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原子能市場調查與預測

原子能市場調查與預測

發布時間:2021-05-24 02:05:52

A. 原子能和核能一樣嗎

不一樣 原子核結構的闡明和原子能的開發利用是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重大突破。人類到二十世紀初才逐漸認識原子核。人為地促使原子核內部結構發生變化,釋放出其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加以利用,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才實現的,這就是原子能工業的開端。現在,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原子能工業已形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國防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0000在談原子能的應用以前,有必要對原子能有一個了解。原子能是原子核內蘊藏的能量。不同原子核其結合的緊密程度不同,它們的核子平均結合能也不一樣。中等質量的原子核結合得最緊密,平均結合能最大。較重和較輕的原子核其平均結合能都略小。使平均結合能小的原子核轉變成平均結合能大的原子核,就可能獲得原子能。也就是說,一個重核裂變成兩個較輕的核 ,後者結合得更緊密,會釋放出能量;兩個輕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核,後者結合得緊密,也會釋放出能量。因此有兩種釋放原子能的方法——核裂變和核聚變。所以,原子能其實是原子核能,叫核能比叫原子能更為確切。在這里,原子能與核能是同義的。
0000現在,從五個方面簡要介紹原子能的應用。
00001、不幸的是,原子能的最初應用是製造原子彈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這是用鈾-235製造的原子彈。它在廣島市中心的500米高空爆炸,一瞬間整個廣島市一片火海,約有20萬廣島市民在這場悲劇中喪命。三天後,也就是8月9日,美國的第二枚原子彈投到了日本的長崎,這是用鈈-239製造的原子彈,又造成11萬人死亡。
0000為什麽要用鈾-235製造原子彈?因為鈾-235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易於發生裂變的唯一原子。當用中子轟擊鈾-235原子核時,它裂變成鋇和氪兩個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和2—3個中子。產生的新的中子再轟擊其它的鈾-235原子核,再引起裂變,又放出2—3個中子,如此連續進行下去,形成自持的鏈鎖反應,使越來越多的鈾-235原子核參與裂變,釋放出驚人的能量。如果1千克鈾-235完全裂變,可釋放出約2萬噸TNT當量的能量。 然而, 鈾-235 在天然鈾中只佔0.7% ,剩下的99.3%是極不易裂變的鈾-238。為了製造原子彈,鈾-235的含量必須達到90%以上。要把鈾-235的含量從天然鈾中的0.7%提高到製造原子彈需要的90%以上,是一項非常復雜、非常艱難的科研任務。這是因為鈾-235和鈾-238是同位素,它們的化學性質相同,無法用化學方法將它們分開。如果用物理方法將它們分開,由於鈾-235和鈾-238的原子質量數很相近,只相差約1%,也是很困難的。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不管化多少費用也要進行分離鈾-235的研究,直到成功為止。後來,美國科學家費了很大的力氣用電磁法從天然鈾中分離出製造原子彈用高濃度的鈾-235。電磁法分離鈾同位素因效率低、成本高,早已被淘汰。以後相繼開發出氣體擴散法和氣體離心法分離鈾同位素的技術,能大規模地從天然鈾中分離出鈾-235。隨著氣體離心法分離鈾同位素技術的不斷完善,它已逐漸取代能耗高的氣體擴散法,成為當前最有競爭力的鈾同位素分離技術。
0000原子彈是利用普通烈性炸葯起爆,產生向心聚焦的壓縮波,將次臨界質量的核裝料鈾-235瞬間猛烈壓緊,使其達到超臨界狀態,並適時提供中子,實現自持鏈鎖核裂變反應而導致核爆炸。
為什麼投到日本長崎的是用鈈-239製造的原子彈?當時的情況是,一方面從天然鈾中分離鈾-235的技術處在摸索之中,短時間能否取得突破沒有把握;另一方面發現中子的速度減慢到一定程度(後來證明,當中子的能量為幾十電子伏時,鈾-238俘獲中子的能力非常強)後,易被鈾-238原子核俘獲,後者經兩次β衰變成鈈-239。鈈-239的性質類似於鈾-235,當中子轟擊鈈-239的原子核時易發生裂變,並釋放出巨大能量和2-3個中子。為了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美國採用兩條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抓緊研究從天然鈾中分離鈾-235的技術,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利用鈾-238生產鈈-239的研究。利用鈾-238生產鈈-239的技術難點是如何將鈾-235裂變時射出的中子速度(能量分布在0、05—10 MeV范圍內,平均能量約為2 MeV,相當於20000 Km/s 的速度,是快中子)減慢,使其能被鈾-238原子核俘獲。1942年在美國的義大利人費米發明了原子反應堆,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在反應堆內生產出鈈-239,通過後處理從鈈鈾混合物中提取出鈈-239,作為原子彈的裝料。美國為了檢驗這兩種原子彈威力,在日本廣島投下的是用鈾-235製造的原子彈,在日本長崎投下的是用鈈-239製造的原子彈。
0000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的第四年,即1949年,前蘇聯成功地進行了原子彈爆炸試驗,此舉震憾了美國。於是,1950年1月,美國擬定了製造比原子彈更具威力的氫彈的計劃。氫彈是根據兩個較輕的原子核氘和氚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時能釋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進行研製的。由於參與聚合反應的原子核之間有很強的靜電斥力,在一般條件下不可能發生聚合反應。只有當原子核處於非常高的溫度(幾千萬度以上)下,才具有足夠的動能去克服其間的靜電的斥力而互相接近,發生核聚變反應。氫彈是利用原子彈爆炸時產生的高溫,引發氫同位素氘和氚原子核間的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一般氫彈的爆炸威力可從60萬噸到300萬噸TNT當量。1952年11月,美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爆炸試驗。1953年,前蘇聯也進行了氫彈試驗。英國和法國分別於1952年和1960年爆炸了自己的原子彈。我國於1964年和1967年先後成功地進行了原子彈和氫彈試驗。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於1974年和1998年進行了原子彈試驗。
0000繼原子彈、氫彈以後,又出現了中子彈。中子彈是一種以高能中子為主要殺傷因素、相對減弱沖擊波和光熱輻射的小型氫彈。中子彈對人及生物殺傷更厲害,而對建築物和設備破壞較小。我國也掌握了製造中子彈的技術。
00002、原子能發電
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中,最典型的當數原子能發電,也稱核電。如果說原子彈的爆炸是瞬間、不受控制地進行的鈾-235或鈈-239核裂變鏈鎖反應的結果,那麼原子能發電站利用的能量是來受控狀態下持久進行的鈾-235或鈈-239核裂變鏈鎖反應。一種可以人為控制核裂變反應快慢並能維持鏈鎖核裂變反應的裝置叫做反應堆。費米發明的反應堆是用來生產鈈-239的,這種反應堆叫做生產堆。原子能發電站的核心也是反應堆,它是用反應堆內核裂變反應產生的巨大熱量生成飽和蒸汽驅動氣輪機發電,這種反應堆叫做動力堆。原子能發電與用煤、用油發電的區別僅在於產生熱量的裝置不同,前者是原子能反應堆,後者是燃煤、燃油鍋爐。
0000反應堆的類型很多,但它主要由活性區,反射層,外壓力殼和屏蔽層組成。活性區又由核燃料,慢化劑,冷卻劑和控制棒等組成。現在用於原子能發電站的反應堆中,壓水堆是最具競爭力的堆型(約佔61%),沸水堆佔一定比例(約佔24%),重水堆用的較少(約佔5%)。壓水堆的主要特點是:1)用價格低廉、到處可以得到的普通水作慢化劑和冷卻劑,2)為了使反應堆內溫度很高的冷卻水保持液態,反應堆在高壓力(水壓約為15.5 MPa )下運行,所以叫壓水堆;3)由於反應堆內的水處於液態,驅動汽輪發電機組的蒸汽必須在反應堆以外產生;這是藉助於蒸汽發生器實現的,來自反應堆的冷卻水即一迴路水流入蒸汽發生器傳熱管的一側,將熱量傳給傳熱管另一側的二迴路水,使後者轉變為蒸汽(二迴路蒸汽壓力為6—7 MPa,蒸汽的溫度為275—290 ℃);4)由於用普通水作慢化劑和冷卻劑,熱中子吸收截面較大,因此不可能用天然鈾作核燃料,必須使用濃縮鈾(鈾-235的含量為2—4%)作核燃料。沸水堆和壓水堆同屬於輕水堆,它和壓水堆一樣,也用普通水作慢化劑和冷卻劑,不同的是在沸水堆內產生蒸汽(壓力約為7 MPa),並直接進入氣輪機發電,無需蒸汽發生器,也沒有一迴路與二迴路之分,系統特別簡單,工作壓力比壓水堆低。然而,沸水堆的蒸汽帶有放射性,需採取屏蔽措施以防止放射性泄漏。重水堆是用重水作慢化劑和冷卻劑,因為其熱中子吸收截面遠小於普通水的熱中子吸收截面,所以可以用天然鈾作為重水堆的核燃料。所謂熱中子,是指鈾-235原子核裂變時射出的快中子經慢化後速度降為2200 m/s、能量約為1/40 eV的中子。熱中子引起鈾-235核裂變的可能性,比被鈾-238原子核俘獲的可能性大190倍。這樣,在以天然鈾為燃料的重水堆中,核裂變鏈鎖反應可持續進行下去。由於重水慢化中子不如普通水有效,因此重水堆的堆芯比輕水堆大得多,使得壓力容器製造變得困難。重水堆仍需配備蒸汽發生器,一迴路的重水將熱量帶到蒸汽發生器,傳給二迴路的普通水以產生蒸汽。重水堆的最大優點是不用濃縮鈾而用天然鈾作核燃料,但是阻礙其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重水很難得到,因為在天然水中重水只佔1/6500。
0000前蘇聯於1954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掀開了人類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新的一頁。英國和美國分別於1956年和1959年建成原子能發電站。到2004.9.28,在世界上31個國家和地區,有439座發電用原子能反應堆在運行,總容量為364.6百萬千瓦,約佔世界發電總容量的16% 。其中,法國建成59座發電用原子能反應堆,原子能發電量占其整個發電量的78%;日本建成54座,原子能發電量占其整個發電量的25%;美國建成104座,原子能發電量占其整個發電量的20%;俄羅斯建成29座,原子能發電量占其整個發電量的15% 。我國於1991年建成第一座原子能發電站,包括這一座在內,現在投入運行的有9座發電用原子能反應堆,總容量為660萬千瓦。我國另有2座反應堆在建設中。我國還為巴基斯坦建成一座原子能發電站。
0000原子能發電比常規發電的主要優點是:1)能量高度集中,燃料費用低廉,綜合經濟效益好。1公斤鈾-235或鈈-239提供的能量在理論上相當於2300噸無煙煤。在現階段的實際應用中,1公斤天然鈾可代替20—30噸煤。雖然原子能發電一次性基建投資較大,可是核燃料費用比煤和石油的費用便宜得多。所以,原子能發電的總成本已低於常規發電的總成本。2)因所需燃料數量少而不受運輸和儲存的限制。例如,一座100萬千瓦的常規發電廠,一年需要燒掉300萬噸煤,平均每天需要一艘萬噸輪來運煤。而使用原子能發電,一年只需要30噸核燃料。3)污染環境較輕。原子能發電不向外排放CO、 SO2、 NOX 等有害氣體和固體微粒,也不排放產生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原子能發電站日常放射性廢氣和廢液的排放量很小,周圍居民由此受到的輻射劑量小於來自天然本底的1%。大量釋放放射性物質的嚴重事故,則發生的概率極低,全世界10000堆年的運行歷史中只發生過一次波及廠外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它是運行人員違章操作和反應堆本身設計缺陷(缺乏必要的安全屏障)所造成的。大家可能聽說過美國三里島原子能發電站的事故,這次事故是由於人為失職和設備故障造成。由於反應堆有幾道安全屏障,該事故中無一人死亡,80公里以內的200萬人口中平均受到的輻射劑量還不及佩帶一年夜光錶受到的劑量。
0000可能有人要問,反應堆會不會像原子彈那樣爆炸?這是不會的,其原因至少有三條:1)原子彈使用的核燃料中90%以上是易裂變的鈾-235,而發電用反應堆使用的核燃料中只有2—4%是易裂變的鈾-235;2)反應堆內裝有由易吸收中子的材料製成的控制棒,通過調節控制棒的位置來控制核裂變反應的速度;3)冷卻劑不斷地把反應堆內核裂變反應產生的巨大熱量帶出,使反應堆內的溫度控制在所需范圍內。
0000可能有人也要問,為什麼一些國家不輕易轉讓原子能發電技術呢?這是因為反應堆用於發電的同時,在反應堆內還產生一定量的鈈-239(除大部分中子轟擊鈾-235原子核使其發生裂變外,仍有一部分中子被鈾-238原子核俘獲使後者變成鈈-239。在反應堆內生成的鈈-239中,約有50%以上再被中子轟擊發生裂變,釋放出能量,使核燃料增殖;其餘不到50%的鈈-239留在反應堆內。),經後處理可將鈈-239提取出來,用於製造原子彈。重水堆產生的鈈-239約為壓水堆的兩倍。
00003、推進動力
0000將反應堆產生的熱量帶到蒸汽發生器,由蒸汽發生器產生的飽和蒸汽驅動汽輪機而提供推進動力。大家熟悉的核潛艇、核動力航空母艦和原子能破冰船,都是由原子能提供的推進動力。
由於核潛艇有常規潛艇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已成為現代海軍中的主力戰艦。核潛艇的主要優點是:1)續航力大。續航力是指裝一次燃料能持續航行的距離。對核潛艇來說,水下續航力可達7.5萬海里;而常規潛艇的水下續航力只有100—400海里(與航速有關), 因為它在水下是靠蓄電池作能源來推進的,隔一定時間需浮出水面或浮至通氣管深度利用柴油發電機組對蓄電池進行充電。2)航速高。核潛艇水下航速可達30節(1節為1海里/時)以上,且經常以最大航速航行;而常規潛艇水下最大航速為15—20節,但由於受到蓄電池的限制一般不以最大航速航行。3)隱蔽性能好。核潛艇在水下停留時間約2500小時,而常規潛艇僅10—20小時。世界上已建造的核潛艇約500艘,配備的反應堆近700座,超過了已建造的用於原子能發電的反應堆的總數。1971年我國建成第一艘核潛艇,並試航成功。1988年我國成功地完成了從水下核潛艇發射彈道導彈的試驗。
0000核動力航空母艦同樣具有高航速下續航力大的優點,它能長期保持30節以上的航速而無須擔心燃料的消耗。它不但不需要補給燃料的後勤艦隊,還比同等級常規航母多攜帶一倍的航空燃料和武器。其續航力為100萬海里。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於1960年建造的「企業號」航空母艦。俄羅斯和法國也分別擁有核動力航空母艦。
0000世界上第一艘原子能破冰船,是前蘇聯於1959年建造的。它比常規動力破冰船有突出優點:1)由於無須儲備大量燃料,船的載重量不會因燃料消耗而減小,其破冰能力始終保持不變;2)軸功率可達75000馬力,能在冰厚為 2.0—2.5米的北極區航行;而常規破冰船的軸功率在25000馬力左右,一般只能在冰厚為0.7—0.9米的地方航行;3)續航力不受限制。
00004、供熱
0000利用反應堆產生的能量直接供熱,有十分廣闊的市場。例如,建設一座20萬千瓦的低溫供熱堆,每年消耗二氧化鈾僅1 噸,它可以為500萬平方米的建築供暖。而為同樣建築面積供暖的鍋爐,每年需要燒煤30萬噸。如果以15年為期進行比較,核供熱的成本比煤供熱便宜。世界上前蘇聯,加拿大,瑞典和我國都為寒冷地區建造了低溫供熱反應堆。
00005、放射性同位素和輻射的應用
0000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處在周期表同一位置的原子,叫做同種元素的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是穩定的,叫做穩定同位素。而另一些同位素其原子核是不穩定的,它能自發地放射出α、β、γ射線,這種同位素叫做放射性同位素。在目前已知的2000種放射性同位素中,除了50餘種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以外,其餘都是人工制備的放射性同位素。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備方法大體上有三種:在核反應堆中制備,簡稱堆照同位素;用帶電粒子加速器制備,簡稱加速器同位素;從核燃料後處理料液中提取同位素,稱為裂片同位素。現在,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已成為一種產業,其產值已達到幾十億美元。放射性同位素和輻射主要應用在以下五個方面:
00001) 治癌,滅菌,殺蟲,培育植物新品種。利用大劑量的輻射能殺死癌細胞,可以治療癌症,所謂「放療」,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利用中等劑量的輻射,進行滅菌消毒、殺滅害蟲,還可抑制發芽變質以利於食品的防腐和保鮮。利用小劑量的輻射,誘發基因突變,培養出具有所需品質的農作物新品種。
00002)作為示蹤原子,用於科學研究、臨床診斷和工農業生產。只要在所研究的對象中加入微量放射性同位素,即「貼上標記」,就足以跟蹤所研究對象參與各種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生理過程中的行為和變化。這種同位素示蹤方法,已成為科學研究、臨床診斷、環境保護和工農業生產中一種極有用的工具。例如,用鍀-99診斷腦瘤,用碘-131測量肝腎功能和脂肪代謝,用碳-14跟蹤土壤和植物中營養物的遷移,用鈷-60測定管道堵塞部位等。現在講一個看起來是笑話,其實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示蹤的試驗。1911年有一個叫赫維塞的人,包租了一套住房,幾天後他發現女房東老是將上頓沒吃完的剩菜改頭換面一下,然後當作新菜給他吃,他想發作又苦無證據。後來,他暗中將放射性同位素放入他沒吃完的剩菜中,吃飯時他先用儀器測一下。若沒有放射性即為新菜,若有放射性即為剩菜。遇到剩菜他便罷吃,要求換新菜,准確度十分高。經過幾次較量,女房東再也不敢給他吃剩菜了。
00003)用於檢測物體內部的缺陷和資源的勘探。利用輻射透過物體時其各部位因密度不同引起的射線衰減的不同,可對物體的內部缺陷或結構進行無損檢測和研究;也可用來勘探煤、石油、天然氣和一些金屬礦藏。電子直線加速器應用於海關的集裝箱貨物在線檢查,以截獲走私及危險物品。
00004)輻射化工。它是利用輻射引發有機高分子的聚合或交聯等反應,生成新的高分子材料,或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絕緣、耐熱、耐腐蝕、阻燃等性能。其中,發展很快的是熱收縮材料,例如輻照過的聚乙烯在受熱後收縮,緊緊包在物體的外表面,起良好的絕緣、防潮、密封的作用。還可利用輻射對塗層進行固化。
0000 5)製造特種電源。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時釋放的能量,可以用來製造特種電源——放射性同位素電池。這種電池具有結構緊湊,免維護,運行可靠,不受環境影響等特點。該電池的功率可以從幾毫瓦到上百瓦,使用壽命從數月到幾十年不等。放射性同位素電池用於人造衛星,也用於海面航標、水下聲納發生器等。其缺點是成本高、效率低,因而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0000從以上介紹已經看到,人類生活與生產已經離不開原子能了。可以預測,二十一世紀將是核能、核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擴大應用的新時代。大家可能從報紙(解放日報2003年2月21日第6版)上看到,和平利用輕同位素氘和氚原子核聚變能已提到議事日程,將於10年後,即2013年通過國際科學合作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熱核反應堆。我國正式加入該項計劃。《解放日報》(2003.01.24,第3版)還報導美國總統布希已批准研製核動力飛船,用於探索遙遠的星際。這種飛船在宇宙中的飛行速度將高達8.7萬公里/小時,是常規航天器速度的3倍,用60天時間可飛到火星。我們國家計劃加速發展核電,核電裝機容量要從現在的600多萬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3600萬千瓦,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每年都要有1-2台百萬千瓦的核電站投入運行。
0000有關原子能的應用就介紹到這里。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由於本人的知識所限,難免有錯誤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

B. 核能給國家帶來了哪些影響

在早先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宏觀管理體制及「罕轉民」的運行機制較差。先以中國為例。

中國在20世紀50~60年代,逐步形成了一套科技管理體制。當時,需要研究什麼項目,幾乎就成立什麼部院。此後,又成為國家一個個獨立的產業部門。例如,為實施原子能原子彈工程(當時稱「596工程」),中國建立了第二機械工業部;為實施火箭導彈航天工程,中國建立了第七機械工業部。需要研究什麼學科或課題就成立什麼研究所或研究室。例如,二機部北京401研究所(對外稱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即今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101研究室是反應堆實驗室;201研究室,是加速器實驗室。每個部、所、室,都是一個龐大的機構;例如,二機部有30萬職工隊伍,5萬科技人員;401所且不說在「文革」以前,就是將放射性同位素應用、放射生物與放射醫學、堆工程、受控熱核反應以及高能物理等部分先後分出以後,在20世紀70年代,該所主要研究領域還有核物理、放射化學與放射化工、堆科學以及同位素制備等,共有21個研究室,連家屬及臨時工在內超過10000人。每個研究所都已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並牢牢地紮根於所在地區,「割據」成一大塊獨立的自然經濟式的科學城區,構成了一個「小社會」。必須指出,像401這樣的院所,在我國並非鳳毛麟角,中央各部委及中國科學院約有1000家(750所高等院校不算在內)。

中國的這種管理體制是模仿前蘇聯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中國和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等國,當今天面臨經濟轉軌時,在核工業等領域首先就有一個如何尋找出路的問題。

俄羅斯有座城市叫謝韋爾斯克,但人們在地圖上卻無法找到它。它的佔地面積不小,直徑達數十公里,人口約10萬。街道、廣場、住宅、工業區……都呈封閉狀。到處是哨兵、警衛、巡邏犬、警戒線。進入該市的一切車輛、行人及物品都要接受嚴格檢查。

這座城市籠罩著濃厚的神秘色彩。這簡直是座與世隔絕的城市。

謝韋爾斯克的秘密不久前才逐漸被披露,可以公開說出它的位置,離托木斯克大約半小時的路程。它於1954年建成,城內有西伯利亞化工聯合工廠,該工廠的主要產品是用於製造核武器的鈈,即原子彈「芯」。這就是這座城市的秘密所在。

這里的一切都編成了代碼,沒有真正的名字。

昔日,通過鐵路把謝韋爾斯克生產的鈈運到另外一座秘密的城市阿爾扎馬斯,在這里製造原子彈,訂貨單源源不斷。生產線年復一年地運轉,為國家製造核武器。

謝韋爾斯克的工廠目前處在半停產狀態。鈈的訂貨量只剩下原來很小的一部分。現在也不再把鈈運往任何地方了,直接貯藏在倉庫里。這里貯存的鈈足可以數次毀滅地球。

是美國人「挽救」了這座城市,他們決定向這里購買原子彈「芯」。於是,傳送帶現在開始反向工作:阿爾扎馬斯不斷地向謝韋爾斯克運送原子彈。在謝韋爾斯克工廠的一個專門車間里拆卸這些原子彈,從中提取鈈。想要進入這車間必須經過原子能工業部長的許可。

工廠要對鈈進行「稀釋」,使其成為核電站可以利用的普通燃料。美國人購買鈈的目的就在於此。

美國人的合同簽了30年,他們要購買500噸昂貴的燃料,謝韋爾斯克因此能夠定期發工資,而且沒有遣散專家。大家現在都能相當平靜地看待未來。

現在整個俄羅斯都發生了變化,這里同樣也受到了影響。過去要花2個月時間才能辦妥進入該市的許可證,現在只須不到一周。但進入該市依然需要辦理一系列手續。

俄羅斯的另一個核秘密城市則有著另一番景象。

位於莫斯科以東400公里的莫爾多維亞森林中有一個叫阿爾扎馬斯-16的禁區,這就是近50年來,俄羅斯聯邦的主要核武器設計中心。

在3號試驗場的四周修建了6米高的土堤,土堤外又種植了高大的松樹和白樺樹。多次的核爆炸就在這里進行。前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阿爾扎馬斯-16設計的;世界最大當量為1億噸的氫彈也在此設計,並於1961年在此進行了爆炸試驗。前蘇聯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彈頭和第一枚彈頭分導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也都誕生在這里。

前蘇聯氫彈計劃創始人之一安德烈·薩哈羅夫曾在這里工作過20年。全俄羅斯約有3000名腦子里裝有核武器設計思想的科學家,其中有一半是在阿爾扎馬斯;另一半是在車里雅賓斯克。

被稱為「阿爾扎馬斯-16」的區域有10萬居民,因為有不少猶太核科學家,因而又被稱作「新耶路撒冷」。這是俄羅斯10個絕密城市中最神秘的一個,也是俄羅斯軍界、工業界集團的主要堡壘。

建設阿爾扎馬斯-16的工作是從1946年開始的,

那裡本是俄羅斯的一個叫做薩羅瓦的小鎮。到1949年夏天,他們已經製造出一顆准備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試驗的原子彈。

當年在阿爾扎馬斯-16工作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如果試驗失敗,他們幾乎肯定會受到嚴厲懲罰。他們的擔心是正確的。

20世紀90年代公開的檔案披露,當時的蘇聯領導人之一的貝利亞已擬好了一份如果原子彈試驗失敗,將被處決或監禁的主要物理學家的名單。但是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這些物理學家全都得到了勛章。

前蘇聯科學家們知道怎樣保守秘密。整個20世紀70年代,阿爾扎馬斯-16城所有居民的證件上都是用同一個地址:莫斯科十月大地街1號36號樓。那隻是莫斯科的一座普通的公寓樓。後來,當那裡的居民得知曾有10萬人「居住」在他們的樓里後都大吃一驚。

實際上,阿爾扎馬斯-16城裡的傑出科學家都住在寬敞的別墅里。城裡最漂亮的一座別墅是為著名物理學家薩哈羅夫建造的。不過他拒絕住進去。

這里的居民住在鐵絲網後面。所有安全措施都像是在國境線上,地上撒了沙子以顯示腳印,邊界哨兵配備著沖鋒槍和軍犬,日夜守衛著這個國中之國。

過去幾年俄羅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而阿爾扎馬斯-16城卻依然如故。

這樣,阿爾扎馬斯-16的處境就很困難了;到了1993年,阿爾扎馬斯-16城的居民有3個月拿不到工資。他們聚集在市體育館,揚言要罷工。後來在政府答應支付部分欠款後,才避免了工作人員的這場罷工。有的科學家說:「太讓人難過了,我覺得我們成了我們國家不需要的人了。」另外一些人則盼望有朝一日權威物理學家能比列車員掙得多。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經濟出現衰退,嚴重地威脅著阿爾扎馬斯的生存,居住在這里的10萬居民要重新尋求出路。

後來阿爾扎馬斯和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立實驗室談判,同意聯手共同進行核合作研究。在3號試驗場進行了首次爆炸裝置起爆試驗,結果證明,俄羅斯擁有最好的爆炸裝置,而美國擁有最好的監測設備。雙方已進行了18次聯合實驗。據報道,20世90年代中期,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和美國能源部所屬的其他實驗室已提供阿爾扎馬斯每年運營經費的10%,約500萬美元,雙方合作的領域是反應堆安全和清除污染等技術。

由於雙方合作順利,使阿爾扎馬斯許多核武器專家能安心留下來。

擁有9500名造詣較高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阿爾扎馬斯市,環境優美,自然條件獨特。近年來,除與美國合作外,也在「軍轉民」上尋找出路,其「軍轉民」產品已佔總產值的10%~15%,這個比例今後計劃要提高到50%以上。

作為威懾力量的核武器,過去,它已經為尋求和平,溝通人類感情和國家之間的理解,並為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目前,正在從它至高無上的全盛時期跌落下來。

帶有放射性的核能正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新的位置。但核能無論定位如何,其價值將是永恆的,由於其蘊藏的巨大能量,今後它將為造福人類立新功。

就中國而言: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的幾天,周恩來總理就詢問有關河西走廊上空放射性煙雲的情況。正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我國早在1964年,就考慮到核試驗從大氣層轉向地下發展的趨勢,制定了平洞、豎井試驗場的各種方案。

國家衛生部1975年組織大批醫務工作者對敦煌、酒泉等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居民健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進行有限的核試驗至今沒有發現對居民健康有不利的影響。衛生部的實測數據還表明,全球性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由於當時的蘇聯與美國進行核爆炸引起的。他們兩家的核試驗造成的核污染占總污染量的90%以上。

20世紀60年代,有一次核試驗前,投彈飛機正在准備起飛。國務院的會議廳里,周總理仔細詢問了核爆炸雲的走向,當他確信放射性煙雲的下風不可能到達某國上空時,他才批准了核爆炸試驗。

強烈的責任感、歷史感和憂患意識縈繞在中國核決策人員的心頭。

1986年,國際和平年。這年春天,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已多年未進行大氣層核試驗,今後也將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秋天,人們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心豎起一塊花崗岩紀念碑。

蘑菇雲從羅布泊上空消失了。大漠深處,當年大氣層核試驗的指揮部變成一堆廢墟,駐扎過試驗大軍的營盤成了黃羊的樂園。

有人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當初我們不搞原子彈、氫彈、導彈,而把那些人力、物力用來建造高層公寓和立交橋,用來製造汽車和家電,豈不更好?

中國的政治家及軍事科學家們是這樣回答的:

「這當然是美好的願望。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火箭,衛星,我們能有今天的地位嗎?我們能有這樣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來搞建設嗎?」

是的,昨天,為了不再任人欺凌,為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我們鑄造起和平盾牌;今天,為早日實現最終消除核武器的崇高目標,中國向世界宣告:暫停核試驗。

現在,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格局,世紀之交的最大的挑戰是經濟和科技的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國防科技工業最先感受到現實涌來的時代大潮。長期處於神秘狀態的核技術已經撩開了面紗,和船舶、航空、航天工業一樣走向民間。

核電的光明正在走進尋常百姓家。中國已形成從核電科研、設計、試驗,到各種大型設備加工製造、施工、安裝、調試等完整的核電體系。

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40億公斤。核技術應用於醫學,也在中國得到發展,現在全國每年接受核醫學治療的病人達400萬人次。

作為在核領域中耕耘的廣大科技人員,也正在從「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困境中走出來。

中國的核能及核技術正在轉向。

核武器中的「彈芯」,可以讓它變成蘑菇雲,危害人與生物圈;但是,經過稀釋加工後,也可以讓它向人類輸送電力,造福於社會,原子彈里能夠飛出「核鳳凰」。

C.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及選擇動因分析

此文原載《國土資源情報》2005年第2期

綜觀各國自然資源管理,大致經歷了由被動的、「後發性」的、解決糾紛式的管理,到逐步理性,逐步進入主動、「先導性」的科學與法制管理。盡管各國存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制度選擇的差異,但對資源的管理都是相當重視的,都設有專門部門、機構,管理一類或幾類自然資源。本文在考察分析部分國家資源管理機構的設置、職能的履行和演進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資源管理的三種模式,即集中、相對集中和分散管理;為了深入了解某種資源的管理,這里選擇了土地、礦產、海洋、森林資源作較具體的分析,部分國家涉及了水、草原資源管理問題。

1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

綜合考察各國自然資源管理,由於各種資源本身的差異、各國管理制度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在資源管理方式上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國家。也就是說,無論哪類國家,既找不到絕對集中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也找不到完全分散管理各種自然資源的國家。因此,本文所提的集中與分散管理模式都是相對的。

1.1 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集中管理模式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等主要資源由中央政府的一個部門統一綜合、協調管理,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實行的是集中管理模式。美國的土地、礦產、森林(部分)由內政部集中統一管理;加拿大的礦產、森林、土地(部分)由自然資源部集中統一管理;俄羅斯的礦產、海洋、環境等統一歸自然資源部管理。

集中管理模式的特徵表現為:

(1)過程的漸進性。這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程度有關。在人類歷史發展的初期,即使近代的大部分時期,由於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較少,處於人少資源豐富的狀態下,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十分有限,表現為資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無限制地利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的增加,人與自然的平衡被逐步打破,需要對某些短缺資源的使用加以控制和配置管理,而短缺資源的種類還會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而增加,為降低社會對資源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實行集中管理成為必然。另外,各種資源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如森林生長在土地上,礦產埋藏在地下,顯然森林的養育、採伐等管理活動離不開土地的管理;礦產的開發不依土地的佔有、使用為前提也無從談起。因此,各種資源的協調、綜合管理逐步走向集中是大勢所趨。

(2)資源的充足性。資源開發在本國的出口創匯、增加就業、穩定經濟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如美國的天然氣、銅、鋅礦產量居世界首位,煤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其他礦產有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鋁、秘等。又如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出口國之一,其產品的80%用於出口,豐富的礦產包括金、銀、銅、鈾、石油、天然氣、煤等60餘種;在自然資源產業直接就業人數達到96.9萬,相關間接服務人員也有97萬。自然資源產業投資佔到全國新增投資的24%。正因為資源開發利用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對資源管理部門特別重視,要求集中多方面力量協調各種關系。

(3)體制的適應性。指的是國有資源所有權、處置權和管理權基本一致的管理體制。集中管理的是國有部分資源。美國和加拿大的土地、礦產、森林等資源所有權分屬聯邦政府、省(州)政府和私人所有,處置權和管理權也分別在三個主體。當然,起主導作用的仍是聯邦和省政府,私人處於從屬地位。

(4)發展的帶動性。包括經濟發展、工業水平和調查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發展加大了資源的需求規模和種類,工業化水平的提高為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類資源的綜合效益發揮奠定了基礎,資源調查技術的提高為全面了解資源情況、信息化服務等提供了條件。另外,市場化水平和社會組織的健全也是這類國家的共同特點。

1.2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相對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中央政府部委以下的二級機構管理或少數專門的中央政府部委對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的管理,以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較為典型。如法國的能源和其他礦產由經濟、財政和工業部統一管理,地產由稅務總局的地產管理局統一管理,海洋資源由法國海洋國務秘書處集中管理(宋國明,「法國國土資源管理與產業管理的方式」,《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2期)。在德國,與自然資源管理相關的部門包括財政部、司法部、環境保護部、經濟技術部、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經濟合作與發展部;聯邦機構未設單獨的內閣級資源管理機構,土地、礦產、海洋、水等資源管理機構設在相關部內的司局或部門(付慶雲,「德國自然資源管理」,《國土資源情報》,2004年第3期)。日本的資源管理機構主要是產業經濟省。

資源相對集中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經濟發達對各種資源需求強度大。據聯合國《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20世紀中期,全世界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30億噸標准燃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達到87億噸標准燃料,80年代一躍達到100億噸標准燃料。由此可見,全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消耗是逐步增加的。另外,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礦產品消費量下降,而人均礦產品消費量上升,如圖1(胡小平,「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的關系對比分析」,《國土資源經濟研究參考》,2003-3-25)所示,而且,這種對資源的需求強度彈性系數很小。正是在國內需求強勁,甚至剛性的情況下,政府部門為保證國民生活質量不受或少受影響,必須組織強有力的政府機構擴大對外交往,以最大限度滿足國內各方面需要。如日本在經濟產業省設置資源能源廳,負責礦產和能源的開發管理。

圖1 1998年世界不同收入國家人均GNP與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關系圖

(2)資源缺乏對進口資源依賴程度高。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歐洲的英、法、德等,亞洲的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多年的國內資源開發和消費彈性很低的情況下,其供應量和消費量嚴重失調,對各種資源的國外供應依賴程度逐漸增強。

法國自然資源不豐富。所需鐵礦石大部分依賴進口;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氣的75%靠進口。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製造、紡織、化工、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工業、食品工業和建築業等。新興工業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門均有較快發展。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http://e.sina.com.cn/a/2004-03-24/63254.html)。

又如日本,曾一度是銅的出口國,鉛和鋅的蘊藏量也較豐富,還曾有過一些較大的、著名的煤礦。但是,與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相比,無論從其礦物的蘊藏總量還是從人均佔有蘊藏量來說都是比較貧乏的,特別是石油、煤炭、鈾等能源資源尤顯缺乏。2001年,日本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石油進口量25720萬噸,進口銅精礦居世界第一位,為103.97萬噸。目前,日本的能源進口率雖然有所降低,但仍在80%左右。日本的核電在能源供給總量中佔15%~16%,但核燃料全部依賴進口。

德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更高,農產品產量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半,石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是世界第二大管道天然氣進口國,其他礦產資源也是匱乏,在西方採掘工業產品中,德國的消費量約佔10%,而自己的採掘量僅佔1%,除煤炭和鉀鹽資源豐富外,其他礦產資源或相當短缺,或完全沒有。

(3)協調機構對政府和企業溝通有力。相對集中的資源管理方式使得部門間的溝通與交流成為主要障礙,發揮協調機構的作用成為必然選擇。如日本的綜合資源能源調查會,其委員由經濟產業大臣任命,主要職能是應經濟產業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確保能源以及礦產資源的穩定有效供給,促進資源有效利用的政策進行調查審議;應經濟產業大臣或其他大臣的咨詢要求,對石油的分配等重要事項進行調查審議。該類協調機構了解企業和世界同類企業的情況,往往對政府政策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法國的水資源管理中的流域委員會,是流域水利問題的立法和咨詢機構,委員會由水戶、地方行政官員、社會組織的有關人士,特別是水利科技方面的生態學者組成。流域委員會為非常設機構,每年召開1~2次會議,通過一些決議,同時對流域長期規劃和開發利用方針、收費計劃提出權威性咨詢意見。而當地具體管理水資源的部門實際是該委員會決議的執行機構。流域委員會與流域水資源管理局的關系是咨詢制約關系,水資源工程和水管局的財務計劃,如果不能得到流域委員會的批准,就不能付諸實施。這樣的管理模式,其作用是增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決策中的民主性。

1.3 分散管理模式及其特徵

分散管理是將土地、礦產、海洋、森林、水等主要資源分別由中央政府的多個部門管理。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印度屬於這類管理模式,以印度較為典型。

印度的礦產、能源、土地、水、森林和海洋均有專門的部門管理,森林資源由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有些資源涉及多個部門管理,如能源資源分別由石油天然氣部、煤炭和礦山部、非傳統能源部管理;土地資源分別由農村發展部、城市發展部、海洋發展局負責;海洋資源不僅主要涉及到海洋開發局,還涉及到煤炭和礦山部(管理海洋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部(管理海洋石油資源)、環境和森林部(管理海洋環境)、國防部(管理水下航道、水下建築等)和沿海各邦地質局等。又如,水資源管理,水資源部是聯邦政府主要部門,但其管理還涉及到環境與森林部(水質量管理)、農村發展部(農村飲用水管理)、工業部(工業用水管理)、電力部(水力發電管理)、城市發展部(城市飲用水管理)等。歸納起來,印度自然資源管理的聯邦政府部門主要包括10個:礦山和煤炭聯合部、石油天然氣部、非傳統能源部、原子能局、農村發展部、農業部、城市發展部、海洋開發局、環境和森林部、水資源部。

巴西聯邦政府為協調管理好各種資源分別設置了全國能源、核能、石油、森林、墾殖和土地改革委員會以及全國礦業生產局。智利除在內閣設有專門的礦業部長外,還設有全國能源、銅、有色金屬委員會等(新華社國際部資料編輯室,《各國國家機構手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分散管理的特徵表現為:

(1)發展中國家,資源開發在本國經濟中佔有較重要地位。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准,年人均收入在70美元以下的即為發展中國家。處於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對各種資源的消耗均表現較突出,資源開發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也較大。印度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鋁土礦儲量佔世界第五位,煤炭產量居世界第四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

智利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業人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25%,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食品加工和采礦業、石油精煉、造紙、化工等;采礦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銅年產量約佔世界的15%,主要工業產品有石油冶煉產品、粗銅和精煉銅、水泥、粗鋼、生鐵、葡萄酒。

墨西哥是世界最大的銀生產國,佔世界總產量的1/6左右;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在南非,礦業、製造業、建築業和能源業是工業四大部門,礦產品出口約占出口收入的50%,全國約有12%的勞動力從事礦業。農林漁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在國民經濟中作用不斷減小。出口產品有黃金、金屬及金屬製品、鑽石、食品、飲料及煙草、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等製成品。主要進口機械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化工產品、石油等。

(2)資源較豐富,具備向工業化高級階段邁進的基礎。如印度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煤、鐵、錳、鉻、鈦、菱鎂礦、鈹、鋯、釷、獨居石、雲母和白雲石等礦產資源的儲藏量均居世界前列,石油、天然氣、鋁土、銅、金和鉛鋅等礦的儲量也較豐富。墨西哥的銀、石油、鉍、鎘、鉛、鋅、銅、汞、銻、硫、重晶石、螢石、鍶、錳、砷、天然鹼、硅灰石等礦種儲量居世界前列。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約30%的銅礦資源,20世紀90年代,智利的採掘業出口佔全國出口總值的45%~50%,其中82%來自銅工業,銅出口收入佔全國的40%(吳榮慶等著,《拉丁美洲若干國家礦業投資環境分析和比較研究》,中國大地出版社,2001)。

南非以豐富的礦物資源馳名世界,現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礦產有70餘種,黃金、鉑族金屬、錳、釩、鉻、鈦、硅鋁酸鹽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鑽石、石棉、銅、釩、鈾以及煤、鐵、鈦、雲母、鉛等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黃金、鑽石、釩、錳、鉻、銻、鈾、石棉等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豐富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加上先進的管理,使南非成為當今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南非是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和出口國,2001年黃金出口佔南非出口總額的11%。但近年來因國際市場黃金價格下跌,鉑族金屬已逐漸取代黃金成為最主要的出口礦產品。南非還是世界主要鑽石生產國,產量約佔世界的8.7%。南非德比爾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生產和銷售公司,總資產200億美元,其營業額一度佔世界鑽石供應市場90%的份額,目前仍控制著世界毛坯鑽石貿易的60%。

(3)綜合協調機構作用大,保證了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上面列舉的巴西、智利等國都設有綜合協調委員會,各種委員會是保證本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重要協調機構。印度沒有設置專門的資源利用管理方面的協調機構,但該國的計劃委員會、建議委員會和財政預算委員會等綜合性機構,在制定國家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時從宏觀上進行平衡各種問題,可以起到綜合協調的作用。

(4)政府在資源開發管理中居於主導地位。由於經濟發展處於一種起步狀態,各類組織機構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尤其是生產組織還在向競爭性的市場化邁進過程,需要完善的地方還很多。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引導甚至是主導的作用一時還難以退出舞台,政府對經濟的行政干預是必須的手段。

2 國外自然資源管理模式選擇的動因分析

人類在對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的機會選擇過程中,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同時期有著截然不同的抉擇。分析其選擇的內在原因主要是認識的提高、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管理的需要和技術水平的提高。

2.1 認識的提高

由分散到集中的管理方式的演變本身就是對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孰重孰輕的認識過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史一再證明,為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無度地掠奪式地開發資源,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道路是殊途同歸的。

以美國為例,19世紀大多數時間里,美國民眾都認為土地、木材、水、礦物、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用之不盡的,政府對這些資源的開發管理制度與民眾的認識背道而馳,內政部主要任務是處理私營、個體及合作公司在公有土地上對森林的毀壞,有目的地進行資源管理。進入20世紀,內政部日益致力於扭轉國民對待這些自然資源的傳統做法,主張在科學技術和國家法令的指導下,本著有益於社會的原則合理地開發。農場和灌溉設施可以租賃給私營企業,依照國家標准發展;礦地可以租用開采;在保證木材和草地可持續生產的前提下,允許放牧和砍伐。

為更好地發揮荒地、荒山的作用,1907年內政部將屬於地質調查局的開墾服務處職能擴大,成立獨立局,並於1923年命名為開墾局。開墾局後來完成了大量的項目——包括舉世聞名的胡佛和古勒大壩、加利福尼亞全美運河、科羅拉多地下供水隧道、防洪工程、電廠以及以前不能供養移民的大片土地上休閑資源的開發、種植業和相關工業的發展等。1903年開始建造的羅斯福大壩使得菲尼科斯和亞里桑那成為美國第一個重要的農業中心。美國內政部機構的沿革(圖2),無論是眾多部的獨立(1882年和1888年的農業部和勞動部的獨立;1953年和1977年教育部和能源部的獨立),還是內部新機構的成立(1879年地質調查局的成立,養老、專利管理事務辦公室的成立;2004年內政部機構增至8個,包括土地、復墾、漁業等),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資源管理的集中化趨勢。

圖2 美國內政部機構圖

2.2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的需要

經濟發展和機構改革是資源管理模式改革的前提,是為了更好地保證經濟發展對各種資源的需要。

如日本中央政府機構是根據1948年制定的《國家行政組織法》設立的省(省長官為大臣,稱「相」)、廳體制。在戰後幾十年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以總理府為首的22個省、廳的龐大體系。中央各省的省職員少則過萬,多者達到數萬,加上門類繁多的下屬機構,全國「特別職」與「一般職」國家公務員合計達到110萬人以上。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的沿革證明了這一點。從1949年成立資源廳,1952年將資源廳的職能分割到通商產業省的礦山局、煤礦局、礦山保安局和公益事業局,到1973年礦山局和公益事業局合並成立能源資源廳直至2001年的機構改革形成了目前的局面,均是為了適應資源產業的發展,致力於基礎產業的培養,努力擴大出口,處理石油危機和貿易摩擦問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裂,日本政府率先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並一直致力於通過維持能源的持續穩定供給來支撐國家經濟發展。

圖3日本能源資源廳綜合機構變革框圖

2.3 管理的需要

機構精簡是各國政府致力於改革的重要方面,減少或者合並政府機構,將職能相似的納入一個相對集中的部門是通常的做法。這樣可以減輕納稅人的負擔,使得政府可以將更多地福利留給人民。印度政府的40多個中央政府機構和日本的20多個相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管理集中程度的差異。

2.4 技術的保證

可以想像,缺少發達的通訊設施或者先進的調查手段,實行集中管理只能是空談,至少是不現實的。因此,必要的技術支撐是保證資源管理實現集中管理的客觀基礎。

D. 誰有《市場調查與預測(趙軼)》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本書的課後答案

才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踩從

E. 簡述原子能開發利用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核能是一種儲量充足並被廣泛應用的能量來源,而且如果用它取代化石燃料來發電的話,溫室效應也會減輕。國際間正在進行對於改善核能安全性的研究,科學家們同時還在研究可控核聚變和核能的更多用途,比如說制氫(氫能也是一種被廣泛提倡的清潔能源),海水淡化和大面積供熱。

1979年的三哩島核泄漏事故和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使美國放緩了建造核能發電廠的步伐。後來,核能在經濟與環境兩方面的益處使聯邦政府又開始重新考慮它。

公眾也對核能很感興趣,不斷飆升的油價,核能發電廠安全性的提高和符合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低溫室氣體排放量使一些有影響的環境保護論者開始注意核能。有一些核反應堆已處於建造當中,幾種新型核反應堆也在計劃之中。

關於核能的利用一直存在著爭議,因為那些放射性核廢料會被無限期保存起來,這就有可能造成泄漏或爆炸,有些國家可能借應用核能的名義來大量製造核武器。核能的擁護者說這些風險都是很小的,並且應用了更先進的科技的新型核反應堆會將風險進一步降低。

他們還指出,與其它化石燃料發電廠相比,核能發電廠的安全記錄反而更好,核能產生的放射性廢料比燃燒煤產生的還少,並且核能可以持續獲得。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2007年全球電力有13.8%由核能提供。截至2020年8月21日:全球可運行的核電反應堆441座,總裝機容量為391.7 GWe。

全球在建核電反應堆54座,總裝機容量為55.6 GWe。超過150艘使用核動力推進的艦船已被建造,由超過180個核反應堆提供動力。

(5)原子能市場調查與預測擴展閱讀:

原理

核能發電的能量來自核反應堆中可裂變材料(核燃料)進行裂變反應所釋放的裂變能。裂變反應指鈾-235、鈈-239、鈾-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為兩個碎片,同時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過程。反應中,可裂變物的原子核吸收一個中子後發生裂變並放出兩三個中子。

若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個中子能引起另一個原子核裂變,使裂變自持地進行,則這種反應稱為鏈式裂變反應。實現鏈式反應是核能發電的前提。

F. 簡述原子能開發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核電迅速發展,是由核電自身的優越性決定的.
核電是濃集、清潔、安全和經濟的能源.首先,核能是高度濃集的能源,核電站可建立在最需要用電的地方,不受燃料運輸的限制.l公斤鈾裂變產生的熱量相當於1公斤標准煤燃燒後產生熱量的270萬倍.因此,核電站特別適合於缺乏常規能源而又急需用電的地區,如我國的東南、華南地區.核能是後備儲量最豐富的能源,鈾在地球上的儲量相當豐富,等於有機燃料儲量的20倍.
核能是清潔的能源,有利於保護環境目前,世界上80%的電力來自燒煤或燒油的火力發電站,燃燒後的煙氣排放到大氣中嚴重污染環境.相同規模的火電站釋放出的放射性比核電站大幾倍.煤燃燒後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和苯並芘,容易形成酸性雨,使土壤酸化,水源酸度上升,對植物及水產資源造成有害影響,破壞生態平衡,苯並芘還是一種強致癌物質.一個成年人每天要呼吸約14公斤的空氣,火電站污染造成的死亡幾率是相同規模核電站的400倍.同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還導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另外,煤和石油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大量燒掉十分不利於化學工業的發展,是十分可惜的浪費.
核能又是安全的能源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核電站已成為最安全的部門之一.我國核工業30多年的安全記錄就是良好的佐證.一座反應堆運行一年稱為一堆年,三里島事故之前,全世界商用核電站已運行了1400堆年.三里島事故後到1986年又安全運行2000堆年以上.三里島事故是鑒於設計、管理、操作與設備的缺陷交織在一起而造成的十分罕見的事故,只要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問題得到排除,就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後果.事故後果也沒有輿論宣傳的那樣嚴重,事故中主要安全系統全都自動投入,有專家認為這從反面證實了核電站的安全性.1986年4月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又出現了重大事故,專家們認為原蘇聯核電站特別是早期的,安全設施較差,沒有安全殼.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於在進行某一試驗時違反操作規程,導致信號指示和控制系統沒有起作用.如今國際原子能機構和各國的國家安全部門都建立了一系列的安全法規和准則,對核電站的安全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特別指出的是,我國1989年11月建成的由清華大學核研院設計的5兆瓦低溫核供熱反應堆,是世界上第一座投入運行的核供熱堆,也是世界上第一堆採用新型水力驅動燃料控制棒系統的核反應堆.這種反應堆設計有壓力殼和安全殼.具有雙重安全屏障、安全可靠,已運行5個冬季,未發現任何事故.據監測,5兆瓦低溫堆向大氣中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質所造成的危害,只相當於吸一支香煙所造成的危害的1/400,放射性污染是極其微小的.
核能也是經濟的能源.世界上已運行核電站的經驗證明,盡管它的造價比火電站高30—50%,但由於燃料費和運輸費較低,它的發電成本仍比火電約低30%,而且隨著核電站的技術不斷完善和提高,成本還將繼續降低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預測,至2010年日本的核電成本為8.9日元/千瓦小時,而煤電和油電成本分別為10.45日元/千瓦小時和13.06日元/千瓦小時因此,有專家們預計,在未來的城市集中供熱工程中,逐步採用低溫核供熱技術是必然趨勢。
三、核反應堆與核電站
能維持可控自持核裂變鏈式反應的裝置稱為核反應堆.
原子能工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起來的.當時全力製造核武器以滿足軍事需要.50年代以來,原子能用於和平事業有了飛速發展,所以核反應堆類型和數量增多.按照核反應堆的用途分類,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
(1)生產堆.主要用於生產易裂變材料和其他材料,或用於工業規模的輻照,稱為生產堆.50年代建成的第一批石墨水冷堆和天然重水堆,都是生產軍用239Pu,也就是使天然鈾中大量的238U在堆內吸收中子轉化成239Pu.239Pu是一種易裂變物質,可用作核武器原料,此外,還可把Li放在堆內受中子輻照而產生氚(H),氚是氫彈的重要原料.
(2)試驗堆.主要是為取得設計或研製一座反應堆或一種堆型所需的堆物理或堆工程數據而運行的反應堆.例如用於核物理、放射化學、生物、醫學研究和放射性同位素生產等,也可以用於反應堆元件、結構材料考驗以及各種新型反應堆自身的靜、動態特性研究等等.
(3)用於生產動力(發電、推進、供熱)的反應堆稱為動力堆,如核電站、核供熱、核潛艇等所用的反應堆就是這種類型.目前常用的動力堆型分為四大類:
a.石墨氣冷堆——包括最早的鎂諾克斯堆,改進型氣冷堆及高溫氣冷堆.該反應堆是以石墨為慢化劑,氣體作冷卻劑的堆型.鎂諾克斯(Magnox)堆以天然鈾為燃料,燃料包殼是鎂諾克斯鎂合金,用二氧化碳冷卻.鎂諾克斯進一步發展為高溫氣冷堆(HTGR).它以氦為冷卻劑避免了CO2對石墨的腐蝕作用,取消了用金屬材料製成的燃料包殼,其燃料是碳化鈉及碳化針混合物的顆粒(100—400μm),燃料顆粒彌散在石墨中,製成燃料元件,裝入石墨砌塊的燃料孔道中.由於以上措施,大大提高了中子的經濟利用及運行溫度,致使高溫氣冷堆熱效率提高40%以上.此外高溫氣冷堆燃料中的釷是增殖原料,它可使反應堆獲得較高的轉換比目前我國清華大學核研院對高溫氣冷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b.輕水堆 輕水堆有兩種類型,一是沸水堆,一是壓水堆.兩者均用輕水作慢化劑兼冷卻劑;用低富集度二氧化鈾製成芯塊,裝入鋯合金包殼中作燃料,沸水堆不需另設蒸汽發生器、但由於蒸汽帶有一定的放射性,對汽輪機的廠房要屏蔽,同時對檢修增加了困難.據統計,當今核電站的80%為壓水堆.我國秦山一期和大亞灣核電站均屬此類.「九五」期間秦山二期工程、廣東核電站以及遼寧核電站也將採用壓水堆.
c.重水堆 重水堆是以天然鈾作燃料,以重水堆作慢化劑的堆型.它是加拿大重點發展的堆型,以坎都(CANQL)型為代表.由於它用數百根壓力管代替整體的壓力容器,壓力管可以成批生產,易於保證質量,在擴大堆容量時只須多加壓力管數,有利於標准化.壓力管內,可以實現不停堆裝卸料.這樣可控制各燃料棒束達到均勻的燃耗深度,有利於充分利用燃料,減少停堆時間,提高反應堆的有效利用率.而且重水堆採用天然鈾為燃料,無需設立濃縮鈾工廠,對分離能力不足的國家,發展此種堆型特別有利.我國「九五」期間,秦山核電三期工程將引進加拿大的重水堆.重水堆所用重水價格昂貴,防止泄漏及回收泄漏出的重水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
d.鋼冷快堆鈉冷快堆就是鈉冷卻快中子堆在核能發電問題上,必須考慮增殖問題,否則對核燃料資源的利用是極為不利的.增殖堆的採用,可以將核燃料資源礦大數百倍快堆是利用中子實現核裂變及增殖.而前述石墨氣冷堆,輕水堆和重水堆,都是熱中子堆.對每次裂變而言,快堆的中子產額高於熱中子堆,且所有結構材料對快中子的吸收截面小於熱中子的吸收截面這就是實現增殖的原因.
鈉冷快堆用金屬鈉作冷卻劑.鈉在98℃時熔化;883℃時沸騰,具有高於大多數金屬的比熱和良好的導熱性能,而且價格較低,適合用作反應堆的冷卻劑.
國際快堆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據報道,1995年8目29日,日本文殊28萬千瓦快堆以5%的額定功率——l.4萬千瓦並入電網.我國開發快堆技術始於60年代中後期,已取得豐碩成果.1987年底已將快堆納入「863」高技術研究計劃,計劃2015年建成並推廣單推功率100—150兆瓦的模塊式快堆電站到2025年建成和推廣增殖性能的1000—1500兆瓦的大型快堆.
不同類型的核反應堆,相應的核電站的系統和設備有較大的差異.以壓水堆為例,核電站是由核反應堆、一迴路系統、二迴路系統及其他輔助系統組成.核反應堆是核電站動力裝置的重要設備,同時,由於反應堆內進行的是裂變反應.因此它又是放射性的發源地.一迴路系統由反應堆、主循環泵、穩壓器、蒸汽發生器和相應的管道、閥門及其他輔助設備所組成,它形成一個密閉的循環迴路,將核裂變所釋放的熱量以水蒸汽形式帶出.二迴路系統是將蒸汽的熱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並在停機或事故情況下,保證核蒸汽系統的冷卻.輔助系統的主要作用是保證反應堆和迴路系統能正常運行,為一些重大事故提供必要的安全保護及防止放射性物質擴散的措施.
我國的原子能科學技術,雖然起步晚,但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具有雄厚的基礎.60年代以來,我國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和研製成核潛艇.至今,原子能開發利用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它為核電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91年12月15日,我國自行設計的秦山核電站一期工程30萬千瓦壓水堆機組並網發電成功.1993年底,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已經成功運行.1995年,秦山核電站發電22億千瓦時,大亞灣核電站已超額完成了100億千瓦時的發電任務,這樣,我國在1995年核發電已達到122億千瓦時
四、壓水堆棒形核燃料元件
核反應堆堆芯結構是反應堆的核心構件,在這里實現核裂變反應,核能轉化為熱能;同時它又是強放射源.堆芯由核燃料組件、控制棒組件等組成.現代壓水反應堆的燃料是採用低濃鈾(鈾—235的濃縮度約為2一4%)作核燃料.
核燃料元件製造的第一大工藝過程是在比工車間里生產為滿足一定性能要求的二氧化鈾粉末.我國目前採用技術上較成熟的ADU(重鈾酸銨)法製取二氧化鈾粉末.主要過程是將六氟化鈾汽化,經水解生產成氟化鈾銑(UO2F2),在通有氨水的沉澱槽轉化為ADU粉末.經氫氣還原為二氧化鈾第二大工藝過程是將二氧化鈾粉末壓製成粗塊,經燒結、磨削成一定性能要求、一定尺寸和規格的圓柱形二氧化鈾芯塊.在經裝配車間把二氧化鈾芯塊和長棒形空鋯管裝配成核燃料元件棒,並且棒內充入一定量的氦氣,兩端密封;然後,按一定的排列方式排列成正方形或六角形的柵陣,中間用幾層彈簧夾型的定位格架將元件棒夾緊,上下兩端固定骨架構件上下管座,構成棒束型的燃料元件.
我國具有核元件的自行設計和製造能力,1994年,我國核工業總公司國營八一二廠成功地從法國傑馬公司引進了大型核燃料元件生產線秦山的首爐燃料、首爐換料和大亞灣核電站的首爐換料大部分由該廠生產.從它們運行的數據來看,國產元件質量是可靠的.
五、新科技及前景展望
人們對核電站使用的擔心集中在核安全問題上,如:核燃料的放射性,運行中的核事故,以及核廢料處理等1979美國的三里島核事故與1986年原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導致一些人對核電的恐懼心理,給和平利用核能蒙上陰影,經專家事後分析,三里島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事故都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核能技術發展至今,已進入成熟階段,尤其採用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既可提高核電站的安全系數,又較少產生核廢料,而且所產生核廢料較容易處理此外,這種反應堆還可少量處置老式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在燃燒過程中銷毀老式反應堆產生核廢料中放射性的鈈及錒系元素.有關專家認為.此種反應堆具有很高的運行可靠性和安全性,並是目前銷毀部分核廢料的最佳方法.目前,國際核能界正致力發展快中子增殖堆(簡稱快堆).此種反應堆運行時,一方面消耗核燃料,產生熱能而發電,另一方面產生新的核燃料鈈,並且產出大於消耗、這樣,天然鈾的單位消耗降低到原來的1/5—1/10.並保持核能的經濟性;同時最主要是依靠核燃料、冷卻劑、放射性廢物及核工藝的其他組份所固有的基本物理化學性能和規律來消除事故,這將是人類「第二個核時代」的主要內涵.
目前世界上尚有14個國家在修建38座核電站.這一事實表明,隨著世界「能源危機」的加劇,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利用清潔、安全的核能將是人類不可迴避的課題

G.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機構簡介

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國際原子能領域的政府間科學技術合作組織,同時兼管地區原子安全及測量檢查,並由世界各國政府在原子能領域進行科學技術合作的機構。

在1954年12月第九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成立一個專門致力於和平利用原子能國際機構。經過兩年籌備,有82個國家參加的規約會議於1956年10月26日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簡稱「機構」)的《規約》。
1957年7月29日,《規約》正式生效。同年10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召開首次全體會議,宣布機構正式成立。現任總幹事天野之彌(日本人)於2009年12月1日任職。
總部位於奧地利維也納。 謀求加速和擴大原子能對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榮的貢獻,確保由其本身、或經其請求、或在其監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於推進任何軍事目的。
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組織機構包括大會、理事會和秘書處。它的法定原子能機構的決策機關是大會和理事會。這兩個機關共同決定原子能機構的方案和預算並任命原子能機構的總幹事。
大會
由全體成員國組成。大會每年召開一次,一般在9月,為期一周。大會下設全體委員會和總務委員會,後者兼有證書委員會的職能。
由原子能機構的全部127個成員國的代表組成,每年召開一次會議;理事會由35名成員組成,每年舉行4次會議;其中13名由理事會指定,22名由大會選出。理事會由43個國家的代表組成。
理事會
由35國組成的理事會為該組織最高執行機構;秘書處由總幹事領導下的專業人員和工作人員組成,總幹事由理事會任命,6名副總幹事負責6個獨立的部門;下設科學咨詢委員會、技術援助委員會、行政和預算委員會和保障委員會;每年召開一次由全體成員國代表組成的大會。
由35個理事國組成,其中13個為指定理事國,22個為選舉理事國。指定理事國由世界核技術(包括原材料生產)最先進國家(10個)和1有關地區最先進國家(3個)擔任,任期一年。但事實上除了西歐(不包括英、德、法)和拉丁美洲兩個地區的指定理事國有輪流擔任的情況外,其他指定理事國都是常任的,因為這些國家每年都被指定為理事國。中、英、法、俄、美均為指定理事國。選舉理事國按地區平衡分配的原則由大會選舉產生,每年改選一半,任期兩年。理事會於每年舉行四次會議。
秘書處
秘書處是執行機構,由總幹事領導,下設政策制定辦公室、技術援助及合作司、核能和核安全司、行政管理司、研究和同位素司以及保障監督司。 機構總部設於奧地利維也納維也納國際中心。它共有137個成員國。最近的第49屆大會(2005年9月26日至9月30日)在該機構總部附近舉行。
為日常執行辦事機構,由總幹事領導。下設技術援助及合作司、核能與核安全司、行政管理司、研究和同位素司、保障監督司,分別由五個副總幹事領導。此外還設有三個研究單位:塞伯斯道夫實驗室(奧地利)、的里雅斯特國際理論物理研究中心(義大利)、國際海洋放射性實驗室(摩納哥)。總幹事由理事會任命、大會批准,任期四年。 為了履行這些職責,原子能機構設有一個緊急情況反應中心,該中心擁有24小時的反應能力,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以及與全世界220個聯絡點通信能力。該中心還是對付核事故問題機構間委員會的秘書處,這個秘書處是聯合國系統協調核事故和放射性緊急情況對付措施的中心點。
成員國一直鼓勵原子能機構編擬指導性的意見,以協助各國對未來可能的重返事件作出規劃,並就對付此種情形提供國際上協商一致的指導意見。據此,原子能機構於1996年在其《安全叢刊》中發表了一份對核動力源衛星重返的緊急情況規劃和防範措施的文件。這份文件的目的是以全面綜合概述當空間系統使用的核動力源意外地重返地球大氣層並對地球表面產生影響時可能出現的事故或緊急情況的管理情況。該文件的主要對象是負責對潛在的放射性緊急情況作出規劃的政府組織,而且,在即將出事而又尚未作出任何規劃的情況下,這份文件可以為迅速採取行動提供寶貴的參考。
鑒於原子能機構的法定和法律職責、經驗以及久經考驗的基礎設施,理應由原子能機構作為聯合國系統內一切涉及輻射安全的活動,包括那些與外層空間活動有關的活動的參照點。此外,原子能機構致力於在《援助公約》和《規約》為其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利用各種資源來促進、便利並支持締約國之間的合作。為此,原子能機構准備提供下述方面的援助。
收集下述方面的資料並傳播給締約國和成員國:
發生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時可提供的專家、設備和材料;
可用來對付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的方法、技術和研究成果;
收到請求時在下述任何方面或其他適當的方面向締約國或成員國提供援助:
發生核事故和輻射緊急情況時編擬應急計劃以及適當的法規;
為處理核事故和輻射緊急情況人員制定適當的培訓方案
發生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時轉達援助請求及有關的資料;
擬訂適當的輻射監測方案、程序和標准;
對建立適當的輻射監測系統的可行性進行調查;
發生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時向締約國或請求援助的成員國提供為初步評估事故或緊急情況而撥出的適當資源;
在出現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時為締約國和成員國斡旋;
為獲得並交換有關的資料和數據而與有關的國際組織建立並保持聯絡,並將這些組織的清單提供給締約國、成員國和上述各組織。 任何國家不論是否為聯合國的會員國或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成員國,經機構理事會推薦並由大會批准入會後,交存對機構《規約》的接受書,即可成為該機構的成員國。截至2012年2月,機構共有153個成員國。
包括:
美國、約旦、阿爾及利亞、安哥拉、阿根廷、亞美尼亞、奧地利、中國、克羅埃西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喬治亞、肯亞、拉脫維亞、利比亞、納米比亞、俄羅斯、烏干達、保加利亞、賴比瑞亞、盧森堡、斯洛伐克、智利、愛爾蘭、葡萄牙、澳大利亞、以色列、尼日、委內瑞拉、古巴、厄瓜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秘魯、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塞拜然、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南、玻利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巴西、布吉納法索、喀麥隆、加拿大、中非共和國、查德、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塞普勒斯、捷克、丹麥、多明尼加、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芬蘭、法國、加彭、德國、迦納、希臘、海地、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義大利、象牙海岸(象牙海岸共和國)、牙買加、日本、哈薩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斯登、立陶宛、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里、馬爾他、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挪威、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拉圭、菲律賓、波蘭、卡達、羅馬尼亞、沙特、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斯洛維尼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坦尚尼亞、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烏拉圭、烏茲別克、梵蒂岡、越南、葉門、尚比亞、辛巴威、剛果民主共和國、韓國。
加入時間:
國際原子能機構規定,任何國家只要經過機構理事會推薦和大會批准,並交存對機構規約的接受書,即可成為該機構的成員國。
1957: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根廷、澳大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古巴、丹麥、多明尼加、埃及、薩爾瓦多、衣索比亞、法國、德國、希臘、瓜地馬拉、海地、梵底岡、匈牙利、冰島、印度、印尼、以色列、義大利、日本、南韓、摩納哥、摩洛哥、緬甸、荷蘭、紐西蘭、挪威、巴基斯坦、巴拉圭、秘魯、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泰國、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美國、委內瑞拉、越南
1958:比利時、厄瓜多、芬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盧森堡、墨西哥、菲律賓、蘇丹
1959:伊拉克
1960:智利、哥倫比亞、迦納、塞內加爾
1961:黎巴嫩、馬里、剛果民主共和國
1962:沙烏地阿拉伯
1963:阿爾及利亞、玻利維亞、象牙海岸、阿拉伯利比亞、敘利亞共和國、烏拉圭
1964:喀麥隆、加彭、科威特、奈及利亞
1965:哥斯大黎加、塞普勒斯、牙買加、肯亞、馬達加斯加
1966:巴拿馬
1967:獅子山、新加坡、烏干達
1968:列支敦斯登
1969:馬來西亞、尼日、尚比亞
1970:愛爾蘭
1972:孟加拉國
1973:蒙古
1974:模里西斯
1976:卡達、阿聯酋、坦尚尼亞
1977:尼加拉瓜
1983:納米比亞
1984:中國
1986:辛巴威
1992:愛沙尼亞、斯洛維尼亞
1993:亞美尼亞、克羅埃西亞、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
1994:(前南)馬其頓共和國、哈薩克、馬紹爾群島、烏茲別克、葉門
1995:波黑
1996:喬治亞
1997:拉脫維亞、馬爾他、摩爾多瓦
1998:布吉納法索
1999:安哥拉、貝南
2000:塔吉克
2001:亞塞拜然、中非共和國
2002:厄利垂亞、波札那
2003:宏都拉斯、塞席爾、吉爾吉斯斯坦
2004:茅利塔尼亞、多哥
2005:查德
2006:貝里斯、馬拉維、黑山、莫三比克
2007:維德角(擬入)
2008:尼泊爾、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擬入)
2009:巴林、蒲隆地、柬埔寨、剛果 、阿曼、賴索托、盧安達(擬入)
2011:寮國、湯加(擬入)
2012:多米尼克
總數:153(截至2012年2月,總數不包括以上以斜體出現的國家,這些國家將在交存對機構《規約》的接受書後被核准加入。)
註:
1994: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74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1994年6月13日從該機構成員退席
2003:柬埔寨於1958年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2003年3月26日從該機構成員退席。2009 年11月2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大會根據理事會的建議,恢復柬埔寨成員國身份。
2003:前南聯盟改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成員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繼續。

H. 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關系 大神們幫幫忙

20世紀50年代後期,美國秘密將戰術核武器運到韓國,並部署在那裡。為使美國撤走 核武器 ,朝鮮1985年12月加入了《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但由於美國的核威脅,朝鮮一直未根據條約的規定同 國際原子能機構 簽訂核安全協定。 1991年,美國披露朝鮮在寧 邊地 區設立的核研究所正在開發核武器,並不斷施壓,要求朝鮮單方面接受核調查。朝鮮則主張同時對朝鮮的核設施和在韓國的美軍核基地進行調查。同年12月12日,朝韓舉行第五次總理會談,韓國首次表示願意接受國際核調查,雙方於31日簽署了關於 朝鮮半島無核化 宣言草案。 1992年1月,朝鮮同國際原子能機構簽訂了核安全協定。5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布利克斯訪朝。隨後,國際原子能機構派遣調查團對朝鮮進行核調查。 1993年3月12日,朝鮮因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求檢查其軍事設施,宣布3個月後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6月,朝鮮又宣布暫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4年10月,朝鮮和美國在 日內瓦 簽署關於 朝核問題 的《框架協議》。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據這一協議向朝鮮派駐人員,負責對朝凍結的有關核設施進行監督核查。 2002年10月,朝核問題升溫。國際原子能機構11月29日通過決議,要求朝鮮放棄核計劃,開放「所有相關設施」,並接受核查。12月31日,朝鮮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終止所有在朝鮮進行的核查活動。2003年1月,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立即生效。此後,國際原子能機構幾次通過決議,呼籲朝鮮與該機構合作,並接受全面保障監督。 6月16日,朝鮮 原子能 總局致信巴拉迪,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代表團訪問朝鮮。26日至30日,該機構工作代表團訪問朝鮮。訪問期間,代表團與朝鮮原子能總局官員舉行了會談並視察了寧邊的核設施。7月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召開特別會議,決定派核查人員對朝鮮關閉和封存的寧邊核設施進行監督和驗證。

I. 關於地質工作的國家使命和加強地質調查管理工作的戰略意義

必須特別指出,「改革家」們在地質工作領域並沒有起到好的作用。他們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把地質工作及其管理體系引入政治改革的「旋渦」,在機構改革與調整的過程中「斷送」了地質部門的國家使命,忘記了多年來地質工作都是國民經濟先行官的角色。所以,在當前我國面臨經濟轉型而且存在著許多危機的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中有益的東西,比如深刻認識地質工作的國家使命和實質,把地質工作提高到影響國民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高度來重視,認真加強地質工作是當前應該保留的社會主義制度中的精華。我們地質部門歷來的工作主線是組織科研攻關,提供技術保障和加強機構管理,其共同的目標是提高地質調查水平,為國民經濟服務。

按照俄羅斯聯邦憲法和《地下資源法》,在俄羅斯聯邦范圍內的土地和地下資源都歸國家所有,應該由俄羅斯聯邦及其主體共同來行使使用權與支配權。由俄羅斯聯邦總統、俄羅斯聯邦政府、俄羅斯聯邦主體的權力執行機關,以及聯邦的地下資源管理部門(俄羅斯自然資源部)和國家礦山技術監督機關來履行國家管理資源利用的職責。

21世紀的礦物原料問題曾是2000年第26屆世界地質大會的關鍵議題。會議指出,到2050年隨著地球人口膨脹,各類礦產資源的消耗量將增長4倍。為了滿足貧困國家經濟增長的需要(這些國家的人口呈持續增長的勢頭),將產品折算成所需消耗的礦物原料(據不同的統計數據)每個人一生要消耗19~89噸礦物原料。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三個重要前提:一是具有完善的地質勘探工作管理體系;二是擁有能勝任地質調查工作的隊伍體系;三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資源(首先是礦物原料)的相互依存關系。

讓我們把注意力轉到一個重要問題上來——許可證制度。據俄羅斯自然資源部提供的數據,到2000年1月1日已發出有權使用地下資源的許可證已達45000張。其中多數(佔68%左右)是利用地下水和常用礦產。17%是開發貴金屬,而針對所有其餘固體礦產(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只有15%(見表7.6)。分析資源利用許可證制度的實際執行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許多缺陷的主要原因在於:法律法規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地下資源利用國家規劃,缺乏對許可證協議完成條件的監察體制等。由於我國經濟管理機制運轉不穩定,使大量礦產資源失去了國家控制。據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的數據,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國家耗巨資通過普查勘探查明的國有礦產地,由於許可證持有者不投入開發而被閑置,其價值達30億美元,同時每年國家損失的石油產量達1000萬~1500萬噸。未能按協議要求按時投入開採的還有鐵礦、金剛石、有色金屬、稀土元素和其他礦產。

表7.6 1993~1999年發放地下資源使用權許可證的情況

必須強調,許可證制度的缺陷實質上降低了利用地下資源的效果。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現行的對參與資源利用者授權的體制還是建立在行政法的基礎上,實際上它與民法相沖突。在俄羅斯聯邦民法中,地下資源的地段屬於「不動產」,所以它應該是有價的。這個價值應寫入許可證協議中。目前尚缺乏規范的法律文件來明確使用資源者應繳納的稅款,也缺乏保證許可證競拍活動公平性和擇優原則的法律說明。顯然,需要在許可證協議的標准內容、授權的礦區合理面積等方面填補許可證法的空白。

國家地質監督機構曾對違反地質調查秩序、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制度的現象進行了普查,發現了大量問題。1999年共檢查了在8302個礦體開展工作的5072家企業,在他們當中查出了12446次違規行為,其中:無許可證從事地下資源利用的——2153次,未支付地下資源使用費和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補償費的——5326次,不遵守地質調查、資源利用與保護規定(定額、標准)的——3348次,擅自擴大礦層開發面積的——145次,其他形式的違規——1526次。

我列舉這些數字的目的在於提醒人們注意,整個資源利用管理體制存在著很多弊端。這使我有權來說說我們的「接班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很遺憾,他們屈服於政治形勢的壓力,而未能守住地質調查和地下資源利用體系的若干原則。我們同意俄羅斯的政治體制必須改革,但改革應有明確的目標:以什麼名義向何處走,是否能達到地質工作的最高目標,最終國家能獲得什麼?這里不能說大話放空炮。正如生活格言所講的,如果你不相信能達到預想的目標就應該止步,如果相信就必須在國家、同事和事業面前擁有崇高的責任感。今天,在這里我只是簡單的批評兩句,而要在過去許多人是要扔石頭的。他們究竟做成了什麼事?以前建立的體系都被破壞了!不顧後果的機構改組結果是:廢除了地質-生產聯合體,組建了所謂的地質工作委員會,後來這種委員會又劃歸到自然資源委員會……用委員會的體製取代了地質學家們和生產者們曾經有成效的合作形式。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委員會領導的位置都落入了那些強硬,但並非經常正確的地方行政管理人員手中。

我始終懷疑建立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的正確性,因為在它的管轄范圍里包含了許多實際上與地質工作關系並不密切的不同方向。現在這種不匹配的後果出現了,部門的管理水平明顯衰退。我深信,如果地質工作的領導者們當時據理力爭,我們還是有可能保留地質委員會的,也就是保留歷史上傳統的專門管理地質調查的中心,隨著時間推移還可能把它改為地質部。

在當前形勢下,國家的領導者們應客觀地認清問題的嚴重性,首先要對學者在俄羅斯的真正價值給予明晰的表述,根本轉變對我國科技實力的態度。難道這種情況在礦物原料領域不存在嗎?礦物原料的科研歷來是站在基礎科學的肩膀上向前發展,在國家及其經濟發展的現階段,深入研究和開發礦產資源勘察評價新原理、新方法更顯得至關重要。

許多學者提出,必須改變我們原有的礦產資源評價體系。在過去的體制下,是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去開發新區,並從整個國家的利益出發去對某個礦產地進行評價。從而確定了一批新區的開發戰略(如蘇聯的東北地區、遠東地區、西西伯利亞和許多邊疆區)。而現在的礦產資源評價體系出發點是地方的經濟發展。按照這種觀點,任何礦區的地質-經濟評價都把經濟著眼點轉移到當地,考慮的是當地開發的可能性,而不是國家利益。此外,地方當局感興趣的也是從已探明的和以前被國家儲量委員會核定了的儲量中拿出一塊對自己有利的礦產資源,以滿足他們當前發展的需要。

無論是研究已探明礦區的開發,還是制定地質勘探工作遠景發展規劃,都不可避免地會經常遇到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涉及到中央管理機關和各聯邦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復雜問題。我們堅持認為,發展地質勘探工作的戰略——這是國家的權力,聯邦的利益應服從於國家利益。大型和超大型礦體的命運應由國家在立法和政府層面上來決定,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礦物原料基地的建設影響著國家的未來,是全民的財產。應把國家控制大型、超大型礦床的開發作為其資源利用的強制性條件,從普查勘探階段開始,到評價、國家儲量委員會的確認,確定開采規模和戰略,礦物原料的加工,采礦的數量、質量和期限等各個階段,以及礦區的工業儲量、資源總量都應掌握在國家手中。投資者在簽訂商業合同時的必備條件是承諾履行國家就該地資源開發制訂的全部戰略要求。

中型礦床應在俄羅斯聯邦主體的日常管理下運作。其預測資源總量和最終儲量應經地方儲量委員會確認,而且開采企業提出的具體運行計劃應接受它們的監管。小型礦床可在地方上的地質中心監管下,由獲得許可證的私營、個體、商業企業和單位進行開發,這時其日常管理工作完全屬於地方管理機關的許可權范圍之內。

另外,各地方的資源開發戰略應服從於國家的總體原則,不僅要考慮經濟意義,還要考慮地域政治和地緣政治意義。例如,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進行包括北冰洋大陸架在內的海洋石油天然氣開采,建設新的燃料能源原料基地;開發亞太地區的原料市場;加速貝加爾-阿穆爾主幹線的建設。這些問題的解決與保障國家的長遠需求切實相關。俄羅斯還有許多很有前景的油氣區域沒有進行開發,這些有前景的含油氣面積(未計入大陸架水域的含油氣面積)幾乎佔了俄羅斯領土的一半,超過800萬平方千米。解決這些戰略性課題的方案其實早在前蘇聯時期就已初步形成了。但是,近十年來國內地方保護主義盛行,經濟工作呈現出嚴重的分散管理的不良趨勢,這是我們制訂長遠發展規劃時必須注意的。

當然,以上只是一種在當前市場關系下解決礦物原料基地發展與開采問題的觀點。

我們再來看看某些部門的經驗。在向市場關系過渡的進程中,俄羅斯某些采礦部門正藉助經濟-數學模型在編制本部門或聯邦的發展目標和自身的長期生產規劃。這種經濟-數學模型可由傳統的效率准則出發挑選出工業對象的最優發展戰略和生產方案。

在給定經濟-數學模型的情況下,可以預測判斷:不同方法開采現役金屬礦山和在建礦山時,最合理的年開采量;采礦-冶金聯合企業儲量和產能的動態分析;投資總量和分目標的投資構成;必須的材料費和勞動力費用等。也就是說,經濟-數學模型可以從幾種供選擇方案中優選出有限資源的合理開發方案,並使金屬產量達到滿足國內需要和出口的要求。

經濟-數學模型已被俄羅斯聯邦原子能部成功地用於制訂鋰、鈹、鉭、鈮和錫礦的開采管理、生產規劃和需求規劃,可以在多次逼近的基礎上進行多方案自動計算來解決部門最優化問題和資源評價中的經濟問題。

這個例子只是想提醒大家,我們應把經濟-數學模型已有的成果應用到礦產資源的普查與勘探、礦山鑽探生產和工藝控制最優化領域中去,為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開辟新的前景。

J. 人類走進使用原子能時代的標志是什麼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維克發現中子,1934年法國物理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現象,為人工改變原子核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子提供了改變原子核的新的有力武器,人工放射提供了察覺原子核改變的靈敏手段。1934年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和他的同事利用慢中子轟擊原子核,使37種元素發生人工放射現象,並蛻變成周期表中排在後一位的元素。當他們用中子轟擊鈾時,以為得到了超鈾元素,其實不然,可人們一時又無法對這種現象進行正確的解釋。1938年底,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曼發現,用中子轟擊鈾,產生出的是原子量大約為鈾的一半的元素鋇,這種現象叫作「核的裂變」。裂變的發現震動了當時的科學界,根據這個發現人們預測,一個鈾原子核裂變過程中在放出能量的同時,還放出幾個中子。這些新產生的中子能夠連續使其他的鈾原子核發生裂變,而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種反應叫鏈式反應。這個預測很快就被在法、英、美等國進行的實驗所證實。重核裂變時所釋放的能量就叫做原子能,它的能量比普通化學過程大百萬倍。鈾原子核的鏈式反應的發現,奠定了使用原子能的科學基礎。1942年,在費米等科學家的指導下,美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應堆。1945年,美國又製成了第一顆原子彈,使人類走進了使用原子能的時代。

閱讀全文

與原子能市場調查與預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
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31
有關電子商務的填空題 瀏覽:601
網路營銷的外文文獻及翻譯 瀏覽:117
毛筆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39
規章制度培訓方案 瀏覽:619
食人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1
幼兒園游戲活動園本培訓方案 瀏覽:850
中心校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