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影視文化產業園設計案例分析
主要內容:
(1)摘要
項目名稱,承辦單位,項目方案,分析,項目建設目標及意義,項目組織。
(2)項目背景分析及規劃
項目背景、項目建設規劃、主要產品和產量、工藝技術方案。
(3)外部環境分析
外部一般環境(PEST)分析、產業分析。
(4)市場需求預測
國外市場需求預測、國內市場需求狀況分析。
(5)內部分析
項目地理位置分析、資源和技術、項目SWOT分析、項目競爭戰略的選擇
(6)財務評價
評價方法的選擇及依據、項目估算、產品成本及費用估算、產品銷售收入及稅金估算、利潤及分配、財務盈利能力分析、項目盈虧平衡分析、財務評價分析結論。
(7)融資策略
資金籌措、資金來源、資金運籌計劃等。
(8)經濟可行性分析判斷
經濟可行性判斷方法的選擇,經濟可行性評估。
② 關於影視文化傳播的論文
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機遇與挑戰中,中國面臨著的決不只是影視工業經濟形態的巨大沖擊,在文化領域,也將面臨著「文化帝國主義」的巨大沖擊。這一問題,不論從經濟形態,還是從文化形態,都需要我們極其關注。
本文對存在於世界影視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認為,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文化形態上集中地體現:一、對影視本性認識的根本性偏差,導致了美國影視的唯經濟主宰;二、對高科技變成人類圖騰的迷狂,導致了美國影視墮入濫用技巧的誤區;三、對悠久歷史文化的嫉妒,導致了美國影視呈現出極度的擴張慾望。
針對愈演愈烈的美國影視「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本文不但論述了法國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彈」理論,而且就「文化反彈」理論在影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影視界的影響,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中國應當在三個層面上來確立自己的影視文化戰略:在影視文化觀念形態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認識到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文明」地圖顯示出來的文化溝通大趨勢;在影視機制運作層面上,要盡快建立與世界影視工業接軌的市場運行體制;在影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要在市場研究、影片創作、影片製作、影片發行的所有營運環節中,體現出中國影視產業體系的國際化特點。
③ 想考研,影視文化傳播和影視市場研究有什麼區別,以後就業方向是什麼
影視文化傳播就是分析電影電視中的文化內涵和專業手法,而影視市場研究偏重於電視電視的營銷和宣傳策劃等,想考影視文化的研究生可以加3275590787
④ 對於影視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的作文
[內容摘要]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機遇與挑戰中,中國面臨著的決不只是影視工業經濟形態的巨大沖擊,在文化領域,也將面臨著「文化帝國主義」的巨大沖擊。這一問題,不論從經濟形態,還是從文化形態,都需要我們極其關注。
本文對存在於世界影視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認為,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文化形態上集中地體現:一、對影視本性認識的根本性偏差,導致了美國影視的唯經濟主宰;二、對高科技變成人類圖騰的迷狂,導致了美國影視墮入濫用技巧的誤區;三、對悠久歷史文化的嫉妒,導致了美國影視呈現出極度的擴張慾望。
針對愈演愈烈的美國影視「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本文不但論述了法國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彈」理論,而且就「文化反彈」理論在影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影視界的影響,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中國應當在三個層面上來確立自己的影視文化戰略:在影視文化觀念形態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認識到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文明」地圖顯示出來的文化溝通大趨勢;在影視機制運作層面上,要盡快建立與世界影視工業接軌的市場運行體制;在影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要在市場研究、影片創作、影片製作、影片發行的所有營運環節中,體現出中國影視產業體系的國際化特點。
[關鍵詞]影視;WTO;文化學;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反彈
說明:由於國外影視間近年來出現的體制「合流」大趨勢,特別是美國出台《1996年聯邦電信法》後,以此為標志的信息產業媒介「空前大整合」潮流風起雲涌,電影電視之間的分野已極其模糊(即產業形態和媒介壁壘正在打破和消融)。因此,本文在提及和使用「影視」概念時,一是多用影視合流的「泛指」;二是所提及和使用「影視文化傳播」概念時,多限於「影視藝術作品」的范疇。
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從中美簽署的WTO雙邊協議的內容來看,在文化領域電影業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中國加入WTO影視業作出的承諾主要是:在電影上,增加「國外大片」的進口數量和逐步放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假如我們此時用「帝國文化的侵略」來談論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問題,那將十分刺激。這種刺激,很大程度上在於用我們意識形態的思維定勢來看待「帝國文化」一詞,很容易帶上政治「大批判」的眼光。實際上,「帝國文化」一詞,根本不是我們的「發明」與「創造」。在學術界,哲學領域的法蘭克福學派60年代末就涉及此問題。作為政府間文化政策的主張,是法國文化部長雅克·郎於1982年,在聯合國所作題為《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演講中就曾提出的。這種提法出自法國,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法國的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受到了美國的巨大沖擊,但更為深刻的原因,應當是法國文化的高度自覺與文化淵源的極其深厚,加之法蘭西的獨特個性。諸種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了這種被稱之為「文化憤懣」首先在法國,而後在歐洲的噴發。很快,這一問題得到了眾多國家,主要是文化淵源豐厚,工業化程度很高,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的響應,並引發了一場頗具聲勢,頗為激烈的論戰,對這一問題的學術大討論,甚至形成了學術流派。
在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這一問題陡然「再現」(我們畢竟要履行所簽署的入世公約)。我們如何不是簡單地,甚至只是感性地研究影視業中的「帝國文化」問題,而是深入地,在學理層面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持久的研究,已成為影視界一個十分突出的課題。這問題也應當成為中國文化戰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研究,不僅在影視上、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將有十分積極、甚至是重大的意義。本文將就中國加入WTO,國外影視,主要是美國影視對中國產生的的影響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學術見解。
一、加入WTO,中國影視面臨「帝國文化」傳播擴張的嚴峻態勢
2000年年初,美國商務代表白茜芙(又譯白介夫)在洛杉磯貝佛利山莊的一席演講,為美國影視工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帶來一片喝彩,與會的八大影片公司主管和海外發行代表更是顯露出勃勃雄心。美國電影協會主席賈克·瓦倫提(Jack Valenti)滿懷信心地表示,中國加入世貿後,將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國影視業提供難以計數的機會,其中包括影片開放進口、投資興建影視院以及跨國合作拍片等。瓦倫提一向被稱為美國影視工業的超級說客,他為了促使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曾多次在國會發表演說。瓦倫提的親密夥伴、美國福克斯公司的東家,也是國際傳媒大亨的梅鐸(Rupert Murdoch),過去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從事進軍大陸市場的努力,今年5月他也走到了前台,甚至開放位於洛杉磯西區的20世紀福克斯製片廠,並召開以進入中國大陸影視市場為主題的「亞洲娛樂與國際影視藝術」會議,其目的在於協助美國政府和影視界認識並進入中國巨大的影視市場。
美國娛樂業被歸為「以版權為基礎的」製造業。1998年被稱之為「王中王」的影視業與電視業,以及所帶動相關的錄像帶 、錄音帶、音樂出版行業等方面的總收入高達 600億美元,佔美國出口額的第一位,其中120億美元是由影視業直接創造的。在美國影視巨子的眼中,中國內地不但是一個13億人口的巨大影視市場,而且是世界影視最後的一個大市場。他們相信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的美國影視能在中國進入世貿後,到中國內地大發利市。就以過去數年為例,中國內地每年最多進口10部影片,美國電影業從中獲得的平均收益是2500萬美元,而在日本、香港等地的收入,由於少受到限制,往往都能突破10億美元收入,這就帶給他們無限的憧憬。美國電影協會聯合會秘書長莫瑞(James Morel)指出:「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第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影片將從已往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國人一向有看電影的習慣,若以每人10元計算,便能超過20億美元。」莫瑞說:「根據統計數據,中國大陸每12萬2千名觀眾才有一家電影院;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平均每8000-18000人即有一家。」因此,大陸開放外國影片進口後,勢必興建更多的電影院,而美國電影娛樂界不會錯過這個良機。除了興建近年盛行的連鎖式電影院外,由電影票房連帶產生的外圍商業行為還有光碟、錄像帶、唱片、錄音帶、書籍以及紀念品的發行、銷售,每一項產品衍生的利益都令美國電影垂涎三尺。有別於八大影片公司,一些零星的獨立製片人則正在尋覓他們跟中國大陸電影界的合作方式。
日前由上海返回洛杉磯的一名先頭人員表示,中國大陸本土電影製作正嘗試技術性的突破,美國電影中的計算機影像合成技巧領先全球,未來這方面的合作可為美國業者提供無限商機。總之,當今美國影視業的上上下下,都開始摩拳擦掌,只待中國正式進入世貿後,便能隨著美國商業大軍長驅直入。
然而,對中國大陸有著更為深入研究的蘭德公司(美國最好的思想庫之一)卻有其力排眾議的看法。蘭德公司認為,美國影視業與其他工業不同,不可能像波音公司賣飛機一般,只是製造與出售產品,也不似英特爾直接到大陸設廠,聘用當地勞工生產晶元而已,影視業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將會面臨政治上、文化上難以計數的阻礙。美國要真正打開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市場,將要比純粹的經濟領域賺錢花費更多、更大的精力。 但是,美國必須這樣做,因為影視業是中國入世後,美國進入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產品的第一場巨大戰役,勝敗如何,直接影響美國在文化領域其他事業的開拓。蘭德公司的研究,十分值得我們注
⑤ 影視投資發展趨勢如何
進入2019年以來,互聯網愈加頻繁的被院線電影的相關消息刷屏,「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新紀元「、「老師好,小成本電影大回收」、「復聯4票房破38億」、「吳京,首個內地票房破百億演員」、「如果可以這樣愛,收視率破1」等消息接連占據微博熱搜......
從2018年開始,《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等好影片層出不窮,單日票房記錄、內地前十榜單等數據在不斷的刷新....中國電影市場增長之快有目共睹,且已經逐步實現了佳片票房雙贏的局面。
再觀今年的電影市場,《流浪地球》等電影迅速靠著好口碑逆襲成王,說明「口碑佳片好票房」這一趨勢正在加強。
以上僅個人觀點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⑥ 影視文化案例分析要怎麼寫啊
我用手機打字,只能說出大體思路。希望你能明白。 拿《大紅燈籠》來說,從她不做驕子卻自己走去,反映出她雖然妥協了命運,卻沒有完全順從。從她到達大院的畫面可以根據色調感受到現實的冰冷。 就這樣,根據劇情分析,體會人物感受。 希望採納。
⑦ 急求一篇對影視文化及作品分析選修課的建議 1000字論文
影視文化課是以課程形式進行影視文化教育,以培養中小學生的影視文化素質與審美素質為目的校本課程,具有綜合性和多樣性的特徵。通過電影藝術欣賞,使學生對電影的一些藝術問題有基本的了解,結合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評價,達到提高電影藝術欣賞水平的目的。
通過對影視藝術形象進行審美體驗的過程,學習和運用理論知識和審美方法,對作品表現的各種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物形象、人文和科學精神做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和評價。養成正確的審美態度,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追求高雅影視藝術的審美趣味,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在審美體驗的過程中,培養辨別真善美的能力和愛國主義精神與全球意識以及關注社會、改造社會、美化社會的責任意識和道德品質,發展學生的科學生活素質,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還要在審美體驗過程中多方面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能力。
唉,李麗華太變態了。不會寫啊! 我會計092202H的
⑧ 關於影院的市場調查報告
,內容問題要精細 比較好
⑨ 求一份文化傳媒公司的市場調查分析單,急啊!
去年11月28日「44號令」的正式實行,標志著外資進入中國傳媒領域已成定局。而我們本土娛樂傳媒業的競爭准備還明顯不足。今年2月25日,政府又對「44號令」進行了補充規定,其中對外資進行了限制,而在3月份福布斯文化娛樂業論壇上,眾多民營資本的老總卻表示,由於傳播渠道的制約,中國文化娛樂業無法從傳統的渠道贏得所需的利潤,不得不轉移工作重點。
「誰說我是電視節目製作公司,我就跟誰急!」這是光線總裁王長田在幾天前由福布斯主辦的「文化娛樂產業論壇」上為自己公司正名時所說的話。而做出與之相似的提法的還有總裁孫建軍等多位老總。為什麼大量傳媒公司紛紛以「文化」相標榜,而恥於「節目製作」?因為在這些公司中,「節目製作」已經不再是公司的主要目標了。在業內已經樹立一定地位的他們,已經把興趣點轉移到「新技術、新媒體」上去了。而很多人對「投資文化娛樂業就是投錢拍拍電影、拍電視、出唱片」的認識,早已過時。
開市場不開渠道
隨著近年來政策管制的逐步放鬆,娛樂傳媒業被很多人認為是娛樂文化市場中的最後一塊蛋糕,有大批的資金持有者瞄準著傳媒公司准備「扔錢」。但在娛樂也已經成為民營資本投資新熱點的今天,不少民營公司老總們卻隱隱流露著對當前大量平台由電視台一手把持的不滿。渠道不暢,造成很多公司不再把電視台等傳統渠道作為盈利重點。
派格太合環球文化傳媒的《環球影視》,曾是北京電視台的皇牌節目,在8年前沒有任何明確的政策扶持,該節目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利潤。但公司總裁孫健君表示,從去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於民營公司發展的政策後,從目前情況看,公司的生存環境並未好轉。新政策的核心是:把過去不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剝離出來,但剝離出來以後由誰來經營卻成了一個含糊的問題。起碼就目前而言,國營媒體仍然壟斷著這些資源。而公司去年電視製作營銷的利潤不到公司總盈利的1/2,今年不到1/4,不是流水量降低,而是所佔的比重減少了。
孫總還透露了在市場環境沒有成熟、政策沒有成熟的情況下,太合和國家電視台的一次深層次合作,導致凈虧損幾千萬元。國產影視的領頭人華誼兄弟的王中軍,也對電視台在購買電影播出權時開價的隨意性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一部票房上千萬元的影片在電視台播出,能拿到50萬元左右的版稅都是領導高抬貴手;而一些可能連票房都談不上的影片的播出權卻有可能開出天價……這些都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
要技術更要內容
傳統渠道的不暢,使更多民營資本的投資者堅定了用新技術、新媒體、新商業模式重新打造傳統製造業的決心。絕大多數人都意識到電視製作公司的競爭對手正由同類的公司和電視台轉化成多媒體公司、互聯網公司、新技術公司、外資傳媒公司。
新媒體、移動媒體甚至於IT終端產品給文化娛樂業的內容提供商提供了非常寬闊的發展平台。在新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一些業內人士承認:IT已經步入了黃昏期,服務和銷售的競爭也漸趨飽和了,之後剩下的就只是捆綁內容了。雖然就目前而言,一些新技術擁有者還存在著「內容免費」的誤區,但版稅意識正在開發商心中逐漸確立。
一年前,媒體傳出太合麥田以近千萬元收購刀郎在新技術領域的版權時,都說他們的總裁宋柯瘋了。而根據今年業內人士的統計,在手機鈴聲下載業務的前5首歌曲中,有3首歌曲是刀郎的,這3首歌加起來是600—700萬次,而且這個並不是特別准確的數字,實際次數應該更多一些。以每首彩鈴下載費用2—3元計算,根據提出SP不同,總的鈴聲收益在1200—1500萬元以上。而根據SP分成協議來講,扣除移動15%以後,太和麥田可以分到將近40%左右。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太和麥田就已經可以收回當初收購版權的費用。長久以來中國音樂飽受盜版之苦,作唱片不賺錢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而一夜之間,行內人突然發現「有個新玩意兒能夠賺錢了,而且錢來的還挺猛」(宋柯語)。
可以說,在傳統渠道不暢的情況下,新技術能夠實現內容最大價值的信心。
看政策還看市場
拍電影、電視劇曾經都是國有單位的專利,在很長一段時間,影視節目製作都是不賺錢的。而民營機構拍影視劇,眼睛盯的是市場。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華誼兄弟、中博時代、海潤等一些民營機構迅速崛起。1998年相關部門允許民營機構參與影視拍攝製作的初衷是為了擴大社會融資,補充國有製作機構拍片資金不足的問題。而隨後《大腕》、《沒完沒了》等等片子的票房讓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市場化的好處,很多廣電圈的人發現「原來電影拍好了真賺錢!」而隨著政策的松動,民營機構也擁有了獨立拍攝電影的條件,「買廠標」、「買台標」漸成歷史。而今年2月25日,廣電總局對「44號令」的補充,也是政策在逐漸完善的一個標志,不過還遠遠不夠。
把與文化娛樂業分剝出來進行市場化運作,是政府目前毋庸置疑的既定方針。但市場化的首要條件是平等,而目前很多國營媒體對大量資源的壟斷性佔有,在保障主流意識形態在文化娛樂業地位的同時,也妨礙了市場競爭的全面開展。比如,中影就因為掌握著所有國外影片的進口權,讓各家影視院線都要「上趕著談生意」,而使很多民營資本家在一段時間內「不敢有非份之想」。
隨著外資進入力度的逐漸加大,本土資本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雖然在目前已經出台的政策的召喚下,近兩年來中國影視製作公司如雨後春筍,通過審批的影視劇與過去相比呈「井噴」之勢。但是去年通過的212部大銀幕電影,僅有35部進入了主流院線,而堅持上映10天以上的連10部都不到。目前能和國外大片周旋的國產電影實在不多,中國本土影視製作公司的總體素質急需大幅度提高,而市場競爭無疑是最有效的利器。民營資本的介入無疑是一個強力催化劑,是市場活力的源泉。而如何讓它發揮最有效的作用,還是需要國家政策進一步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