下來就會思考最終決定談判交通局、房管局、食品局、防震抗災局等,只要有了他們的加入,哪怕是付費也比正常低很多,而且配合度都非常高,因為這些監管局影響力都是公認的,無論你是多大的官很容易鎮住他,而且借著公益的形式,這個事情就更容易辦妥。
雖然有了清晰的思路,但這些監管局的領導也不會見你,更不會相信你能把事情辦成,況且你還想空手套白狼,所以就必須有一個可信的身份。這個身份本身我們是沒有的,所以也必須要整合,那到底用什麼身份這成了一個難題,因為以什麼身份都可以,只要能讓防震抗災局相信,並且對當前的這個項目有著幫助,最好能連環使用,最後就想到了廣告公司。
這個學員並不是想幫廣告公司帶來生意,而最終整合廣告公司的目的是借力廣告公司的名義方便談判,當時發現與商機相關的市場有這幾個痛點。
其次,當時廣告公司給商家的印象超級不好,商家花錢做廣告沒效果,正好有防震抗災局的身份,所以跟商家談的時候可以用防震抗災局的身份來談,威力比廣告公司身份還大,綜合考慮就不能用廣告聲公司的身份了,用了反而會壞事,因為商家對廣告公司的印象特別不好。
但是談防震抗災局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大的身份,而且也發現防震抗災局也有義務來宣傳防震抗災的相關內容,我以廣告公司的名義來做就比較合理,一個是我本身就是做廣告的,第二個也可以以擴展業務為由低成本製作,並通過收取商家廣告費平攤成本,以廣告公司的名義來談判,這樣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防震抗災局宣傳途徑解決了,成本問題也解決了,政績還是自己的,廣告公司也拓展了業務,說實話當時也沒想到其他身份,最終通過以上判定以廣告公司的名義來談判,所以一定要選擇最適合的身份,只要能把這個事情干成參與的人越少越好,因為涉及到風險與管理的問題,但每個點都要相互制約,本書的每個案例都已經表現出來了,請大家反復學習,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
歡迎關注「營銷策略」公眾號
回復「案例」,99套經典實戰案例免費領……
接著就去談廣告公司,你不能以商家的身份、不能以物業的身份、也不能以自己的身份去談,最終對比後,很自然的就以防震抗災局的身份來談。
廣告公司搞定後,這樣我就有了廣告公司的身份,然後再以廣告公司的身份去搞定防震抗災局拿到委託書,再以防震抗災局的身份去談商家談小區,最終我們這五個關鍵點,南昌學員,廣告公司,物業小區,商家,防震抗災局各自得到自己想要的,這就是通過弱小的我,把本來和我沒有關系的、不可能幹成的事情用了牽線搭橋,建立了強大的資源庫。
防震抗災局之所以參與,首先是公益活動,做出政績對他們是有益的,其次確實有義務宣傳,最後還不需要花費防震抗災局的任何成本。
❺ 急!營銷案例分析
我不是來回答你問題的,因為學這些沒意義。KFC在中國比M記更成功,關鍵是KFC一直專堅持的「家屬庭」概念,與中國人的消費習慣相符,而由於M記近年來在策略上沒啥突破。就在KFC延伸其「家庭」概念,不斷地增加自己新品,並加強「中國化」時,就悄悄超越M了。還有一個,就是KFC在選址上的大膽,對於一些新地段,化了不少工夫做調研,而M往往比較保守,優點尾隨其後的感覺。
❻ 野馬汽車營銷策略的案例 1965年,美國汽車巨人福特汽車公司推出了「野馬」牌轎車,第一年就售出近百萬輛,
福特「野馬」成功之道
1964 年,福特汽車公司推出的新產品「野馬」轎車,取得了轟動一時的成功,兩年內為福特公司創造了 11 億美元的純利潤。這與其獨特周密的營銷策劃是分不開的。福特汽車公司分部總經理李•艾柯卡在仔細分析了市場狀況之後,制定了一整套推出野馬汽車的營銷策略,令人矚目的銷售業績使他也獲得了「野馬之父」的稱號。
福特公司首先做的是調查並選擇目標市場。1962年,李•艾柯卡就任福特汽車公司分部總經理後,對整個汽車市場營銷環境作了充分調查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生育率激增,此後十年的人口平均年齡要急劇下降,20~24齡組要增長50%,購買新車的18~34歲年輕人可望佔到一半。根據這一信息,艾柯卡預見到今後 10 年的汽車銷售量將會大幅度增長,而對象就是年輕人。
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消費模式也在改變;婦女和獨身者顧客數量增加,擁有兩輛汽車的家庭也越來越多,人們願意把更多的錢花在娛樂上。人們正在追求一種樣式新穎的輕型豪華車。
艾柯卡在歐洲了解了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 「紅在」牌汽車銷售情況時,發現 「紅雀」太小了,沒有行李箱,雖很省油,但外型不漂亮,如不盡快推出一種新型車,公司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擊敗。於是,艾柯卡根據上述信息提出了一個目標市場,適合這個市場的車應當是:車型要獨樹一幟,容易辨認;為使於婦女和新學駕駛汽車的人購買,要容易操縱;為便於外出旅行,要有行李箱;為吸引年輕人,外型要像跑車,而且要勝過跑車。
福特公司其次傲的是根據目標市場進行產品設計。通過以上的調查福特的設計專家們使開始行動。李•艾柯卡授意車型經理和生產經理主持車型設計,指出這種新車一定要兼具式樣好、性能強、價格低三大特色。這種車應當是小型的,但又不能太小,必須能容下四人;它必須是輕型的, 重量不能超過2500磅;價錢方面,要帶有全套自選設備而不能超過 2500美元。 1962年秋天,新車的泥塑模型呈現在了艾柯卡面前。1963年春天,樣車陳列在福特設計中心,與公司的強大競爭對手一一通用汽車公司的雪佛蘭新車並排展示,進行對比性分析。樣機一再改進,最後的形狀為:方頂,流線形;前長後短,低矮大方;整車顯得既瀟灑又矯健。艾柯卡把新車的命名也看作是產品設計的一部分。在早期設計階段,新車被叫做獵鷹特號,後又有人想叫它美洲豹、雷鳥 E 型等,艾柯卡認為均不理想,於是委託廣告公司代理人去底特律公共圖書館找目錄。此公司從 A 到 Z 列出成千動物,最後篩出一個——「野馬」,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地道的美國名字。美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馬式戰斗機的名字印象極為深刻,用 「野馬」作為新型車的名字,不僅能顯示出車的性能和速度,而且很適合美國人的個性。
福特公司第三步的工作是為「野馬」車制定價格。新車試制小組在底特律選定了 52對有中等收入的青年夫婦,請他們到福特展廳來品評新車。白領夫婦對新車造型表示滿意,藍領夫婦則把野馬看作他們所追求的地位和權勢的象徵。艾柯卡請他們為新車估價,幾乎所有人都估計約10000美元,並表示家中已有車,將不再購買這種車。當艾柯卡宣布車價在2500美元以內時,他們十分驚訝 ,都表示將購買這種能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新車。在研究了消費者心理之後,艾柯卡把車價定在2368美元,並開始設計下一步的營銷策略,為打開野馬車的銷路作精心的策劃。
福特公司第四步是新車上市的促銷活動。福特公司在正式推出「野馬」轎車之時,採用了多種多樣具有轟動效應的促銷手段,真可謂奇招迭出。「野馬」汽車正式投放市場前四天,公司邀請了報界100多名新聞記者參加從紐約到邊爾本的 70 輛「野馬」汽車大賽,這些車飛馳700英里無一發生故障,證實了野馬車的可靠性。於是,幾百家報紙都以顯著 的位置刊出了關於「野馬」的大量文章和照片表面上看,這只是一次賽車活動,實際上是一次告知性廣告,使「野馬」成為新聞界的熱門話題。在「野馬」車投放市場的當天,福特在2600種報刊上登了全頁廣告,並在數家電視台播出廣告短片,廣告使用了所謂的「蒙娜•麗莎」手法:一幅樸素的白色「野馬」在賓士的畫面,註上一行簡單的字是「真想不到」,副題是售價2368 美元。由於公關經理的努力,新車照片同時出現在《時代》和《新聞周刊》封面上,關於這兩大雜志的驚人宣傳效果,艾柯卡後來回憶說:「《時代》和 《新聞周刊》本身就使我們多賣出10萬輛!」。福特公司還在全國15個最繁忙的機場和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200家假日飯店的門廳里陳列了「野馬」。公司選擇最顯眼的停車場,豎起巨型的廣告牌,上書:「野馬欄」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激發人們的購買慾望。同時,福特公司向全國的小汽車用戶直接寄發幾百萬封推銷信,既達到了促銷的目的,也表示了公司忠誠為顧客服務的態度和決心。此外,公司大量上市「野馬」墨鏡、鑰匙鏈、帽子、玩具車,甚至在麵包銷的櫥窗里貼上廣告:「我們的烤餅賣得像「野馬」一樣快。」
由於從選定目標市場、產品設計到銷售野馬車的各個環節,福特公司均作了一系列精 心的策劃。使野馬汽車獲得了汽車銷售史上的巨大成功,使其訂貨單源源而來。到1965年4月16日,即野馬誕生一周年的時候,已售出 418812 輛,創下了福特公司的銷售記錄。
「野馬」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其符合市場需要的定位。其成功就在於公司決策者能正確地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細分,並在細分的基礎上找准了目標市場,最後能 針對目標市場的特殊性進行產品定位和價格定位。有需求才有市場,但現代市場上的需求已不同於以前,需求的層次性已越來越明顯,因此,正確運用 STP 營銷已成為現代市場
營銷取得成功的關鍵技術,這也是「野馬」營銷成功所帶給我們的啟發之處。成功的STP策略也離不開市場調查及其他市場組合策略的相互呼應。
❼ 野馬汽車營銷策略是什麼
野馬汽車營銷策略成功關鍵就在於其符合市場需要的定位。
196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推出的新產品——「野馬」轎車,取得了轟動一時的成功,兩年內為福特公司創造了11億美元的純利潤。這與其獨特周密的營銷策劃是分不開的。福特汽車公司分部總經理李·艾柯卡在仔細分析了市場狀況之後,制定了一整套推出「野馬」轎車的營銷策略,令人矚目的銷售業績使他獲得了「野馬之父」的稱號。
福特公司首先做的是調查並選擇目標市場。1962年,李·艾柯卡就任福特汽車公司分部總經理後,對整個汽車市場營銷環境作了充分的調查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生育率激增,幾千萬嬰兒如今已長大成人,今後十年的人口平均年齡要急劇下降,20~24歲年齡組要增長50%,購買新車的18~34歲年輕人可望佔到一半。根據這一信息,艾柯卡預見到今後十年的汽車銷售量將會大幅度增長,而對象就是年輕人。
艾柯卡在歐洲了解福特汽車公司生產的「紅雀」牌汽車銷售情況時,發現「紅雀」太小了,沒有行李箱,雖很省油,但外形不漂亮,如不盡快推出一種新型車,公司就可能被競爭對手擊敗。於是,艾柯卡根據上述信息提出了一個目標市場,適合這個市場的車應當是:車型要獨樹一幟,容易辨認;為便於婦女和新學駕駛汽車的人購買,要容易操縱;為便於外出旅行,要有行李箱;為吸引年輕人,外形要像跑車,而且要勝過跑車。
福特公司其次所做的是根據目標市場進行產品設計。通過以上的調查福特的設計專家們便開始行動。李·艾柯卡授意車型經理和生產經理主持車型設計,指出這種新車一定要兼具式樣好、性能強、價格低三大特色。這種車應當是小型的,但又不能太小,必須能容下四個人;它必須是輕型的,重量不能超過2500磅;價錢方面,要帶有全套自選設備而不能超過2500美元。
在早期設計階段,新車被叫做獵鷹特號,後又有人想叫它美洲豹、雷鳥Ⅱ型等,艾柯卡認為均不理想,於是委託廣告公司代理人去底特律公共圖書館找目錄。此公司從A到Z列出成千動物,最後篩出一個——「野馬」,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地道的美國名字。美國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馬式戰斗機的名字印象極為深刻,用「野馬」作為新型車的名字,不僅能顯示出車的性能和速度,而且很適合美國人的個性。
福特公司第三步的工作是為「野馬」車制定價格。新車試制小組在底特律選定了52對有中等收入的青年夫婦,請他們到福特展廳來品評新車。白領夫婦對新車造型表示滿意,藍領夫婦則把「野馬」看做他們所追求的地位和權勢的象徵。艾柯卡請他們為新車估價,幾乎所有人都估計約10000美元,並表示家中已有車,將不再購買這種車。當艾柯卡宣布車價在2500美元以內時,他們十分驚訝,都表示將購買這種能顯示身份和地位的新車。在研究了消費者心理之後,艾柯卡把車價定在2368美元,並開始設計下一步的營銷策略,為打開「野馬」轎車的銷路作精心的策劃。
福特公司第四步的工作是新車上市的促銷活動。福特公司在正式推出「野馬」轎車之時,採用了多種多樣具有轟動效應的促銷手段,真可謂奇招迭出。「野馬」轎車正式投放市場前四天,公司邀請了報界100多名新聞記者參加從紐約到迪爾本的70輛「野馬」汽車大賽,這些車飛馳700英里無一發生故障,證實了「野馬」車的可靠性。於是,幾百家報紙都以顯著的位置熱情地刊出了關於「野馬」的大量文章和照片。
福特公司還在全國15個最繁忙的機場和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200家假日飯店的門廳里陳列了「野馬」。公司選擇最顯眼的停車場,豎起巨型的廣告牌,上書:「野馬欄」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激發人們的購買慾望。同時,福特公司向全國的小汽車用戶直接寄發幾百萬封推銷信,既達到了促銷的目的,也表示了公司忠誠為顧客服務的態度和決心。此外,公司大量上市「野馬」墨鏡、鑰匙鏈、帽子、玩具車,甚至在麵包鋪的櫥窗里貼上廣告:「我們的烤餅賣得像『野馬』一樣快。」
「野馬」之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其符合市場需要的定位。其成功就在於公司決策者能正確地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市場細分,並在細分的基礎上找准了目標市場,最後能針對目標市場的特殊性進行產品定位和價格定位。有需求才有市場,但現代市場上的需求已不同於以前,需求的層次性已越來越明顯,因此,正確運用STP營銷(即汽車市場細分化Seg-mentation、選擇汽車目標市場Targeting、汽車產品定位Positioning)已成為現代市場營銷取得成功的關鍵技術,這也是「野馬」營銷成功所帶給我們的啟發之處。成功的STP策略也離不開市場調查及其他市場組合策略的相互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