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資本論工資的市場定位概述

資本論工資的市場定位概述

發布時間:2021-04-16 01:49:27

① 詳細介紹下《資本論》第一卷!·

第一卷的主要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與發展趨勢
《資本論》第一卷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即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它是指在統一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抽象出來的生產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第一卷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而資本的生產過程實質是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核心是剩餘價值生產。
1、分析基礎:價值理論
價值概念是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范疇,勞動價值理論是這一分析的基礎理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作為資本主義財富形式的商品的社會實體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從而為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生產、分配和社會結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馬克思說,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發達的、普遍的商品生產,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細胞形式,因此,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要從商品開始。
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闡述了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價值是其社會屬性;(2)商品中包含著勞動二重性,作為相同的、無差異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生產使用價值;(3)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構成商品內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4)勞動產品一採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是從這種勞動形式本身來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質產生於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實質是「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5)「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的價格。價格和價值不一致並不違反價值規律,反而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馬克思指出:「價格和價值量之間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但這並不是這種形式的缺點,相反的,卻使這種形式成為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規則只能作為沒有規則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辟道路。」
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依次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貨幣的職能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與世界貨幣則是伴隨著商品流通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派生職能。貨幣的這五種職能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體現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流通規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與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為在以後揭示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以及其他規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
2、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剩餘價值理論
在僱傭勞動與資本的制度中,僱傭勞動只能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資本給勞動者支付的工資由勞動力價值決定。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大於勞動力價值所包含的勞動時間,勞動者勞動所形成的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兩者之差就是剩餘價值(m),這個剩餘價值為資本家所佔有。這就是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的實質,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的生產,闡述了剩餘價值生產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具體內容為:(1)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程度,貨幣在市場上購買到勞動力商品時,貨幣就轉化為資本,原來單純的貨幣所有者就轉化為資本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不僅為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奠定了基礎,而且解決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中資本和「勞動」相交換而產生的矛盾;(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過程是目的,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在價值增殖過程中,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c)只是轉移而不創造價值,而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可變資本(v)才創造出新的價值(包括相當於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才是剩餘價值加(m)的真正源泉。判斷資本對勞動力剝削程度的是剩餘價值率(m′),即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m′=m/v)。而剩餘價值量取決於預付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率。在預付可變資本和勞動力價值一定的條件下,提高剩餘價值率的一種方法是延長工作日從而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即增加絕對剩餘價值生產;(3)提高剩餘價值率的另一種方法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它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勞動力價值下降為條件,在工作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反向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實現的。每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個別資本家為了這種目的而競爭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獲得相對剩餘價值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過程依次經歷了「協作」、「分工和工廠手工業」和「機器和大工業」三個主要階段。(4)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剩餘價值的產生不是靠自然條件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和勞動關系的產物。(5)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但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工資就表現為勞動價值或價格,即表現為資本家支付給雇傭工人的全部勞動的報酬。資本主義工資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工資國民差異的比較必須考慮決定勞動力價值量變化的一切因素。
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條件下,生產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生產,這也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現象——生產相對過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即一方面,對剩餘價值的追求,使得廠商具有無限擴大生產的趨勢,表現為市場供給的擴張;另一方面,工資的市場定位,使得工資被定位於勞動力價值的水平,無法與生產擴大的趨勢同步,表現為由工資形成的市場需求落後於市場供給的擴張。因此,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必然導致生產相對過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
3、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趨勢: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的生產過程,不僅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而且是資本自身的生產過程,即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因此,馬克思在分析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關系的基礎上,在第七篇又闡述了資本的積累理論,分析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關系的發展及其變化趨勢,揭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1)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2)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餘價值。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在於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資本主義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佔有規律。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的數額。(3)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形成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是:「社會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4)在資本主義發展中,一方面「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同時,「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與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即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和新社會的產生,這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實 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② 《資本論》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哪些

《資本論》全書共三卷,以剩餘價值為中心,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生產問題。

第二卷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了資本的流通過程,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實現問題。

第三卷講述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分別研究了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這一卷講述的內容達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高度統一,分析了剩餘價值的分配問題。

(2)資本論工資的市場定位概述擴展閱讀: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准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

《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

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本論

③ 資本論講的主要是什麼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目錄】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序言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三篇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四篇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五篇 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第六篇 工資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卷 資本的流通過程 序言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序言 第一篇 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弗·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卷增補

④ 資本論如何定義工資

為翻譯的原因,資本論里對各種論點彷彿前前後後相同的說了N遍,其實他們側重點不同。工資的差距,以我的淺見,排除工資高的人他爸是李剛這種現實因素,單就從資本論里來說:我們知道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而商品交換的承擔著是使用價值,因為抽象勞動是抽去不同表現形式而定義的人類的一般勞動,所以在量上的衡量是很難的。 但是這樣來講,首先我們先假定兩個不同職位的人的能力都是只能做自己的職業(沒有誰是隱藏高手懷才不遇),一個人他是腦力勞動者,他的工作行為對社會勞動的發展推動力比較大,而作為單純體力勞動的工人來說,他們「無創造性」只是耗費了體力,把體力的價值轉移的商品中,雖然兩者的勞動量從量上不好評判,但是無疑,腦力勞動者付出的勞動的質較高,創造的使用價值較高,所以工資理所當然也得高。比如珠寶加工大師與珠寶開采者的區別。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知道工資是表現為必要勞動,是為了滿足你的生活所需,比如吃喝拉撒,必要的娛樂等等。 但是工資其實還表現為對高級勞動力的過去受教育費用的補償。 這樣,素質高(主要是科學知識)的人必定在之前教育上是有花費的。所以他們工資比較高。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是相對增加剩餘價值的方法,而能貢獻與提高生產力的人當然能得到相應的勞動所得。 而且,這種人趨向於具備科學文化知識的人。還有很多方面都可以說明工資差異,但是歸根結底是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不同。

⑤ 《資本論》

1.「工資」一詞的原文是Arbeitslohn。Arbeit即勞動,lohrl原意就是報酬、回報。所以,直譯Arbeitslohn一詞,就是「勞動的回報」,其內含也就是所謂「勞動的價值」。
勞動力的日價值是根據工人的生活消費平均計算出來的。工人的生活消費,有的能夠按日計算,例如飲食消費,有的只能按月、按季、按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來計算,例如衣著消費、住房消費。所以,工人的生活消費只能根據工人的平均壽命和工作日長度來平均計算,從而確定勞動力的日價值。
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格,表現為對一定量勞動支付的一定量貨幣」這就是說,干一天活給一天工資,或者做一件活給一件工資,工資是按一定量勞動支付的。因此,人們就把勞動力的價值說成「勞動的價值」,「並把它的貨幣表現叫做勞動的必要價格或自然價格」。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圍繞這個「自然價格」上下波動的價格叫做「市場價格」。

2.把勞動力價值叫做「勞動的價值」,是有矛盾的:
(1)商品的價值是耗費在商品生產上的社會勞動的物化形式,用它所包含的勞動量來計算。如果說有「勞動的價值」,那麼,比如說一個12小時工作日的勞動價值就是由它所包含的12小時勞動來決定。這成了勞動價值的自我決定,「這是無謂的同義反復」,也就是說廢話。
(2)勞動是勞動力的發揮。勞動者和資本家進行交易的時候,勞動還沒有發揮出來,怎麼可能拿了去賣?勞動者能夠拿去出賣的勞動只能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但那就不是出賣勞動,而是出賣商品了。
(3)即使把上述交易看作是貨幣(物化勞動)同活勞動的直接交換,那也是不行的,因為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但是,如果等價交換,就違背了剩餘價值規律的要求,因為剩餘價值規律是要求價值增殖的。如果不等價交換,那又違背了價值規律的要求。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是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而不是勞動的物化形式,因為物化勞動本身的價值也是會變動的。
(4)在商品市場上同貨幣所有者直接對立的不是勞動,而是工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當工人開始勞動的時候,這個勞動已經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資本家了,因而也不可能再出賣。可以度量的是勞動,而不是勞動力。這就出現了為勞動而支付工資這種假象,這才產生了勞動有價值的幻覺。
任何科學都會遇到本質和現象的矛盾,否則就根本不需要科學了。只有政治經濟學因關系經濟利害,有些人常不承認這一點,而把現象當作事物的本質,表現出階級局限性和認識的局限性。

3.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有酬勞動是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勞動,其餘的就是無酬勞動。具體說就是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區別,勞動力的價值產品不是由勞動力本身的價值來決定的,而是由勞動力執行職能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的。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轉化為工資形式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把現實的剝削關系掩蓋起來,而顯示出它的反面,好像沒有任何剝削。資本家總是讓工人執行勞動力職能的時間超過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體現6小時有酬勞動的3先令卻表現為12小時工作日的價值或價格。於是,工資的形式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

⑥ 工資理論的發展史!

其實這個問題我看了很多資料,但沒找到合適的東西,只有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上有一些解釋,你可以去看看。這種理論主要都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來的。

⑦ 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認識

第一卷的主要內容: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與發展趨勢
《資本論》第一卷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即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它是指在統一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抽象出來的生產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第一卷中,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而資本的生產過程實質是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剩餘價值,所以資本的生產過程的核心是剩餘價值生產。
1、分析基礎:價值理論
價值概念是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的基礎范疇,勞動價值理論是這一分析的基礎理論。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作為資本主義財富形式的商品的社會實體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從而為剖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財富生產、分配和社會結構奠定了科學的基礎。馬克思說,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發達的、普遍的商品生產,商品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細胞形式,因此,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系要從商品開始。
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闡述了勞動價值論的主要內容:(1)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價值是其社會屬性;(2)商品中包含著勞動二重性,作為相同的、無差異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生產使用價值;(3)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構成商品內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4)勞動產品一採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謎一般的性質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是從這種勞動形式本身來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質產生於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實質是「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於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5)「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商品的價格。價格和價值不一致並不違反價值規律,反而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馬克思指出:「價格和價值量之間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價格偏離價值量的可能性,已經包含在價格形式本身中。但這並不是這種形式的缺點,相反的,卻使這種形式成為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適當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下,規則只能作為沒有規則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數規律來為自己開辟道路。」
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依次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社會生產關系。貨幣的職能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種基本職能,貯藏手段、支付手段與世界貨幣則是伴隨著商品流通的不斷發展而逐漸產生的派生職能。貨幣的這五種職能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體現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流通規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取決於商品價格總額與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
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為在以後揭示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以及其他規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礎。
2、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本質:剩餘價值理論
在僱傭勞動與資本的制度中,僱傭勞動只能在市場上出賣勞動力,資本給勞動者支付的工資由勞動力價值決定。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大於勞動力價值所包含的勞動時間,勞動者勞動所形成的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兩者之差就是剩餘價值(m),這個剩餘價值為資本家所佔有。這就是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的實質,也就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的生產,闡述了剩餘價值生產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關系。具體內容為:(1)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程度,貨幣在市場上購買到勞動力商品時,貨幣就轉化為資本,原來單純的貨幣所有者就轉化為資本家,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是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不僅為分析剩餘價值的生產奠定了基礎,而且解決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中資本和「勞動」相交換而產生的矛盾;(2)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過程是目的,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在價值增殖過程中,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不變資本(c)只是轉移而不創造價值,而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可變資本(v)才創造出新的價值(包括相當於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才是剩餘價值加(m)的真正源泉。判斷資本對勞動力剝削程度的是剩餘價值率(m′),即剩餘價值和可變資本之比(m′=m/v)。而剩餘價值量取決於預付的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率。在預付可變資本和勞動力價值一定的條件下,提高剩餘價值率的一種方法是延長工作日從而延長剩餘勞動時間,即增加絕對剩餘價值生產;(3)提高剩餘價值率的另一種方法是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它是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勞動力價值下降為條件,在工作日不變的情況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反向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實現的。每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個別資本家為了這種目的而競爭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獲得相對剩餘價值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發展過程依次經歷了「協作」、「分工和工廠手工業」和「機器和大工業」三個主要階段。(4)絕對剩餘價值和相對剩餘價值之間存在著辯證關系。剩餘價值的產生不是靠自然條件而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資本和勞動關系的產物。(5)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但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工資就表現為勞動價值或價格,即表現為資本家支付給雇傭工人的全部勞動的報酬。資本主義工資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工資國民差異的比較必須考慮決定勞動力價值量變化的一切因素。
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條件下,生產的本質是剩餘價值生產,這也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經濟現象——生產相對過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即一方面,對剩餘價值的追求,使得廠商具有無限擴大生產的趨勢,表現為市場供給的擴張;另一方面,工資的市場定位,使得工資被定位於勞動力價值的水平,無法與生產擴大的趨勢同步,表現為由工資形成的市場需求落後於市場供給的擴張。因此,僱傭勞動與資本制度必然導致生產相對過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
3、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趨勢:資本積累理論
資本的生產過程,不僅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而且是資本自身的生產過程,即剩餘價值資本化的過程,因此,馬克思在分析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關系的基礎上,在第七篇又闡述了資本的積累理論,分析了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關系的發展及其變化趨勢,揭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該理論的主要內容有:(1)資本主義再生產不僅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2)資本積累的源泉是剩餘價值。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在於資本家追求剩餘價值的內在動力和資本主義競爭的外在壓力。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佔有規律。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所用資本與所費資本之間的差額,預付資本的數額。(3)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會形成資本主義相對過剩人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是:「社會財富即執行職能的資本越大,它的增長的規模和能力越大,從而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和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大,產業後備軍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勞動力同資本的膨脹力一樣,是由同一些原因發展起來的。因此,產業後備軍的相對量和財富的力量一同增長。但是同現役勞動軍相比,這種後備軍越大,常備的過剩人口也就多,他們的貧困同他們所受的勞動折磨成反比。最後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4)在資本主義發展中,一方面「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捲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制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同時,「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與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即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和新社會的產生,這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正式出版。這一巨著的問世,不僅實 現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革命,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誕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科學論證。《資本論》第一卷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主要的著作。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3340.htm,http://..com/question/8832051.html

⑧ 請概括《資本論》的主要內容

《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准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整個一生科學研究的成果」,它凝聚著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獻給全世界無產階級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學文獻。它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武器。 《資本論》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資本主義卻從《資本論》中汲取營養,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自身范圍內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認識到了經濟過程的動態性,並預見到了經濟周期的存在,而且發展了關於經濟活動的封閉理論。他同時還是第一個將經濟和歷史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學家,而《資本論》就是他這種創舉的體現。 同時《資本論》也沒有簡單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般過程歸結為它們的共同基礎——物質生產過程,而是從物質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中引出了全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內容和形式。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於一門科學」。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在《資本論》中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和發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資本論》的方法不亞於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發現。 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曾發現有機自然界的進化規律一樣,馬克思的《資本論》也發現了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精力著述的偉大的科學巨著,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斗爭經驗的總結。它的出版,宣判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末日,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因此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閱讀全文

與資本論工資的市場定位概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交通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533
花店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59
車行車展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9
企業如何做系統的培訓方案設計 瀏覽:680
網路營銷實訓背景是什麼意思 瀏覽:695
國際市場營銷組織結構的主要類型 瀏覽:869
長安汽車的市場營銷案例 瀏覽:908
北京優一網科電子商務 瀏覽:555
娃哈哈廣告視頻策劃方案 瀏覽:956
廣告策劃公司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882
上海蘇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83
熊來了電子商務 瀏覽:46
大學生植樹節活動方案策劃 瀏覽:42
98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55
市場營銷求職應聘技巧 瀏覽:104
洗衣液超市的促銷方案 瀏覽:749
刮痧比賽策劃方案 瀏覽:717
市場營銷熱門行業 瀏覽:47
地理新教師上崗培訓方案 瀏覽:854
對網路營銷主體的認識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