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隆中對軍事戰略分析市場營銷

隆中對軍事戰略分析市場營銷

發布時間:2021-04-26 23:20:41

㈠ 隆中對全面解析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編輯本段]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陳壽記述,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韓雪)、等。由於作戰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門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國演義》上講述很多。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隆中對歷史背景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裡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演義中說,劉表手下蔡瑁、張允陷害劉備,劉備馬躍檀溪後無意中遇到司馬徽。)司馬徽說:「這一帶有卧龍,還有鳳雛(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卧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 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卧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或「草廬對」。
[編輯本段]作品簡介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的作者。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7歲)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草廬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後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於當時到底都有誰,就不好說了。
[編輯本段]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編輯本段]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都不贊同這點。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往來,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卧龍,將軍是否願意召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他那裡去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告訴我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亂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化州為郡,稱霸一方的多得數不清。曹操與袁紹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以弱勝強的原因,不僅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可以把他作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南邊可以直達沿海一帶,東面和吳郡、會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來資助將軍的,難道將軍沒有奪取它的意圖嗎?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個富饒的地方,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又在北面威脅著他,那裡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又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殺向宛、洛二郡,將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打出秦川,百姓誰能不拿著飯食、酒水來歡迎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感情一天天深厚起來。
關羽、張飛等非常不高興了,劉備就解釋給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有了水。希望各位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課文解析
本文通過諸葛亮對劉備「問計」所做的回答,深刻的分析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形勢,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為劉備制定了一套統一天下的政策和策略,表現了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和過人才幹。
通假字
1. 欲信大義於天下 (信,通「伸」,伸張)
2. 自董卓已來 (已,通「以」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古今異義詞
猖蹶 古意: 失敗 今意:囂張
凡 古意:總共 今意:平凡
孤 古意:古代王侯的自稱。這里是劉備自稱。 今意:孤單
用 古意:因此 今意:使用
顧 古意,拜訪。(將軍宜枉駕顧之。) 今意,照顧、看。
殆 古意,大概。(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今意,危險。(百戰不殆)
日 古意,一天天。(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今意,太陽或日子
句式:
⑴判斷句: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此用武之國。
⑵省略句:君與俱來。
⑶倒裝句: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欲信大義於天下。信義著於四海。
⑷遞進復句: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⑸被動句:賢能為之用。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簞食壺漿:簞,用竹器盛,
壺,用水壺盛。
信義著於四海:信,講信用。
②名詞作狀語:西和諸戎:西,向西。
南扶夷越:南,向南。
外結好孫權:外,向外。
內修政理:內,向內。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日,一天天。
③名詞作形容詞:
思賢如渴:賢,有才能的。
一詞多義:
①信:謂為信然——確實 信義著於四海——誠信 欲信大義於天下:通「伸」,伸張
②因:因屏人曰——於是 因以為號焉。《五柳先生傳》——於是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憑借 余因得遍觀群書——因此 罔不因勢象形——就著,根據
③遂:由是先主遂詣亮——於是,就 然操遂能克紹——終於、最終
遂迷,不復得路。——終於、竟然
④誠: 此誠不可與爭鋒。——加強肯定語氣,的確、實在。 誠如是——如果
⑤已:然志猶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來——通「以」 已歷三世——已經
⑥謂:謂為信然——說 謂先主曰——對……說
⑦然: 謂為信然——這樣 然志猶未已——然而,但是
⑧用: 遂用猖蹶——因此 賢能為之用——利用 此用武之國 ——運用
⑨為:好為《梁父吟》—— 唱,謂為信然——是 ,以弱為強者——成為,變成,賢能為之用—— 被,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作為
⑩以: 以弱為強者——憑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用
[編輯本段]版本
一、諸葛亮《隆中對》產生的社會背景
東漢末年,由於東漢王朝的殘酷壓榨和自然災害的猛烈襲擊,廣大的農民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無以為生,被迫鋌而走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張角兄弟的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呼喊出「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義軍到處,「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川黃巾起義的浪潮迅速席捲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急忙調兵遣將,向農民起義軍瘋狂反撲;各地的豪強勢力也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加入鎮壓農民起義軍的行列。
經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名存實亡了。而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經過十多年的火並廝殺,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袁紹占據冀州、青州、並州;袁術占據揚州;曹操占據充、豫二州;劉表占據荊州;孫策、孫權占據江東;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率領部隊輾轉四方,先後依附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圖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
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少時就才華橫溢,超群出眾。史稱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z]《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沿途那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悲慘景象,更是在年青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時也為後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統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歲的諸葛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 「躬耕隴畝」於湖北襄陽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春秋。
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隴畝」的十年,過的也並非是與那種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諸葛亮認真研讀史籍,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個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斗爭的成敗。並且經常與當地及因避戰禍而流亡到荊州的名士司馬徽、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縱論時局變換,交換政見,暢談未來。
他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並「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立志要象管仲、樂毅那樣,干一番有益於天下統一的事業。為此,諸葛亮高卧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偉抱負。
怎樣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呢?綜觀其時軍閥混戰的結果,到赤壁戰前,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投靠已經平定了北方,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或是已「據有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而要為四處奔走,無固定的地盤的劉備出謀劃策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雖然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賢才謀士,如投其帳下,難以其施展才能。同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在漢末士人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在許多漢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為漢承相實為漢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自然不肯為其出謀劃策。2.孫權雖據有江東之地已歷三世,但其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而諸葛亮志在結束分裂割據,完成統一大業。況且孫權承繼父兄基業,屬下早已有張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諸葛亮深知如到孫權之處,同樣難以施展其蓋世之才。因此,在張昭薦亮於孫權時,諸葛亮不肯留下,人問其故,諸葛亮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3.劉備在當時雖無立足之地而依附於荊州劉表,但自起兵以來,雖屢經挫敗,壯心不已,為時人所敬重。就連曹操也認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諸葛亮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可以奪取荊州、益州作為立國之基,效法高租劉邦,成就帝業。同時劉備身邊一直缺乏真正的謀略之士,諸葛亮認為自己輔佐劉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其抱負。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欣然應允出山輔佐劉備。
二、《隆中對》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此時劉備正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門下,盡管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並不甘心寄人籬下,急切地盼望壯大實力,以求能實現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劉備對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聞,據《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風雛。」,因此,當徐庶力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四十七歲的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冒著隆冬的嚴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三顧茅廬」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隆中對》的歷史局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建基立業的宏偉藍圖。應該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局限,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首先奪取劉表的荊州和劉璋控制的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偉藍圖。但是,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盪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在赤壁戰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共同的利害關系,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而赤壁戰後,劉備與孫權荊州爭奪的序幕就拉開了。
希望對你有用

㈡ 結合隆中對,如何理解市場營銷一條龍

第一步:看準市場趨勢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第二步:找到關鍵問題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第三步:發現目標市場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第四步:打造品牌形象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第五步:制定遠景目標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落地干貨:從《隆中對》,講解策略方案的精髓

隆中對,有形勢分析,有客戶洞察,有品牌打造,有遠景目標。既有戰略方向,又有執行路徑。諸葛亮出山後,所有行動全部按照隆中對執行。

首先解決生存問題,208年聯吳抗曹,赤壁大戰,把曹操這塊硬骨頭趕回了老家,徹底解決了生存危機,不再擔心破產倒閉。

其次解決發展問題,柿子撿軟的捏,有了營銷戰略就不再不好意思了,214年到益州把軟弱的同姓兄弟劉璋給拿下。短短的6年時間,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夢想,創業成功。

營銷不是雄心壯志,不是口號,不是使命,不是願景,也不僅僅是領導力、執行力。而是為獲取自身競爭優勢而制定的指導方針,與一系列協同方案、執行路徑(整體可執行操作的解決方案)。使命、願景、價值觀是營銷的保障,而不是營銷本身。

㈢ 隆中對的戰略思想

三國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總結的是戰略。魏、蜀、吳三方,在戰略思想上各有獨到之處。作為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縱橫捭闔的你爭我奪,翻雲覆雨的聯盟拆解,變化莫測的戰略重組,戰亂蹂躪下的民生困頓,似乎進入了歷史的輪回。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兩漢帝國的參照系和漢代社會形成的獨特背景,使三國的戰略不同於先秦而有了質的提升。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會思想的根基。
那麼,漢晉之間的群雄紛爭,則孕育了戰略思想的空前進展。此後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構思和設計,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國的模式和框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名氣,與三國時期的謀略思想發達緊密相關。滿族興起創建後金政權時,遠離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國演義》作為治國打仗的教材,竟然屢獲奇效。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雲雲,正是民間口碑對它們的定位。今天,由小說回歸史實,考察這一時期的戰略思想,或許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討三國戰略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挖掘三國戰略的文化積淀及其在國人競爭行為中的觀念濡染,推究本土戰略思想的歷史淵源,則可能更有意義。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體現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對」戰略構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古文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對」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為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一分析正是「隆中對」能夠成立的關鍵。即便當代人用SWOT法來套,多數也超不過諸葛亮的水平,這正是「隆中對」的過人之處。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隆中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繫上打了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伏筆。而「隆中對」的缺陷,恰恰彰顯了諸葛亮的偉大。

㈣ 我覺得諸葛亮最了不起的是隆中對正確的戰略分析。大家認為呢

其實我一直覺著,一個人最了不起的,應該是他的一顆心。如諸葛亮,無論是戰略分析,是神機妙算,還是科學發明、戰陣排兵、運籌帷幄,所有所有的才華,一個人不是太笨,只要努力就都可以學出來,很能耐,可也不算太了不起。唯獨他的忠心,他的審慎,他的感恩,他的執著,以及其他的所有的品格,心性,是他獨有的,真正了不起的地方。當然他隆中對,劃分天下,這種對大局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推測,也是天份之所在,很難學出,相當了不起。

㈤ 《隆中對》真的是正確的戰略嗎

是不是正確不好說,只能說在當時是切實可行的。

㈥ 《隆中對》中諸葛亮提出的最終戰略目標是 ------

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㈦ 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戰略方針的.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先後輔佐劉備、劉禪父子,為創立蜀漢基業、為「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大業,北伐曹魏,耗盡了畢生精力。諸葛亮在輔佐劉備、劉禪父子中取得的業績和忠於蜀漢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受到歷代人們的稱頌。而諸葛亮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與其著名的《隆中對》(也稱《草廬對》)的戰略決策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隆中對》是諸葛亮對漢末時代風雲觀察的傑作、蜀漢政權立國的建國方略,同時也是諸葛亮善於審時度勢,決策北伐的戰略方針。本文試就此作一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諸葛亮《隆中對》產生的社會背景

東漢末年,由於東漢王朝的殘酷壓榨和自然災害的猛烈襲擊,廣大的農民家破人亡,顛沛流離,無以為生,被迫挺而走險。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張角兄弟的領導下,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呼喊出「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義軍到處,「所在燔燒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據,長吏多逃亡。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川黃巾起義的浪潮迅速席捲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反動統治。面臨滅頂之災的東漢王朝為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急忙調兵遣將,向農民起義軍瘋狂反撲;各地的豪強勢力也趁此機會招兵買馬,加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行列。

經過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名存實亡了。而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經過十多年的火並廝殺,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袁紹占據冀州、青州、並州;袁術占據揚州;曹操占據充、豫二州;劉表占據荊州;孫策、孫權占據江東;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率領部隊輾轉四方,先後依附於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圖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寧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

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少時就才華橫溢,超群出眾。史稱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z]《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諸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他親眼目睹了戰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沿途那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涼悲慘景象,更是在年青諸葛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時也為後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統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歲的諸葛亮就開始了獨立生活, 「躬耕隴畝」於湖北襄陽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諸葛亮度過了十個寒暑春秋。

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隴畝」的十年,過的也並非是與那種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諸葛亮認真研讀史籍,總結歷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密切注意當時的政治形勢,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各個政治集團實力的消長和斗爭的成敗。並且經常與當地及因避戰禍而流亡到荊州的名士司馬徽、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縱論時局變幻,交換政見,暢談未來。

他最佩服春秋時期齊國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樂毅,並「每自比於管仲、樂毅」,立志要象管仲、樂毅那樣,干一番有益於天下統一的事業。為此,諸葛亮高卧隆中,靜觀天下風雲變幻,等待時機,期遇明主,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偉抱負。

怎樣才能夠實現自己的鴻鵠之志呢?綜觀其時軍閥混戰的結果,到赤壁戰前,只剩下了曹操、孫權、劉備、劉表、劉璋、公孫度、韓遂、馬騰等人。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投靠已經平定了北方,並「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或是已「據有江東,已歷三世」的孫權,而要為四處奔走,無固定的地盤的劉備出謀劃策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雖然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並先後率軍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等割據勢力,佔領了冀、幽、青、並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舉平定南方,一統華夏的趨勢。但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賢才謀士,如投其帳下,難以其施展才能。同時東漢王朝雖已名存實亡,但在漢末士人中仍有較大的影響。在許多漢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為漢承相實為漢賊。道不同不相為謀,諸葛亮自然不肯為其出謀劃策。2.孫權雖據有江東之地已歷三世,但其缺乏統一天下的雄心,而諸葛亮志在結束分裂割據,完成統一大業。況且孫權承繼父兄基業,屬下早已有張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諸葛亮深知如到孫權之處,同樣難以施展其蓋世之才。因此,在張昭薦亮於孫權時,諸葛亮不肯留下,人問其故,諸葛亮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3.劉備在當時雖無立足之地而依附於荊州劉表,但自起兵以來,雖屢經挫敗,壯心不已,為時人所敬重。就連曹操也認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諸葛亮審時度勢,認為劉備可以奪取荊州、益州作為立國之基,效法高租劉邦,成就帝業。同時劉備身邊一直缺乏真正的謀略之士,諸葛亮認為自己輔佐劉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實現其抱負。因此,當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欣然應允出山輔佐劉備。

二、《隆中對》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此時劉備正依附於荊州牧劉表門下,盡管劉表以宗室之誼對劉備待以上賓之禮,讓劉備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劉備作為一代梟雄並不甘心寄人籬下,急切地盼望壯大實力,以求能實現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劉備對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聞,據《襄陽記》載:「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風雛。」,因此,當徐庶力薦諸葛亮時說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四十七歲的劉備便迫不及待地冒著隆冬的嚴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大計。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三顧茅廬」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諸葛亮認為劉備是與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賴的明主,便把自己對當時社會形勢的觀察與分析和盤托出,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的處境,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國和北伐中原的戰略方針,這便是著名的《隆中對》。

《隆中對》曰:「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聯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隆中對》的歷史局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時形勢後,又為劉備謀劃了「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建基立業的宏偉藍圖。應該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形勢分析和提出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和可行的,但同時也存在著它的困難和局限,這在後來形勢的發展中逐漸顯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首先奪取劉表的荊州和劉璋控制的益州為根據地,然後「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劉備「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宏偉藍圖。但是,荊州「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盪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在赤壁戰前,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唇亡齒寒,共同的利害關系,使劉備、孫權結成抗曹聯盟。赤壁之戰曹操戰敗,退出了對荊州的爭奪,而赤壁戰後,劉備與孫權荊州爭奪的序幕就拉開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孫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孫權)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為爭奪荊州地區,吳、蜀不惜兵戎相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集團留駐荊州的大將關羽率軍攻打曹魏佔領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來援助曹仁的於禁所督七軍,「羽威震華夏」,曹操甚至「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劉備集團勢力的發展,不僅對曹魏集團是一種威脅,對孫吳集團也是嚴重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和孫權又暫時結成同盟。孫權趁關羽出兵樊城,後方空虛的時機,命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了關羽。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為了奪回荊州,劉備不惜傾巢出動,沿長江而下伐吳。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劉備的蜀漢再也不能對孫吳構成威脅,這時倒是曹魏對孫吳的威脅更加顯現。於是,孫吳向蜀漢「遣使請和」,蜀漢與孫吳又結成了抗曹聯盟。由此可見,「跨有荊、益」和「外結好孫權」之間是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條件的。

二、荊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礎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隆中對》「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的提法,也逐漸了失去了原有的號召力。諸葛亮《隆中對》認為在軍事戰略上要分兩步走:首先利用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的弱點,不失時機地奪取荊、益二州;然後再以荊州、益州為根據地,等待時機成熟,兩路出兵,對曹魏實施兩面夾擊,以達到逐鹿中原,興復漢室的目的。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形勢也正是按照諸葛亮提出戰略決策發展的,劉備集團先後奪取了荊、益二州。此時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天下有變」的東風了。

然而,荊州的失去,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戰略條件。失去荊州,使得蜀漢政權處於偏安一隅的窘境,經濟實力大大削弱,軍事上喪失了「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與「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遙相呼應,兩面夾擊曹魏的可能。

盡管諸葛亮後來與孫吳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來自孫吳方面的威脅。同時諸葛亮對蜀漢政權在政治上加強治理,整頓吏治,舉賢任能,調整了蜀漢集團內部,主要是隨劉備入川的荊州集團和原屬劉璋的益州集團的關系;經濟上則大力獎勵耕戰,務農植谷;軍事上治戎講武,為北伐作準備。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蜀漢出現了「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局面,訓練出了一支十餘萬人的精兵。為了安定蜀漢的後方,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經過兩年的准備,親率大軍南征,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領的叛亂。同時,又得以徵收南中地區出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物資以給軍國之用;並挑選勁卒萬人編入蜀軍,號曰「飛軍」,加強了蜀漢的軍事實力。但僅管如此,蜀漢與曹魏、孫吳相比,在經濟上和軍事上都還是最弱的。

為了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統一天下的大業,諸葛亮從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開始,到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軍中,七年中先後五次興兵北伐曹魏。以諸葛亮之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卻功敗垂成,收效甚微。客觀地講,北伐的失敗,與其北伐時的條件已異於《隆中對》時提出的北伐戰略有關,蜀漢和曹魏兩國力量過於懸殊,蜀漢以一州之力難以蹈覆雄據九州之地的曹魏,失敗是必然的。唐代大詩人杜甫對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詩中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對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㈧ 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意義與政治方針是什麼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這個策略是諸葛亮根據以下三個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第一,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完全不具備向北或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劉備的最終目標是「信大義於天下」,即興復漢室,他的主要敵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團。但曹操集團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袁紹,「以弱勝強」,其地位日益鞏固,諸葛亮看出了他的軍事優勢(今曹已擁百萬之眾)和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因而作出「不可與爭鋒」 的結論;又在這個結論之前著一「誠」字,強調了要尊重這個客觀實際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東發展呢?諸葛亮又認為,向東發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東方的孫權集團是當時長江以南的最大割據勢力,他不僅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險」),而且內部團結緊密(「民附」和「賢能為之用」),其地位也比較鞏固。他跟曹操集團之間的矛盾很大,據此,諸葛亮又作出了「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的結論。「為援」,就是把孫權集團當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牽制曹操集團的力量。 第二,劉備應當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建立「霸業」的根基。他指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益州也是一個險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個天然的糧倉,在經濟上具有重要價值。能夠佔領這樣的戰略要地,並充實自己的經濟力量,「霸業」自然就有了根基。接著又引用漢高祖憑借益州這塊根據地奪取天下的歷史經驗,進一步的論證了奪取益州的必要性。與此同時,他又看到劉表、劉璋這兩個集團的弱點,指出劉表必然「不能守」住荊州,而劉璋的內部也極不穩固(「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這恰恰給劉備提供了可乘之機。劉備是「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號召力。因此,奪取荊、益二州的計劃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奪取荊、益之後,應當一方面修明內政,跟西南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建立鞏固的戰略後方;另一方面聯合孫權,把曹操集團孤立起來,使他兩面受敵,這樣形成就會發生有利於我的變化 諸葛亮 的這番對策,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對形勢前景的分析中,特別強調「人謀」的作用。例如談到曹操集團的「以弱為強」時就著重指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又指出孫權集團地位的鞏固,也跟「賢能為之用」有關。最後又向劉備提出「總攬英雄」的建議。這就表明盡管劉備目前處境很難,但只要「人謀」得當,成霸業、興漢室的願望還是可以實現的。 從《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政局的看法,並且針對劉備集團無根據地的處境提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方針。概括起來,諸葛亮《隆中對》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當時的形勢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應利用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不能守成的機會, 「若跨有荊、益,」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 3.在益州要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除以後北伐時的後顧之憂。 4.在荊州要「外結好孫權,」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這樣的話,劉備「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綜觀後來的歷史進程,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為劉備集團制定的戰略決策,大體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諸葛亮認為霸業可成,興復漢室應該採取哪些策略? 1.取代割據荊、益的劉表、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系,並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3.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率領荊州之軍攻擊宛城、洛陽,劉備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

㈨ 請問市場營銷中對隆中對的分段是什麼

對隆中對的分段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隆中對》的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閱讀全文

與隆中對軍事戰略分析市場營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學第03在線測試 瀏覽:537
貴州電子商務的發展路徑與阿里 瀏覽:327
市場營銷製作app 瀏覽:6
市場營銷存在哪些風險 瀏覽:938
重慶電子商務政策 瀏覽:358
旅遊電子商務外文文獻 瀏覽:536
網路營銷推廣英語作文 瀏覽:827
微信在移動電子商務中的應用 瀏覽:573
電子商務試卷及答案pki協議稱為 瀏覽:666
微信蛋糕店營銷方案 瀏覽:184
產品創新比市場營銷更重要 瀏覽:492
廣電寬頻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20
營銷中心方案 瀏覽:139
營銷人人過關活動方案 瀏覽:674
電商產業園開園策劃方案 瀏覽:647
集惠電子商務 瀏覽:344
少兒培訓機構匯報演出活動方案 瀏覽:929
設備培訓計劃及方案 瀏覽:178
三隻松鼠公司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632
網路營銷師資格證要求 瀏覽: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