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體育 產業
--------------------------------------------------------------------------------
體育能否成為一種產業,如何從理論上來鑒定體育產業,在前幾年還曾經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特別是如何理解和處理好體育產業和體育事業的關系,現在仍然有不同的見解。但現在人們不再去爭論這些問題,因為大家在發展產業這個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共識:體育產業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體育社會化、產業化是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已經被中國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在文件上予以確認了。朱總理也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關於體育消費的問題。當體育產業發展方向已經明確的時候,我們又看到了一場似曾見過的爭論。教育界也在爭論這個問題,而且是在更高的層次、更大的范圍中進行的。爭論的焦點與體育有點類似,相信大家都在報紙上看到了。一種說法是:教育是一種產業,教育可以搞產業,而且教育是大產業,是朝陽產業,是永不衰落的產業,是非常廣闊的消費領域和投資領域。而另一種說法是:教育不是產業,不能搞產業化,因為教育是培養人的,是提高人的素質的高尚事業,不能以盈利為目的,不能以金錢為重心。我想,這個問題的爭論結果應該與我們體育產業爭論的結論是差不多的。所以我覺得我們體育產業走在前面了,大家可能看到這一點了,我想無論是文化還是教育,勢必都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因為改革事實擺在我們面前,不論是文化、體育,還是教育,政府不可能統包、全攬。而且中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市場化的程度會越來越高。這個市場化肯定會進入教育領域。從今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經費來看,增加幅度有26%多,這個幅度還是較大的。但是和教育的需求差距還是很大,所以我認為教育勢必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的路,教育從市場得到的經費份額會越來越大。
下面分三個題目向大家介紹一下。一是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二是體育發展的一些問題;三是體育產業發展的前景和思考。
二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已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1995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1995-2010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綱要指出體育產業發展的目標是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綱要規定的具體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基本上形成以主體產業為基礎,多業並舉,多種所有制並存,共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現在正處於世紀之交,我認為綱要所規定的近期目標已基本上實現,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以本體市場為主體的體育市場,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趨清晰。
第二,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擴展,體育產業的質量和產業效益逐步提高。
第三,社會投資辦產業的形式發展很快,涌現了一大批符合現代體育制度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
第四,確立和形成了保證體育事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
第一方面,以本體市場為主體的體育市場已初具規模,市場體系的基本框架已趨清晰。按照市場經濟的理論,市場是連接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中心環節。體育產品雖然是以精神和服務產品為主的產品,但也要遵循這一規則。因此,體育產業的發展要以體育市場的發展為前提。在很大程度上,體育市場的發展與繁榮決定了體育產業的發展與繁榮。一個完善的市場體系,應當是門類齊全、層次有序、結構合理的組織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體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在體育市場逐步由過去的零星單一、主次不清,向本體為主、層次分明、全面發展推進。目前,基本框架已趨清晰。基本包括競賽表演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技術培訓與咨詢市場,體育無形資產市場、體育旅遊市場。
競賽表演市場:廣大群眾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競賽市場的基礎,同時,我國競賽制度的改革--主客場賽制和俱樂部的實行推動了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並形成了相當規模、相當穩定的觀眾和球迷群體,競賽表演市場也在逐步擴大。足球是我國最早步入市場的項目,1998年足球甲A聯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為2.13萬,門票總收入1億多元。甲B聯賽平均每場觀眾人數也達到了1.37萬。整個甲級聯賽總計580多萬觀眾。按保守估計,甲A俱樂部的市場收入平均達到2500萬元。談到足球,大家可能認為男足今年沒有沖出亞洲,而且在國內聯賽中還有很多假球,傷了球迷的心。但從另一方面看,足球的魅力也是實實在在的,雖然沒有沖出去,但是國內球迷群體、足球市場還是比較穩定。籃球市場比足球市場起步較晚,但是最近幾年的運作還是比較成功的,而且籃球市場的培養更加註重完善競賽辦法,營造賽場氣氛。如,每場比賽分成四節,增加表演以吸引球迷和觀眾。98賽季籃球甲A聯賽進行了172場比賽,一個賽季現場觀眾總人數為67萬多人,平均每場3700多人,絕大多數賽區上座率在75%以上。賽季門票總收入也達到了410多萬元。目前我國籃球人口有兩億多,佔全國總人口的19%。可見,籃球競賽市場的發展潛力還很大。排球聯賽市場經過三年多的培育,聯賽整體形象、辦賽質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進,98賽季經營收入達到了1200萬元。除了剛才講的三大球類競賽市場之外,其他方面如乒乓球的"CCTV"乒乓球擂台賽、保齡球擂台賽也取得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健身娛樂市場:健身娛樂市場是體育市場的主要內容之一,是體育市場的主體市場,是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性的消費市場。是隨著國民經濟實力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而發展起來的。隨著收入的增加,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消費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城鎮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恩格爾系數也由1978年的57.4%下降到目前的46.4%,人民群眾消費水平的提高為體育健身娛樂消費市場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多層次多項類多形式的需求,為健身娛樂市場提供了無限空間。從最近體育場館的資料調查看,體育場館90%的消費者一次平均花費 50元到 100元左右。在開展全民健身比較好的城市中,上海有43.7%的市民每月的體育消費(包括健身娛樂,購買體育服裝等支出)達到了100元以上。而根據北京石景山體育館提供的資料,一個羽毛球館周末日流入資金平均為一萬元左右。由於群眾健身娛樂消費的增加,促使了體育場館的全面開放,既滿足了鍛煉消費的需求,同時又激勵了社會,個體,企業投資興建體育場所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的市場機制。在許多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統計體育事業的產值時,把體育用品市場的產值都計算在內,因為體育用品的消費市場是以體育的各類人群對體育消費為前提,同時體育用品生產的標准、規格和實用功能,又是以體育項目的要求作為基點的。因此體育用品市場是體育市場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表明,全國居民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除日常消費之外)占重要消費支出的第六位,第一位是子女的教育,第二位是家用電器,第三位是住房,第四位是書報,第五位是高檔服裝,之後是體育用品消費,家庭用於體育用品的支出平均在2000元左右。國家體育總局借鑒國際上發展和規范體育用品市場的經驗和做法,從1993年起,每年舉行體育用品博覽會,至今已舉辦了七屆。應該說每屆都比上一屆跨了一個台階,博覽會已經成為連接生產、溝通用戶的橋梁紐帶,成為展示成果,導向生產、技術交流的重要舞台。去年的福州體育博覽會有460多個企業參加,展位數達到了1998個,實際上已經超過了2000個,比1993年的第一屆博覽會增長了37倍。今年10月,在成都的體育用品博覽會,展位有2100多個,500多家企業參展。它也是展示名牌的展示會,而在1993年以前,它還只是叫做器材計劃供應會議,形式也只局限於邊展邊銷售。今年的博覽會在幾個重要環節上也具有了鮮明的特色,一個是展位的形式向國際化邁進,一個是突出科技特色。而且服裝器材設計上很有特色。現在我們就接到8個大城市的2001年博覽會申報的信息。北京承辦200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也要申辦2001年中國體育博覽會。廣東承辦2001年九運會,也要申辦中國體育博覽會,而上海也加入了競爭申辦的行列。大家都能感到體育博覽會不但會帶動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而且也帶動了地方產業的發展。2000年的體育博覽會將由長沙承辦,原因是長沙將舉辦第五屆城市運動會。由於體育博覽會的成功,促進了我國體育用品的發展,我國的體育用品企業,特別是生產健身器材、運動服裝、運動鞋帽的企業,在產品的質量、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等綜合實力上已經取得了飛躍。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體育用品生產值1997年達到38.6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了16.6%。體育用品企業是在良好的體育環境下和體育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成長起來的,數量也由解放前的幾家發展到現在的幾千家。
體育彩票市場:政府批準的彩票只有兩家,一個是體育彩票,一個是福利彩票。國家體育總局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使體育彩票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彩票市場越來越大。到今年為止,體育彩票已經發行了100個億。公益金全部用於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開支。目前體育彩票已經發展成為體育產業的支柱之一。
第二方面,體育產業開發的領域不斷拓展,體育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在不斷提高,由於市場經濟發展對資源發揮著配置作用,所以許多體育資產和資源顯示了巨大的開發潛力。這些年來我們在開發產業領域方面,從兩方面進行,一為有形資產的經營,二是無形資產的開發。有形資產的經營主要為非經營資產轉經營資產。體育部門和體育事業單位在保證事業任務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國家政策和法規將閑置的土地、房屋、設施和設備等行政事業性資產由非經營性使用轉為經營性使用,並獲得一定利益和收益,這種非經營轉為經營是正當的,在當前是必要的。據了解,在當前體育系統中,存在著這種相當普遍、相當規模的活動。其經營形式是三種:一種是出租形式,一種是內部經營,另一種是對外投資。在改革開放初期以出租出借為主,因為這種形式操作比較簡便,經營收益也比較直接,但是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弊病,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政策法規的健全和完善,人們的法律意識和觀念大大增強。目前,非轉經的形式大都是合資和股份制,從立項到可行性分析,從評估到簽定協議都比較規范.應該說近幾年體育的非轉經在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轉變。第二為無形資產的開發和利用,體育無形資產指不具備實物形式但能為體育部門和體育組織使用,具有使用價值並帶來經濟效益的無形資產和資源。近幾年來,體育無形資產的開發和經營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個為體育比賽、活動和體育組織冠名權的開發;第二個為體育比賽、組織的標志、專利以及使用權的開發;第三個為體育賽事轉播權的轉讓;第四個為體育組織和運動員名譽肖像權的投資經營和廣告活動。
在體育比賽和職業俱樂部賽事冠名權開發方面,有關項目的協會取得很大成績。1998年維達杯全國排球聯賽的冠名權收入是800萬元。中國籃協將男籃甲A聯賽冠名權和推廣權及75%的廣告場地權整體轉讓給國際管理集團,每年收入300多萬美元。而冠名權的收入則是俱樂部的主要收入,在男籃甲A俱樂部中,北京奧神的冠名權收入就達到了600萬元,全國12家甲A俱樂部冠名權收入達到4600萬元,平均每家達到380多萬元。全國甲B俱樂部冠名權轉讓收入達到1835萬元,其中,最高的深圳潤訊達到600萬元。各排球俱樂部冠名權轉讓收入在100到500多萬元不等。足球甲A,俱樂部除冠名權收入之外,還進一步開發城市和球隊的冠名權。而每逢國際大賽,中國體育代表團在代表稱號和標志的特許使用權等方面獲得的收入也是很可觀的,1998年第13屆亞運會有30家中外企業購買了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標志稱號和特許使用權,贊助款物達到3800萬元,其中資金有2300多萬元。格威特公司以900萬元奪得了唯一指定領獎裝備的稱號。而體育賽事的電視轉播權,無論從市場經濟法則講還是根據國際慣例講,理應屬於賽事主辦者,在國外,體育賽事的轉播權轉讓收入也是一項很大的收入。我國電視轉播權的市場機制有一定進展,但是還不規范,關系沒有理順。
第三方面,社會投資辦產業的態勢發展很快,涌現了一大批符合現代企業制度,多種所有制的體育俱樂部,體育企業和企業集團。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體育消費需求迅速擴張。許多健身娛樂性很強,受大眾喜歡的體育項目成為社會投資的熱點。近幾年來,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的體育經營企業如春朝涌動,迅速湧起。除了上面講的一些名牌企業去興辦足球、排球和籃球甲A甲B俱樂部外,更多的中小型企業把投資的熱點放在了群眾參與性的消費市場上,如健身健美、保齡球、檯球、網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游泳等項目。特別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小型體育經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根據上海提供的資料,1996年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海內外各界對保齡球一個項目的經營投資就達到10億元,室內溜冰場的投資達到2億元。1997年廣東省全省在工商部門注冊的專門性體育經營企業達1700多家。深圳市體育企業就有160多家。1997年營業額達5億元。北京市1998年體育經營場所已達5000家,年營業額6億多元,上繳稅金7800多萬元。在中部地區的湖北省和安徽省體育經營場所都已達到3000家。
1996年中國第一家帶有體育產業性的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五環股份有限公司在長春成立,10月份其股票在深交所上市發行,該公司經營建設的長春體育館已投入使用並為九冬會開閉幕式和比賽提供了良好的服務,受到了好評。1998年3月,中國體育產業最大的股份制企業--中國體育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月27日在上海證卷交易所掛牌上市,公司注冊資本1.8億元,凈資產4.5億元。該公司以大型體育健身設施開發建設和經營,各種賽事承辦,體育廣告,體育旅遊、保險代理等為主線,進行體育產業綜合開發和經營。中體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國家體育總局向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實現資產優化組合,調整企業產業經營方向邁出了戰略性的一步。
第四方面,確立和形成了保證體育產業發展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這是體育系統發展產業的主要目的。搞產業、市場是為了從市場得到更多的經費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目的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的配置發揮基礎性作用,在資源的配置的方式上,政府不再是單一的主體,主要起宏觀調控和主導作用。從目前國家發展的實際看,財政補助收入仍然是基本的,必不可少的,而且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幅,但是,由於國家不可能統包全攬,所以要逐步建立公用支出體系,凡是進入市場的國家財政不再管,國家財政不再進入競爭領域。這樣,體育產業和市場不斷發展,體育經費也逐漸從市場獲取。從這幾年的實際情況看,經費的市場配置量越來越大,具體表現在經營收入、事業收入、其他收入、投資收入每年都在以較大幅度增長。從這幾年來看,全國體育經費僅占國家財政支出的0.4%,1997年增加到30.56%,這主要是因為八運會各個省加大了對體育經費的投入。而到了 1998年又大幅回落為0.4%,因為八運會一過,進入休整期。1997年,全國體育經費撥款34億元,非財政收入達到14.7億元,非財政收入相當於財政補助收入的43.04%,這個比率從市場份額來說已經很大了,全國體育事業單位的平均經費自率平均為50-70 % 。1998年全國體育經費撥款38.5億,非財政收入為19.l億,非財政補助收入相當於財政收入的49.6%。這個比率從市場份額來說,1998年比1997年又有提高。從國家體育總局資料來看,1993-1998年6年間體育事業單位非財政性收入達到13.6億元,體育事業單位產業性創收收入以每年42.77%的增幅增加,而全國財政補助收入增幅為12-13%。體育系統大力推行社會化,產業化,大力開拓體育市場,就今年來說,非財政性收入平均增幅為42.77%,說明沒有市場,沒有產業開發,僅中國財政每年12-13%的增幅是遠不能滿足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的,因此必須確立和保證體育事業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產業化籌資機制。這是從以上四個方面講了體育產業發展的情況。
『貳』 撰寫體育產業調查研究報告有哪些內容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參考下,有用請採納,謝謝!
第1章:體育產業總體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
1.1 體育產業發展狀況與趨勢分析
1.1.1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概況
1.1.2 中國體育產業總體規模
1.1.3 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結構
1.1.4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趨勢
1.2 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進展與前景分析
1.2.1 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概況
1.2.2 深圳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分析
(1)深圳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概況
(2)深圳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和空間布局
(3)深圳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進展
(4)深圳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1.2.3 成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分析
(1)成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概況
(2)成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進展
(3)成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思路
(4)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1.2.4 晉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分析
(1)晉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概況
(2)晉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進展
(3)晉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工作思路
1.2.5 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分析
(1)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概況
(2)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特色優勢
(3)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功能定位與建設規劃
(4)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規劃建設進展
(5)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6)北京龍潭湖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思路
1.2.6 杭州富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發展分析
(1)杭州富陽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揭牌
(2)杭州富陽體育產業發展分析
(3)杭州富陽發展規劃
第2章: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
2.1 體育用品行業整體發展狀況
2.1.1 體育用品行業定義及范圍
2.1.2 體育用品行業發展總體概況
2.1.3 體育用品行業進出口狀況
(1)體育用品行業進出口總體情況
(2)行業出口市場分析
(3)行業進口情況分析
2.2 運動服裝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2.1 運動服裝行業經營規模
2.2.2 運動服裝行業競爭格局
2.2.3 大眾運動服裝消費群體特徵
(1)大眾運動服裝消費群體范圍
(2)大眾運動服消費群體性別特徵
(3)大眾運動服消費群體年齡特徵
2.2.4 行業標桿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1)行業標桿企業分區域市場分析
(2)行業標桿企業市場數據對比
2.2.5 運動服行業發展前景與趨勢
(1)行業發展前景
(2)行業發展趨勢
2.3 運動鞋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3.1 運動鞋行業經營規模
2.3.2 運動鞋行業競爭格局
(1)行業整體競爭格局
(2)籃球鞋市場品牌格局
(3)足球鞋市場品牌格局
(4)慢跑鞋市場品牌格局
(5)旱冰鞋市場品牌格局
(6)帆布鞋市場品牌格局
(7)休閑運動鞋市場品牌格局
2.3.3 運動鞋行業標桿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1)李寧
(2)安踏
(3)中國動向
(4)特步國際
(5)匹克體育
(6)361度
(7)美克國際
(8)貴人鳥
2.3.4 運動鞋行業發展前景與趨勢
(1)街頭運動群體成為重點市場
(2)戶外運動鞋市場更加細分
(3)老年人運動鞋市場潛力依然大
2.4 運動器材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4.1 球類製造市場總體發展概況
(1)球類製造行業概述
(2)球類製造行業經營情況
(3)球類製造行業重點產品品牌格局
(4)球類製造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2.4.2 訓練健身器材市場發展分析
(1)訓練健身器材行業概述
(2)訓練健身器材行業經營情況
2.4.3 訓練健身器材行業品牌格局分析
2.4.4 訓練健身器材行業發展前景與趨勢
2.5 個人運動防護用品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5.1 個人運動防護用品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1)個人運動防護用品行業概述
(2)個人運動防護用品經營情況分析
2.5.2 個人運動防護用品行業重點產品品牌格局
(1)個人眼睛防護用品市場品牌格局
(2)個人頭部(除眼睛)防護用品市場品牌格局
(3)其他個人防護用品市場品牌格局
2.5.3 個人運動防護用品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2.6 戶外用品市場發展前景分析
2.6.1 戶外用品行業經營情況
(1)行業發展概況
(2)戶外用品結構
(3)戶外用品品牌格局
(4)戶外用品銷售渠道
2.6.2 戶外用品行業重點產品品牌格局分析
(1)帳篷市場品牌格局
(2)睡袋市場品牌格局
(3)戶外登山鞋市場品牌格局
(4)戶外防護用品市場品牌格局
2.6.3 戶外用品行業標桿企業經營情況
(1)企業營銷渠道分析
(2)企業產品銷售分析
(3)企業經營效益分析
2.6.4 戶外用品行業發展前景與趨勢
(1)戶外用品行業發展將日趨成熟
(2)本土戶外品牌加快二三線市場布局
(3)戶外用品電商業務向全渠道模式發展
第3章:體育場館行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
3.1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發展狀況分析
3.1.1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規模
3.1.2 中國體育場館系統分布
3.1.3 中國體育場館類型分布
3.1.4 中國體育場館城鄉分布
3.1.5 中國體育場館地區分布
3.1.6 中國體育場館企業性質分布
3.1.7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現存問題
3.2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3.2.1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運營升級
(1)運營逐步國際化
(2)運營逐步市場化
(3)運營逐步專業化
3.2.2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結構調整
(1)企業從業機構比例上升
(2)委託經營比例上升
3.2.3 中國體育場館發展方向不一
(1)分類發展
(2)多元化發展
3.3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3.3.1 體育場館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分析
(1)國家政策支持
(2)大型體育賽事舉辦
(3)居民體育消費需求增長
3.3.2 體育場館行業發展的障礙因素分析
(1)體制障礙
(2)管理理念滯後
3.3.3 中國體育場館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第4章:體育彩票行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
4.1 中國彩票行業市場規模與結構
4.1.1 中國彩票業市場規模
4.1.2 中國彩票業市場結構
4.2 中國體育彩票業市場規模與區域分布
4.2.1 中國體育彩票業市場規模分析
4.2.2 中國體育彩票業區域分布分析
4.3 中國體育彩票業競爭格局分析
4.3.1 替代品的競爭
4.3.2 區域競爭情況
4.3.3 省市競爭情況
4.4 中國體育彩票業細分市場潛力分析
4.4.1 中國體育彩票業細分產品市場規模
(1)體育彩票細分產品市場規模
(2)體育彩票細分產品市場結構
4.4.2 樂透數字型體育彩票市場潛力分析
(1)市場規模現狀分析
(2)市場需求潛力分析
4.4.3 即開型體育彩票市場潛力分析
(1)市場規模現狀分析
(2)市場需求潛力分析
4.4.4 競猜型體育彩票市場潛力分析
(1)市場規模現狀分析
(2)市場需求潛力分析
4.5 體育彩票業發展前景及預測分析
4.5.1 體育彩票業發展前景及市場規模預測
(1)前景分析
(2)市場規模預測
4.5.2 各細分彩種發展前景及市場規模預測
(1)前景分析
(2)市場規模預測
4.5.3 各地區體育彩票業發展前景及預測分析
(1)全國部分省市體育彩票政策規劃
(2)2016-2021年各區域市場份額預測
第5章:體育服務行業發展現狀、趨勢與前景
5.1 體育競賽業發展分析
5.1.1 體育競賽業發展概況
5.1.2 職業體育俱樂部競賽業發展分析
(1)職業體育賽事發展概況
(2)中國職業體育俱樂部發展概況
(3)職業體育俱樂部賽事發展分析
5.1.3 其他組織模式的體育競賽業發展分析
(1)非俱樂部職業賽事發展分析
(2)非職業俱樂部賽事發展分析
(3)非職業非俱樂部體育賽事發展分析
5.1.4 體育競賽業發展趨勢預測
5.1.5 體育競賽業發展前景評估
5.2 體育健身業發展分析
5.2.1 體育健身業發展概況
5.2.2 健身俱樂部經營模式發展分析
(1)健身俱樂部發展現狀及經營特點
(2)健身俱樂部經營模式分析
5.2.3 非俱樂部經營模式發展分析
(1)非俱樂部健身業發展現狀及經營特點
(2)非俱樂部健身業經營模式分析
(3)非俱樂部健身業市場經營成本與收益
5.2.4 體育健身業發展趨勢預測
5.2.5 體育建設業發展前景評估
5.3 體育中介業發展分析
5.3.1 體育中介的內涵及分類
(1)體育中介業的內涵
(2)體育中介的分類
5.3.2 體育中介業發展情況
5.3.3 體育中介業經營效益
5.3.4 國內外體育中介業比較分析
(1)體育中介業的市場資源開放程度的比較
(2)體育中介市場產品差別化程度的比較
5.3.5 體育中介業發展趨勢預測
5.3.6 體育中介業發展前景評估
5.4 體育傳媒業發展分析
5.4.1 體育傳媒業總體發展概況
5.4.2 體育媒體運營個案分析
(1)CCTV-5個案分析
(2)新浪網體育頻道個案分析
5.4.3 體育傳媒業發展趨勢預測
5.4.4 體育傳媒業發展前景評估
第6章:體育產業領先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6.1 領先體育用品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6.1.1 李寧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8)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0)企業投資兼並與重組分析
6.1.2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8)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3 中國動向(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組織架構分析
(8)企業產品結構及品牌定位
(9)企業營銷策略和新產品研發
(10)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11)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4 特步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8)企業營銷策略及供應鏈管理
(9)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10)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5 匹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營銷模式
(8)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6 三六一度國際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組織架構分析
(8)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9)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10)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7 貴人鳥股份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8)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1.8 美克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產品結構及新產品動向
(8)企業銷售渠道與網路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2 領先體育健身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6.2.1 一兆韋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健身會所建設及分布情況
(4)企業健身項目分析
(5)企業健身教練情況分析
(6)企業渠道資源與經營模式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2.2 上海美格菲健身中心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健身會所建設及分布情況
(4)企業健身項目分析
(5)企業渠道資源與經營模式分析
(6)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2.3 威康健身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健身會所建設及分布情況
(4)企業健身項目分析
(5)企業健身教練情況分析
(6)企業渠道資源與經營模式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2.4 青島英派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健身會所建設及分布情況
(4)企業健身項目分析
(5)企業健身教練情況分析
(6)企業渠道資源和經營模式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2.5 上海金仕堡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健身會所建設及分布情況
(4)企業健身項目分析
(5)企業健身教練情況分析
(6)企業渠道資源和經營模式分析
(7)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6.3 領先體育中介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6.3.1 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成功體育運營案例分析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5)企業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3.2 北京眾輝國際體育管理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成功體育運營案例分析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5)企業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3.3 中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3)企業體育項目保險產品及保險條款分析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5)企業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3.4 中體經紀管理有限公司經營情況分析
(1)企業發展簡況分析
(2)企業主營業務分析
(3)企業成功體育運營案例分析
(4)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5)企業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4 領先體育場館及運營企業經營情況分析
6.4.1 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
(1)場館簡介
(2)場館規模
(3)場館設施
(4)場館服務項目
(5)場館運營管理
6.4.2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
(1)場館簡介
(2)場館規模
(3)場館設施
(4)場館服務項目
(5)場館運營管理
6.4.3 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1)場館簡介
(2)場館規模
(3)場館設施
(4)場館服務項目
(5)場館運營管理
(6)場館特色
6.4.4 沈陽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場
(1)場館簡介
(2)場館規模
(3)場館設施
(4)場館服務項目
(5)場館運營管理
6.4.5 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
(1)場館簡介
(2)場館規模
(3)場館設施
(4)場館服務項目
(5)場館運營管理
(6)場館特色
6.4.6 中體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企業簡介
(2)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分析
(3)企業盈利能力分析
(4)企業運營能力分析
(5)企業償債能力分析
(6)企業發展能力分析
(7)企業體育場館運營戰略分析
(8)企業體育場館運營業務分析
(9)企業經營狀況優劣勢分析
(10)企業最新動態
6.5 領先體育彩票管理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6.5.1 深圳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1)中心發展簡況分析
(2)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3)中心體育彩票相關彩種分析
(4)中心經營優劣勢分析
(5)中心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5.2 南京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1)中心發展簡況分析
(2)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3)中心體育彩票相關彩種分析
(4)中心經營優劣勢分析
(5)中心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5.3 廣州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1)中心發展簡況分析
(2)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3)中心體育彩票相關彩種分析
(4)中心經營優劣勢分析
(5)中心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5.4 成都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1)中心發展簡況分析
(2)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3)中心體育彩票相關彩種分析
(4)中心經營優劣勢分析
(5)中心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6.5.5 大連市體育彩票管理中心
(1)中心發展簡況分析
(2)中心經營情況分析
(3)中心體育彩票相關彩種分析
(4)中心經營優劣勢分析
(5)中心最新發展動向分析
第7章:體育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規劃分析
7.1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預測
7.1.1 各級政府全面支持體育產業
7.1.2 體育產業投資熱度不斷升溫
7.1.3 體育產業總體市場規模預測
7.1.4 互聯網+體育發展前景預測
7.2 中國體育產業兼並重組分析
7.2.1 體育產業投資兼並與重組動向
7.2.2 體育產業投資兼並與重組方式
7.2.3 體育產業投資兼並與重組動機
7.2.4 體育產業投資兼並與重組趨勢
7.3 中國體育產業投資策略與建議
7.3.1 體育產業投資價值分析
7.3.2 體育產業投資機會分析
7.3.3 體育產業投資策略與建議
『叄』 簡述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高度發展、運動理念逐漸普及、國家政策持續支持和資金日益關注,這些都為體育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驅動,體育用品為支撐,體育場館、體育培訓、體育中介、體育傳媒等業態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體育與科技、文化、傳媒、健康、養老、旅遊等相關行業日益融合。根據體育行業發展報告及相關統計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呈穩定增長趨勢。
(一)產業規模呈上升趨勢,體育消費水平上升空間巨大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的五年。體育產業發展乘勢而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全民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美元,體育產業正處於是高速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0.7%。未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發展潛力非常巨大。
「十三五」時期,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不斷發展和「健康中國」戰略的逐步實施,我國體育需求將從低水平、單一化向多層次、多元化擴展,體育消費方式將從實物型消費向參與型和觀賞型消費擴展,體育產業將從追求規模向提高質量和競爭力擴展,體育產業必將迎來重大戰略機遇。《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3萬億元,從業人員數超過600萬人,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1%。
(二)產業內涵豐富,產業結構將進一步改善
中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產業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的效益顯著提高,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
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存在體育用品行業一枝獨秀、體育服務業佔比較小和整體產業結構分布不甚合理的現象。79%的收入來自於體育製造業,即體育服飾製造、體育用品製造等;只有約20%的收入來自於諸如賽事運營、體育培訓、轉播權等體育服務業。初期由於政策原因,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賽事運營商業化程度低,導致體育服務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佔比較少。
針對中國目前體育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優化體育服務業、體育用品業及相關產業結構,著力提升體育服務業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場館服務、中介培訓等體育服務業,實施體育服務業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優秀體育俱樂部、示範場館和品牌賽事。
隨著《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及後續一系列促進體育產業的改革政策的出台,體育產業將逐漸走向市場化,體育服務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
『肆』 大眾健身發展現狀
大眾健身發展現狀是非常不錯的,也現在很多人都在做廣場舞意,做一些健身的,還有一些練太極拳的種種戀愛。健身的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