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市場營銷學的角度分析 天貓「雙十一」活動的好處與壞處
好處:
光棍節」營銷模式的成功無疑加速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通過價格戰打出版來的聚眾效應引起了廣大權群眾的關注,增加了淘寶天貓的知名品牌效應。這次的活動在節日來臨之前就用「半價包郵」、「0元秒殺」、「免費」等各種敏感的詞條加深對消費者的影響,使之達到光棍節當天哄搶的結局。 人心所向,眾望所歸,把握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迎合消費群眾的心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以此達到自己的營銷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來完成每一步的工作。
壞處:這樣大型的促銷模式,是對商戶的一種利益減損,從而導致企業的盈利出現一定的問題。低價促銷沖擊價格體系,利潤被壓薄,對品牌商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生死疲勞卻換來白乾一場。
當然這種好處與壞處,都是相對的,也沒有什麼統一的標准,關鍵在於參與雙十一活動能否達到企業的目的,如果企業不清楚自己的目的,盲目的參加這種活動,那還是得不償失的。也就是好與壞歸根到底要由商家自己判斷。
❷ 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雙十一現象
如今的11月11日早已不是幾年前網友用來調侃的「光棍節」。在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為主力軍,京東、蘇寧易購、當當、亞馬遜等為配角的電商們的大力推廣下,「光棍節」儼然已成為了全民公認的「消費節」。事實上,早在2009年,淘寶就率先發起了所謂的「1111購物狂歡節」,2009年11月11日淘寶網當天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次年,淘寶延續上一年的營銷方式,在11日當天收獲了9.36億元的銷售額。2011年淘寶和天貓的銷售額再次急劇飆升,達到了53億元,其中天貓33.6億元,淘寶19.4億元。直至2012年,「1111購物狂歡節」又一次刷新了其歷史記錄。據統計至11月12日00:00為止,阿里巴巴集團「雙十一」促銷的總銷售額達到了191億元,其中天貓132億元,淘寶59億元。與去年相比,天貓今年的業績同比增速為292%,而淘寶為204%。「雙十一」當天,支付寶交易筆數超1億筆,最高峰時處理交易數達20.5萬筆/分鍾。這些數據讓人們在乍一眼看到時驚訝得合不攏嘴,而回過頭想想卻又不得不承認,自己也的確曾為這些驕傲的業績作出過小小的貢獻。
「雙十一」現象是營銷學上的一個經典案例,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本文並不是要從營銷學的角度探討阿里巴巴的營銷手段的高明之處,而是試圖運用經濟學原理來簡單分析「雙十一」快遞爆倉的原因所在。
原理一:激勵理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利用節日做促銷其實是一個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了。元旦、中秋、國慶、聖誕,只要是個節日,我們都能看到商場里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但是,「雙十一」促銷之所以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節日促銷都要成功,就是因為電商們不僅僅採用了傳統的價格激勵,還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激勵。
首先,別忘了11月11日最原始的意義是光棍節。而這一意義也被精通心理學的營銷者們運用到了促銷理念中。「光棍節,我們除了購物還能做什麼」、「把談戀愛的錢用來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趁著還沒有另一半的時候盡情虐待自己的錢包吧」。很多單身的男女們並不是受到價格的吸引,而是被這樣的帶有濃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論給拉到了光棍節的購物大軍中。
另外,大多數的人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時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即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原本電商們就有一大群忠實的消費群體,即使沒有所謂的「購物狂歡節」,他們也習慣了網上購物。平日常常要買的商品突然間鋪天蓋地地打起了折,這使得他們成為了最先受到激勵的一批人。在他們狀若癲狂的行為的影響下,他們周圍很多原先並不了解這個活動,甚至幾乎從不進行網上購物的人也不知不覺打開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撈一筆」。
更加重要的是,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在這種強有力的激勵下會失去理性消費的約束,造成大量的過度消費。「光婚節妻子瘋狂消費,導致婚姻危機」,「一女子光混節狂拍一萬多元,用光全部積蓄」。節後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案例似乎有點極端,但也證明了,在全民消費的激勵之下,很多人在光棍節當日的消費是超出了自己的預算約束的。
原理二: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將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則是衡量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那麼這種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彈性的。
11日當天,很多網店的商品折扣低至五折、三折甚至一折,我們也許會感到疑惑:他們真的能賺錢嗎?還是不惜虧本也要隨促銷的大流?當運用需求價格彈性這一工具來進行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場促銷大戰中,大部分賣家的收益是遠遠超過他們平日里的收益的。
我們很容易就能推知,不同於大米、食鹽這些缺乏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裝首飾等的需求量往往極易受到價格的影響。當價格變動時,這類商品的需求量變動的比例將大於價格變動的比例,即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而針對這些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採取適度的降價手段將有利於提升銷量,增加收益。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衣服、飾品、化妝品、傢具等購買決策易受價格影響的商品,也正是「雙十一」當天折扣最凶的商品。
總結
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看似難以理解、琢磨不透,但運用經濟學的原理便能很輕松地得到解釋。就如這次電商們所創造的網路購物奇跡,深刻地體現了經濟學中
的激勵理論和需求價格彈性理論,而反過來說,這些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也為電商們此次營銷策略的成功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❸ 2016年天貓雙十一晚會運用了怎麼的營銷心裡
數字概念 其實無非是十月一十一日 缺被炒作成了光棍節,其實當天所有物品的價格 並沒有降價 。由此可見 阿里到創造了一個節日。 然後有出現了雙十二。小夥子等待你去發覺更多的節日啊。。
❹ 2016年"雙十一"電商銷售哪些特點
2016年"雙十一"銷售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移動互聯網購物成為主流,上班也可以搶專貨;
品牌銷售屬遠遠大於非品牌銷售;
假貨比例變低,7天無條件退貨成為標配;
十大電商格局未變,垂直電商崛起;
購物以中國品牌為主,境外品牌優惠不大,客戶選擇空間很少,明年會有所改觀。
❺ 如何從雙十一的角度分析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主要因素
原理一:激勵理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
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
利用節日做促銷其實是一個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了。元旦、中秋、國慶、聖誕,只要是個節日,我們都能看到商場里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但是,「雙十一」促銷之所以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節日促銷都要成功,就是因為電商們不僅僅採用了傳統的價格激勵,還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激勵。
首先,別忘了11月11日最原始的意義是光棍節。而這一意義也被精通心理學的營銷者們運用到了促銷理念中。「光棍節,我們除了購物還能做什麼」、「把談戀愛的錢用來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趁著還沒有另一半的時候盡情虐待自己的錢包吧」。很多單身的男女們並不是受到價格的吸引,而是被這樣的帶有濃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論給拉到了光棍節的購物大軍中。
另外,大多數的人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時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即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原本電商們就有一大群忠實的消費群體,即使沒有所謂的「購物狂歡節」,他們也習慣了網上購物。平日常常要買的商品突然間鋪天蓋地地打起了折,這使得他們成為了最先受到激勵的一批人。在他們狀若癲狂的行為的影響下,他們周圍很多原先並不了解這個活動,甚至幾乎從不進行網上購物的人也不知不覺打開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撈一筆」。
更加重要的是,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在這種強有力的激勵下會失去理性消費的約束,造成大量的過度消費。「光婚節妻子瘋狂消費,導致婚姻危機」,「一女子光混節狂拍一萬多元,用光全部積蓄」。節後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案例似乎有點極端,但也證明了,
在全民消費的激勵之下,很多人在光棍節當日的消費是超出了自己的預算約束的。
原理二: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定理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將使其需求量增加。
需求價格彈性則是衡量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那麼這種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彈性的。
11日當天,很多網店的商品折扣低至五折、三折甚至一折,我們也許會感到疑惑:他們真的能賺錢嗎?還是不惜虧本也要隨促銷的大流?當運用需求價格彈性這一工具來進行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場促銷大戰中,大部分賣家的收益是遠遠超過他們平日里的收益的。
我們很容易就能推知,不同於大米、食鹽這些缺乏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裝首飾等的需求量往往極易受到價格的影響。當價格變動時,這類商品的需求量變動的比例將大於價格變動的比例,即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而針對這些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採取適度的降價手段將有利於提升銷量,增加收益。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衣服、飾品、化妝品、傢具等購買決策易受價格影響的商品,也正是「雙十一」當天折扣最凶的商品。
總結
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看似難以理解、琢磨不透,但運用經濟學的原理便能很輕松地得到解釋。
就如這次電商們所創造的網路購物奇跡,深刻地體現了經濟學中的激勵理論和需求價格彈性理論,而反過來說,這些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也為電商們此次營銷策略的成功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❻ 2010年到2016年的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呈現什麼變化
2010到2016天貓雙十一的銷售額呈直線上升的趨勢,可見電商在現在的一個趨勢已經勢不可擋了,看下面的圖,你就知道了。
❼ 如何看待雙11文化現象
「雙十一」數百億的成交額再次驗證了互聯網改變世界的預言。但跟風式的突擊消費與成熟、理性的大消費市場建設目標距離還不小,而且沖動之下,不少人也落入了「敗金」的陷阱。「雙十一」其實不過是商家「有需求要消費,沒需求創造需求也要消費」的營銷手段,亦是一種假借節日之名憑空製造銷售噱頭的策略。商家無限放大了民眾的消費需求,提供種種看似超值的消費便利,從而達到瘋狂地利潤攫取。
❽ 一篇關於雙11現象的演講
老師、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一個既新鮮又熟悉的話題,那就;那麼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由怨氣發展到狂歡的神奇;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光棍節」這個;那麼淘寶的光棍節從2009發展到現在已經六歲了,;當然了在開啟了「雙十一」盛世的同時也開啟了電商的;當然了,在剁手由電影特效鏡頭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下今年雙十一的那些數字
那麼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由怨氣發展到狂歡的神奇節日是怎麼來的。1993年,南京大學「名草無主」寢室在每晚慣例的卧談中創想出了以即將到來的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來組織活動,從此,光棍節逐漸發展成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學里的一種校園趣味文化,隨著學生畢業進入社會,這種文化也由此慢慢流行起來。現在隨著成年單身男女群體的龐大,以及群體活動和網路媒體的傳播,光棍節在社會流行開來。如今, 11月11日已成為社會中廣大」單身貴族」的節日。
然而就在6年前,可能誰也沒有想到,「光棍節」這個趣味節日會有如此巨大的生產力。那時候,天貓還叫「淘寶商城」,京東還沒崛起,蘇寧和國美還專注於傳統渠道,和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戰鬥力滿格的光棍「剁手族」不同,那時候我們的許多前輩還只是一個安靜的小光棍。到了2009年中下旬,淘寶商城為了做大自己的品牌,策劃了一個嘉年華式的網上購物節,時間決定選在十一黃金周和聖誕促銷季中間,但11月沒有節日,只有被網友戲稱為 「光棍節」的11.11。所以淘寶為了挖掘顧客戶人群,決定以此為噱頭,這才再創造了一個「光棍兒沒事干就多買東西」的節日。
那麼淘寶的光棍節從2009發展到現在已經六歲了,讓我們看看經過六年的發展,雙十一取得了哪些讓人驚嘆的成就
當然了在開啟了「雙十一」盛世的同時也開啟了電商的瘋狂「造節」狂歡:如今的購物節早已不再孤單,除了雙十一外,還有「雙十二」購物狂歡節、「京東618」、「蘇寧818全民瘋搶」、「唯品會撒嬌節」??再加上傳統的情人節、感恩節、聖誕節,全年的網上購物景象一派生機勃勃。 人們有了各種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和源源不斷的消費沖動。
當然了,在剁手由電影特效鏡頭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網購正逐漸演變成為新的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一環。購物節的日益增多,反應了國人的消費能力的增強和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日益成熟。雙十一之後,不單單是傳統節日,網路節日,趣味節日,甚至是數字稍稍吉利點的日期都成為了網路賣家、平台供應商、物流企業的必爭之地。
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下今年雙十一的那些數據
(見圖表)
這些瘋狂上漲的營業額背後是數以萬計的「剁手黨」們的默默 「奉獻」,朋友們,你們是這912.17億分之一嗎,如果是,我想問一句,你的雙手實現了你的夢想嗎。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剁手黨們的相關數據分析
通過這些數據,從宏觀角度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特點:
1、從「小眾」到「大眾」。從「雙11」的狂歡到平時網購業務的不斷擴大,已經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新的消費習慣和觀念,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大量的中老年人也在逐步加入到網購和互聯網消費的行列;也不再是城市人的「專利」,大量的農村人也開始學會利用網路來選購自己喜歡的商品。
2、從「不接受」到「接受」。與歐美等國家相比,中國人長期養成的習慣,則是儲蓄,亦即把錢存放在銀行,一點點地進行積累,待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再用於購買住房、傢具等「大件」商品,並做好防老、防病、防讀書等的准備。
3、從「線下」到「線下+線上」(互聯網+)。以「雙11」購物狂歡為核心的互聯網+消費,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中國的消費潛力還是很大的,只是沒有找到打開消費通道的
鑰匙。而互聯網+消費,則極有可能是讓中國人改變消費習慣、轉變消費觀念的一個極為有效的手段。
然而大家也看到,無論從年齡跨度,學歷佔比還是消費心態上來看,其實那些默默奉獻地剁手黨們很大一部分就隱藏我們當中,一個沒有收入的人群,卻充當了消費的絕對主力,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省我們自身的消費觀?古人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中的許多人真的是因為單身才參加購物狂歡嗎?真的是為了排除寂寞才不得已選擇購物嗎?我們一方面抨擊那些富豪們奢侈浪費的行為,一方面卻盡情享受著大大脫離自身水平的瘋狂消費,攢幾個月的生活費就為買一台手機,降低半個月的飲食標准就為穿一件名牌的服裝,這么做真的合適嗎?供我們讀書的父母他們能夠擁有這樣的待遇嗎?,都說90後是富有個性和創造力的一代,如果我們把經歷都放在了攀比的物質追求上,盲目追隨著那些被熱捧的名牌,各類消費產品,我們怎麼有時間和精力活出自己的個性,怎麼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我們都肩負著父母的期望,不要求為家族揚名立萬,也不能成為家族的吊車尾,成為別人瞧不起的啃老族,以後父母的雙手年邁的無法再抬起來工作的時候,我們能給他們留下什麼?能給我們自己留下什麼?我們都曾經懷揣自強的夢想,為什麼到了真正需要堅定立場,展現魄力的時候那麼多人又都選擇臨陣退縮?
所以請不要再以安撫自我為借口,當我們在網路商城中縱情購物時我們的父母他們可能還在狹窄的辦公室里熬夜加班,可能還在菜場為廉價的商品討價還價,還可能在和難纏的客戶們唇槍舌戰。在確認那多如牛毛的網上消費清單時,多想想他們辛苦賺來的錢更希望我們拿來干什麼。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夠在以後形形色色的各類網上「雙十一」中保持住自己的那顆理智的心,不要讓那滿滿的購物車中,只有父母的苟且,和你拿來炫耀的所謂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