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關於街頭錯別字的調查報告
一、不是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飯店門口:「抄」飯
2、修車店門口:補胎「沖」氣
3、零售店鋪門口:「另」售
4、傢具店門口:家「俱」
5、裝潢店門口:裝「璜」
6、失物廣告:失物「啟示」
7、安裝公司門口:「按」裝
8、洗車店門口:洗車打「臘」
9、飯店門口:「合」飯
10、水果店門口:「波」蘿
11、飯店菜單:雞「旦」
12、五金店標牌:「扦」座
13、體育用品店標牌:「蘭」球
14、快餐店門口:大排「擋」
15、農貿市場標牌:「蕃」茄
16、停車場招牌:「仃」車收費
17、嚴打宣傳標語:嚴「歷」打擊
18、某機場橫幅:年「青」
19、某交通宣傳標語:超限超載「殆」害無窮
20、某食堂菜牌:魚「園」
二、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葯品廣告:「咳」不容緩
2、山地車廣告:「騎」樂無窮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眼鏡廣告:一「明」驚人
5、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6、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7、網吧廣告:一「網」情深
8、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鍾「琴」
9、熱水器廣告:隨心所「浴」
10、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1、服裝店廣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廣告:「衣衣」不舍
13、某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14、某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15、胃葯廣告:一「不」到「胃」
16、賽馬廣告:樂在「騎」中
17、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18、快餐店廣告:「燒」勝一籌
19、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列印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
23、塗料廣告:好色之塗
24、冰箱廣告:製冷鮮鋒
25、治痔瘡葯廣告:有痔無恐
26、花園公寓廣告:隨寓而安
27、跳舞機廣告:聞「機」起舞
28、海鮮廣告:領「鮮」一步
29、口腔門診廣告:「快治」人口
30、禮品店廣告:「禮」所當然
Ⅱ 街頭錯別字的調查報告
一、不是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飯店門口:「抄」飯
2、修車店門口:補胎「沖」氣
3、零售店鋪門口:「另」售
4、傢具店門口:家「俱」
5、裝潢店門口:裝「璜」
6、失物廣告:失物「啟示」
7、安裝公司門口:「按」裝
8、洗車店門口:洗車打「臘」
9、飯店門口:「合」飯
10、水果店門口:「波」蘿
11、飯店菜單:雞「旦」
12、五金店標牌:「扦」座
13、體育用品店標牌:「蘭」球
14、快餐店門口:大排「擋」
15、農貿市場標牌:「蕃」茄
16、停車場招牌:「仃」車收費
17、嚴打宣傳標語:嚴「歷」打擊
18、某機場橫幅:年「青」
19、某交通宣傳標語:超限超載「殆」害無窮
20、某食堂菜牌:魚「園」
二、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葯品廣告:「咳」不容緩
2、山地車廣告:「騎」樂無窮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眼鏡廣告:一「明」驚人
5、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6、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7、網吧廣告:一「網」情深
8、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鍾「琴」
9、熱水器廣告:隨心所「浴」
10、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1、服裝店廣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廣告:「衣衣」不舍
13、某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14、某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15、胃葯廣告:一「不」到「胃」
16、賽馬廣告:樂在「騎」中
17、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18、快餐店廣告:「燒」勝一籌
19、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列印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
23、塗料廣告:好色之塗
24、冰箱廣告:製冷鮮鋒
25、治痔瘡葯廣告:有痔無恐
26、花園公寓廣告:隨寓而安
27、跳舞機廣告:聞「機」起舞
28、海鮮廣告:領「鮮」一步
29、口腔門診廣告:「快治」人口
30、禮品店廣告:「禮」所當然
傢具店把廣告打成「傢俱」
一飯店招牌上則寫了「十三太飽」
一房地產廣告的「十面埋富」十分顯眼
醫葯商家打出「下斑莫逗留」之類諧音取義的廣告語
「停」字寫成「仃」,快餐寫成餐字的左上部,雞蛋寫成「雞旦」,各種啤酒寫成「各種啤灑」
-- 2002年中國十大失敗廣告語
1、柒牌西服 讓女人心動的男人
2、送禮就送腦白金
3、九鑫蟎婷香皂:看,你把蟎蟲傳染給了女兒
4、天之嬌子 笑看風雲淡
5、當頭發愛上肥料 好的出乎意料
6、達諾日夜片 你的新選擇
7、陳小春之鴻星爾克鞋
8、來來往往 喝杯枝江
9、張衛健之喜之郎
10、斯達舒之胃你好嗎篇
昨天上街買點小東西,遠遠聽到一輛宣傳車的高音喇叭在重復播報著什麼。車到近處,恍然大悟——廣告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滬杭羊毛衫大減價,並且用特別醒目的字體和顏色表白「拆屋賣瓦湊路費」。我不驚啞然失笑!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廣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媒體不乏令人記憶猶新的廣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見也並非個別現象。「跳樓價」、「忍痛大放血」、「驚天動地大減價」之類低劣廣告語屢見不鮮。
這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廣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二是刻意誇大、誠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態使然。希望「拆屋賣瓦湊路費」之類的蹩腳廣告早日消失。
門店的牌匾、店名是顧客記住店內特色的標志符。如今,島城店鋪遍地開花,人們越來越講求「視覺沖擊」,各種個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製造看點賣點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詞被新奇的名稱替代,成了門店誘人眼球、招攬生意的字型大小招牌。
門店的牌匾店名不僅僅是一個標志符號,還可從中窺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調和思想境界。一個新奇好記、響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讓顧客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館「愛情麻辣燙」、「食為天」等因影視劇的熱播而一夜成名,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走過路過怎能不讓人有進店瞧瞧的慾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認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亂真」,於是,「東來順」火了,街頭又出現了各種「來順」;「張大媽」出名了,「李大嬸」、「王大爺」也「出門」了。還有一些為求奇特而不惜藉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諧音字做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裝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樣的粥,看的人眼花繚亂,用上海話讀起來,是作天作地!浦東大道上一家服裝店,名叫衣依布舍,當時坐在公交車上,看看窗外地風景,就對這個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意來自依依不捨。十全街與烏鵲橋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發店,店名叫「頂剪」。一位顧客這樣理解這個店名:「頂剪」是「頂尖」的諧音,意為「技術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發行業;「頂」又可理解為「頭頂」,表明服務對象是「頭發」―――二個字的店名表達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鋪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攬顧客進門的作用。一家雜貨店,店名叫「雜七雜八」;一家專賣大尺碼服裝的店叫「胖子沒煩惱」,店名把市場定位、效果表達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內褲專賣店,名叫「內酷坊」,「內酷」為「內褲」的諧音,「酷」意為「時尚」。碧鳳坊有家服裝店,名叫「穿幫」,意為「幫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長服裝搭配。「穿幫」在蘇州話中是「露餡」的意思,貶義褒用,哪料反響很好,不少顧客就是沖著這個店名進門的。
「衣客隆」董事長夏薇很重視店名,自己開的服裝店名字都很別致,分別叫「武裝」「風度」「邊緣」等。她說,顧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會激起顧客了解這家店及其店內商品的願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攬顧客的高招之一。
我認為,好的店名應該易懂好記,有廣泛的認知度,富有親切感,方便傳播,最好從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用語中去尋找;別具一格,能夠吸引顧客眼球,表達豐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如果能夠把市場定位、行業特徵包含在店名中則更屬上乘。但有關人士認為,起好的店名雖然能夠帶來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經營業績好壞還是取決於商品、服務質量和品種等基礎要素。門店的招牌要搶眼不僅靠獵奇,即便用諧音也要「諧」得有譜,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響,包裝門店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商品服務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顧客的心,讓店名變成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還有,關於不規范用字,一是使用繁體字(注冊商標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題字和注冊商標繁體字未打上「R」標志;二是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或中外文並用時未以規范漢字為主、外國文字為輔,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廣告用字現象;三是使用錯字、別字;四是廣告使用成語不符合規定,引起誤導;五是保健品宣傳、廣告用語不規范。「PK」近來時常出現在報紙上。雖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這兩個字母縮寫代表的意思,但這樣的片語用法違反了國家規定。報紙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對「PK」應加雙引號,同時要加註漢語譯文,如:「PK」(比試)。
還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會誤倒許多人的,產生對語文的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錯別字處處可見
Ⅲ 急需某產品市場營銷策略分析的論文
涼茶是廣東、廣西地區的一種由中草葯熬制,具有清熱去濕等功效的「葯茶」。在眾多老字型大小涼茶中,又以王老吉最為著名。王老吉涼茶發明於清道光年間,至今已有175年,被公認為涼茶始祖,有「葯茶王」之稱。到了近代,王老吉涼茶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政治原因,王老吉涼茶鋪分成兩支:一支完成公有化改造,發展為今天的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王老吉涼茶顆粒(國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後人帶到香港。在中國大陸,王老吉的品牌歸王老吉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王老吉品牌為王氏後人所注冊。加多寶是位於東莞的一家港資公司,經王老吉葯業特許,由香港王氏後人提供配方,該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生產、經營王老吉牌罐裝涼茶(食字型大小)。
背景
2002年以前,從表面看,紅色罐裝王老吉(以下簡稱「紅罐王老吉」)是一個活得很不錯的品牌,在廣東、浙南地區銷量穩定,盈利狀況良好,有比較固定的消費群,紅罐王老吉飲料的銷售業績連續幾年維持在1億多元。發展到這個規模後,加多寶的管理層發現,要把企業做大,要走向全國,就必須克服一連串的問題,甚至原本的一些優勢也成為困擾企業繼續成長的障礙。
而所有困擾中,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不得不面臨一個現實難題——紅罐王老吉當「涼茶」賣,還是當「飲料」賣?
現實難題表現一:廣東、浙南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認知混亂。
在廣東,傳統涼茶(如顆粒沖劑、自家煲制、涼茶鋪煲制等)因下火功效顯著,消費者普遍當成「葯」服用,無需也不能經常飲用。而「王老吉」這個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品牌就是涼茶的代稱,可謂說起涼茶想到王老吉,說起王老吉就想到涼茶。因此,紅罐王老吉受品牌名所累,並不能很順利地讓廣東人接受它作為一種可以經常飲用的飲料,銷量大大受限。
另一個方面,加多寶生產的紅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後人,是經國家審核批準的食字型大小產品,其氣味、顏色、包裝都與廣東消費者觀念中的傳統涼茶有很大區別,而且口感偏甜,按中國「良葯苦口」的傳統觀念,消費者自然感覺其「降火」葯力不足,當產生「下火」需求時,不如到涼茶鋪購買,或自家煎煮。所以對消費者來說,在最講究「功效」的涼茶中,它也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在廣東區域,紅罐王老吉擁有涼茶始祖王老吉的品牌,卻長著一副飲料化的面孔,讓消費者覺得「它好像是涼茶,又好像是飲料」,陷入認知混亂之中。
而在加多寶的另一個主要銷售區域浙南,主要是溫州、台州、麗水三地,消費者將「紅罐王老吉」與康師傅茶、旺仔牛奶等飲料相提並論,沒有不適合長期飲用的禁忌。加之當地在外華人眾多,經他們的引導帶動,紅罐王老吉很快成為當地最暢銷的產品。企業擔心,紅罐王老吉可能會成為來去匆匆的時尚,如同當年在浙南紅極一時的椰樹椰汁,很快又被新的時髦產品替代,一夜之間在大街小巷上消失的乾乾凈凈。
面對消費者這些混亂的認知,企業急需通過廣告提供一個強勢的引導,明確紅罐王老吉的核心價值,並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
現實難題表現二:紅罐王老吉無法走出廣東、浙南。
在兩廣以外,人們並沒有涼茶的概念,甚至在調查中頻頻出現「涼茶就是涼白開」、「我們不喝涼的茶水,泡熱茶」這些看法。教育涼茶概念顯然費用驚人。而且,內地的消費者「降火」的需求已經被填補,他們大多是通過服用牛黃解毒片之類的葯物來解決。
做涼茶困難重重,做飲料同樣危機四伏。如果放眼整個飲料行業,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為代表的碳酸飲料,以康師傅、統一為代表的茶飲料、果汁飲料更是處在難以撼動的市場領先地位。
而且,紅罐王老吉以「金銀花、甘草、菊花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的中葯味,對口味至上的飲料而言,的確存在不小的障礙,加之紅罐王老吉3.5元的零售價,如果加多寶不能使紅罐王老吉和競爭對手區分開來,它就永遠走不出飲料行業「列強」的陰影。這就使紅罐王老吉面臨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既不能固守兩地,也無法在全國范圍推廣。
現實難題表現三:推廣概念模糊。
如果用「涼茶」概念來推廣,加多寶公司擔心其銷量將受到限制,但作為「飲料」推廣又沒有找到合適的區隔,因此,在廣告宣傳上不得不模稜兩可。很多人都見過這樣一條廣告: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為了打開冰箱拿一罐王老吉,用屁股不斷蹭冰箱門。廣告語是「健康家庭,永遠相伴」。顯然這個廣告並不能夠體現紅罐王老吉的獨特價值。
在紅罐王老吉前幾年的推廣中,消費者不知道為什麼要買它,企業也不知道怎麼去賣它。在這樣的狀態下紅罐王老吉居然還平平安安地度過了好幾年。出現這種現象,外在的原因是中國市場還不成熟,存在著許多市場空白;內在的原因是這個產品本身具有一種不可替代性,剛好能夠填補這個位置。在中國,容許這樣一批中小企業糊里糊塗地賺得盆滿缽滿。但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搞清楚一個問題:消費者為什麼買我的產品?
重新定位
2002年年底,加多寶找到成美營銷顧問公司,初衷是想為紅罐王老吉拍一條以贊助奧運會為主題的廣告片,要以「體育、健康」的口號來進行宣傳,以期推動銷售。 成美經初步研究後發現,紅罐王老吉的銷售問題不是通過簡單的拍廣告可以解決的——這種問題目前在中國企業中特別典型:一遇到銷量受阻,最常採取的措施就是對廣告片動手術,要麼改得面目全非,要麼趕快搞出一條「大創意」的新廣告——紅罐王老吉銷售問題首要解決的是品牌定位。
紅罐王老吉雖然銷售了7年,其品牌卻從未經過系統、嚴謹的定位,企業都無法回答紅罐王老吉究竟是什麼,消費者就更不用說了,完全不清楚為什麼要買它——這是紅罐王老吉缺乏品牌定位所致。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拍什麼樣「有創意」的廣告片都無濟於事。正如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所說:一個廣告運動的效果更多的是取決於你產品的定位,而不是你怎樣寫廣告(創意)。經一輪深入溝通後,加多寶公司最後接受了建議,決定暫停拍廣告片,委託成美先對紅罐王老吉進行品牌定位。
按常規做法,品牌的建立都是以消費者需求為基礎展開,因而大家的結論與做法亦大同小異,所以僅僅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並不能讓紅罐王老吉形成差異。而品牌定位的制定,是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通過了解消費者認知,提出與競爭者不同的主張。
又因為消費者的認知幾乎不可改變,所以品牌定位只能順應消費者的認知而不能與之沖突。如果人們心目中對紅罐王老吉有了明確的看法,最好不要去嘗試冒犯或挑戰。就像消費者認為茅台不可能是一個好的「啤酒」一樣。所以,紅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不能與廣東、浙南消費者的現有認知發生沖突,才可能穩定現有銷量,為企業創造生存以及擴張的機會。
為了了解消費者的認知,一方面研究紅罐王老吉、競爭者傳播的信息,另一方面,與加多寶內部、經銷商、零售商進行大量訪談,完成上述工作後,聘請市場調查公司對王老吉現有用戶進行調查。以此基礎進行綜合分析,釐清紅罐王老吉在消費者心智中的位置——即在哪個細分市場中參與競爭。
在研究中發現,廣東的消費者飲用紅罐王老吉主要在燒烤、登山等場合。其原因不外乎「吃燒烤容易上火,喝一罐先預防一下」、「可能會上火,但這時候沒有必要吃牛黃解毒片」。
而在浙南,飲用場合主要集中在「外出就餐、聚會、家庭」。在對當地飲食文化的了解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該地區消費者對於「上火」的擔憂比廣東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消費者座談會桌上的話梅蜜餞、可口可樂都被說成了「會上火」的危險品而無人問津。(後面的跟進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發現可樂在溫州等地銷售始終低落,最後兩樂幾乎放棄了該市場,一般都不進行廣告投放。)而他們對紅罐王老吉的評價是「不會上火」,「健康,小孩老人都能喝,不會引起上火」。這些觀念可能並沒有科學依據,但這就是浙南消費者頭腦中的觀念,這是研究需要關注的「唯一的事實」。
消費者的這些認知和購買消費行為均表明,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並無「治療」要求,而是作為一個功能飲料購買,購買紅罐王老吉的真實動機是用於「預防上火」,如希望在品嘗燒烤時減少上火情況發生等,真正上火以後可能會採用葯物,如牛黃解毒片、傳統涼茶類治療。
再進一步研究消費者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則發現紅罐王老吉的直接競爭對手,如菊花茶、清涼茶等由於缺乏品牌推廣,僅僅是低價滲透市場,並未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定位。而可樂、茶飲料、果汁飲料、水等明顯不具備「預防上火」的功能,僅僅是間接的競爭。
同時,任何一個品牌定位的成立,都必須是該品牌最有能力占據的,即有據可依。如可口可樂說「正宗的可樂」,是因為它就是可樂的發明者,研究人員對於企業、產品自身在消費者心智中的認知進行了研究 ,結果表明,紅罐王老吉的「涼茶始祖」身份、神秘中草葯配方、175年的歷史等,顯然是有能力占據「預防上火的飲料」這一定位。
由於「預防上火」是消費者購買紅罐王老吉的真實動機,自然有利於鞏固加強原有市場。而能否滿足企業對於新定位「進軍全國市場」的期望,則成為研究的下一步工作。通過二手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表明,中國幾千年的中醫概念「清熱祛火」在全國廣為普及,「上火」的概念也在各地深入人心,這就使紅罐王老吉突破了涼茶概念的地域局限。研究人員認為:「做好了這個宣傳概念的轉移,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紅罐王老吉就能活下去。」
至此,品牌定位的研究基本完成。在研究一個多月後,成美向加多寶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報告,首先明確紅罐王老吉是在「飲料」行業中競爭,競爭對手應是其他飲料;其品牌定位——「預防上火的飲料」,獨特的價值在於——喝紅罐王老吉能預防上火,讓消費者無憂地盡情享受生活:吃煎炸、香辣美食,燒烤,通宵達旦看足球…… 這樣定位紅罐王老吉,是從現實格局通盤考慮,主要益處有四:
其一,利於紅罐王老吉走出廣東、浙南
由於「上火」是一個全國普遍性的中醫概念,而不再像「涼茶」那樣局限於兩廣地區,這就為紅罐王老吉走向全國徹底掃除了障礙。
其二,避免紅罐王老吉與國內外飲料巨頭直接競爭,形成獨特區隔
其三,成功地將紅罐王老吉產品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淡淡的中葯味,成功轉變為「預防上火」的有力支撐;
·3.5元的零售價格,因為「預防上火」的功能,不再「高不可攀」;
·「王老吉」的品牌名、悠久的歷史,成為預防上火「正宗」的有力的支撐。
其四,利於加多寶企業與國內王老吉葯業合作
正由於加多寶的紅罐王老吉定位在功能飲料,區別於王老吉葯業的「葯品」,因此能更好促成兩家合作共建「王老吉」品牌。兩家企業共同出資拍攝一部講述王老吉涼茶創始人行醫的電視連續劇《嶺南葯俠》。
成美在提交的報告中還提出,由於在消費者的認知中,飲食是上火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辛辣」、「煎炸」飲食,因此建議在維護原有的銷售渠道的基礎上,加大力度開拓餐飲渠道,在一批酒樓打造旗艦店的形象。重點選擇在湘菜館、川菜館、火鍋店、燒烤場等。
憑借在飲料市場豐富經驗和敏銳的市場直覺,加多寶董事長陳鴻道當場拍板,全部接受該報告的建議,決定立即根據品牌定位對紅罐王老吉展開全面推廣。
「開創新品類」永遠是品牌定位的首選。一個品牌如若能夠將自己定位為與強勢對手所不同的選擇,其廣告只要傳達出新品類信息就行了,而效果往往是驚人的。紅罐王老吉作為第一個預防上火的飲料推向市場,使人們通過它知道和接受了這種新飲料,最終紅罐王老吉就會成為預防上火的飲料的代表,隨著品類的成長,自然擁有最大的收益。
確立了紅罐王老吉的品牌定位,就明確了營銷推廣的方向,也確立了廣告的標准,所有的傳播活動就都有了評估的標准,所有的營銷努力都將遵循這一標准,從而確保每一次的推廣,在促進銷售的同時,都對品牌價值(定位)進行積累。
這時候才可以開始廣告創意,拍廣告片。
品牌定位的推廣
明確了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什麼定位,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推廣品牌,讓它真正地進入人心,讓大家都知道品牌的定位,從而持久、有力地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緊接著,成美為紅罐王老吉制定了推廣主題「怕上火,喝王老吉」,在傳播上盡量凸現紅罐王老吉作為飲料的性質。在第一階段的廣告宣傳中,紅罐王老吉都以輕松、歡快、健康的形象出現,避免出現對症下葯式的負面訴求,從而把紅罐王老吉和「傳統涼茶」區分開來。
為更好地喚起消費者的需求,電視廣告選用了消費者認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個場景:吃火鍋、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條、燒烤和夏日陽光浴,畫面中人們在開心享受上述活動的同時,紛紛暢飲紅罐王老吉。結合時尚、動感十足的廣告歌反復吟唱「不用害怕什麼,盡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費者在吃火鍋、燒烤時,自然聯想到紅罐王老吉,從而促成購買。
紅罐王老吉的電視媒體選擇主要鎖定覆蓋全國的中央電視台,並結合原有銷售區域(廣東、浙南)的強勢地方媒體,在2003年短短幾個月,一舉投入4000多萬元廣告費,銷量立竿見影,得到迅速提升。同年11月,企業乘勝追擊,再斥巨資購買了中央電視台2004年黃金廣告時段。正是這種疾風暴雨式的投放方式保證了紅罐王老吉在短期內迅速進入人們的頭腦,給人們一個深刻的印象,並迅速紅遍全國大江南北。
2003年初,企業用於紅罐王老吉推廣的總預算僅1000萬元,這是根據2002年的實際銷量來劃撥的。紅罐王老吉當時的銷售主要集中在深圳、東莞和浙南這三個區域,因此投放量相對充足。隨著定位廣告的第一輪投放,銷量迅速上升,給企業極大的信心,於是不斷追加推廣費用,滾動發展。到2003年底,僅廣告投放累計超過4000萬元(不包括購買2004年中央台廣告時段的費用),年銷量達到了6億元——這種量力而行、滾動發展的模式非常適合國內許多志在全國市場,但力量暫時不足的企業。
在地面推廣上,除了強調傳統渠道的POP廣告外,還配合餐飲新渠道的開拓,為餐飲渠道設計布置了大量終端物料,如設計製作了電子顯示屏、燈籠等餐飲場所樂於接受的實用物品,免費贈送。在傳播內容選擇上,充分考慮終端廣告應直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將產品包裝作為主要視覺元素,集中宣傳一個信息:「怕上火,喝王老吉飲料。」餐飲場所的現場提示,最有效地配合了電視廣告。正是這種針對性的推廣,消費者對紅罐王老吉「是什麼」、「有什麼用」有了更強、更直觀的認知。目前餐飲渠道業已成為紅罐王老吉的重要銷售傳播渠道之一。
在頻頻的消費者促銷活動中,同樣是圍繞著「怕上火,喝王老吉」這一主題進行。如在一次促銷活動中,加多寶公司舉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綠水青山任我行」刮刮卡活動。消費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樣,可獲得當地避暑勝地門票兩張,並可在當地渡假村免費住宿兩天。這樣的促銷,既達到了即時促銷的目的,又有力地支持鞏固了紅罐王老吉「預防上火的飲料」的品牌定位。
推廣效果
紅罐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和傳播,給這個有175年歷史的、帶有濃厚嶺南特色的產品帶來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紅罐王老吉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4倍,由2002年的1億多元猛增至6億元,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出廣東,2004年,盡管企業不斷擴大產能,但仍供不應求,訂單如雪片般紛至踏來,全年銷量突破10億元,以後幾年持續高速增長,2008年銷量突破100億元大關。
結語
紅罐王老吉能取得巨大成功,總結起來,以下幾個方面是加多寶公司成功的關鍵所在:
· 為紅罐王老吉品牌准確定位;
· 廣告對品牌定位傳播到位,這主要有兩點:
廣告表達准確;
投放量足夠,確保品牌定位進入消費者心智。
· 企業決策人准確的判斷力和果敢的決策力;
· 優秀的執行力,渠道控制力強;
· 量力而行,滾動發展,在區域內確保市場推廣力度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Ⅳ 成都餐飲市場研究報告
去網上自己查下吧
有很多信息和範文的!
這里都是刷分的!
包括我了
Ⅳ 廣告招牌、電視、書籍報刊用字不規范調查報告
一、不是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飯店門口:「抄」飯
2、修車店門口:補胎「沖」氣
3、零售店鋪門口:「另」售
4、傢具店門口:家「俱」
5、裝潢店門口:裝「璜」
6、失物廣告:失物「啟示」
7、安裝公司門口:「按」裝
8、洗車店門口:洗車打「臘」
9、飯店門口:「合」飯
10、水果店門口:「波」蘿
11、飯店菜單:雞「旦」
12、五金店標牌:「扦」座
13、體育用品店標牌:「蘭」球
14、快餐店門口:大排「擋」
15、農貿市場標牌:「蕃」茄
16、停車場招牌:「仃」車收費
17、嚴打宣傳標語:嚴「歷」打擊
18、某機場橫幅:年「青」
19、某交通宣傳標語:超限超載「殆」害無窮
20、某食堂菜牌:魚「園」
二、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葯品廣告:「咳」不容緩
2、山地車廣告:「騎」樂無窮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眼鏡廣告:一「明」驚人
5、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6、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7、網吧廣告:一「網」情深
8、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鍾「琴」
9、熱水器廣告:隨心所「浴」
10、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1、服裝店廣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廣告:「衣衣」不舍
13、某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14、某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15、胃葯廣告:一「不」到「胃」
16、賽馬廣告:樂在「騎」中
17、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18、快餐店廣告:「燒」勝一籌
19、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列印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
23、塗料廣告:好色之塗
24、冰箱廣告:製冷鮮鋒
25、治痔瘡葯廣告:有痔無恐
26、花園公寓廣告:隨寓而安
27、跳舞機廣告:聞「機」起舞
28、海鮮廣告:領「鮮」一步
29、口腔門診廣告:「快治」人口
30、禮品店廣告:「禮」所當然
傢具店把廣告打成「傢俱」
一飯店招牌上則寫了「十三太飽」
一房地產廣告的「十面埋富」十分顯眼
醫葯商家打出「下斑莫逗留」之類諧音取義的廣告語
「停」字寫成「仃」,快餐寫成餐字的左上部,雞蛋寫成「雞旦」,各種啤酒寫成「各種啤灑」
-- 2002年中國十大失敗廣告語
1、柒牌西服 讓女人心動的男人
2、送禮就送腦白金
3、九鑫蟎婷香皂:看,你把蟎蟲傳染給了女兒
4、天之嬌子 笑看風雲淡
5、當頭發愛上肥料 好的出乎意料
6、達諾日夜片 你的新選擇
7、陳小春之鴻星爾克鞋
8、來來往往 喝杯枝江
9、張衛健之喜之郎
10、斯達舒之胃你好嗎篇
昨天上街買點小東西,遠遠聽到一輛宣傳車的高音喇叭在重復播報著什麼。車到近處,恍然大悟——廣告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滬杭羊毛衫大減價,並且用特別醒目的字體和顏色表白「拆屋賣瓦湊路費」。我不驚啞然失笑!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廣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媒體不乏令人記憶猶新的廣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見也並非個別現象。「跳樓價」、「忍痛大放血」、「驚天動地大減價」之類低劣廣告語屢見不鮮。
這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廣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二是刻意誇大、誠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態使然。希望「拆屋賣瓦湊路費」之類的蹩腳廣告早日消失。
門店的牌匾、店名是顧客記住店內特色的標志符。如今,島城店鋪遍地開花,人們越來越講求「視覺沖擊」,各種個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製造看點賣點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詞被新奇的名稱替代,成了門店誘人眼球、招攬生意的字型大小招牌。
門店的牌匾店名不僅僅是一個標志符號,還可從中窺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調和思想境界。一個新奇好記、響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讓顧客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館「愛情麻辣燙」、「食為天」等因影視劇的熱播而一夜成名,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走過路過怎能不讓人有進店瞧瞧的慾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認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亂真」,於是,「東來順」火了,街頭又出現了各種「來順」;「張大媽」出名了,「李大嬸」、「王大爺」也「出門」了。還有一些為求奇特而不惜藉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諧音字做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裝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樣的粥,看的人眼花繚亂,用上海話讀起來,是作天作地!浦東大道上一家服裝店,名叫衣依布舍,當時坐在公交車上,看看窗外地風景,就對這個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意來自依依不捨。十全街與烏鵲橋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發店,店名叫「頂剪」。一位顧客這樣理解這個店名:「頂剪」是「頂尖」的諧音,意為「技術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發行業;「頂」又可理解為「頭頂」,表明服務對象是「頭發」―――二個字的店名表達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鋪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攬顧客進門的作用。一家雜貨店,店名叫「雜七雜八」;一家專賣大尺碼服裝的店叫「胖子沒煩惱」,店名把市場定位、效果表達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內褲專賣店,名叫「內酷坊」,「內酷」為「內褲」的諧音,「酷」意為「時尚」。碧鳳坊有家服裝店,名叫「穿幫」,意為「幫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長服裝搭配。「穿幫」在蘇州話中是「露餡」的意思,貶義褒用,哪料反響很好,不少顧客就是沖著這個店名進門的。
「衣客隆」董事長夏薇很重視店名,自己開的服裝店名字都很別致,分別叫「武裝」「風度」「邊緣」等。她說,顧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會激起顧客了解這家店及其店內商品的願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攬顧客的高招之一。
我認為,好的店名應該易懂好記,有廣泛的認知度,富有親切感,方便傳播,最好從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用語中去尋找;別具一格,能夠吸引顧客眼球,表達豐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如果能夠把市場定位、行業特徵包含在店名中則更屬上乘。但有關人士認為,起好的店名雖然能夠帶來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經營業績好壞還是取決於商品、服務質量和品種等基礎要素。門店的招牌要搶眼不僅靠獵奇,即便用諧音也要「諧」得有譜,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響,包裝門店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商品服務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顧客的心,讓店名變成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還有,關於不規范用字,一是使用繁體字(注冊商標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題字和注冊商標繁體字未打上「R」標志;二是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或中外文並用時未以規范漢字為主、外國文字為輔,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廣告用字現象;三是使用錯字、別字;四是廣告使用成語不符合規定,引起誤導;五是保健品宣傳、廣告用語不規范。「PK」近來時常出現在報紙上。雖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這兩個字母縮寫代表的意思,但這樣的片語用法違反了國家規定。報紙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對「PK」應加雙引號,同時要加註漢語譯文,如:「PK」(比試)。
還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會誤倒許多人的,產生對語文的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錯別字處處可見。
Ⅵ 街道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350字左右,急急急
昨天上街買點小東西,遠遠聽到一輛宣傳車的高音喇叭在重復播報著什麼。車到近處,恍然大悟——廣告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滬杭羊毛衫大減價,並且用特別醒目的字體和顏色表白「拆屋賣瓦湊路費」。我不驚啞然失笑!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廣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媒體不乏令人記憶猶新的廣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見也並非個別現象。「跳樓價」、「忍痛大放血」、「驚天動地大減價」之類低劣廣告語屢見不鮮。
這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廣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二是刻意誇大、誠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態使然。希望「拆屋賣瓦湊路費」之類的蹩腳廣告早日消失。
門店的牌匾、店名是顧客記住店內特色的標志符。如今,島城店鋪遍地開花,人們越來越講求「視覺沖擊」,各種個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製造看點賣點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詞被新奇的名稱替代,成了門店誘人眼球、招攬生意的字型大小招牌。
門店的牌匾店名不僅僅是一個標志符號,還可從中窺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調和思想境界。一個新奇好記、響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讓顧客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館「愛情麻辣燙」、「食為天」等因影視劇的熱播而一夜成名,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走過路過怎能不讓人有進店瞧瞧的慾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認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亂真」,於是,「東來順」火了,街頭又出現了各種「來順」;「張大媽」出名了,「李大嬸」、「王大爺」也「出門」了。還有一些為求奇特而不惜藉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諧音字做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裝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樣的粥,看的人眼花繚亂,用上海話讀起來,是作天作地!浦東大道上一家服裝店,名叫衣依布舍,當時坐在公交車上,看看窗外地風景,就對這個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意來自依依不捨。十全街與烏鵲橋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發店,店名叫「頂剪」。一位顧客這樣理解這個店名:「頂剪」是「頂尖」的諧音,意為「技術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發行業;「頂」又可理解為「頭頂」,表明服務對象是「頭發」―――二個字的店名表達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鋪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攬顧客進門的作用。一家雜貨店,店名叫「雜七雜八」;一家專賣大尺碼服裝的店叫「胖子沒煩惱」,店名把市場定位、效果表達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內褲專賣店,名叫「內酷坊」,「內酷」為「內褲」的諧音,「酷」意為「時尚」。碧鳳坊有家服裝店,名叫「穿幫」,意為「幫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長服裝搭配。「穿幫」在蘇州話中是「露餡」的意思,貶義褒用,哪料反響很好,不少顧客就是沖著這個店名進門的。
「衣客隆」董事長夏薇很重視店名,自己開的服裝店名字都很別致,分別叫「武裝」「風度」「邊緣」等。她說,顧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會激起顧客了解這家店及其店內商品的願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攬顧客的高招之一。
我認為,好的店名應該易懂好記,有廣泛的認知度,富有親切感,方便傳播,最好從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用語中去尋找;別具一格,能夠吸引顧客眼球,表達豐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如果能夠把市場定位、行業特徵包含在店名中則更屬上乘。但有關人士認為,起好的店名雖然能夠帶來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經營業績好壞還是取決於商品、服務質量和品種等基礎要素。門店的招牌要搶眼不僅靠獵奇,即便用諧音也要「諧」得有譜,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響,包裝門店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商品服務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顧客的心,讓店名變成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還有,關於不規范用字,一是使用繁體字(注冊商標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題字和注冊商標繁體字未打上「R」標志;二是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或中外文並用時未以規范漢字為主、外國文字為輔,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廣告用字現象;三是使用錯字、別字;四是廣告使用成語不符合規定,引起誤導;五是保健品宣傳、廣告用語不規范。「PK」近來時常出現在報紙上。雖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這兩個字母縮寫代表的意思,但這樣的片語用法違反了國家規定。報紙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對「PK」應加雙引號,同時要加註漢語譯文,如:「PK」(比試)。
還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會誤倒許多人的,產生對語文的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錯別字處處可見。贊同
0| 評論
Ⅶ 高中研究報告
食物科學和營養學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學科,其原因部分是因為該學科固有的意義,部分是因為有關的知識正在增長,新技術正在飛速發展。
從世界意義來看,近年來一個最有意義的進展大概就是對蛋白質需要的重新估價。現在更多人認為,對成年人來說,蛋白質的需要曾經被過分的誇大了,以前曾認為世界上許多地區是蛋白質不夠(或者說有差距),現在看來,應當是能量的差距,從實際意又來看,這就意味著某些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原本以增加蛋白質食物的供應為目標的各種努力,現在應轉為增進食物總產量的方法為目標。而在許多發達地區,雖不缺少蛋白質,但由於動物蛋白的成本高,就使得新品種的植物性蛋白食物得到了發展。
飲食與疾病的關系是一個意義越來越大和人們越來越關心的領域,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許多人是太胖了,而肥胖對健康是一種威脅。因而對於通過運動來減輕體重的興趣就日益增長。冠心病與飲食有關的證據促使許多人去重新估價飲食中動物脂肪和糖的地位。飲食中纖維素的作用是目前爭論很多、研究很多的一個問題。總之飲食與健康之間的綜合關系,現在正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中國菜餚之所以風靡世界,主要原因在於它有著數千年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應正確對待我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在新的高度,用全新的標准去正視自身的不足,繼承並發展我國的飲食文化事業。
中國有善於吸收並發展外來文明的優秀傳統,如佛之於唐,科學啟蒙之於明末,馬克思主義之於"五·四"',現代市場經濟之於今日等。當然,我們也是善於創造而且取得了許許多多偉大成就的民族,在向外來文明的學習過程中也有創造,我們走過的和正在走的道路是民族文化傳統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創新與引進相結合。作為一名學生,遵循我們的校訓將中華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如何使中國作為世界"美食的國度"這一殊榮繼承光大,就是2l世紀乃至今後幾個世紀要努力奮斗的目標之一。
我們身處在上海這樣一個海納百川、博採眾長的國際化大都市,作為一名可能是第三代、第四代的外埠移民,前輩優良的飲食傳統文化仍要繼承,但是要科學的、有選擇的繼承和發揚。而我們這里有很多同學對飲食與健康、國內外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希望通過一些己掌握的、或是未知的知識去解釋一些疑問,所以我們組成了這樣一個大課題組,共同探討一些飲食方面的問題,第一系列我們研究探討的是有關不同地域的傳統菜系,初步形成以下的開題和中期報告。
附 開題報告: 《四川榮系文化》
一、課題名稱《四川菜系文化》
二、開題時間:2000.11.28
三、課題組成員:裴秉政、賀子宇等
四、研究目的
"民以食為天",這幾乎是一條永恆的真理,而飲食文化則必然成為人們永恆的話題。在世界飲食圈內,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一顆古老而又璀璨的明星。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為祖國悠久的飲食文化而自豪,同時也有必要去了解本國的文化。而川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具有著獨特的風味,而四川獨特的文化環境則是這種獨特風味的土壤。這種風味夾帶著一種地區文化向全國乃至全世界蔓延,並漸漸被人們接受和喜愛、尤其是上海,近年來各種火鍋店,各種川菜館在大街小巷安家,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已將舌頭沉浸於川菜的麻辣之中,已將自已融入與川菜文化之中。看來,研究一下四川菜系的特色及其利弊是十分必要的。本小組選定此題目作為研究性課題,希望通過研究能對四川菜系有全面的了解,進而對四川文化乃至整個中國飲食文化能有一個深刻的剖析。
五、目前已取得成果
在對川萊文化研究之前,我們要對四川菜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通過查閱文獻記載和網上資料,目前本小組己取得以下成績和信息。
1.四川菜系的歷史
四川省位於長江中上游,四山環抱,江河縱橫,沃野千里,物產豐富,古稱"開府之國"。川菜的烹飪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川菜名揚於古代的巴國和蜀國,西周至春秋時代己具雛形。經歷了秦朝和三國,到西晉,川府一帶的烹任水平已達到相當程度。到宋明兩代風格更加突出。著名的"東坡肉"即可為證。而在北京都城已出現"川飯店"。到清代,川菜發展成菜系,獲得"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稱。
2.四川菜系特色
首先,川菜取材廣博,原料奇美;其次,調味各變味型多樣。它利用咸、甜、辣、麻、改五種基本口味,調和變化,諸味高低起伏,各顯特色。尤其是對辣麻味的運用,更是精妙不盡在言中。在烹任技藝中,尤以可煎可炒和干燒干煸最具特色。川菜講究刀功、火候、千變萬化。另外所?quot;川戲離不了幫腔,川菜少不了好湯"也確實如此。
3.人們在四川菜繫上的誤區
川萊在辣椒的使用上,可因料而異,同時因人制宜,巧妙配合,適應性強,為川菜特有的風格。但人們往往認為川萊只有一個"麻"、一個"辣"字,味道再怎麼變也跳不出這個圈子,因此,有些不敢吃辣的人望"川"生畏。其實,這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川菜的大眾便餐和家常萊以麻辣見長,特別是在辣味的運用上講求多祥,精益求精,調味細膩,靈活多變,獨樹一幟。但宴席菜餚,以五味調和,清淡為主,大小菜者一千多種,麻辣味只佔十之一二。川菜味別有咸鮮、咸甜、怪味、薑汁、蒜泥、糖醋、芥末、荔枝等二十多種。它講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長。調味如此多變,又怎麼只有一個"辣"字。
4.川菜中"辣"的益處
川菜中的"辣",主要來源於辣椒。辣椒是"譽滿全球"的嗜好性食品。它之所以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除了獨特的口味外,還與它具有營養保健功能密切相關。每克辣椒維生素C含量高速198毫克,居蔬菜的首位,維生素B,胡蘿卜素以及銀、鐵等礦物質合量亦較豐富。1克紅辣椒中能撮2毫克維生索C,這對預防壞血病有很大作用。我國中醫認為辣椒"性味乾熱,祛邪逐寒,明目殺蟲,溫而不猛"。現代醫學臨床證明,辣椒能緩解腸腹冷痛,制止痢疾,殺抑胃腹內寄生蟲,控制心臟病及冠狀動脈硬化;還能刺激口腔粘膜;引起胃的蠕動,促進唾液分泌,增強食慾,促進消化。
六、將要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對於川菜文化,本小組還有以下問題有待研究:
首先,川菜的最主要特點是辣,不僅僅在四川:在雲南、貴州甚至湖南、廣西一帶,都是"一餐無辣飯不飽",這便是問題之所在。中國北方吃辛辣用以禦寒,但在溫暖的南方,為什麼仍有那麼多人偏愛辣味。辣能刺激人們食慾固然是一種說法,但四川一帶千年以來形成一種以辣味主要特色的菜系,必然有它的特殊原因。或許和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關,或許這和某些歷史原因有關,或許這和當地的文化有關,但這些僅僅是假設。這個問題我們將做進一步的研究,查閱資料,訪問一些上海四川人,准備從地理、歷史、文化各方面了解四川,而不是將川菜系孤立地研究。我們希望通過研究後能將川菜與當地文化聯系起來,得到確切的答案。
另外,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辣椒的益處我們己列舉很多,但它必然有弊處。除了對人們的腸胃會造成刺激以外,我們目前還未了解它其他的不利方面。我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四川當地必有一些地區病,那些在四川地區常見的疾病和症狀會不會和當地的飲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有,會不會和當地人慣於吃辣有關?地區飲食文化必然有利有弊,但川菜的弊處我們還有待研究。我們希望通過收集資料,訪問一些醫院和營養師,最終能得到確切的結論。
畢竟,我們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川菜文化仍有許多奧秘有待我們去發掘,路還在繼續,我們仍需努力。表9-l系我們的開題報告審批表。
附 中期課題報告: 《探究寧波菜風味之弊端》
一、課題名稱:《探究寧波菜風味之弊端》
開題時間:2000年11月7日
課題組成員:李暉、吳凱、鄭煒峰等
研究目的:
1.寧波菜作為中國傳統菜餚之一,在江浙地區廣受歡迎,我們上海很多家庭的餐桌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寧波萊,可以說寧波菜是上海家庭餐桌上的一大組成部分。我們渴望健康,希望平時的飲食更為合理。
2.我們研究寧波萊在某些方面對人體的危害,旨在讓人們改進一些錯誤的飲食結構、飲食習慣,從而做到對一些疾病的預防。
3.好的飲食習慣對個人的健康狀況大有好處,我們渴望健康,希望平時的飲食更合理。
二、研究成果
1.腌制食品的危害
寧波菜的一大特色便是腌制食品,鹹菜、咸魚、火腿、香腸等食品,均合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硝酸鹽可還原成亞硝酸鹽。在寧波菜腌制過程中,也往往使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如用量不當,均有形成亞硝胺的危險,同時在人們的唾液中也存在著一定量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新鮮蔬菜都含有一定量無毒的硝酸鹽,在鹽腌過程中,它會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鹽腌後4小時亞硝酸鹽開始明顯增加,14-20天達到高峰,此後又逐漸下降。因此,要麼吃4小時內的暴腌鹹菜,否則宜吃腌30天以上的。亞硝酸鹽可引起青紫等缺氧症狀,還會與食品中的仲胺結合形成致癌的亞硝胺。亞硝酸鹽被吃到胃裡後,在胃酸的作用下與蛋白質分解產物二級胺反應生成亞硝胺。胃內還有一類細菌叫硝酸還原菌,也能使亞硝酸鹽與胺類結合成亞硝胺。胃酸缺乏時,此類細菌生長旺盛。故不論胃酸多少均有利於亞硝胺的產生。亞硝胺其有強烈的致瘍作用,主要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腸癌等。
亞硝酸胺是大家所公認的強致癌物質。亞硝胺是一類有機化合物。簡單地說,亞硝胺是由硝酸根和胺類組成的化合物。亞硝胺的種類很多,有人對一百多種亞硝胺進行了動物試驗,發現其中八十多種有致癌性。實驗證明,只有同時攝入胺類及亞硝酸鹽,在人體內即可自行合成亞硝胺,而亞硝胺對人體的重要器官如肝、胃、腸、腎等都有可能誘發腫瘤。亞硝酸胺可在人體內合成,每人每天所投入的亞硝酸鹽和硝酸鹽,在人體內胃或腸道中與仲胺作用,極易生成亞硝酸胺,從而增加了它對人體的危險性。
因此,避免亞硝酸胺的合成就必須從斬斷它的前期物質亞硝酸鹽開始,亞硝酸鹽導致人急性中毒的劑量是0.003~0.005克,每人每天投入的安全值為0.003~0.005克。如果超出安全值的話,亞硝酸胺在人體內就可能造成危害,誘發肝癌,還可引起食管、胃、小腸、肺、膀胱等系統出現腫瘤。
附:亞硝跋鹽的危害理論論證
亞硝酸鹽與肌肉中的乳酸作用產生游離亞硝酸。亞硝酸極不穩定,於是分解產生NO,NO與肌紅蛋白結合,形成對熱穩定的亞硝基肌紅蛋白。其反應式如下:
OH OH
/ /
NO2-十CH3CHCOOH→HNO2十CH3CHCOO-
3HCO2→H十十NO3-十2NO十H2O
Mb(肌紅蛋白)十NO→MbNO(亞硝基肌紅蛋白里鮮紅色)
毒性:小白民經口 LC50 220 毫克/公斤
ADI:暫定0~0.2毫克/公斤(亞硝酸鹽總量以亞硝酸鈉計)。它是食品添加劑中毒性較強的物質之一,極量一次為0.3克。攝入多量亞硝酸鹽後可使正鐵血紅蛋白變成高鐵血紅蛋白而失去攜氧功能,引起腸原性青紫病例,但在正常使用劑量情況下不會引起此症。亞硝酸鹽還可與二級胺(仲胺)形成亞硝胺,是一種致癌物。因此,要嚴格控制其限量。
最大使用量:0.1克/公斤,其殘留量以亞硝酸鈉計,肉類罐頭不得超過0.05克/公斤,肉製品不得超過0.03
克/公斤。
2.過量食鹽投入的危害
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氮化鈉,此外還合有鈣、砍等人體所需要的其他元素。食鹽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有人認為菜淡無味,咸則味鮮;吃得咸些有利健康。其實如果在食品中加入的鹽太多,不僅不可口,甚至還會出現苦澀味。國內外醫學實踐研究表明,過量食鹽對人體健康並無好處。成年人每天投入體內的含鹽量最好控制在5-10克,從事繁重體力勞動以及在高溫下作業、出汗較多的人,每天攝入體內的合鹽量最多不應該超過3.5如果食鹽過多,就要大量飲水,飲後又會大量排尿,這時鈣、磷也隨之排泄,腎小管對鈣、磷的吸收成少。為了保持血槳中鈣和磷的一定濃度,人體自身便發生音鹽的溶解,使子鈣、骨磷進入血管。如果這種情況持續長久,必然會產生骨骼的脫鈣現象,這就是人們價說的"飲食過成會傷骨"。如果人們每天攝入體內的食鹽過量,就易得高血壓病,還會使某些循環、泌尿系統疾病患者病情惡化。多食鹽對漸趨年老,尤其是正值更年期的婦女極為不利,會使他們易於急躁、固執、脾氣變壞。
因此,每日食鹽要因人而異,做到限量節制。而寧波地區的食品普遍偏咸,合食鹽較多,可能會影響到人體健康。
附:食鹽衛生要求
①感官指示:白色,味咸,無可見的外來雜物,無苦味、澀味,無異臭
②理化指示:井鹽、礦鹽理化指示
氯化納(%,以干基計) 井鹽>97 礦鹽>96 水不這物(%) 平鍋鹽<0.4 真空制鹽<O.1 硫酸鹽(%) 井鹽<2 礦鹽<4 鎂(%,以毫克計)<0.5 鋇(毫克/公斤,以Ba計)<20 氟(毫克/公斤,以F計) 井鹽<2.5 礦鹽(5 砷(毫克/公斤,以As計)<0.5 鉛(毫克/公斤,以Pb計)<1 鋅(毫克/公斤,以zn計)<5 ②海鹽、湖鹽理化指示 氯化鈉(%,以干基計)>97 水不溶物(%)<0.4 硫酸鹽(%) 鎂(%,以毫克計)<0.5 鋇(毫克/公斤,以Bs計)<20 氟(毫克/公斤,以F計)<2.5
砷(毫克/公斤,以As計)<O.5 鉛(毫克/公斤,以Pb計)<1
3.海鮮食品的危害
新鮮的海蟄合水多,皮體較厚,還含有毒素,只有經過食鹽加明礬鹽清皇次(俗稱三礬)使鮮海蟄脫水三次,才能讓毒素隨水排盡。三礬海蟄淺紅或淺黃色,厚薄均勻有韌性,用力擠也擠不出水,這種海蟄方可食用。到海蟄產地旅遊,會遇到克售不經處理或只經1-2次鹽漬處理的海蟄,你可千萬別去品嘗或選購。
而在海產製品中,胺類的存在非常普遍,烏賊魚和黃魚中仲胺含量為30-150毫克/公斤,干魷魚令的仲胺含量高達230毫克/公斤。寧波萊本來就含較多的硝酸根;胺類和硝酸根化合生成亞硝酸胺是大家所公認的強致瘤物質,可能會對人體有害。
海產品中普遍合有碘,離子態砍投入過多對入體不利,而碘離子被食物中的硝酸鹽氧化生成單質碘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
以上即為我們小組總結的傳統寧波菜幾點問題,當然有一些問題仍待解決,主要有:
1.腌制食品中亞硝酸鹽危害的定量研究。
2.海產品中的碘離子被食物中的硝酸鹽氧化生成
單質碘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程度尚不明確。
3.如何消除或減少亞硝酸鹽對人體的危害。
4.食鹽攝入過量的危害程度。
Ⅷ • 街頭錯別字的調查報告(要1000字)
昨天上街買點小東西,遠遠聽到一輛宣傳車的高音喇叭在重復播報著什麼。車到近處,恍然大悟——廣告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滬杭羊毛衫大減價,並且用特別醒目的字體和顏色表白「拆屋賣瓦湊路費」。我不驚啞然失笑!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廣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媒體不乏令人記憶猶新的廣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見也並非個別現象。「跳樓價」、「忍痛大放血」、「驚天動地大減價」之類低劣廣告語屢見不鮮。
這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廣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二是刻意誇大、誠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態使然。希望「拆屋賣瓦湊路費」之類的蹩腳廣告早日消失。
門店的牌匾、店名是顧客記住店內特色的標志符。如今,島城店鋪遍地開花,人們越來越講求「視覺沖擊」,各種個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製造看點賣點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詞被新奇的名稱替代,成了門店誘人眼球、招攬生意的字型大小招牌。
門店的牌匾店名不僅僅是一個標志符號,還可從中窺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調和思想境界。一個新奇好記、響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讓顧客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館「愛情麻辣燙」、「食為天」等因影視劇的熱播而一夜成名,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走過路過怎能不讓人有進店瞧瞧的慾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認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亂真」,於是,「東來順」火了,街頭又出現了各種「來順」;「張大媽」出名了,「李大嬸」、「王大爺」也「出門」了。還有一些為求奇特而不惜藉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諧音字做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裝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樣的粥,看的人眼花繚亂,用上海話讀起來,是作天作地!浦東大道上一家服裝店,名叫衣依布舍,當時坐在公交車上,看看窗外地風景,就對這個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意來自依依不捨。十全街與烏鵲橋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發店,店名叫「頂剪」。一位顧客這樣理解這個店名:「頂剪」是「頂尖」的諧音,意為「技術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發行業;「頂」又可理解為「頭頂」,表明服務對象是「頭發」―――二個字的店名表達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鋪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攬顧客進門的作用。一家雜貨店,店名叫「雜七雜八」;一家專賣大尺碼服裝的店叫「胖子沒煩惱」,店名把市場定位、效果表達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內褲專賣店,名叫「內酷坊」,「內酷」為「內褲」的諧音,「酷」意為「時尚」。碧鳳坊有家服裝店,名叫「穿幫」,意為「幫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長服裝搭配。「穿幫」在蘇州話中是「露餡」的意思,貶義褒用,哪料反響很好,不少顧客就是沖著這個店名進門的。
「衣客隆」董事長夏薇很重視店名,自己開的服裝店名字都很別致,分別叫「武裝」「風度」「邊緣」等。她說,顧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會激起顧客了解這家店及其店內商品的願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攬顧客的高招之一。
我認為,好的店名應該易懂好記,有廣泛的認知度,富有親切感,方便傳播,最好從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用語中去尋找;別具一格,能夠吸引顧客眼球,表達豐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如果能夠把市場定位、行業特徵包含在店名中則更屬上乘。但有關人士認為,起好的店名雖然能夠帶來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經營業績好壞還是取決於商品、服務質量和品種等基礎要素。門店的招牌要搶眼不僅靠獵奇,即便用諧音也要「諧」得有譜,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響,包裝門店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商品服務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顧客的心,讓店名變成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還有,關於不規范用字,一是使用繁體字(注冊商標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題字和注冊商標繁體字未打上「R」標志;二是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或中外文並用時未以規范漢字為主、外國文字為輔,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廣告用字現象;三是使用錯字、別字;四是廣告使用成語不符合規定,引起誤導;五是保健品宣傳、廣告用語不規范。「PK」近來時常出現在報紙上。雖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這兩個字母縮寫代表的意思,但這樣的片語用法違反了國家規定。報紙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對「PK」應加雙引號,同時要加註漢語譯文,如:「PK」(比試)。
還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會誤倒許多人的,產生對語文的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錯別字處處可見。
Ⅸ 關於「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
街頭錯別字調查報告作文 2008-07-23 13:10:17 閱讀695 評論5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從古代到現代,我國文化素質上了幾個台階。但在生活中,在街頭補導老或巷尾時常出現人為錯別字。這些錯別字的存在造成了許多人看了誤以為然。
因此7月21日下午14點整,我和李瑞、賈春笛、魏永旭等人去了四海公園附近做了街頭錯別字的調查。
經過調查,我們在金福利蛋糕店的玻璃上發現了兩個錯別字「批(比)薩」,「旦(蛋)糕」。這發現讓我們不禁笑出了聲,因為「旦」「蛋」字完全沒有相像之處。只是讀音相同。竟然會寫錯。接著我們向四海公園走去。因銀行前面的停車牌上「辦」公的「辦」寫成「為」、 。到四海公園里。我們心情愉快了許多。一張氣喘吁吁的臉變成了滿面笑容的面孔,本想可以休息了。但這時一位發宣傳單的阿姨恰好從我們身邊走過遞給我們各一份宣傳單。無意中我在上面又發現了一個錯別字「舊傢俱(具)」這時我們只好繼續「工作」了。哈哈,又多了一個錯別字。此時此刻我還能笑得出來?多了一個錯別字代表我們這些老百姓對漢字還不了解。我對自己剛剛想過的話感到慚愧。
四海公園釣魚區牌子上把「元」寫成「無」隨後我們到了附過的菜市場上。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在菜牌子上發現他們把「豆腐」寫成「豆付」。而旁邊的縫補店把「補」寫成「 襖」字。
晚上我隨著爸爸到華洋大灑店吃飯。然而我又發現了錯別字依然生存著。在大排檔的牌子上「羊蠍子」錯寫成「羊羯子」。旁邊連修車店把「摩托車」寫成「么托車」。我還看見了錯別字「年青(輕)人」、「分辯(辨)」、「另(零)售」……字。
這一天下來我發現了十幾個錯別字。如果把蛇口的錯別字找出來,那就不計其數了。
中國文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而給整個城市社會的文化生活造成了混亂。比如:錯別字的泛濫、生搬硬造、語言不詳、詞不達意。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禮儀之邦。所以我們在開店還是宣傳單上都不能寫有錯別,這樣才能給看的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在此我希望同學們寫完作業不妨多細心檢查看看是否有錯別字的存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