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4K醫用內窺鏡現在發展到什麼程度
很多大的醫院都已經在用了,有可能還沒有完全普及,不過這項技術確實很牛逼,未來前景廣大
❷ 醫用內窺鏡什麼品牌比較好
澳華內鏡,國產里的老大。其他基本沒有可以比肩的。
❸ 現在內窺鏡行業壟斷嚴重嗎
嚴重。哪怕是現在,奧林巴斯依舊有著市場70%左右的佔有率。(但現在我們自己的民族企業也有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可以試著去跟奧林巴斯杠一杠,就是澳華內鏡,這個下面再細說)
這個問題突出主要是在軟性內窺鏡行業,在 CCD的年代,日本因為在光學和顯示屏上的技術優勢形成了長年的市場壟斷。中國進入的時間比較晚,市場已經被擠占,自己技術又還拿不出手,所以只能落後挨打。
但是跨入CMOS的時代,配合著中國工業技術的迅猛發展,雖然日本還存在著某些方面的技術壟斷,但卻不是那麼不可企及的了,我們逐漸展現出了自己的優勢,這也可以算是一個彎道超車。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以前人們一直以為,中國製造就是性價比高。這是個好詞嗎?
當然肯定有好的地方。人們肯定它一部分的功能,也肯定它的價格。
醫療這個行業,是一個「安全為上」的行業,我們在抱怨看病貴的時候可以看看醫院里觸目可及的醫療設備有多少是進口的,有多少存在著讓人驚詫的暴利。
所以回到題目,內窺鏡的日本壟斷,對中國人而言,其實是很不利的。
但慶幸,中國也還存在一些踏踏實實做科研,做產品的企業在。江浙滬是中國軟鏡的溫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企業在這里為國產內鏡做貢獻。代表性的就是一開始提到過的澳華內鏡。澳華內鏡起步在一眾兄弟里算早的,1994年在上海成立後就一直專注在內鏡的研發。這里不得不提的是澳華推出的AQ-200,可以說它是國產內鏡走進高端領域的第一塊敲門磚。雖然現在很多醫院里的設備依舊是奧林巴斯、賓得、富士,但很多都已經是非常老的機器了。如果你真的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無論是成像質量,屏幕大小,手柄操作,AQ-200其實已經遠超他們了。用了足夠的產品自信,從口碑做起,以質服人,啃下奧林巴斯70%的市場,也許千里之堤真的會毀於蟻穴。期待這一天吧,也許到那時候,做胃鏡會再便宜一些。
❹ 軟管內窺鏡可以應用什麼場景
2018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將超280億
隨著內窺鏡微創技術的普及和內窺鏡加工工藝的提高,內窺鏡應用已覆蓋消化內科、呼吸科、普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科等科室,成為不可或缺的醫用診斷和手術設備,也是全球醫療器械行業中增長較快的產品之一。
近年來,全球內窺鏡行業發展迅速,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已達164億美元,截止至2017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增長至突破200億美元。根據EvaluateMedTech按照6.8%的復合增速測算,預計到2022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將達到260億美元,年復合增速為6.8%。隨著內窺鏡配件新品的不斷推進,並預計在2024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將能達到283億美元左右。
2015-2024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日企瓜分全球軟鏡領域
軟性內窺鏡領域壁壘極高,由於日本企業在光學領域的技術積累和領先水平,全球范圍的市場基本被奧林巴斯、賓得、富士等日企瓜分,合計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奧林巴斯以其卓越的產品表現和強大的創新基因,占據65%的市場份額,富士和賓得分別占據14%的市場份額。其他生產醫用內窺鏡的企業還有卡爾史托斯、史塞克、德國狼牌等。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內窺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❺ 醫用內窺鏡有哪些神奇的作用
1998年11月底,15歲的初三學生周琦上完晚補習課後回家。她坐在公共汽車上,口含著圓珠筆,專心致志地思考老師布置的題目。不料,公共汽車一個緊急剎車,姑娘竟將筆套「吞」進氣管里去了!這下麻煩大了,姑娘咳嗽、胸悶,呼吸也越來越困難。
「必須立即施行手術!」上海市肺科醫院的醫生果斷作出決定。不久,手術結束了,醫生將已嵌入周琦右下葉肺基底的圓珠筆筆套取了出來。不過,醫生在這復雜的手術中並沒有使用手術刀,而是巧用氣管鏡,並運用嫻熟的操作手法將異物從周琦的肺里「鉗」出來的。
氣管鏡是現代高科技產物——醫用內窺鏡中的一種。內窺鏡是一種可插入體內的微型小鏡子,它可以幫助大夫從人體外直接觀察到人體內臟器官里的情況。
醫用內窺鏡的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1877年,英國的尼茲醫生發明了宮腔鏡,以後人們又發明了膀胱鏡、鼻咽鏡、氣管鏡、腹腔鏡等。不過,內窺鏡真正在醫學上得到普遍使用,是在20世紀50年代內窺鏡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之後。
內窺鏡的「革命」是由光纖——光導纖維的發明所引發的。光纖的發明顯然受了1870年一個著名實驗的影響。那一年,英國物理學家丁達爾在皇家學會演講廳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桶里放滿水,在桶的上方用燈泡照亮桶中的水,然後,他讓桶里的水從桶側壁下部的一個小孔流出來,此時人們看見,從小孔里流出的彎曲的水流是一條亮柱——光線會跟著水流彎曲傳播。為什麼光在這里不作直線傳播了?原來,這是光的全反射現象,丁達爾解釋:光在沿直線傳播時,遇到有東西阻擋,就會被反射回來,以上現象是光線在彎曲的水流中作了許多次全反射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們用截面直徑只有頭發幾分之一的極細的玻璃纖維製成的光導纖維,就是利用了光的這種全反射現象來傳遞各種光信號的。醫學家很快就將它應用到醫學上,1957年,美國製成了第一台光纖十二指腸鏡,以後各種光纖內窺鏡紛紛面世。這類光纖內窺鏡與先前使用的用橡膠與金屬材料製作成的醫用內窺鏡相比,有兩大優點:一是管子細,又很柔韌,可以任意彎曲扭動;二是光纖能導光,這樣不僅可以採用外部冷光源進行照明,還能夠獲得十分清晰、色彩逼真的圖像,診斷的准確率也就提高了。
各類內窺鏡的基本構造都差不多,一般由一根細的軟性長金屬管和探頭組成。
叫做鏡管的軟性長金屬管可以通過口腔等部位進入人體內,鏡管內有光纖束,一端接一個光源,光由光纖傳遞到內窺鏡的另一端,產生亮光,照亮人體內臟器官內部。反過來光纖又可把圖像從體內傳到體外,所以這種光纖束也叫做傳像束。
內窺鏡的探頭內徑約11毫米~13毫米,可這樣小的東西里,竟然裝有照明燈、導軌、超微型攝像頭等。醫生通過操作器,可使探頭像蛇頭一樣活動、彎曲,到達要觀察的部位,把觀察到的情況通過傳像束傳送到電視監視器成為圖像,再由電子計算機處理,醫生就可以發現這些器官的毛病了。
內窺鏡的鏡管內還有一個特殊孔道,通過孔道可以安裝微型手術刀,這樣醫生就可在不剖腹的情況下,直接在器官內部為病人做手術。孔道內還可以安裝一根細長的夾鉗,便於醫生在病人器官里夾取少量的活體組織進行病理切片檢查。有的專用器械還可把胃、食道、氣管、肺等器官中的異物取出,就像前面講的從周琦肺中取出圓珠筆套那樣。
吞下一條長管子來檢查內臟病變,聽起來好像挺嚇人,實際上,這只會有一點點不舒服感而已。為使病人放鬆,以便管子的插入,有時會讓病人服用少量鎮靜劑,或者在喉部噴上一些麻醉劑。管子放入時,可先讓病人側卧並伸長脖子,頭部向前,這樣,就方便醫生將探頭伸入病人喉部,使病人吞下了。操作者再經目鏡觀測,將光纖慢慢地引導入食道、胃或小腸等處。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內窺鏡還可以伸到脊髓中去,脊髓分布於脊椎骨內,從大腦延髓一直延續到臀部的骶髓。作為中樞神經的重要一環,它控制著運動和感覺神經。1996年,日本新潟大學的下地恆毅教授研製了內徑僅0.5毫米的微型脊髓內窺鏡,它能在脊髓被膜——硬膜外腔和蛛網膜下腔的空隙間自由行進,而無損於脆軟的神經。
內窺鏡檢查治療人體內部臟器的情況,都可以通過電視錄像記錄下來,進行重放。這對醫學研究和教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醫科大學的課堂上,老師播放著由內窺鏡拍攝下來的錄像,對著圖像可以向學生們詳細講解:食管、胃、十二指腸健康正常時是什麼樣,早期病變有哪些變化特徵,應怎樣通過內窺鏡施行手術……
醫用內窺鏡目前品種有好多,除了有胃鏡、食道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大腸鏡等消化道系統的外,還有前面述及的氣管鏡、脊髓鏡和子宮鏡等,心臟鏡和腎盂鏡等也已投入了使用。它們已經成為現代醫學一類不可缺少的儀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