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車市場調查報告範文
QQ啊,騰訊新聞不是彈出來過,我記得北京第一,11月份就銷售了91000輛汽車,12月同比增長30%呢,咱們「首堵」一年銷售100多萬輛車呢
㈡ 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前景分析論文
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進入21 世紀以來,中國汽車行業雖然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等問題,但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已經成為世界汽車生產及消費大國。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
中商情報網《2012-2013年中國汽車行業市場調查及前景咨詢報告》
2001 年中國汽車的產銷量僅為200餘萬輛,但在2006 年產銷量已雙雙突破700萬輛,全年生產728萬輛(其中乘用車523萬輛)、銷售722萬輛(其中乘用車518萬輛);2008 年在經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國汽車工業仍保持了增長,全年汽車生產930 萬輛(其中乘用車674萬輛)、銷售938萬輛(其中乘用車643萬輛)。
2009 年,在全球汽車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我國汽車行業一枝獨秀,汽車產量為1,379萬輛,銷量為1,364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28%和45.42%。2009 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同時中國汽車消費量佔全球總消費量比例已達12%。
2010年,中國汽車行業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蟬聯全球第一,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同比增長32.41%和32.40%。其中,乘用車產銷1,382萬輛和 1,375萬輛,同比增長33.14%和33.11%。2011年,汽車產銷1,842萬輛和1,851萬輛,同比增長0.84%和2.45%。其中:乘用車產銷1,449萬輛和1,447萬輛,同比增長4.23%和5.19%。
㈢ 《我國汽車市場現狀、問題及對策》論文雜寫
市場營銷案例
市場營銷畢業論文
汽車營銷論文
品牌營銷論文
綠色營銷論文
網路營銷論文
市場營銷論文推薦
論企業品牌發展戰略
21世紀的營銷主流——綠色營銷
後現代企業的品牌戰略
市場營銷的發展趨勢
我國市場營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論廣告創意
淺談電力市場營銷
論消費行為與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戰略與戰術
論企業品牌經營
知識經濟時代的營銷策略創新
網路營銷中的廣告策略研究
中華轎車營銷策劃
對旅遊市場營銷的探討
論電信企業市場營銷策略
關注體驗式營銷
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營銷策略研究
電子商務模式下的網路營銷渠道
保險營銷及創新思路
選定市場營銷戰略
網路營銷中的客戶信息管理
新世紀知識經濟的發展與服務營銷
新經濟時代市場營銷發展新趨勢
解讀綠色營銷
網路化經營——汽車配件營銷的必由之路
當前企業市場營銷中的問題與對策
天津地區企業跨國營銷策略
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營銷策略的比較分析
體驗營銷別有「動」天
服裝品牌營銷傳播體系研究
中國飼料市場分析與營銷創新
網路營銷戰略分析
一汽大眾公司捷達品牌2001年戰略營銷分
論網路營銷的基本模式
全球營銷與跨文化管理
網路營銷:21世紀企業營銷的主流
中葯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從中葯產品二次
新產品市場導入策略 新的營銷策略——網路
市場營銷中的跨文化策略研究
品牌價值與顧客忠誠
網路經濟的市場營銷
㈣ 汽車市場調研報告的核心
汽車市場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調研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調查,應該深入實際,准確地反映客觀事實。
㈤ 緊急高分求助!汽車市場分析論文
從2002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汽車市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調整式增長兩個階段。2002~2003年汽車總需求年均增長40%左右,2004年乘用車市場率先進入調整階段,2005年商用車市場進入調整階段。但是,2005年的汽車市場在成因、特徵等方面與2004年有很大的不同。 一、2005年汽車市場形勢分析與評價 2005年我國宏觀調控上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發展由快速上升期轉入穩定增長期,商用車市場因此受到了明顯影響,但我國汽車市場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 (一)汽車總體市場在激烈競爭中保持了適度快速增長,中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到新高度 2005年1~11月份我國國產汽車銷量達到513.76萬輛,同比增長12.07%;汽車整車進口量達到123,914輛,同比增長0.43%;汽車總銷量達到526.15萬輛,同比增長11.76%(見圖1)。 2005年全年汽車總需求達到575萬輛左右,中國已成為與日本相比的全球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見表1)。 我國汽車市場的連續快速增長和總規模的不斷擴大,使我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我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市場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汽車銷量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比例,已經由2001年的4.3%提升到2004年的8.1%,2005年進一步提升到8.7%。全球每年汽車銷量的增量中我國佔25%左右,我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汽車市場增長的主要力量。我國汽車市場不僅成為大眾、通用、本田、現代等在中國已經具有重大影響的跨國公司的戰略市場(見表2),而且還將成為豐田、日產、標致雪鐵龍、福特等跨國公司決戰全球的戰略支點。即使賓士、寶馬這樣生產高檔車的廠商對中國市場,也給予了足夠重視。 現代汽車公司已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到2010年乘用車在華產能達到100萬輛,使中國成為其四大海外工廠中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廠;同時,以汽車生產銷售為中心,通過製造、服務、金融等汽車相關產業的擴大,來達到2010年200億美元的銷售目標;此外,現代還計劃進軍中國的商用車市場,有可能與江淮攜手建立商用車生產基地,計劃在2010年前形成年產五萬台小型商用車發動機、一萬輛客車和九萬輛貨車的生產能力。 福特汽車公司未來在中國將不斷加強投入與合作力度,爭取取得轎車市場10%的佔有率,生產能力將實現從原有的四萬輛達到40萬輛的巨大轉變,並實現大部分車輛生產本地化。 豐田汽車公司全球生產布局顯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區(特別是美國)和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是豐田在海外投資最大的地區。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豐田在海外主要的生產基地,豐田公司的總體市場目標是到2010~2012年在中國擁有10%的市場份額。 本田汽車公司計劃未來獲得中國10%的市場份額,並計劃將生產能力由現在的27萬輛擴大到2006年下半年的53萬輛(含出口5萬輛)。 (二)汽車市場的成長由雙動力轉變為單動力,導致汽車總體需求增長速度繼續下降 從2000年以來我國國產乘用車和商用車歷年的銷量可以看出(見表3),2001年以來商用車和乘用車的銷量每年都在增長,即兩個增長動力。而2005年商用車的銷量卻出現下降。因此,雖然乘用車銷量增長速度比2004年明顯回升,但汽車總銷量的增長率,卻比2004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2005年商用車銷量的下降,主要是重型貨車下降過快所致(見圖2),其他六種商用車中有三種保持增長,2005年1~10月份重型貨車、商用車銷量合計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7.2%。 (三)二、三級區域市場開始啟動,標志著汽車市場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私家車發展最早、最快的地區,也是最近幾年我國汽車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區。但是,從2005年開始江蘇、浙江、山東等二級市場和河北、福建、四川、河南等部分三級市場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銷量也提到較高水平。這些省份正在接續北京、廣東等成為我國汽車市場新的推動力。二、三類地區具有人口多、經濟總量大的特點(見表4),而且人均GDP是分層次的(見表5),這種特徵導致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不會出現斷層現象,可以保持長時間的持續發展。 (四)經過多年積累,自主品牌競爭優勢全面提升,預示著汽車工業將以兩種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推動GDP增長和推動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我國多數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開始於2000年前後,總體發展比較順利,尤其是我國加入WTO的前兩年,增長更為迅速,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由於宏觀調控的影響,2004年5月份起乘用車總體市場出現滑坡,自主品牌受影響更大(見表6)。然而,經過自主品牌企業自身的艱苦努力和國家相關政策支持,自主品牌的競爭優勢在2005年得到了全面提升,以奇瑞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銷量大幅度增長(見表7)。 由於自主品牌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的出口能力顯著增強,多年來汽車進口大於出口的局面在2005年首次得到扭轉(見圖3)。 2005年l~10月份汽車工業累計出口162.6億美元,同比增長55.67%,汽車業累計進口120.8億美元,同比下降5.52%,出口大於進口42億美元。2005年1~11月份汽車累計出口量達到13萬輛,累計進口量為12.8萬輛,出口數量首次大於進口數量。幾個自主品牌,如奇瑞、吉利等都有較大量的出口。 二、2006年汽車市場形勢判斷與預測 (一)汽車價格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 近幾年,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汽車價格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乘用車價格已經連續四年以較大幅度下降。2006年影響價格的因素將繼續發生變化,不同種類汽車的價格必將繼續有所調整。 1.進口轎車價格將在平穩中出現小幅度下降。 首先,2006年進口轎車關稅將從2005年的30%,分兩次下調到25%(見圖4)。根據理論測算,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關稅每下降1個百分點,轎車價格下降0.3~0.4個百分點,據此測算,關稅因素將導致進口轎車價格2006年下降1.5~2.0個百分點。 其次,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有利於進口車價的下調。2005年7月份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次性升值2%,之後的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又升值了0.44%,而且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繼續存在。如果2006年人民幣繼續小幅度升值,將直接促成進口車成本的下降。 再次,2006年也存在一系列導致進口車價格上升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落地征稅政策的全面實施,由此加大了經銷商的經營成本。總體來講,2006年促進進口車價格下降和導致進口車價格上升因素的力度都比較弱。但比較而言,促成價格下降的因素略大於價格上升的因素,而且價格下降是大趨勢。由此判斷,2006年進口車價格將以小幅度下降為主要特徵。 2.國產轎車價格仍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沒有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進口轎車價格下降對國產轎車的價格壓力已經很小,2006年引起國產轎車價格下降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國內廠商之間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產能過剩導致的供過於求。但是產能過剩並不一定直接帶來價格下降,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汽車工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這些國家的轎車價格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在逐年緩慢上漲。之所以判斷2006年國產轎車價格將繼續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目前我國轎車市場運行中既有價格下降的必要性,又存在價格下降的現實可能性。 從2002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汽車市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調整式增長兩個階段。2002~2003年汽車總需求年均增長40%左右,2004年乘用車市場率先進入調整階段,2005年商用車市場進入調整階段。但是,2005年的汽車市場在成因、特徵等方面與2004年有很大的不同。 一、2005年汽車市場形勢分析與評價 2005年我國宏觀調控上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經濟發展由快速上升期轉入穩定增長期,商用車市場因此受到了明顯影響,但我國汽車市場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積極的變化。 (一)汽車總體市場在激烈競爭中保持了適度快速增長,中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影響力提升到新高度 2005年1~11月份我國國產汽車銷量達到513.76萬輛,同比增長12.07%;汽車整車進口量達到123,914輛,同比增長0.43%;汽車總銷量達到526.15萬輛,同比增長11.76%(見圖1)。 2005年全年汽車總需求達到575萬輛左右,中國已成為與日本相比的全球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見表1)。 我國汽車市場的連續快速增長和總規模的不斷擴大,使我國汽車市場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我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市場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汽車銷量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比例,已經由2001年的4.3%提升到2004年的8.1%,2005年進一步提升到8.7%。全球每年汽車銷量的增量中我國佔25%左右,我國已經成為推動全球汽車市場增長的主要力量。我國汽車市場不僅成為大眾、通用、本田、現代等在中國已經具有重大影響的跨國公司的戰略市場(見表2),而且還將成為豐田、日產、標致雪鐵龍、福特等跨國公司決戰全球的戰略支點。即使賓士、寶馬這樣生產高檔車的廠商對中國市場,也給予了足夠重視。 現代汽車公司已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到2010年乘用車在華產能達到100萬輛,使中國成為其四大海外工廠中僅次於印度的第二大海外工廠;同時,以汽車生產銷售為中心,通過製造、服務、金融等汽車相關產業的擴大,來達到2010年200億美元的銷售目標;此外,現代還計劃進軍中國的商用車市場,有可能與江淮攜手建立商用車生產基地,計劃在2010年前形成年產五萬台小型商用車發動機、一萬輛客車和九萬輛貨車的生產能力。 福特汽車公司未來在中國將不斷加強投入與合作力度,爭取取得轎車市場10%的佔有率,生產能力將實現從原有的四萬輛達到40萬輛的巨大轉變,並實現大部分車輛生產本地化。 豐田汽車公司全球生產布局顯示,除日本本土外,北美地區(特別是美國)和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是豐田在海外投資最大的地區。美國和中國已經成為豐田在海外主要的生產基地,豐田公司的總體市場目標是到2010~2012年在中國擁有10%的市場份額。 本田汽車公司計劃未來獲得中國10%的市場份額,並計劃將生產能力由現在的27萬輛擴大到2006年下半年的53萬輛(含出口5萬輛)。 (二)汽車市場的成長由雙動力轉變為單動力,導致汽車總體需求增長速度繼續下降 從2000年以來我國國產乘用車和商用車歷年的銷量可以看出(見表3),2001年以來商用車和乘用車的銷量每年都在增長,即兩個增長動力。而2005年商用車的銷量卻出現下降。因此,雖然乘用車銷量增長速度比2004年明顯回升,但汽車總銷量的增長率,卻比2004年下降了3個百分點。 深入分析可以發現,2005年商用車銷量的下降,主要是重型貨車下降過快所致(見圖2),其他六種商用車中有三種保持增長,2005年1~10月份重型貨車、商用車銷量合計比2004年同期增長了7.2%。 (三)二、三級區域市場開始啟動,標志著汽車市場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北京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私家車發展最早、最快的地區,也是最近幾年我國汽車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區。但是,從2005年開始江蘇、浙江、山東等二級市場和河北、福建、四川、河南等部分三級市場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銷量也提到較高水平。這些省份正在接續北京、廣東等成為我國汽車市場新的推動力。二、三類地區具有人口多、經濟總量大的特點(見表4),而且人均GDP是分層次的(見表5),這種特徵導致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不會出現斷層現象,可以保持長時間的持續發展。 (四)經過多年積累,自主品牌競爭優勢全面提升,預示著汽車工業將以兩種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推動GDP增長和推動出口產品結構升級) 我國多數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開始於2000年前後,總體發展比較順利,尤其是我國加入WTO的前兩年,增長更為迅速,為自主品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由於宏觀調控的影響,2004年5月份起乘用車總體市場出現滑坡,自主品牌受影響更大(見表6)。然而,經過自主品牌企業自身的艱苦努力和國家相關政策支持,自主品牌的競爭優勢在2005年得到了全面提升,以奇瑞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銷量大幅度增長(見表7)。 由於自主品牌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的出口能力顯著增強,多年來汽車進口大於出口的局面在2005年首次得到扭轉(見圖3)。 2005年l~10月份汽車工業累計出口162.6億美元,同比增長55.67%,汽車業累計進口120.8億美元,同比下降5.52%,出口大於進口42億美元。2005年1~11月份汽車累計出口量達到13萬輛,累計進口量為12.8萬輛,出口數量首次大於進口數量。幾個自主品牌,如奇瑞、吉利等都有較大量的出口。 二、2006年汽車市場形勢判斷與預測 (一)汽車價格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 近幾年,尤其是加入WTO以來我國汽車價格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乘用車價格已經連續四年以較大幅度下降。2006年影響價格的因素將繼續發生變化,不同種類汽車的價格必將繼續有所調整。 1.進口轎車價格將在平穩中出現小幅度下降。 首先,2006年進口轎車關稅將從2005年的30%,分兩次下調到25%(見圖4)。根據理論測算,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關稅每下降1個百分點,轎車價格下降0.3~0.4個百分點,據此測算,關稅因素將導致進口轎車價格2006年下降1.5~2.0個百分點。 其次,人民幣升值壓力將有利於進口車價的下調。2005年7月份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一次性升值2%,之後的半年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又升值了0.44%,而且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繼續存在。如果2006年人民幣繼續小幅度升值,將直接促成進口車成本的下降。 再次,2006年也存在一系列導致進口車價格上升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落地征稅政策的全面實施,由此加大了經銷商的經營成本。總體來講,2006年促進進口車價格下降和導致進口車價格上升因素的力度都比較弱。但比較而言,促成價格下降的因素略大於價格上升的因素,而且價格下降是大趨勢。由此判斷,2006年進口車價格將以小幅度下降為主要特徵。 2.國產轎車價格仍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沒有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進口轎車價格下降對國產轎車的價格壓力已經很小,2006年引起國產轎車價格下降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國內廠商之間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產能過剩導致的供過於求。但是產能過剩並不一定直接帶來價格下降,如美國、日本等國家汽車工業普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而這些國家的轎車價格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在逐年緩慢上漲。之所以判斷2006年國產轎車價格將繼續出現一定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目前我國轎車市場運行中既有價格下降的必要性,又存在價格下降的現實可能性。 從必要性來看,主要有四個直接誘因: 一是國產轎車價格體系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市場份額也由此發生了大的變化。以A級車為例,2005年5月份奇瑞公司較大幅度調低了旗雲和風雲的價格,帶來了市場份額同步大幅度提升的明顯效果。而寶來、伊蘭特等車型的廠家指導價還是2004年下半年確定的,一直沒有調整,因此2005年開始尤其是下半年市場份額逐步下滑。 二是部分市場影響力大的車型其市場成交價不僅大大低於廠家指導價,甚至已經低於廠家給予經銷商的批發價。如伊蘭特1.6GL手動擋,2005年12月份的廠家指導價為11.28萬元,而市場成交價已經降到9.78萬元。捷達CIF自動擋舒適型車的廠家指導價為11.98萬元,而市場成交價已經降到10.78萬元。可以肯定,廠家指導價與市場成交價之間的差已經遠遠大於廠商給經銷商的毛利。換句話說,經銷商在賠錢銷售,這種狀況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 三是後進入中國市場的大跨國公司急於追趕與擴張,在價格上尋求競爭力。福特公司作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廠商,目前在中國的發展狀況與其地位很不相稱,從2005年開始明顯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運作力度,福克斯的最低價為12.8萬元,作為一款歐美車型很有競爭力,銷量增長迅速。豐田汽車公司也適當改變了做法,在穩步推進的主旋律中加快了步伐。2005年年初花冠、威馳降價只是起步,有競爭力的新產品還將不斷推出,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四是有競爭力的新產品上市,而且慣例是以有殺傷力的價格切入市場。本田將於2006年推出「思域」,本田在產品戰略上一貫堅持「產品定價要一步到位」的策略,雅閣、飛度、CRV等車型的上市均採取了這樣的策略,有理由相信本田將以有競爭力的價格推出「思域」。另外馬自達的新M3將於2006年上市,而且是由福特公司統一運作。福特公司從2005年開始明顯是在運用價格手段來獲取競爭力以盡快擴大市場份額。 從可能性來看,也有四個主要的直接誘因: 一是汽車零部件平均關稅下降和人民幣升值壓力。2005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的平均關稅為13%,2006年將降到10%(見圖5),下降了3個百分點,這對合資企業降低成本有一定的作用。同時,2006年人民幣仍將面臨升值的壓力。據了解,2005年幾大合資公司都從人民幣升值中獲得了或多或少的利益。 二是汽車廠商對成本的重視程度和控制力增強。大眾公司提出南北大眾2005減少成本41億元。「奧林匹克計劃」中明確宣布,大眾將在2008年前停止產面的投資,並力求將成本降低40%。2005年6月2日,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中驗室成立,該實驗室的投入使用將大大簡化並加快南北大眾生產的產品採用本土材料的認證流程。據估計,在中國設立中心試驗室,檢驗成本至少降低一半。通用汽車公司2005年8月將其全球的研發軟體安裝至中國市場200多位供應商那裡,這將大大縮短通用產品本土化的研發流程,即通用研發一款適應中國市場的新車型所需時間將縮短到一年。 三是國產化程度提高。大眾、福特等汽車公司紛紛加速在中國國產化步伐。2005年一汽大眾發動機(大連)有限公司成立。據了解,一汽大眾發動機公司原材料主要是在中國采購,最終國產化率將達到90%,批量投產在2007年年初,最終達到年產能30萬台,且可能首次把2.0L以上大排量發動機引入國內生產,從而使產品線覆蓋大眾在華投產車型所需的所有發動機,並藉此提高大排量車型的國產化率,降低整車成本。長安、福特、馬自達發動機合資公司也已經成立。世界各汽車零配件行業巨頭,也紛紛做出了增資中國的計劃,美國固特異輪胎橡膠有限公司將其亞太總部遷至上海,博世也要在中國追加投資。 四是合資公司外方母公司對合資公司的控制政策有所松動。2005年10月,大眾公司公布了全新的中國市場發展策略——「奧林匹克計劃」,首次明確表態,積極支持合資企業生產中國自有品牌產品。 3.商用車價格調整將以下降為主調,但有些車種價格有上升的可能。由於市場競爭的激化,各廠家將繼續通過價格手段來獲取競爭力,但由於能源與資源價格的上漲、商用車價格已經低於國際市場的現實,可降價的空間已經有限,下降幅度不會很大。有些車型如具有一定壟斷地位的商用車企業,所生產的主流輕型貨車的價格已經降到了無利可圖的地步,價格有可能出現上升。 (二)汽車總需求增長速度將繼續下降,但仍將保持較快速度,需求總量將達到新的高度 1.商用車市場將由2005年的負增長轉變為2006年的正增長。商用車市場的變化取決於四個因素,即經濟增長速度、經濟結構的變化、行業政策和環境。從2006年的情況看,其他三個方面都不會出現較大影響的變化,商用車市場的變化將主要取決於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據國際國內主要權威機構預測,預計2006年經濟發展速度雖然仍比較高,但與2005年相比有所下降,按照國家信息中心預測,2006年GDP增長率為8.8%,比2005年下降0.6個百分點,其他機構的預測值也大體相當(見表8)。 從商用車需求與GDP增長率的關系來看有這樣的規律:當經濟處於景氣上升期時,商用車需求增長率遠遠高於GDP增長率;而當經濟處於景氣下降期時,商用車需求增長率的下降幅度遠遠大於GDP增長率的下降幅度。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一輪經濟周期中,經濟增長升降幅度越大,商用車需求增長率的變化幅度也就越大,而且在景氣下降期商用車的需求往往會出現負增長(見圖6)。 在我國這一輪經濟周期中,GDP增長率未出現大起,當然也難以出現大落,因此商用車在2006年不會出現大落。但是由於GDP增長率會出現0.6個百分點的落差,所以從經濟增長速度的角度看,2006年商用車需求的增長率將低於2005年。當然這一判斷主要適用於重型貨車以外的其他6種商用車合計,這6種商用車2005年增長速度比2004年下降了13.3個百分點,下降到7.2%,預計2006年將繼續下降。而2006年的重型貨車市場可能並不遵循上述趨勢,因為重型貨車市場在2004年的大起和2005年的大落,主要是治理超限超載政策導致的,而不是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重型貨車經過大起和大落後,其2005年的需求量已經略低於2003年的水平,預計2006年仍是調整年,需求可能略有增長(見圖7)。 由於重型貨車市場止跌回升或保持穩定,所以,盡管其他六種商用車需求合計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商用車的總體需求水平將由2005年的負增長轉變為正增長,預計增長速度在4%左右。 2.乘用車需求增長速度將比2005年有所下降,但仍將保持15%左右的增長。2006年乘用車市場發展態勢可以從長期趨勢和短期因素兩個方面來考察。從長期發展大趨勢看,在未來15年內我國轎車市場將長期處於快速增長區間,轎車需求增長速度應大體相當於GDP增長率的1.5~2倍。這個結論主要來自於R值(車價/人均GDP)規律。 首先,轎車先導國的發展經驗表明,當R值達到2~3時轎車開始大規模進入家庭,轎車普及率迅速提高,轎車市場開始進入成長期,日本和韓國基本具有同樣的發展曲線。進一步研究表明:任何社會制度的國家,R值的變化與轎車市場的發展,都有明顯的上述對應關系。到目前為止只有新加坡和香港這樣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型國家或地區例外。 其次,我國轎車消費先導地區市場的發展,也同樣遵從了R值規律。我國轎車率先進入家庭的地區都是經濟發達的地區,這些地區基本在2000年前後開始進入家庭大量購買轎車的階段,而這時正是其R值達到3左右的時點(見圖8) 註:轎車平均車價源於53個城市私車家庭調查。 我國的人口密度、國土面積都不是新加坡、香港的特徵,我國政府在私家車消費上不可能也不應該採取那樣嚴格控制的政策,可以肯定,R值規律在我國同樣適用。 未來我國R值將不斷地向靠近3的時點轉化,從而為轎車大量進入家庭提供了保證。從R值的公式知道,R值的變化是由價格和人均GDP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未來價格仍有下降的空間與壓力,人均GDP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因此, R值將繼續快速降低,初步預計我國的R值將在2009年前後達到3左右(見圖9)。國際經驗表明,在R值達到3以前的幾年,轎車需求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當R值低於3以後,千人保有量將快速提升,意味著每年的增量將是很大的,持續快速增長的整個過程在15~20年。據此判斷,我國乘用車市場至少還將保持15年左右的快速成長。 從短期的發展趨勢看,2005年的乘用車市場已經擺脫了2004年的頹勢,正在處於上升趨勢(見圖10)。 從長期趨勢和短期因素兩方面看,我國乘用車市場2006年仍將保持較快的增長,但是增速比2005年將有所減緩。這一判斷主要基於三個原因:一是2006年GDP增長速度比2005年將減慢0.6個百分點。二是降價車型向A級及以上車型轉移,而2005年A00級即入門級車降價幅度較大,降價對促進需求增長的效果不如2005年大。三是不再存在2005年這樣的一個大約相當於8萬輛車的等待人群。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06年國產汽車總需求在633萬輛左右,其中乘用車需求為360萬輛,其他各細分車型國產車銷量預測結果(見表9)。 預計2006年汽車進口量為12萬輛,汽車總需求(國產加進口)將達到645萬輛,比2005年增長11%左右,其中乘用車總需求為370萬輛左右,比2005年增長約15%。 2005~2006年汽車市場分析與預測 徐長明
㈥ 汽車市場調研報告,範文
去前瞻網,有免費的放出來了。。
㈦ 汽車市場調研報告的概念
汽車市場調研報告抄主要是通過對汽車的主要內容和配套條件,如市場調查、資源供應、建設規模、工藝路線、設備選型、環境影響、資金籌措、盈利能力等,從技術、經濟、工程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比較,並對項目建成以後可能取得的財務、經濟效益及社會影響進行預測,
㈧ 轎車市場營銷現狀調查與分析的論文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網路迴文庫都有!
==================論文寫作方法===========================
論答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