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飲料要怎麼推銷,怎麼打開市場
我們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商場中時時刻刻在進行著沒有硝煙的戰爭。因此我們要在占據一席之地的同時開拓更加開闊的疆土那麼我們就要了解我們的競爭對手,並且要常常關注他們的發展動態,當競爭對手有了新的動態時我們也要有新的行動與其競爭。我國軟飲料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都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佔有,為什麼他們能夠占據這么大的市場份額呢?他們的營銷戰略是什麼呢?為什麼他們的營銷戰略可行,而我們還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營銷戰略呢?我們的營銷戰略存在哪些缺陷呢?再認清楚這些事實之後,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恰當的營銷戰略呢?
可口可樂的營銷策略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知道一個完整的營銷策略是包括廣告營銷策略、包裝營銷策略、促銷營銷策略、市場定位營銷策略等等策略在內的。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樂的廣告營銷策略。據調查:82.2%的消費者對可口可樂的品牌認知是通過廣告獲得的。可口可樂通過廣告宣傳提高了產品知名度和公眾的購買慾望,在樹立與加強產品及品牌良好形象方面,廣告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口可樂在廣告營銷時,第一,非常注重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說可口可樂知道在什麼樣的地方做廣告就需要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比如說可口可樂在中國做廣告宣傳時,對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進行了充分的挖掘和運用。2001年新年,可口可樂演繹出一場完美的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廣告風暴:推出全新的具有中國鄉土氣息的「泥娃娃阿福賀年」廣告片。此片以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北方小村莊為場景,並用一對極具人性化的泥娃娃全家喜迎新年的中國文化為主題,用全家飲用可口可樂來襯托祥和、愉悅的喜慶氛圍。廣告片中所有的造型場景都採用了黏土工藝,使得整體畫面感覺更加生動、流暢。「泥娃娃阿福賀年」廣告片於2000年12月下旬開始投放,一直持續播出到2001年春節期間,該廣告播出後,消費者更加認同了可口可樂的品牌形象。第二,在廣告的創意表現中,充分利用和發揮「名人效應」。可口可樂曾經聘請了香港、台灣、中國內地的當紅明星為其品牌代言。張惠妹、謝霆鋒、張柏芝、蕭亞軒、伏明霞等文體巨星們都曾加盟過可口可樂的品牌陣線家族,他們的加入為可口可樂演繹出精彩紛呈的「廣告樂章」。
在我國的軟飲料市場上,非常可樂可以說是不錯的品牌,但是在市場份額這個層面來看,與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我們的非常可樂也會做廣告,為什麼我們產品的廣告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非常可樂的廣告營銷策略。因為非常可樂沒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或許這也是我國軟飲料市場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可口和百事明確以年輕一代的消費者為消費目標)所以,非常可樂的廣告宣傳也顯得毫無針對性,「非常可樂」的廣告宣傳片,畫面主要是以中國的傳統節日作為背景,然後出現中國神話中的幾個老壽星、財神爺的形象。雖然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符,但是因為沒有做好市場定位所以其市場細分更是無從談起。而且老壽星、財神爺的形象也只有在農村鄉鎮才比較受歡迎。這雖符合非常可樂的「農村包圍城市」策略。但是也因其局限性所以非常可樂在我國第一、二線城市的銷售業績很不理想。而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廣告製作,全部針對目標消費者———年青的一代,廣告製作精美、動感、充滿年輕活力的氣息,而他們的促銷手段也千奇百怪,花樣繁多,如可樂之星,校園歌手選拔賽……每一樣都吊足了年輕人的胃口。所以,可口百事占據了我們過第一、二線城市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從這我們可以說我國產品的廣告創意有必要掙脫傳統的桎梏,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要有新時代的新風貌呈現。只有廣告策劃這一步走好了,我們的產品才能被目標消費者所熟悉了解,才能進一步開拓市場。
我認為在百事的營銷戰略中,值得一提的是百事的音樂營銷策略。現代社會人感覺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會尋找各種方式去放鬆自己,而聽音樂看娛樂節目是大多數人的選擇。站在街頭,你會看到很多人耳朵里塞著一個耳塞,他們在幹嘛?聽音樂、聽視頻節目……..百事則准確的把握了現在的市場需求。採用了音樂營銷策略。所以說音樂角逐是百事可樂最精彩的策略之一。包含有百事音樂的主題活動,巨星、新星、音樂卡片、音樂流行榜、競投場等等。活動角逐是為自己創造吸引品牌注意力的最好機會之一。而我們自己的產品雖然也會有這樣的贊助活動,但是沒有形成完整的近乎音樂體制的營銷策略,所以在宣傳力度上面達不到百事那樣的顯著效果。所以,從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啟示:採用何種營銷策略最好有相應的營銷體製做後盾支持。並且要能持續的,廣闊的採用。其實「超級女聲」也可以是我們借鑒的一種營銷策略那就是大范圍、持續的進行。當然這是需要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作支撐的。
我國有我國特定的市場環境、消費環境。所以,並不是可口百事的營銷策略在我國都能適用。雖然我們要學習他們成功的營銷策略,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但是我們一定要探索出適合我們自己的營銷策略。像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目標消費群體是中高收入者和年青一代,所以他們的營銷策略肯定也是為他們的受眾目標量身定做。所以,我們的產品要想打開自己的銷售市場,那麼一定要做好市場定位,要為自己劃分一個目標市場。在做好市場定位後才好研究適合自己的營銷策略
② 可口可樂和娃哈哈各自的市場定位和市場目標
可口可樂在中國面對的是廣大的年輕人而娃哈哈主要面對的還是那些未成年的內小朋友!
可樂容的市場目標主要是佔領我國的飲料市場成為飲料市場的老大之一,而娃哈哈主要是佔領未成年小朋友的市場,畢竟這個市場的利潤也是很大的!
③ 飲料市場定位與營銷策略分析
第一次寫,學會查資料就行了
④ 奶茶店如何做市場定位
奶茶行業的火爆,引起許多人紛紛想要擠進這行,畢竟投資少,回報率高,自由時間多,但是想想,那些自己開店,加盟開店的同行,有多少能真正順利賺到錢,更多的是經營不善而倒閉關店的。要想在千軍萬馬中殺出一條血路還是很難的。
3.裝修定位
奶茶飲品的消費主力人群還是年輕人,大部分人都是屬於視覺動物,一個裝修合格的店鋪可以加分不少哦,奶茶店裝修可以大致分為低端、中端和高端,其裝修風格既有簡約的現代風,又有時尚的炫酷風,這個就要根據所處地段和預算來自行決定。
奶
4.價格定位
產品價格定位與選址、產品、消費群體等環環相扣。如果開高端奶茶店,一般價格都是在18-30元左右,白領階層。如果開中低端奶茶店,價格都是在10-22元之間,一般上班族和學生群體為主。奶茶店市場定位中的產品、價格定位與選址、裝修息息相關。
5.顧客定位
前文有提到奶茶飲品的消費人群絕大數是年輕人,但精確到不同階層,其消費形態就不一樣啦,比如白領人群喜歡高品質產品,注重情調和氣氛,而學生人群,中意時尚個性,看重產品性價比,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內容。
⑤ 飲料市場有哪些發展趨勢
女性是消費主力,人均消費集中在30元以下
2018年10月現制飲品外賣訂單消費場景分布中顯示,住宅區分別以46%和43%的佔比成為現制茶飲和現制咖啡外賣最主要的消費場景,寫字樓現制咖啡訂單量佔比更高,主要源於白領人群對咖啡提神功效的需求大,學校現制茶飲訂單佔比略高,下載『商機去哪兒』app了解更多。源於學生群體對價格的敏感性更強。
在全國現制飲品門店人均消費價格分布中顯示,人均消費集中於30元以下,隨著整體國民消費水平升級,人均消費在15元以上的門店佔比不斷提升。
⑥ 可口可樂的市場定位
市場由傳統食雜,超市轉向學校,夜場,網吧,餐飲.只要有賣東西的地方就會有可口可樂!
⑦ 碳酸飲料如何市場定位
綜觀國內飲料行業現狀,碳酸飲料已經進入產品成熟期,品牌集中度非常高,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分銷渠道和市場覆蓋率來實現效益增長;果汁飲料和茶飲料還處於產品成長期,市場空間仍然很大。同時一些新興成長的飲料類型如植物蛋白飲料和運動功能性飲料等也有望成為下一個飲料業經濟增長點,目前市場上這類飲料還沒有主打產品,消費需求也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 (一)市場分析 消費者對飲料產品的需求表現在對其實質屬性和擴增屬性需求兩方面,實質屬性即產品能夠提供給消費者的使用價值,如解渴等;而擴增屬性則是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如身份、審美等。 當今消費者需求的多元性不僅體現在口味、包裝、價格上;還體現在健康、時尚、環保等方面。消費者口味的多樣性和獵奇心理,以及缺乏品牌忠誠,為新產品開發提供了市場空間。各種飲料類型在市場所處階段不同,市場空間和拓展策略也表現出很大差異。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開始更多的關注飲料產品的營養成分以及是否天然健康、綠色環保和時尚品位等更高層面的心理需求。這也為飲料企業在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營銷推廣以及廣告利益點訴求等方面提供重要啟示。 (二)目標定位 消費市場的日益裂化,使得市場環境和媒介環境變得紛繁復雜的同時,也為飲料企業開展目標消費群體營銷提供機會。新興出現的飲料消費群體主要包括如新女性群體、新生代族(16-25歲)、兒童群體和新知識精英群體以及老年群體等,不同飲料群體有著不同的飲料消費需求,這些差異表現在對口味、品牌、價格、包裝、促銷和廣告風格等一切消費者接觸產品及信息的領域,高度細分化的市場為飲料企業進行市場拓展提供無限空間。這里包含兩個層面,一是針對性地開發飲料產品,在細分市場上取得市場競爭的主動;二是針對性地利用傳播媒介,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獲得傳播的最佳效果。 經過綜合考慮,我們將產品定位於功能性飲料 「新飲品A」,目標群體定位在新生代族(16-25歲)和新知識精英群體, 新生代族(16-25歲)出生在知識大爆炸的新網路時代,精力充沛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而新知識精英群體普遍工作強度高、壓力大,作為功能性飲料「飲品A」可以充分補充人體日常所消耗的**,所以很,他們是重度消費者。 (三)包裝手段 越來越多的產品在超級市場以自助的形式出售,企業通過有特色的包裝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和激發他們的購買慾望,因而包裝和廣告促銷一樣執行著推銷任務。針對不同群體而設計的包裝樣式和容量,標志是紅底配以白色流線型字母,熱情而有活力,通過統一的顏色強化消費者的品牌認知、記憶和聯想。藉助強有力的視覺沖擊,實現本品牌和競爭品牌的區隔,使品牌能從琳琅滿目的貨架空間中脫穎而出。從爭取有限貨架空間到爭取無限的消費者心理空間、從有聲語言銷售到無聲語言理念的提升,可以說是現代社會市場競爭呈現出來的兩種趨勢。符合飲料消費場合的不同特點
⑧ 新品飲料應該怎樣打市場
我告你個秘訣:夏天夏天,炎熱無寒,我料超寒,喝下冬天!!!!!!!!!! 外部分析包括客戶接受度、市場機遇與障礙、以及競爭分析:內部分析包括企業現狀和產品的技術特點。 客戶接受程度 客戶接受度是個復雜的概念。出於簡化考慮,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客戶細分和決定客戶接受新產品的因素。有些因素會限制客戶對於新產品的適用,比如,新產品的使用幾率、客戶的成本收益、使用風險、產品形象和供應商形象。 如果客戶沒有很多的機會去使用產品的創新之處,他就不會去購買。而當潛在客戶對於創新價值認可,在產品的引入階段,新品的價格如果很高,客戶得到的價值就十分有限。因此,在培育市場之初,必須選擇那些可以承受較高成本收益比率的客戶。 而如果產品未經充分的試驗或者有無法預知的副作用,亦會大大影響客戶對產品的使用興趣。此外, 供應商的聲譽和形象是否可以提供可靠、有效的售後服務也是一個影響的重要因素。 市場進入障礙 客戶已經准備好購買新產品,但是現存的系統使之變得困難、甚至不可能。幾類常見的障礙值得注意:客戶的財力障礙、政府管制、政治障礙以及銷售渠道的不暢等等。 市場機遇在特定的外部市場環境下開始出現,甚至令高價產品得到市場的認可。通常的幾種類型有:政府投資於特定的領域,需要新產品和服務;環境變化有利於新產品的使用;價值鏈上的某個區段本來成本高昂,但是存在著通過創新降低的機會。 因此,對於市場障礙和機遇的權衡需要建立在對市場環境和銷售渠道分析的基礎上。 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產品引入、增長、成熟和衰退。 新產品被引入市場後會占據領導地位,同時也必須擔負起教育消費者的任務。此時的重點應當是整個市場的培育,而不是市場份額的多少。 增長階段意味著模仿者的大量湧入。此時的重點在於市場份額,供應鏈管理和針對領導者的發展戰略。在進入成熟階段後,應當更加註重差異化帶來的價格優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當實現從功能為特徵的競爭優勢轉向可靠性、親和力、客戶關系和品牌忠誠度建設。市場基礎的競爭更關注供應鏈的管理。包括可靠性、服務設施和價格競爭。 形象比較競爭則注重新產品中存在的優勢與劣勢比較。 企業的准備是指企業已經有足夠的動力和能力去改變政策和行為,以實現特別的創新。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企業的內部而非外部障礙導致了創新的無法實現。企業的准備不足最常見的是無法轉向客戶導向的營銷和相應的服務。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通常是指知識的欠缺和不夠專業化,導致無法與創新的技術相融合。工程技術人員對新興技術的陌生導致新產品開發的延緩。 現存的產品線與新技術之間的沖突導致新產品無法推出。通常,人們對於現存的運用良好的現存系統有著很深的感情。在既有系統尚可以維持的情況下,自然傾向於得過且過
⑨ 可口可樂市場定位
非酒水類飲料市場,這樣顯得市場佔有率低些,免得受壟斷法的打擾
市場由傳統食雜,超市轉向學校,夜場,網吧,餐飲.只要有賣東西的地方就會有可口可樂!
⑩ 新品飲料如何開拓市場
養生堂雖然對TOT蘇打紅茶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銷量卻不佳。為什麼?消費者怎麼了? 對於消費者來說,聽到蘇打紅茶後第一反應是什麼?首先會糾結在「蘇打」上。這東西不常聽到,什麼是蘇打?干什麼用的?能喝嗎?這些問題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這個肯定是化學物品。當人人都在談純天然、無添加的時候,你還弄個這種東西出來,不是自討沒趣嗎?編者按:目前市場上經常會出現一些新品飲料,但是有很多新品卻很難開拓市場存活下來。那麼,新品飲料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新飲料為什麼賣不動去年,養生堂重磅推出了一款新產品:TOT蘇打紅茶。養生堂雖然對TOT蘇打紅茶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銷量卻不佳。為什麼?消費者怎麼了?對於消費者來說,聽到蘇打紅茶後第一反應是什麼?首先會糾結在「蘇打」上。這東西不常聽到,什麼是蘇打?干什麼用的?能喝嗎?這些問題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有一點很清楚——這個肯定是化學物品。當人人都在談純天然、無添加的時候,你還弄個這種東西出來,不是自討沒趣嗎?說出「我能幹什麼」如何解決?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把「蘇打」這樣的字眼從推廣中去掉,即不去多說「我是什麼」。你這個名稱大家本來就不懂,講出來有什麼用?如鯁在喉,不如不用。不說品類,那要怎麼推廣?學學王老吉,直接說「我能幹什麼」。王老吉能幹什麼?開始的時候,涼茶飲料根本無法直接傳播。涼茶是什麼?兩廣地帶,這種東西是捏著鼻子喝的,因為特苦,跟中葯沒什麼兩樣。而全國其他地方,涼茶概念就是隔夜茶,誰喜歡喝?喝茶都喝熱茶,「人走茶涼」就是最好證明。王老吉要當飲料賣,卻發現無法表明「我是什麼」。怎麼辦?它用了個巧方法,大聲說出了「我能幹什麼」。王老吉能幹什麼?它一開始就說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到底是什麼?我管他呢,反正你怕上火的時候,給了你一個喝我的理由。效果如何?銷量突飛猛進,逼得「兩樂」都陣腳大亂,年初可口可樂廣告的槍口直接對准王老吉——一群年輕人圍著火鍋叫嚷「吃火鍋,喝可口可樂」。王老吉是什麼?當王老吉看到大家不拒絕,都知道「我能幹什麼」的時候,教育馬上來了。看看王老吉的廣告結語,年初就開始改變,明明白白提出「王老吉涼茶」,去年底都沒有。王老吉規避「涼茶」這兩個字多少年?從2003年年初到2010年年底,整整8年,抗日戰爭都結束了,才鄭重其事地教育「我是什麼」。至於其中的因果聯系,比如「王老吉為什麼這么能幹」這類問題,它根本不會去教育,消費者的興趣也不在此。消費者想要的是解決問題的結果,關註解決問題過程的並不多。就像醫生給你開葯後,你也基本不問「這葯為什麼能治病?」而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也可以自己去找資料,反正資訊那麼發達。品牌要響亮,品類要龜縮你的品類名,如果不是消費者所熟知的、要花心思去聯想的,你直接推廣就不會成功。就像「功能性飲料」的宣傳,雖然消費者有可能一知半解,但是絕對沒有「綠茶」這樣的品類宣傳來得直接。紅牛,就要通過「我能幹什麼」即「渴了累了喝紅牛」來進入市場;而康師傅「綠茶」,說個「綠色好心情」這樣莫名其妙的話,就可以獨步天下了。成功的都是那些有好名稱的品牌,而且品類是龜縮在後的。「營養快線」是什麼品類的飲料?消費者並不知情,但不妨礙它的熱賣,它只說出「我能幹什麼」就可以;「功能性飲料」這個品類說得明白吧?消費者並不領情,這個品類銷售就是上不去。再來看涼茶頭兩年的大戰,每個品牌都在吼「我是涼茶」,基本沒哪家成功。為什麼?當時的消費者還無法把王老吉跟涼茶畫等號,亦即無法把「預防上火的飲料」跟涼茶畫等號。直到王老吉賺到盆滿缽滿好多年,涼茶的影響也逐漸深入人心,吼了很多年的和其正日子才稍微好過點。要說「我能幹什麼」直接說「我是什麼」的廠商有不少,就像這兩年,光能、宜簡、冰點、中梁山、農夫山泉、世罕泉、娃哈哈都推出了蘇打水。很悲觀地給它們斷個言:不好賣。怎麼才能好賣起來?蘇打水這個名稱使人聯想太豐富了,凈是些不好的聯想。如果真的要推出,就得給它起個好聽的、容易聯想的名稱。而且,你還得考慮損失,就算是「礦泉水」、「純凈水」宣傳這么久的品類,人們都無法完全區別。或者,乾脆把「蘇打」去掉,把喝你的理由給充分。不說「我是什麼」了,而是要說「我能幹什麼」。不要提「我是什麼」,特別是新產品去年鬧騰得比較凶的還有「金沙源」,一種淡竹葉飲料。熊貓有可能還吃得下竹葉,老百姓呢?你吃過竹葉還是用竹葉泡過茶?果然,在今年,它的線上線下推廣已經銷聲匿跡。農夫山泉今年又推出一款新產品,叫東方樹葉。又回到上面的問題,老百姓吃過樹葉還是用樹葉泡過茶?讓他們如何才能心甘情願地去品嘗?有一種牛奶叫「水牛奶」。調查過程中,一些消費者的第一反應是「摻水的牛奶」;而另一些則認為是「水牛產的奶」。對於前面的反應,不多做解釋,大家也知道不好。「水牛是什麼?」大多數人都能回答,耕作水田用的。「能產奶嗎?」估計這個問題把你難住了,你會說「不知道,反正沒喝過」。對於奶牛,老百姓早被其他廠家教育過了,好的奶牛外形都是黑白相間——無論是牛奶包裝還是廣告中,都能看到這種奶牛的出現。可惜,那不是水牛。還有個品類名取得很糾結,叫「果醋」。消費者如何選擇?該當飲料還是調味品?設想以下場景:一位消費者正在喝東西,被一閨蜜碰到。「你喝的什麼?」「果醋」「啊,你喝醋啊,你男朋友出軌了?」「拜託,是果醋」……如今,果醋芳蹤難覓。什麼情況下,才能說「我是什麼」如果品類名很好理解的時候,直接說出「我是什麼」就好了,至於「我能幹什麼」,消費者會自己去聯想。就像農夫山泉。農夫山泉是什麼?消費者知道的並不多,不過都知道那是「山泉水」,而不是營銷人員劃分的純凈水、礦泉水或者天然水之流。但是這並不妨礙它的銷售。農夫山泉推出來前,市面上都是XX純凈水,XX礦泉水。無論是純凈水還是礦泉水,老百姓都感覺這是被加工過的。純凈水嘛,就是提煉過、提純過的;而那個礦泉水,很容易聯想到有金屬疙瘩加在裡面。雖然很多人都知道人體內需要一些微量金屬元素,但不代表老百姓可以忍受把鐵疙瘩泡在水裡。不過值得純凈水和礦泉水慶幸的是,當時只有這兩種水。你喝不喝?你不喝就沒水喝。老百姓雖然心裡別扭,但只能屈從於廠家。當時的純凈水還沾沾自喜,認為老百姓是由於「水純凈」,才喝的「純凈水」,典型的就是樂百氏的「二十七層凈化」——夠純凈了吧。農夫山泉可貴之處就在於,把山泉作為名稱。山泉給人的聯想是什麼?天然、甘甜、未加工。隨便找位消費者問問就知道,不用花巨資調查。不信?你先問問自己,「喜歡喝加工過的水,還是天然的山泉水?」在農夫山泉的推廣語里,「有點甜」是對「山泉」的補充,使消費者馬上聯想到「山泉」的好處,並不是靠口味上的「有點甜」來區別其他水。農夫山泉能幹什麼?最開始的農夫山泉比較激進,認為非要說清楚「我能幹什麼」,就搞了出「天然水」與「純凈水」之爭。說「天然水」就是比「純凈水」好,還搞得轟轟烈烈,搞到幾位大佬出面制止才罷手。而直至現在,知道「天然水」到底是什麼的人並不多、農夫山泉是不是「天然水」的人寥寥無幾,更不用提什麼「天然水」、「純凈水」、「礦泉水」如何區別了。下次你去樓下小賣部,問老闆要「純凈水」,他遞過來農夫山泉或者是礦泉水時,你也不必驚訝。消費者選擇農夫山泉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山泉水」比「加工過的水」強,跟你是不是「天然水」卻沒多大關系。農夫山泉,其實是被逼到正確的道上。宣傳不了「我能幹什麼」,只能強調「我是什麼」——未加工,反正消費者大多都厭惡「加工」的東西。其廣告表現為:「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樣,倒還使得銷售節節攀高。取個好名,走遍天下都不怕茶的名稱康師傅的「綠茶」,把「我是什麼」說得很清楚,一眼就知道這是什麼東西。推出之始,為碳酸飲料稱霸的時代,出現這樣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茶作為飲料,消費者自然歡喜,果真也好賣。為什麼現在康師傅的「烏龍茶」、「鐵觀音」不好賣了?很簡單,因為沒有說清楚「我是什麼」。沒看錯,它們沒有區分出不同,消費者把「綠茶」、「烏龍茶」或者「鐵觀音」都當成茶的一種。你喝什麼?喝茶。什麼茶?「烏龍茶」。烏龍茶、鐵觀音甚至還在搶占綠茶飲料的份額。牛奶名稱當蒙牛的「特侖蘇」在高端牛奶市場一騎絕塵時,伊利馬上跟在屁股後來了個「金典」牛奶,都是差不多的訴求。但由於「特侖蘇」提前佔領了心智,「金典」就無法跟它相提並論了。伊利其實是有機會的。它有個牌子取得奇好,「營養舒化奶」。「這個牛奶好吸收啊。」「你怎麼知道的?」「你看看名字。」賣得究竟如何?看看「營養舒化奶」變著花樣的廣告,乃至與高科技——變形金剛的親密結合就知道了。不過,買牛奶而追求「好吸收」的人,都是些中老年人。年輕人自我感覺很好,覺得除了鵝卵石無法消化外,其他的都還可以接受,你推出太年輕態的廣告只能打在石頭上。水的名稱你是喝「中梁山」水還是「冰點」水?在重慶,有兩個比較出名的廠家生產瓶裝水。一家出現得比較早,叫中梁山,一家出現得相對晚點,叫冰點。如果你不熟悉重慶的情況,光從字面上看,你會選哪種?很自然的,冰點占上風,特別是炎炎夏日,想著都涼快點。另外有個原因,中梁山有個致命的缺點——中梁山有煤礦,也就是說,當你要買中梁山水的時候,你會聯想到這水是從煤裡面滲出來的。當然,如果你滿頭大汗,而手頭只有這種水,你還是得喝。其實,大多數品類能被推出,都有其可取之點,但廠家總是急匆匆地推出,沒有考慮考慮它的賣點。結果,你只能等著推出後,考慮考慮它的退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