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頂級的黑膠唱片機有哪些
1、Tech Das Air Force One空軍一號唱機
該唱片機是日本Stella公司開發推出的一款皮帶驅動式雙速(33-1/3、45轉)唱盤,設計了氣浮式機械結構,加上每一機械件製造上的精湛工藝,以及在音效提升上對每一細節的專注設計,使其跨入了高端唱盤行列,並在慕尼黑舉辦的HIGH END 2016展上榮獲十佳產品獎。
2、VPI Classic Direct黑膠唱盤
Classic Direct直驅唱盤是由Harry Weisfeld(HW)在2012年發表的,該黑膠唱機沒有發燒的架勢和華麗昂貴的外貌,但因其超高的音質而大受發燒友歡迎與肯定,可說是VPI技術的精華大成,代表作品之一。
3、Galibier DesignStelvio-II
Stelvio-II是美國Galibier Design公司開發推出的一款皮帶驅動雙速(33-1/3、45轉)唱盤,除了機械件選料用心考慮材質、質量、阻尼等要素外,最鮮明的一點是在對機械件彼此配合可能產生的各種振動的抑制與消除上的獨到考慮與成功效果。
4、Thorens多能士TD550
TD550是德國Thorens公司開發的一款皮帶驅動雙速(33-1/3、45轉)唱盤,與其他品牌唱機不同的地方,在於使用真正重量級轉盤和沿用該公司經典的懸浮底盤設計,加上安裝了經反復調整試驗證明搭配性能最佳的唱臂與唱頭,從而最終使重播效果能滿足對音色極挑剔的用戶的需求。
5、OnedofOne Degree
One Degree是美國ONEDOF(ONE DEGREE OF FREEDOM)公司開發推出的一款皮帶驅動雙速(33-1/3、45轉)唱盤,除了藝術鑒賞性頗高外,在機械件的設計、製造,以及高精度手工裝配下彼此的無縫匹配等諸方面無疑為最終的高品質聲音回放奠定了基礎。
⑵ 唱片機和收錄機、錄像機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了嗎
唱片機大規模流行的時期已經過去了,1993年黑膠唱片停產,現在只有少數國家還在為發燒友生產高保真唱片。磁帶錄音機是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製造的,從此,盒式磁帶大行其道。1978年日本夏普公司研製成功世界第一台雙卡收錄機(SHARP GF-555),我國收錄機生產從七十年代初開始,1980-1990年各地無線電廠生產的收錄機樣式繁多,遍地開花。磁帶雖然攜帶方便,但因在頻響和音質等方面與唱片有一定差距,所以唱片沒有被磁帶所取代,現在還有很多人鍾情於黑膠,它是高保真節目的最好載體。後隨著CD的大量普及,唱片和磁帶都逐漸淡出主流市場。現在的磁帶雖然還在生產,但質量已是大不如前,基本都是CD轉錄的。
1956年美國製造出第一台磁帶錄像機。70年代中期研製出1.27厘米雙磁頭彩色盒式錄像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錄像機的黃金時期,至今還有很多人熱衷於用錄像帶錄制電視節目。
⑶ 黑膠唱片機與留聲機有什麼不同。
留聲機是早期的叫法,硬要分的話就管機械發聲的叫留聲機,原理是唱針在唱片上的震動直接帶動振膜通過一個大喇叭筒放大出聲。黑膠唱片機是唱針的震動通過唱頭的機-電轉換變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器推動電動揚聲器發聲。黑膠是指唱片的種類還有薄膜唱片等。
⑷ 我這老唱片機是不是得配音響唱機值多少錢呢
這是八十年代的普通低檔電唱機,當時50元一台,音質一般,高音好,低音差,而且音樂間隔空白處噪音嚴重(唱針摩擦唱片的聲音也放大了)。
現在沒有唱頭唱針換新的了,音質下降嚴重。
可以當古董收藏,沒有使用價值。
你可以放在《閑魚》賣,(送幾張唱片),標價500-1000,有人願意買。
現在網上有人忽悠說「黑膠」唱機音質很好,可以糊弄沒有聽過的人。
你應該用「黑膠唱片」來做廣告,不要用這個「薄膜唱片」。以前兩種唱片都有,都是一樣的用,音質差不多。
這種唱機比較低檔,是電機直接驅動,所以噪音特別嚴重。
還有一種唱機比較高級,是橡膠皮帶傳動,馬達噪音小很多,唱頭也高級很多,低音很好,但是唱針摩擦聲音一樣的嚴重,噼里啪啦的聲音不堪入耳。
⑸ 求一份文化傳媒公司的市場調查分析單,急啊!
去年11月28日「44號令」的正式實行,標志著外資進入中國傳媒領域已成定局。而我們本土娛樂傳媒業的競爭准備還明顯不足。今年2月25日,政府又對「44號令」進行了補充規定,其中對外資進行了限制,而在3月份福布斯文化娛樂業論壇上,眾多民營資本的老總卻表示,由於傳播渠道的制約,中國文化娛樂業無法從傳統的渠道贏得所需的利潤,不得不轉移工作重點。
「誰說我是電視節目製作公司,我就跟誰急!」這是光線總裁王長田在幾天前由福布斯主辦的「文化娛樂產業論壇」上為自己公司正名時所說的話。而做出與之相似的提法的還有總裁孫建軍等多位老總。為什麼大量傳媒公司紛紛以「文化」相標榜,而恥於「節目製作」?因為在這些公司中,「節目製作」已經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標了。在業內已經樹立一定地位的他們,已經把興趣點轉移到「新技術、新媒體」上去了。而很多人對「投資文化娛樂業就是投錢拍拍電影、拍電視、出唱片」的認識,早已過時。
開市場不開渠道
隨著近年來政策管制的逐步放鬆,娛樂傳媒業被很多人認為是娛樂文化市場中的最後一塊蛋糕,有大批的資金持有者瞄準著傳媒公司准備「扔錢」。但在娛樂也已經成為民營資本投資新熱點的今天,不少民營公司老總們卻隱隱流露著對當前大量平台由電視台一手把持的不滿。渠道不暢,造成很多公司不再把電視台等傳統渠道作為盈利重點。
派格太合環球文化傳媒的《環球影視》,曾是北京電視台的皇牌節目,在8年前沒有任何明確的政策扶持,該節目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利潤。但公司總裁孫健君表示,從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營公司發展的政策後,從目前情況看,公司的生存環境並未好轉。新政策的核心是:把過去不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剝離出來,但剝離出來以後由誰來經營卻成了一個含糊的問題。起碼就目前而言,國營媒體仍然壟斷著這些資源。而公司去年電視製作營銷的利潤不到公司總盈利的1/2,今年不到1/4,不是流水量降低,而是所佔的比重減少了。
孫總還透露了在市場環境沒有成熟、政策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太合和國家電視台的一次深層次合作,導致凈虧損幾千萬元。國產影視的領頭人華誼兄弟的王中軍,也對電視台在購買電影播出權時開價的隨意性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一部票房上千萬元的影片在電視台播出,能拿到50萬元左右的版稅都是領導高抬貴手;而一些可能連票房都談不上的影片的播出權卻有可能開出天價……這些都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要技術更要內容
傳統渠道的不暢,使更多民營資本的投資者堅定了用新技術、新媒體、新商業模式重新打造傳統製造業的決心。絕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電視製作公司的競爭對手正由同類的公司和電視台轉化成多媒體公司、互聯網公司、新技術公司、外資傳媒公司。
新媒體、移動媒體甚至於IT終端產品給文化娛樂業的內容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寬闊的發展平台。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一些業內人士承認:IT已經步入了黃昏期,服務和銷售的競爭也漸趨飽和了,之後剩下的就只是捆綁內容了。雖然就目前而言,一些新技術擁有者還存在著「內容免費」的誤區,但版稅意識正在開發商心中逐漸確立。
一年前,媒體傳出太合麥田以近千萬元收購刀郎在新技術領域的版權時,都說他們的總裁宋柯瘋了。而根據今年業內人士的統計,在手機鈴聲下載業務的前5首歌曲中,有3首歌曲是刀郎的,這3首歌加起來是600—700萬次,而且這個並不是特別准確的數字,實際次數應該更多一些。以每首彩鈴下載費用2—3元計算,根據提出SP不同,總的鈴聲收益在1200—1500萬元以上。而根據SP分成協議來講,扣除移動15%以後,太和麥田可以分到將近40%左右。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太和麥田就已經可以收回當初收購版權的費用。長久以來中國音樂飽受盜版之苦,作唱片不賺錢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而一夜之間,行內人突然發現「有個新玩意兒能夠賺錢了,而且錢來的還挺猛」(宋柯語)。
可以說,在傳統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新技術能夠實現內容最大價值的信心。
看政策還看市場
拍電影、電視劇曾經都是國有單位的專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影視節目製作都是不賺錢的。而民營機構拍影視劇,眼睛盯的是市場。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華誼兄弟、中博時代、海潤等一些民營機構迅速崛起。1998年相關部門允許民營機構參與影視拍攝製作的初衷是為了擴大社會融資,補充國有製作機構拍片資金不足的問題。而隨後《大腕》、《沒完沒了》等等片子的票房讓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市場化的好處,很多廣電圈的人發現「原來電影拍好了真賺錢!」而隨著政策的松動,民營機構也擁有了獨立拍攝電影的條件,「買廠標」、「買台標」漸成歷史。而今年2月25日,廣電總局對「44號令」的補充,也是政策在逐漸完善的一個標志,不過還遠遠不夠。
把與文化娛樂業分剝出來進行市場化運作,是政府目前毋庸置疑的既定方針。但市場化的首要條件是平等,而目前很多國營媒體對大量資源的壟斷性佔有,在保障主流意識形態在文化娛樂業地位的同時,也妨礙了市場競爭的全面開展。比如,中影就因為掌握著所有國外影片的進口權,讓各家影視院線都要「上趕著談生意」,而使很多民營資本家在一段時間內「不敢有非份之想」。
隨著外資進入力度的逐漸加大,本土資本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雖然在目前已經出台的政策的召喚下,近兩年來中國影視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通過審批的影視劇與過去相比呈「井噴」之勢。但是去年通過的212部大銀幕電影,僅有35部進入了主流院線,而堅持上映10天以上的連10部都不到。目前能和國外大片周旋的國產電影實在不多,中國本土影視製作公司的總體素質急需大幅度提高,而市場競爭無疑是最有效的利器。民營資本的介入無疑是一個強力催化劑,是市場活力的源泉。而如何讓它發揮最有效的作用,還是需要國家政策進一步的成熟。
⑹ 唱片的發展趨勢
隨著計算機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更多人傾向於從互聯網上下載喜愛的節目。音像製品國內市場的傳統銷售業務開始急劇下滑,市場形勢不容樂觀。廣東、北京、上海三個國家級音像批發市場的音像製品發行數額都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而市場競爭無序和嚴重的盜版問題仍舊是市場發展的症結,仍將在很大程度上阻礙市場規模的擴大。
在傳統音像業處於低迷狀態時,以手機彩鈴、手機音樂、付費下載、視頻點播等為主要形式的新媒體增值業務則快速發展,成為音像業難得的亮點之一。
⑺ 請問「唱片機」流行的年代是哪個時期
19世紀90年代,留聲機開始在歐美等國投入應用。與此同時,唱片也很快傳入中國。1897年,位於南京路上的英商謀得利洋行最先將蠟筒留聲機和圓柱形蠟筒唱片引進上海。
這種可以留住聲音的機器被上海人叫作留聲機,會自己唱歌的碟片則被稱作唱片。由於謀得利的最先引進之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唱片被統稱為「謀得利唱片」,猶如報紙當時在上海灘上被統稱為「申報紙」一樣。
當時進口的唱片內容多為外國音樂,一般人難以聽懂,洋商們便想法迎合中國老百姓的喜好。20世紀初,法國人樂浜生在上海設攤收費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其廣告語為:「十文錢即可聽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為之捧腹。凡聽而不笑者,分文不取。」
這張片長2分32秒,以各種笑聲組合起來的唱片在當時大受歡迎,銷路奇暢,在很多人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們還把這張《洋人大笑》作為傳入中國的第一代唱片。
(7)唱片機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誕生故事
留聲機誕生於1877年。世界上發明留聲機的人就是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生與他所發明的早期留聲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根據電話傳話器里的膜板隨著說話聲會引起震動的現象,拿短針作了試驗,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先的說話聲音。於是,他開始研究聲音重發的問題。
1877年8月15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讓助手克瑞西按圖樣制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受話機和膜板組成的怪機器。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指著這台怪機器對助手說:"這是一台會說話的機器",他取出一張錫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紋的金屬圓筒上,讓針的一頭輕擦著錫箔轉動,另一頭和受話機連接。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搖動曲柄,對著受話機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雪球兒似一身毛……」。
唱完後,把針又放回原處,輕悠悠地再搖動曲柄。接著,機器不緊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轉動著,唱起了「瑪麗有隻小羊羔……」,與剛才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唱的一模一樣。
在一旁的助手們,碰到一架會說話的機器,竟然驚訝得說不出話來。「會說話的機器」誕生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公開表演了留聲機,外界輿論馬上把他譽為「科學界之拿破崙·波拿巴」,是19世紀最引人振奮的三大發明之一。
⑻ 老式唱片機的發聲原理是什麼
老式唱片機即留聲機,它的發聲原理是:
把聲音的振動記錄在唱片上,就是在唱片上刻出坑坑窪窪的槽子,就是唱盤上的一圈圈軌道。這樣就把聲音信號轉變成了機械信號——振動。
放音就是把機械信號還原成聲音。關鍵設備是拾音器,唱片轉動時,拾音器的針在軌道上相對滑行,軌道上的坑坑窪窪或彎彎曲曲就使針產生振動,這時就算沒有電,仔細聽也會聽見聲音,只不過音量太小。
針獲得的這些振動通過拾音器轉換成電信號,通過一系列解調,通過終端——也就是喇叭放大、產生聲音,就是聽到的唱片聲音了。
(8)唱片機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發展現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版唱片機市場也應運而生,在國內有唱片機的生產廠家也越來越多。這種高檔的唱片機主要置設在別墅,西餐廳,會所,酒店等高消費場所。
現代唱片機經過再次改良,發展成為一種懷舊的時尚,開始逐漸回歸現代人的生活之中。現代唱片機合了最新的科技,將音響技術及DVD、收音機、黑膠唱機、MP3、視頻輸出與古典藝術造型完美融合,集功能性與裝飾性於一體,獨特而又高貴的設計是彰顯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