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個人信息泄露市場調查

個人信息泄露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5-06 13:15:33

⑴ 個人信息泄露有多嚴重

對於安份的人來說,信息泄露給他,他也不會對你產生損害,對不安份的人來說,就有可能弄出意想不到的損害。往往花樣百出,危害之大不可言狀…

⑵ 現在一般泄露個人信息會導致什麼後果

泄露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人肉搜索」行為的認定,網站泄露公民個人信息等的認定進行了明確。

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等個人敏感信息五十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個人信息泄露市場調查擴展閱讀

預防個人信息遭遇泄露的方法:

1、選擇可靠的平台

隨著電商時代的降臨,營銷與用戶這兩個詞也越來越受到了重視,競爭也是越來越激烈,新的平台也在不斷誕生,相信大家肯定遇到過新的平台搞優惠吸引用戶的活動,很常見的營銷手段,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最好能先了解一番。

2、不輕信外來信息,不主動透露個人信息

最近經常看到一些特殊的詐騙形式,對方已經掌握了你一定的信息量,用來套取你更多的信息量,比如陌生來電、要驗證碼等,或者就是通過一些網路即時聊天工具,通過一些手段,甚至是恐嚇的方式,直接或間接的獲取你的個人信息。

3、慎重參加網路調查、抽獎活動

網路上經常會碰到各種問卷調查、購物抽獎或申請免費試用等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會要求網民填寫詳細聯系方式和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大家在參與此類活動前,要選擇信譽可靠的網站,不要貿然填寫個人資料從而導致信息泄露。

4、妥善處理快遞單、車票等

現在,收發快遞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日常,但有不少人收到快遞後,就將快遞單據隨手扔進了垃圾桶。而快遞上一般都記錄著姓名、住址和聯系方式等,隨手丟棄後在不經意間就可能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

除了快遞單外,機票、車票上也印有購票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等。甚至常人容易忽略的購物小票上也包含了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

隨手扔掉可能會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導致個人信息泄露。對於這些已經廢棄的包含個人信息的資料,一定要妥善處理。

⑶ 個人信息泄露報告結果怎麼樣

隨著網路消費時代的到來,信息化服務快速普及,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創新,線上線下服務快速融合,網路通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快速普及,使得消費者通過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享受各種線上線下服務。然而,消費者在享受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利好時,個人隱私信息泄露、盜用、販賣事件時有發生,騷擾、詐騙電話和郵件仍然肆虐,成為全社會和廣大消費者普遍擔憂的問題。有報道稱,中國網民在網路遭遇詐騙等問題上的經濟權益損失超過千億人民幣。根據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消費者投訴情況統計,2018年上半年電商平台、社交平台軟體等非法搜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現象成投訴新熱點。

為了更准確地掌握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的內容範圍、可能途徑、問題形式、維權意願等有關情況,更好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中國消費者協會於2018年7月17日至8月13日組織開展 「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問卷調查。調查採取在線網路調查方式,共計回收有效問卷5,458份。

一、調查主要結果

(一)超八成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問題

根據調查結果,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85.2%,沒有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的人數佔比為14.8%。

(二)個人信息泄露後遭遇的常見問題:推銷電話或簡訊騷擾、接到詐騙電話、收到垃圾郵件

根據調查結果,當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後,約86.5%的受訪者曾收到推銷電話或簡訊的騷擾,約75.0%的受訪者接到詐騙電話,約63.4%的受訪者收到垃圾郵件,排名位居前三位。此外,部分受訪者曾收到違法信息如非法鏈接等,更有甚者出現個人賬戶密碼被盜的問題。

(九)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

根據調查結果,手機App在自身功能不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的情況比較嚴重,67.2%的受訪者遇到這種情況,僅有32.8%的受訪者沒有遇到過。

(十)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推銷廣告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認為推銷廣告是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最主要原因,佔77.0%。選擇其他原因的還有,販賣和交換個人信息佔45.9%,挖掘用戶使用習慣、提供更好服務佔42.6%,詐騙竊取活動佔24.6%。

(十一)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個人安全意識淡薄和監管不到位

根據調查結果,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意識淡薄和相關監管不到位是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別為64.0%和57.3%。相關法律不完善(39.3%),取證難、維權成本高(24.6%),維權意識不強(19.6%),行業缺乏自律(18.0%)也是導致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

(十二)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App在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需要加強

根據調查結果,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App在用戶個人信息方面需要加強,有62.3%的受訪者認為非常有必要,23.0%有必要,佔比超過調查總樣本的八成。認為不需要、沒有必要、完全沒必要的比例相對較少。

二、結論

1.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相當嚴重,信息泄露途徑和表現形式多樣。根據數據統計結果,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途徑主要是經營者未經本人同意,暗自收集個人信息、經營者或不法分子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和網路服務系統存有漏洞,造成個人信息泄露;消費者在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下,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接到詐騙電話、推銷電話和收到簡訊騷擾、垃圾郵件等。

2.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根據調查結果,手機APP需要獲取的許可權種類繁多,最突出的是獲取位置信息和訪問聯系人許可權;而且存在App自身功能使用非必要的情況下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多數受訪者認為手機App採集個人信息的原因是為了推銷廣告。

3.消費者閱讀手機App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的頻次和深度有待提高。調查顯示,較多消費者從不或者偶爾閱讀手機App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等文字說明。而且,受限於網路技術知識欠缺和文字表述篇幅等原因,一些消費者不會完全通讀隱私政策文字說明,或大致瀏覽,或閱讀重點章節,了解不深,容易遺漏重點信息或關鍵描述。還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因為不授權就無法使用而從沒閱讀過App的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

4.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後的應對措施不足。調查數據顯示,在個人信息泄露情況發生後,消費者最擔心被利用從事詐騙竊取活動或交給第三方;但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消極應對和自認倒霉的受訪者不在少數,消費者的主動維權意識還有待加強。

5.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較強但缺乏有效的保護手段。調查顯示,用戶通過填寫部分信息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治標不治本,而且個人安全意識薄弱和監管不到位是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消費者與手機App服務提供商之間往往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只能同意或被迫同意格式條款和信息獲取許可權;另一方面,消費者雖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不知如何更有效地保護自己,難以有效應對。

三、建議

本次調查表明,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情況不容樂觀,手機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消費者存在諸多擔憂,但往往缺乏足夠有效的應對手段,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工作亟待加強。如何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尊重消費者的價值和意願,讓消費者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不再「裸奔」,並受到合理的尊重和保護,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共同治理。為此,中國消費者協會建議:

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行業長遠發展提供穩健基礎。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一些規范性文件和推薦性標准對App收集個人信息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但消費者普遍關心的懲戒手段、賠償問題等涉及深度不夠。建議進一步明確網路信息服務中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特別是對App服務提供商的義務與責任約束,做好個人信息和數據應用中相關風險和問題的應對與研判,讓網路時代的數據產業在法治范圍內發展。

2.強化企業動態監管,為行業有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手機App的監管和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工信、市場監管、公安、文化、網安等有關部門協同共治、動態監管。一是嚴格准入門檻和登記備案,如對開發商資質的審核、App的登記備案、App服務功能和內容的審查、違規懲罰機制各個環節等都應形成聯動,強化源頭治理;二是嚴厲懲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打擊個人信息販賣的黑色產業鏈,對於侵犯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行為,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三是嚴密關注市場App發展態勢,如聯合建立App抽查制度和黑名單制度,及時公示黑榜軟體,提醒消費者謹慎下載。

3.敦促企業自覺自律,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內在動力。首先,App服務商必須樹立消費維權第一責任人的意識,堅守「安全」底線,強化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責任;其次,企業應當通過合理合法的方式獲知用戶數據,並採取有效措施,確保用戶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用服務質量和安全保障贏取消費者的選擇和信任;第三,企業提供相關服務和履行告知義務時,應該通過簡潔醒目、通俗易懂的方式,避免消費者的誤解和誤讀;第四,企業應當充分聽取和尊重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和意見並及時反饋處理,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和信賴感。

4.鼓勵社會大眾參與,強化網路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規范。一方面要廣泛發動社會力量,通過社會宣傳、社會動員、社會參與、社會監督的方式共同應對手機App信息泄露情況,強化網路知識普及和安全教育規范,提升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另一方面要暢通投訴渠道和維權渠道,通過便利的投訴、舉報、反饋和處理渠道機制建設,讓消費者積極參與到維護個人信息安全的行動中來,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願和維權效果。

5.培育良好信息信用意識和使用習慣。消費者在選擇使用手機App時應當做到「四個注意」:一是要注意選用安全合規的App產品和服務,並選擇正規有效的渠道進行下載安裝;二是要注意認真閱讀App的應用許可權和用戶協議或隱私政策說明,了解操作注意事項;三是要注意培育良好使用習慣,不隨意開放和同意非必要的讀取許可權,不隨意輸入個人隱私信息,定期維護和清理相關數據;四是要注意認真應對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問題,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問題時,要通過有效手段及時主動維權,必要時向有關部門反映,讓更多消費者免受其害。

⑷ 個人信息泄露的泄露案例

自2011年國內最大的IT技術社區CSDN曝出泄密事件以後,網站被拖庫和撞庫事件不斷發生。2014年,撞庫攻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2014年,包括無秘(原秘密)、大眾點評網、搜狐、安智網、汽車之家、搜狗、印象筆記等多家國內知名網站都遭到了撞庫攻擊,導致大量用戶的個人信息泄漏。
從12306信息泄露、攜程信息泄露,到近期江蘇省公安廳曝出海康威視監控設備安全隱患事件……種種跡象表明,對於正在大力發展信息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中國,網路信息安全保護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案例1:「瓊女郎」俞小凡被騙800萬元。俞小凡去年12月18日接到詐騙電話,對方自稱是「上海公安」,指控俞小凡涉及詐欺案件,必須監管其賬戶存款,要她將存款轉到指定賬戶,俞小凡立刻乖乖照做。透過網路轉賬總共匯款6次,金額高達800萬元人民幣。
案例2:湯唯遭遇電信詐騙,被犯罪嫌疑人騙走人民幣21萬余元。湯唯事後已向松江警方報案,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松江公安確實接到湯唯自稱「被電信詐騙21萬余元」的電話報案,並介入調查。

⑸ 我們的個人信息是怎樣在生活中泄露出去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收到一些詐騙電話,收到一些詐騙信息,那麼這些人是怎麼獲得我們的個人信息的呢,個人信息這么容易泄露真的讓人很不安,就像是我們平時在網站上去填一些信息、或是快遞單上的信息泄露、連上一些免費wifi,信息全部被盜取,還有一些人莫名其妙去掃一些二維碼,結果在釣魚網站上中了病毒,個人信息泄露,還有一些舊手機壞掉了,送到二手市場上個人信息也會不保,所以,我們輕易不要去上一些釣魚網站,隨意去填寫一些個人信息,信息被盜取不要緊,如果對方通過不良渠道獲取信息後,詐騙到錢財後果不堪設想的。

所有的個人信息,一定要注意保護,面對一些非官方的網站、鏈接、二維碼一定要多加警惕。一旦信息泄露,就不僅僅是信息了,很有可能,銀行賬戶和密碼信息全部泄露出去,錢財會遭到威脅!

⑹ 我的個人信息怎麼會被泄露了呢

超過85.2%的受訪者曾遭遇個人信息泄露問題,而推銷電話或簡訊騷擾、接到詐騙電話、收到垃圾郵件是個人信息泄露後遭遇的常見問題。昨天,中消協發布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信息泄露總體情況比較嚴重,消費者最擔心個人信息被利用於從事詐騙竊取活動和販賣或交換給第三方。此外,根據調查結果,App要求獲取的許可權主要是獲取位置信息和訪問聯系人。

調查結果顯示,個人信息的安全保護意識淡薄和相關監管不到位是受訪者認為手機App出現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比例分別為64.0%和57.3%。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手機App在用戶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需要加強。

閱讀全文

與個人信息泄露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品牌營銷策劃 瀏覽:304
嬰兒品促銷方案 瀏覽:801
明一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762
企業微信做讓紅包飛營銷案例 瀏覽:907
大學校園重陽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12
早教開班策劃方案 瀏覽:813
2018年新黨員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62
過年策劃方案 瀏覽:785
全國2015年10月市場營銷學試題 瀏覽:506
天然氣工程開工儀式策劃方案 瀏覽:730
黨建工作現場會策劃方案 瀏覽:555
電子商務盈利模式ppt 瀏覽:395
關於醫療新品的推廣方案 瀏覽:200
邳州市電子商務 瀏覽:154
公司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362
民族團結聯誼會策劃方案 瀏覽:265
道德教育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630
北京千企互聯電子商務中心 瀏覽:532
最新網路營銷觀點詞條 瀏覽:179
教師實務操作培訓方案 瀏覽: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