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貝多分
你好,本平台是為在校大學生及上班族提供3C電子產品分期購買服務的在線網站,具有提供的服務點廣、手續簡易、分期靈活等特點。希望能惠及和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高校學子和上班族人士,並提倡消費者適度理性消費、健康誠信消費!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B. 請問易企秀「我的推廣」里,顯示的「展示次數」和「移動端訪問量」分別代表什麼
易企秀「我的推廣」里,顯示的「展示次數」和「移動端訪問量」分別代表的意思是:
展示次數:易企秀廣告出現在瀏覽用戶面前的次數,也叫展現量。
移動端訪問量:指的是通過手機點擊過來,進入易企秀廣告裡面看一人數。一個人代表一個訪客。一個手機,短時間只能產生一個訪客。
C. 易企秀、JIBUU幾步、MAKA、兔展這4個可以製作H5的工具區別在哪
表示這幾個工具都有用到過,那就認真一點談談我的使用感受吧:
其中,VIP付費賬號性價比最高的是JIBUU幾步和兔展;模板數量最多是易企秀;設計感最強的是Maka;綜合能力最突出的是幾步。
D. 哪位給推薦幾本關於營銷,金融之類的書!拜託!
路透金融培訓系列(The Reuters Financial Training Series),由路透集團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商品、能源和交通運輸市場導論》 英文版簡介:An Introction to The Commodities, Energy & Transport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1 edition (April 14, 2000) ISBN: 0471831506 《外匯與貨幣市場導論》 英文版簡介:An Introction to Foreign Exchange & Mone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June 25, 1999) ISBN: 047183128X 《金融衍生工具導論》 英文版簡介:Introction to Derivative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April 16, 1999) ISBN: 047183176X 《債券市場導論》 英文版簡介:An Introction to Bond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March 3, 2000) ISBN: 0471831743 《股票市場導論》 英文版簡介:An Introction to Equity Market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July 30, 1999) ISBN: 0471831719 《技術分析導論》 英文版簡介:Introction to Technical Analysis 出版商:John Wiley & Sons (March 19, 1999) ISBN: 0471831271 推薦理由:路透集團(REUTERS PLC)編撰的這套「路透金融培訓系列」叢書由6本組成,涉及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產品、外匯與貨幣、商品與能源等諸多領域,對這些市場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為什麼如此運作都給出了清晰的描述,同時也解釋了有關行業術語。讀者學完此書後應該有能力對外匯與貨幣市場上的各種工具進行考察,特別是那些加以定義方能使各種工具有價值的參數和一些基本評估技巧。 相對於其他金融入門書籍來說,「路透金融培訓系列」具有以下特色:包括專業術語解釋、介紹理論背景、附有說明的圖表樣例(從中可得知如何解讀每個圖表)、每章結尾有總結與復習(重述要點與定義)及提供小測驗的問題與答案(可以強化學習)等。該系列書籍還列有其他相關書籍名稱、文章以及互聯網的參考資料,有助於讀者加深對金融市場的綜合理解,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同時,該叢書得到威利—路透金融培訓中心網站的協助支持:定期更新,提供直接從路透終端機上接過來的屏幕圖,各類專業考試的信息,與各金融機構網站的連接等許多內容。 「路透金融培訓系列」特別適用於初級交易員、投資者以及金融機構中搜尋導論性教科書的培訓者,對於有志於從事金融業的高等院校和商學院學生也大有裨益。 值得一提的是,該叢書由國內經濟出版界聲譽卓著的梁晶工作室策劃引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劉振亞教授牽頭的翻譯團隊的譯校質量也很過關,使「路透金融培訓系列」在同類書中出類拔萃。 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進一步購買2005年6月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英漢路透金融詞典》。該書從路透在全球198家分支機構的財經記者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中提煉而成,附有關鍵術語的網址及內地、香港和台灣地區的詞彙譯法對照,實用性強。 教材類 《金融體系中的投資銀行》 (金泉文庫—當代金融名著譯叢) 查里斯-R-吉斯特(Charles Geisst)著,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英文版簡介:Investment Banking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出版商:Prentice Hall; 1 edition (August 18, 1994) ISBN: 0023414316 推薦理由:本書是國內第一部介紹現代投資銀行業務的專門譯著,全面回顧了投資銀行業的歷史,涵蓋證券承銷、金融工程、並購顧問、零售經紀等具體業務,並展望了投資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由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貝多廣先生撰寫的序言也很精彩—貝多廣兼有長期理論研究和中外著名投資銀行的實務運作經驗,他的評論見解自然不容錯過。 《資本市場:機構與工具》(第3版) 弗蘭克 J. 法博齊(Frank J. Fabozzi)、弗朗哥-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英文版簡介:Capit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出版商:Prentice Hall; 3 edition (June 15, 2002) ISBN: 013067334X 推薦理由:本書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弗蘭克 J. 法博齊和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和經濟學教授莫迪利亞尼合著的代表作,全面涵蓋了金融市場的知識點,主要論述了美國市場的運作規則。 《金融工程學(修訂版)》 (金泉文庫—當代金融名著譯叢) 洛倫茲-格利茨著(Lawrence Galitz),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英文版簡介:Financial Engineer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Financial Risk 出版商:McGraw-Hill; 1 edition (February 1, 1995) ISBN: 078630362X 推薦理由:本書詳細介紹了各類金融工具,並描述了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場及其定價原理。書中對這些金融工具的運用都輔以大量的實例,所推薦的管理策略和技術都得到了最近的歷史數據的檢驗。
E. 科學家的小故事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F. 五年級下冊語文貝多分出現在那篇課文
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課吧,這篇課文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的。課文語言優美流暢,學生朗讀起來琅琅上口,內容積極健康,學生易於掌握,教學氣氛會很活躍的。(附教案。)25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目標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天性、宇宙、真切、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3.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教學准備學生搜集有關德國的民情風俗教學時間兩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談話導入上學期,我們學習了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其中那棵大樹還記得是誰嗎?對,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季羨林爺爺。今天,我們要同季爺爺一起去德國,去看看德國的花。(學生齊讀課題)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1.自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順、流利。2.出示生字,生齊讀,指名讀,師注意糾正字音:注意「莞」是個多音字,本課中讀wǎn,表示地名時讀「guǎn」,如,廣東省的「東莞」;「奼」(chà)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3.生指出書寫上的疑難字,指導書寫生字:暇:與「瑕」區分記憶,偏旁表義錦:與「綿」區分記憶。嫣:右部的上下結構分配要合理。(師可范寫)4.生寫生字,師巡視。5.投影儀展示書寫,師生評議。6.結合預習情況,理解文中疑難詞語:房東: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對「房客」而言)。莞爾一笑:形容微笑的樣子(多指女性)。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奼紫嫣紅:嫣:嬌艷。形容各種好看的花嬌艷絢麗。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在初讀課題的時候,同學們會產生怎樣的疑問?(誰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為什麼要給別人看?)2.默讀課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3.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第二課時一、談話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學生齊讀課題)二、學文1.在初讀了課文後,說說你對課題的理解。(根據學生的體會,以學定教確定教學的順序)2.生:我明白了德國人把自己養的花給別人看。引導學生找到相應的語句「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談談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樑」只是一些枝乾和葉子,並不美觀,而花最美麗的部分──花朵自己卻不能完全欣賞到,那自己豈不是得不償失嗎?可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討論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給別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美的花)3.讓我們走出房屋,來到街道欣賞美麗的花朵吧!請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大家邊聽邊想像,然後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教師在輕柔的音樂聲中朗讀)生:我彷彿看到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鮮花怒放,紅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美麗極了。生:我彷彿看到在這些奇特房子的窗檯上的花連成一串,匯成了一條條花的綵帶。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種美的享受,真香真美。師:談得真好,想像豐富,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請接著說……生:我彷彿看到主人們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陽台,換上一盆盆正在開放的鮮花。生:我彷彿看到各種鮮花爭奇斗艷,吸引來了大批的蝴蝶,圍繞著各家各戶的窗檯翩翩起舞。主人聞著花香,欣賞著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時駐足觀賞,真是「人在街頭逛,似在花海中。」生:……師:是的,通過想像,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了這奇麗的景色。讓我們看看課文中的插圖,再通過我們有感情的朗讀把這奇麗的景色表現出來吧。(有條件可觀看德國街道的圖片,感受這奇麗的景色)隨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配樂指名讀、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然後讓全班看插圖,能背則背,不能背則讀;接著抄寫本段中自己喜歡的語句)。4.現在,你還會不會為你剛才在屋內沒有看到自己種的美麗的花兒而後悔呢?(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麗的花奉獻給大家,才能欣賞到如此美麗、奇特的風景。)5.隨機出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1)聯系課文內容談談你的體會。(每個人都把自己種的花兒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於自己的、更美麗的花。)(2)學生聯系實際舉例說明。(如:學生輪流值日打掃教室衛生,每人帶課外書到班上建立圖書角等等,都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3)再讀讀這句話,談談你明白了什麼。(「我為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會責任感,要用實際行動為大眾著想,為社會盡到自己的義務。如果大家都這么想這么做就必然會換來「人人為我」的結果。雖然「人人為我」放在前面,但實際上「我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為人人」盡到責任和義務,才會實現「人人為我」的美好願望。)6.學到這里,你覺得德國或德國人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街道景色奇麗;德國人懂得為他人無私付出。)7.季羨林再次來到德國,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談談你的理解。(德國沿街的奇麗風景沒有改變,依然是「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同時,也許作者言下之意還在贊揚德國人民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好境界。這種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賞的,也是更「美麗」的。)
G. 作曲家莫扎特和貝多分的創作風格的異同從社會背景、歷史背景、人生經歷等方面
莫扎特
藝術生涯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
據說在他還不會寫字的時候便已會作曲了。
(1762~1773)1762年,6歲的莫扎特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獲得成功。
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們先後到德國、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作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獲成功。這些旅行演出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義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又結識了作曲家J.C.巴赫G.B.馬蒂尼、G.B.薩馬蒂尼等,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使他以後能夠成為他那個時代在創作上風格最為廣泛的一位作曲家。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倫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長笛)的奏鳴曲,寫作了3首交響曲和歌劇《虛偽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娜》(1768)、《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1770)、《盧齊奧·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已經顯示莫扎特創作體裁的廣泛性和他對歌劇創作的興趣。
成熟時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與文化的學習,同時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與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劇《假園丁》(1775)和《牧人王》(1775)。
這時已經成人的莫扎特,對自己卑微的奴僕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斗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位,以便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進一步加深了對不平等制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並接觸到當時歐洲重要的曼海姆樂派,聽到第一流管弦樂隊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於母親病逝,加上未能謀到職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薩爾茨堡。
這一時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創作了2首長笛協奏曲1首雙簧管協奏曲、7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3首鋼琴奏鳴曲,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樂派的影響。在巴黎,他還寫了《巴黎》交響曲、交響協奏曲、管弦樂序曲、長笛和豎琴協奏曲、長笛弦樂四重奏、4首鋼琴變奏曲、4首鋼琴奏鳴曲等。第2次途經曼海姆時,寫了一些宗教音樂3部交響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小夜曲、嬉遊曲、兩架鋼琴的協奏曲、3首風琴協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劇《伊多梅紐》的創作。
這一時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要素,如奏鳴曲式第1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1主題相對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於呈示部的處理,在第1、2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使古典奏鳴曲式進一步形成。
維也納時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無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但是以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維也納的10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徵得父親的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康施坦絲·韋伯結了婚。莫扎特和當時正在維也納的J海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曲創作的經驗,並寫了6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參加了「共濟會」(也叫兄弟會,是拿破倫在埃及創建的,宣言自由平等,兄弟之愛),是維也納第八支部的成員。他熱心地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復,莫扎特有了從事歌劇創作的機會。他寫了一部滑稽戲《劇院經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禮》,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唐璜》完成並得到演出。 在維也納,莫扎特發現了J.S.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復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起了重要影響。
1789年4月,貧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學生卡爾·利希諾夫斯基公爵帶領,到柏林,德累斯頓,萊比錫等地演出。雖然轟動一時,卻未能解脫他的經濟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繼任皇帝利奧波德二世請求接任宮廷樂長L.霍夫曼的職位,得到同意,但未實現。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並在重病中寫作大型宗教音樂作品《安魂曲》,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葬在維也納貧民公墓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
莫扎特生平
1765年7月,英國倫敦一家報紙刊登了這樣一條音樂會預告: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是能使全歐乃至全人類感到自豪的神童。8歲的少年使音樂家和有識之士驚嘆不已。他的羽管鍵琴演奏、視奏能力及運用各種樂器的即興表演和作曲,都使人嘆為觀止。這位天才兒童的父親,根據紳士淑女懇切的要求,決定延長滯留時間。為此,各位有了欣賞這位小作曲家和他姐姐演奏的機會……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原籍德國,曾先後生有7個孩子,不過,其中5個都過早地夭折,頑強地活下來並長大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兒子沃爾夫岡和他的姐姐安娜。
列奧波爾德是一位頗受人們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扎特非凡的音樂天賦很早就已引起他的欣喜與關注。有一次,他與一位朋友一起回到自己家中,看到4歲的兒子正聚精會神地趴在五線譜紙上寫東西。父親問他在干什麼?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作曲。」孩子的舉止使兩位大人相覷見笑,面對著紙上歪七扭八的音符,他們以為這不過是小孩的胡鬧。然而,當細心的父親將兒子的作品認真地看了幾眼之後,忽然興奮地眼噙淚花對客人喊道:「親愛的,你快來看!這上面寫的是多麼正確而有意義啊!」天才已經開始了他的創造生涯!
在歐洲音樂史的源遠長河中,自幼便顯示出音樂才幹者並不罕見。可像莫扎特那樣早熟的奇才,能在那樣小的年齡便被公認為「神童」的音樂家,確是再難找尋。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准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
為使小莫扎特能迅速成長,列奧波爾德竭盡心血,精心栽培。對兒子的學習與訓練是極為嚴格的,除了復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有拉丁文、法文、義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歷安等等。
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扎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
在鮮花、掌聲和歡呼的背後,是艱苦的勞動、苛刻的條件和可怕的考驗。為了金錢與榮譽,列奧波爾德要求小莫扎特無論旅途多麼勞累,要隨時都可以當眾演。為了宣揚兒子的天才,他讓孩子必須滿足聽從突如奇來、異想天開的種種刁難性提議。如:當場視奏從未接觸過的技巧艱深的樂曲;按照聽眾臨時設想的幾個低音即興作曲,並根據指定的調性當即演奏用多條手帕將鍵盤全部蒙住而不影響彈琴;在一場音樂會上從頭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並且,這樣的演出幾乎每每長達四五個小時之久。
1772年,16歲的莫扎特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
盡管莫扎特乃曠世奇才,盡管他享有極大的榮譽,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僕,並且是一個很糟糕的奴僕。因為他擁有榮譽。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輩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辱罵,甚至嚴厲的懲罰。然而,莫扎特畢竟不是海頓,他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和獨立不羈的果敢精神。為擺脫大主教的侮辱與控制,他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像的。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飢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寫作之輕松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在莫扎特身上,處處都體現出典型的藝術家天性。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充滿詩意、富於感情的人。他認為窮人最講信義,「世界上只有窮人才是最好、最真實的朋友,有錢人完全不什麼叫友誼」。他天真、單純,總是興高采烈。他易受感動,愛掉眼淚,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樣充滿了好奇,似乎永遠長不大。
莫扎特摯愛自己的親人,每當他談起父母、妻子時,臉上都不由閃現出幸福的光彩,語調也格外恬美。在神聖的婚禮儀式上,他和妻子雙雙落下激動的熱淚。大家深受感染,都跟著一起哭了。由於他沒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采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婚後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應接不暇,永無休止。盡管如此,日子還是過得相當窘迫。有一年冬天的一人傍晚,朋友們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夫妻倆在屋裡愉快的地翩翩起舞,紛紛贊嘆不已。待到進屋後才弄明白,他們因無錢買煤,不得不利用跳舞來取暖,以此熬過寒冷的冬季。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況愈下,身體也越來越糟,他不得不經常向朋友們求援。當他最後一部傑出的歌劇《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場公演時(1791年9月30日),他已痼疾纏身。
有一天,一位神情冰冷、身著黑衣的陌生人前來拜,他請大師為他寫一首《安魂曲》。陌生人走後,身心交瘁的莫扎特含著眼淚對妻子說,這部作將為他自己而寫。「他帶著一種狂熱的拚死勁兒開始寫最後一部作品——《安魂曲》,……莫扎特處於過度勞累的狀態中,他擺脫不了這部『為死亡而作的彌撒曲』是為他自己而作的這樣一種念頭,他認為自己不能活著完成它了,他鞭策自己來寫這部充滿死亡景象的傑作,開始了與時間進行的悲劇性競賽。」一個永遠的憒憾是,這場競賽的勝利者是死神,《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莫扎特再也握不住手中的筆……,這部傳世之作的最終完成者,是他的得意門生修斯梅爾。
《魔笛》上演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扎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後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語地想像著《魔笛》的演郵:第I幕現在結束了……現在開始夜後的詠嘆調……凌晨1點,他悄悄地閉上了雙目。此時,豪華的威登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
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只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里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康斯坦采當時重病卧床,沒能到場。當她數日後前往墳地時,已無法找到准確的墓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
比起長壽而在晚成的海頓來,莫扎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里,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扎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復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朴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歷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貝多芬生平介紹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晚年失聰,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第一交響曲」、「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庄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編輯本段]創作生涯
他的祖父原是荷蘭籍,移居德國後,曾任當地宮廷樂長。 父親是個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生長的年代,正是約瑟夫二世實行"開明專制"的時期,波恩的統治者也實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當時德國啟蒙運動的中心地之一。
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但是,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親敗壞了家業,他企圖把四歲的貝多芬變成搖錢樹,
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也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強迫孩子練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後把孩子從熟睡中拖起來拉琴,不滿八歲的貝多芬被強迫在寇恩的聽眾面前表演、賣藝,十一歲的貝多芬就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使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同時也就養成了他堅毅倔強的性格。
從1781年起,貝多芬在劇院工作的同時,跟樂隊指揮奈弗學 習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和作曲法。
奈弗是位很有修養、傾向 於啟蒙運動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對發展德國的民族歌劇、清唱劇都曾有過貢獻。
貝多芬通過向這位老師學習,認識到學習德國 民族音樂傳統的重要,並在奈弗的引導下也接受了啟蒙運動的影 響,
對德國當時的進步文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
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像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里,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里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系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像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范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H. 貝多分和莫扎特哪個更偉大
其實是看自己的喜好決定的
我個人喜歡貝多芬
他們都是超級大師
跟本沒有衡量的標准。
我們誰能夠評判他們那個比較偉大…
I. 誰有《巨人三傳》(《名人傳》)的人物形象分析
只能作為參考,關鍵要有自己的感受。
(一)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里,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