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有哪些偉大而傑出的女性
正所謂女人撐起半邊天,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很多偉大而傑出的女性:
一、國內
1、武則天,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不過民戶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B. 射鵰英雄傳中扮演楊康的是誰
楊康,又名完顏康,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楊鐵心與包惜弱之子,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的養子。楊康聰明機警,外貌俊美、氣質卓絕,生母養父對其萬般寵溺,自幼在順境中成長,處處爭強好勝,不擇手段。因迷戀金朝王室的富貴,在得知身世後仍繼續追隨仇人完顏洪烈,並欲繼其王位。
與未婚妻穆念慈因比武招親結緣,後因歐陽克欺侮其妻,親手刺死歐陽克,並順義拜在其叔父歐陽鋒門下為徒。桃花島上以九陰白骨爪害死了江南七怪中的韓寶駒。在鐵槍廟中被黃蓉拆穿真相後欲殺之滅口,掌擊黃蓉軟蝟甲上,被江南七怪之南希仁遺留在刺尖上的劇毒刺破手掌而中毒身亡。身亡後不久,其未婚妻為其產下遺腹子楊過。
1958 林蛟 峨嵋電影《射鵰英雄傳》
1976 梁小龍 香港佳視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1977 李藝民 香港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
1978 李藝民 香港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續集》
1981 余太平 香港邵氏電影《射鵰英雄傳第三集》
1982 龍天翔 香港邵氏電影《神鵰俠侶》
1983 張國榮 香港邵氏電影《楊過與小龍女》
1983 苗僑偉 香港無線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1988 潘宏彬 台灣中視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1994 羅嘉良 香港無線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1998 任賢齊 台灣電視劇《神鵰俠侶》
2003 周傑 內地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2008 袁弘 內地電視劇《射鵰英雄傳》
2014 陳曉 內地電視劇《神鵰俠侶》
C. 張騫簡介
目錄
• 簡介
• 生平
• 張騫墓
• 簡介
張騫qiān(約公元前164~前114年)
簡介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生平
「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戶曉,並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牽牛和織女,帶回了天馬。時逢 戰亂,國社動盪,人民流離,憂國憂民的詩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這位「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後世的名臣。
時勢英雄 得展宏圖
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台。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脅。這個民族,最初以「獯鬻」、「獫狁」、「儼狁」、「葷粥」、「恭奴」等名稱見於典籍,後統稱為「匈奴」,春秋戰國以後,匈奴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各部分別形成奴隸制小國,其國王稱「單於」。楚漢戰爭時期,冒頓單於乘機擴張勢力,相繼征服周圍的部落,滅東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匈奴奴隸主貴族經常率領強悍的騎兵,侵佔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頓單於率騎兵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劉邦親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戰,企圖一舉擊潰匈奴主力。結果,劉邦反被冒頓圍困於白登(今山西大同東),七日不得食,只得採用陳平的「奇計」,暗中遣人納賄於冒頓的閼氏夫人,始得解圍。從此,劉邦再不敢用兵於北方。後來的惠帝、呂後,和文景二帝,考慮到物力、財力的不足,對匈奴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文帝時代,匈奴騎兵甚至深入甘泉,進逼長安,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安全。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據史書記載,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廩盡滿,而府庫余財」,甚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在民間,是「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以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與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把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漢武帝即位不久,從來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連一帶曾住著一個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國古書上稱「禺氏」。秦漢之際,月氏的勢力強大起來,攻佔鄰國烏孫的土地,同匈奴發生沖突。漢初,多次為匈奴冒頓單於所敗,國勢日衰。至老上單於時,被匈奴徹底征服。老上單於殺掉月氏國王,還把他的頭顱割下來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經過這次國難以後,被迫西遷。在現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帶,趕走原來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國家。但他們不忘故土,時刻准備對匈奴復仇,並很想有人相助,共擊匈奴。漢武帝根據這一情況,遂決定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於是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漢代的所謂「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講,包括今天我國新疆天山南北及蔥嶺(即帕米爾)以西的中亞、西亞、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甚至達東歐、南歐。狹義地講,則僅指敦煌、祁連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即今天的新疆地區。天山北路,是天然的優良的牧場,當時已為匈奴所有,屬匈奴右部,歸右賢王和右將軍管轄。西北部伊犁河一帶原住著一支「塞人」,後被遷來的月氏人所驅逐。而大月氏後又為烏孫趕走。
天山南路,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侖,氣候特別乾燥,僅少數水草地宜於種植,缺少牧場,漢初形成三十六國,多以農業為生,兼營牧畜,有城廓廬舍,故稱「城廓諸國」。從其地理分布來看,由甘肅出玉門、陽關南行,傍昆侖山北麓向西,經且未(今且未縣)、於闐(今於田縣),至莎車(今莎車縣),為南道諸國。出玉門、陽關後北行,由姑師(今吐魯蕃)沿天山南麓向西,經焉耆(今焉耆縣)、輪台(今輪台縣)、龜茲(今庫車縣),至疏勒,為北道諸國。南北道之間,橫亘著一望無際的塔里木沙漠。這些國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種民族,人口總計約三十餘萬。張騫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諸國也已被匈奴所征服,並設「僮僕都尉」,常駐焉耆,往來諸國徵收糧食、羊馬。南路諸國實際已成匈奴侵略勢力的一個重要補給線;三十多萬各族人民遭受著匈奴貴族的壓迫和剝削。
蔥嶺以西,當時有大宛、烏孫、大月氏、康居、大夏諸國。由於距匈奴較遠,尚未直接淪為匈奴的屬國。但在張騫出使之前,東方的漢朝和西方的羅馬對它們都還沒有什麼影響。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響的強大力量,它們或多或少也間接地受制於匈奴。
從整個形勢來看,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軍事行動,最後徹底戰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步驟。
當漢武帝下達詔令後,滿懷抱負的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鑿空西域 影響深遠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願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於(老上單於之子)。
軍臣單於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於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達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即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一天,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准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串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區,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通過青海羌人地區,以免匈奴人的阻留。於是重越蔥嶺後,他們不走來時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於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軍臣單於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單於,進攻軍臣單於的太子於單。於單失敗逃漢。張騫便趁匈奴內亂之機,帶著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價是何等高昂!
張騫這次遠征,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我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我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後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鑿空」之功,是應充分肯定的。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第一次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我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探索新路 開發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於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後,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於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採納了張騫的建議,並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我國西南部,包括現在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庄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後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並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於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庄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於昆明人的.堅決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後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抗擊匈奴 從軍封侯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後,漢朝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探險西南的前一年,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於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作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和扎營布陣的方案。由於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後。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眾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後期」罪貶為庶人。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並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張騫紀念館中。張騫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為紀念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而建,位於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
張騫墓座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周圍有古柏環繞,墓前有石碑四通、漢代石虎一對。大門前豎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組成的石華表一對。1988年修起了雄偉壯麗的漢代闕式大門門樓,鋪設了墓園甬道,栽種了名貴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氣勢雄偉的三間獻殿,東西牆壁上懸掛有「張騫出使西域圖」和「鑿空圖」。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長3公里、寬10米的全縣第一條旅遊專線公路,可由縣城直達紀念館。如今,修葺一新的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簡介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正在准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於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遷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後又受烏孫國的攻擊,再向西南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鶱以郎官身分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
建元二年(前139)張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盪盪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出發。他們朝行暮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並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為籠絡、軟化張鶱,為他娶了妻子,並生了兒子,這樣一扣就是十年。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帶去的旌節一直留在身邊。
一個月黑之夜,張鶱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他們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帶),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費而干納盆地)。在大宛向導的帶領下到達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最後到達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到媯水流域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合起來共擊匈奴,因此張鶱「斷匈右臂」的目的沒有達到。張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於元朔元年(前128)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鶱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從南道,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但在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鶱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後,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鶱自請出使西域,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張鶱在大夏時,看到中國邛山(今四川滎經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細布在市場上出售,很覺奇怪。一問商人,得知是從身毒買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那裡的百姓騎象打仗,臨近大海。大夏國遠離漢朝一萬余里,位於中國的西南方,而身毒國又位於大夏國東南幾千里,竟有蜀地產物,可見離蜀地不遠。他估計從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快捷方式,又可免匈奴的阻擊。他建議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別從駹、莋和邛、僰等四路並出,打開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願。而經滇國、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帶活動,取得成效,為武帝經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礎。元朔六年(前123),張鶱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鶱因延誤軍期,當斬,後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
二年後,張鶱復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張鶱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盪盪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他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想移徙。張鶱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今新疆於田克里雅河東)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向導,護送張鶱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深得武帝歡心。武帝任命張鶱為大行,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和賓客。第二年,張鶱去世。他所派遣的則使以後也陸續帶了各國使者來到長安,漢和西域諸國建立了友好關系。而漢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關系,要求和親。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細君死後,武帝又把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兩國長期通婚友好。漢朝「鑿空西域」,張鶱創立首功。相傳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為張鶱從西域傳入中原,或未必盡然,但張鶱對開辟絲綢之路卓有貢獻,則至今為人稱道。
D. 《穿越謎團》你了解多少
日前,《穿越謎團》舉行了看片會,扎實抓人的故事內容,以及袁弘[微博]、張歆藝[微博]、江珊[微博]、孫淳[微博]等主演的新穎陣容,都使得這部劇集有了口碑傳播的可能性。在與新浪娛樂的對話中,沈嚴也表示希望這部劇有個懸疑的殼子,其實還是情感故事。至於作為懸疑題材是否有意會在網路先播,沈嚴則持觀望態度,「畢竟出品方也擔心,網播後在電視台銷售方面會承受很多壓力。」
24日,《蜀山戰紀》宣布將於9月22日以付費模式在視頻網站全球獨家首播,坐實了此前「先網後台」播出模式的傳聞,引起業內熱議。不過,曾執導過《中國式離婚》、《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手機》、《辣媽正傳》等經典作品的沈嚴[微博]導演,卻對於自己的懸疑情感題材新劇《穿越謎團》是否傾向於在網路播出,持保守態度,畢竟,《蜀山戰紀》有超強IP和小鮮肉助陣。沈嚴告訴新浪娛樂,「我特別尊重市場反應,也接受IP,但是傳統的東西不是籌碼,IP、小鮮肉總有吃膩的時候,總會有反轉。」
袁弘張歆藝拍攝前還未戀愛 江珊孫淳上演中年愛情《穿越謎團》以一樁登山墜崖意外,牽扯出一間大型醫院背後無法掩蓋的黑幕謎團。據悉,袁弘為了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劇中的角色,在開機之前,特別抽空去北京各大醫院「學習觀摩」,揣摩如何更真實的接近角色。或許當時他沒有想到的是,之前在《解憂公主》合作過的張歆藝,也就是他此後的女友,也應沈嚴之邀一起加盟到這部劇中。沈嚴告訴新浪娛樂,當時找袁弘和張歆藝時倆人還沒戀愛,而自己也還不知道他倆先合作了一部古裝戲。「因為和歆藝以前有合作,就先找她,她的那股二勁兒是蓉蓉(女主角)身上需要的。然後我就想到了袁弘,他們是各自接到我的邀請,然後還在私底下商量了一下。」除了這對現實生活中的情侶,《穿越謎團》中江珊和孫淳這段老戲骨也演繹了一段涉及上一代人恩怨的中年愛情。此外,身為醫生的他們自己卻也有「心病」,從而使得劇情更加耐人尋味。懸疑殼子+情感里子 突破在於將懸疑拉到現代
從看片會中放出的《穿越謎團》開篇來看,登山墜崖意外、逝者的電話失竊、電話意外來電、電話的定位為太平間……故事邏輯一步步推進的同時,也挖出了一個又一個令觀眾不接而興致盎然的「坑」。當然,在這些「坑」之外,江珊扮演的女醫生的喪子之痛,張歆藝扮演的心理咨詢師對摯友之死的追索,都在觸動觀眾柔軟的神經。
在現行的政策土壤之下,都市懸疑題材劇向來都不是討好的題材。在與新浪娛樂的對話中,沈嚴導演也謙遜表示,這部劇並不是完全的燒腦美劇式的懸疑劇,而是懸疑的殼子,內里還是情感的故事。「希望有個懸疑的殼子,其實還是情感故事,這個類型是混搭的。不敢說是燒腦,懸疑貫穿到尾很難,畢竟美劇可以有90集,這個只有30集。而且我們沒有做懸疑劇的專業團隊。在懸疑代入感後,還是會講人物關系、人物情感,懸疑也一直都在,但不在那麼高的位置。」
此外,沈嚴也解釋了對於國產劇中懸疑題材缺失現象的解讀,「懸疑題材這一塊兒基本是空白的,這是我做這個項目的吸引力。主要是因為限制多、劇本難弄,所以現在的懸疑劇主要集中在諜戰,案件類的有限令,上不了黃金檔。」至於《穿越謎團》的突破,則在於「斗膽把懸疑拉到現代了,同時與案件拉開。」
E. 國內有英文版得娛樂節目嗎
國產電視劇小說英文版公眾號名:Translator
看電視,請看英文版本!
英語是門語言,也可以是門愛好,興趣。
讓我們在娛樂中學好英語
英文版國產電視劇
boss and me杉杉來了
Chinese Paladin 5 - Yunfan仙劍奇俠傳5仙劍雲之凡
Chronicle of Life寂寞空庭春欲晚
City Still Believe in Love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
Customize Happiness定製幸福
Demi Gods And Semi Devils天龍八部
Empresses in the Palace後宮甄嬛傳
Far Away Love遠得要命的愛情
Fighter of The Destiny擇天記
Fighting Time職場是個技術活
General and I孤芳不自賞
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記
Kunlun's Past Life Mistake In This Life昆侖闕之前世今生
Laughing in the Wind笑傲江湖
Legend Of Dragon Pearl 龍珠傳奇
Legend of the Qing Qiu Fox青丘狐傳說
Lost Love in Times醉玲瓏
Men With Sword刺客列傳
My Amazing Boyfriend我的奇妙男友
My Bratty Princess SpinOff刁蠻俏御醫
My Ruby My Blood一粒紅塵
My Sunshine何以笙簫默
Nirvana in Fire琅琊榜
Noble Aspirations誅仙青雲志
Nothing Gold Can Stay那年花開月正圓
Ode to Joy歡樂頌
Princess Agents楚喬傳
Princess Jieyou解憂公主
Princess of Lanling King蘭陵王妃
Princess Pearl 2還珠格格2
Revive重生之名流巨星
Return of the Condor Heroes神鵰俠侶
Rookie Agent Rouge胭脂
Rush to the Dead Summer夏至未至
Secrets of the Three Kingdoms三國機密
Singing All Along秀麗江山之長歌行
Soul Stitcher畫心師
Star April繁星四月
Swords of Legends古劍奇譚
Ten Miles of Peach Blossoms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The Advisors Alliance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The eternal love雙世寵妃
The Firmament of the Pleiades蒼穹之昴
The First Half of My Life我的前半生
The Fox's Summer狐狸的夏天
The Glory of Tang Dynasty大唐榮耀
The Golden Age of the Leftover Ladies剩女的黃金時代
The Interpreter親愛的翻譯官
The journey of flowers花千骨
The King's Woman秦時麗人明月心
The Legend of Dugu Long獨孤天下
The Legend of Mi Yue羋月傳
The Legend of Qin秦時明月
The Legend of White Snake新白娘子傳奇
The new Shushan knight errant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
The Princess Weiyang 錦綉未央
The Wife's Secret妻子的秘密
The Yong Zheng Dynasty雍正王朝
To Be a Better Man好先生
Tribes and Empires Storm of Prophecy九州·海上牧雲記
Twice Blooms the Flower兩生花
Think Before You Marry想明白了再結婚
F. 河西四郡的歷史意義
有學者認為 ,河西四郡的設立使河西地區逐步由游牧區變成了農業區,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它分割了游牧的匈奴同羌族的聯系;同時,也讓漢朝同天山以南的農業諸國,以及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一帶游牧的烏孫結成了抗擊匈奴的聯盟,後來天山以南的農業諸國都臣服漢朝,並入漢朝的版圖,這就加強了漢朝的實力,削弱了匈奴的影響。最後,這個新興的農業帶將中原農業帶和天山以南農業區連接起來。這為將來絲綢之路的開辟提供了便利,對於東方與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的歷史功績主要是:擴大了漢朝對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了新疆統一於漢朝;將河西遊牧區建設成為農業區,為絲問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方便條件;發展了河西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創造了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
河西地區與新疆毗鄰,在歷史上兩者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聯系是很富切的。東漢中期西域副校尉就常駐在敦煌,行使著西域都護的職權,後來由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務。這種辦法後來又為魏晉兩朝所沿襲。我國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所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是把敦煌劃入西域范圍的,這種看法是有其歷史根據的。對河西四郡,在近代以來又被人們稱之為河西走廊,這是一條長達1000多公里的長廊,是通向新疆的長廊,是絲綱之路的長廊。
促進漢朝統一西域
河西四郡的設置,促進了漢朝統一西域。河西四郡設置之後,漢朝將秦長城從令居(今甘肅省永受縣)延伸到了陽關、玉門。其烽燧深入到輪台,用以防禦匈奴。這條長城的難面,就是漢朝移民屯墾的農業區,河西四郡設置之後。隔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系,導致與加強了漢朝與烏孫和天山以南諸農業國的聯盟,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斷匈奴右臂」,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匈奴的勢力。
在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以前,在中國大地上,存在著二個廣大的農業區和二十廣大的游牧區。大體說來,在長城以南,地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是漢族和百越、西南夷等少數民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區;在長城以北和以西,包括東北與蒙古草原,天山以北草原以及青藏高原和鄰近地區,則是匈奴、東胡、烏桓、丁零、烏孫、小月氏、西堯等民族從事游牧業生產的游牧區。在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以後,將河西地區由游牧區變為農業區,這就使我國原來連成一大片的游牧區,分割成了兩大片游牧區,即:匈奴、東胡、鳥桓、丁零、烏孫等游牧民族的北方游牧區和西羌等游牧民族的西北至西方的游牧區。新興的河西地區農業區的出現,在所謂「隔絕羌芮」目的同時,也擴大了我國一大片農業區與兩大片游牧區在經濟文化上的聯系。在歷史上,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之間的矛盾乃至朋爭雖然時有發生,但是由於游牧社會不能生產出自身所需要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品,需要由農業社會供應各種手工業產品——金屬工具和用具、絲絢、麻布、槽類以及槽食等:農業社會也需要游牧社會供應牲畜、皮張、畜毛等,因此游牧社會與農業社會之間關系的主流始終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農業區經濟與游牧區經濟的結合,才構成了我國古代封建經濟統一的整體。對於匈奴史、西羌史的研究必須與秦漢史的研究密切地結合起來。此意我在本章「匈奴游牧社會的歷史地位」一節中,已經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迷,這里就不再多述了。
匈奴冒頓單於在統一我國統一游牧區的過程中,使原來游牧於甘肅河西地區的烏孫族被迫西遷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游牧,擺脫了原來附屬於匈奴的地位,但是仍然經常受到匈奴的威脅。當時天山以北是游牧區,在這里從事游牧生活的諸「行國」,均受匈奴貴族的統治,天山以南是農業區,在這里從事定居的農業生產的諸」居國」,也受匈奴貴族的統治。《漢書·西域傳》中說:」匈奴西邊日逐王置憧仆都尉,使領西域,訪居焉香。危須、尉犁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
漢朝政府有聯絡烏孫與天山以南諸農業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需要,烏孫不願繼續附屬於匈奴貴族,天山以南的農業國也有擺脫匈奴貴族奴隸制統治的願望。這就是漢朝能與西域諸國結成聯盟共同抗擊匈奴的政治基礎。漢朝設置河西四郡後,與西域諸國在政治、經濟上的聯系加強了,這就為漢朝聯合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138年,張騫與甘父第一次通使西域時,由於當時河西地區還是匈奴的游牧區,往返途中都受到匈奴貴族的阻撓,前後共費了13年的時間。公元前115年,張會第二次通使西域到烏孫時,就非常便當,因為這時匈奴已經退出了河西地區。張騫從烏孫返回長安時帶回了烏孫報謝的使者數十人,這些使者目睹漢朝的強大,為隨後漢朝與烏孫結成聯盟創造了條件。同時,張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眉、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及諸旁國,擴大了漢朗對西域「三十六國」及其鄰近諸國的影響。
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斗爭中,漢朝以河西四郡為依託,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烏孫與天山以南諸農業國站在了漢朝一邊,這就大大加強了漢朝的力量。在西域,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烏孫與天山以南諸農業國常是與漢朝軍隊協同作戰的,如:公元前90年《漢書·西域傳》作前99年)漢武帝以匈奴降者介和王為開陵侯,牢樓蘭國兵攻車師。公元前89年,漢武帝遣重合侯馬通率四萬騎兵攻匈奴,復逅開陵侯率樓蘭、尉犁、危須六國兵攻車師,防備車師兵阻戳馬通的騎兵。又如:公元前91年,漢宣帝初繼位,解憂公主及烏孫王再次上書稱:「匈奴復連發大兵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人民去,……昆彌願發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唯天於出兵以救公主、昆彌。」漢宣帝發騎兵15萬,由五將軍分五路出擊。烏孫兵獲得大勝,俘虜匈奴人4萬、牲畜70多萬頭,其後,西域都護甘延壽與陳湯出兵康居,消滅旬奴邱支單於所矚部眾,也主要是依靠西域諸國的兵力。
在漢朝聯合烏孫和天山以南諸農業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過程中,「西域思漢威德,成樂內屬」,這是由於匈奴在西域設立憧仆都尉,徵收「馬畜氈JI」、「賦稅諸國」,而漢朝對於西域諸國「無取於彼」。比起奴隸制的匈奴來,封建制漢朝的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高出很多的,漢朝加之於西域各國的負擔也是比較輕的;兩相比較,烏孫與天山以南諸農業國是樂意親近漢朝的。
天山以南的請農業國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抗禦匈奴貴族的奴隸制統治與掠奪。這些農業國都屬於小國寡民,其大者如龜茲國僅8萬餘人,於闐國與疏勒國均不足2萬人,其小者如且宋國、小宛國等僅1000多人。而且這些農業小國各自孤處於一個或大或小的綠洲,也難於形成一個聯合的力量。他們為了自身的利益,是願意歸服漢朝的。這個偉大的抉擇,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是符合西域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漢未年,由於王莽對匈奴和西域採取了一系列荒謬的措施,導致匈奴貴族再次統治天山以南諸國。「匈奴斂稅重刻(苛),諸國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內服,願請都護。」其後,東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
為著發展同西域各國的交往,為著與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需要,公元前101年,漢武帝設置使者校尉,開始在輪台、渠犁屯田。公元前64年,漢宣帝任命衛司馬鄭吉使護鄯善以西諸國。公元前60年,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西域都護的設置,使西域正式成為了漢朝版圖。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是符合西域各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的因為把西域「三十六國」合並到當時世界上經濟文化最先進的漢朝,就為抵抗匈奴貴族的騷攏,制約諸小國間的紛爭,保障社會安定、發展經濟文化提供了保證。
促進中西交通發展
河西四郡的設置,便利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有關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遠在張騫、甘父通使西域之前就開始了。但在這之後,由於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政治關系,促進了官方和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關於東西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路線,有些國外的學者曾提出過森林道與草原道的說法,最重要的通道畢竟還是經過農業區的通道,即由長安由發,經過河西四郡,到達新疆,再繼續西行,前往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國。因為通過農業區的道路比較安全,食宿比較容易解決,在旅途中所需用品的補充也比較方便,而且在農業區人口密集,有較多較大的城鎮,沿途呸可以進行貿易。
河西四郡設立後,這個新興的農業區的出現,使兩個古老的農業區,即中原農業區與天山以南的農業區連接起來了,更進而與蔥嶺以西的古老的農業區聯系起來了,使大片的農業區連接起來了就為東方與四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
優秀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來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各國、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從遠古就存在,因為它對於各國、合民族人民都是有利的,從來都是勢不可擋的。自從漢朝設置河西四郡和統一新疆之後,中國與西方各國的經濟大化交流加強了,中國的絲綢、先進的冶金技術、造紙、指南針、印刷術、火葯、茶葉、容器、漆器以及大黃等葯材、排蕭等樂器傳到了西方各國,從新疆或通過新疆,西方的良種馬(天馬)以及棉花、胡桃(核桃)、胡蔥(洋蔥),胡菜(香菜)、菠菜(波斯菜)、葡萄等多種農業植物傳到了我國內地,西方的音樂、舞蹈、雜技以及箜篌、四弦曲頸琵琶籌多種樂器傳入了內地。西方的宗教一佛教、景教(聖督教的一支,屬於聶斯脫里派)、襖教也傳入了;伊斯蘭教的傳入,海路雖較陸路為早,但由陸路傳入的影響卻甚大;而今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國西北地區,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國與西方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對促進中國與西方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對豐富中國與西方合國的經濟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對於這條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學者稱之為絲綢之路,這名稱漸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在古代,中國與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國間商品的流通,是通過各國的商人進行的。這些商人們的活動,在正常的情況下,並不像馬拉松運動員,由起點一直跑到終點;卻很像接力賽跑的運動員,逐站傳遞。中國絲綢運銷希臘、羅馬的情況就是這樣。這中間要經過漢族商人、新疆各族商人、粟特商人、波斯商人以及希臘。羅馬的商人之手,才能在希臘、羅馬的市場上銷售。在各國商人中;粟特商人是特別活躍的,在新疆各城市和敦煌、武威、長安、洛陽等地都有粟特商人的聚居點。漢族商人也在新疆從事商業活動。在英國人包爾歐編譯的《新疆出土怯盧文簡牘》之中就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從長安到終點站之間的許多城市,都起著中繼站的作用)河西四郡和新疆的主要城鎮也都起著這樣的作用。東方與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繁榮發展。
在絲綢之路上經濟文化的交融,實際上包括若國外與國內兩個部分。古代的新疆是一個東西文化交流和薈萃的地方,許多由西方傳來的文化,一般都先傳到新疆,再傳入內地;許多由內地情出國外的文化,一般也是先傳到新疆,再傳到國外。譬如,許多農作物、樂器以及佛教等傳入內地的情況就是這樣,內地的絲綢、冶金技術傳在國外也是這樣。
河西四郡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新疆境內的於闐、疏勒、龜茲、高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鎮。絲綢之路的暢通曾經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繁榮發展。這些城鎮在對外貿易上的重要地位,大可與海運大開以後一些沿海城市的憎況相比擬。
促進西北經濟文化發展
河西四郡的設置,促進了這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西漢政府設且河西四郡後,這片古老的游牧區所以能夠地速變為新興的農業區,是有其特別優越的條件的。首先,由內地移居到這里的移民,主要是漢族農民,他們是帶著內地的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到這里來的。移民的成員正如《漢書·地理志》中所說:「其民或以關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或以悖逆亡道,家屬從焉。」下貧當然指的是貧苦農民,「抱怨過當」和因反抗封建統治而校目為「悖逆亡道」的人,也都主要是農民。這些在內地缺地、無地的農民,到了河西地區之後,面對千年沉睡的肥沃荒原,就大有用武之地了,迅速地發展起了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這也正如《漢書·地理志》中所說的:「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賢於內郡。」」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以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其次,這里的農業是灌溉農業,不受旱澇災害的威脅,農業生產在未失去水土平衡以前,是可以穩定地發展的。光靠大氣降水(雨、雪)是不能夠進行農業生產的,得天獨厚的是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滋潤著河西大地,可以引水灌田,在自然地理上河西與新疆有許多共同之處,在河西和新疆有一種傳統的流行的說法)說什麼「高山雪灌田疇」,這種說法容易產生誤解,好像無山和祁連山裡有著無盡冰雪可資融化似的。其實在天山和祁連山巨大的山區中,年降水量都是比較高的。如果在天山和祁連山巨大的山區中,沒有較高的年降水量,就不會有眾多的河流從天山和祁連山中流出。正是由於有著這些河流,才保證了在乾旱地區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在封建社會里,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造成這個地區城市發展、商業繁榮、文化發達的根本條件。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蘭州、武威、酒泉等地清理了漢代墓葬500多座,出土了大批文物。出上文物中有大量的木簡、漆器、陶器、銅器、鐵器、絲織品、度量衡具、天文儀等等。例如,1969在武威雷台的一座東漢「張姓將軍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銅馬39匹,銅牛1頭,銅車10輛,有一匹「銅奔馬昂首揚尾,頭微左顧,三足騰空,右後足踏一飛鳥,鳥似鷹,展翅回首,是一件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為數眾多的兩漢魏晉時代文物的出土,表明了當時當地的手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工作者還在訂西地區魏晉時代的墓葬中發現了近干幅壁畫,僅嘉峪關市的六座墓葬中就有600多幅壁畫。在這些壁畫中有犁地、播種、耮地、打場、采柔、養蠶、放牧等漢族和少數民族農民生產勞動的畫卷,也有塢壁(封建庄園)內地主階級在奴僕侍奉下宴飲、歌舞的畫面,在這些圭畫所見到的犁、違枷、耙、耮等農具,與作者解放前在山丹縣農村進行社會調查時所見到的基本相同。這沒有什麼奇怪,農業生產上的墨守成規,生產工具千百年來很少變更,原是封建社會的一般通例。在河西地區魏晉墓室中眾多壁畫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可信的形象資料,其學術價值是很高的。
在古代河西地區發達的封建經濟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發達的封建文化,此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列舉三事。(1)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2)西涼樂的深遠影響;(3)石函寺藝術的成就,作簡略的說明。
自從漢武帝罷凹百家、獨尊懦術以來,懦家的思想一直是中國的統治思想。在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歷調歷代的帝王將相都把宣揚懦家思想,作為加強其統治的思想.因此懦家思想對社會生活,特別是對政治生活的影響,遠遠超過品教。道教等宗教教義的影響。因此,在敦惶石窟這樣的宗教寺院的「遺書」中,居體還保存有《淪語》、《孝經》等多種懦家經籍。在武威漢墓中曾發現《禮記》木簡。魏晉以來,河西地區出過許多位著名的文人。《資治通鑒》卷一二三曾說:「永嘉(308一313年)之亂,中州之人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故涼州號為多士。」僅在《魏書》中列有專傳的河西著名文人就有宋YAO、張湛、段承根、劉?、闞?、陰仲達、索敞、程駿、常爽、江式等人。他們當中有著名的經學大師、歷史學家、文字學家,並有著作傳世。《魏書》列傳第四十卷有一段評論說:「趙逸等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西州,有聞東國,……」這一卷中共有11人的傳記,除3人為安定人,2人為金城人外(二地均在今甘肅境內),餘7人中5人為敦煌人,2人為武戚人。河西地區的人文蔚起,是和當地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著的。
西涼樂是在河西地區融合漢族音樂與龜茲音樂而形成的一個樂種。西涼樂的樂器很豐富,有漢族樂器鍾、磐、絲、箏、排蕭,有龜茲樂器??五弦(五弦的直頸琵琶),還有國外傳人的琵琶(四弦曲頸琵琶)、箜篌、銅鈸、貝蠡等。西涼樂的各種樂器的形象以及演出的情況,從魏晉墓葬和石窟寺的壁畫中都可看到。在敦煌石窟遺書中,已經發現有古代樂譜和好幾百首曲子詞。這些都為深入研究西涼樂和我國的古代音樂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西涼樂是在北朝時傳人內地的。在隋唐燕樂中,龜茲樂與西涼樂最為流行,影響也最大,它們不僅對內地的音樂舞蹈,而且對宋詞、元曲、戲劇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西涼樂中的大麴,對我國戲曲的發展影響很大。筆者曾寫過《西涼樂與伊州樂》一丈,發表在《新疆社會科學》1982年第4期,可供參考,這里就不再作詳細說明了。
甘肅境內的石窟寺共有20多處,其數量在中國各省區中是最多的。在河西地區著名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以及玉門昌馬、酒泉丈殊山、肅南馬蹄寺和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等石窟寺。在這些石窟寺內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和題記,為研究1000多年間河西地區的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特別是敦煌莫高窟為全世界所矚目的一座文化寶庫,加之敦煌石窟遺書的發現,敦煌學已經成為了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如果沒有河西地區雄厚的社會財富,為數眾多的兩雙魏晉的豪華墓葬和美輪美矣的石窟寺是建立不起來的。
當匈奴休居王和昆邪王在河西地區游牧時,其所部只有5萬多人,西漢政府設置河西四郡以後人口大量增加了,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有了很大發展。縣或城的數目增加,這也是經濟得到發展的一個標識。
G. 張騫出使西域時,沙漠水源的分布情況
張騫qiān(約公元前164~前114年)
簡介
西漢時期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為郎。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勸武帝開西南夷道,但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張騫隨衛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騫因遲誤軍期,當斬,用侯爵贖罪,得免為庶人。後張騫復勸武帝聯合烏孫(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騫為中郎將,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萬數,出使烏孫。張騫到烏孫,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國,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國也派使節回訪長安.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並獻馬報謝。元鼎二年(前115),張騫還。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後相繼引西域諸國使者來漢;烏孫後來終於與漢通婚,共擊破匈奴。漢能通西域,由張騫創立首功。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西域諸國當時無史籍記載,張騫所報道,備載於《史記》、《漢書》中,是研究中亞史所根據的原始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生平
「聞道尋源使,從此天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一首詩。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巳家喻戶曉,並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牽牛和織女,帶回了天馬。時逢 戰亂,國社動盪,人民流離,憂國憂民的詩人站在中西古道上,不禁想起這位「鑿空」西域,遠播國威,造福後世的名臣。
時勢英雄 得展宏圖
張騫,西漢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生年及早期經歷不詳。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並能以信義待人的優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台。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脅。這個民族,最初以「獯鬻」、「獫狁」、「儼狁」、「葷粥」、「恭奴」等名稱見於典籍,後統稱為「匈奴」,春秋戰國以後,匈奴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各部分別形成奴隸制小國,其國王稱「單於」。楚漢戰爭時期,冒頓單於乘機擴張勢力,相繼征服周圍的部落,滅東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國東北部、北部和西部廣大地區,建立起統一的奴隸主政權和強大的軍事機器。匈奴奴隸主貴族經常率領強悍的騎兵,侵佔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頓單於率騎兵圍攻晉陽(今山西太原)。劉邦親領三十二萬大軍迎戰,企圖一舉擊潰匈奴主力。結果,劉邦反被冒頓圍困於白登(今山西大同東),七日不得食,只得採用陳平的「奇計」,暗中遣人納賄於冒頓的閼氏夫人,始得解圍。從此,劉邦再不敢用兵於北方。後來的惠帝、呂後,和文景二帝,考慮到物力、財力的不足,對匈奴也都只好採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禦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文帝時代,匈奴騎兵甚至深入甘泉,進逼長安,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安全。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偉人。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據史書記載,政府方面,是「鄙都庾廩盡滿,而府庫余財」,甚至「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在民間,是「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以至「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與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把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漢武帝即位不久,從來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連一帶曾住著一個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國古書上稱「禺氏」。秦漢之際,月氏的勢力強大起來,攻佔鄰國烏孫的土地,同匈奴發生沖突。漢初,多次為匈奴冒頓單於所敗,國勢日衰。至老上單於時,被匈奴徹底征服。老上單於殺掉月氏國王,還把他的頭顱割下來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經過這次國難以後,被迫西遷。在現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帶,趕走原來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國家。但他們不忘故土,時刻准備對匈奴復仇,並很想有人相助,共擊匈奴。漢武帝根據這一情況,遂決定聯合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於是下令選拔人才,出使西域。漢代的所謂「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講,包括今天我國新疆天山南北及蔥嶺(即帕米爾)以西的中亞、西亞、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甚至達東歐、南歐。狹義地講,則僅指敦煌、祁連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即今天的新疆地區。天山北路,是天然的優良的牧場,當時已為匈奴所有,屬匈奴右部,歸右賢王和右將軍管轄。西北部伊犁河一帶原住著一支「塞人」,後被遷來的月氏人所驅逐。而大月氏後又為烏孫趕走。
天山南路,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侖,氣候特別乾燥,僅少數水草地宜於種植,缺少牧場,漢初形成三十六國,多以農業為生,兼營牧畜,有城廓廬舍,故稱「城廓諸國」。從其地理分布來看,由甘肅出玉門、陽關南行,傍昆侖山北麓向西,經且未(今且未縣)、於闐(今於田縣),至莎車(今莎車縣),為南道諸國。出玉門、陽關後北行,由姑師(今吐魯蕃)沿天山南麓向西,經焉耆(今焉耆縣)、輪台(今輪台縣)、龜茲(今庫車縣),至疏勒,為北道諸國。南北道之間,橫亘著一望無際的塔里木沙漠。這些國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種民族,人口總計約三十餘萬。張騫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諸國也已被匈奴所征服,並設「僮僕都尉」,常駐焉耆,往來諸國徵收糧食、羊馬。南路諸國實際已成匈奴侵略勢力的一個重要補給線;三十多萬各族人民遭受著匈奴貴族的壓迫和剝削。
蔥嶺以西,當時有大宛、烏孫、大月氏、康居、大夏諸國。由於距匈奴較遠,尚未直接淪為匈奴的屬國。但在張騫出使之前,東方的漢朝和西方的羅馬對它們都還沒有什麼影響。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響的強大力量,它們或多或少也間接地受制於匈奴。
從整個形勢來看,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軍事行動,最後徹底戰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步驟。
當漢武帝下達詔令後,滿懷抱負的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鑿空西域 影響深遠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奉命率領一百多人,從隴西(今甘肅臨洮)出發。一個歸順的「胡人」、堂邑氏的家奴堂邑父,自願充當張騫的向導和翻譯。他們西行進入河西走廊。這一地區自月氏人西遷後,已完全為匈奴人所控制。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匈奴的右部諸王將立即把張騫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見當時的軍臣單於(老上單於之子)。
軍臣單於得知張騫欲出使月氏後,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這就是說,站在匈奴人的立場,無論如何也不容許漢使通過匈奴人地區,去出使月氏。就像漢朝不會讓匈奴使者穿過漢區,到南方的越國去一樣。張騫一行被扣留和軟禁起來。
匈奴單於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還給張騫娶了匈奴的女子為妻,生了孩子。但均未達到目的。他「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即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張騫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元光六年(前129年),敵人的監視漸漸有所鬆弛。一天,張騫趁匈奴人的不備,果斷地離開妻兒,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王庭。
這種逃亡是十分危險和艱難的。幸運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張騫等人詳細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並學會了匈奴人的語言,他們穿上胡服,很難被匈奴人查獲。因而他們較順利地穿過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但在留居匈奴期間,西域的形勢已發生了變化。月氏的敵國烏孫,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從伊犁河流域,繼續西遷,進入鹹海附近的媯水地區,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園。張騫大概了解到這一情況。他們經車師後沒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進發,而是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今蘇聯費爾干納盆地)。路上經過了數十日的跋涉。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准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干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到大宛後,向大宛國王說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種種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並表示今後如能返回漢朝,一定奏明漢皇,送他很多財物,重重酬謝。大宛王本來早就風聞東方漢朝的富庶,很想與漢朝通使往來,但苦於匈奴的中梗阻礙,未能實現。漢使的意外到來,使他非常高興。張騫的一席話,更使他動心。於是滿口答應了張騫的要求,熱情款待後,派了向導和譯員,將張騫等人送到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境內)。康居王又遣人將他們送至大月氏。
不料,這時大月氏人,由於新的國土十分肥沃,物產串富,並且距匈奴和烏孫很遠,外敵寇擾的危險已大大減少,改變了態度。當張騫向他們提出建議時,他們已無意向匈奴復仇了。加之,他們又以為漢朝離月氏太遠,如果聯合攻擊匈奴,遇到危險恐難以相助。張騫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終未能說服月氏人與漢朝聯盟,夾擊匈奴。在此期間,張騫曾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元朔元年(前128年),動身返國。
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區,改變了行軍路線。計劃通過青海羌人地區,以免匈奴人的阻留。於是重越蔥嶺後,他們不走來時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侖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於闐(今和田)、鄯善(今若羌),進入羌人地區。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前126年)初,軍臣單於死了,其弟左谷蠡王自立為單於,進攻軍臣單於的太子於單。於單失敗逃漢。張騫便趁匈奴內亂之機,帶著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長安。這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從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出發,至元朔三年(前126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所付出的代價是何等高昂!
張騫這次遠征,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來,戎狄雜居涇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我國政治文化勢力所未及。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自此,不僅現今我國新疆一帶同內地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後人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張騫的「鑿空」之功,是應充分肯定的。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第一次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我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漢武帝對張騫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滿意,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為「奉使君」,以表彰他們的功績。
探索新路 開發西南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獲得的關於中原外部世界的豐富知識,在以後西漢王朝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對匈奴戰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此以前,漢代的君臣還根本不知道,在中國的西南方有一個身毒國的存在。張騫在大夏時,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產,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詫異,追問它們的來源。大夏人告訴他,是大夏的商人從身毒買來的。而身毒國位於大夏的東南方。回國後,張騫向漢武帝報告了這一情況。並推斷,大夏位居中國的西南,距長安一萬二千里,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從身毒到長安的距離不會比大夏到長安的距離遠。而四川在長安西南,身毒有蜀的產物,這證明身毒離蜀不會太遠。據此,張騫向漢武帝建議,遣使南下,從蜀往西南行,另闢一條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以避開通過羌人和匈奴地區的危險。張騫的推斷,從大的方位來看是正確的,但距離遠近的估計則與實際情況不合。當然,在近二千年前張騫達到這樣的認識水平,是難能可貴的。漢武帝基於溝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徹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採納了張騫的建議,並命張騫去犍為郡(今四川宜賓)親自主持其事。
自遠古以來,我國西南部,包括現在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和貴州等地,為眾多的少數民族所聚居,統稱為「西南夷」。戰國末年楚將軍庄喬入滇立國,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漢武帝初年,曾先後遣唐蒙、司馬相如「開發」「西南夷」,置犍為郡,並使邛都。(今西昌一帶)、榨(今漢源一帶)、冉琥(今茂縣)諸部內附。後因全力對付匈奴,停止了對西南的經營。中國西南各少數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處於隔絕狀態。通道西南當時是十分艱難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派出四支探索隊伍,分別從四川的成都和宜賓出發,向青海南部、西藏東部和雲南境內前進。最後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約一、二千里,分別受阻於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雲南大理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未能繼續前進,先後返回。
張騫所領導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線的活動,雖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但對西南的開發是有很大貢獻的。張騫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當年庄喬所建的滇國。滇國又名滇越,因遇有戰事將士們坐在大象上作戰,故又叫「乘象國」。使臣們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經常帶著貨物去滇越貿易。同時還知道住在昆明一帶的少數民族「無君長」,「善寇盜」。正是由於昆明人的.堅決阻撓,使得漢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進。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數民族,對漢朝的情況幾乎都不了解。難怪漢使者會見滇王時,滇王竟然好奇地問:「漢朝同我們滇國比較,是哪一國大呢?」使者到夜郎時,夜郎侯同樣也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就成為後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來。通過漢使者的解釋和介紹,他們才了解到漢朝的強大。漢王朝從此也更注意加強同滇國、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聯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漢王朝正式設置胖柯、越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後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抗擊匈奴 從軍封侯
在張騫通使西域返回長安後,漢朝抗擊匈奴侵擾的戰爭,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探險西南的前一年,張騫曾直接參加了對匈奴的戰爭。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將軍衛青,兩次出兵進攻匈奴。漢武帝命張騫以校尉,從大將軍出擊漠北。當時,漢朝軍隊行進於千里塞外,在茫茫黃沙和無際草原中,給養相當困難。張騫發揮他熟悉匈奴軍隊特點,具有沙漠行軍經驗和豐富地理知識的優勢,為漢朝軍隊作向導,指點行軍路線和扎營布陣的方案。由於他「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保證了戰爭的勝利。事後論功行賞,漢武帝封張騫為「博望侯」。顏師古在《漢書》注中認為,「博望」是「取其能廣博瞻望。」這是漢武帝對張騫博聞多見,才廣識遠的恰當肯定。
元狩二年(前121年),張騫又奉命與「飛將軍」李廣,率軍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地區),進擊匈奴。李廣率四千騎作先頭部隊,張騫將萬騎殿後。結果李廣孤軍冒進,陷入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的重圍。李廣率領部下苦戰一晝夜,張騫兼程趕到,匈奴始解圍而去。此戰雖殺傷眾多敵人,但李廣所率士兵大部分犧牲,張騫的部隊亦因過分疲勞,未能追擊。朝廷論罪,李廣功過兩抵,張騫卻以「後期」罪貶為庶人。從此,張騫離開了軍隊生活。但張騫所開始的事業並未結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張騫墓
張騫墓位於張騫紀念館中。張騫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為紀念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而建,位於陝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
張騫墓座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周圍有古柏環繞,墓前有石碑四通、漢代石虎一對。大門前豎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組成的石華表一對。1988年修起了雄偉壯麗的漢代闕式大門門樓,鋪設了墓園甬道,栽種了名貴花木。1991年又修建了氣勢雄偉的三間獻殿,東西牆壁上懸掛有「張騫出使西域圖」和「鑿空圖」。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長3公里、寬10米的全縣第一條旅遊專線公路,可由縣城直達紀念館。如今,修葺一新的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遊客青睞。
簡介
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當時漢匈交惡,漢朝正在准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國家,其王被匈奴單於殺死,還把他的頭顱做成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遷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後又受烏孫國的攻擊,再向西南遷到媯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報殺父之仇,但苦於無人相助。武帝了解這些情況後,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於是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張鶱以郎官身分應募,肩負出使月氏任務。
建元二年(前139)張鶱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導,率領一百多人,浩浩盪盪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出發。他們朝行暮宿,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不料中途被匈奴所俘,並押送至匈奴王庭。匈奴為籠絡、軟化張鶱,為他娶了妻子,並生了兒子,這樣一扣就是十年。但這些並沒有動搖張鶱完成通西域使命的決心,帶去的旌節一直留在身邊。
一個月黑之夜,張鶱一行趁匈奴不備,逃離匈奴。他們取道車師國(今新疆吐魯番盆地),進入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帶),又從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經過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蔥嶺,到達大宛(今費而干納盆地)。在大宛向導的帶領下到達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最後到達大月氏。
但是,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遷到媯水流域後,征服了鄰國大夏(今阿富汗北部),決定在此安居樂業,不想再跟匈奴打仗。同時,月氏人還認為漢朝離自己太遠,不能聯合起來共擊匈奴,因此張鶱「斷匈右臂」的目的沒有達到。張鶱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余,於元朔元年(前128)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鶱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從南道,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但在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扣押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鶱帶著妻子和助手甘父等三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的情況匯報後,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太中大夫,賜甘父為奉使君。張鶱自請出使西域,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張鶱在大夏時,看到中國邛山(今四川滎經西)的竹杖和蜀地的細布在市場上出售,很覺奇怪。一問商人,得知是從身毒買來的。身毒在大夏東南數千里,那裡的百姓騎象打仗,臨近大海。大夏國遠離漢朝一萬余里,位於中國的西南方,而身毒國又位於大夏國東南幾千里,竟有蜀地產物,可見離蜀地不遠。他估計從蜀走身毒到大夏,必是快捷方式,又可免匈奴的阻擊。他建議武帝打通西南夷道。武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命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別從駹、莋和邛、僰等四路並出,打開西南通道。但各路使者為昆明夷所阻,未能如願。而經滇國、夜郎等使者在滇一帶活動,取得成效,為武帝經略西南夷奠定了基礎。元朔六年(前123),張鶱以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為衛尉,與李廣出右北平(今河北東北部)擊匈奴,張鶱因延誤軍期,當斬,後用侯爵贖罪,免為庶人。
二年後,張鶱復勸武帝聯合烏孫(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張鶱為中郎將,率三百人,馬六百匹,牛羊金帛萬數,浩浩盪盪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匈奴勢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暢通。他到達烏孫後,請烏孫東返故地。烏孫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懼怕匈奴,又認為漢朝太遠,不想移徙。張鶱派遣副使分別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於闐、扜彌(今新疆於田克里雅河東)等國展開外交活動,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元鼎二年(前115),烏孫王配備了翻譯和向導,護送張鶱回國,同行的還有數十名烏孫使者,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烏孫王送給漢武帝數十匹好馬,深得武帝歡心。武帝任命張鶱為大行,負責接待各國使者和賓客。第二年,張鶱去世。他所派遣的則使以後也陸續帶了各國使者來到長安,漢和西域諸國建立了友好關系。而漢朝的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烏孫國見漢朝軍威遠播,財力雄厚,遂重視與漢朝關系,要求和親。武帝以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昆莫;細君死後,武帝又把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兩國長期通婚友好。漢朝「鑿空西域」,張鶱創立首功。相傳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為張鶱從西域傳入中原,或未必盡然,但張鶱對開辟絲綢之路卓有貢獻,則至今為人稱道。
H. 張騫在匈奴的日子
http://ke..com/view/356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