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石油進口量與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趨勢分析
石油和天然氣市場是一個最典型的全球化市場。雖然V.I.Vysotskii和A.N.Dmitrievskii樂觀地估計,目前全球可開採油氣資源為5547×108t石油和634.3×1012m3天然氣[42]。但是,因為油氣資源的稀缺性、資源稟賦的不均衡性,以及賣方市場的特殊性,致使石油和天然氣產品被國家壟斷,其銷售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使得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受控於這些國家或其組織。那麼,價格變化規律也不例外。而油氣價格的波動將會給石油進口的成本管理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導致經濟風險增加。
另外,石油價格與國家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據IMF公布的數據顯示,原油價格每上升10%,全球的GDP會減少0.10%~0.15%[47]。2005年原油國際價格較2004年上漲42.1%,世界經濟因此減緩了0.8%[48]。因此,說明油價的波動將影響到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戰略油氣儲備的價值。另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變化趨勢,這將關繫到中國石油進口的經濟安全性。
1.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分析
近30年來,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變化波動很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價格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的同時,還具有明顯的其他特徵。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別較大的同時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報告中公布的數據來看,4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價格,即迪拜(Du)、布倫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薩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 T I)。它們分別代表著中東、歐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石油交易價格。基本呈現前者的石油交易價格最低,西德克薩斯價位較高的規律。但是,2005年以後福卡斯取代了高油價地位,2011年和2012年西德克薩斯取代了低價位地位(圖6-3)。這與該地區的石油需求狀況和油質水平掛鉤,2007年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地石油交易價格差從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同時,也應該看到美國的頁岩氣的開發利用,這個石油資源替代品對其價格的影響非常明顯。
續表
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1-2009;中國海關統計年鑒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註:平均進價由進口量與金額計算而得。
圖6-6 中國進口原油平均價格與國際油價比較(數據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1-2009,中國海關統計年鑒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中國石油進口量增加時國際油價就上升,當然這本身也符合市場經濟規律。這個現象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只要中國石油進口需求加大,國際市場就會提價;另一個方面也可以認為中國的石油需求對國際油價已經有了影響的力量。前者對於中國發展經濟,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地位等都為威脅因素,後者則說明已有了影響市場的機會。所以應該想辦法採取措施,抓住該機會,以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國際名聲的提高。
❷ 誰能提供一份有關全球石油市場的分析
世界石油綜合分析
全球三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危機(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台,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此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機(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跌破2%。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很快穩定了世界石油價格。
此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根據info.news.hc360.com 2004-06-1 整理
石油資源的分布與國際石油市場的供求關系
石油資源和水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文明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世界石油資源的地區分布是不平衡的,許多國際矛盾和沖突由此引發。從石油資源來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區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分布為,中東地區探明儲量995.8億噸,佔全球總探明儲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達和敘利亞等國,這些國家的儲量達849.3億噸。該地區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30.4%。北面地區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297.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儲量為245億噸,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蘇聯地區,獨聯體國家累計探明石油儲量為106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6.11%,其石油產量為4.9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4.5%。其中俄羅斯石油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此外,亞太地區探明石油儲量5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1.5%;非洲地區為110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6.6%;南美地區探明石油儲量134億噸,佔世界總探明儲量的7.7%。(參見http://info.news.hc360.com 2004年6月2日。)世界石油地區消費量與石油資源擁有量存在嚴重失衡現象,而石油資源在國家發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因此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歐、亞太三個地區的石油探明儲量不超過世界總量的22%,而其石油消費卻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於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美國說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其中60%來自中東;歐盟70%的石油消費依賴進口,除了從中東進口石油外,歐盟藉助非洲許多國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優勢」,在非洲石油開發中已領先一步。西方大國對石油資源和市場的控制和爭端和不斷加劇,資源戰略成為大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增強危機處理能力,經歷過石油危機的西方大國先後立法、以確保石油的戰略儲備。如美國制定的《能源政策與保護法》,日本有《石油儲備法》、德國有《石油及石油製品儲備法》、法國制定的《關於工業石油儲備庫存結構的58-1106號法》,都明確規定了儲備目標和規模。政府儲備加上民間儲備,美、日、德、法的石油儲備量分別相當於本國158天、169天、117天和96點的石油消費。中國正加快戰略石油儲備的立法工作,力爭在幾年之後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夠達到180天的安全消費量。
石油與國際政治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到,石油資源和水資源是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其背後都存在著深刻的資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僅僅由水引發的沖突就達到500多起,其中20餘起演變為武裝沖突。隨著石油和水資源的日益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石油市場新動態
(摘自環球時報2004年12月29日第915期)
●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
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 尤科斯公司解體
2004年7月,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稅款按進入司法程序。迄今為止,俄稅務部門要求尤科斯公司償還的稅款已超過了275億美元,該公司目前只償還了39億美元。
由於事關國際石油市場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決尤科斯的巨額債務成了世界關注的焦點。是2月19日喜,鮮為人知的神秘買家貝加爾金融集團以2,607.5億盧布(約合93億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後僅3天,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就被證實為尤甘斯克的真正買家。俄專家認為,由於尤科斯公司解體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國有化,俄羅斯政府重新恢復了因蘇聯解體和國有企業民營化而喪失的對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管理能力。
世界石油市場現狀綜合分析
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
由地區紛爭與戰爭引起油價波動的幅度不斷變大。歷史上曾於2004年10月22日達到油價(輕質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點。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
❸ 國際石油市場安全
一、國際石油市場基本特點
由於世界石油資源的儲藏、生產和消費在地理上的極不平衡,產油國和消費國大多是分離的。石油資源和石油生產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落後或比較落後的少數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石油消費水平較低,而且是主要的石油輸出國;而石油資源相對匱乏的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卻因石油消費水平高,石油煉制能力強而成為世界顯赫的石油進口國;其他廣大無石油資源的發展中國家大多為很次要的石油進口國。石油作為戰略物質以及它的供求在地理上的巨大差異,致使世界石油市場在19世紀跨國石油公司興起時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此後,隨著國際石油格局的變化,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表現在:
1)高度的壟斷性。同其他行業相比,石油業形成壟斷最早,壟斷程度最高,企業規模最大,導致國際石油價格從1875年起一直是一種壟斷價格。現代石油工業處於自由競爭時期非常短,只有大約15年的時間,即1859~1875年。到19世紀70年代中葉,洛克菲勒集團就已經完成了對美國和世界石油工業的獨家壟斷,並在1882年組成了世界的第一個石油托拉斯,此後雖然有諾貝爾兄弟、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等與其競爭,並根據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將洛克菲勒壟斷集團改組為「新澤西標准石油控股公司」,以及1911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反托拉斯法宣判「新澤西標准石油控股公司」解散,分成了38家公司,但是後來這些石油公司的進一步發展,世界石油市場又變成由七家石油公司統領,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壟斷集團,俗稱石油「七姊妹」,這七大石油公司統治世界石油市場長達45年之久。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歐佩克為主的發展中石油產油國收回石油主權後,形成了一種由歐佩克為主體的石油卡特爾。到8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世界石油生產、貿易結構的變化,又形成了一種以歐佩克為主的世界主要產油國與美、英等西方發達國家經過斗爭、妥協後形成的壟斷價格。
2)極強的政治、軍事色彩。進入21世紀以來,石油成為關系一國勝敗存亡、關繫到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物質。二戰以後,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的性質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逐漸成為世界上主要的一次能源,在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生活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國際石油價格的起伏,勢必成為各國政府密切關注的問題。各國政府的能源政策、外交政策的制訂往往與石油利益牢牢地結合在一起。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無一不對國際石油市場產生過巨大的沖擊。事實上從20世紀以來,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和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已同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小布希總統自入白宮伊始,就著手制訂新的能源政策,決定對內有計劃地開采阿拉斯加等地的石油,對外積極插手裡海能源的爭奪,推進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並把非洲石油視為「美國的國家戰略目標」,迅速瞄準幾內亞灣、安哥拉、奈及利亞和加彭等產油國。這些新的能源戰略與政策的出台,顯然與布希政府明顯的石油財團背景有關,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反映了其為保持美國21世紀初期「一超獨霸」的戰略目標所做出的重大戰略調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2001年的日消費量已達2000萬桶。據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20年,它目前石油需求的55%依賴進口的百分比,將再增加1/3。之後還將繼續增加,而美國本土的石油產量將下降12%。美國這次撇開聯合國,悍然發動的倒薩戰爭,雖然主要是根據去年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恐怖主義、大規模武器擴散和『無賴』國家」列為其核心利益的主要威脅而採取的行動,但顯然也體現了其能源戰略的指向,並隱藏著其要索取世界能源主導地位、保持其世界霸權地位的居心,即通過控制伊拉克而控制佔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64.5%的海灣地區,並通過控制伊拉克,而取得對歐佩克確定油價和份額分配的發言權,從而將國際能源署和歐佩克的控制權都攥在手裡。
當然,任何一個市場都還要受到市場經濟基本規律的約束,供求與競爭機制在國際石油市場仍在發生著作用,價格會隨著這些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影響國際石油市場。
二、國際油氣貿易趨勢
1.國際石油貿易方向
石油貿易近年來一直保持活躍,貿易量穩定增長,年均增長率達3%。從圖2-2,圖2-3可以看出,1995年世界石油貿易的主要供應地是中東、非洲、東歐和中南美洲地區,其中中東地區的出口佔世界石油出口的25%,北非佔4%,其他國家佔71%,但是到2020年,中東將是世界上石油貿易的最大供應區域,屆時其石油貿易將佔世界石油貿易的59%,北非保持不變,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貿易將下降到37%,也就是說,到2020年左右,中東將成為世界石油的最主要供應區,中東也將在世界地緣政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必將成為世界各國爭奪的最為熱點的地區之一。北美地區、亞太地區和西歐地區是世界上進口石油最多的地區(圖2-4),一般來說,北美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南美洲、中東和非洲進口;亞太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東地區和非洲進口;西歐地區的石油主要從中東、非洲的歐佩克國家進口。
圖2-21995年中東石油出口同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對比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圖2-32020年中東石油出口同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對比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圖2-4世界各地區原油進口所佔比例
(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2000)
2.國際石油貿易價格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劇烈動盪,從1973年石油禁運開始,到1979年歐佩克兩次大幅度提升石油價格,導致70年代兩次油價暴漲,1980年最高時接近40美元/桶。隨後,由於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的大幅增加,歐佩克成員國和挪威、英國等下調油價,使得80年代的石油價格一直處於下跌過程中。1990年的海灣戰爭,曾一度使油價漲至30美元/桶。1997年,由於歐佩克成員國和世界石油產量的不斷增長,及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油價持續下滑,1998年油價跌至谷底。1999年由於歐佩克成員國達成減產保價協議,加上亞洲經濟開始復甦,帶動油價恢復性上漲。2000年在全球經濟全面轉強的刺激及大規模國際投機基金對原油期貨價格的報復性炒作下,油價暴漲。2001年「9·11」事件加重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並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引起以航空煤油為主的石油需求的下降,並導致石油價格下跌,2001年11月中旬一度跌至16美元/桶。2002年2月份歐佩克和非歐佩克聯手減產的效果開始顯現,3月份以後國際油價開始重新回到歐佩克的價格帶范圍內(22~28美元/桶)。隨著美伊局勢日益緊張,9~10月份油價開始突破價格帶的上限。美國WTI油價一度突破30美元/桶,布倫特油價也幾度超過29美元/桶。截止到2002年10月底,2002年以來的布倫特原油平均價格已達24.65美元/桶,超過了2001年24.46美元/桶的年均水平(單衛國,2002)。就2002全年看,由於中東局勢緊張,特別是美伊戰爭的陰影,以及頻繁的恐怖事件,導致原油價格走高,每桶產生了5美元左右的「溢價」(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今後俄、美能源合作的加強將增加俄羅斯在世界石油市場對沙烏地阿拉伯的競爭力,並進而制約歐佩克對國際油價的影響力。不過,在近期內,沙烏地阿拉伯在石油市場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因為它的富餘石油仍然高達250萬桶/日,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和出口均已達到最大限度(國際石油經濟編輯部,2003)。
國際油價的長期變化趨勢主要受世界石油供需關系的影響。預計2010年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油價亦基本平衡。但由於受成本和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有可能會出現小幅度上揚。排除歐佩克國家的集體干預行動,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可能為28美元左右/桶,2010年後,由於世界石油產量高峰年已過,常規石油產量開始下滑。如果節能技術沒有大的提高,替代能源沒有突破性進展,國際油價將會加快攀升。
3.國外天然氣價格與定價機制
國外天然氣價格一般分為三類(胡奧林,2002),即根據天然氣的產、供、銷環節分為井口價、城市門站價和終端用戶價。井口價是天然氣生產商在天然氣交割點交付給管輸公司的價格,對於海上氣田所生產的天然氣,則是到達岸邊的價格。歐洲等國家進口天然氣的邊境價可視為井口價。城市門站價是天然氣管輸公司將所購天然氣輸往某一城市天然氣門站再出售給城市配送氣公司的價格。終端用戶價是終端用戶從管輸公司購買天然氣所支付的價格,包括天然氣本身的商品價和輸至用戶的全部服務費。由於中間環節不同及服務要求的差異,不同的用戶,其天然氣消費價格不同。
國外天然氣價格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與國際油價聯動,即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必然引起天然氣價格波動;第二,與國家的資源豐度相關,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其天然氣價格較低。第三,受經濟發達程度和社會需求的影響。西歐是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目前,西歐是世界天然氣平均消費價格最高的地區,此外,周邊國家的天然氣資源量和進口天然氣輸送距離的差異也會造成價格差異。
國外天然氣的定價機制與天然氣市場的體制密切相關,可以分為壟斷性和競爭性兩種。表2-1列出了不同市場體制下的天然氣定價方式。壟斷性定價是由於管輸公司壟斷了天然氣的運輸與銷售,其定價原則是成本加利潤。世界范圍內以壟斷性定價為主,在歐洲,壟斷仍然占統治地位。競爭性定價分為管道與管道的競爭和氣與氣的競爭。管道與管道競爭就是允許兩個以上的管道公司向同一個區域市場輸送天然氣,利用自己的管道爭奪用戶;氣與氣競爭是第三方(如工業大用戶、發電廠和地方配送公司)有權或可以利用管輸公司的輸氣及其相關服務,付費輸送自己的天然氣。第三方的進入打破了輸氣公司壟斷購氣、輸氣和配氣的捆綁式服務,因此出現了天然氣供方的競爭。天然氣競爭性定價只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英國實行,也有許多國家在不斷採取措施,放開市場,引入競爭。
表2-1不同市場結構下天然氣定價方式
(據胡奧林,2002)
❹ 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特點
近30年來,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變現波動很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價格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的同時,還呈現了三大特點: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別較大的同時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報告中公布的數據來看,4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迪拜(Du)、布倫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薩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TI)的差別較大。前者的石油交易價格最低,而西德克薩斯基本處於最高價位,2005年以後被福卡斯的高油價取代(圖2-1)。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油價分別代表著中東、歐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石油交易價格。所以與該地區的石油需求狀況和油質水平掛鉤,則2007年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地石油交易價格差從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
圖2-1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變化趨勢圖(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在不斷地加大,同時顯示價格差與價格水平有一定關系。1980年到1989年間平均價格差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間就上升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間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石油交易價格數據可以計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價格極差值(圖2-2),其也顯示世界石油價格地區差別不斷加大的趨勢,尤其是21世紀以來更加明顯。
三是世界石油價格雖然在2008年中達到過有史以來創紀錄的油價147美元/桶,隨之繼續上升。到2012年年平均價格達到了114.21美元/桶,而2008年年平均價格為101.43美元/桶。因為雖然2007年以後至今歐洲和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呈現負增長,能源消費隨之下降,但是經濟發展從西方轉向了東方,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不容置疑在該時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由此也帶來了對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長也就從西方轉向亞洲,世界對石油的總需求量增長還是基本沒變,致使石油價格在該時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計。
圖2-2 1980-2012年間世界石油交易價格差變化趨勢圖
❺ 關於中國石油資源狀況的調查.
中國國家媒體周五(2月11日)報道說,中國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在2004年又發現了八億五千萬噸石油儲量,中國石油儲藏量增加了25%。
至去年年底,中國已發現石油儲藏量達到40億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該公司去年據報發現了五億二千萬噸石油儲藏量。
另一大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發現了三億二千八百萬噸石油儲藏量。
官方媒體新華社報道說,這兩家公司去年還探明4220億立方米天然氣儲藏量。
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率達9.5%, 為1996年來增幅最大一次。由於經濟發展,中國三分之二省份缺電,能源短缺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
中國原油消耗量去年為二億八千八百萬噸,今年將達到三億二千萬噸,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費國。
由於對原油需求猛漲,中國石油公司從塔里木盆地,東至渤海灣,到處勘探石油儲藏。
中國一直在爭取從俄羅斯進口更多的石油,目前為止,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48項投資合作協議。去年該公司在海外獲得了一千六百萬噸石油的權益。
該公司最大的一個海外舉動就是鋪建一條1000公里的哈薩克-中國石油管道,耗資七億美元。這條管道建成後年輸送量為一千萬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還在委內瑞拉建設一個石油提煉廠,每年可提煉650萬噸石油。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儲藏量約39億桶(1997年探明,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我國煤的儲藏量達6000億噸,居世我國煤的儲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儲藏量約462噸,遠遠小於世界平均水平,界第三位,石油的儲藏量居世界第八位.
美國能源部情報局甚至估計,伊拉克的原油儲量可能高達300億噸。由於受聯合國制裁,伊拉克近年的原油日產量只有150萬到200萬桶(國際市場上原油一般以「桶」為計量單位,每桶合0.138噸),專家估計,如果伊拉克政權更迭後恢復原油生產,世界的石油供應可以每天增加300萬至500萬桶。
我國煤炭的資源量為1點5億萬噸。石油儲藏量是16000萬噸。我國石油儲藏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3%,可開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我國石油資源還有較大潛力
我國石油資源總量較豐富。據2003年BP的統計,在世界103個產油國中我國石油可采資源總量和剩餘可采儲量分別居第11位和第10位。截至2003年底,我國石油可采資源探明率為43%,總體屬於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階段。綜合分析資源情況和勘探潛力,預計未來15-20年內,我國石油儲量仍處於高穩定增長期,年均新增石油可采儲量在1.4億-1.8億噸左右,大體保持目前的儲量增長水平。
在日前召開的2005(北京)石油石化經濟論壇上,中石油集團公司發展研究部主任嚴緒朝說,未來我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要領域在西部和海上。從近期勘探和資源潛力分析來看,石油勘探應主要在前陸盆地、大型隆起帶、地層岩性油藏、渤海灣盆地淺層、海相碳酸岩鹽及海域(包括灘海)。這些將是我國今後進一步加強勘探的主要目標區,也是今後發現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儲量的主戰場。
另外,南沙海域石油資源豐富,根據初步估算石油可采量約為100億噸,其中70%在我國斷續國界以內。據悉,周邊國家在南海我國斷續國界附近已經探明石油儲量8.6億噸,建立起的原油產能也超過了5000萬噸。嚴緒朝指出,我國應採取「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策略,三大公司聯手,在外交和軍事力量支持下,逐步開發利用這一區域的油氣資源。這對我國石油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然專家也指出,雖然我國石油資源潛力較大,但隨著勘探總體程度的逐漸加深,我國油氣藏類型日趨復雜,資源品質明顯變差,勘探難度越來越大。
❻ 近期國際石油工程市場形勢
今天國際市場原油報價:$56.72每桶,比昨日上漲; 美國私營部門4月份就業人數下降了49.1萬人,該數字小於此前經濟學家預計的65萬人,這是去年10月以來的最小降幅。市場投資者認為就業市場有好轉的跡象,美國經濟最糟糕的時期可能已經過去,能源消費有望回升。受此影響,紐約股市和商品期貨價格全面上揚。 另外,當天美國能源部公布的庫存報告顯示上周美國汽油庫存意外下滑也為油價上漲提供了動力。截至5月1日,美國汽油庫存下降了20萬桶,達到2.124億桶。商業原油庫存上漲了60萬桶,達到3.753億桶,該數字刷新了19年來的最高庫存記錄,不過漲幅低於市場此前預期的220萬桶。 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份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5美元,收於每桶56.34美元,漲幅達到4.6%。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上漲2.03美元,收於每桶56.15美元。 美國官方數據更顯示,僅4月份的一個周,原油儲備就增長了400萬桶。此外,在歐洲最大的港口城市鹿特丹,空餘的儲油空間已接近零;英國南部港口油輪也被租用為儲油倉庫。 但是,對囤油的不斷增加,悲觀者則分析認為,這顯示出需求的萎縮速度仍明顯超過供給。今年年內原油需求都不可能快速回升,即便在明年出現回升,增速也將極為溫和。近日,由於全球石油需求不斷下降,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削減15部石油鑽機來進一步減少其石油鑽井作業。 不過,高盛則要明顯樂觀許多。高盛在上周報告曾預計,現存的全球原油儲備空間將在6月份用盡。而7月份國際油價將較當前水平下降10%,即跌落至45美元。
❼ 關於食用油的市場調查報告
食用油中國版圖品牌格局 看不見的戰場
去年年底,食用油再次掀起了一輪漲價潮。幾大品牌幾乎同時宣布上調大豆油、調和油、菜籽油等品種的價格,且漲幅均在10%%上下……有人開始高呼:請有關方面正視此次食用油漲價的「民生痛感」。甚至有人說食用油漲價無疑加重了生活成本,加重了民眾的生存壓力。也有人慷慨激昂:這是外資壟斷的必然結果!放眼市場,近年來,橄欖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等小品種、新品類食用油不斷涌現,以大米為主要產品的利是品牌又推出了「利是」稻米油,這些號稱更健康食用油的出現,對中國食用油品類及品牌格局的影響值得人們拭目以待。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不禁要問,食用油真的有必要大幅提價?此次調價,到底是供不應求?還是產量過剩、存在滯銷而由某些油品品牌進行的商業炒作?抑或是糧油製品加入國際競爭行列隨行就市?食用油多品類的格局對價格趨勢有何影響?或許,回眸近年來中國食用油品牌市場的發展狀況,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中國食用油行業發展現狀———從小包裝食用油熱潮到健康、營養用油的「食用油新時代」
18年前,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出現在中國市場。從此這種安全衛生的桶裝油逐漸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散裝油逐步退出國內大中城市。從這個時候起,中國的食用油消費就開始了快速的增長,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小包裝食用油已經取代散裝油成為市場主角。
食用油是人們的日常必需品,人們的消費習慣正由散裝油向小包裝精緻油方向發展。這樣小小的一個轉變卻造就了一個市場容量超過200億,年增長速度超過30%的小包裝食用油大市場,而這個市場幾乎被外資及南方品牌壟斷,遼寧品牌大多曇花一現,2009年遼寧中稻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億元建設稻穀深加工產業基地,以利是品牌進軍食用油市場,遼寧本土食用油品牌登上中國油脂大市場的版圖,與群雄共競爭。
然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用油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中國全年食用油消費大約在2400萬噸,進口的棕櫚油、豆油、菜籽油的總量高達68%%,由於我國耕地資源緊缺,油料作物的耕種面積已經無法擴大,直接導致了中國食用油無法自給自足、以及中國食用油市場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之一。稻米油———這種與稻穀共享耕地資源並依賴於稻穀加工的副產品的誕生,使得食用油的本土供給佔比有了改變的可能,促進了中國食用油品牌市場的再次洗牌。
「時勢造英雄」———食用油市場競爭狀況及主要品牌
早在利是稻米油出現之前,油脂行業的快速成長和豐厚的利潤空間也造就了中國食用油市場上巨頭,出現了「金龍魚」、「胡姬花」、「福臨門」和「魯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糧」等產業巨頭。中國市場上食用油品牌眾多,約600多個,但據資料顯示,國內約有70%%的銷售收入集中在占總數7.5%%的企業,「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三大品牌占據了市場42.20%%的市場份額。中糧集團&「福臨門」
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公司之一,連續10年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具有巨大的資本優勢。1995年,中糧集團以「福臨門」品牌進入利潤豐厚的小包裝食用油行業。中糧集團和美國ADM公司聯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國際知名公司合作進行產業運作,耗資20億打造「福臨門」的生產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業有: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黃海糧油工業(山東)有限公司、東洲油脂工業(廣州)有限公司、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糧艾地盟(山東)有限公司、山東萊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自從2001年底,中糧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龍魚」的全部股權後,向外界表達了集中資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臨門」品牌的決心。嘉里糧油&「金龍魚」
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新加坡郭兄弟集團專為中國的糧油企業而設立的一個投資公司。嘉里糧油1990年組建了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開始了中國第一批小包裝食用油的生產,推出的第一個品牌就是「金龍魚」。在隨後的十年內,嘉里糧油又陸續在防城港、上海、青島、營口、成都、西安和廈門先後投資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產企業,形成了布點廣泛、布局合理、規模宏大的油脂生產體系。已經發展了包括「鯉魚」、「元寶」、「胡姬花」、「花旗」等16個國內小包裝油知名品牌,涵蓋調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種的大型系列產品。
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設———應對中國市場可能形成的「雙寡頭」
幾年前,中國內地恰逢食用油價格上漲。郭氏家族那場資產重組也引發了中國食用油市場的震盪。
中國最大的兩家國有糧油企業———中糧集團和中谷集團完成了高達700億元的合並,成為我國最大的油料油脂加工企業集團,旗下食用油品牌主要是福臨門。
豐益國際整合後,受母公司兼並影響,郭氏集團旗下的嘉里糧油和益海集團很可能將被豐益國際收編為一家人。嘉里糧油是郭氏集團旗下糧油資產,主打品牌「金龍魚」在中國食用油小包裝市場排名第一,而旗下「胡姬花」品牌也頗有聲譽。此外,嘉里旗下還有鯉魚、元寶等品牌。當豐益國際完成所有股權轉換後,中國市場上幾大知名食用油品牌背後幾乎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而這也意味著,在中國食用油市場將形成國有大鱷和外資寡頭兩相對峙的局面。
中國品牌建設專家李光斗指出,在後WTO時代,將有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受到挑戰。據其介紹,在入世最初,汽車、家電等行業最先受到沖擊。如今,在科技含量不高的快速消費品行業也將面臨這一問題。在西方成熟市場上,行業前四名的品牌往往能占據行業75%左右的份額,「品牌寡頭時代最終會形成,關鍵還是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設。」
迎接食用油新時代———「利是」稻米油在江湖大戰中精彩亮相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首次鎖定食用植物油
眾所周知,作為13億人口大國,中國以世界十分之一土地養活了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糧食安全一直是國家戰略安全重中之重,但近幾年來,中國的糧食自給已得到基本保障,且出口開始大於進口。相比之下,食用油卻一直過度依賴進口,依存度高達60%%以上。2007年下半年以來,由於國際石油、糧食價格持續性上漲,以及中國南方百年未遇冰凍雪災直接因素,中國出現了以食用油、豬肉為明顯特徵的結構性物價上漲,已凸顯中國食用油的戰略安全隱患。
溫總理在十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特別要加強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及基本生活必須品和其他食品生產」。並提出「國際環境變化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增加,必須充分做好應對國際環境變化的各種准備,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這是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首次鎖定食用植物油。
他山之石———用優勢產品「稻米油」躋身食用油市場,化硝煙於無形
在這場一石激起千層浪的食用油漲價風波里,遼寧中稻集團的趙毅總經理顯得淡定而胸有成竹。
多年從事期貨貿易的趙總在這場風波的外圍,充分印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旁觀者清。他說他羨慕整合之後的中糧集團所擁有的昭然實力,但是,我們的糧食集團為什麼不走出國門?為什麼不想辦法在全世界種中國的地?因為只有控制了土地,才控製得了價格。所謂「巨頭游戲」,說白了就是一種控制———資源的絕對控制。
中國是稻米的生產大國,擁有2982公頃水稻種植面積及年產2億噸的水稻產量。然而,由於提煉技術及設備的困擾,盡管眾所周知米糠油(稻米油)是迄今為止最健康的食用油,但卻無法走進人們的視野和餐桌。
早在2006年,時任生威糧食集團董事長的趙毅就對中國的水稻產業、物流體系以及深加工等方面有了清醒的認識和布局。他曾表示:稻穀加工業的格局正在發生著變化,稻米企業在物流上的重要性日漸突出,稻米加工和稻米物流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水稻期貨上市是大勢所趨,南糧北儲、稻米深加工業的發展都帶來了商機。因此,港口在稻米加工和稻米物流方面面臨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2009年6月末,通過對稻米油加工過程的持續改良及精心研製,遼寧中稻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批「利是」稻米油新品終於成功下線。
2009年9月10日,遼寧中稻股份有限公司舉辦的「中稻2009———利是稻米油全國推介會」在沈陽賓館隆重召開。中國油脂學會副會長劉世鵬教授和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委員李淑媛教授分別做了《稻米油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和《稻米油與健康》的精彩講演,從產品高度和營養解析角度分別給予稻米油產品高度評價。
由於稻米油是「新生事物」,所以在市場推廣伊始,頗為艱難。商超均以「炒作概念」、「價值不高」、「消費者很難認可」等多種理由將「利是」稻米油產品拒之門外。
然而,應了中國人那句老話———好東西自己會說話。
稻米油是備受營養學家推薦的健康食用油,因為和其他食用油相比,稻米油脂肪酸比例均衡,可有效預防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等功能,富含谷維素,維E維物甾醇的營養之素,又可以降低膽固醇、緩解疲勞、增加免疫力,是適合全家老小的健康食用油,在美國,被心臟病學會推薦為心臟病人指定食用油,在日本厚生省指定為中小學生烹飪營養用油。
稻米油高煙點的優點,又特別適合中國人煎炒烹炸的飲食習慣,烹飪少油煙,廚房更潔凈。
強勁的品牌宣傳與貨真價實的產品特性,使「利是」稻米油產品終於從7月中旬陸續在家樂福、沃爾瑪、新瑪特、興隆、中興、樂購等系統賣場上架銷售。令中稻公司始料未及的是,擺貨當天在無任何優勢排面、無任何促銷、導購的情況下實現了自然走貨。
隨著消費者逐漸對稻米油產品認可,遼寧中稻集團的趙毅總經理對自己的產品充滿信心。
新的產品就是新的機會、新的產品就是新的挑戰,在這場沒有硝煙只有油煙的食用油江湖大戰中,遼寧中稻可以說是敢於作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的品牌「利是」自然最先品嘗到當中的美味,自然也是創造「歷史」的人。
[2009中國十大食用油]
上榜品牌(排名不分先後)
金龍魚中國名牌,嘉里糧油出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福臨門FORTUNE中國名牌,中國糧油食品集團,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魯花食用油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山東魯花集團,十佳食用油品牌
香滿園/胡姬花含元寶/鯉魚,中國名牌,嘉里糧油,十佳食用油品牌
多力食用油葵花油一流品牌,上海佳格食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海獅食用油上海名牌,上海良友海獅油脂,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盛洲食用油福建名牌,廈門中盛糧油,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紅蜻蜓重慶名牌,重慶市油脂公司,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刀嘜/紅燈新加坡/香港名牌,深圳南順油脂,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鷹嘜食用油廣東省名牌,中山市鷹嘜食品,知名品牌,十佳食用油品牌
❽ 石油市場前景預測是什麼
(1)世界能源結構向綠色轉型,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
從今後5年的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各國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重視,低碳能源的增長和所佔比重會進一步提升。據BP公司預測,全球能源消費將從2010年的118億噸油當量增長到2015年的133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2.4%,高於1991—2000年1.5%的年均增速,略低於2001—2010年2.5%的年均增速。天然氣和煤炭佔一次能源比重將分別上升0.8%和0.6%,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將分別上升0.2%和0.8%,水電所佔比重基本不變,石油所佔比重將下降2.3%。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地震對核能發展的影響。日本大地震引發核危機後,德國、瑞士、義大利政府相繼宣布,逐步退出核能發電。從短中期來看,全球核能發展的步伐將有所放緩,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氣的發展速度可能進一步加快;從長期看,核能的發展取決於核電廠安全水平的提升、政府及民眾的態度以及其他能源的發展狀況。
(2)世界石油供應持續偏緊,煉油能力更加過剩。
國際油價將保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未來石油需求將持續增長,產能增長低於需求的增長。據國際能源機構預計,石油需求將從2010年的8800萬桶/日增至2016年的9530萬桶/日,凈增730萬桶/日,年均增長1.3%。需求增長全部來自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國家,其中中國占增量的41%。預計2010—2016年,世界原油生產能力將從9380萬桶/日增加到10060萬桶/日,凈增680萬桶/日,其中常規原油增量占總增量的比例不到40%。預計到2016年,只有伊拉克、安哥拉和阿聯酋三個國家產能有明顯增長。預計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在2014年恢復到戰前水平(約160萬桶/日)。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2016年全球原油煉制能力將增加960萬桶/日,2016年達到10270萬桶/日,增加的能力超過需求的增長。由此到2016年,全球煉油廠開工率將從2006—2010年的82%下降到78%。由於供應偏緊、地緣政治風險、經濟較快增長和新興市場剛性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幾年國際油價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3)重油和油砂潛力巨大,正逐步進入市場。
非常規的液態烴包括超重油、油砂和頁岩油,其資源潛力有多家機構正在進行評估,其中最現實的是重油和油砂。目前全球油砂可采資源量約為890億噸,是常規石油剩餘可采資源量的25%。全球重油可采資源量約為4340億桶(約合723億噸),是常規石油剩餘可采資源量的20%。油頁岩的資源遠大於重油和油砂,某些油頁岩實際上就是烴源岩中排烴後剩餘的部分。世界上烴源岩排出的烴遠小於剩餘烴,因此頁岩中的油數量大,分布范圍廣,保存要求條件低,不容易散失。據評價,僅美國的綠河盆地的資源量就達到了2130億噸。然而技術進步、開發成本降低是開發油頁岩的關鍵,這可能還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努力。
(4)發達國家對石油需求開始下降,新興國家需求上漲。
發達國家人口和經濟增長都比較緩慢,整個能源需求增長變緩,單位GDP的能耗低,能源結構中石油比例高,替代能源發展緩慢。石油的需求開始緩慢下降。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2030年,美國年下降率為0.7%,歐洲發達國家年下降率為0.4%,日本年下降率為1.8%。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的增長率將在3.5%左右,印度和中東國家同中國類似。發達國家石油需求緩慢下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上述預測的增長速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由於替代能源的發展速度,節能技術的發展速度和應用速度很難確定。而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要低於總能源的需求的增長速度,石油在整個能源中的比例將會下滑,這是可以肯定的。
(5)今後10年國際油價總體趨高,影響因素仍呈多元化特點。
近年來,國際油價經歷了由相對穩定到逐步走高、由暴漲到暴跌再到趨穩的一個完整輪回。預計今後幾年,國際油價將隨供需形勢變化、美元貶值等因素的變化而再次步入穩中走高的階段。同時,石油生產的邊際成本將逐步上升到80美元/桶,石油價格底線也會隨之上移;未來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可能進一步上升,將對石油價格設置一個上限。油價必須足夠高,才能對增加石油開發投資和石油供應起到激勵作用;但是,油價不能持續太高,否則將影響全球的經濟增長。
❾ 國際石油市場形勢
石油需求增長超過預期。拿著固定的收益和他們經營結果毫無關系的制度。在牛市的時候鼓勵了基金的瘋狂擴張。到熊市的時候成為投資者一個重要的成本。我們的保薦人制度,現在市場成這樣了,我們的保薦人還奇貨可居,還拿著一百萬兩百萬的年薪,這完全是制度設計上的偏差的問題。在降低市場國際市場油價回落時,這方面相應的制度性的改革我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原油生產增長緩慢增加進口,利用國外資源阻止油價繼續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