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中國野生淡水魚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中國野生淡水魚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發布時間:2021-05-20 02:21:42

A. 目前我國淡水魚類產品消費狀況如何

我國消費者歷來有食鮮魚的習慣,相當部分消費者喜食淡水魚,而不喜食海水魚。淡水魚適應性強,產量高,南北方均有養殖,既符合人們的消費習俗,又為消費者所普遍接受。目前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消費觀念的轉變,傳統淡水魚市場仍存在很多商機。關鍵在於打出「無公害」、「綠色」和「有機」品牌,要保證品質和質量。
除了固定的消費者群體以外,淡水魚的消費市場還有待開發。因為淡水魚雖然便宜、易得到,但是目前在大中城市,絕大多數幼兒園的伙食中從來不安排魚肉吃,因為淡水魚幾乎都有肌間刺,挑除很難,為避免魚刺對兒童造成傷害,雖然淡水魚有營養,幼兒園還是不敢選用,而這也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目前,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食品開發大有潛力。因此,淡水魚發展還有潛力,關鍵在於開發淡水魚類產品的加工品,如魚糜和魚丸等,以及通過餐飲文化來推廣新產品。

B. 野生淡水魚可以進入菜市場嗎

野生淡水魚可以進入菜市場的,沒有規定不準進入菜市場。 只是在我家這邊,由於近期的特殊情況,近來一段時間,沒有了早市和露天市場,農副產品及野生魚類,只能批發給有房子能賣貨的商店。

C. 我想做水產生意,怎麼做市場調查

酒店裡的水產生意只要涉及到高檔水產品,最好要先去各酒店的采購部門了解專情況,比如什麼品種,周屬需求量是多少,價格等等。最後就是你的貨源問題,你怎麼解決,普通的品種早就有人在搞,酒店一般也不會換人供應,一味的壓價競爭只會招來別人的反感,想清楚再做啊。

D. 我國瀕危淡水魚有多少種

800種以上的淡水魚類是中國內陸水體極其珍貴的生物資源。其中包括為數眾多的特有和珍稀類群,其中也不乏單型屬和種。近年來,由於人類和自然的綜合影響,許多魚類逐漸變為瀕危物種,初步的統計表明有92種,大約10%的中國淡水魚類屬於瀕危物種。為了保護魚類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分析了這些致使魚類瀕危的原因。

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有新物種的產生,也有老物種的滅絕。但在生命史的長河中,物種的產生和滅絕常常是保持著相對的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格局或多或少發生了改變或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現代**,人類的活動不但加速了經濟和**的發展,也嚴重影響了別的生物。在整個地球,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是生物滅絕的主要因素。與別的生物一樣,淡水魚類的生活受到人類經濟和生產活動,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以致於幾十年前的經濟魚類今天成了瀕危魚類。主要魚類種群也小型化和低齡化。目前,不但淡水魚類的資源量明顯減少,其物種數量也呈下降的趨勢。

一、中國淡水魚類瀕危狀態

由於地理環境和地區氣候的巨大差異,中國擁有極大的生物多樣性,僅淡水魚類就有900餘種。它們是中國內陸水體寶貴的生物資源。大約70%的中國淡水魚類是鯉科魚類.其中有很多特有種、單型屬和種。它們不但是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學特殊和珍貴的研究材料,也是人類非常重要的生物資源。但是最近幾十年來,許多淡水魚類成了瀕危物種。初步的統計結果顯示92種大約l0%的中國淡水魚類是瀕危物種。這些瀕危淡水魚類包括:鯉科魚類52種,鯰類11種,鱘魚類5種,鮭蹲魚類6種,其餘(鰻鱺等)18種。瀕危狀態共分為4級:滅絕、稀有、瀕危和漸危。我國淡水魚類有4種滅絕、23種稀有、28種瀕危、37種漸危。

二、中國淡水魚類致危原因分析

雖然生物致危的原因許多,但明顯的原因是生物棲息地的喪失和環境的改變。對魚類而言,主要的致危原因是水電工程引起的環境變化、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水體的污染、盲目的引種和漁業法的不力。

1、魚類棲息地的改變

1.1 水利工程的修建(水電工程大壩)
大壩修建以後,江河的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壩所引起的變化對魚類產生了許多壓迫以致於魚類不能適應新的生活條件。例如,大壩的修建使得流水環境變為靜水,許多流水適應的魚類在該水域就不能生活。大壩的修建對魚類最嚴重的影響是改變了生殖環境,破壞產卵場。當然,大壩也切斷了一些魚類的洄遊,直接影響生殖和生長,限制了種群的分布。
近來,我國以水電和灌溉為目的在江河的幹流和支流修建了或正在修建或計劃修建許多大壩。例如,長江上就修建了葛州壩,三峽大壩也正在建設中。這些工程嚴重影響了魚類的生境,改變種類的區系和魚類種群結構。長江特有色類種華鱘、白鱘的自然繁殖和生長就受到葛州壩的嚴重影響。

1.2 江湖圍墾造田的影響
江河、湖泊水面的減少是近來淡水魚類物種量和資源量受到破壞的主要原因。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糧食的需求量也快速增長.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人們在江河湖泊周圍修建圍堰以獲得更多的土地來增加糧食的生產。圍堰的修建使得江河湖泊的潛水區消失,無疑這就縮小了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間。魚類的種群結構和數量都會急劇變化而趨於減少。在中國,圍堰或類似的設施常常修建於湖泊周圍。如洞庭湖等。

1.3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環境變化的原因之一。森林植被的破壞常常引起上游地區的山洪爆發,洪水沖刷大量的泥沙進入河流,這將影響魚類的呼吸而造成大量死亡。

2、生殖環境(產卵場)的破壞和餌料來源的限制
大壩和水污染等環境的變化能夠造成江河中魚類產卵場的破壞甚至 消失。因為許多江河魚類具有較為固定的產卵場,一旦這些產卵場遭到破壞,魚類的種群數量將會急劇下降。江河湖泊中水草叢生的區域常常是魚類索餌的環境,但是這些區域目前也遭到嚴重破壞。

3、 魚類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

1.過度漁撈
人口數量的增加勢必造成食物的需求量的上升。而魚類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最終魚類資源被過度開發和利用。這種過度的捕撈是目前魚類資源量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許多以前的經濟魚類因為過度的捕撈現在成了瀕危魚類。長江中過去有許多專業的漁民,而現在只有很少數的漁民,因為現在魚類資源量很小。

2.盲目剔除湖泊中的肉食性魚類
在有些湖泊,為了單一的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往往除去湖中所有的肉食性兇猛魚類,這種方法可能會增加一些魚類的產量,但卻破壞了湖泊中的生物多樣性,使魚類種群小型化,低齡化。食物鏈趨於簡單。

3.魚類的大規模捕撈
大規模捕撈是指同時捕撈成魚、低齡魚、幼魚和越冬魚。有許多有害的捕魚方法長期在各個水域中使用,嚴重破壞了魚類資源的持續利用。毫無選擇地從水體中捕撈所有年齡組的魚類最終會影響魚類種群的結構引起不可恢復的破壞。具體的錯誤捕魚方法是使用網眼很小的網具,密封陣,電捕等。
4. 木環境的污染
隨著工業、農業及城市建設,越來越多的生活、工業、農業廢水被傾入江河及湖泊中,直接影響魚類的生存,特別是化工、造紙、農葯對水體的危害最大。而且,過多的有機、無機廢水會引起湖泊發生富營養化,使得大多數的魚類不能生存。

5. 盲目引進魚類
盲目地引進魚類常常引起湖泊魚類的土著種種群數量的下降甚至滅絕。一個湖泊,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形成了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各種魚類有自己的生存空間,特定的食物來源,而引進的魚類會與土著魚類爭奪生存空間和食物,從而引起土著魚類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新疆博斯騰湖中引進河鱸使得土著的新疆大頭魚滅絕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o

6.法律所面臨的困難
我國有許多有關漁業、野生動物、瀕危物種保護的法令、法規。但是,由於許多具體的原因,如缺乏資金、設備、人員等,全面執法遇到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在邊緣省份,大水面的湖泊等地區尤為困難.主要表現是:在禁魚期非法捕魚、捕殺國家一、二級保護魚類、電捕和毒殺魚類、使用炸葯炸魚等。另外,我國多樣的地理環境和廣闊的國土也給執法帶來困難。

E. 淡水魚的中國狀況

我國淡水魚類約有800餘種。其中,鯉科屬種最多,有4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二分之一;鯰科和鰍科的屬種也不少,兩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其它科如蝦虎科、鱧科合鰓科等科共有200餘種,約佔全部淡水魚的四分之一。
在我國的淡水魚中,有些種類分布很廣,幾乎到處可見。如以水草為主要食料的草魚、鯿魚、三角魴、赤眼鱒等;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鰱、鱅等;雜食性的鯉、鯽等;其他如花麥穗魚、達氏蛇、銀鯝、條魚、棒花魚、黃鱔、白鱔、花鰍、泥鰍、鯰魚以及常見兇猛魚類烏鱧、鱖魚、鱤等;此外還有性情溫和的肉食性魚類翹嘴紅鮊、蒙古紅鮊和青魚等。除上述全國的廣布種外,各地水域中也有不少本地區的常見種類。我國東北黑龍江及其支流中的魚類約有90種,其中鯉科魚類約有50種。黑龍江由於地處溫帶和亞寒帶,多產冷水性魚類,經濟意義較大的常見種類有哲羅魚、細鱗魚、烏蘇里白鮭、北極茴魚、鱘魚、達氏鰉、狗魚及洄遊性的大麻哈魚等。此外尚有北方的特有種類亞洲胡瓜魚、北鰍、黑龍江杜文魚、雜色杜文魚等。
隨著地理位置南移,江河中的溫帶魚類越來越多,冷水性魚類則逐漸減少。遼河水系約有魚類70種,其上游尚有北方種類;黃河水系約有140種,長江水系約有300種,二者的冷水魚類極少,除常見的青、草、鰱、鱅、鯿、魴、鳤、赤眼鱒、胭脂魚等重要經濟魚類外,還有鰣魚等特有種。
黃河、長江水系的上游和西北高原的一些河流,由於地形的原因,魚的種類很是特殊,如鯉科的裂腹魚屬有13種,裸裂尻魚屬有8種。本地特有種有花斑裸鯉、新疆重唇角、中華鋸倒刺䰾及白甲魚等。
珠江水系的魚類資源豐富,共約260餘種,除全國廣布種外,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魚,如波魚屬、大海鰱等,華南地區特有的種屬如鯪魚、傜山魚、四須盤、直口鯪、唐魚、華南鯉等。
我國西南部的高原河流,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許多地段水流湍急,魚類資源一般。如鯉科的野鯪屬、東坡鯉屬、鯪屬等,鰍科的平鰭鰍屬、沙鰍屬、科的外口鮡屬等,這些都與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的種類相同。另外裂腹魚屬、裸裂尻魚屬,巴鰍屬都與西北高原的種類相同。 曾經面臨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歷經二十年復育,全台已有六千多隻,「國寶魚」保住了。學者卻發現台灣還有五十一種淡水魚類,危急程度甚至勝於櫻花鉤吻鮭,前五大包括大鱗梅氏鯿、巴氏銀鮈、飯島氏銀鮈、黃鰭石鮒和尾鱗微笑蝦虎。
「大鱗梅氏鯿棲息地嚴重遭受破壞,最危急。」曾晴賢說,大鱗梅氏鯿在台灣早已絕跡,剩下金門金沙溪一小段河域可見,數量比櫻花鉤吻鮭還少。近來金門縣府固定河床工程,讓情況更加惡化,下月將以生態工法搶救。
此外,巴氏銀鮈首度被納入台灣特有種,卻同時被認定「極度危急」,生存范圍僅限台中烏溪,卻位於鳥嘴潭工程周圍,危機重重。分布在頭前溪、後龍溪的飯島氏銀鮈也面臨外來種侵襲。同樣受到外來種威脅的還有黃鰭石鰒;看似正在微笑的尾鱗微笑蝦虎,住在東南部溪流及蘭嶼,也面臨生存危機,它們都急需保育。
林務局昨天發表國內首部《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由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海洋大學教授陳義雄三人耗時五年蒐集資訊與實地探勘完成,列出五十二種受威脅淡水魚。
另人憂心的是,湖泊、野塘魚種正急遽下降。「日月潭已九成被外來種攻佔」,曾晴賢說,危機除了外來種威脅、埤塘快速消逝,主要還是國人對魚類認知不足,外來種大多來自宗教團體放生、釣客放流。他感嘆,埤塘內青鱂魚都不見了,許多曾是工程單位復育指標的明星物種也被納進威脅名單,包括國道六號草屯交流道的條紋式須䰾。
不過,這次調查也發現部分族群恢復生機,包括高身鏟頷魚、鱸鰻和台灣斗魚等。另外,也首度將包括高屏馬口鱲、巴氏銀鮈、沈世間爬岩鰍、屏東縱紋鱲列入台灣特有種。
《台灣淡水魚類紅皮書》五十二種受威脅魚種中,尚有四十二種未列入保育名單,林務局表示,雖然「紅皮書」不具法定犟制效力,下次野生動物保育名錄檢討修訂時,將優先納入討論,更急切需地方政府配合,別讓台灣淡水魚消失。 不同時期,不同著作中統計結果差異較大。據最近出版的《中國脊椎動物大全》和正在編印的《中國動物志》粗略統計,分布在中國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魚類共有1050種,分屬於18目52科294屬。其中純淡水魚類967種,海河洄遊性魚類15種,河口性魚類68種。在這一千零五十種魚類中,大體可分屬下列四大類:
1.圓口類:這一類魚是最原始的魚形脊椎動物。魚口沒有真正的上下顎,口器形成吸盤,過著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沒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從進化的時期而論,圓口類首先發見於中奧陶紀,在志留紀及下泥盆紀最為發達,至下泥盆紀則漸趨絕滅,僅有少數種類遺留至今。在我國淡水中,僅七鰓鰻屬的3個種生活於東北地區黑龍江至遼河諸河流中。
2.軟骨魚類:軟骨魚類從上泥盆紀發現,至石炭紀最為發達,隨著再繼續進化以成為現代的鯊類與鰩類。此類魚全身骨胳均為軟骨,鱗片為細小盾鱗,腸內有螺旋瓣。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魚類,現生軟骨魚類幾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僅有極個別種類生活於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於海洋外,有一小群體定居於我國廣西南寧至龍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從其進化史看,赤魟為海產魚類。據古地質考證,廣西原為海洋,由於地殼的造山運動,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紀上新世末期,當海水退出廣西而被陸封定居於內陸水體中。
3.軟骨硬鱗魚類:此類魚屬硬骨魚類,但骨胳系統為軟骨性。體表鱗片表現為骨質菱形的原始鱗片,尾鰭為歪形,腸內具螺旋瓣。原始軟骨硬鱗魚類出現於泥盆紀,在地球上生存了相當長時間,到中生代大部分種類絕滅。現生的鱘魚類出現於白堊紀,現在生存的種類不多,僅分布於高緯度的北冰洋區,我國淡水中生活著白鱘科的一種和鱘科2屬8種。4、真骨魚類:這是現生的普通習見、真正的魚類,為現代最蘩盛的魚類,中國的一千另五十種淡水魚類中,除少數種(13種)外,幾乎都屬真骨魚類。中國的淡水魚類以鯉形目為主,尤其是鯉科魚類約占總數的一半。其中鯡形目1科3屬5種,鮭形目6科17屬32種,鰻鱺目1科1屬2種,鯉形目6科170屬740種,鯰形目10種27屬110種,鱂形目2科3屬4種,頜針魚目1科1屬4種,鱈形目1科1屬1種,刺形目1科2屬2種,鯔形目1科3屬7種,合鰓魚目1科1屬1種,鱸形目12科51屬110種,鮋形目1科4屬8種,鰈形目3科3屬5種,魨形目1科2屬6種,總數為15目49科1037種。
真骨魚類出現於侏羅紀,在白堊紀時,古代真骨魚類進化為現代真骨魚類其形態結構起了較大變化。頭骨的上下頜普遍縮短,高級類型的上頜骨特化為沒有牙齒的骨棒,牙齒集中到前頜骨上,尾鰭變成了完全對稱尾或稱正形尾,內骨骼高度骨化,奇鰭和偶鰭均表現出各式各樣的形狀,腹鰭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緊挨頭部,鱗片變得很薄,呈圓形。真骨魚類的內外結構均具備了完善的水生適應構造,從白堊紀開始,沿著許多的輻射適應的路線發展,使它們成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F. 誰可以告訴我我國淡水魚總產量、產值的統計資料(03-07年)

在政策支持、消費升級、農產品期貨價格上漲和生物能源需求劇增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滬深兩市與農業相關的農林牧漁產業的上市公司短期都出現幅度較大的上漲走勢。其中以獐子島(002069)、洞庭水殖(600257)、中水漁業(000798)為代表的漁業養殖類股票有中線走強的跡象。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海洋捕撈漁業資源的衰退,國際市場對水產養殖品種的需求越來越
大,漁業養殖業日益已經成為國家支柱性產業。一批擁有良好品牌效應、規模較大、科研實力較強的漁業養殖企業將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漁業養殖業的霸主。
淡水養殖業快速發展

我國是世界淡水養殖大國,淡水產品產量世界第一。2005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5107.6萬噸,水產品產值4016.1億元,水產品養殖量達到3395萬噸,佔到水產品總產量的66.48%。隨著我國淡水魚紛紛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淡水養殖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水產品養殖的比重還將進一步提高,水產品養殖將成為水產品數量的增長的主要動力。根據FAO的預測,2030年中國水產品產量將達到7611.5萬噸,較2005年產量還有49.02%的增長空間。

廣東、湖北、江蘇、湖南和安徽等地,是中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基地,淡水養殖業相當發達。從養殖的品種上看,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等魚是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養殖面大,產量高,市場需求旺盛。加入WTO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迅速增長,淡水產品紛紛走出內地,遠銷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12月17日,日照淡水養殖的活鯉魚在韓國仁川通過檢驗檢疫,正式進入韓國市場,宣告中國「四大家魚」海外拓展的巨大成功。未來幾年,淡水魚出口的品種將豐富,出口量將更大,淡水養殖業將成為我國農村經濟支柱性的產業。在國家加大對農村投入,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背景下,淡水養殖業將得到重點扶持。

通威打造中國淡水魚巨頭

2005年通威集團作為唯一一家從事水產行業的民營企業代表,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寶鋼集團、中國中化集團、中國第一汽車集團等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比肩入列2005年度「中國最大500家企業集團」。2006年6月,通威商標更是以價值38.72元,再次入列「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通威作為水產行業的第一品牌已經深入人心。通威股份主營的水產飼料,2005年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5%。2006年前三季度,公司水產飼料銷售同比增長23%,增長勢頭強勁。

2005年以來,通威依託公司品牌效應和紮根淡水養殖區的有利優勢,不斷完善上游和下游產業鏈,形成一個世界級的集水產品品種改良、研發、養殖技術研究和推廣,以及最後的加工、銷售、品牌打造於一體的食品供應商整體鏈,這種明晰的戰略方向將成為通威今後核心競爭力,淡水魚養殖將成公司重點發展的項目。

四大家魚作為通威的主打品種,已經實現由養殖基地到餐桌的商業運作。通威魚的在北京推出後,通威旋風迅速席捲全國各大城市。通威魚的成功得益於公司對淡水養殖全過程的高質量要求。目前,通威魚的養殖採取的「公司+農戶」的模式,積極推動養殖專業戶、養殖大戶擴大養殖面積和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公司對「養殖→加工→流通」的各個環節全程跟蹤,實現「由農戶養殖到消費者消費」的全過程監控,已經達到產品質量安全可全程追溯的要求。而且,在產業鏈上游,通威已在北京、廣州、武漢、上海等四大區域建成了數十萬畝無公害水產品標准化養殖基地,向養殖戶提供通威水產飼料以及科學養殖方式。養殖戶嚴格按照通威規定的養殖規范生產出來的魚,由通威按照統一檢測標准進行檢測,合格後才能以「通威魚」的品牌上市。在下游流通環節,「通威魚」由通威公司負責組織配送隊伍,將通威魚直接送達酒樓、商超、集市等銷售終端,面向消費者。一條龍的服務,使得公司產品迅速佔領市場,也提升了自身的品牌。

羅非魚——21世紀之魚

羅非魚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逐漸成為深海鱈魚的替代品,深受歐美、日本、韓國、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歡迎,在歐美地區消費者的心目中僅次於三文魚,位居第二,被稱為「21世紀之魚」。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羅非魚進口和消費國,2004年羅非魚進口量達11.3萬噸,2005年進口量達13.5萬噸,預計2006年進口量有望突破15萬噸,以10%左右遞增的速度逐年上升。國際市場對羅非魚的巨大需求為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公司海南羅非魚基地將成為中國羅非魚之鄉,發展前景廣闊。

2003年以來,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迅猛。到2005年底,全省羅非魚養殖面積達19萬畝,產量達14.6萬噸,比2002年增長108%,居全國第二位。羅非魚出口成為海南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2005年全省羅非魚出口量2.22萬噸,佔全國出口量的22%。2006年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勢頭更好,上半年全省新開發羅非魚養殖面積2萬畝,羅非魚產量同比增長41%,羅非魚出口量和出口額同比分別增長53%和51%。公司海南的羅非魚養殖基地,將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品牌優勢,致力於推動海南羅非魚養殖產業的發展。通威公司將從羅非魚魚苗培育到成品深加工全面著手,形成羅非魚完整產業鏈,不斷整合海南羅非魚產業,與政府共同打造海南省羅非魚的國際品牌,為海南羅非魚走向世界提供有力保障。

G. 急需關於水產的實踐報告

水產學院赴湖北省宜昌市清江庫區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清江魚」是泛指在湖北省宜昌市清江庫區中養殖生活的各種經濟魚類的總稱。「清江魚」具有肉質細嫩,鮮美可口,無泥腥味等特點,因而在國內享有盛名。為了促進清江網箱養魚業的健康發展,我們於2006年暑期進行了實地調查,期望在總結養殖經驗,尋找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健康發展清江網箱養魚的方法,為政府主要負責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 一.清江網箱養魚現狀 1.清江水域水質條件 清江流域系長江湖北宜昌段的主要支流,全長423km,因水布埡,隔河岩,高壩洲三大水電站的建立,形成了面積63244公頃(約15.6萬畝)的庫區,總庫容超過40億立方米。該庫區屬貧營養型水庫,兩岸山清水秀,植被良好,支流眾多,水流平緩,水中溶氧充足(在7mg/L 以上),PH值呈弱鹼性,因水質清澈而得名。沿途無任何工業污染源,據環保部門測定,水質符合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常年水溫在12-30℃之間 ,透明度3m以上,適宜魚類生長。清江流域得天獨厚的優良水質條件對發展投餌網箱養魚十分有利。 2.網箱養殖規模養殖品種 清江庫區的網箱養殖是清江水產業發展的主要產業,目前庫區有網箱養殖戶511家,網箱15160隻,網箱養殖面積為30多萬平方米。主要養殖品種有斑點叉尾鮰、鱖魚、鱅魚、匙吻鱘、史氏鱘、雜交鱘,次養品種為鯉魚、草魚、鯿魚、南方鯰等。另外根據庫區特殊區域性水溫變化等特點,還引進了金鱒、虹鱒、胭脂魚、黃顙魚、加州鱸、等名優品種進行養殖。 其中有70%--80%的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10%左右的網箱養殖鱘魚,還有10%左右的網箱養殖鱅和其它魚類品種。清江斑點叉尾鮰的生產已形成規模,年產量已達7000t,並經加工出口創匯,打開了國際訂單漁業新局面。 3.網箱養殖戶的效益(以網箱養殖斑點叉尾鮰為例) ①、生產1kg魚的成本 A、飼料成本:6.4元[飼料價格3.2元/kg,飼料系數2.0(通過漁業生產水平和飼料研製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後可以控制在1.5以內)] B、魚種成本:0.6元(每尾價格0.2元) C、魚葯成本 0.2元 D、工資成本 0.3元 E、銷售成本 0.2元 F、固定資產折舊及貸款利息 0.25元 合計7.95元 ②、銷售價格 中轉站每kg收購價格10.2元(合同最低價) ③、每kg利潤 銷售價10.2元/kg-成本價7.95元/kg=2.52元/kg ④、資金回報率27.5% 就目前來看,在生產正常的情況下,網箱養殖戶的平均單產為50kg/平方米,網箱規格為4m×5m×3m,普通養殖戶架設20個網箱,完成生產後的銷售收益便可達到50400元。 4.三種主要養殖魚的優劣比較及其市場前景 目前清江網箱養殖的3種主要品種是美國斑點叉尾鮰、鱘和鱅。現將它們的習性特點、投資和銷路以及市場前景分析如下: 斑點叉尾鮰屬溫水性魚類,生長季節長,經馴化的鮰以投喂精飼料為主,生長速度快。斑點叉尾鮰引種時間較早,由於近親繁殖等各方面原因已導致品質發生退化,其抗病力和免疫力已下降,本身極易患病,且易大規模發病而造成巨額損失。斑點叉尾鮰在清江目前養殖規模最大,已經形成批量生產銷售。在正常情況下,養殖戶的利潤為1.6-2.5元/kg,養殖投入和收益基本處於中等水平,因是規模化養殖,其利潤也較為可觀。該魚主要是用於加工成魚片出口歐美、韓國等,其價格受加工廠的收購限制與國際市場的影響,不穩定,養殖戶承受的風險較大。但由於該魚目前為出口創匯品牌,政府對其發展較為重視,投入也較大。若能將該魚種更新、提升品質,使其保證國際市場的質量要求,將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鱘魚屬冷水性魚類,(生長適溫為18℃-24℃)生長季節較短。網箱養鱘主要靠投喂人工飼料,由於飼料價格相對要高得多(6700-7200元/t),因而其資金的投入較大,發展速度受到一定限制。鱘是活化石,與斑點叉尾鮰相比,具有較強的免疫力和適應能力,在適溫下一般不會爆發大規模魚病,因而養殖風險小。鱘全身都是寶,盡管鱘魚的鮮活售價已由幾年前的200多元/kg回落到現在的28-32元/kg,但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必將成為大眾化的消費食品。鱘魚的養殖規模在不斷壯大,銷售市場也處在不斷上升的態勢。若能依託湖北宜昌天峽鱘業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鱘魚的加工產業,特別是魚皮的加工,魚子醬的生產和生物制葯產業等,增加其附加值,其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相當可觀。 鱅魚為清江固有魚種,具有適應范圍廣,生長季節長,生長速度快等優勢。該魚除了攝食精飼料外,還濾食水中的天然餌料,故養殖成本較低,投入較少。鱅魚無論是在魚苗品質,還是在適應性與自身免疫力等方面均表現較好,在魚病防治方面能得到較好的控制。因此許多農戶都意投入該魚的養殖。但目前,鱅魚的養殖數量較少,還不具備一定的規模,養殖分布也較零星,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鱅魚的銷售以國內市場為主,主要是面向餐廳酒店,目前市場空間較大,僅宜都市清江魚生態養殖協會,每天均要向武漢的餐館提供300kg的鮮活鱅魚,運到武漢的收購價為16元/kg,基本不愁銷路,且利潤空間較大。若能利用「清江魚」的品牌效應,其收益與發展潛力將更為可觀。 5.清江庫區網箱養魚的運作模式 目前清江網箱養魚的運作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為「養魚協會」,另一為「公司+基地+農戶」。 (1)養魚協會運作模式:清江流域宜昌段的養魚協會主要有「宜都市無公害鮰魚養殖協會」和「宜都市紅花清江魚生態養殖協會」。我們對後者進行了重點調查,該協會為非贏利性組織,成立於2005年,地處宜都市紅花套鎮鄢沱園區,包括兩個鄉鎮,四個庫區村,73個養殖戶,共1400多隻網箱。協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將單一的養殖戶聯系起來,形成一股大的力量,有利於組織協調和規模化運作。協會的優勢在於能夠取得養殖戶會員的信任,更好地了解養殖戶的動態和進行交流。協會主要職能為集體組織采購魚苗,購買飼料並對會員養殖戶報一定量的賒銷,尋找市場銷售渠道,提供技術服務,組織養殖環境的清理整頓和魚病的防治等。 協會具體的運作方式: 引導:協會根據市場走向,引導養殖戶調整養殖品種。今年該地區的鮰魚突發性大面積患病,養殖戶蒙受巨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協會引導大家從單一化養殖轉向多元化養殖,調整養殖結構,養殖一定比例的鱘魚並套養鱅魚,以提高抗風險能力,效果良好。 技術服務:協會通過統一定購飼料,飼料廠商提供售後技術服務,適當時候由協會出面邀請專家對養殖戶進行講座。 銷售:協會以公司名義對外招商,實行規模化銷售,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銷售網路,農戶的養魚不愁銷路,養殖自然積極。 魚病防治:協會幫養殖戶檢查魚病開處方,一些超出協會能力范圍的魚病,協會出面請水產局人員乃至專家會診。 (2)「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 宜昌市天峽鱘業有限責任公司本身是一個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企業,公司依託自己的網箱基地為生產基礎,自己生產飼料養魚,然後將養成的成魚加工,包裝銷售。在此基礎上,公司為擴大生產,與當地的養殖戶達成協議,即養殖戶在公司購買鱘魚苗和飼料,天峽公司負責提供養殖戶相關的技術支持,並承諾以保護價收購養殖戶的成品魚。該模式的運作,使養殖戶的風險大大降低。目前天峽公司已經與上百戶養殖戶達成了協議。因為鱘魚可以說全身都是寶,深加工價值潛力相當大,加上天峽公司從98年開始鱘魚的養殖探索,技術較為成熟,養殖戶的養殖成活率較高,且不愁銷路,近幾年帶動農戶增收也較明顯。 二.庫區網箱養魚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種質退化,養殖效益較低 尤其是庫區網箱養殖品種斑點叉尾鮰苗種品質降低,由於該魚引進時間較早,經過幾十年的養殖,該魚各方面的品質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諸如免疫力下降,生長速度減慢,使得養殖叉尾鮰的風險增大,養殖效益降低。 2.盲目跟風,網箱養魚面積超負荷 當地農民看到網箱養殖賺錢,盲目跟風現象嚴重,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到網箱養殖中來,如鄢沱地區在2002年僅有8個養殖戶,到2006年已經發展到50幾戶。然而,庫區的水域面積是一定的,所能承載的網箱面積也是有限的,按庫區水域面積:網箱養殖面積=800 :1計算,目前清江所布置的網箱數量,已經超過了理論設置水平,局部地區網箱面積甚至超出理論水平的5~6倍。由於網箱養魚的飼料、魚類的排泄廢物等本身會對水體造成一定的污染,因而對那些水體交換量較小,網箱設置密集的水域,水質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對「清江魚」養殖的發展帶來了不利。 3.養殖品種單一,養殖結構欠合理 多年來,庫區魚農網箱養殖的品種主要是斑點叉尾鮰,且不少養殖戶僅單養叉尾鮰,因而抗風險能力較低,一旦叉尾鮰大規模發病,魚農就會遭受慘重損失。如2006年4-5月份,由於養殖的叉尾鮰發生爆發性疾病,而導致叉尾鮰大量死亡。有59個養殖戶的1094隻網箱,因發病共死亡鮰211020kg,占網箱中鮰總量的44.48%,其中魚種死亡170615kg,占死亡總量76.80%。直接經濟損失達500萬元。 4.網箱養殖技術支持力度較弱 目前庫區網箱養魚的技術來源主要是由飼料廠和魚葯廠提供的售後技術服務,政府發放養殖資料和聯合舉辦不定期技術講座。迄今,庫區養魚體系中還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從事庫區的技術服務工作,當地的農民還停留在靠自己不斷的地摸索總結經驗養魚。特別在魚病防治方面,對發生的一般性魚病尚能抵禦,而對較嚴重的魚病如2006年出現的叉尾鮰爆發性魚病(病原為麥芽糖寡氧單孢桿菌),就束手無策了。 三. 對發展清江網箱養魚的幾點建議 1.打造和維護清江魚品牌 好水養好魚,清江水域養出的魚具有獨特的口感風味,在國內享有盛譽,既可以上名貴筵席又適合大眾消費,其魚價遠高於池塘魚價。目前加工生產的「清江豆鼓魚」、「清江烤魚」等無公害食品,市場銷售也較好。一個好的品牌在生產銷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使產品在市場佔有率和銷售利潤中獲得更大的空間。因此,必須打造和利用好「清江魚」品牌,依託「清江魚」的品牌優勢逐步做強做大。 品牌是一個商品的靈魂,失去了良好的品牌優勢,整個產業的個方面都會受到影響。因此還必須維護「清江魚」良好的品牌信譽,嚴把生產關,正確使用飼料和魚葯,嚴禁各種禁用品,確保「清江魚」的品質。 2.控制網箱養殖規模,保持清江優良水質 目前,清江庫區網箱養殖規模已經較大,局部水域網箱面積已嚴重超過理論值,為了確保「清江魚」品牌,使清江網箱養魚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控制網箱規模,調整布局,切忌盲目擴大養殖規模。政府應當積極地發揮其關鍵的指導協調作用,做好相關養殖戶的工作,並出台相關的政策條令,應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對庫區的網箱養魚進行管理與調控,實現庫區網箱養魚的合理布局,促其健康發展。 3.優化養殖結構,提高抗風險能力 適當地調整和優化網箱養殖結構,使養殖品種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發展,提高養殖品種的抗病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實現生態養殖,是提高養殖效益的有力措施。筆者認為,鑒於清江網箱養殖的叉尾鮰抗病能力弱、風險性大等情況,應適當降低其養殖比例,逐步增大抗病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鱘魚的比例。目前清江庫區魚農探索出的四個小網箱外套一個大網箱的養殖鱅魚模式就是一個較好的生態養殖方法,應當予以積極地推廣。對於其它養殖品種諸如鱖、黃顙魚、大口鯰等,因目前市場情況不穩定,則應嚴格依照市場來發展,適量養殖,切不可貿然增加其養殖規模,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4.建設水庫網箱養魚技術服務體系,提高技術服務質量 要想把「清江魚」的產業做強,不斷發展壯大,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做保障是不行的,單靠組織專家進行幾次講座和農民的經驗積累是不夠的。政府方面應當積極出面,與水產部門聯絡,培養為庫區網箱養魚技術服務自己專門的技術人員,並進行知識與技術的更新,為清江的漁業發展和魚病的防治與監控提供及時的技術服務,使「清江魚」產業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H.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批發市場

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是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十強市場,其中水產品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批發市場。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野生淡水魚市場調查研究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師資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912
百度競價推廣計劃方案 瀏覽:850
2015年度公司培訓計劃方案整理版 瀏覽:255
深圳披披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3
市場營銷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瀏覽:466
泉州市聚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76
美國移動電子商務發展 瀏覽:841
設備培訓組織方案 瀏覽:121
建設工程培訓服務方案 瀏覽:567
2017年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608
華晨消防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839
市場營銷學吳建安期末考點 瀏覽:869
開展科技輔導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331
有關電子商務的填空題 瀏覽:601
網路營銷的外文文獻及翻譯 瀏覽:117
毛筆書法教師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39
規章制度培訓方案 瀏覽:619
食人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1
幼兒園游戲活動園本培訓方案 瀏覽:850
中心校校本培訓方案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