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農業生產市場調查

農業生產市場調查

發布時間:2021-04-17 23:35:30

㈠ 怎麼製作農業市場調查報告

確定是什麼農產品之後,才可著手編制調查報告,如果你有足夠多的市場信息可以自己編寫,如果沒有,還是找調研機構寫吧

㈡ 農業市場調研

農業市場調研
的問題,你可以
直接上網查一下

㈢ 有誰能幫助寫一篇關於農業生產的調查報告(謝謝了)

以下只是樣本

我縣訂單農業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農業經過若干年的漸進改革和發展,市場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就糧食而言,糧改的推行,打破了長期以來糧食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運行模式,開始了市場化運作。國有糧食企業推向市場第一線,企業為了生存,確保糧食安全和掌握一定糧源的需要,預先要確定收購計劃;而農民(生產者)一方,受近幾年農業生產全面豐收農產品賣難的影響,為使產品不致於積壓,預先必須尋找賣主,這樣,農民與企業間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訂單農業應運而生。

一、訂單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訂單農業作為一種市場導向型的生產經營模式,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促進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我縣訂單農業雖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較快,效果明顯,前景看好。就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訂單農業的品種數量在增加。已經由少數經濟作物、雜交稻制種擴展到水稻、蔬菜、特產、畜牧、水產等大宗農產品,由種植業延伸到部分養殖業、加工業。由2-3個品種增加到今年的20多個品種。上半年我縣共簽訂訂單260份,合同總額達3000多萬元。

二是訂單農業的區域范圍在擴展。目前訂單農業已從嶺頭、岩頭等個別鄉鎮擴展到烏牛、昆陽、徐嶴、西源、岩坦、甌北等20餘個鄉鎮,發展迅速。訂單農業商不僅有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而且有縣外的龍頭企業,甚至還有市外、省外的龍頭企業。本縣的農業龍頭企業如烏牛思源、甌北嘉豐、利多康、昆陽、縣糧食收儲、楠江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縣外的龍頭企業如快鹿集團、美福食品、市食品公司、市糧食收儲等公司;市外的農業龍頭企業如杭州商會;省外的如山東人秦德忠在縣良種場發展大蔥與香蔥等。

三是訂單農業向優質和特色方向發展。農產品的質量是訂單農業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要發展訂單農業必須要有一定的農產品數量和具有較好的品質。量大質優的農產品更易獲得訂單,如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茗嶴鄉建立1200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要求按照無公害生產標准進行種植,予以高價收購;烏牛鎮的優質米按質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為確保訂單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農業部門對訂單農業的品種選擇、栽培、收購實行全程技術指導。

四是訂單合同形式的多樣化。一是與農戶直接簽訂。如縣糧食收儲公司與202戶種糧大戶簽訂了430萬斤早稻收購合同;市食品公司與養殖大戶簽訂生豬收購合同。二是通過中介組織(企業)簽訂。就是農業龍頭企業先與鄉鎮政府或農業部門或中介組織簽訂合同,再由中介組織與農戶簽訂訂單。如快鹿集團與岩坦鎮簽訂了650畝綠色食品的生產合同,與西源鄉簽訂150畝南瓜生產合同;美福食品公司與茗嶴鄉簽訂了田魚30噸,四季豆400噸,刀豆200噸,蘿卜1000噸,蒲瓜300噸,秋豇豆200噸的合同;溫州亮妹食品有限公司與岩坦鎮簽訂100畝的甜玉米產銷合同等。三是農業企業直接投資農業開發,建立自己的基地。如縣利多康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大洋山建立了野菜生產基地,美福食品有限公司在橋頭租地開發等。

二、訂單農業的作用與效果

訂單農業實現了生產要素與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給現階段農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對於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效益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有利於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增加農民收入。當前農民增收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千家萬戶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銷路難尋找,質量難提高,規模難擴大。訂單農業使農民生產有了目標,銷售有了渠道,收入有了預期,解決了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如利多康食品有限公司與上塘鎮栗一村簽訂了100畝的菜心生產合同,合同規定每公斤0.7元為保護價,其中一菜農的0.3畝地收入達400元。農民有了「訂單」以後,可大量消化農產品原料,由直接上市轉向加工增值後上市,緩減了市場壓力,降低了農業風險,確保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如2000年,岩頭鎮壟翔、陳家坪、潘家洋、下日川等村的農民首次與溫州快鹿集團簽訂150畝大蔥、南瓜的產銷合同,合同規定南瓜每公斤1.40元、大蔥每公斤1元作為保護價。然而,在收成時,南瓜的市場價為每公斤0.8元,大蔥每公斤為1.40元,由於已經簽訂了合同,「快鹿」只好以每公斤1.40元的價格收購南瓜,大蔥以每公斤1元收購,這使當地農民得益匪淺,僅此項就為農民增收50萬元。

(二)有利於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訂單農業的實踐表明,抓住農業合同這只「有形的手」,就能較好地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就能促進農業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一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市場引導,促進品種調對。通過合同「訂單」的形式,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賣難問題,而且可以解決農民普遍不知道種什麼的問題,使他們種得放心,賣得稱心。如今年初,當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政策出台後,好多種田大戶對糧食市場走勢感到心中無數,對種植布局難以安排。正當農民憂心忡忡之時,永嘉縣思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根據市場信息,率先提出每百斤稻穀以不低於70元的保護價收購,給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二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促進品質調優。訂單農業對農產品質量、規格提出了具體標准,必然要對相關的種苗、技術等提出相應的要求。這是農業龍頭企業獲得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保證,也是農民實現預期收益的關鍵。龍頭企業認真實施優質優價政策開展種苗技術服務;農民積極採用優新品種、應用先進技術,從而提高了優質品種的覆蓋率和先進技術的到位率。如市糧食收儲公司為了發展「協優9308」和「Ⅱ162」等優質米,制定了優價收購政策,與昆陽鄉簽訂了2000畝的生產合同。三是對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升級功能,促進產業調強。訂單農業能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和運銷業發展,促進產加銷有機結合,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農村產業結構重組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有利於發展原料生產基地,實現企業增利。訂單農業使企業有穩定的原料來源。當前雖然農產品總體上供大於求,但是生產的波動性也很大,如果加工原料完全依賴市場,原料難以保證,容易出現「吃不飽」甚至「無米下鍋」的問題。如今年早稻穀收購,若無訂單,儲備糧就很難收足。大宗產品如此,新特優產品更需要以訂單形式落實。實施訂單農業,還會因價格的明示作用,帶動周邊其他農戶跟著生產,起到原料基地建設「放大」的效應。訂單農業使企業原料質量有可靠的保證。原料的質量是產品質量的基礎。原料的質量又取決於自然條件、品質和栽培管理技術。各地生產條件不同,技術管理水平不同,產品的質量差別很大,如果從市場上收購農產品原料,質量很難保證。通過訂單農業,建立農產品基地,就可以按照訂單要求,組織標准化生產,確保農產品原料質量。同時訂單農業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建立長期的合同合作關系,各方面都會不斷增加對基地建設資金、技術、物質的投入,促進科技水平和能力不斷提高。

三、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訂單農業的發展使我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新轉變,但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訂單合同的簽訂、運作、監管尚不規范。從訂單文本看,規范性合同少,意向性協議多,存在著內容不全面,格式不規范,標的不具體,責權不明確等問題,可操作性不強,有的甚至是口頭協議而無書面合同,給合同履行帶來難度。從訂單運作看,有的是企業與鄉鎮政府簽訂協議;有的是通過政府撮合,農民與企業簽訂協議;有的是重復簽訂,「一女嫁二郎」。從訂單監管看,缺乏明確的監管機構和仲裁機構,違約行為得不到迅速公正的處理。主要原因是訂單農業剛剛起步,訂單經驗和技術不足,需要一段時間摸索;企業特別是農戶都有一種包贏不輸的思想,不願意把合同條款定細,以便在違約時免去責任。

二是訂單雙方的法律意識不強。從農戶一方看,主要在訂單合同簽訂以後,當農產品市場形勢趨好,其價格走勢明顯高於訂單時,一些農戶為追求眼前利益,常棄訂單於不顧,把農產品私下賣給其他客商或自行銷售;從客戶一方來看,約定的農產品市場滯銷,價格走低,就一走了之,把損失加到了農民的頭上。出現違約是雙方法律意識淡薄,沒有認識履約的嚴肅性,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合作的打算。有的訂單雖然通過政府、農業部門與農戶簽訂的,但一旦一方違約,後續工作難以處理。

三是利益機制沒有真正形成。據調查,3/4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在發展訂單農業過程中,還是單純的買賣關系,保護收購和實行「二次追利」的不普遍,企業和農戶還沒有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訂單顯得比較鬆散。另外大多數訂單是短期訂單,一年一訂或一季一訂,質量、品質價格等變動較大,使農戶在生產上無所適從,容易導致農業結構的多變和反復,不利於形成區域化的農業生產格局。

四是缺乏相應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訂單農業數量偏少。我縣訂單農業起步遲,政府、部門、農戶對訂單的認識不夠,宣傳和培育力度不夠。同時我縣農業的生產規模偏小,規模化、基地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訂單農業的發展。

四、發展訂單農業的對策

發展訂單農業,對於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解決當前農產品「賣難」等突出問題,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針對上述訂單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著重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發展符合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是農戶獲得訂單的前提條件,質量是訂單農業發展的生命,數量是訂單農業的基礎。所以發展訂單農業始終注重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數量,要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來調整耕作制度和優化品種結構,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大力發展名特優新品種。在發展訂單農業中緊緊依靠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通過加強種子工程建設,加快名特優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運用先進實用技術,從各個環節保證農產品的品質;通過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不斷增強農民的質量意識。高的科技含量和一定的規模產量,使農戶多贏得訂單。

二要始終注重培育名牌,不斷開拓市場。牌子響,市場旺。在發展訂單農業時,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優勢,把實施名牌戰略作為效益農業增效的重點來抓。首先要確定品牌。目前著重抓「兩早」。一個是烏牛早名茶。以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吸引著各地茶商,成為眾茶商的搶手貨,並多次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省優質農產品金獎和市農業名牌產品。我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烏牛早茶之鄉」。全縣已有烏牛早茶園2.7萬畝,年產量約300噸,產值達7000萬元。另一個是早香柚。多次獲得全國農業博覽會金獎、品牌產品、柚類評比金獎。早幾年前,其品牌已名揚省內外。我縣的碧蓮、大若岩、岩頭等鄉鎮很多農民已把它作為脫貧致富的「搖錢樹」,開發基地的積極性很高。還要積極對楓林大棚蔬菜、東皋紅柿、荊洲板栗、茗嶴田魚、橙田楊梅等進行商標注冊。其次要通過參加國家、省、市舉辦的農產品博覽會、展示會以及優質農產品評比等活動,不斷提高其產品的知名度,促進了市場的開拓。並要對外舉辦名優產品展示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大力宣傳當地產品,通過網上宣傳、在大中城市設立辦事處等形式,通過名牌擴張來加快發展效益農業。

三要依法維護訂單的嚴肅性。訂單能否有效履行,是發展訂單農業的關鍵環節。只有訂單簽約雙方形成了責權利統一的制約機制,訂單才能有效履行。在發展訂單農業中,一方面把訂單農業納入法制化管理,維護訂單的嚴肅性,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建立各種互惠互利、相互制約的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相對穩定的農產品購銷關系,為訂單的有效履行創造條件。同時還要運用政策法規規范訂單農業,搞好引導、協調和監督工作,不斷完善訂單的簽訂和管理辦法,為當事人提供政策法規咨詢、合同糾紛處理等服務,切實保護當事人利益,防止毀約事件的發生。

四要大力培育發展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隊伍。中介服務組織和經紀人是訂單農業的直接參與者和推動者,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和農業發展特點,積極引導農戶通過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創辦經濟實體,連接生產、加工和銷售。按照「自主經營、自願聯合」的原則,組織互助合作的聯合組織,成立行業協會、經濟專業合作社,發揮他們在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產品銷售、提供生產服務中的作用,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圍繞當地的主導產品,組織農戶在搞好生產的同時,經過加工、自行銷售,減少農業內部利益的流失,增加農民收入。要進一步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鼓勵、組織更多的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專門參與產品的販銷,緩解農產品賣難的問題,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同時加強對經紀人素質的培養,採取多種形式培訓,提高營銷水平,增強文明經商,守法經營的意識,帶動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業經營水平和經濟效益。

五要建立保障機制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各種風險基金,如生豬生產調節基金和實行農業保險,確保農業生產穩定,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二是繼續加強對農業龍頭的支持和培育,尤其要大力發展加工企業和培育購銷大戶。在資金、信息、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發展效益農業多做實事。三是組建農業貸款擔保公司,縣財政注入一定的啟動資金,有關農業企業認購一定比例的股份,按股份制運作,解決農業龍頭企業貸款難問題。四是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為訂單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如協調農戶與企業之間的關系,規范雙方的經濟行為;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路,利用農業信息網、招商引資等,積極幫助農戶了解市場,開拓市場;與廠商、客戶建立廣泛的聯系,為農戶獲得訂單牽線搭橋等,促進了訂單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㈣ 農業綜合企業市場調查的內容有哪些

農業綜合企業市場調查的內容主要是包括農戶的需求以及包括勞動者的素質等各個方面。

㈤ 農業經營主體制定生產經營計劃為什麼要進行農產品市場調查

1、農產品溯源體系來的源建立為農產品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有利於提升人們對於食品安全的信任;
2、溯源系統對整個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產品信息進行跟蹤與追溯,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可以有效追蹤到食品的源頭,及時召回不合格產品,將損失降到最低;
3、農產品溯源系統的建立,有利於真正建立農產品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

㈥ 農業項目想做市場調研,從哪方面入手

農產品要調查清楚現在那種產品的需求大;哪種投入少等
弄產品你還要有相應的科技支持;考慮好客源等

㈦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

我國總體上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加速農業產業化與現代化進程,最終要依靠農業科技的進步與創新。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技術組裝集成、科技成果轉化及現代農業生產的示範載體,是我國新階段推進新的農業革命,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增長,截至2010年,我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已達4000多個,農業園區用地面積已經達到1180萬公頃左右。
但目前我國農業園區建設用地規模占農業用地總規模的比例還不到2%。作為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的載體,廣東、浙江等多數省市地區都已經出台了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的相關政策,根據規劃,「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增強農業創新能力,推進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現代農業園區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報告通過對大量一手市場調研數據的前瞻性分析,並根據對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軌跡及多年的實踐經驗,對現代農業園區未來的發展前景做出審慎分析與預測;是現代農業園區投資、開發及運營商准確了解行業當前最新發展動態,把握市場機會,做出正確經營決策和明確企業發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㈧ 關於農村的市場調查報告(2000字)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必須給農民生產生活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而農村社會化服務程度就是一根理性標尺。最近,做了個調查。調查情況真實地反映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服務狀況、農民的社會心態、服務業的變化,具有普遍性、時代性和針對性,農村社會化服務任重而道遠。 (一) 。 技術服務合力難成。一項技術可以致富一方百姓,農業科技應該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發生器」。接受農業技術,農民喜歡現場指導和發放技術資料的方式。在技術推廣上,不是農民不願接受,而是工作合力存在問題。農業大縣往往是財政窮縣,鄉鎮一級的農技、農機、畜牧水產等工作服務部門經費堪虞,在工資無法保障的情況下(2006年,鄉鎮農技站人平經費只有3700多元,「既無錢養兵,又無錢打仗」,基層推廣機構基本上處於「線斷、網破、人散」的一種狀態),技術服務日顯窘境,服務方式創新舉步維艱,社會化普及性服務無法開展,服務缺位與農民群眾的要求形成強烈反差,難以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建設新農村的客觀需要。科技含量低的農業生產必然導致農民從事種養業收入水平在一定時期內處在一個低水平狀態。人均年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的農戶,逼近溫飽線,都很渴望有優良種子、種苗和技術指導,幫助其盡快致富。 信息服務張力有限。農民對農業信息主要反映有不知道向誰打聽、信息不及時、信息不準確、信息量太少等問題,客觀地反映了農村社會信息的不通暢。農業信息應該是覆蓋在農村社會之中的一張大網,有自上而下的傳遞,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饋,良性互動才能形成社會層面的張力,為農業生產准確定位。泉湖鎮農民胡有樂認為,農業信息對農民來講,要靠農民主動去找,沒有專業的服務機構,有時打聽到的信息難以判斷,對自己的農業生產安排無法進行信息對接,農業生產品類與市場需求難以融合。 農資服務動力不足。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需要種子、種苗、農葯、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由於市場放開,經營自由度擴大,購買自主權分散,形成了多元化經營和不同層面需求的農資服務格局。在農資服務中,農民特別看重的是種子、種苗。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經營新的種子、種苗時,農民很希望看到示範樣板才有信心進行變換品種。在選購農資時,農民只能靠經驗辦事,不敢冒然一試,因為農資坑農、害農事件總是存在於農村社會的某個角落。經銷商由於利益驅動、同行業帶動、競爭性互動,經營農資只求賣出去,售後服務無從談起,沒有服務動力和積極性。特別是個體戶,一旦農資出現小問題,迴避矛盾,轉嫁責任。農民對農資的價格偏高和質量信用度有爭議,糧價漲,農資也漲,農民種養的純收益被農資流通環節剝離一部分。 (二) 現階段,農民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地改善,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將溫暖億萬農民。在問卷調查中,農村生活服務的重要性排序中,教育被擺在第一位,醫療衛生位居第二,而與其對應的滿意度,農民群眾卻很難認同,出現了重要的生活服務不滿意的現象,農村生活服務需要不斷充實和提高。 (三) 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情況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的晴雨表。對服務機構的調查,涵蓋了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方面,有經營性質,也有技術推廣性質,從調查情況看,農村服務業發展需要政府支持和市場規范。 發展不規范。農村服務業是一個弱勢行業,在培育過程中,各種問題和矛盾比較突出,造成行業運作不規范,給經營性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服務方式合拍。在農村社會化服務中,農民要求服務機構和人員上門服務。服務業競爭法則促進了服務方式轉變,為農村社會化服務提供了一條現實的有效途徑。 政府投入不足。搞好服務,經費是保障。無論在經營層面,還是在技術、公益性層面,政府都應為農村服務業的發展注入活力,投入必要的經費。在影響農村服務業發展的重要性排序中,政府的投入位居第二。對農村經營服務業,政府應制訂可操作性政策,改善農村金融信貸環境,加大投入;改善市場環境,不要只收費不規范化管理,各級政府應制訂一個長期的發展規劃,減少人為的隨意性,使農村服務業發展有章可循,有規可施。而現階段,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已成為農村服務業發展掣肘的一個關鍵因素。 (四) 農村社會化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是農民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生產關系,是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前,農村社會化服務網路還不健全,服務業發展還不規范,需要政府導向、政策導航、農民導演。 當好服務主角。政府的工作就是服務,農民的要求就是政府的工作責任,農村社會化服務需要政府統領和協調。政府服務農村社會,要一手抓技術性、公益性服務,一手抓經營性服務,使兩種服務互為融合、互為促進。在技術性、公益性服務層面上,鄉鎮一級的農技、教育、農機、醫療、畜牧水產等工作部門是主體,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保障工作經費,教育新一代,推廣新種苗、應用新技術、提供新信息,成為農村經濟發

閱讀全文

與農業生產市場調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題目答案 瀏覽:169
運營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902
寧波江北古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75
促銷活動方案2017 瀏覽:406
綜合體商業推廣方案 瀏覽:71
清明節活動策劃方案內容 瀏覽:527
耶魯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274
番茄todo市場營銷分析 瀏覽:580
胡桃里營銷方案 瀏覽:152
簡述網路營銷中微信營銷的特點 瀏覽:466
展會促銷推廣方案 瀏覽:862
公司員工福利方案策劃 瀏覽:283
4s店元旦暖場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60
甜品微信營銷策略 瀏覽:292
酒吧營銷經理微信名字 瀏覽:220
活動促銷贈品 瀏覽:587
汽車節日促銷方案 瀏覽:388
健康飲料營銷方案範本 瀏覽:793
市場營銷有哪些企業文化 瀏覽:853
少兒書畫大賽策劃方案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