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經濟作物市場調查論文

經濟作物市場調查論文

發布時間:2021-05-13 07:23:09

① 社會調查報告(或時政小論文)2000字

哥們,我今年的寒假作業也是這個,給你一篇範文吧。
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與研究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資源,土地制度是農村經濟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隨著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山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閑置、流動性差,甚至出現了拋荒現象,這一問題已成為新時期影響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制約農業生產適度規模化經營的主要障礙。正確認識我縣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勢和發展趨勢,強化政府服務職能,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引導發展規模經營,是當前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我縣土地流轉的現狀
從今年年初開始。我縣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在全縣農村開展了「規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轉合同,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制度,完善合同檔案管理為目的,著力抓好宣傳發動,調查摸底和排查問題、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幾個階段工作,經過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縣已承包耕地面積18.8萬畝,佔耕地的97.4%;承包農戶3.78萬戶,占總農戶的99.7%;簽訂土地承包合同3.6萬份,合同簽訂率在95%以上,填寫《土地承包經營權證》3.78萬本。全縣土地流轉面積3.4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7%,流轉戶1.18萬戶,其中流出戶7238戶,流入戶4619戶,全縣補簽合同近3萬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記和簽訂率達96%。
二、土地流轉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轉工作,對促進農業發展,維護農村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起了積極作用。
1、規范了土地流轉合同,幹部群眾滿意。自發流轉存在著合同不規范,協議不完善,缺乏法律約束等問題,在土地流轉工作中我縣按照省農業廳統一式樣的合同文本,規范了土地流轉合同,並對過去存在的口頭協議,不規范合同重新進行了補簽,規范建檔,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轉中的各種矛盾和糾紛,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農戶種得稱心,鄉村幹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解決其它問題。
2、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通過土地流轉,會手藝、頭腦活,善經營的農民更多地離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鎮經商置業,就近服務於二、三產業。據統計,土地流轉後全縣鄉(鎮)外出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活躍和繁榮了城鄉經濟,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
3、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流轉開始出現兩種趨向:一是農戶之間轉包開始向租賃大戶成片租賃發展;二是耕地流轉發展到林地和「四荒」經營權流轉,由單一的種糧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發展。全縣3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達70多戶,總面積4000畝以上,有力促進了耕地向種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盡其能,智者盡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了糧食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企業化方向發展。
4、加快了現代農業的進程。土地流轉後,種植大戶都渴望新技術、新品種,以提高產量、提高效益。農業機械得到更廣泛的運用。今年機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縣新增耕整機32台,插秧機8台,拋秧機2台,便型拖拉機22台,有效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轉機制。全縣各鄉鎮、村按照「規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轉檔案,規范了土地流轉程序,明確了規章制度。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作為管理機構,做到村有檔案,鄉有備案,配備專人分管檔案工作。摸索總結了四種流轉形式。即:土地出租、土地轉讓、土地轉包、土地互換,為今後土地流轉工作步入經常化、規范化軌道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三、存在的問題
l、法律意識較淡薄。表現在:一些農民對土地承包經營法律、法規認識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讀過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轉未經村委會同意或備案,有的認為簽不簽合同不重要,以口頭協議代替合同,有的流轉後再簽合同,埋藏下矛盾糾紛隱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組幹部對黨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規領會不夠,為解決人地矛盾,搞「幾年一調」,土地打亂重分,給土地流轉造成了困難和障礙。
2、個別鄉(鎮)和村組幹部對流轉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還沒有走出過去「要錢」、「要糧」的舊的工作模式。認為土地流轉是農民自己之間的事,無須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轉工作政策性強,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萬戶,關系農民切身利益,矛盾多、難度大,沒有直接經濟收入,有為難、怕難情緒。有的抱應付態度,導致鄉村幹部沉不下去,責任不到位,工作難落實。
3、土地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匱乏,流轉機制不完善。雖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但總體上仍不能適應需要,缺少一個由下至上、網路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務體系。由於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欠完善,土地供求雙方的信息流動受阻,信息輻射面狹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流轉的程度、規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轉的成本,造成「有買找不到賣,有賣找不到買」的局面,並限制了土地流轉的區域范圍。從流轉機制看,流轉形式單一,程序不規范。有的地方即使簽訂合同也存在手續不規范、條款不完備的問題。這既容易導致承包關系混亂也容易引起糾紛,同時,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奪性經營的重要因素。
四、對今後完善土地流轉工作的建議
1、加大宣傳,統一思想。要在幹部群眾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傳貫徹《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過政策宣傳和細致的思想解釋,讓每一個農民了解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消除農民的懼變心理,增強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參與意識。要充分認識規范土地流轉,可以有效地解決農村人口變化引發的土地調整的需求。更為重要的是用市場手段和機製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調整土地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人地矛盾,使農村土地關系的穩定由政策、法律強制逐步過渡為農民的習慣。同時,又要充分認識到規范土地流轉是—個經常性工作,把規范土地流轉工作納入經常化、規范化軌道。
2、轉變觀念,明確思路。鄉村一級要從過去「管」、「要」向服務引導轉變,認真搞好謀劃。一要以產業推動抓流轉。以加快農業產業化為契機,緊緊圍繞本地主導產業,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帶,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農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導產業和規模基地方向發展;二要規范建制抓流轉。引導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是避免土地糾紛,確保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證。今後凡涉及到土地流轉的農戶,在土地所有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導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書面合同,建檔保管,以解決農戶土地流轉的後顧之憂,建立穩定的流轉關系,促進有序流轉。三要培育大戶抓流轉。把培訓規模經營大戶作為帶動土地流轉的關鍵來抓,形成以示範輻射大戶,大戶帶動土地流轉,土地流轉吸引大戶、孕育大戶的良性循環。鼓勵幹部向農民租田搞示範,通過「做給農民看,教會農民干」的引導方式,帶動農民自願轉租承包耕地。並且政府要拿出一定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大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功能全多樣化、布局科學、服務多樣的要求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更大就業空間。
3、建立土地流轉機制,運用市場手段引導土地健康有序流轉。首先,規范土地流轉基本操作規程,實行程序化操作。在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的指導下,受理農民委託土地流轉申請書,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召集農戶自主流轉見面,對達成協議的農民,指導和幫助按要求簽訂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評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權的租金多是流轉雙方自由協商或基層組織協調確定,缺乏科學評估依據。建議建立農用土地評估機構,以土地流轉前的評估作為確定租金的依據;土地流轉後的評估,主要是監督土地使用情況,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壞。再次,建立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制度。流轉雙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簽訂書面土地流轉合同,明確流轉的形式、數量、期限、條件和雙方的權利、責任、義務;涉及承包土地田塊變動的,要及時辦理承包權證變更手續;有條件的,還可到公證部門辦理公證手續。農村基層組織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流轉合同的審查、監督,對合同的登記、立卷、歸檔,要形成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轉中介組織。可由農辦牽頭,聯合農業、土管、林業等部門設立「土地信託服務中心」,鄉鎮一級設立土地信託服務中轉站,村一級由村委會具體向農民提供土地信託服務,突破土地使用權流轉僅在有限區域內進行的制約,實行三級聯網,形成統一的土地使用權流通市場。
4、制定配套措施,完善法律政策,為土地合理流轉提供堅強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一是制定鼓勵土地流轉的相關優惠政策。在優惠的對象上實行雙向優惠,既鼓勵土地轉出方,又鼓勵土地轉入方;在優惠的內容上實行綜合優惠,不光在經濟上優惠,在流轉方享受集體公益事業服務方面都給予適當照顧;在優惠的手段上實行配套優惠,包括在資金、技術、稅費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在優惠的取向上實行重點優惠。即對「四荒」開發性經營項目、具有技術推廣價值和市場發展前景的特色種養項目以及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項目進行重點扶持。二是深化農村社會管理體制配套改革。大力培育農村勞動力市場,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條件。加大農村戶籍制度改革力度,改變農民的「戀土」觀念、為農民「退一進二闖三」創造條件,減少農民對土地的直接依賴。加快建立健全適合農村特點的社會就業、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消除農民離土的後顧之憂。三是完善法律。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農民的土地產權;明確允許農民擁有土地的抵押權;開拓有關農村土地規模經營的保險業務等。

②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對…..組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本文對……組經濟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粗淺建議。 
  關鍵詞:…組;經濟;狀況;調查; 
  根據本人在….所學行政管理本科專業的實踐要求,2012
年2月,我結合工作實際對…村民小組 
農村經濟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調查主要採取查閱相關資料和與村幹部、村民座談的方式進行。另外,還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小組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戶做了抽樣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民小組基本情況 
 ….村民小組位於….,距….中心城區…公里,距….公里。交通方便,在…西邊,距村委會所在地…公里,共有村民…戶,…人,其中,農業人口…人,非農人口…人,共有勞動力..人。全組共有耕地面積…畝,其中,水田…畝,旱地…畝。主要種植咖啡、龍眼等經濟作物,農作物以水稻、反季節蔬菜、咖啡等為主。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萬元,人均收入…元。家庭電話戶普及率..,機動車戶均…輛。     二、…村民小組農戶經濟情況 
   (一)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增幅提高。 
近年來,本組居民堅持自力更生與爭取上級政府扶持並舉,在免徵農業稅、改善就業環境等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較好地調動了生產積極性,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有所加快。進一步發揮優勢和特色,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011本組經濟總收入達….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二)農業生產以糧為主,主要經濟作物反季節蔬菜和咖啡。 
  ….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日照充足,氣候濕潤,終年無霜,俗有「天然溫室」之稱,蔬菜種植條件得天獨厚,可以「一年三熟」。….組是蔬菜種植發展的最佳適宜區,處於壩區,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本組..多戶村民種上了蔬菜,

 3 
種植面積達…多畝,主要種植四季豆、無筋豆、黃瓜、番茄等蔬菜,蔬菜畝產量高,品質好,土地效益也高,其中黃瓜每畝實現收入…元,茄子每畝收入達….元,無筋豆等蔬菜畝效益都在…..元以上。蔬菜產品主要通過蔬菜合作社銷往北京、石家莊、內蒙古、江蘇、浙江等地,為當地菜農銷售解除了後顧之憂,並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三)選准產業,科學規劃。 
   在根據本小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人民政府注重抓好產業的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工作。在保證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全村適宜發展哪些經濟作物,每種作物宜發展多少規模,主要集中在什麼地方發展,都作出符合實際的規劃。首先,在大的布局上把整個小組開發區域劃分為北片區和南片區兩大片區。北上片區海拔相對較高,主要以發展甘蔗、茶葉和咖啡為主;南片區海拔較低,以發展橡水稻蔬菜為主,並認真做好基地土壤、氣候、地表、墾前植被和最適宜品種為主要內容的作物小組規劃等,其次,根據市場需求和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種植結構,確定了各五年計劃中甘蔗、咖啡、水稻面積分別達到多少規模的目標,把單個分散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實現小組之間、山壩之間、的優勢互補,把過去的刀耕火種、種衛生田地、廣種薄收原始生產方式,轉變為集約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現代生產方式。進行規模開發的有益嘗試。同時,充分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   
   (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基礎設施與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 
    多年來,基礎設施落後一直是制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但近年來本組基礎設施有了改善。全部實現通電、通郵、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特別是一事一議項目工程的開展實施,村組道路全部得以硬化,下一步准備改善本組飲水問題。 
    三、……村民小組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本組居民經濟雖然發生了較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全鎮平均發展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加快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 

 4 
   (一)少數民族群眾思想觀念陳舊,市場化意識比較薄弱。 
    主要表現在:一是小農意識強,小富即安,拘泥於傳統農業。二是經營理念上,滿足於小打小鬧,安於現狀。三是合作意識差,集體觀念淡薄。習慣於一家一戶單干,商品經濟的思想轉變較慢,夫妻共同經營者居多。四是重商輕教,目光短淺,缺乏長遠打算。多數商戶重商輕教,民族文化素質亟待提高,思想觀念急需進一步轉變。 
   (二)信息化程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系不健全。 農村專門網站平台還沒有搭建,提供給基層農業信息方面卻十分欠缺,農業信息服務隊伍尚未健全。群眾對農業信息重視程度不夠,接收能力差,無法掌握、理解和有效的運用農業信息。同時市場千變萬化、信息不對稱、農業生產季節性強和周期長等因素,進一步增加了群眾准確把握市場信息和迴避市場風險的難度。農產品標准化生產技術知識、質量安全意識較低,特別咖啡蔬菜產業對消費市場和國際銷售渠道的培育重視不夠,對市場風險的認識不足,缺乏抗風險機制和承受能力,在市場價格走低時無力維護種植農戶的根本利益,種植農戶的利益得不到長期穩定有效保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種植生產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整個產業的持續發展。 
(三)少數民族經濟整體上基礎薄弱,仍然處於低水平階段。 
    由於多種原因,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相對落後,民族經濟起點低。主要表現:一是資金困難。民族經濟發展存在融資難的實際困難,多數民族經濟發展流動資金主要靠小規模的借貸、集資來解決,大額貸款難以解決。二是技術人才匱乏,發展後勁乏力,難以持續發展。三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四)教育觀念比較落後。 
    村民接受高等教育者較少。調查中發現不少農民村有「家鄉寶」的意識,不願意送子女上學,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送子女入學的重要性。目前….村適齡兒童雖然基本都實現了「普九」目標,但這是低水平的「普九」,與全面普及九

 5 
年義務教育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本村兒童初中輟學率較高,初中畢業繼續送去上高中的更少。 
    四、對促進….村民小組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 
 發展才是硬道理,地方經濟的發展是解決農村經濟的關鍵之一。發展經濟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二字,改造傳統產業,發揮區域特色優勢。對優勢產業的反季節蔬菜,要成立蔬菜合作社,以「農戶+基地+科技+合作組織」的運作模式,進行無公害、標准化訂單生產的新型蔬菜產業基地。實現產業專業化。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大力種植咖啡等經濟作物,也可發展特色蔬菜,逐步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只有發展特色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才能進一步推動整個農村經濟結構的發展。  (二)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 
    民族要發展,先發展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才能促進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要集中全力辦好農村教育,進一步合理布局調整校點,進行集中辦學,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嚴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 同時,要加強九年制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所需各類人才的培養。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在農、林、果木管理、家庭畜養等方面。讓更多人充分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打好發展的根基。 
(三)農村經濟要發展,基層政府責無旁貸。 
    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結構,決定民族發展的特殊性,並且短期內這種結構很難改善,因此,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要將各少數民族聚居村納入新農村建設,加強民族聚居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少數民族經濟工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增大資金投入,在項目、用地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全力發展民族經濟。其次要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農民的個人素質,通過廣播等形式加強宣傳,並通過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加強教育,強化現代觀念。其次,要建立起一定的激勵機制,鼓勵那些經濟發展中起帶頭作用的村民。

 6 
提高村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總之,農村經濟問題的解決要通過政府與農戶的雙重努力才能真正實現。 
    總之,少數民族地區多樣的民族文化、社會經濟環境決定了其農村經濟發展的特殊性。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的狀況來分析,…經濟發展只是反映了…..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普遍現象,因此,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只有立足於當地的實際,在充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充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的前提下,通過政府和農戶的共同努力,發展民族特色經濟,提高節能意識並不斷地探索發展途徑,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實現人民富裕與社會和諧。

③ 有誰能幫助寫一篇關於農業生產的調查報告(謝謝了)

以下只是樣本

我縣訂單農業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農業經過若干年的漸進改革和發展,市場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就糧食而言,糧改的推行,打破了長期以來糧食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運行模式,開始了市場化運作。國有糧食企業推向市場第一線,企業為了生存,確保糧食安全和掌握一定糧源的需要,預先要確定收購計劃;而農民(生產者)一方,受近幾年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產品賣難的影響,為使產品不致於積壓,預先必須尋找賣主,這樣,農民與企業間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訂單農業應運而生。

一、訂單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訂單農業作為一種市場導向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我縣訂單農業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較快,效果明顯,前景看好。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訂單農業的品種數量在增加。已經由少數經濟作物、雜交稻制種擴展到水稻、蔬菜、特產、畜牧、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由種植業延伸到部分養殖業、加工業。由2-3個品種增加到今年的20多個品種。上半年我縣共簽訂訂單260份,合同總額達3000多萬元。

二是訂單農業的區域范圍在擴展。目前訂單農業已從嶺頭、岩頭等個別鄉鎮擴展到烏牛、昆陽、徐嶴、西源、岩坦、甌北等20餘個鄉鎮,發展迅速。訂單農業商不僅有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而且有縣外的龍頭企業,甚至還有市外、省外的龍頭企業。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如烏牛思源、甌北嘉豐、利多康、昆陽、縣糧食收儲、楠江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縣外的龍頭企業如快鹿集團、美福食品、市食品公司、市糧食收儲等公司;市外的農業龍頭企業如杭州商會;省外的如山東人秦德忠在縣良種場發展大蔥與香蔥等。

三是訂單農業向優質和特色方向發展。農產品的質量是訂單農業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要發展訂單農業必須要有一定的農產品數量和具有較好的品質。量大質優的農產品更易獲得訂單,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茗嶴鄉建立12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要求按照無公害生產標准進行種植,予以高價收購;烏牛鎮的優質米按質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為確保訂單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農業部門對訂單農業的品種選擇、栽培、收購實行全程技術指導。

四是訂單合同形式的多樣化。一是與農戶直接簽訂。如縣糧食收儲公司與202戶種糧大戶簽訂了430萬斤早稻收購合同;市食品公司與養殖大戶簽訂生豬收購合同。二是通過中介組織(企業)簽訂。就是農業龍頭企業先與鄉鎮政府或農業部門或中介組織簽訂合同,再由中介組織與農戶簽訂訂單。如快鹿集團與岩坦鎮簽訂了650畝綠色食品的生產合同,與西源鄉簽訂150畝南瓜生產合同;美福食品公司與茗嶴鄉簽訂了田魚30噸,四季豆400噸,刀豆200噸,蘿卜1000噸,蒲瓜300噸,秋豇豆200噸的合同;溫州亮妹食品有限公司與岩坦鎮簽訂100畝的甜玉米產銷合同等。三是農業企業直接投資農業開發,建立自己的基地。如縣利多康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大洋山建立了野菜生產基地,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橋頭租地開發等。

二、訂單農業的作用與效果

訂單農業實現了生產要素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給現階段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於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當前農民增收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千家萬戶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銷路難尋找,質量難提高,規模難擴大。訂單農業使農民生產有了目標,銷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預期,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如利多康食品有限公司與上塘鎮栗一村簽訂了100畝的菜心生產合同,合同規定每公斤0.7元為保護價,其中一菜農的0.3畝地收入達400元。農民有了「訂單」以後,可大量消化農產品原料,由直接上市轉向加工增值後上市,緩減了市場壓力,降低了農業風險,確保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如2000年,岩頭鎮壟翔、陳家坪、潘家洋、下日川等村的農民首次與溫州快鹿集團簽訂150畝大蔥、南瓜的產銷合同,合同規定南瓜每公斤1.40元、大蔥每公斤1元作為保護價。然而,在收成時,南瓜的市場價為每公斤0.8元,大蔥每公斤為1.40元,由於已經簽訂了合同,「快鹿」只好以每公斤1.40元的價格收購南瓜,大蔥以每公斤1元收購,這使當地農民得益匪淺,僅此項就為農民增收50萬元。

(二)有利於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訂單農業的實踐表明,抓住農業合同這只「有形的手」,就能較好地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就能促進農業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一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場引導,促進品種調對。通過合同「訂單」的形式,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而且可以解決農民普遍不知道種什麼的問題,使他們種得放心,賣得稱心。如今年初,當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政策出台後,好多種田大戶對糧食市場走勢感到心中無數,對種植布局難以安排。正當農民憂心忡忡之時,永嘉縣思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根據市場信息,率先提出每百斤稻穀以不低於70元的保護價收購,給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二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品質調優。訂單農業對農產品質量、規格提出了具體標准,必然要對相關的種苗、技術等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是農業龍頭企業獲得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保證,也是農民實現預期收益的關鍵。龍頭企業認真實施優質優價政策開展種苗技術服務;農民積極採用優新品種、應用先進技術,從而提高了優質品種的覆蓋率和先進技術的到位率。如市糧食收儲公司為了發展「協優9308」和「Ⅱ162」等優質米,制定了優價收購政策,與昆陽鄉簽訂了2000畝的生產合同。三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升級功能,促進產業調強。訂單農業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發展,促進產加銷有機結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農村產業結構重組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有利於發展原料生產基地,實現企業增利。訂單農業使企業有穩定的原料來源。當前雖然農產品總體上供大於求,但是生產的波動性也很大,如果加工原料完全依賴市場,原料難以保證,容易出現「吃不飽」甚至「無米下鍋」的問題。如今年早稻穀收購,若無訂單,儲備糧就很難收足。大宗產品如此,新特優產品更需要以訂單形式落實。實施訂單農業,還會因價格的明示作用,帶動周邊其他農戶跟著生產,起到原料基地建設「放大」的效應。訂單農業使企業原料質量有可靠的保證。原料的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基礎。原料的質量又取決於自然條件、品質和栽培管理技術。各地生產條件不同,技術管理水平不同,產品的質量差別很大,如果從市場上收購農產品原料,質量很難保證。通過訂單農業,建立農產品基地,就可以按照訂單要求,組織標准化生產,確保農產品原料質量。同時訂單農業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建立長期的合同合作關系,各方面都會不斷增加對基地建設資金、技術、物質的投入,促進科技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三、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訂單農業的發展使我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轉變,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訂單合同的簽訂、運作、監管尚不規范。從訂單文本看,規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協議多,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格式不規范,標的不具體,責權不明確等問題,可操作性不強,有的甚至是口頭協議而無書面合同,給合同履行帶來難度。從訂單運作看,有的是企業與鄉鎮政府簽訂協議;有的是通過政府撮合,農民與企業簽訂協議;有的是重復簽訂,「一女嫁二郎」。從訂單監管看,缺乏明確的監管機構和仲裁機構,違約行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處理。主要原因是訂單農業剛剛起步,訂單經驗和技術不足,需要一段時間摸索;企業特別是農戶都有一種包贏不輸的思想,不願意把合同條款定細,以便在違約時免去責任。

二是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不強。從農戶一方看,主要在訂單合同簽訂以後,當農產品市場形勢趨好,其價格走勢明顯高於訂單時,一些農戶為追求眼前利益,常棄訂單於不顧,把農產品私下賣給其他客商或自行銷售;從客戶一方來看,約定的農產品市場滯銷,價格走低,就一走了之,把損失加到了農民的頭上。出現違約是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履約的嚴肅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合作的打算。有的訂單雖然通過政府、農業部門與農戶簽訂的,但一旦一方違約,後續工作難以處理。

三是利益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據調查,3/4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訂單農業過程中,還是單純的買賣關系,保護收購和實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業和農戶還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訂單顯得比較鬆散。另外大多數訂單是短期訂單,一年一訂或一季一訂,質量、品質價格等變動較大,使農戶在生產上無所適從,容易導致農業結構的多變和反復,不利於形成區域化的農業生產格局。

四是缺乏相應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訂單農業數量偏少。我縣訂單農業起步遲,政府、部門、農戶對訂單的認識不夠,宣傳和培育力度不夠。同時我縣農業的生產規模偏小,規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四、發展訂單農業的對策

發展訂單農業,對於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等突出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上述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著重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發展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是農戶獲得訂單的前提條件,質量是訂單農業發展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所以發展訂單農業始終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來調整耕作制度和優化品種結構,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在發展訂單農業中緊緊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加強種子工程建設,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運用先進實用技術,從各個環節保證農產品的品質;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增強農民的質量意識。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規模產量,使農戶多贏得訂單。

二要始終注重培育名牌,不斷開拓市場。牌子響,市場旺。在發展訂單農業時,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優勢,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效益農業增效的重點來抓。首先要確定品牌。目前著重抓「兩早」。一個是烏牛早名茶。以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吸引著各地茶商,成為眾茶商的搶手貨,並多次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省優質農產品金獎和市農業名牌產品。我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牛早茶之鄉」。全縣已有烏牛早茶園2.7萬畝,年產量約300噸,產值達7000萬元。另一個是早香柚。多次獲得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品牌產品、柚類評比金獎。早幾年前,其品牌已名揚省內外。我縣的碧蓮、大若岩、岩頭等鄉鎮很多農民已把它作為脫貧致富的「搖錢樹」,開發基地的積極性很高。還要積極對楓林大棚蔬菜、東皋紅柿、荊洲板栗、茗嶴田魚、橙田楊梅等進行商標注冊。其次要通過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農產品博覽會、展示會以及優質農產品評比等活動,不斷提高其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市場的開拓。並要對外舉辦名優產品展示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大力宣傳當地產品,通過網上宣傳、在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等形式,通過名牌擴張來加快發展效益農業。

三要依法維護訂單的嚴肅性。訂單能否有效履行,是發展訂單農業的關鍵環節。只有訂單簽約雙方形成了責權利統一的制約機制,訂單才能有效履行。在發展訂單農業中,一方面把訂單農業納入法制化管理,維護訂單的嚴肅性,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各種互惠互利、相互制約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為訂單的有效履行創造條件。同時還要運用政策法規規范訂單農業,搞好引導、協調和監督工作,不斷完善訂單的簽訂和管理辦法,為當事人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合同糾紛處理等服務,切實保護當事人利益,防止毀約事件的發生。

四要大力培育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是訂單農業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特點,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創辦經濟實體,連接生產、加工和銷售。按照「自主經營、自願聯合」的原則,組織互助合作的聯合組織,成立行業協會、經濟專業合作社,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中的作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圍繞當地的主導產品,組織農戶在搞好生產的同時,經過加工、自行銷售,減少農業內部利益的流失,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專門參與產品的販銷,緩解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經紀人素質的培養,採取多種形式培訓,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的意識,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機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各種風險基金,如生豬生產調節基金和實行農業保險,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二是繼續加強對農業龍頭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發展加工企業和培育購銷大戶。在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發展效益農業多做實事。三是組建農業貸款擔保公司,縣財政注入一定的啟動資金,有關農業企業認購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運作,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如協調農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規范雙方的經濟行為;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路,利用農業信息網、招商引資等,積極幫助農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與廠商、客戶建立廣泛的聯系,為農戶獲得訂單牽線搭橋等,促進了訂單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④ 農業論文要包括哪些內容

據學術堂的了解,農業論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五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農業分布范圍十分遼闊.地球表面除兩極和沙漠外,幾乎都可用於農業生產.在近1.31億平方公里的實際陸地面積中,約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場,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內陸水域則是水產業生產的場所.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和北美.北美、歐洲和大洋洲的經濟發達國家為0.56公頃,而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僅為0.22公頃,其中亞洲僅0.16公頃(1984年).森林以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積較大;草原面積則非洲居首位,亞洲其次;其中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也有很大差異.當代世界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徵是高度的商業化、資本化、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工廠化、知識化、社會化、國際化交織在一起,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⑤ 關於糧食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調研報告

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按照國務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方案工作小組的統一安排,由農業部、國家糧食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計委有關同志組成「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專題調研小組,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赴糧食主產省湖北省和糧食主銷區浙江省進行實地調研,聽取省、市、縣農業、糧食、計劃、農發行等部門的專題匯報,深入鄉村,聽取鄉鎮村幹部和農民的意見。並安排四川、河北、吉林等7省進行調研並提供報告。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內涵和衡量指標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由投入和產出兩方面的因素構成,由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決定,由年度的糧食總產量所表現。耕地、資本、勞力、科技、環境等要素每年能投入到糧食生產中去的質和量,就決定了糧食產出的質和量,即產出能力。糧食生產能力要變為實際產量,由國家政策和糧食供求關系等因素形成的糧食比較效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耕地保護能力。主要指能夠保持有多少數量和質量的耕地用於糧食生產。二是政策支撐能力。包括政策措施的保障悄況,投入增加的狀況,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有效保護的情況等。三是科技服務能力。包括農業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推廣體系狀況。四是抗災能力。包括排灌設施條什、物質裝備狀況和糧食種子儲備情況等。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衡量指標:一是耕地面積和糧食播種面積。農業部「十五」計劃提出要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到2005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28億公頃(19.2億畝)。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考慮,「十五」期間,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07億公頃(16億畝)左右。二是糧食單產。可綜合反映糧食的產:出水平。2000年我國糧食單產為4261公斤/公頃(568斤/畝),「十五」時期的畝均單產應高於這個水平。三是抗災水平。可反映糧食生產基礎設施狀況和糧食生產的穩定程度。可用受災面積『孫覽災而積之差占受災面積的比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抗災率一直在50%左右。
二、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和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物質要素投人不斷增加。化肥施用總量(按有效成分100%計算)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146萬1噸,有效灌溉面積由1978年的6.74億畝增加到2000年的8.08億畝。主要糧食品種良種種植面積占播種面積的比例達到60—70%。國家財政用於農業基本建設支出由1978年51億元增加到1999年357億元(同期占財政支出的比重由4.6%下降為2.67%)。由於投入增加,生產條件改善,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下降,但總產量由1978年的6000億斤增長到1996年的10000億斤。近幾年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同時,為穩定糧食生產,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但1999年以來,糧食產量和面積出現連續下降。1999—2001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累計減少770.7萬公頃(11561萬畝),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62.6萬公頃(939萬畝)、469.8萬公頃(7047萬畝)和238.3萬公頃(3575萬畝)。糧食總產量累計減少1193.2億斤,年度分別比上年減少78.2億斤、924.2億斤和190.8億斤。
近幾年糧食麵積和產量下降,是由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下降,農民自主調減糧食麵積。1996年以來,受糧價持續下跌和農資、機械和勞動力等糧食生產要素價格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農民實際出售糧食價格接近甚至低於成本,種糧效益明顯下降。據湖北省農業部門測算,2000年糧食作物每畝成本純收益率為1%,畝均稅後收益為3.26元(其中水稻為0.09元),不足柑桔(712元)、綠茶(436元)的1%。湖北省京山縣有關部門測算,2001年度種植水稻畝純收入約200元,較1996年下降150元左右,比種植沙梨、蔬菜等經濟作物少300元左右。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糧食主產區及60%左右的純農戶人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
二是政策引導結構調整,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食麵積333萬公頃(4995萬畝),占糧食播面減少總數的70%。近兩年糧食主銷區省份大幅度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糧食主產省份也調減了糧食麵積。浙江省德清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由1997年的553,5萬畝,調減到2001年的175.5萬畝,減幅為68.4%,其中,2001年調整農田發展多種經營面積184.5萬畝,占農田總面積的59.2%。浙江全省2001年糧食播種面積2812.5萬畝,比1997年減少1396.5萬畝,減少幅度為33%。今年一些省區開始取消或部分取消保護價,通過糧食購銷公司補貼收購部分糧食,但補貼面小。如湖北省今年給17個糧食主產縣按每公斤補貼6分錢汀購3()億斤優質糧,對其他縣區不下達訂購補貼任務,這些地區就相應地自主調減丁糧食種植。
三是實施退耕還林、還湖、還草,減少了耕地和糧食播種。近兩年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調減部分糧食種植面積。湖北省糧食種植面積由80年代的7699,5萬畝,減少刊現在的6000萬畝,其中退耕399萬畝(退耕還林還草319.5萬畝,退耕還湖約79.5萬畝)。據估計,全國因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這項計劃的實施,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是有利的。四是農田基礎設施老化,糧食生產抗災能力低,因災降低·了糧食生產能力。90年代以來,國家預算內農業資金投入總量有所增加,但投資比重沒有提高。國家對農業的投資重點用於大江大河治理、生態環境建設,直接用於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明顯偏少,農業基礎設施滯後,田間排灌設施陳舊老化,農業抗災能力脆弱,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飯」。1990—2000年間,全國平均每年受災面積8。1億畝,成災面積3.9億畝,成災面積占受災面積48%,抗災率僅為52%,與80年代水平相比沒有明顯的提高,不如1978年的水平(57%)。2000年因災損失糧食1300億斤,比上年增加600億斤。近幾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趨於下降。全國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由多年穩定在1.10—1.13億公頃(16.5—17億畝),減少到警戒線1.07億公頃(16億畝)以下。2001年為1.06億公頃(15.9億畝),2002年預計為1.05億公頃(15.7億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下降,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要恢復起來代價很大。例如耕地的減少,2000年耕地佔用2349萬畝(其中建設佔用244.5萬畝,生態退耕1144.5萬畝,農業結構調整佔用867萬畝,災毀耕地93萬畝),耕地補充436.5萬畝(其中未利用土地開發276萬畝,廢棄地復墾99萬畝,土地整理增加耕地63萬畝),占補相抵,2000年耕地實際減少1912.5萬畝。從1999年以來的情況看,在糧食生產和流通完全市場化的情況下,糧食生產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潤,糧農的生產積極性難以得到保護,投入糧食生產的各種要素會減少,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保持和提高將受到嚴重的挑戰。
三、糧食供求趨勢預測
(一)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
由於我國人口繼續增加和糧食轉化與深加工的進一步發展,對糧食的需求將早剛性增長。近年來學術界和有關部門對我國糧食消費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很多,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
1、2005年的糧食需求總量為1062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985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69斤;飼料糧需求量4108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38.7%;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及損耗,人均需求量為786斤。
2、2015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1670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503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312斤;飼料糧需求量5545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47.5%;加上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04斤。
3、2030年的糧食需求量為13195億斤,其中直接消費量為4160億斤,人均直接消費原糧260斤;飼料糧需求量7244億斤,占糧食需求量的54.9%;加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等,人均需求量為824斤。分品種來看,今後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來自飼料糧增長。據預測,從目前到2030年,稻穀需求略有上升,小麥需求持續上升,玉米需求大幅增長。玉米2005年需求量占糧食總量的比重為28.4%;2015年需求快速上升至31.9%;2030年需求量進一步上升至35.2%。
(二)未來糧食產需缺口較大
從上述需求和目前10000億斤的糧食生產能力看,2005年、2015年、2030年我國糧食產需缺口分別為620億斤、1671億斤和3195億斤。按照糧食最低自給率95%計算(糧食凈進口控制在總產量的5%以內),為實現產需基本平衡,糧食生產能力需要比目前分別提高約100億斤、1100億斤和2540億斤,提高幅度分別為1%、11%和25%。這在目前的投入和科技水平下,困難和壓力很大。從最近十幾年的情況看,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幅度不大。1990—1994年5年糧食單產在533斤/畝左右,1995—2001年7年糧食單產在573斤/畝左右,1990—2001年12年單產提高幅度僅7.5%,年遞增0.6%。在耕地和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要實現糧食產需平衡,糧食單產必須有相應的提高。
(三)影響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是糧食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目前國家資源未能有效的補貼到農民,在糧食流通完全放開的情況下,如無有力的保護措施,不解決糧食的比較效益問題,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下降。
二是耕地和水等資源緊張。我國耕地數量和水資源不足而且不斷縮減,是阻礙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國現有耕地面積為19.51億畝左右,人均佔有耕地僅1.59畝,為世界人均數3.75畝的42%。即使現有耕地總是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到2010年和2030年,人均耕地也將降至1.43畝和1.34畝。農業用水也嚴重緊缺。現階段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約為世界平均的25%。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16億時,在降水不減少的情況下,人均水資源將下降到1760立方米,接近國際公認的17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警戒線。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禦災害的能力不強。我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小,乾旱半乾旱面積比重大。全國耕地中有灌溉設施水田和水澆地為7.91億畝,僅占總耕地的39%。全國40%的耕地退化,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危害。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乾旱、洪澇、低溫冷害、台風、早霜、凍害等多種自然災害的襲擊,給糧食生產造成較大的損失。
四是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由於體制不順、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各類試驗、示範等科研推廣工作難以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更新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著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五是基本農田環境污染狀況加劇,耕地的持續生產能力下降。由於工業和城市「三廢」對基本農田的污染,造成耕地質量下降,直接影響糧食產量和質量。全國已有1000萬公頃(1.5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的農田面積已佔灌溉總面積的7.3%,』且呈上升趨勢。每年農業環境污染事故數千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億元。由於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直接影響,難以估計。
四、建議立足於人多地少的國情,要從長遠戰略考慮,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使藏糧於庫與藏糧於地有機結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
(一)依法保護耕地和水資源,確保糧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由於部門分割,制定的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相互脫節,造成破壞糧田、濫佔耕地的現象仍然比較突出。耕地和水足糧食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要樹立保護耕地和水資源就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觀念,建立健全耕地等農業資源保護法制體系,依照《土地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水資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和水資源,保持耕地數量的動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水資源利用率。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和土地使用權,減少國家對耕地的低價徵用和高價出讓,避免對農民利益的損害。
(二)實施農業補貼,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我國糧食產品成本高、品質較差,國際競爭力不強,逐步增加的糧食進口勢必會沖擊國內糧食市場,打擊農民種糧積極性,影響糧食生產能力的穩定和提高。因此,我們應在WTO規則框架內,利用政府補貼彌補完全市場調節的缺陷,調節糧食風險基金的使用方向,實施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以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三)加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
近些年來,糧食作物科研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薄弱,科技儲備嚴重不足。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選育相對滯後,優質品種不多,專用品種不全。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仍比較缺乏。要樹立儲備科技就是儲備生產能力的思想,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力爭在短期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強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糧食市場競爭力。
(四)加強糧食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水平要充分利用WTO有關規則,特別是國內支持保護的「綠箱」政策,借鑒國際經驗,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投資力度,加強基本農田沒施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抗災能力和土地生產力,直接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在糧食主產區選建500個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加強農田灌排體系、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信息服務體系、農機服務體系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在這些基地縣,形成年產糧食5000—6000億斤的生產能力,保證每年提供2000—2800億斤商品糧。
(五)建立國家糧食預警體系,及時調控糧食市場
在糧食市場全面放開的情況下,為了防止糧食市場和價格大幅度波動,國家應建立糧食預警體系,確定糧食警戒線,進行指標監測。同時對糧食預警進行立法,確保糧食供應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發出警報,要求各級政府,採取緊急措施,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應。
(六)重點支持糧食集中產區
穩定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需要建設的地方很多,要把建設的重點集中到糧食集中產區,尤其是中部地區的糧食主產區。通過集中建設,要使全國糧食主產區的基礎設施和技術體系逐步建立健全起來,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真正成為國家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

⑥ 小康村的調查報告2500字論文

關於全面建設小康村的調查報告

市委、市政府:

根據市委工作會議提出跨越式發展,全面建小康的要求,為全面推進小康村建設,今年7-9月份老促會系統組織力量對全市41個有代表性的行政村進行了走村串戶的調查,總結了部分小康村建設的典型經驗,也查找出了一些制約小康村建設的共性問題。總體看,小康村建設深受民眾歡迎,優勢大於困難,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規劃是大有希望的。

一、 全面建設小康村的優勢和主要制約因素

1、全面建設小康村有一定的基礎。我市現有459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了村村通電、通郵、通電話、村村有廣播有電視。已通公路的村391個,佔84.1%,計算機已經進村,據41個村調查,平均每村有6台。2002年,老區GDP實現1513996萬元,人均GDP7607元。人均收入在1000—3000元的農民597644人,占農村人口的91.6%,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實現低水平小康的29685人,占農村人口的4.55%,沒有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村。老區農民都過上了溫飽有餘型生活。農業結構調整有了新進展,三產比例已調整到25:41:34;糧、經、飼種植面積比例調整到48:42:1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為29.3%,這些為全面建設小康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2、一批好典型是全面建設小康村的「星星之火」。一打

綠色牌,走特色路。虎林市一調結構,二建龍頭,三拓市場,大大提高了綠色食品基地建設水平,推進了綠色農業產業化進程,葯、米、豆、蜂、酒等綠色加工主導產業已佔地方工業總量的80%。二政府主導,強化剩餘勞動力轉移。雞東縣雞林朝鮮族鄉在剩餘勞動力轉移方面做到五到位,即教育到位、信息到位、培訓到位、政策到位、保障到位,五到位使外出打工人員能安心工作,消除了後顧之憂,現在全鄉人均收入達1萬元。三因地制宜,規模化經營、公司化管理、規劃式發展。密山市共裕村依託山地資源,山上造林、栽果樹、養木耳,山下養魚、放牧,山裡副業創收,實行企業化管理,年人均純收入超萬元,戶均存款10萬元。四發展立村企業,增加農民收入。雞冠區新發村、梁家村,發揮臨近鐵路、靠近公路、煤礦的地理優勢,與鐵路部門聯合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站台、貨場,成立運輸專業隊,建洗煤廠、麵包廠,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五支部領路強服務,村民走上富裕路。滴道區南甸子村黨支部強化為村民服務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帶領農民養雞,主動幫助找市場,統一協調銷路。現全村13%的農戶成了養雞專業戶,年人均收入5000元。村支部累計協調備耕貸款600多萬元,畜牧業貸款1300萬元。多方籌資建起了5200平方米蔬菜禽蛋綜合批發市場,日成交額5萬多元。十多年累計投資打抗旱井80眼,維修村路3000多延米,使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走上了富裕之路。這些典型必將帶動老區農村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他們是全面建設小康村的「星星之火」,在黨的富民政策東風的吹拂下,必將燃遍老區農村的大地。

3、當前全面建設小康村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村幹部對全面建小康思想上、精神上准備不足。一是黨的十六大精神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戰略部署的基本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准和目標等,在我們調查的41個村的村幹部中知者甚少。這是因為政策宣傳深度廣度不夠,中央精神逐級傳達一般只到鄉級,村幹部和農民只能通過電視和廣播理解精神;二是村級班子素質不高,年齡偏大,調查的41個村的村級班子平均年齡在45、7歲,還有60歲當支書的,平均文化程度9年,有專業技術的寥寥無幾。從思想上看,多數村幹部思想保守,觀念陳舊,市場意識、風險意識、競爭意識淡薄的佔41%,思想解放,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支書和主任更少;三是村幹部對率領全村奔小康信心不足,缺乏招數,認為一沒項目、二沒資金、三沒人才,只有推著干。調查中有40%的村幹部認為2020年實現人均收入8000元不實際、達不到,信心不足。另外,村級班子每三年一換屆,村幹部滿足現狀不求進取,「小富即安」「溫飽即安」思想較重,存在著只顧眼前不想長遠。其根源是缺乏激勵機制,村幹部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在調查中反映上述思想的佔38%,存在等、靠、要思想的佔35%。

②農業結構調整滯後。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據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中的60個村收入調查,一產佔76、2%,二產佔21%,三產佔2、8%。農業產業化經營層次低,農產品質量和品種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③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一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後,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去年遭受70年不遇的低溫、冷害,成災面積占播種面積的47%,農民人均收入由3195元一下降為2305元,68個村返貧,貧困戶達16218戶。今年春旱,又使259、8萬畝農田受災,占播種面積的63、6%;二是村基礎設施不全質量不高。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興建的人畜供水設施年久失修,設備老化,不能保證正常供水,出現了新一輪飲水困難。目前尚有848個村屯、34萬人飲水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占農村總人口的52%。農村小學設施普遍不完善,標准低,特別是還有82所小學是危房。全市46個鄉鎮都有衛生院,但都是低標准維持沒達標。

④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較低。農村文盲、半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16、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45%;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不足20%。專業技術人員奇缺,農村園藝科技人員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的,正規院校培養出來的「科班」人才「養」不住。

⑤農村債務纏身,難以輕裝前進。村級債務已成為制約小康村建設的重要因素。全市46個貧困村債務3708、8萬元,平均每個村81萬元,全市459個行政村平均外債30多萬元,有的村高達260萬元,有效公共積累極少,影響公用設施的改善。債台高築,無力償還,直接影響資金的引進和新項目的開發。

上述這些在調查中反映出來的問題,應該在今後全面建設小康村的工作實踐中予以高度重視並認真研究解決。

二、全面建設小康村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全面建設小康村的領導。應成立推進小康村建設領導小組,制定規劃,出台政策,真正把全面建設小康村工作納入日程。要依據村的實際情況,劃分不同類型,制定出分類指導方案,定出達標時間。單位包村、黨員、幹部包戶責任制,形成實實在在的聯系點,認真兌現責任,防止走過場。

2、營造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爭布局、搶項目,發展縣、市經濟,反哺農村。以增加鄉村公共積累為重點,爭布局、上項目。一要抓住國家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替產業,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政策的機遇,在國家、省的規劃中爭布局、上項目,從而增強縣市級財政實力,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機會,為鄉鎮企業創造更多的服務性和加工配套產業的門路。增強縣市為鄉村的投入,也為小城鎮建設提供物質基礎。二要以全社會參與和制度建設為手段,通過建設規范透明的政策環境,廉潔高效的行政環境,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公正有序的法制環境,吸引客商,為上項目創造有利條件。

3、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優化農業產業化進程。①要向「綠色」上調整,由二元結構向三元結構調整,做到「四個優化」,即優化農產品品種和品質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的經濟作物、畜牧業、水產業;優化農業布局,促進主要農產品向主產區集中,支持土地合理化向有實力的家庭農場集中,實現農業生產的科學化、機械化;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②要向發展三產上調整,勞務輸出是創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當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處在散兵游勇、盲目、無組織不規范狀態,存在著怕安全無保證不敢去,掙錢少不願去,沒有門路出不去,素質低不能去的現象,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工作到位,為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③要向發展養殖業上調整,在資金來源、良種繁育、市場保障等方面,為發展養牛業創造便利的條件,積極引導和幫助農民大力發展以牛經濟為主的主導產業,不斷提高畜牧業集約化水平,構建以畜牧業養殖為主導的新農業經濟體系。通過調整,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使二、三產業得到充分發展,拓展農民增收的領域。

4、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各村可通過村上陳欠「清」一點,農口部門開發項目「切」一點,包村部門「幫」一點,向上級部門爭取「要」一點,村民自籌「拿」一點,盤活集體資產「籌」一點,金融部門「貸」一點等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應加大對農村中小學建設資金的投入,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素質;加大對醫療、衛生等設施的投入,讓農民切身感受小康的優越;要加快農村融資體制改革,保證資本要素的投入。建立健全受法律約束、規范化、可操作的農村金融組織,包括從提供全面服務的金融機構到為農村工業、農業服務的專業金融機構,再到為農戶服務的小額信貸機構。鼓勵企業向農村投資、開發農業項目。

5、發展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確定「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在農村和農業上,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矛盾較為突出。深化農村改革最緊迫的是要加快農村民主化進程。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保證農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要加快農村管理體制改革。調查中,村裡普遍反映鄉里管的太多,制約、干擾了村級經濟發展,要求精簡鄉(鎮)機構,減少人員,現在一個鄉少則30人,多則80人,重管理輕服務現象較為突出。要加快農業運行體制改革。當前,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是不相適應的。為此,要發展壯大農村的中介組織,形成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的鏈條。加快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要根據農業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的需要,興辦區域性的技術服務機構,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示範場,進一步「放活」科技人員,鼓勵其獲取合法收入先富起來,帶動農民致富。要搞好農科教結合,把農村的「人力資源」變成「人為資本」。

6、強化鄉(鎮)村級班子。①針對鄉村幹部素質不高的問題,加強教育和培訓十分重要,各級政府都要加大對農村幹部培訓教育的投入,把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利用起來;②各級黨委和政府可選派一些有創新精神,經濟發展有思路的年輕幹部和懂技術會管理的專業人才,充實到鄉村級班子中,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的戰斗實力。

7、制定全面建設小康村標准。國家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10項標准,我們認為,農村全面建小康村的標准應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加以規范,建議市要區別不同階段,定出全市統一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可操作性強的標准,使小康村建設工作有目標的推進,應以國內生產總值、公共積累、人均純收入、農機化、村路等級、住戶磚瓦化、住房面積、自來水、有線電視、汽車、信息網路、養老醫療保險、生態、衛生環境、農民文化程度等內容為主加以考慮。

以上報告有不妥之處,請提出批評指正。

⑦ 社會實踐調研報告,有關農村的,在家能做的,3000字左右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字方針內涵十分豐富,既要求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求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又要求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既要求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推進的新農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自十六大召開以來,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廣東省,新農村建設在客觀環境上有一定的優勢。為了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本省部分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情況,更加有效地發揮在校大學生的自身知識優勢,同時也為了能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水平,計算機科學學院團總支發起了本次社會實踐調查活動,考察對象為廣東省連南自治縣三排鎮油嶺村,力求藉助三下鄉這一活動的契機,達到考察當地新農村建設水平、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目的。

調查情況與分析

本次調研小組實際工作情況概括如下:出訪計五天,共計50餘人次,走訪七個自然村,直接調查108戶,間接調查近百戶,調查對象設計農戶、教師、村幹部、村醫、個體經營戶、學生等等,其中以農戶和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

在當地,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將調查目標分解為農業生產方面、教育教學方面、醫療衛生方面以及特色經濟方面四大方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認真細致地考察了油嶺村當地的各方面情況。下面將分段分層次進行情況的概括與分析。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是農村的基礎,因此我們將農業方面的發展視為此次調研的重點。連南自治縣三排鎮油嶺村(以下簡稱油嶺村)地處我國喀斯特地貌區邊緣,具有喀斯特地貌區的基本特徵,但由於有一定的海拔,且地處內陸,降水量少,所以當地的耕地用水源比較缺乏,沒有大量可以用於灌溉的水源,目前所需生產生活用水均為從附近山上引下來的山水。當地的道路交通不方便,路窄彎多,屬於典型的山區公路。

當地的主要農作物有稻穀、玉米、花生、黃豆等,經濟作物有桑樹、茶油樹。整體農業水平,無論是從發展水平還是從技術水平來說,都要相對落後。

油嶺村的稻穀質量一般,不具備作為商品糧的品質條件,且當地土質不佳,不適宜種植某些新品種,田地的不集中也限制了大型機械化設備的引進,而且當地的灌溉用水比較缺乏,所以農民們仍然保持著比較古老的耕作方式與相對落後的稻穀品種,所產稻穀多為自家所食用。當地的玉米、花生和黃豆等農作物也存在類似情況,但相對稻穀而言,玉米等農作物可以作為當地農民的現金收入來源。

經濟作物類的桑樹和茶油樹是當地一大特色。目前桑樹是當地年收入較高的經濟作物,但需要與養蠶搭配。據我們的調查,在桑蠶種植業剛剛發展起來的時候,參與的農戶都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自己進行嘗試的, 1994年開始在村幹部的帶頭下,分散的養殖戶都集中起來,形成一個種桑養蠶試點。現已有39戶人家發展養蠶行業,桑樹種植從剛開始的30多畝發展到目前的1000多畝,總體年收入90萬左右,平均每戶一年收入近3萬元。養蠶試點是由政府扶持,個人承包的,蠶房是由政府出資建的,以一平方0.5元一年的租金租給養殖戶,而地就以120元/畝承包給私人種桑,而當地人以抽簽的方式決定由誰來承包。對於種桑養蠶這一行業,當地人持多種看法,大部分人認為這是一種致富的好途徑,較少部分人認為風險大,不願嘗試;而在認為這是種致富途徑的人中,持觀望態度的占絕大多數,部分人有心嘗試卻無人手,也有部分人僅僅是羨慕桑蠶業的高收入而不願付出太辛苦的勞動,因為據我們的調查,桑蠶業比較費人力,從事這一行的幾家農戶均表示平常的勞動十分辛苦,種田則輕松得多。而當地的桑蠶業由於技術和品種的問題,限制了桑蠶的進一步發展。另外,茶油樹是油嶺村的另外一大經濟作物,油嶺村曾被譽為油茶之鄉,當地政府曾經大力推廣種植,不過經過幾天的調查,並未發現油茶樹的大規模種植。據當地村民說,種植油茶樹的村民大部分只是為了不讓地荒廢,所以種得比較少,並不能成為家庭收入的來源,而且當地推廣的油茶樹品種不是很好,收成不理想,也是村民們不願大面積種植油茶樹的原因之一。另外,經濟作物方面,油嶺村曾經曾經推廣過葯材種植,但由於沒有銷路,所產葯材無廠商收購,所以發展不起來。據當地村委書記說,1994年曾有廠商投資,在油嶺村建立沙田柚種植基地,因為這里的土很適合種植沙田柚,產量好,柚子質量上乘。但由於當地人所得工資較低,而且種植沙田柚技術要求較高,村民沒有生產的動力,所以廠商沒有繼續投資下去,沙田柚種植基地也荒廢了。

農業生產依賴於勞動力。村中現在普遍存在著打工的潮流,許多青壯年勞動力開始外出打工補貼家中生活費用,去向以珠江三角洲地區居多。90%以上的外出打工者都是進場做工,條件比較惡劣,工資待遇從600元每月到2000元每月不等。而當地村民普遍認為打工賺得錢不如種田多,但因為種田沒有發展前景,所以許多年輕人更偏向外出打工。勞動力的流失,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使得當地目前農業基礎變得相對脆弱。

對於油嶺村的農業生產,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基礎農業底子薄,自然條件限制較多,沒有適當的客觀條件進行基礎農業的技術改造;經濟農業有特色,地質和自然環境的特殊讓油嶺村的經濟作物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但經濟農業發展存在盲目性,且當地交通條件不利於經濟農業的產業化發展。

教育教學

新農村建設的重點在農業,而希望在教育。作為農村的下一代勞動力,當地的中小學生是我們這次調查的另外一個重點。由於我們調查隊與三下鄉支教隊達成良好的默契,所以對當地中小學生的調查進行得比較深入透徹。

當地的教育教學基本情況如下:油嶺村目前有2所小學,一所位於油嶺新村,另一所則位於油嶺老排。此兩所學校均為全日制小學。油嶺新村小學約有學生200名,老排的小學則僅有90人左右,且不設五、六年級,因此老排的五、六年級的學生只能前往新村(約一小時路程)上學或者到附近的南崗村上寄宿小學。

據了解,當地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到100%,當學生升到三年級,將參加一次全縣統一考試,成績優秀者將有機會到連南縣民族小學就讀,接受更好的教育。民族小學是一所實行全封閉管理的學校,師資力量在全縣首屈一指,該小學以往每年在全縣大約3000名學生(100多間學校)中招收200名學生。在油嶺村以往每年能有4至5名學生到民族小學學習,約佔三年級人數的1/6。據悉,今年民族小學將大規模擴招,招生人數達到400人,而今年油嶺新村已有15名學生考上民族小學,約佔三年級人數的1/2。由於教育資源整合,油嶺小學下半年開始將撤掉五、六年級,學生將前往三排鎮就讀五、六年級。

在調查中了解到,油嶺新村小學書雜費每學期170元,這對於主要以自給農業維持生活的農戶已是不小負擔。當小孩升入民族小學,每學期費用將陡增至1000元,其中包含書雜費和600元伙食費,這對靠種植農業為生的農戶是巨大的壓力。此現狀已在2005年下半年有所改善,廣東省在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油嶺新村小學有一幢兩層教學樓,教室二十餘間。設備較簡陋,課桌椅、錄音等教學設備多為外界各團體捐贈,現大多已經陳舊。在教學環境及設備等用硬體方面不理想現狀下,學校的軟體方面仍存在較大問題,油嶺新村小學現有教師十餘名,另外還有部分村幹部做為代課教師,但都不是專職教師,且學歷水平嚴重偏底,教師中高中畢業的僅有幾位,沒有大學生教師,教學技術水平較低。在對當地村民的調查中得知,家長普遍對學校教師水平持懷疑態度,而學生也對老師們的教學態度不滿意。而在老排,從一位家長的口中得知,該村小學教師存在私自挪用捐贈物資的現象,據悉,該村不定時能收到外界團體或上級政府給當地家庭或學生的捐贈物資,而在學校派發這一環節,時常會被該校教師挪用。當地教師存在因打麻將疏於教學的現象,在教書育人這一教學態度上已經遠不如過去。

可以說,小學教育是油嶺村唯一的教育手段,要想獲得進一步的教育,則必須去三排鎮或者其他有中學教育的鎮繼續讀書。但經濟方面的落後,使大部分的村民無力承擔兒女在城裡讀書所需的費用。由上述材料可知,學生在縣里接受教育所需的費用遠高於在本村就讀小學的費用。而在調查中也發現了某些學生由於承擔不起就讀高中的生活費(學費已經免收),被迫退學的情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教育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這牽涉到了國家對教育的經濟投入,當地經濟收入等多方面。

教育手段的單一使得油嶺村的教育方面的矛盾也比較突出,教師們的責任顯得更加重大,而且家庭教育也更加重要。但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當地村民有能力教育自己小孩的十分少,繁重的勞動使得多數家長都寄希望於學校,而學校的教師並非專職,大多數教師自己家中尚有農活,所以教師們的負擔很重。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監管不到位的現象比較嚴重,而且還存在著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的群體,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家中只有年邁的祖輩或者與自己年紀相近的同輩,沒有有力的監護者對孩子們的行為作出指導與教育,而且上文所述的教師現狀也使得學校教師無法及時對孩子們的行為做出監管,造成部分留守兒童行為偏離正軌。典型的表現為小偷小摸現象嚴重,在調查中,近九成的村民都表示村中有部分兒童曾有過偷竊行為,所偷的東西雖然並不算貴重,但這些孩子們的行為讓人擔心。

留守兒童群體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一群體中的孩子們在成長中自身行為全憑自己淺薄的社會經驗進行是非判斷,不論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都極易受到外界影響,特別是男孩,更容易受到壞方面的影響。村中常年有一些游手好閑的村民,他們的行為讓一些經常接觸這些人的留守兒童產生模仿心理,也開始游手好閑、好逸惡勞。但並非所有留守兒童都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在我們的調查中,曾經接觸過一名十分懂事的小女孩,名叫沈英林,在新村小學就讀五年級。她的父母都在廣州打工家中只有奶奶一個長輩,另外還有一個妹妹需要照顧,小小年紀的她現在已經表現得很成熟,在我們的聊天調查中,發現英林十分好學。在問及為什麼會在父母不在身邊時還能保持如此的積極好學的心態時,她說這是因為以前曾經有過華南師范大學的大學生來到當地,向她們傳授知識,以這些哥哥姐姐們作為榜樣,她努力學習並希望自己也能考上大學。在整個聊天調查中,我們體會到山區小學生淳樸善良的一面。另外還有一種留守兒童的典型,在父母都外出後由於心裡缺少父母的關愛,使得他們行為偏激,產生了上面提到過的種種不良行為,這一情況的典型學生我們也對其進行了家訪,他的名字叫唐春寶,只有父親在家務農,母親外出打工。在家訪時我們得知,他的父親並沒有讀過書,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顯得比較原始,依靠體罰來管教,而且由於沒有文化,孩子的作業等他也無法監管,平時家中農活比較繁重,沒辦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管教,而春寶由於被體罰後產生的逆反心理,與村中其他不良少年拉幫結伙,曾經有過小偷小摸行為。這一類孩子是屬於典型的由於家教和學校教育都不嚴格,被不良風氣影響的。村中的留守兒童中,這樣的兒童雖然不多,但卻一直是讓村民們擔憂的問題。

當地教學中存在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學校附近有數家游戲機室。經過我們暗中調查,了解到當地在2002年左右,先後開了六家游戲機室,共有20餘台游戲機,並且有少量賭博工具老虎機,在假期尤其是寒假春節前後每天都有許多小學生光顧。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這些游戲機室的設備來源於城市,由於那時城市中查封學校附近的游戲機室的風頭比較緊,有些城市的游戲機室的投資者便將城市中的設備轉移到農村來,而當地由於沒有派出所,離縣城也比較遠,所以這些偏僻的農村成了開設游戲機室的理想地點。盡管這些游戲機室的收入不比城市中的那麼高,但我們認為,這些游戲機室的存在令當地原本不理想的教育教學情況雪上加霜,由游戲機引發的社會問題,在城市存在,轉移到了農村仍然存在,而且變本加厲。

當地村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所持的態度比較模糊,雖然在我們走訪調查時,所采訪的村民們都說只要家庭情況允許,都會支持孩子讀書,但在我們私下與小學生聊天時發現,其實有部分家長對於讀書並不太支持,這部分家長認為,讀書是為了更好地打工,當看不到讀書所帶來的利益時,他們要麼就會讓孩子直接去找工作,要麼就會對孩子的讀書放任自流,許多孩子在家長這樣的思想下,產生了讀書無用的觀點。結合當地較落後的經濟水平,我們覺得這種觀點的出現並不是偶然,在物質生活不能得到現時滿足的情況下,在飯都吃不飽的時候,家長會有讀書無用的理論並非無理,畢竟讀書在當今社會是件需要大量金錢的事,若是讀到高中讀到大學,一年幾千的學費加上幾千的生活費,並不是每個家庭都承受得了的,但這是值得重視的現象,這反映了當地人對於知識的不重視,需要警惕讀書無用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對於油嶺村的教育教學,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經濟發展落後,村民難以為孩子提供更深的教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層次單一,村民的教育觀念不太積極,留守兒童的問題比較明顯,有不利於教育教學的各種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在這個淳樸的小山村裡顯得很突出。

醫療衛生

新農村建設的「新」字,體現在鄉風文明上。國家以往的農村建設論調中,始終體現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精神,而此次新農村建設,則將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鄉風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足以說明國家對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在這一次的調查中,由於時間和人手等因素的限制,我們將對當地鄉風文明的建設調查集中在對當地醫療衛生現狀的建設調查上,希望通過對醫療衛生的調查反映出當地的鄉風文明建設情況與問題。

醫療衛生分為兩個小方向,一是當地的醫療情況,二是當地的衛生情況。

醫療方面

油嶺新村現有醫療機構三家,其中兩間為公辦,分別是:連南縣南崗衛生院新村衛生所、三排鎮村民委員會衛生站以及油嶺新村老排瑤的一家私人診所。

通過調查得知, 連南縣南崗衛生院新村衛生所位於新村小學附近,為一棟二層小樓,其中一樓有三間病房,每間病房配置六張病床、一間門診室、一間葯房,二樓是醫生宿舍。該衛生所在我們到來前一個月進行了簡單的裝修。對於這間衛生所,整體印象是比較整潔。衛生所有醫生兩名,月收入800元左右。據接受采訪的醫生稱,衛生所二十四小時都有醫生值班。該衛生所的醫療設備及其簡單,較專業的醫療設施僅為一個氧氣瓶。衛生所所需設備均為向當地的衛生總站申請所得,整個的審批申請過程比較煩瑣,周期也比較長。該院用葯多為一些普通的常見葯和注射液劑,如阿莫西林、先鋒六號和清開靈等,但葯品種類比較齊全。衛生院只能醫療一些類如感冒咳嗽的小病,比較嚴重的病則需送往總院或鎮里的大醫院,救護車從鎮里的人民醫院到衛生院,路途比較遙遠,如果交通順暢需要四十分鍾左右。該院平均每天有二三十名病人前來就醫,如果是流感時期則更高,日均近50人。該院的收費按國家葯品收費標准收費,有明確的葯品價格報價表。該衛生所治療一般感冒的收費大概在十幾塊錢,用葯一般是先鋒六號。如果打點滴的話則需六十多塊錢,用葯一般為阿莫西林。

在走訪連南縣南崗衛生院新村衛生所時,剛好有一名五六歲的男孩正在二號病房輸液,注射液劑為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通過了解,該男孩患有較為嚴重的毛囊炎。據該男孩的母親稱,該男孩在衛生所輸液已經兩天了,共花費250元。毛囊炎在當地是比較普遍的兒科病。

三排鎮村民委員會衛生站位於油嶺新村老排瑤,該站有一間平房改裝的葯房和一棟一層半小樓的門診的店門,無病床,僅有一張靜脈輸液用的卧床。該站只有一名醫生,執有西醫內兒科預防保健的醫療資格,無計劃生育手術和靜脈輸液資格,醫生工資一般為二三百。衛生站有一個血壓器,一個聽筒。該站的葯品相對比較缺乏,只有一些最基本的葯物,如感冒靈、阿莫西林顆粒、小兒健胃消食片、跌打酒等一些當地比較常用葯,以及注射液劑如穿心蓮注射液、硫酸慶大黴素注射液、復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據該站醫生稱,到衛生站看病的病人多為小孩,當地的老人由於不想加重家中的負擔一般不去衛生站看病。到衛生站看病多為感冒、腸胃炎等小病,治療感冒、腸胃炎這類小病一般醫療費為十塊錢左右。重病則需送往縣里的人民醫院,救護車從縣里到老排瑤的衛生站如交通順暢需要一個多小時。該站醫生稱,如果有村民需要打點滴,可以拿注射所需葯品到衛生站,醫生可以為其提供注射。該衛生站按國家要求為村中兒童免費接種疫苗,近幾年村中的新生兒疫苗接種率有很大的提高。

村中唯一的一家私人診所位於油嶺新村老排瑤,診所設在診所醫生的家中,經營時間有五六年。衛生條件一般。該診所的醫療設施極為簡陋,無病床,連基本的聽診器都沒有。據該診所醫生的妻子稱,醫生一般是用中醫的把脈來判斷病情。該診所所用的葯物均由醫生在縣城購買,診所中並無國家標准葯品價格報表。該診所的葯房比較潮濕陰暗,衛生條件較差,醫療垃圾亂丟。該診所並沒有掛醫療執照,所用葯物並沒有經有關機構檢驗,不具備醫療資格。

據村中的三間醫療機構的醫生口中得知了油嶺村的新生兒接生和村中常見病的一些基本情況:由於當地的經濟情況比較差,當地的孕婦多在家中臨產,主要是由當地的接生婆接生,因為接生婆收費較低,大概為四五十塊。如果請當地醫生出診,單純接生費用大概為一百多塊,加上產前護理及產後的調養則需500元左右。連南縣南崗衛生總院根據當地的接生情況,每年都有針對村中的接生婆組織兩次培訓。如果接生婆在接生的過程中發現孕婦有難產的現象,一般都會組織送往縣城的人民醫院。

村中的常見病多為腸胃炎和毛囊炎,患病的群體多為兒童。腸胃炎主要是由於村中沒有固定的垃圾池,村民的生活垃圾亂丟,村中蒼蠅和蚊子較多。病菌通過蒼蠅和蚊子傳染給村民從而引起一些腸胃病。特別是兒童在攝食前,沒有洗手和消毒餐具,攝入受病菌污染的食物從而引起的腸胃炎。毛囊炎患者基本為兒童,高發期多在夏季。主要是由於天氣炎熱,小孩子流汗,頭皮發癢而撓破頭皮,平時又不注意個人衛生從而導致了頭皮發炎,演變為毛囊炎。

通過隨機抽樣,對油嶺村的106戶人家進行了走訪調研。其中80%(概數)的村民對在村中看病感到方便,25%(概數)的村民對村中醫療服務感到滿意,50%(概數)的村民對村中醫療服務感到比較滿意,25%(概數)的村民對村中醫療服務感到不滿。根據村民反映,村民感到不滿的原因主要是收費偏高。大部分村民對村中的醫療服務感到可以接受,對醫生的服務態度比較滿意。

通過隨機走訪當地村民、與當地各醫療機構的醫生交談和觀察各醫療機構的設施和衛生情況,該村的醫療設施方面,各機構的設施配備情況差距較大,其中連南縣南崗衛生院新村衛生所相對於其他兩間醫療機構來說比較完備,所中的葯物儲備相對比較齊全,衛生情況比較好。三排鎮村民委員會衛生站的醫療設施相對衛生所來說比較簡陋,葯物的儲備多是針對當地的常見病,衛生情況一般。油嶺新村老排瑤的私人診所幾乎無任何醫療設施,葯物儲備僅有一些治療腸胃炎和感冒的葯品和針劑,衛生情況較差。

調查時發現部分當地村民對醫療服務存在不滿,主要是由其家庭經濟情況較差和部分醫生的服務態度較差引起。據當地醫生們的普遍反映,村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拖欠醫療費情況,而拖欠的醫療費大部分是由其主治醫生墊付,一般在年底時大部分拖欠醫療費的村民會返還醫生的醫療費。

另外當地的醫療業存在一個怪現象,由於有接生執照的醫生只有兩位,所以整個村的接生工作大部分由接產婆代勞。醫生向接產婆傳授一定的科學接生知識,而接產婆則在醫生沒有空閑時間的時候代替醫生進行醫療護理。這雖然不符合我國現行的醫療方面的規章制度,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衛生方面

當地人對於衛生方面的事不太重視,主要體現在村中人畜接觸十分頻繁,而且很多農戶的家禽就在自家屋子裡做窩,存在著衛生隱患,一旦有禽流感等疫情的發生,大面積的傳播將不可避免。村中沒有集中的垃圾池與統一的垃圾處理辦法,現在村裡的生活垃圾一般隨手丟在路上,而處理大量垃圾的辦法多為運去山腳一塊公認的垃圾焚燒點進行焚燒。這個辦法在以前沒有塑料等現代材料的垃圾上可以得到良好的處理效果,但現在村裡的生活垃圾成分中,塑料袋等現代垃圾和電池、舊電器等電子垃圾開始占據了一定比例,對這些垃圾進行焚燒是不恰當的處理行為,這會是當地的土壤和水源造成嚴重的污染,由於當地為石灰岩地區,岩層過濾污染物能力差,加之土壤貧瘠,對有機物分解能力有限,任其發展將對當地地下水造成污染,甚至有可能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如集體重金屬中毒等。但是當地現在並無合理有效的處理辦法,所以只能這樣進行處理。在走訪的途中發現,當地的河流大多乾涸,乃是由於上游蓄水用於該村的生活與灌溉所致,只有在降雨充沛季節才有較小的水流量。在乾涸的河床上隨處可見各種生活、農業垃圾,而在居民區河段,村民仍把乾涸的小河當成處理生活垃圾的場所,致使垃圾大量堆積,增加了疾病流行的風險。

對於油嶺村的醫療衛生,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兩點:1、醫療條件相對較好,醫療覆蓋面廣,國家的醫療政策貫徹比較到位,醫生專業技術水平有待提高,醫療設備周轉時間比較長,村中交通的不便使得村民若出現重症狀時並不能保證第一時間得到有效治療。2、村民的個人衛生意識普遍不強,對於流行病沒有足夠的認識,當地人沒有有效預防和阻止疫病蔓延的條件和意識。

特色經濟

油嶺村有許多自身優勢可以作為特色經濟的發展切入點。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發展旅遊業為主要切入點是比較好的嘗試。在我們十餘天的調查中,逐步認識並了解到了當地可以作為特色經濟的幾種經營方式,但最後,我們選擇以發展旅遊業作為當地的特色經濟選題,不僅是因為當地人文資源以及地理資源得天獨厚,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當地的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方面,油嶺村有瑤族歌王、瑤族鼓王等一批老一輩優秀民間藝術家,這些民間藝術家都曾經為國家領導人做過演出,並且獲得海內外一致好評。當地的瑤族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等,瑤族的特色保留得相當完整,這是由於村民受漢化程度不高,所以在表演上顯得原汁原味,富有民族特色。但由於道路遙遠且狹窄,以及一些管理上的原因,使得這里的傳統文化很大程度上沒有被開發利用。村裡曾經由村委會帶頭,試著搞過一些旅遊的項目、景點,但由於方法不科學、缺乏足夠的市場調查,所以生意平平,現在僅剩下位於村口的一個瑤族風景點還在維持,而原本建立這批風景點的初衷已經無法通過這個景點實現了。

當地現有的一處旅遊景點的為私人承包,現在投資這一景點的村民唐七叔已經轉行做了司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地人對於旅遊的認識還僅僅局限於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景點旅遊,也就是將自然景色改造成人工景色,主要的贏利方式則是聯系旅遊團,收取一定的景點費用,達到承包商和旅遊團所屬公司的雙贏。

這種旅遊方式十分適合有大量自然景色以及人造景觀的旅遊地,如故宮、桂林山水等,但對於當地的實際情況則不太適合,因為這里的風景相對比較單一,在景觀數量上無法與故宮為代表的建築群景點相比,在質量上也無法與桂林山水為代表的自然風景區相比,所以遊客在來過一次後,基本不會再來第二次,而且沒有回頭客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缺少支撐旅遊發展的服務行業,如旅館,餐廳等。當地的民族節日,如盤王節等,又因遊客較少又無法作為一個固定的旅遊項目長期穩定地開展下去。同時當地與縣城通車的村路比較窄小,對於以大巴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旅遊團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因為大巴在這些路面窄小、路況復雜的山路上行駛相對比較危險,所以願意跑這趟線的旅遊團不多,這一切最終造成不良循環,導致旅遊景點虧損嚴重,無法正常運營下去。

⑧ 急求一篇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某種經濟的報告 字數2000字左右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將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現代化進程,對農業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的經濟結構能否順利調整,國民經濟能否發展的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基礎是否穩固。只有加強農業基礎,確保農產品供給,才能順利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只有加強農業基礎,開拓農業市場,才能支持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
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問題不僅關繫到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繫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十五」計劃綱要提出,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做好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基本目標。
「靠天吃飯」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祖祖輩輩唯一的謀生手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方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農業生產受到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市場風險增加。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農業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帶領全村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在產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必須對農產品的品種結構進行調整,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進一步加強優質品種的引進、選育、繁育和推廣工作,盡快淘汰和壓縮劣質品種,全面優化農作物品種結構,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么幾個問題。第一個是這里的信息渠道很不暢通,有55%的人認為他們是不容易得到有效的信息的,有30.5%的人認為他們是比較容易得到有效信息,有8.3%的人根本就得不到有效信息,只有5.5%的人可以容易的得到有效信息。而信息就是金錢,得不到有效信息就不能夠很好的發展。
第二個是我們對於農民的理解有一些誤區,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農民伯伯似乎就是每天扛著鋤頭去種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田地里。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對於國家的政策等等不是很關注的樣子。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再皋落村,他們對農業科技、政策新聞、教育和健康的關注度依次是21%、21%、21%和20%,而對娛樂、財經和軍事的關注度依次是11%、4%和1%,對於旅遊的關注度為0。這其中,我們在教育上對農民伯伯的誤解最深,我們總是說農村不重視教育問題,其實不是他們不重視,一是因為村裡的教育水平低,而是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允許,才造成了現在的樣子。
第三個是關於農業種植方面的問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這里的居民從種植到對農作物的管理,全市以前的經驗,沒有任何的科學的方法和思想的介入。所以他們的種植效率很低。例如有很多的農戶種上種子之後就不進行管理了,也不灌溉,只是等著上天的恩賜----雨水。
綜合上述問題,經我們的查找資料和討論,我們認為要想解決問題,首先我們必須 建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它應包括以下幾個系統:
1、作物生產與病蟲害防治信息系統
以北方主要農作物(如:玉米、穀子、大豆、土豆等)為對象,內容應涉及栽培技術、良種選擇、肥水管理知識,同時還應對農作物生產操作規程開展研究和收集整理。
系統應對主要作物病蟲害的有關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基本信息進行採集,建立病蟲害多媒體知識庫,包括病害的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危害特點,害蟲的名稱、危害作物、危害區域、危害分布、形態特徵、發生規律、害蟲圖片等,以及提供病蟲害的農業、化學、生物和其它防治方法。
2、畜禽生產與疫病防治信息系統
系統應收集豬、雞、鴨、牛、兔、鵝等畜禽的飼養管理技術,介紹規模養殖條件下,動物從出生到宰殺全過程的飼養、管理技術。畜禽疫病防治主要收集畜禽疫病的有關文字、圖片等基本信息,包括疫病的病害介紹、傳播途徑、發病條件、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剖檢病變、診斷技術、防治措施等。
3、農業資料庫系統
農業資料庫系統資源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引進農業文獻資源部分,包括世界三大農業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年鑒資源、電子圖書等,總數據量4000多萬條。二是自行開發部分,包括農業科技成果、實用技術、專家、政策法規、品種、科普資料庫及館藏期刊圖書庫等。
自建資料庫資源,以國內公開發行的圖書、期刊、網路上的農業信息和科研實踐知識為收錄范圍,以農村基層幹部、農技人員、廣大農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採集解決農業企業、農戶生產管理過程中迫切需要的基礎知識,內容涵蓋了農業信息的各個方面。其特點是直接面向基層,提供的技術成熟、簡單、實用、可靠性強,基本能夠滿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信息需求。
其次我們還要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建設:
(一)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
鼓勵農民服務組織創新,培育經紀人隊伍,加強農業質量標准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加快制訂或修訂農業行業標准和重要農產品質量標准,推廣採用國際標准,創建一批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範基地。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有計劃地興建或擴建一批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科技、勞務等要素市場。搞好農業服務,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引導農民發展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搞好對農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戶,及時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
(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推進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
1、鼓勵採取公司加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形式。要採取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從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為龍頭企業搞好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引進、開發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企業和科研單位帶動農戶進入市場,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合理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生產格局。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2、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效益。農產品的轉化主要是發展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水平還很低,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實行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還可以為農產品的增長提供極為廣闊的市場空間。要加快農產品加工技術和設備的引進開發,發展農產品銷售、儲運、保鮮等產業,積極促進初級農產品的轉化和加工,不斷開發名、優、特、新品種,搞好優良品種的繁育。
3、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創匯農業。「十五」期間,我國將加入世貿組織,要以此為契機,千方百計引進國外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我國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建設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重點扶持和擴大畜禽、水產品、水果、蔬菜、花卉及其加工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特色產品和有機食品的出口。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參與國外農業開發、水利工程承包等。
(三)積極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
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步從種植業向多種經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轉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必由之路,也是使農村豐富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客觀需要。
1、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引導農民更多地從事非農產業,要立足當地資源優勢,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儲藏、保鮮、運銷等行業,加快改造傳統工業,積極發展商業、運輸、飲食服務、旅遊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2、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鄉鎮企業。通過深化改革,完善機制,充分調動投資者、經營者的積極性,引導鄉鎮企業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快科技進步和體制創新,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名、優、特、新產品,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提高鄉鎮企業的科技水平和競爭能力。
3、加快發展小城鎮。小城鎮是轉移農民的基地,是二、三產業的載體,對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有選擇的培育一批重點的中心集鎮,努力在城鎮投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使小城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4、鼓勵、支持和組織農民開展勞務輸出。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把農村富餘勞動力組織起來,到大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務工經商,加快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步伐。
這次"三下鄉"活動雖然早已結束,但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思考,使我們這些「讀聖賢書」的人也開始關心「窗外事」。它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在生活著九億多農民的廣大農村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問題,那裡的經濟還不夠發達,那裡的政治體制還不夠健全,非常需要我們這些大學生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盡自己應盡的一份力,作出自己應做的一份貢獻!

閱讀全文

與經濟作物市場調查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葯店網路營銷方案 瀏覽:47
適合夫妻兩個人看的電影 瀏覽:346
啄木鳥電影合集 瀏覽:982
無需下載直接觀看網站 瀏覽:918
不用下載直接瀏覽的免費網站 瀏覽:672
晚上看視頻的網址 瀏覽:470
看劇網址下載到電視 瀏覽:683
神秘電影在線 瀏覽:90
xx物業文藝晚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05
王力宏抗戰電影 瀏覽:478
湖南芙蓉國里一家人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178
有教舌吻片段的電影 瀏覽:464
蜀電影 瀏覽:460
韓國一部穿越電影 瀏覽:143
印度電影兩人隔著車在玻璃上寫字 瀏覽:745
有一部電影男主有雀斑 瀏覽:904
床戲精彩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67
男女主有小孩 瀏覽:971
深圳市鴻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94
懸疑推理免費電影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