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營銷學角度怎麼寫電影觀後感
一) 電影營銷個性分解
電影是不同於一般消費品,它首先是一種娛樂產品。與其他有形產品相比,紐約大學教授埃爾.李伯曼等著的《娛樂營銷革命》認為娛樂營銷具有如下特點[3]:
? 娛樂營銷非常注重時效性。在產品投放之前,幾乎沒有時間進行市場檢測。
? 只要電影出現任何票房不佳細微徵兆,就須立即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不利的局面,因為通常一部影片首映期一般都只能維持二至四個星期。
? 電影營銷預算耗資巨大。一般來說,一部製作費用5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影片在營銷方面需要投入2500至4000萬美元,用於投入到電影上映之前及放映期間6周~8周內推廣活動。
? 娛樂如同潮流,瞬息萬變,令人難以捉摸。
? 盡管成功的娛樂營銷依賴於適當的推廣活動,娛樂內容創作則幾乎完全取決於製作過程中創造力的發揮,非常具有不確定性。把娛樂產品推向市場往往是運氣和創造力結合。
? 娛樂營銷所著重推廣的首先是一種消費體驗,而不是具體某件產品。
(二) 中國電影市場現狀分析
電影營銷一直是中國電影行業中薄弱一環,中國傳統電影運作一直是條塊分割,制、發、放體系互不統屬,導致電影從上市到退市,發行到放映系統各自獨立、孤軍作戰;利益分配、體制牽扯上種種原因使電影營銷人員或例行公事或無法放開手腳去營銷傳播,電影營銷僅停留在「一發了之」水平和階段。
《十面埋伏》的成功,掀起中國電影整合營銷高潮,但中國電影營銷仍只在初步水平。探究中國電影營銷過往和目前存在問題原因,不外乎如下:
其一是傳統電影發行體制。在傳統電影市場上,電影產品是政府宣傳導向產物,生產、製造和傳播擴散過程都受到來自政府方面嚴格管制,電影也就難成為真正商品,營銷也成了形式。這不僅捆綁營銷人員手腳,且壓抑著營銷人員智慧,使得一些最基本、反映市場經濟一般規則營銷理念、方法和技巧等,無法激發、挖掘和運用開來,直接導致中國電影營銷的「有場無市」。
大陸內地影院為獲取票房,一個漫長檔期內往往只有一部大片在多個播映廳內循環放映,很多優秀國產影片根本排不上檔期,很多片子拍出來也進不了院線,觀眾也無從選擇;僅2004年,國產電影高達212部,真正進入院線播放沒幾部;相關制度對院線管制欠缺,使電影營銷出現一種「偽壟斷」現象。香港金像獎協會董事局主席文雋就曾在2005年長春電影節談到:內地的影片發行和放映機制在深深傷害著國產影片市場[4]。
其二是電影人理念。這一點更多是歷史積淀、文化影響和操作的固步自封等作用下的結果。電影人更多地重視電影產品開發和製作,對電影營銷和後電影產品開發則相對弱視甚至漠不關心。在美國,一部電影70%收入來自於玩具、服裝之類的衍生產品,只有30%收入來自於門票。好萊塢電影營銷是銀幕營銷和非銀幕營銷齊頭並進、互為支持連鎖式營銷方法,具體表現為銀幕營銷、電視營銷、家庭影院、網路營銷和相關商品開發這「五位一體」營銷構架,非銀幕營銷成功更能決定電影營銷成功與否。迪斯尼帝國是一部影片神話,近年來則有「哈利?波特」產業,哈利?波特和周邊產品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哈利?波特》拍攝成電影後,促進了書籍銷售,而書籍和電影又促進了哈利?波特相關產品的銷售,前4部《哈利?波特》在全球用55種語言銷售了2億本;根據第一部和第二部《哈利?波特》改編的電影在全球共取得了18億美元的票房收入[5];
相對來說,電影營銷不應該只是局限於影片本身,一部電影的商業運作是可以通過一個產業鏈做營銷的,電影產品如果是強勢品牌,很容易拉動商家趨之若鶩。中國《十面埋伏》除了在票房這個銀幕營銷上贏得成功以外,以後電影產品開發上則底氣不足,《十面埋伏》本具備開發後產品的一切條件,但抓不著切入點,也失去了電影贏利的半壁江山。故《英雄》、《十面埋伏》前期營銷雖做得有聲有色,但卻配套營銷卻不多,只能算是電影營銷的小打小鬧。
華誼影視總裁王中磊認為,電影營銷細分市場還存在許多空白點,國內人才在這方面觀念尚缺乏,也就未能找到這些市場空白,專業運作電影衍生產品公司也就暫時難以出現。
其三是觀眾層面。中國人傳統是靜心養性,人們本來娛樂活動不多,加上中國電影發展滯後,電影的影響力一向不大;另一方面盜版橫行,影碟租售業務街頭小店到處可見,DVD播放器價格大幅下降,有線電視播放最新影片日期與該片的影院公映日期越來越短,電影票價虛高等這些原因,使中國市場巨大,國民收入高速上升,但中國觀眾還是不很願意進電影院,這也促使電影營銷開展艱難。
『貳』 幫我用金融知識分析電影《華爾街》
大量買進股價上升,大量賣出股價下跌,內幕交易是違法的,財富要靠自己創造,
『叄』 電影華爾街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原理五: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
原理七: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肆』 有關於電影《華爾街》
導演Oliver Stone的父親就是一個股票經紀,他甚至為了紀念父親在電影裡面設了一個務實誠懇的股票經紀角色紀念他。
故事或許要表達的是道德勇氣,但我並不認為巴德有這份良知,記得台詞之一有一句,「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局內人,那你就是出局了。」 巴德被排在局外,對於藍星要變賣一事完全不清楚,簡直就是被你賣了我還要幫你數錢的典範,加上對父親的負疚,和被排在局外的恐懼,年輕人總還有一些勇氣作出反撲,我賣你總比你賣我好,巴德會舉報戈登蓋葛是很容易理解的。
『伍』 電影大腕里的營銷學理論
廣告效應 規模效應 明星社會效應
『陸』 求一篇電影《大腕》的影評,主要從文本內容和營銷推廣兩個角度分析,字數在800字以上,謝謝
消費文化的困局,解構與重建
與一般意義上的商業喜劇片不同,《大腕》中蘊涵了與其形式幾不相稱的大命題。即對所存身的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與部分的反動。在其中蘊涵的獨特思考使該片有了卓然的氣質。
泰勒無疑是導演本人理想化的自況(現實中卻以尤優的面目出現,借用一句話,馮小剛對泰勒是「社會層面上的認同」對尤優是「個人層面上的認同」)在精神領域的追求使他成為一個「被上帝放逐的人」。在孤獨的世界中探索,是所謂現代社會中的知識良心。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全知全能者」的符號而存在。
開頭所表現的泰勒「因為無法獲得靈感而停止拍攝」,象徵了在現代文化環境中,從事者面臨的匱乏現狀--由於對主流價值過多的消解而導致內容的無以為繼。面對「陳腐的過去」,雖然感到了顛覆的必要,卻找不到顛覆的武器。唯一的道路,就是否定過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價值,在片中的表現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過去的西方/窺視視角),並問道於尤優--所謂真正中國人的代表。(其實尤優在片中的作用就是中國當下群體精神的代表。集下崗,沒錢,離婚,惟利是圖又有種隱藏頗深的義氣與血性等所謂普遍特徵於一身。典型的當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數。)尤優還代表著現世中的另一種匱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劇的。」自然,無法指望處於基本匱乏中的「大多數」給予在孤獨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這是他所面臨的另一重困局。然而他所面臨的外界現狀逼迫他必須作出超越,否則就會被更加無聊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認識到自己孤立無援,他必須想一個辦法,讓自己得救,他邁出去了,就必須向前沖,可他對自己毫無信心」
隨即導演在泰勒的尋找中開始了對現狀的突圍,首先擺出的是所謂「境界」問題,作為首要問題,導演認識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遠,這樣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劃清了界限。這是整個突圍行動的思想方針。
泰勒在寺廟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圍的手段:至之死地,將消費文化中所有的負面一並發揮到極至,以取得一種無比荒誕的效果,從而換取變革的出路。(其實與他們解構正統文化的手段一樣,用無比的正經來揭露正經假面下的假正經。)但是在王小柱(即為當下文化環境現狀的象徵)手下,迅速加上了功利化,全球化等話語痕跡。說明導演一方面希望突圍,一方面又無法掩飾自己的悲觀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經意的結論:「王小柱是真瘋了…………」,在「瘋狂」的現代語境下,一切個人單方面的突圍行動無不被其所裹脅,成為又一場三無(無聊,無趣,無望)鬧劇。
有一個細節成為本片的轉折點,Lucy去教堂祈禱,該教堂正在翻修,圍著腳手架。這一幕象徵了突圍,即精神家園的重建的開始。隨後泰勒/精神人開始好轉,發現,或者正可以說是導演了接下來的變化。
將「喜劇」與「葬禮」這兩件大相徑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本片的戲劇沖突和敘事張力。從中取得既突破傳統又不落窠臼的表達形式。因此,「葬禮」更象是影片的「戲中戲」,有不同於「本片」的表現形式和實際內容。
「葬禮」中,名義上的主導者尤優的動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於沒有知識分子積壓的所謂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優所奉行的就是現實意義下的務實,以想像力為手段,以底線狀態的道義為標准。泰勒對此採取一種放任的態度,象做實驗一樣,讓尤優把一切荒誕的可能揭示出來,以開展療治。
由此出現的各路消費文化符號:大片,明星,無處不在的廣告品牌,被改編的嚴肅文化符號....悉數登場並一一被笑罵。這是一個展示階段,用列舉的方式來論證生活的荒謬(當然,這樣拍本身是為了抖包袱)。尤優在不停地為自己與社會找平衡點的過程中,漸漸發掘出生活本身的價值所在。也就是說,精神重建的過程是通過對自身的消解完成的。
由泰勒「復活」而導致的眾人發瘋在敘事上實在突兀,所以我更願意看作是一種象徵(盡管這象徵也太明顯了一點),即世界的瘋狂底色。一眾「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匯合,他們的種種言論,既是荒誕無比的瘋話,又恰恰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成為直接的現實觀照。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就是這個場景。
關於這個場景還有一個細節,精神病院牆上掛著一幅油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這副作品中拉斐爾把希臘、羅馬、斯巴達以及義大利的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聚於一堂構築了人類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著人類的理性、自覺和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嚮往。但它出現在了瘋子中,這種反諷是對時代虛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這是影片中唯一的超現實鏡頭,也是點睛之筆。
然而,泰勒/馮小剛畢竟是商業片導演,他反抗的目的即為能讓這種消費主義創作繼續下去。同時本身《大腕》就是一部供人消費的商業影片,所以他不會,也不能徹底否定一些本質的東西。只能作改良,不能作顛覆性的革命。所以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尤優對精神病院醫生---主流的代表的調侃,和他為電影作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結尾。因為救贖已經完成,所以心甘情願地落入窠臼。
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了小皇帝在繼續喝他的可樂,消費主義的秩序被恢復,一切還是那個「三無」的老樣子,不同的只是泰勒不再為此感到煩惱。這結尾無形中流露出導演的悲觀情緒。
相對於片中表現的文化整體上的浮躁和膚淺,裡面的小人物有時會流露出和他們身份不相稱的嚴肅態度和真誠的使命感。王小柱的「會見國際人士」的正式,尤優維護泰勒尊嚴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舉動,一方面是搞笑,一方面也寄予了導演對這些「小人物」能擁有「大精神」的期望。
葬禮是場喜劇,而生活是場悲劇,這就是馮小剛要告訴我們的。
『柒』 電影華爾街中的市場營銷學知識
金錢永不眠。差異化營銷較多。
『捌』 請問,看懂電影《華爾街》,需要具備哪些經濟學知識求推薦相關書籍
不需要多少經濟學知識的,如果一部電影拍出來還需要觀眾擁有專業知識才能看懂的話,這就是導演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