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武術的資料,調查報告!急!
中國武術歷史悠久,是中華文化的國粹,聞名世界。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項目。它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人民的重視和青睞。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斗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武器,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武器,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而少林武術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御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少林林功夫是一項綜合的武術體系,其中「禪」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據,因為禪」是「外不著想,內不動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壇經》上說:禪 乃梵文音譯「禪那」,其意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維修」、「靜慮」。它的基本含義就是息心靜寂地參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別不同,講究的是「禪武合一」。在少林寺眾多的禪武修煉者當中,潘國靜法號釋延武就是其中具有傑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 「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研究武術的基本依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同的時期對武術概念的表達不盡相同,它的內涵和外延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
中國武術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民國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隨著歷史的變遷,冷兵器的逐步消亡,專用武術器械的生產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現,對抗性項目、武術競賽規則的、制定,武術已演化成為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武術的體育化使其內容、形式及訓練手段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概念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義可概括為: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捕斗的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
從這一定義出發來認識武術。首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它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藉助於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鬥的能力。無論是對抗性的捕斗運動,還是勢勢相承的套路運動,都是以中國傳統的質擊方法國棋技術核心的。就人類的社會生活來說,技擊術不可能是中國獨有的。比較世界各地的技擊術,武術不僅在技擊方法上更為豐富(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運動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結合的,又是分離的,這種發展模式,也迥然有別於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在演練方法上注重內外兼修,演練風格上要求神形兼備,無不反映了中國傳統的技擊術的運動特點。
其次,武術是體育項目,它明顯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實用技擊技術。套路運動中盡管包含豐富的技擊方法,但其宗旨是通過演練以提商人的身體素質和攻防能力,進行功力與技巧上的較量,在技術要求上與實用技術有一定的區別,散手運動的技術固然更接近於實用技南,但由於受競賽規則的規定,亦將其限制在體育竟技運動之內。總之,歸結為一點,武術具有明確的體育屬性,體育是當今武術的主要社會哲學、中醫學、倫理學、兵學、美學、氣功等多種傳統文化思想和文化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諸如整體觀、陰陽變化觀、形神論、氣論、動靜說、剛柔說等等,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風貌的武術文化體系。它內涵豐富,寓意深,既具備了人類體育運動強身健體的共同特徵,又具有東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較集中地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體育領域中的智慧結晶。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從廣義上認識,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項目,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功夫是各種搏鬥技巧的統稱,像跆拳道也可以叫做功夫。中國功夫則是指中國流傳的獨特的格鬥體系,這不僅包括傳統的武術套路、散手等,還有摔跤和現在流行的散打等。
武術是特指中國武術,別的國家的格鬥技巧沒有這個稱呼。而中國武術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從廣義上講中國 中國少林武術代表潘國靜武術就和中國功夫是一個意思,是指中國流傳的獨特的格鬥體系。
從狹義上講,中國武術只是指中國傳統的武術套路及散手,包括太極、少林等,而不包含摔跤和目前流行的散打。有句俗話說:「武術加摜跤,神仙也不怕。」(摜跤就是摔跤)這裡面說的武術就是狹義的武術,很明顯同摔跤區別開了。
所以,中國武術在廣義上和中國功夫是一個意思,但是在狹義上卻不一樣,中國功夫包括中國武術。
而在英語的翻譯上一直很混亂,wushu,gongfu的含義應該是通用的,都是泛指的中國功夫。因為上述的這些細節老外是不會理解的。從字面上講,chinese boxing,kick boxing都是指的散打,因為boxing是拳擊的意思,體現了很強的對抗性,散打正是符合。而西方也有摔跤,像自由式和古典式,chinese boxing如果包含中國摔跤的話,就不全面了。
這只是在字面上的解釋,國外尤其是西方對中國功夫了解一直實在霧里看花的狀況,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有很多都不了解,更何況他們。所以wushu,gongfu,chinese boxing,kick boxing都是比較混亂的,我想經常會出現字意交叉、通用的情況。
② 職業拳擊發展怎麼樣
中國拳擊的發展趨勢越來與世界拳擊市場接軌。
中國拳擊與職業拳擊緊密結合,順應了國家體育產業改革發展大趨勢。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將加快體育產業發展、促進體育消費、深化體育事業改革,並首次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強調向改革要動力,向市場要活力,培育多元市場主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策「松綁」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動力,市場機制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市場化激勵機制的作用,以良性競爭獲得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最佳供給方式,有效配置和利用社會體育資源,同時還可以引導社會資本向體育產業流動,調動更多企業力量,更好地為中國體育事業服務。
③ 世界拳擊理事會的發展情況
2006年,成都成功的舉辦了中國成都職業拳王爭霸賽,引起了世界拳壇的關注,這些都是中國得以舉辦WBC全球大會的原因。WBC主席蘇萊曼認為,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在一、二十年之後,WBC的世界冠軍有可能是中國人。
世界拳擊理事會(WBC)第46屆全球大會將在中國成都舉行,這是WBC成立40多年以來,首次將全球大會交給中國主辦。
談到世界拳擊理事年會為什麼選擇成都時,世界拳擊理事會主席蘇萊曼鄭重指出,成都將會對拳擊在中國的發展起重要作用,本次在成都舉辦年會將不僅只是召開一次會議,更重要的是通過會議加深世界拳擊理事會與成都的合作。「今後,世界拳擊理事會將對成都進行重點扶持。除了帶來優秀的教練員和醫療隊伍外,明年我們還會將世界男子和女子拳王爭霸賽帶到成都來」,蘇萊曼表示相信在北京奧運之後,拳擊運動將在中國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成都市體育局局長覃文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為更好地將成都打造為世界知名的拳擊之都,成都正在積極籌建創辦世界職業拳擊俱樂部。「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職業化的俱樂部,為中國的業余拳擊選手向職業拳手轉化提供一個有效平台,同時也為培養成都自己的本土世界職業拳王夯實基礎」,覃文林透露稱,為更好地打造拳擊之都,成都還將在拳擊產業化方面進行更多探索和嘗試,力爭將拳擊打造為成都的品牌賽事活動。 記者獲悉,世界拳擊理事會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實力的職業拳擊組織之一,阿里、霍利菲爾德、劉易斯、克里欽科等都是世界拳擊理事會旗下的著名拳王。據蘇萊曼透露,明年世界拳擊理事會將把世界男子和女子拳王爭霸賽帶到成都舉辦,而且將由著名拳擊經紀人唐金具體負責運作。
2012年11月25日,在昆明舉行的WBC迷你輕量級世界拳王金腰帶爭霸賽中,熊朝忠戰勝墨西哥拳王,成為中國首位世界職業拳王。
④ 看完拳擊實戰後的總結報告
具體什麼比賽 的過程你要先寫一下 然後 講實戰和平時訓練的區別 要 敢打敢拼 不要畏懼對手 不要帶帶著 極端情緒 要分配好體力 再從戰術上評價雙方 平時我們練散打的都是這樣總結的 希望你能採納!
⑤ 中國拳擊的發展趨勢
中國拳擊運動經歷了很多的波折。我國現代拳擊運動始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1958年,21個城市在北京舉辦了當時最具規模的拳擊比賽。但由於在一次比賽中出現了運動員傷亡事故,1959年3月,拳擊運動暫停。這一停就是幾十年,直到1980年,國家才允許拳擊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試驗。而到了1986年3月,拳擊運動才正式恢復。1987年4月,中國拳擊協會成立,同年6月,正式加入國際業余拳擊聯合會(AIBA)。
中國拳擊起步本身就很遲,再加上中斷了幾十年,中國的拳擊水平即使在亞洲也不高。中國拳擊取得突破是在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上,當時,中國憑著東道主之利,由來自哈爾濱的20歲小將白崇光獲得了81公斤級的冠軍,這也是中國拳擊運動在洲際大賽上收獲的第一枚金牌。1991年5月8日的首屆東亞運動會上,白崇光再次獲得這一級別的冠軍。
白崇光的個人突破並未在整體上改變中國拳擊的落後面貌,在此後的16年裡,亦即2006年的多哈亞運會之前的3屆亞運會里,中國拳手竟沒有拿到過一枚金牌。鄒市明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拳擊進入了快車道,在2006年亞運會上,中國拳擊終於走出了16年來無亞運金牌的陰影。
對於中國拳擊來說,2006年12月 13日是值得紀念的一天,鄒市明和胡青以兩枚金牌結束了中國拳擊16年來無亞運金牌的歷史。與胡青不同的是,鄒市明不但是亞洲的冠軍,他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頂尖選手,亞運冠軍只是他的起步。2007年11月,鄒市明代表中國奪得首枚世界拳擊錦標賽金牌。2008年8月,中國拳擊在奧運會上實現零的突破,奪得兩枚拳擊金牌,總成績是兩金一銅,這兩枚金牌中,一枚自然是鄒市明的48公斤級金牌,另一枚是張小平獲得的81公斤級金牌。對中國拳擊來說,張小平的這枚金牌更有價值,81公斤級在拳擊中算是大級別,而中國人的身材優勢在中小級別,能夠在大級別上奪得奧運冠軍,這證明了中國拳擊確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⑥ 業余拳擊和職業拳擊哪個市場更大
哥們應該看過很多片的吧?
是不是很多電影裡面講的拳擊手都想參加許多國際性質或者區域性質的比賽?
而從商業角度上講,業余的比賽雖然比較大眾化,就是很多不懂的人都能接受或者看看,但是從市場的廣闊度來說,你只能憋在一個小地方,給一般不懂的門外漢表演罷了,而且,很多業余的比賽都帶有地下黑市拳的性質。
而很多職業的比賽,主要是針對廣大體育愛好者,而且很多拳擊手都是有名或者說相當厲害的高手,而且這樣的比賽往往是世界或者大區域范圍的,很多比賽還是政府官方舉辦的,可想而知其中潛在的市場。
這樣以比較,樓主你自然可以知道答案了。
⑦ 我國職業拳擊發展與研究開題報告
這個題目不錯
我可以的
保證OK
⑧ 混戰的市場 拳擊,踢拳和MMA未來誰更賺錢
在TOP10里,有8場是職業拳擊比賽,2場為UFC賽事。 以職業拳擊規則進行的梅威瑟VS康納,也許可以看做跨界大戰,畢竟兩人打得什麼規則不重要,主要是這場比賽是由兩人在職業拳擊和UFC-MMA積攢的人氣所帶動起來的龐大市場金錢容量。
如果擴大一些,在PPV世界歷史TOP前30里,有7場UFC,2場WWE摔角以及21場職業拳擊。 所以,目前在格鬥市場上,職業拳擊依舊占據絕對優勢,但是UFC作為一個新興項目,上升勢頭明顯。在最近10年裡,UFC的頂級比賽營收的場次在逐漸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