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銅(鉬)、銅鎳礦
中亞大型以上的銅礦,主要有5種類型,即斑岩型和沉積砂頁岩型及矽卡岩型、岩漿銅鎳礦型和火山-沉積型。
一、斑岩型礦床
最重要的大型以上斑岩銅礦,在哈薩克分布於巴爾喀什地區及北哈薩克的博舍庫利及巴爾喀什南部的科克賽礦床,這些斑岩銅礦除博舍庫利(銅1.3Mt,金49t)等形成於早古生代陸緣弧內(成礦期為寒武紀)其餘都形成於碰撞-後碰撞期並與石炭紀—二疊紀晚期岩漿分異的斑岩體有關。分布於烏茲別克庫拉馬石炭-二疊紀火山-沉積盆地中的阿爾瑪雷克礦田,由3個大型斑岩銅金礦組成,其中卡爾馬克爾-達利涅耶兩斑岩銅礦的銅含量27Mt,金含量2798t,可見儲量之大(圖6-1)。
科翁臘德斑岩銅(鉬)礦床:位於巴爾喀什湖北岸,是世界級超大型銅礦,銅金屬儲量超過790×104t,平均含Cu0.9%。
該礦床屬巴爾喀什成礦帶西段,位於巴爾喀什緯向線性構造與西北—南東向的科翁臘德—薄爾林納斷層的交匯處。礦體產於長軸近南北向的破火山口中,破火山口周圍為,法門階(
專家認為,該礦床形成於大陸邊緣的島弧環境(另一種觀點認為它屬泥盆紀—石炭紀殘余洋盆封閉期產物)。含礦的斑岩基本上是沿古火山通道侵位的,小的含礦岩株之下可能有更大的岩基,它是該礦床成礦的主要熱源、流體源和礦質來源,沿火山機構下滲循環的大氣降水也參與了成礦作用。含礦岩體年齡多為396~282Ma,成礦作用的主峰期為296~260Ma(A,M.庫爾恰霍夫)
吉爾吉斯斯坦北天山早古生代斑岩型銅金礦分布於吉爾吉斯山西段南坡如塔爾迪布拉克礦床銅70×104t,金60t及安達什等礦床,多為細脈狀,時代均為中奧陶世,吉爾吉斯山東段的奧克托爾科依礦床Cu50×104t,Au24t,成礦期為泥盆紀。
除主要工業價值的銅鉬外還有砷、鉛、鋅、錸、鉈、鎵、硒、碲、銦、鉍、鈷、鎳、金、銀、銻、錫等多種元素。
新疆的斑岩銅礦;主要分布於准噶爾盆地周緣,有五個主要成礦期,志留紀以蒙西銅礦為代表,形成於陸緣弧環境,與蒙古奧尤-陶勒蓋超大型銅金礦床成礦期相近,為晩志留世—早泥盆世,但後者成礦高峰期為石炭紀(320~307Ma);
泥盆紀的斑岩銅礦以哈拉蘇銅礦為代表,產於疊加在早古生代島弧基底上的泥盆紀疊加島弧帶內,成礦與中泥盆晚期的構造-岩漿作用有關。至少有兩期成礦事件,早期375Ma,晚期279Ma,印支期疊加成礦作用使礦床更加富集。
石炭紀—二疊紀的斑岩銅礦比較發育,與哈薩克的科翁納德、阿克斗卡以及烏茲別克的阿爾瑪雷克等超大型銅鉬、銅金礦床的成礦期相似;西准噶爾包古圖銅礦圍岩為石炭紀凝灰砂岩、凝灰岩,含礦岩體為侵入其中的花崗閃長岩和花崗閃長斑岩,年齡330~320Ma,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銅鉬礦床,以鉬為主,成礦與中酸性(次火山)斑岩脈有關(329Ma),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327Ma,含礦斑岩屬過鋁質髙鉀鈣鹼性系列,形成於後碰撞環境;土屋-延東銅鉬礦,具大-超大型規模。對其成礦地質背景的認識,歷來分歧較大,關鍵是對覺洛塔格構造背景的認識,含礦圍岩是島弧火山岩或是裂谷型火山岩以及含礦圍岩的確切時代等問題。含礦圍岩企鵝山群為富鈉質粗面玄武岩-粗安岩,Sm-Nd等時線年齡(416±120)Ma,含礦斑岩(斜長花崗斑岩、蝕變後為鈉長花崗斑岩)單顆粒鋯石U-Pb年齡369~356Ma(芮宗瑤等,2002),劉德全等(2003)測得含礦斜長花崗斑岩的 SHRIMP年齡為(332±2)Ma,暗示成礦作用發生於早石炭世。但後來在含礦岩體侵入的企鵝山組及梧桐窩子組中採到晚石炭世中-上部達拉階上部牙形刺化石(董連慧、馮京、李鳳鳴,2005),說明含礦岩體應晚於或等於晚石炭世。不少研究者如韓寶福等(2006)通過 SHRIMP 鋯石U-Pb年齡的研究認為准噶爾古生代後碰撞深成岩漿活動,從早石炭世維憲期中-晚期開始至早二疊世末期結束,東准噶爾在330~265Ma,西准噶爾在340~275Ma之間。有的岩體具高鉀鈣鹼性系列,因此這期斑岩銅礦多形成於後碰撞期或 B 型俯沖-A 型俯沖的過渡期。這一期斑岩岩漿期後熱液對石英脈型鉬礦的形成有利,如新疆的蘇雲河鉬礦,哈薩克的扎涅特、東科翁臘德鉬礦(280Ma)等,都產於斑岩銅礦附近並約晚於斑岩銅礦成礦期。
二疊紀斑岩銅礦,以新疆西天山莫斯早特斑岩銅礦為代表,據趙振華等(2004)的研究,認為阿吾拉勒山西段二疊紀火山岩-淺侵型岩漿中,分布著多處Cu礦床(點),它們主要產於富鹼的石英鈉長斑岩的岩體中,其中以尼勒克縣城南莫斯早特 Cu 礦床為代表,該礦床以莫斯早特鈉長斑岩為中心,包括其周圍穹隆狀火山岩圍岩中的奴拉賽、克孜克藏、克孜克藏南3個礦化體間的礦化地段面積約 10km2。礦體產於莫斯早特破火山穹隆內,穹隆中心為石英鈉長斑岩(1.5km2),圍岩為二疊紀火山-沉積建造。含礦岩體為石英鈉長斑岩,其地球化學特徵與埃達克質岩石基本相同,具有富Na、Al高、Sr低等特點,全岩
三疊紀—侏羅紀斑岩型鉬(錸)礦及鉬礦;分布於覺洛塔格東段,如哈密東部的白山鉬(錸)礦和鉬礦,前者與花崗岩、花崗斑岩、鹼性正長岩等有關,圍岩為早石炭世細碎屑岩-細碧-石英角斑岩建造。礦體產於黑雲母長英質角岩帶內,主要由含礦石英-鉀長石細脈、硫化物細脈和礦化角岩組成。成礦時代為三疊紀235.7Ma(李華芹,2006)。 產於黑雲母斜長花崗岩中的鉬礦成礦年齡181Ma、含礦石英脈187Ma(李華芹等,2006)屬板內後造山期產物。
蒙古國等的主要斑岩銅礦;蒙古國最重要的斑岩型銅、鉬、金礦化,集中於三個近東西向分布的火山岩帶;即北蒙古色楞格火山岩帶、中蒙古火山岩帶和南蒙古火山岩帶,南蒙古火山岩帶近年有重大突破,中蒙古含礦性較差。
按成礦期分三種類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斑岩型礦床、古生代-中生代層控型銅礦床、與輝長岩有關的岩漿分異銅鎳礦床(時代不明)。
蒙古-外貝加爾成礦區(北蒙古)的額爾登特鄂博斑岩銅礦,成礦年代已獲較多資料,近來在含礦石英閃長岩中獲SHRIMP和LA-MA-ICP-MS鋯石U-Pb年齡(240±3.0)Ma~(246±1.0)Ma(江思宏等,2010)可認為該礦床形成於晚二疊世—早三疊世。
該礦床銅儲量1260×104t,鉬36×104t,被列為世界十大斑岩銅礦之一。晚古生代—中生代北蒙古的火山岩漿作用反映了同時代的俯沖作用,它起始於早二疊世,在晚二疊世—三疊紀達到頂峰,與蒙古-鄂霍茨克海的閉合相對應。該礦床的形成可能與此海槽的閉合有關。
);4—科克塔斯扎爾礦床(C);5—奧澤爾諾耶礦床(C);6—康斯坦丁諾夫(C);7—阿爾馬雷(C);8—克孜爾塔什(C);9—熱安都克(C);10—南克孜爾賴(C2-3);11—別斯紹克(C3);12—博爾雷(C2-3);13—卡斯卡爾卡茲甘(C2-3);14—科翁臘德(C2-3);15—薩雷沙甘(C1-2);16—索庫爾柯伊(C2-3);17—阿克斗卡(C);18—扎納扎爾(C1);19—卡拉布加(C1);20—克齊爾卡因(C1);21—卡爾卡梅斯(03);22—阿克塔斯特(03);23—翁古爾柳(03);24—恰特爾拜(03);25—熱伊桑(03);26—科克賽(C)
烏茲別克:27—阿爾馬累克(C)(卡利馬克爾、達利涅耶);28—薩雷切庫(C);29—楊戈克雷;30—坎德爾
吉爾吉斯斯坦:31—卡因齊(03);32—塔爾迪布拉克(03);33—青年(C2);82奧克托爾科伊(C)
中國新疆:34—索爾庫都克(C);35—喀拉蘇(C);36—卡拉先格爾(C);37—臭水泉南(C-P);38—烏倫布拉克(C-P);39—塔黑爾巴斯套(C);40—雲英山(C-P);41—喇嘛蘇(C);42—達巴特(C);43—加曼特(C);44—群吉等礦群(C-P);45—肯登高爾(C);46—達灣沙拉(C-P);47—博紅托斯(C-P);48—依格爾(C);49—小堡(C);50—白山(C);51—延東(C);52—士屋(C);53、靈龍(C);54—赤湖(C);55—大同(C);56—烏魯克沙依(C);57—雲霧嶺(E)
中國青海:58—青海雜多納日貢瑪(中.新生代)
中國西藏:59—德格昌達溝(中.新生代);60—昌都莽總銅礦(中.新生代);61—江達玉龍(中.新生代);62—貢覺多霞松多(中.新生代);63—察雅馬拉松多(中.新生代)
中國甘肅:64—公婆泉(C);65—紅山井(C);66—白山堂(C)
中國內蒙古;70—八大關(T-J);71—烏魯格吐山(T-J);72—白乃廟(0)
中國河北:73—賈家營(J);74—大灣(J)
中國山西:75—繁峙後峪(J);76—銅礦峪(Ar—Pt);77—小西溝(Ar—Pt)
中國陝西:78—金堆城(J);79—石家灣(J)
中國河南:80—欒川礦群;南泥湖(J)、三道庄(J)、上房(J);81—秋樹灣(J)
蒙古國:67—額爾登特(T—J);68—查干蘇布爾加(C-P);69—歐玉陶勒蓋(C、K)
近年在蒙古南戈壁發現的歐玉陶勒蓋超大型富金銅礦床,徹底改變了普遍認為蒙古只能找到銅鉬礦床的觀點。自西南歐玉礦區被發現後,富金斑岩銅礦體在Kharmagtai,Oyut Ulaan,和 Hunguit被找到,都位於南戈壁地區。地球物理調查對發現該礦區起了重要作用。艾芬豪礦業公司在Kharmagtai 5km2范圍內,鑽探圈定了4個富金斑岩體,礦化作用與西南歐玉區相似,但銅金礦化多賦存於網脈狀閃長斑岩和電氣石角礫岩管中,普遍存在鈉長石、磁鐵礦、黑雲母和綠簾石化熱液蝕變,總之歐玉陶勒蓋不同礦化系統間關系復雜,西南歐玉區的金(g/t)、銅(%)比率通常為2:1,南歐玉區為1:10,北部雨果區為1:4,目前許多方面還在研究中,對區域構造背景和容礦岩體的岩石成因等多方問題都還沒有較好的認知。
目前認為它是一個巨型的泥盆紀斑岩型銅金礦區,在雨果區發現的深成超高品位銅礦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斑岩型銅礦床中品位最高的。就斑岩型銅金礦的規模而言,歐玉陶勒蓋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僅次於Grasberg之後。預測今後還可能發現更多的銅金礦資源,在蒙古和中國的戈壁區很可能發現其他的早-中二疊世的斑岩型銅金礦床。
燕山期的斑岩Cu礦主要分布在中蒙邊境東段,疊加在前寒武紀及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的斷陷盆地與斷隆的相鄰部位,中生代火山-沉積岩及燕山期花崗岩類發育。可能是由於東南側庫拉(太平洋)板塊向歐亞大陸的俯沖所引起。因此也形成了不少大-超大型Cu(Mo)礦床。位於北蒙古維季姆薩拉依爾造山帶內的中生代斷陷盆地中,斷陷盆地內發育二疊紀及中生代的火山-沉積建造,其基底為前寒武系及早古生代早期褶皺帶。含礦斑岩為燕山期210~240Ma花崗閃長斑岩、斜長花崗斑岩、石英閃長斑岩、花崗斑岩、花崗正長斑岩和圍岩-火山角礫岩(如額爾登特超大型礦床)。
內蒙古烏努格吐山大型斑岩Cu(Mo)礦床,位於中蒙古-額爾古納薩拉依爾造山帶的上疊中生代構造活化帶內,中生代火山、侵入岩發育。其中二長花崗斑岩與Cu(Mo)礦化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工業礦體產於線性斷裂與環形火山穹隆構造的交匯部位。
在桐柏-大別及北秦嶺褶皺帶中近華北地塊南緣,分布著一系列大-中型斑岩礦床(金堆城大型Mo礦床,欒川南泥湖大型Mo、W礦床,上房Mo、Fe大型礦床,秋樹灣中型Cu(Mo)礦床等等。它們與燕山期淺-超淺成花崗斑岩小岩體有成因聯系,並常分布於區域北西西向斷裂旁側。
侯增謙等(2004、2007)在研究西藏岡底斯中新世斑岩銅礦時空分布時,認為在大陸碰撞造山帶同樣可以形成大型斑岩銅礦,這些斑岩銅礦形成於造山後伸展環境,受垂直造山帶的正斷層系統控制。並討論了大陸環境的斑岩銅礦至少產出於4類環境;晚碰撞走滑環境、後碰撞伸展環境、後造山伸展環境、非造山崩塌環境。並指出大陸環境含礦斑岩以高鉀質為特徵,多具高鉀鈣鹼性和鉀玄質,常顯示埃達克岩地球化學親和性,其岩漿通常起源於加厚的新生鎂鐵質下地殼或拆沉的古老下地殼。陸間碰撞期的地殼大規模加厚以及其後的軟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形成含礦岩漿的主導機制。並認為與大洋板塊俯沖無任何關系的大陸環境,也是斑岩型礦床產出的重要環境,如藏東玉龍、西藏岡底斯、中國東部德興、長江中-下游等。
西藏岡底斯斑岩銅礦;位於拉薩地體南緣,東西向展布,斑岩多呈岩株、岩瘤產出,侵位於規模宏大的岡底斯花崗岩基內部,東西延伸350km,寬80km,含大型和一系列小型礦床、礦點構成。銅資源量1500×104t以上。斑岩帶岩漿活動介於17~12Ma(中新世中期)、成礦峰期年齡(15±2)Ma左右。
藏東玉龍斑岩銅礦帶;長300km,寬15~30km,由4個大型銅礦和眾多含礦斑岩體構成。金屬Cu 儲量 1000×104t以上。以玉龍 Cu 礦為典型,Cu儲量 628×104t,伴生Au100t,Cu品位 0.99%,Au品位0.35g/t,具世界級規模。礦帶與印度-歐亞大陸主碰撞方向斜交,受 NNW向大規模走滑斷裂帶控制,斑岩帶岩漿活動有三個高峰期;52Ma,40Ma,33Ma,成礦年齡介於40~35Ma間,屬晚碰撞走滑階段產物,含礦斑岩以二長花崗斑岩為主,次為鉀長花崗斑岩。Cu、Mo組合,外圍Pb、Zn、Ag 組合;江西德興斑岩銅礦田:產於揚子地塊內部,由三個礦床組成;銅廠,Cu儲量524.4×104t;硃砂紅,Cu儲量60.5×104t(Cu品位 0.423%);富家塢,Cu儲量257×104t(Cu 品位 0.50%)、Mo儲量167 845t(品位0.033%),具世界級規模。含銅斑岩鋯石年齡介於166~177Ma(約中侏羅世早期)。岩漿峰期年齡(171±3)Ma,輝鉬礦Re-Os年齡173Ma,屬後造山伸展階段,侵入岩小體積、淺侵位、多期多相,高鉀鈣鹼性花崗閃長斑岩為主。細脈侵染型,Cu、Mo組合,外圍無明顯礦化。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斑岩銅礦:位於揚子板塊東北部,由鄂東、九瑞、安慶、廬樅、銅陵、寧蕪和寧鎮等七個礦集區構成。成礦多與燕山晚期(150~122Ma)閃長斑岩、石英斑岩密切相關,輝鉬礦Re-Os年齡143~142Ma,九瑞城門山礦床最大,Cu金屬量307×104t(0.75%),Au43.6t(0.24g/t),成礦年齡136Ma,(早白堊世);封山洞銅礦,銅大於100t,Au;大於40t,Ag大於1500t,成礦年齡138~149Ma(晚侏羅晚期—早白堊世),廬樅沙溪銅礦屬大型規模,Cu品位大於百分之一,含礦斑岩Rb-Sr 143Ma,成礦年齡123.6Ma;寧鎮安基山銅礦,達中等規模,鉬儲量120 450t(品位0.018%)斑岩年齡123~106Ma,輝鉬礦Re-Os年齡106Ma。侵染狀、細脈狀,Cu Mo組合,外圍具弱的Cu、Mo、Pb、Zn礦化。
二、沉積砂頁岩型大型銅礦
見於中哈薩克薩雷蘇盆地的北緣,最重要的礦床是熱茲卡茲甘礦床。它產於前寒武紀及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的晚古生代上疊盆地中的石炭紀熱茲卡茲甘組中。並整合覆於法門期—納繆爾期灰岩、白雲岩、砂、泥岩之上,其上為晚石炭世—早二疊世紅色粉砂岩、砂岩和灰岩所覆蓋。熱茲卡茲干組屬淺水三角洲—潟湖相沉積偶夾火山灰凝灰岩。據研究有26層含礦砂岩,其中19層含有工業礦體,可歸並為9個含礦層位,每個含礦層位有一個以上的含礦層、多的可達5層,其間為紅色砂岩。含礦層由一些相距很近、順層侵染礦化和細脈礦化的單個礦體構成。整個地區有300多個礦體。儲量在300×104t以上。
礦體與圍岩整合產出形成平緩的短軸褶皺,近礦蝕變在礦床上出現相當寬的硅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絹雲母化、鉀長石化、高嶺土化。
該礦床具有兩大成礦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地層中銅的沉積形成礦源層階段。第二階段形成細脈礦石。是銅的活化轉移並在有利的構造部位富集形成巨大再生礦體。用Re-Os法測定年齡為(210±30)Ma,對其中的12個樣品鉛同位素測定的年齡為250~260Ma。
該礦床除主要組分銅外,鉛、鋅、銀、錸、鎘也具工業意義,此外還含砷、銻、鉍、鉬、鈷、鋨等元素。屬哈薩克重要的超大型銅礦床。
吉爾吉斯塔拉斯州的達列砂岩型銅礦產於晚泥盆-早石炭世地層中。
新疆境內的砂岩型銅礦,主要有三個時代,石炭紀砂岩型銅礦,主要產於秦祁昆造山系的西昆侖造山帶昆蓋山等一帶的石炭紀裂谷帶的裂谷邊緣向內,如蓋孜-特克里曼蘇砂岩型銅礦。裂谷中心相的火山岩帶中產與火山-沉積建造有關的塊狀硫化物型銅礦。晚二疊世砂岩型銅礦產於伊犁盆地的陸相沉積盆地中;中-新生代的砂岩型銅礦產於塔里木陸內盆地的周邊。
三、岩漿型銅鎳礦床
它們常與早古生代及晚古生代晚期的鎂鐵—超鎂鐵雜岩有關,分布在科克舍套地塊及扎爾馬—薩吾爾帶中。如南瑪克蘇特銅鎳礦床。由於在原蘇聯歐洲北部有超大型的諾里爾斯克礦床,因此,對中亞地區該類礦床研究較差,但不等於它不是重要類型。如新疆北准噶爾的喀拉通克銅鎳礦、東天山黃山等銅鎳礦均達大型規模,它們與碳紀—二疊紀後碰撞伸展環境中形成的基性-超基性雜岩有關。
四、與華力西中酸性岩侵入體有關的矽卡岩型銅礦
個別也可形成大型礦床,如巴爾喀什北緣的薩亞克銅礦床,吉爾吉斯賈拉拉巴德州的庫魯傑列克等礦床,成礦時代為早石炭世。
五、火山-沉積型銅礦
如阿富汗的艾納克銅礦,屬特提斯成礦域,位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縫合帶的西北側,喀布爾市東南約30km,礦床產於喀布爾前寒武紀地塊晚前寒武紀的凹槽內,凹槽具三層結構;下構造層為早元古喀布爾群由角閃岩、片麻岩、結晶片岩組成的褶皺基底,中構造層為晚前寒武-寒武紀洛依赫瓦爾群,屬潟湖-三角洲相沉積,已變質為綠片岩和角閃岩,厚880m為重要含礦層位,上構造層為新近紀磨拉石建造。該礦床分中、西、南3個礦區,以中部礦區最大。礦體與圍岩整合產出,共分4個礦化層,含銅最富的是砂質和細粒白雲質大理岩。銅儲量500×104t以上。原生礦石為侵染狀、細脈侵染狀,主要礦石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次為黃鐵礦、閃鋅礦等。艾納克銅礦資源總量(中部+西部)為1133×104t,Cu平均品位1.64%,最低品位0.4%,相應的礦石量為6.909×108t(阿富汗礦產部書面報告,2007)。
鉬礦多與斑岩銅礦伴生,或與高溫熱液型鎢鉬共生如科克騰克爾Mo儲量430kt具世界級規模,扎涅特鉬礦也屬高溫熱液型大型礦床,為獨立鉬礦,成礦期多為晚石炭世—早二疊世,一般略晚於同帶斑岩銅礦成礦期,多屬後碰撞期產物。
⑵ 誰有商代青銅器的論文或者調查報告
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
⑶ 急求一篇關於商周青銅器的調查報告
你的要求太模糊了,商周青銅器什麼方面的調查報告?
⑷ 某化學研究性學習小組設想探究銅的常見化學性質,過程設計如下:【提出猜想】問題1:在周期表中,銅與鋁
Ⅰ、(1)探究氫氧化銅是否能和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實驗需要的葯品是:製取氫氧化銅的硫酸銅和氫氧化鈉,驗證試驗用到硫酸和氫氧化鈉,所以需要硫酸銅和氫氧化鈉以及硫酸溶液,故答案為:B;
(2)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所需儀器:燒杯、天平、玻璃棒、量筒、膠頭滴管、一定體積的容量瓶,容量瓶的規格根據所配置的溶液來確定,故答案為:250mL容量瓶;
(3)氫氧化銅是否能和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實驗中,首先是氫氧化銅的配製,然後是讓氫氧化銅和硫酸以及氫氧化鈉反應,所以實驗步驟第一步是:用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制Cu(OH)2;第二步是:將Cu(OH)2分別與稀H2SO4和NaOH溶液反應,故答案為:將Cu(OH)2分別與稀H2SO4和NaOH溶液反應;
Ⅱ、(1)氧化亞銅與稀硫酸(或鹽酸)反應生成金屬單質銅和二價銅離子的鹽溶液,反應實質是:Cu2O+2H+=Cu+Cu2++H2O,故答案為:Cu2O+2H+=Cu+Cu2++H2O;
(2)根據溶液中的離子反應Cu2O+2H+=Cu+Cu2++H2O 可以知道在溶液中Cu2+的穩定性強於Cu+,故答案為:Cu2+;
(3)Cu+的外圍電子排布式為3d10,外圍電子排布中全充滿狀態和半充滿狀態均比較穩定,故答案為:Cu+的外圍電子排布為3d10,全充滿狀態,比較穩定;
Ⅲ、(1)金屬銅不能和稀硫酸反應,氧化亞銅能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藍色溶液,故答案為:將紅色物質置於稀硫酸中,溶液不變藍,則證明為銅;
(2)消耗0.01mol X,測得B裝置增重0.36g,即生成0.02mol的水,並收集到單質氣體Y 0.28g即氮氣0.01mol,根據原子守恆可以確定氣態氫化物X中含有4個氫原子和2個氮原子,X的化學式為N2H4,和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uO+N2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