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手工業對時代發展的影響
傳統手工業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積極意義。
B. 傳統手工業與近代手工業是不是一個概念
不是。
傳統手工業一般指的就是
工場手工業
。所有東西都純手工製作;
而近代手工業一般指的是工廠手工業。以機器的使用為其標志。
C. 傳統手工業時代與工業時代生產方式有什麼不同
傳統手工業
第一,大都是自然經濟的產物,「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手工業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而與農業強固結合在一起,作為家庭副業而存在,主要是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第二,由於所處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習俗不同,手工業發展的方向不盡一致。
工業時代
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創造巨大生產力(機器生產)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
D. 簡述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發展有哪些特徵
中國古代手工業素稱發達,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既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是中華文明著稱於世的重要標志。它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而且也對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手工業的特點:
一 、手工業部門的不斷增加,主要以冶金、紡織、陶瓷為主。
二、手工業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水平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三、盡管手工業發達,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手工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四、官府手工業與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同時並存。
五、隨著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由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明中後期出現手工作坊\工場手工業。)
六、經濟重心南移,手工業分布也相應移至南方。
E. 舉例說明中國近代工業與傳統手工業的關系。詳細點的!!!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傳統工業生產力發生了一些變革,主要體現為手工工具的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這是手工業從傳統向現代技術過渡的中間技術,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產生了若干積極效應:為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准備了條件,促進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區的興起,同時在某些方面為民族機器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條件,從而豐富了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選擇。 中國近代工業化始於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官僚對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大規模移植,此後便艱難地行進在一條"移植型"的工業化道路上。無論是當時的經濟界,還是當下的經濟史學界,人們往往將移植或引進西方先進機器技術的得失與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成敗聯系在一起,雖然這種聯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說明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失敗原因,但它是中國早期工業化不成功的全部原因嗎?換句話說,"移植型"模式是中國近代工業化道路的惟一選擇嗎?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近代傳統工業生產力的變革及其取向的研究,說明在中國近代"移植型"道路之外,還存在著一條通過傳統工業生產力的改造而形成的"嫁接型"的漸進化道路。所謂傳統工業,是指以生物動力為主的手工業,與它相對的則是以非生物動力為主的機器工業。 鴉片戰爭後,尤其是甲午戰爭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逐步增加,外國在華資本急劇增長,民族機器工業初步發展,中國傳統工業的生存環境十分不利。以工業化為特徵的"西力"既對傳統工業的生存構成壓力--工業化以排斥和取代傳統手工業為歷史使命,如中國傳統手工業中的手紡紗、制靛、踹布、土針、土燭、土煙等行業遭到嚴重摧毀,但是,要實現對傳統工業經濟整體的取代,並非一蹴而就,其過程是漫長的,同時工業化也對傳統工業的發展形成動力--為傳統手工業進行制度變革和技術創新創造了前提,如機紗的出現解除了手織業發展的"瓶頸",為手織業的改良創造了條件,西方的先進機器及工具的引進客觀上有利於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據統計,1891~1893年我國"機器及工具"進口值為1259176元,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為0.5%,1935年增至65853248元,比重上升至7.2%。工業化技術也刺激了手工業者的技術創新意識,他們在商會的支持下,積極籌組工商研究團體,謀求手工業革新之道,如1915年3月成立的天津工商研究所就是一個以手工業為主體的實業研究團體,它的發起人除北洋火柴公司和天津造胰公司為使用原動力的工廠外,其餘11家均為規模不等的手工工場,在成立大會上被吸收的36家會員企業中絕大多數也為手工工場,該所旨在"開工智、聯商情、疏商團",每月陰歷初一、十五定期集會,共同研究手工業的變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工業出現了以手工工具改良和"石磨+蒸汽機"的技術模式為主的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發展對中國近代工業化產生了積極效應。
F. 日本民間工藝的現狀及如何發展的,主要從市場的層面來談談
日本傳統手工藝保護措施借鑒:
日本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形成較早,在明治4年(1871)5月23日出台的《古器舊物保存法》的出台就是日本第一部關於文化遺產的保護法令,雖然該法令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但確確實實為日本留下了關於歷史與古代文化的輝煌證物。在這之後,日本為了防止文物古跡流失海外,陸陸續續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法令,共有十餘部,內容涉及地下文物、藝術品、古建築、歷史名勝古跡、天然紀念物以及無形文化遺產等方方面面。實施時間之早,涉獵范圍之廣、影響范圍之大,在國際上也不多見。
《文化財保護法》,不僅明確記錄了日本文物、藝術品的種類、區分方法、日本古建築的保存地區等,更詳細地規定了與文物、重要藝術品有關的保護、展出、保護、修復的相關事宜,以及相關人員的責任全力和義務。
《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
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日本傳統文化回歸思潮高漲,並開始了傳統文化的振興運動.在這一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事件即是於昭和49年5月推出了《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這可謂是一部有關傳統工藝品產業保護與振興的國家大法,對促進傳統工藝文化「活性」地、可持續性地傳承和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制定的背景大抵由於技術革新、工業革命遺跡傳媒的飛速發展,致使傳統工藝品與現代工業產品的競爭不成比例,所佔市場份額愈來越少;手工藝原材料的減少;傳承人流逝;傳統手工藝所創造的效益不高,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生活習俗的改變導致傳統手工藝品需求的減少等等原因。這些因素與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式微的狀況是非常相似的。
基於以上因素,為了喚醒人們對傳統手工藝的重視,以及促發人們在心理上對傳統文化以及手工藝品的回歸意識,昭和49年,《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得以出台。
法律實施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獲得通商產業大臣所進行的「傳統工藝品」指定。其指定條件為:
1)主要作為供給日常生活使用的東西;
2)製造過程的主要部分為手工製作或手工業生產;
3)是根據或運用傳統的技術和技法製造的;
4)是傳統中使用的原材料;
5)在一定的地域上形成產地——一般是百年以上的歷史,產地具有十個企業以上或從業人員在30人以上。
接受通商大臣指定之後,即可在傳統工藝品產地所包括著的諸如後繼者的培養以及從事者的研修、技術或技法的繼承與改善、事業的共同化、原材料對策、需要開拓的東西、品質表現、老齡從業者和技術熟練的從業者以及其他從業者的福利保健等九個方面做出的振興計劃,並獲得從國家、省市縣政府及傳統工藝品振興協會等處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
「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是以《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法》為基點,促進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為核心的機關,是得到國家、地方公共團體、產地組合等出資的財團法人組織。該團體自1975年設立以來,在振興傳統工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的主要職能包括:
1、 通過調查、研究,為產地傳統工藝的生產經營提供信息,不斷開拓需求市場。
2、 讓產地與消費者直接對話,設計全國傳統工藝品中心和傳統工藝品信息網。
3、 通過認證、獎勵等方式,提升從業者的素質和地位,確保產業後繼有人。
4、 通過宣傳活動,推進傳統工藝文化不斷滲透於現實生活中,並成為人們心理的一種文化需求。
「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的具體工作還包括:
1、 對傳統工藝士的認定:
對具有12年傳統工藝實務經驗,現在仍從事傳統工藝的人,便可參加「傳統工藝士認定考試」,合格者可授予「傳統工藝士」稱謂;
2、 傳統工藝士會:
將超過4000人的全國的傳統工藝士組成一體,以高揚傳統工藝文化為宗旨,通過傳統技術保持者的自覺奮進和努力,提升他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
3、 全國傳統工藝品中心:
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組織實施日本范圍內經由通產大臣指定的傳統工藝品的展示或展銷活動;
4、 開通傳統工藝品家頁:
開設以日本傳統文化和生活文化為原點的「傳統工藝品之家」網頁,這是一個既溫馨又飽含趣味的,交互參與式網頁,通過不斷的國際網上登載,使人們發現傳統工藝品的新魅力;
5、 對有成就者的褒獎:
協會每年例行對傳統工藝品產地、傳統技術的集成、提升和後繼者的培養,以及產業的開拓等在振興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功勞者進行表彰,以此來提高和促進傳統工藝品產地的振興。
6、 對傳統工藝的持有者和學習者進行獎勵:
為了提高一般國民對傳統工藝技術的關系,協會對國民中具有優秀技術的傳承人或具有傳統工藝品製作的一般從事著和學習者給予獎勵資金,以表彰精神和促進其技術技藝的提高。
7、 組織開展「傳統工藝品月」互動:
日本的十一月事「傳統工藝品」月,在這個月會集中的組織「文化節」、「勞動感謝日」等別具一格的傳統手工藝品的展覽和展銷活動;
8、 傳統產業支持中心:
該中心的全名是「地方傳統工藝品產業人才培育與支持交流中心」。其主要工作有三項,⑴確保傳統工藝品產業所必須的從業者與後繼者;⑵推進與消費者的交流;⑶支持其他傳統工藝產業的振興。
讓工藝發光的傳統工藝機構—除了「傳統產業支持中心」以外,在各地還設有不少以振興傳統工藝為目標的相關設施。如在日本,幾乎各縣市都有傳統工藝產業會館,而展售與體驗設施中所包括的工房、體驗教室、專賣店等更是數不勝數,這些設施與傳產協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系,在振興傳統公益文化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造鄉運動」和「一村一品」
一個手工藝產品的現代轉型問題,如何運用傳統手工藝手段以及民藝健康的審美旨趣生產創造出為時代所需的產品,關繫到手工藝產業能否有效地發展。因此,必須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來進行傳承和發展,而不是停留在陳腐和泥古不化的表面形式中。日本非常強調手工藝產業的「活性」特徵,認為手工藝產業應建立在生產和生活所形成相互關系中,通過生產不斷為生活提供所需要的物質產品,又通過富有特性的物質產品提高生活的品質。而只有使手工藝品不斷被生產、被消費,才能使工藝作為一種現代生產活力和現代文化資源,真正得以持久地存在和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後,日本的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而城市與農村中的差距越來越大,面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傳統手工藝產業的一躍不振,於是有些學者提出:如何讓一鄉一村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包括人的資源、生產資源、自然資源,營造一個優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以吸引都市生活的人們。因而,旨在提升原文化面貌、使傳統文化進入現代生活的「造鄉運動」和「一村一品」應運而生。
這一運動的倡導者或發起者是日本大分縣知事平松守彥先生。大分縣位於日本西南部,面積6337平方公里,人口約124萬,由於境內多山少地,自然條件差,人口流失現象非常嚴重。平松守彥上任伊始,就到縣內各地視察。所到之處盡是「我們村裡沒有資源」、「我們沒有學校」、「道路條件太差」等嘆息聲。平松守彥認為,無論怎樣抱怨都擺脫不了貧困,於是提出將一個村子,或一個地區值得驕傲的東西,如原有的土特產品、旅遊資源,或是一首民謠,無論什麼都行,開發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能叫得響的這樣的產品生產運動,這就是著名的「一村一品」運動的開端。
「造鄉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由當地居民做起,以一些村莊作試點,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設家鄉,發展農村經濟的活動。這一運動除了竭力推出一村一品,還成立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塗裝等工坊。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以親手體驗各種器物的製作,並有專人進行指導,接受咨詢。有些地方還建起了供人參觀的民藝村落和供遊人住宿的農舍。這些民藝村落集工藝製作、表演、收集、陳列、研究、培訓、銷售為一體。箍桶、竹編、織布、打草鞋、制陶的民間藝人,一邊製作,一邊授「徒」;人們可以參觀,也可以動手製作,將自己的作品買走。這些村落以其自然的風光和傳統的文化特色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使村民們不離鄉土,便走上了富裕之路。
「一村一品」的實質是搞活地區經濟的一種手段,是一個地方的象徵,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品,也代表著這個地方在某一個地區乃至全國和全世界市場上享有的聲譽同時還反映著這個地方的精神風貌「一村一品」的首要條件即「最能體現當地優勢」,特色產品必須面向市場,提高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概括的說,「一村一品」應該滿足一下幾個條件:一是最能佔領消費市場,二是能創造最好的經濟效益,三是靠質量打響產品的知名度。
日本打開縣開展「一村一品」20多年來,全縣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成為了一個生活安定、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的國際化都市。環境優美、經濟發達的國際化都市,這一運動不僅在日本國內,在世界上也引起廣泛關注。韓國、法國、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等國家,都與大分縣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了交流。美國洛杉磯制定了「一村一品」節,路易斯安那州開展了「一州一品」運動。馬來西亞、菲律賓開展了,「1KIP」運動,印度尼西亞也推出了「東爪哇一村一品」標記的咖啡。
「造鄉運動」不是「完全回歸農村時代」,而是「從生長的地方尋求文化的根源」,思索如何面對未來,向「現有的高度物質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環境挑戰」。因此,它強調固有資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對過去的推倒重來和大量投資搞新的工程建設,而立足於在自身基礎上,強化自身文化特色,一村借一品揚名,從而使地域文化得以發揚、保護,旅遊業也隨之興起,使日本的傳統工藝文化得到了良性的發展。造鄉運動的宗旨是在現代高度物質文明、缺乏人性的生活環境感同身受的基點上力求從過去生長的地方挖掘和汲取符合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一種文化源泉,而一村一品則是在造鄉運動的主旨上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工藝文化的發揚光大和推陳出新的一種手段。前者是一種文化的倡導,後者是一種產業的開拓和具體的結果。盡管一村一品的動機是尋找新的產業的可能性,在有些地方不像預料的有效或成功,但是對於傳統產業的開發和工藝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因為鑒於當時的實際狀況,在手工產業形成一定氣候之前,從政府和社會給予支持和扶助,尤其是在政策上給予傾斜並重視市場培育、行業管理和區域協調等,在這些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總體而言,造鄉運動是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姿態,探求和開拓傳統工藝文化保護和延續的途徑,摸索一條將傳統工藝產業轉化為現代所需的產業和文化資源,並重新確定其功能和地位的實踐運動。從宏觀角度上看,造鄉運動所體現的是一種經濟學和文化學的意義,它既是生產產業的,又是文化產業的;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作為經濟學方面的意義,在於它開辟了地方產業的潛力,生產出了具有特色的生活文化產品,取得了經濟效益,使地方民眾獲得了實現富裕的可能性;而作為文化學上的意義,在於它是一次全面發掘、保護、發展民間工藝文化的運動,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文化藝術的再建設運動,而對於這種文化的建設,可以使參與者和本土獲得榮譽感,並從這種來自地域的和身邊的文化傳統中獲得精神上的依託與享受。
日本笠間燒個案借鑒:
笠間燒是對笠間陶瓷或陶業的一種稱謂,它是以日本茨城縣笠間市這一地名而命名的。笠間燒從日本江戶中期的永安年中的陶工廠開門窯燒陶瓷起,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從日本明治維新引進西方先進的產業技術,倡導工藝的產業化之後,笠間燒產品由於缺乏產地特色,從而受到不小影響。笠間燒完全是作為國內自用的陶業,所產陶器產品為一般市民的生活所用。並且,笠間燒屬於地方性的工藝,地域性強,不像有的產品可以在其他異地生產。另外在笠間燒產地,陶業是唯一產業,不像有的地區,除了陶瓷外,還有漆藝、織染、金工等其他傳統工藝產業。笠間燒產地所生產的粘土是少量的、有限的,不適合大量生產的需要。在此地沒有很大的陶業或陶瓷公司,幾乎全是小作坊,故而生產方式不是工業化、工廠式的、或機械化的、注漿成型的,所生產的產品都是手工製作。
直至二戰結束後,大部分笠間燒窯址已經停業甚至消失,僅剩下14家作坊還堅守,整體呈現十分衰落的狀況。
在這種情況下,笠間燒的發展和振興成為了當地業界的重要課題。笠間燒的業主們邀請當時的鄉土產業笠間地區委員為以及產業同志會進行商討,請求在原地設置以振興笠間燒為對策的指導機構。在昭和23年(1948)設立了茨城縣陶瓷產業指導所。該所的基本工作包括:
1、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和藝術水平。開展國內外以及笠間燒產地間的活動;
2、進行市場調查、分析、研究,提供從業者相關的產業信息;
3、進行陶瓷相關的粘土、釉葯等材料試驗,開發新材料,並將研究成果向產地公開;
4、進行燒制試驗,探索新的工藝技術,提供陶業者進行生產和進行創作的新工藝;
5、指導所有一流的陶瓷設備、設施,可供陶業者學習並利用;
6、指導所有完善的實驗室和展示室,可向陶業者開放,利用展示室進行展覽交流活動;
7、舉辦講習會、研究會以及設計創作的研討、普及活動;
8、指導所有大量的圖書和資料以及技術情報,可向公眾開放。
除了陶業指導所這一官方組織外,由產地陶業者組成的「笠間燒協同組合」也在笠間燒振興發展中起著作用。該組織的基本理念是:發展和振興作為「傳統工藝品」指定的笠間燒,組合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將這一傳統工藝不斷延續下去。開展的工作有:
1、培養後繼者,在笠間燒協同組合中進行有關傳統技法和設計的各種研修或研討會;
2、以提高相關技術,改善產品質量;
3、進行新技術新材料的調查、實驗、分析、研究;
4、進行相關的交流活動以及生產製作方面的互助活動;
5、組織相關的展示、展銷活動。例如,每年5月上旬,在笠間藝術森林公園的競技廣場舉行「陶火節日」即春季陶器展銷會;每年10月的第二周在笠間工藝行會舉行秋季陶藝展覽會。每年11月上旬,在笠間藝術森林公園的競技廣場舉行以笠間燒為中心的本地所產物產的展銷。
從笠間燒的現代發展狀況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具有200年歷史的傳統手工藝產地,在日本現代化的進程中,其原有的產業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是積極主動地尋找在現代環境下的一種生存方式,通過對產地原有的材料的技術改造和工藝的開拓創新以及新產品的設計開發,積極適應發展中的市場需求,獲取產業在經濟上的成功。不僅如此,作為一種傳統工藝,其文化的意義在振興和發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從業人員結構呈現多元性,有傳統的工匠,有新興的工藝家,還有前衛的藝術家。他們共同依託於笠間燒產地,各自製作和創造著不同的產品,作為一個陶瓷基地,陶瓷產業指導所主要發揮三方面的作用:
1、 作為與生活使用密切相關的產品生產基地;
2、 作為現代陶藝作家的創作設計基地;
3、 作為培養後繼者以及提供一般大眾製作體驗的基地。
笠間燒已經具備了某種活性存在的基本條件,它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融入現代生產和生活中。
目前,笠間燒已成了一個寬泛的陶業產地的代名詞,變成了一個陶瓷產業生產、工匠製作生活用品、藝術家進行陶藝創作、業余愛好者進行學習體驗的一個綜合的陶瓷基地。盡管所製作或創作的物品各有不同,但都秉承一個基本原則,即倡導手工製作,強調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同的、富有個性的。從笠間燒二戰後的發展情況看,可謂是一個傳統手工藝品產業振興比較成功的案例。
G. 中國古代手工業有哪幾種類型
1、刺綉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
2、紡織
中國機具紡織起源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以後中國紡織機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3、制鹽
制鹽工業歷史悠久,其發展經歷了由原始手工生產、手工機械生產到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過程(見制鹽技術史)。
4、造紙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5、陶瓷
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古人稱陶瓷為甌。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