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節目效果市場調查報告

節目效果市場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2021-05-25 02:15:09

⑴ 求 話劇商業演出 市場調查(報告)的範例

上世紀40年代,張瑞芳在重慶已經是非常有名的話劇演員,和白楊、舒綉文、秦怡一起,被稱為「四大名旦」。相比解放後在銀幕上的李雙雙這樣的角色,張瑞芳最喜歡的,還是那時她在重慶舞台上出演的《北京人》裡面的愫芳,《家》里的瑞鈺,《屈原》里的嬋娟。采訪時,坐在記者面前的張瑞芳已經89歲,卻依然能用非常詼諧的口氣說:「那時候我是『青衣』,解放後變成了『刀馬旦』。」張瑞芳家裡的牆上掛著一幅國畫,畫的就是她當年出演嬋娟的樣子。

屈原》引起的反響是巨大的。張瑞芳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國泰大劇院隆重上演。……在以後的15天里,很多人抱著被子睡到劇場門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專程從成都、貴陽趕來看戲。整個山城沸騰了。無論在教室內,在馬路上,或在輪渡口、車站旁,時刻可以聽到『爆炸了吧!……』的吼聲。這一輪的首輪公演,觀看人數即達30萬人次。」

《屈原》的演出,是中國話劇史上著名的「霧季大公演」的高潮。無論從哪方面看,「霧季大公演」都是中國話劇史上的黃金時代。
所謂的「霧季」,原本是重慶特殊的氣候現象,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重慶雲霧籠罩。抗日時期,這個特殊地理反而成了天然的防空網,日軍空襲減少。張瑞芳回憶說,剛到重慶時,大家不知道日軍空襲的規律,演出往往被迫中斷。焦晃看到過的那出戲,名字的確是《國家至上》。有一次演出《國家至上》時候,就遇上了空襲,劇院化妝間被鎖上,演員們只好跑到劇院賣點心的櫃台前,用點心上的奶油卸妝。後來發現了「霧季」的規律,就利用此段時間,舉行大規模的盛大演出。

1941年10月到1942年5月,為重慶首屆「霧季公演」。此後,到1945年,重慶「霧季公演」在日機轟炸的間隙中堅持了4屆。由於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雲集了國內一些著名的戲劇團體和文藝、演藝界知名人士。在張瑞芳的記憶中,當時在重慶的戲劇社團就包括怒吼劇社、上海影人劇團、農村抗戰劇團、中電劇團、上海業余劇人協會、中央青年劇社、中國藝術劇社、中央實驗劇團、復旦劇社等50多個。著名的劇作家有郭沫若、陽翰笙、田漢、夏衍、洪深、老舍、曹禺、陳白塵、吳祖光等,著名的導演有焦菊隱、史東山、陳鯉庭、鄭君里、王為一、孫堅白等,著名的演員有趙丹、白楊、舒綉文、金山、陶金等。每到霧季,重慶「100多出中外劇目輪流上演,不帶重樣的」。重慶也是當時劇作家的豐產地。如郭沫若在抗戰期間就創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6部歷史劇。陽翰笙則創作了《李秀成之死》、《天國春秋》、《草莽英雄》等3部歷史劇。「霧季大公演」還直接帶動了當時戲劇界的理論發展,當時導演史東山在創作期間寫出了學術論文《關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瓦赫坦戈夫演劇方法的比較論》,提出: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的「意識」與「下意識」要辯證統一,不可偏廢。一年後,斯氏《我的藝術生活》和《演員的自我修養》出版了全譯本。一時間,這兩本書成了戲劇界爭相一讀的熱門書。

⑵ 如何評價市場調查報告

第一來:要看市場報告寫作的人自的背景;

第二:要看市場報告整體思路;

第三:要看市場報告數據依據與分析觀點;

第四:要看市場報告是否有價值.

許多優秀的市場調查報告出自都是一些相對專業的咨詢公司,比如國外的尼爾森、波士頓,國內的前瞻資訊、新華信、南方醫葯研究所,都是全球一流品牌。他們的報告會貴點,但很有價值。

市場調查報告,就是根據市場調查、收集、記錄、整理和分析市場對商品的需求狀況以及與此有關的資料的文書。換句話說就是用市場經濟規律去分析,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透過市場現狀,揭示市場運行的規律、本質。市場調查報告是市場調查人員以書面形式,反映市場調查內容及工作過程,並提供調查結論和建議的報告。市場調查報告是市場調查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其撰寫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市場調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質量。一份好的市場調查報告,能給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提供有效的導向作用,能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⑶ 分析一個節目的市場價值如何去寫

看它的發展前景啦,是否有強大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否符合先進的科學的發展觀要求;
其次,你要分析它的市場份額啦,它在整個影視行業佔有多大的比重,投資額需要多少?
還有,你要考慮到觀眾的需求啦,(比如說今年來極為狗血的穿越劇)老人,小孩,成年人對於電視的需求不要一樣的,他么又佔有多大的比重?
在者,可以考慮是否響應黨的號召,是否與時俱進,是否是文明向前的,是否值得投資

⑷ 電視節目效果反饋調研報告

如果說2012年是《中國好聲音》的天下,那麼2013年則是《我是歌手》先聲奪人。2013年,《我是歌手》橫空出世,十二唱將齊聚芒果,天下大勢風雲變幻!當然,也有人吐槽這只是一群過氣歌手想要咸魚翻身,但是他們卻用實力證明這是誰的江湖。2014年,《我是歌手》第二季重燃戰火,那觀眾們又是如何看待這一季的《我是歌手》呢?

電視節目效果反饋調研-『我是歌手』調查報告

調研方式:賺零用APP在線調研

樣本設計

樣本定義:年齡18-60歲,最近一個月內看過《我是歌手》綜藝節目,且是每期必看或者多期看過者

調查結果

對於《我是歌手》第二季的總體表現,觀眾還是比較買賬的,超九成的觀眾滿意這一季的《我是歌手》,其中29%的人是非常滿意的

《我是歌手》完全引入了韓版節目的競爭機制:每場都有排名,連續兩場綜合排名靠最後的歌手要離開,這種機制讓有名氣的歌手全心投入准備節目,不能示弱不能丟人,不能被淘汰;不出名的歌手想努力爭取舞台,這樣的環節設置,一方面讓歌手們賣力盡情地表現,一方面也讓觀眾看得爽心:超八成的人滿意這一節目的環節策劃流程度。

作為節目的主角,這一季的歌手們的表現如何呢?31%的觀眾非常滿意這一季的歌手們與節目的融合度,近五成的人表示比較滿意。畢竟節目的淘汰競爭機制讓歌手們需要要全心投入准備節目,這可能比他們開自己的演唱會或者參加一些所謂的春晚等節目的表演估計還要用心,只要用心,觀眾是看得到的。

對於上一季的《我是歌手》,除了歌手的優異表現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之外,那些被歌手感動得淚流滿面的現場觀眾們也成為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將「職業觀眾」一詞帶入了尋常百姓家,那對於這一季的現場氛圍,觀眾又是怎麼看待的呢?49%的人表示比較滿意這一季的現場氛圍,29%的人非常滿意,只有4%的人不太滿意這一季的現場氛圍。

第一季主持人羽泉的「口誤」、俯卧撐等橋段仍被觀眾津津樂道,那這一季的主持人-張宇的表現,帶著台灣味極濃的主持風格,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很顯然,觀眾還是很滿意這一歌壇老將的主持表現的,45%的人是比較滿意張宇的表現,35%的人甚至是非常滿意他的主持。

與上一季的超高人氣和興起網路熱題一樣,這一季的《我是歌手》同樣表現不俗:超九成的觀眾滿意這一季的《我是歌手》;歌手們的用力用心表現以及節目組的精心策劃都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張宇「老頑童式」的主持風格同樣受捧;觀眾一致期待下一季的《我是歌手》。

⑸ 小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調查報告500字-600字

電視早已走進千家萬戶,電視是認識世界的窗口,小學生看電視,可以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大事,開闊視野,增長知識。再說,我們在學校學習很緊張,回家後,放鬆一下是非常必要的。而看電視就是一種很好的放鬆。電視其實不但是一種娛樂,亦是一種良好的教學工具,看一些含有教育意義的節目時,既有趣味性,又可增廣見聞和增加知識。電視給小學生給予豐富的刺激,促進腦細胞的生長發育,這樣能夠提高他們的大腦功能。看電視廣告也是有好處的,它不僅充分調動和訓練了孩子的感覺器官,還能讓孩子認識外部世界。

在現代社會,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禁止孩子看電視。
但是要引導他們選擇有益的節目,時間有節制的看, 甚至可以同他們一起看適合的節目,看完後可以平等地和他們一起討論交流溝通,將娛樂變成可以啟迪孩子心靈,豐富孩子情感,增強分析能力,溝通父母和孩子心靈的渠道。

二、數據整理

調查人數: 20人

喜歡看武打片的: 9人

喜歡看電視連續劇的: 3人

喜歡看少兒節目的: 18人

喜歡看知識競賽類的: 1人

喜歡看動畫片的: 20人

三:措施與策略

1、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摸清他們的喜好,教學生看什麼。

開關電視人人都會,可是看什麼就大有學問了。知道學生的喜好籍此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加強與小學生的深度交流,正是獲取教育素材的良機。小學生喜愛的節目,例如武俠、槍戰片中有血腥、恐怖的情節,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我要求學生少看或不看;小學生不愛看的節目,比如《走進科學》、《新聞聯播》、知識競賽等對於開闊視野、積累知識十分有益,教師要多加誘導,並經常表揚那些愛看此類節目、知曉天文地理的學生,藉此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動畫片、卡通片是小學生的最愛,這其中的人物和情節最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激起共鳴,那麼我們藉助《哪吒》一片的主人公來培養學生真誠善良、堅強勇敢的品質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連學生在看什麼都不了解,空談教育恐怕連自己都說服不了。

2、教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觀看習慣,教學生怎麼看。

雷雨天不要收看電視,濕手不要開關電源等日常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不要近距離長時間觀看,以免眼睛近視,觀看時距離電視機至少2.5米以上,每次看電視不要超過2個小時,觀看時不要趴卧在沙發或睡在床上,以免姿勢不正確引起頸、肩、腰椎發育不良等行為習慣教育也要經常進行;看電視前要首先完成家庭作業和家務勞動,看電視要兼顧其他人的感受,不要把音量開得過大,不要大聲喧笑以免影響他人的工作或休息,不要一人獨霸遙控器,要學會與他人共享快樂等引導又包含了思想品質教育。

3、看而致用,教學生反思和運用,延伸電視的教育功能。

很多小學生看電視只圖一時開心,看而不思、觀而不記。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反思。生活頻道教我們在洗衣時巧去污漬,我會要求學生在洗衣時試一試;新聞聯播節目的主持人普通話說得標准流利,我要學生每天跟著說10-20分鍾;《焦點訪談》報道一位優秀的學生迷戀上網、沉溺於虛幻的網路空間,荒廢了學業,最後絕望自殺,我要求學生觀看後寫出自己的感受;新聞報道一女生離家出走,被人販子拐賣,我與學生一起分析這種輕率舉動給家庭帶來的巨大痛苦,給自己帶來的深深傷害……電視在這里不再是讓家長頭疼教師擔心的東西,反而成為教師的助手,成為我的「第二課堂」。

希望每一位教師教會你的學生正確收看電視,希望每一位家長教會你的孩子正確收看電視,不讓電視成為家庭中去之有憾用之有患的包袱,而讓它成為促進和諧的媒介,帶來歡笑的使者,學習知識的課堂。

我喜歡看《一起來看流星雨》

⑹ 市場調查報告怎麼做

揭秘市場調查報告的格式和寫作技巧:

場調查報告應該是所有企業,所有的市場調查人員都會接觸到的一個東西,簡單的來說市場調查報告就是市場調查人員以書面形式,反映市場調查內容及工作過程,
並提供調查結論和建議的報告,起撰寫的好壞程度也直接影響到整個市場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高低,市場調查報告的目的就是旨在為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提供一個專
業而合理的導向,最終為企業的營銷決策提供客觀實際的依據。
因此我們不難看出市場調查報告在所有的營銷活動中的重要程度!而我們現在就簡單的來分享下市場調查報告如何撰寫:我們主要來講解它的格式跟寫作技巧
一,市場調查報告的格式
市場調查報告寫作的一般程序是:確定標題,擬定寫作提綱,取捨選擇調查資料,撰寫調查報告初稿,最後修改定稿
我們知道任何的書面文字的寫作都有一個基本的框架結構,也就是我們說的格式,書信有書信的格式,當然市場調查報告也有它自己的基本格式,那麼它的格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簡單的來介紹下
一般來說,各種市場調查報告在結構上都包括標題、導言、主體和結尾幾個部分
1.
標題
市場調查報告的標題即市場調查的題目。標題必須准確揭示調查報告的主題思想。標題要簡單明了、高度概括、題文相符。
市場調查報告的題目可以有兩種的寫作形式:公文式標題;文章式標。
2.導言

言也可以說是引言,是市場調查報告的開頭部分,一般說明市場調查的目的和意義,介紹市場調查工作基本概況,包括市場調查的時間、地點、內容和對象以及採用
的調查方法、方式。這是比較常見的寫法。也有調查報告在導言中,先寫調查的結論是什麼,或直接提出問題等,這種寫法能增強讀者閱讀報告的興趣。
2.
主體部分
這部分是市場調查報告的核心,也是寫作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是市場調查報告中的主要內容,是表現調查報告主題的重要部分。這一部分的寫作直接決定調查報告的質量高低和作用大小。主體部分要客觀、全面闡述市場調查所獲得的材料、數據,用它們來說明有關問題,得出有關結論;對有些問題、
現象要做深入分析、評論等。總之,主體部分要善於運用材料,來表現調查的主題。
3.
結尾
結尾是市場調查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形成市場調查的基本結論,也就是對市場調查的結果作一個小結。有的調查報告還要提出對策措施,供有關決策者參考。有的市場調查報告還有附錄。附錄的內容一般是有關調查的統計圖表、有關材料出處、參考文獻等。
二,市場調查報告的寫作技巧:
…………
以下內容省略,所有內容由我要調查網提供,查看具體內容可登陸我要調查網學習了解相關知識。

⑺ 動畫市場調查報告怎麼寫

問題看似很簡單,其實不然。最初人們認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後的生活習俗,漸漸地發現這個內涵不足以涵蓋民俗的全部內容,民俗這個概念才有了不斷的發展。

民俗問題,對在座的各位可能比較陌生。通常我們認為民俗就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比如怎麼過年、怎麼做年糕等。其實這僅僅是民俗的一小部分,從學科性質和現代角度講民俗,其內容要廣泛得多,而且同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

在年輕人看來,民俗就是過去的東西,這是種誤解。民俗包括過去、現在,也包括將來。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認識民俗呢,我准備從三個問題著手來跟大家介紹。

中國較為流行的民俗觀念首先是民間風俗,比如四時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還有婚喪嫁娶等;另外一種觀念是把民俗看成民間文藝、民間文學,比如傳說故事、神話、歌謠之類;還有一類把民俗看成古代文化在今天的殘留物,比如祭祖等。而國際上普遍認為民俗是一個學科,是指有關民眾或人民的一種文化智慧。所以我們今天講民俗是站在哪個立場上來講要區分開。我今天是站在民俗學的角度來講民俗,與平時的理念不同。

民俗不是古老的

一談起民俗,很多人覺得是農村裡才有的,其實不是,城裡人同樣有民俗,大學生也有民俗,比如拿壓歲錢就是民俗。所以民俗是一般人都會有的。

我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北京剛學民俗學的時候,費孝通教授給我們上課。費老師是英國著名學者馬林諾斯基的學生,專門研究人類學民俗學。他給我們上課的時候拿了一大堆的英文辭典進教室對我們說:「民俗(folklore)究竟是什麼意思呢?folk就是土裡土氣的鄉下人。」那個時候中國對民俗的理解就是停留在傳統的想法上——民俗是過去。中國從20世紀初引進西方民俗學以後一直到80年代對民俗的理解都比較傳統,其實與國際上的認同相距很遠。國際上的民俗早就有很大發展。

發展主要有三個方向:

1、鄉民、樓民向人民發展

2、文化的殘留物向劃時代發展。

3、歷史學、現代史學向未來學發展

民間有句俗話叫:「大俗大雅也。」民俗蘊含著許多「大雅」的東西,不僅是過去的、現在的學科,更是未來的學科。

我們今天用的「民俗」兩字好像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漢字,後來出口了,然後又返銷回來了,這兩個字其實是日本字。我們的「民俗學」三個字是翻譯英文的「folklore」,其實這三個字是日本人翻譯的。

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現實:20世紀轉型期間,現在用的很多文字都是經過日本加工過再回來用的,比如說「文藝理論」、「幹部」、「化學」、「物理」等。所以我們「民俗」的內涵已經經過兩次翻譯,先是英文翻成日文,再從日文轉譯成中文。因為日文中有很多漢字,所以我們直接把它們拿來當成中文讀了。因此概念上有很大的混淆,內容有很大的變化。

民俗是一種生活相

民俗是什麼?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什麼是「相」,這是佛家的用語,佛家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判斷。比如說,什麼是火,火是一種焰相,水是一種流相;什麼是民俗,民俗是一種生活相,一種傳承性的生活的樣子。沒有文字或人規定我們這么做,但我們會不自覺的進行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大家熟悉的傳統民俗譬如春節,春節怎麼過,除夕怎麼過等。前幾天我在中央台做節目,有人問我:「為什麼我們現在過年的年味很少,而外國人的聖誕節、情人節卻很熱鬧?」我說其實我們的年味原來是很濃的。上世紀50年代,我七八歲跟著外婆在過年前半個月就開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來,前後差不多一個月整天都有事情干。從傳統的習俗講,前後有近60項事情要做:大掃除、祭灶、祭祖等,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不能把垃圾丟掉(暗示不能把錢丟到外面去),都有很嚴格的規定。特別是祭祖,把妹妹們全都趕出去,只有我和外婆兩個人呆在屋裡祭祖。沒有任何文字規定我們一定要怎麼做,而這就是一種程式化的風行的規范。

民俗不光集中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就拿住來說,我們在城市裡感覺不出來,但假如去了農村,房子就會有一種特殊的樣式:比如江南有廂房式的——左廂房、右廂房,還有過去的有錢人家,家境比較好,房子結構形式更復雜,一層層有很大變化——三進、五進、七進,周庄的沈廳就是七進的,上海郊區一般都是三進的。一進,方位都朝南,左右各一個廂房,為什麼要這樣?我經過研究後發現,其中的道理就是我們說的風水,「左青龍,右白虎」,中間就是最適合我們居住的地方。我們為什麼不可以或者要避免房門朝北開?這就是一種風水,是一種生活相。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冬天寒風從西北過來,就被「白虎」給擋住了;春天東南風一刮,雨水多了,那麼「青龍」也可以擋住。那麼中間這個地方利用了天然的防寒防雨的空間,就是我們的房間。這就是最早的風水的理念,沒有那麼多的迷信,就看風怎麼走水怎麼走,人怎麼在中間選一個好地方居住。這並非人們胡思亂想得出的。古代沒有空調,如何防寒,如何來保持適宜的溫度呢?當然是要靠具體環境的選擇。

有人認為風水是迷信,當然風水在發展中確實增加了許多迷信的說法,但是我們把這點作為主流而把核心的部分丟掉了,就造成了很大的災難。比如上海這幾年天氣越來越熱,客觀原因來講地球變暖是一個原因。仔細一想,恐怕與我們現在蓋這么多大廈有關。

有一年,我陪外國學者從我們華師大到虹橋機場。那個時候剛改革開放,經過虹橋開發區,看到很多玻璃幕牆的房子,有一個老外就跟我講:「你們為什麼要蓋這種房子。」我說我們要現代化呀。他又說:「現代化不是從房子的外形就可以體現出來的。」後來我了解,這種玻璃幕牆的建築模式來自北歐,因為北歐寒冷,需要採光。而我們處在亞熱帶,我們需要的應該是散熱。

進入21世紀,我們的很多觀念都要修正了。過去上山下鄉,父母從信中知道我們在東北吃玉米餷子、高粱都要掉眼淚,認為那是喂豬的雜糧。現在觀念變了,要吃玉米、高粱這種綠色植物,超市裡賣得比麵粉還貴呢!

民俗、生活相還包括生活的技藝,各種技藝也是民俗。有個材料說考古學家發掘出秦劍,上面塗了一層鉻,專家注意到這種塗鉻的方式在西方也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究竟秦人是如何塗上去的,不得而知。越王勾踐的寶劍,在地底下埋了兩千多年,挖掘開始時發現這把劍已經彎了,但是考古人員一打開,又神奇般地直了。我們現在能模仿這把劍的樣式,卻達不到那時的工藝。

中國古代燦爛文明的發展就是依靠大量的生活的技藝--民俗來創造。可惜的是這些技藝我們沒有從學科上加以整理。我們古人也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認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尤其是文人,所以又把這些東西隨意地扔掉了。這樣一來,對我們國家的確是很大的損失。我們今天要重新認識民俗,千萬不能停留在民俗就是風俗習慣這個狹隘的觀念上。以上是第一點,從生活層面看民俗。

民俗的文化層面

第二個方面,從文化層面來講,民俗是一種文化的模式。這種模式往往是無形的、口頭的、和非物質的。但確確實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對於這種無形的、非物質的民俗文化現象要給予更多的重視。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大家熟悉的優美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最近幾年,《梁祝》正在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這個問題兩年前就開始了。但一開始就有很多問題。其中一大問題是各地都說《梁祝》是自己的,比如寧波人認為梁山伯是鄞縣(今奉化縣)縣令;上虞人說祝英台故里就在紹興的上虞;杭州人也據理力爭,萬松書院主人公讀書的地方呀……其實《梁祝》是哪裡的並不重要,關鍵是《梁祝》反映了中國人某一階段的婚姻模式。遠古的時候,越地的女性都比較剛烈,魏晉南北朝時北方的文化向南方轉移以後才有了《梁祝》,從剛烈走向柔和,向儒學發展。所以《梁祝》文化實際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轉型期之間的新的婚姻文化模式,和人們對兩性祈求的心理,表達了對愛情的忠貞和生死不渝的情感,這是典型的中國男女兩性之間的無形的口頭的關系。

無形的口頭模式其實相當多,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是。我有一個學生在澳大利亞學習,請當地老師來家裡吃飯。其中有一道湯,老師喝完覺得很鮮。問他是什麼,他說是野鴨子。老師大吃一驚,馬上說澳大利亞抓野鴨子是犯法的。學生恍然大悟,說下次一定注意。可沒料到過了三天,一張罰款單來了,動物保險委員會罰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儉學的錢全罰走了。在中國看來這個老師有問題,鴨子也吃了,還告狀?但在澳大利亞,這樣做是很正常的,老師不告發反而有問題。這也是一種文化模式,我們現在更要關注這種文化模式。

譬如日本也有它獨特的文化模式,像櫻花情結:在日本一到櫻花要開的時候,整個國民都會很興奮。2000年我在日本民國大學當教授,剛好遇上櫻花節,天很冷,但是櫻花開的時候,櫻花樹下擠滿了日本人。當地氣象預報還會每天報道櫻花的開放凋謝情況。外國人對櫻花的感覺是不太艷麗,但是日本人就感覺到櫻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長短,而是求生命的燦爛。日本的武士道、談情說愛都和這個有聯系。渡邊淳一的《失樂園》,情節很簡單:中年男子外遇一個少婦,兩家的家庭條件都很好,但兩人想結合在一起。開始雙方家庭都不同意,後來終於離成了,兩個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結果卻在做愛過程中自殺了。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們看來,生命、愛情不在於長短,而在於能不能達到最高點。他們感到把各種困難都排除的時候,他們的愛情是最輝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兩人感情溫度肯定會下降,所以還不如在愛情至高點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恆。所以他們把櫻花當作生命的象徵。

民俗在歷史上

利用民俗這種文化模式對國家進行管理,這在中國古代就有了。漢代史學家曾說:「為政之要,辨風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確處理風俗,駕馭它以為統治服務。各個朝代都有相應的措施,效果和對現代影響比較大的就是清朝滿族的措施——滿漢一體化的政策:第一是提倡孝道。原來滿族人孝道的概念比較薄弱。清前期的歷史總好像是隱隱諱諱的,特別是關於順治帝的母親。實際上歷史的真實恐怕不會像現在的文人所寫的那麼曲折纏綿。習俗上他的母親應該是嫁給了他的小叔子。滿族不僅在婚姻觀念與漢族有較多的不同,其它文化習俗方面與漢族有更大的差別。

過去,我們的歷史教材上沒有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後來清政權是怎麼穩定下來的?根據國外的研究來看,當時的滿族就是利用滿、漢族的文化模式來整合對待漢人的。他們把兩個文化模式交融。比如說,當時是亂世,不能提倡忠,只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無一例外地提倡「孝」。假如你們熟悉中國歷史和文學史的話,應該知道李密的《陳情表》,就是拿著「孝」來作擋箭牌,不願出去做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往往成為中國亂世時期,統治者治理國家的一塊牌子。

第二,清統治者採取了同漢族人的婚姻文化模式。就是不能強搶,要明媒正娶。不僅如此,滿人娶漢女還要向上級報告。相反,漢人娶滿族的女孩,不用打報告,只要按照漢人的六禮娶回來就可以了。所以事實是,當時滿族人只有三十多萬,而漢族人有近一億。後來滿族還是統一了整個中國,這就是歷史事實。當然,清統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堅持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模式,比如發式方面。因為滿族人認為頭發是天和人相互溝通的載體,所以一定要堅持滿族人的習慣,出現了「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慘烈的文化整合。由此,這種綜合了滿漢兩族文化模式統治了中國至少三百年。

民俗是民眾群體反復積淀構成的,是一個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無意識和有意識、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織,是國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點。民俗行為規范背後的思考原型,對人類的思想和民族的發展影響很大。我們過去對自己民族民俗上的研究不夠,應該從民族心理因素上考慮,真正地把它內在的東西挖掘出來。民俗說到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有兩種,一個是生物生命DNA,

閱讀全文

與節目效果市場調查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
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31
有關電子商務的填空題 瀏覽:601
網路營銷的外文文獻及翻譯 瀏覽:117
毛筆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39
規章制度培訓方案 瀏覽:619
食人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1
幼兒園游戲活動園本培訓方案 瀏覽:850
中心校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