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中國陶瓷市場定位

中國陶瓷市場定位

發布時間:2021-04-17 17:17:13

A.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1)中國陶瓷市場定位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B. 中國陶瓷的前途是什麼

前途光明的中國陶瓷
俱往矣,逝去的2002年帶給陶瓷界的慘痛教訓可謂深刻,比如說仍舊持續的陶瓷反傾銷,比如說雜七雜八眾多品牌的輪番更迭,比如說諸多名企加入到降價的洪流中……等等, 這些足夠令一些人士反思一生,懺悔一百年。
面對如此景況,便不等於中國陶瓷陷入死亡的困境,仍是有希望的,而且是前途光明--
負傷的勇士並沒停止前進的腳步
他們重整衣裝 披掛上陣
目光如電變得更加堅定
風雨中高昂起他們不屈的頭顱

可以用這四行詩來形容那些日以繼夜不斷勞碌奔波在陶瓷戰線上的勇士們,他們為陶瓷鞠躬盡瘁,為陶瓷苦與樂、鼓與呼。
前幾日,與業內一技術老總攀談,當談及佛山不少往日名企,正一步步走向衰退、倒閉、滅亡之路時,他不免有些痛心:「人才、管理、技術,或者說窯爐、壓機、化工以及原輔料佛山應有盡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種環境中如做不好,便是老闆們的失誤」。
一番話,頗讓人深思。企業一旦技術上、管理上成熟以後,便要看經營者的品位與觀念了。做得優秀者,深謀遠慮,運籌帷幄,企業管理井井有條,市場開拓勢如破竹。做得差者,目光短淺,因小失大,只看當日收入,不思明日存亡。
中國陶瓷發展到今天,可以說坎坎坷坷,極為辛苦。毋庸置疑,當今世界第一產陶大國的地位無可替代,而且創造了許多世界之最。談及它的歷史,更是聞名遐邇,其中所蘊藏的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過去、現在,雖不可同日而語,但畢竟有淵源可尋。現在是陶瓷大國而非強國,那麼,10年、20年、50年之後呢?誰也不能斷定中國陶瓷永也擺脫不了弱國的位置。
不妨靜下來分析一下,在原有的陶瓷板塊的基礎上,佛山陶瓷的西征東討北上的奮力外拓,河源、清遠陶瓷新銳區域的興起,西部陶瓷大開發的進一步深入,山東陶瓷的迅猛發展,業內集團企業的增多,出口形勢的扭轉,市場新元素的出現,國家有關政策的支持等等,都讓我們看見面前的萬縷曙光與強大希望。
中國人向來喜歡說「不以成敗論英雄」或者「只管耕耘,不問收獲」之類的話,如今,這些話似乎都發生了本質的轉變。英雄,還是要論,這就要看「英雄」是「短命三郎」還是「常勝將軍」,這之間彷彿有一種叫「堅持」或「進步」的東西給區別著、隔舍著。而耕耘之說,也是要盤算收成之事的,如若只管埋頭苦幹,不計前面危險,那準是莽漢似的傻子做法,這年頭,誰都指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因此說,對於有著光明前景的中國陶瓷,現在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為未來的遠大目標作著必要的准備與操練,隨時都可以奮身而起,隨時都可以長練當空舞,萬里奏凱歌,隨時都可以獲取勝利。因此說,2003年,奔赴勝利過程關鍵性的一環,幸福的小肥羊已向她睜開春光明媚的眼。

C. 陶瓷行業對於目前國內那座城市具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4月下旬佛山陶博會之行,讓筆者有機會走入陶瓷產業的核心區域,見證行業的發展,也探尋到行業前行的阻力。幾天的走訪下來筆者發現,陶瓷產業的設計力量已初具規模,但不少經營者表示,陶瓷行業設計水平仍有差距。 現狀一剽竊成風行業呼喚設計創新 在佛山這個陶瓷產業最集中的區域內,正上演著最白熱化的競爭大戲,這種慘烈的競爭逼迫行業中的每一個主角都去認真思考品牌發展的方向,強化並突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陶瓷行業准入門檻低、生產工藝、技術力量等要素又無太多差異,那些設計力量薄弱、甚至根本沒有設計團隊的企業憑借對流行產品的分析,可以將設計輕易地剽竊過來,這導致國內陶瓷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 現狀二創新意識有而美感不足 以拋光磚為例,大多數企業對產品的設計是很看重的,然而這些設計開發工作大都由企業的技術部門承擔,專業藝術設計的中高級研發人員則少之又少。一位陶博會參展企業代表表示,在大部分陶瓷企業的眼中,陶瓷產品的設計屬工藝技術范疇。而事實是,陶瓷產品工藝設計僅是藝術設計過程中的一部分。 除了產品設計不重視美感外,企業在展廳陳列上也缺乏傳達產品設計理念的能力。在不少陶瓷展廳內筆者發現,各種風格的產品被沒有道理地堆砌在一起,沒有重點,也將這些產品的特點都湮沒了。一圈走下來,除了雜亂,筆者沒有更多的印象。有數據顯示,人們接受產品,80%是通過視覺達到的,它包括圖案、色彩、質地、肌理、裝飾等等,一個堆砌式的展廳很難達到吸引買家的目的。現狀三創意設計忽視產品文化訴求 短短四日的走訪,筆者並不能完全了解陶瓷產區對產品文化訴求關注情況。 在之前與行業專家交談時筆者了解到,陶瓷產品必須依附於文化才更有價值,人們在接受產品之前對產品文化更感興趣。附加文化的產品本身就是一種產品文化,文化是產品的定位,提升產品的品味。 而這種產品創新附加文化符號的模式,將使產品有了品牌的特殊定義——當產品形成體系時,人們可以清晰地從產品中發現「品牌」的個性化痕跡,它讓產品區別於其它產品,讓品牌區別於其他品牌。業內一位營銷人士表示,一個品牌直到產品創新擁有了鮮明的特點後,其它同行「剽竊」設計的沖擊將有效減弱。 總之,特殊的行業屬性註定了陶瓷企業必需要將設計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在面對強大的同質化競爭壓力下,陶瓷企業需要藉助設計從中突圍出來,積蓄設計力量占據行業領導地位。 小知識 最能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都能夠通過設計表現出來。這些設計包括如下內容,其中瓷磚圖案與配色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最大因素。 1、圖案設計:直接運用自然界的各種紋理,經過藝術的抽象與加工,加工成符合工業生產使用的圖片。 2、配色設計:參考自然界真實的顏色,以此為基礎結合工業生產使用的各種色料為新瓷磚著色。 3、生產工藝及參數設計:熟悉各種生產設備的特性,了解工藝過程;需要做好設計與工業生產的介面問題,提出適合工業批量生產的工藝方法;試驗過程中與試驗人員的交流、溝通、反饋與改進等。 4、文化設計:在設計時有明確的方向,以要反饋的文化為主線進行其它設計;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重要的是確保產品整體風格一致性;從最終產品(產品圖案、外包裝標識等)反應出的文化的吸引力。</p>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陶瓷工業隨著經濟復甦得到迅猛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居重要一席,陶瓷產量已經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高污染、高能耗、資源依賴型的陶瓷工業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並存產能過剩、礦產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問題。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陶瓷工業迅速發展,如今已名副其實成為世界上陶瓷生產大國、消費大國。中國生產的日用陶瓷產量佔全世界的70%左右,陳設藝術陶瓷產量是全球的65%,建築陶瓷產量也佔世界總產量半壁江山。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資源優勢使中國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在國際陶瓷市場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產業日益發展的同時,陶瓷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產業分布不均衡,產區發展不平衡,產銷失衡陶瓷行業生產具有明顯地域性,目前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西、山東、福建等省份。這些地區,陶瓷產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影響輻射面廣,提供眾多就業機會,成為當地傳統支柱產業,為當地經濟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也出現部分區域陶瓷企業過度集中現象,隨著企業不斷擴張、生產線不斷擴充、生產總量不斷擴大,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供需失去平衡,也造成區域內污染嚴重,資源面臨枯竭問題。而西北、東北、內蒙等地區,受限總體經濟水平,盡管有資源優勢,但陶瓷工業水平整體落後,可發展空間巨大。(二)環境污染嚴重,能耗高,陶土資源過度開采陶瓷行業本身屬於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礦產資源和能源,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等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在一些陶瓷產業密集度高、經濟發達地區,陶瓷行業對空氣、土地等環境污染現象尤為嚴重。我國最主要的陶瓷生產基地——廣東佛山,一年消耗陶瓷原料超過4000萬噸,平均每天消耗12萬噸,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也相當驚人。很多地方對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過度開采,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陶瓷廢料的回收再利用基本處於空白狀態。這種狀況不僅導致國內礦產資源、能源過度消耗,也阻礙了我國陶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全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各地方政府也制定相應法令、法規,整治行業污染,陶瓷行業面臨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三)行業利潤水平低,產品低質化嚴重我國雖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卻不是一個強國。產品以中低檔為主,附加值較低,在國際市場售價不高。陶瓷產能過剩,供大於求,企業為爭奪市場,競相壓低價格,行業利潤水平不斷下降。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品同質化嚴重,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中國陶瓷要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進行突破,從陶瓷大國成為陶瓷強國,必須提高產品檔次、調整產品結構、重視產品創新。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面對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如何在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合理使用資源、降低能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使行業可持續發展,是我國陶瓷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D. 中國陶瓷的背景概況~

原始時代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瓮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商、周時期

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私有制開始出現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會形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當時長期定居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通過聯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國家。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地下考古發堀實物可以印證,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個歷史史實而非傳說。加之後來的商代、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戰國),被統治為「夏、商、周時代」,其間約二千年左右。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為奴隸社會,也成為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其時,各種手工業漸進漸繁,開始有分工制度,制陶業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而且是諸工種中最重要的一種。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麵,也人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復雜圖案的;還有在製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 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為瓷土,質地較細密,燒成溫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種要高。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
通過長期燒造白陶和印紋硬陶的實踐,不斷改進才原材料的選擇與加工,至少於商代中期出現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體上拍制幾何圖案,釉色多呈現青綠、青黃色。
夏代人們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一帶,據考古發現可斷定在河南豫西與山西晉南地區。商代的統治范圍有所擴大,因此,在陶瓷工藝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區的特徵,制陶業從其他農業分工中獨立出來。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廣東、東抵海濱、西達陝、甘的廣大地區,原始瓷器蓬勃發展起來。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產品上多留有文字銘記,據推測可能與製造者或使用者有關,另外,這一時期的大量彩繪陶深受同時期漆器的影響。
夏、商、周時代的燒窯技術也有所改進,饅頭窯的出現更加改善了窯內的燒成氣氛,對提高陶器品質有利。窯爐容積增大,窯室底部可達1.8米;根據不同產品,燒成溫度也有所提高。進入西周以後,窯爐頂部出現了煙囪,這對陶瓷燒造技術的改良有著重大意義。這個創舉,使燃料的燃燒更加充分,熱力更有效利用,還可調節空氣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質得以控制,燒成溫度可達1200oC。所以說,窯爐的改進,是這一時期出現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秦、漢時期

秦贏政13歲繼王位,後兼並六國,一統天下,始稱皇帝。將以往各藩王制度廢棄,分天下為郡縣,但至二世胡亥,各處大亂,劉邦起事,破秦滅楚,立國為漢。
秦始皇於即位之初便傾天下之力大興土木,建造大規模的阿旁宮和陵園。所以,磚、瓦等建材和宮殿內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燒造。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出土的大量與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的燒陶水平,數量巨大,僅僅挖出一個角落,就有千萬之巨;製作精湛,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工藝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幾乎沒有變形、開裂的問題,原材料使用當地泥土,凝結性、可塑性強。這一時期的窯爐建設,為適應大量燒制建築用陶和象兵馬俑那樣的大型物件,使窯室規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窯爐所設煙囪多已移到後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窯床前高後底(約為7o坡度)的特殊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改革,使窯室內溫度不均的問題得以改善。
漢代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廣泛施釉,有學者認為是受羅馬及歐洲人製造琉璃技術的影響,國為當時的人們與上述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漢代人重視墓葬,成為習俗,殉葬品力求豐富而精細,被稱為「明器」,它與祭器之別在於它是專門供死者在陰間所用而非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質品、金屬製品、木質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為陶製品,因為這種材質可歷千年而不腐敗。除飲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擬生活場景,加以縮微,如陶制的樓閣、倉房、灶台、獸圈、車馬、井台、奴僕等等,營造虛幻環境供死者享用。明器當中的壺、尊、盆、罐之類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設一層粉彩,並不與胎體相融,稍摩擦便脫落;小型生活場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綠色低溫鉛釉,這種鉛釉有毒性已被當時人們所知曉,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並不使用。對陵墓的重視,使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特殊建材 「壙磚」。「壙」就是指墓穴,壙磚體積較大,內部為空心,外表飾有圖案,可連續排列,也可獨立成為畫面。磚面圖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這是後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藝的雛形。此外,在漢代陶器當中,瓦當的藝術成就也非常突出。
漢代的陶瓷器,造型渾厚而飽滿,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950oC1000oC之間,為低溫釉,所以今天所見到的漢器表面出現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我國北方使用的饅頭窯已基本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在南方,此時已出現比較成熟的龍窯,增大窯室的同時也縮短了燒成時間。

魏、晉、南北朝時代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從公元 200年至581年。公元200年曹丕廢了漢獻帝自立為王,國號「魏」;第二年劉備在四川建立蜀漢政權;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現南京稱帝,國號「吳」,史稱「三國」。
從公元263年魏滅蜀以後,連年戰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西晉滅亡之後。許多門閥士族渡江南下,先後建立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史稱「南朝」,與同時代北方的北朝統稱「南北朝」。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上虞、餘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東晉南朝時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窯址有了很大發展。但江浙一帶的瓷窯都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跡象、瓷窯減少、數量降低、裝飾簡化、燒造略顯粗糙。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唐代前期。
相對而言,我國北方生產瓷器的年代略晚。這一時代的動亂局面使中原一帶遭受嚴重破壞,在這以前,關中、中原地區曾是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陶瓷業的衰退也就在所難免,制瓷業的出現一直拖至了北朝時期。但這一時期卻令人驚喜地出現了一種獨特的、而且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陶瓷品種,這就是白瓷。
在我國,眾所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出現當在東漢時期。它的坯體由高嶺土或瓷石等復和材料製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溫中燒制而成,胎體要求堅硬、緻密、細薄而不吸水,胎體外面罩施一層釉,釉面要光潔、順滑、不脫落、剝離。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又富有燃料資源,所以這一地區的制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眾多而且面廣的窯址。瓷器的產地俗稱「窯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據古代文獻記載或實地發掘所逐步了解的。通過實地調查與發掘,基本上弄清了這一時期的一些主要窯口。比如越窯,又稱「越州窯」,從東漢時期開創,至北宋衰落。其基本分部在浙江寧波、餘姚、紹興、蕭山一帶。其主要特點是:胎質細密、呈青灰色;釉質瑩潤,具有玉質感,釉色深綠,色澤純正,坯釉結合緊密。唐代詩人陸龜蒙寫詩贊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甌窯,在溫州一帶。其特點是:胎質白中泛灰,釉層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細小開片,易脫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窯、湖南的岳州窯、江蘇宜興窯等等。
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據古籍的記載,當時的茶飲方式方法與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數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
瓷質谷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或「神亭」,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這一時期的谷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台,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同時,陪葬品中還含有整套糧食加工工具和做飯用的炊具,以體現吃飯的重要性。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窯,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志性圖案。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這一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一個時期的社會面貌,也給今人研究建築、音東、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課題提供佐證。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燭台、油燈、水盂上大膽使用誇張變形的動物形象,多方面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意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縹色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統的代表,與北方地區的白瓷交相輝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單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潑。這種裝飾方法簡單易行,適應面廣,效果較好,所以被廣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書寫文字,是褐彩裝飾的另一特色,這種裝飾手法在後來的唐、五代時期大為盛興。其字體形式為書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當今所見的越窯晉瓷,工藝多為上乘,釉色高古,質地醇素,極具品味。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所生產出的陶瓷在釉色上發生很豐富的變化,青色中有偏綠的、偏黃或偏灰的,與釉料成份、燒成火焰都有很大關系。盡管現時的技術力量更加強大,但今人的仿製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氣沉沉,失卻了古人的跡象。瓷釉的調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與草木灰混制而成,風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劑,常用來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經過高溫燒制與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鈣質釉。青瓷自東漢晚期出現以後,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在坯、釉品質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於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廣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這一時期的瓷器釉色和質感有較大差異。
由於南方廣大地區戰亂較少,社會秩序也就比較安全,中原地區大批員紛紛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業技工。而北方地區處於蕭條境地,陶瓷業還不及漢代發達,對窯爐的使用也極少改進,仍延用圓形饅頭窯。在南方,窯爐有了很大發展,龍窯結構被進一步改良。窯床長度達十餘米,為解決龍窯窯室內抽力大、火焰速度過快的問題,這一時期發明了起緩解作用的「擋火牆」,可更有效地調節窯內抽力和溫度。經測試,這一時期的瓷器都是在弱還原焰中燒成,燒結程度較好,燒成溫度可達1300度左右,達到了現代瓷的品質水平,這無疑是與龍窯結構的改進和燒成技術的提高密不可分。

E. 中國陶瓷如何才能入世界市場

提高質量,包裝精美點。還要進行廣告宣傳,可以在網上多做點廣告,讓全世界的人了解中國瓷器。

F. 【2019年整理】中國陶瓷行業宏觀市場現狀

2019年行業產量、收入齊回升

從產量方面看,2012年-2017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逐漸上升,2012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已達16055.2萬件,到了2017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增長至21789.6萬件,同比增長4.73%。2018年全國衛生陶瓷製品產量達到了20659.69萬件,同比下降5.19%。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衛生陶瓷產量為1.6億件,同比增長11.40%。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馬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G. 國內陶瓷有哪些優勢

http://www.warefair.com/news/newlink.asp?id=2531
中國陶瓷 優勢何在

我國是陶瓷大國,但並非陶瓷強國,與國外先進陶瓷相比,在技術水平、開發設計、營鑽網路、企業管理、服務水平、經營方略、產品推廣、人才素質、產品結構、質量檔次等方面都還存在著許多不足,這是我們的劣勢。面對加入WTO後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我們沒有絲毫的迴旋餘地,誰有在充分認識差距的基礎上看準自己的比較優勢,做到揚長避短,積極應對,同時,熟悉國際市場規則,善於與狼共舞,才能抓住機遇、由陶瓷大國向陶瓷強國轉變。我國陶瓷工業具有的比較優勢有:
一是文化優勢。陶瓷是一種文化,既然是文化,就肯定有厚淀的歷史沉積。中國是陶瓷之鄉,CHINA的最初意思是陶瓷,陶瓷起源於中國,興於中國,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是因為陶瓷而名世,陶瓷本身就是我們深厚歷史文化的積淀,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陶瓷伴隨了中國興衰榮辱的整個歷史進程,在中國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演繹著一種藝術風格,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可創造出一種系列的產品,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上下五千年,中國創造了多少精美絕倫的陶瓷文化藝術作品,產生了多少陶瓷名家,在世界享有極高的聲譽。中國的陶瓷文化是世界罕見的,理所當然是中國陶瓷的核心競爭優勢,陶瓷業應是我們的優勢產業。
二是地域優勢。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大平洋西岸,疆域廣闊,陸地上有12個鄰國,自東北部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朝鮮、俄羅斯、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尼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寮國、越南。陸界總長二萬多公里,東南部隔黃海、東海、南海與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汶萊等國家和地區相望,是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從而使中國陶瓷在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科研開發、信息獲取等方面具有極為優越的條件,成為中國陶瓷走出國門,擴大出口的重要優勢。
三是資源優勢。中國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除極少數地區外,絕大多數省、市和地區生產陶瓷所需要的原材料均儲量豐富、品位優良,容易開采且價格低廉。同時生產陶瓷需要的電力、水力資源供應充足,石油、天然氣、煤等蘊藏豐富。
四是規模優勢。改革開放以來,由於陶瓷企業的迅速發展,加工上先進設備的不斷引進,使我國陶瓷產量迅速增加。目前,我國的陶瓷生產能力己形成了很大規模,成為世界上陶瓷生產第一大國,佔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強。雖然嚴重供過於求,出口比例還很小,對行業來講,是一個劣勢,但反過來,也就明中國陶瓷經過長期的積累,已經產業化,規模就應不可低估,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只要我們明確差距,找出阻礙我們行業發展的障礙並加以克服和解決,就可以實現由大變強,成為參與國際競爭中的規模優勢。
五是成本優勢。我國陶瓷工業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工業,勞動力成本低,原燃材料質優價廉充裕,運輸價格也較低,利用這些優勢生產的產品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有很強的競爭力,在歐美也有一定的市場。
六是政策上的優勢。中國是發展中國家,WTO幾乎在每個多邊貿易規消明確規定了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中國加入WTO後除可以同所有130多個成員享受多邊的、無條件的、穩定的最惠國待遇的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按照逐步開放的原則,中國在履行市場准入義務的同時,保留了一定的過渡期。還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和更大程度上享受到關貿總協定及有關規則給予發展中國家單方面減免關稅等的普惠制待遇及多方面的特殊優惠。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從環保等方面的角度出發,對陶瓷產品採取了限制性或削減性生產,其本國進口產品較以前大幅度提升,為了擴大陶瓷產品的進口量,從而緩解本地區的陶瓷急需,紛紛使出減少陶瓷產品進口稅的政策,或把陶瓷企業向發展中國家或不發達國家轉移。此外,國內為發展經濟也制定了一系列諸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工業改革、小城鎮建設、擴大開放等方面的政策文件,為陶瓷工業走出國門削低了門坎、改善了環境。
七是發展潛力上的優勢。與國外先進陶瓷相比,我國陶瓷行業雖然普遍存在機制不活、創新不夠等方面的問題,但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也不同程度地積聚了人才資源,提高了技術水平,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渠道,積累了一定的經營管理經驗。特別是自八十年代以來,通過不斷引進、消化、吸收、改進、創新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一部分企業設備狀況大大提高,有些甚至與歐洲差不多在一個水平上,產品質量也得到提高,花色品
種不斷增多,特別是更具價格優勢,具備了不容忽視的發展潛力。

信息來源: 華夏陶瓷網
--------------------------------------------------------------------------------------------------
http://www..com/s?wd=%CC%D5%B4%C9%B5%C4%D3%C5%CA%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1

H. 現在陶瓷業還有多少發展潛力。。

中國陶瓷業發展到今天,從數量和規模上看,已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陶瓷大而不強,從出口量、品牌、質量等方面來看,我國充其量只能算個二流國家。要提高中國陶瓷業在世界的地位,在做大的基礎上做強,關鍵是要大力推進戰略重組、調整組織結構,提高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和生產集中度,同時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和升級,培養國際知名品牌,努力擴大出口。 發展集約規模經營 集團化、規模化是現代企業的基本形勢。在國際競爭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大艦隊才能真正打出去。我國陶瓷行業大多數企業屬於一般性的中低檔產品結構、勞動密集型的技術結構和小而全的組織結構,同時又存在各自為政、競爭無序的問題,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較差。 近幾年,我國陶瓷行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產業集中度和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開始轉向規模經營,但還沒有形成絕對的規模優勢。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國內企業要根據市場定位,明確競爭策略、找准優勢,把提高競爭能力與避免重復建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結合起來,打破原有的組織形式和區域界限,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有意識地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優勝劣汰培育大的企業集團,實現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名牌產品和優秀經營能手集中,徹底改變陶瓷行業存在的「小而全、小而散」的弊端,優勢企業要增強擴張意識,敢於以產權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網羅、兼並吸收企業,不斷壯大自己。劣勢企業要解放思想、選准位置、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努力使自己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推進技術進步與創新 技術進步與創新是企業的靈魂,能否保持技術領先優勢是企業能否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制勝的關鍵因素。我國陶瓷行業與國外同行業競爭的劣勢就在於科技含量不夠。近幾年,國內陶瓷行業雖然通過積極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已經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及成套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技術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愈來愈縮短,但大多數企業工藝技術仍然比較落後,由此造成了企業資源利用率低、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差、跑冒滴漏現象十分普遍,亟待提升產品檔次和技術水平,發展優勢產品。因此,國內陶瓷企業要不斷瞄準高科技、高起點、高標准去構建科技發展戰略。 培育知名品牌 國內不少陶瓷企業品牌意識尚未樹立起來,特別是缺少創國際馳名商標的志氣。面對加入WTO後直接面對全球市場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企業應當有緊迫的商標意識,走名牌發展之路,從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產品品質、產品推廣、職工素質、文化建設等方面提高企業的綜合素質,精心打造知名品牌,力爭創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及產品。 實施循環經濟 世界陶瓷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以節能化、資源化、環境保護為中心,實現清潔生產和高效集約化生產,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強陶瓷生態化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步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再循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最大限度地節能利廢,達到與生態環境完全相容、和諧共存。國內企業要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以提高資源利用為核心,以節能降耗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進一步轉變增長方式,實現資源、環境、產業、企業、技術的優化重組和合理配置,努力打造陶瓷資源節約型產業群、產業鏈,走出一條創新出強、速度快、效益好、後勁足、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積極擴大出口 中國陶瓷市場是買方市場,是供大於求的市場,如果僅在這樣的市場上來競爭,生存空間就會受到限制。而且中國加入WTO後,陶瓷工業也融入到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不可能仍在一個地區的框架內建立一個完善的具有競爭力的陶瓷工業,只有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國際國內市場一起抓,才能贏得新的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要求國內陶瓷企業要樹立緊迫感,加強研究外經貿管理,積極實施「走出去,開放型」戰略,參與全球競爭,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企業葯進一步擴大國際合資合作,加大引進、吸收、消化先進技術和發展系列產品的力度,走出一條與跨國公司在競爭與合作中生存的路子。再一方面,企業要改變傳統的營銷觀念,努力學習現代信息化時代的營銷方式,掌握新型的營銷手段,建立國際營銷網路和銷售服務體系,積極培養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積極擴大出口,搶占國際市場份額,實現出口大國的目標,通過出口,使我國陶瓷工業在世界佔有應有的席位。

I. 中國有哪幾個比較大的陶瓷批發市場,每個市場的主營類別有哪些,市場定位怎樣,

唐山:骨瓷
淄博:賓館瓷 日用 消毒餐具
景德鎮:藝術瓷 仿古
我就知道這些 抱歉了,還有福建德化 廣東潮州 都不錯。就是沒去過

閱讀全文

與中國陶瓷市場定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津艾維森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775
南航的微信營銷 瀏覽:675
證券公司營銷人員考核方案 瀏覽:929
房地產前期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501
新的汽車品牌推廣方案 瀏覽:20
會議歡迎晚宴策劃方案 瀏覽:646
系統集成公司培訓計劃及實施方案 瀏覽:528
微信營銷培訓資料 瀏覽:888
市場營銷題目答案 瀏覽:169
運營策劃方案模板 瀏覽:902
寧波江北古道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475
促銷活動方案2017 瀏覽:406
綜合體商業推廣方案 瀏覽:71
清明節活動策劃方案內容 瀏覽:527
耶魯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274
番茄todo市場營銷分析 瀏覽:580
胡桃里營銷方案 瀏覽:152
簡述網路營銷中微信營銷的特點 瀏覽:466
展會促銷推廣方案 瀏覽:862
公司員工福利方案策劃 瀏覽: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