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汾市豪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臨汾市豪宏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4月2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服務:市版場調查,市場營銷策權劃,攝影攝像,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文化藝術交流,網路系統開發等。
法定代表人:郝雙紅
成立時間:2015-04-29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100200007872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臨汾市堯都區臨汾日報新聞大樓三層3008號
2. 調查市場營銷專業在山西臨汾的就業情況
(臨汾市統計局 師先明)2007年,臨汾市經濟持續增長,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為城鎮就業提供了較大的就業空間,為職工工資增長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和保障。2007年勞動就業和工資發放呈以下特點:
一、就業規模繼續增加,就業結構不斷調整。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4萬人,比上年凈增2182人,其中在崗職工33.4萬人,凈增3058人。分企事業機關看,企業在崗職工減少,機關事業增加。年底企業在崗職工17.9萬人,比上年減少839人,事業和機關分別為9.9萬人和5.5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056人和1391人;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單位23.4萬人,減少2420人,集體單位19萬人,減少641人,其他單位8.1萬人,增加6119人。國有單位和集體單位減少而其他單位增加,這除人員新增因素外,還有國有、集體單位仍在進行改制、轉制,造成部分人員從國有、集體單位流向其他經濟單位所致;分行業看,在崗職工減少較多主要集中在采礦業(2491人)、批發零售業(1205人)。采礦業減少主要是我市發生煤礦特大事故後,煤礦停產整頓,部分臨時工被辭退和解除合同。同時有部分鐵廠、焦廠因不符合環保要求被責令關停。批發零售業減少主要是糧食系統下屬基層中心糧站改制,人員買斷,許多糧站已撤銷。其餘製造業、電力、租賃業、科研也略有減少。在崗職工增加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2109人)、教育(1861人)、金融(1737人)、建築業(512人)、交通運輸(452 人)、住宿餐飲業(452人)。其餘水利、房地產業也略有增加。
二、職工工資繼續增長,但增幅有所放慢。2007 年,我市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61.8億元,增長14.3%,比上年增幅低3.1個百分點。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8729元,增加2223元,增長 13.5%,比上年增幅低4.7個百分點。由於上年財政供給人員工資套改增資已部分到位,工資增幅比上年有所提高,而煤礦停產整頓數月,工資發放不正常,導致全市職工工資比上年增幅下降。2007年企業、事業、機關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19906元、17257元、17557元,比上年分別增長 10.9%、17.1%、17.7%。企業工資增幅比上年下降10.7個百分點,而機關和事業分別上升5.6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
三、集體單位平均工資首次超過國有單位。2007 年國有單位、集體單位、其他單位平均工資分別為18058元、18914元、2061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7%、14.7%、8.8%。集體單位平均工資與國有單位平均工資呈同步增長,但絕對量首次超過國有單位。其主要原因是集體企業改制力度加大,一些效益差、競爭力弱的企業被淘汰關閉,低工資人群減少。同時,生存下來的企業經濟效益好轉,使得企業職工收入水平提高。
四、行業之間勞動報酬存在較大差距,低報酬人員仍占較大比重。從二十大行業情況看,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較高的是金融業(30769元)、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5938元)、信息傳輸業(20870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較低的行業是交通運輸業(12165元)、批發零售業(11081元)、住宿餐飲業(10038元)。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僅為最高行業的三分之一強,壟斷行業仍占據首位。在二十大行業中,只有采礦業、電力、信息傳輸、金融業、教育五大行業平均工資超過全市水平,但其就業人數僅佔全部單位就業總量的三分之一。
五、縣市間平均工資不盡平衡。在平川7縣市中,平均工資排序依次是霍州市(23700 元),堯都區(19865元),襄汾縣(18939元),洪洞縣(18157元),曲沃縣(17946元),侯馬市(15954元),翼城縣(15408 元)。霍州市平均工資近幾年一直領先,是由於霍州煤電集團拉動的結果,霍州煤電職工人數和工資總額分別占霍州市的50 %和70%。而堯都區位於臨汾市政治、文化中心,市政府所在地,工資也較高。襄汾、洪洞、曲沃,近幾年以煤焦鐵為主的企業發展較快,經濟效益較好,財政收入較快,職工工資增長也較快。而侯馬市、翼城縣主要受中央屬一些大中型軍工企業、紡織企業效益影響,這些企業效益普遍不好,但就業人數又較多,從而落後於平川縣市。在山區10縣中,以具有資源優勢的浮山縣(20180元)、古縣(18756元)、鄉寧縣(17765元)工資較高,且有的縣以兌現了以前拖欠財政供給人員的工資。而吉縣(16285元)、汾西(15544元)、永和(14935元)、隰縣(14905元)、蒲縣(14723)、安澤(14592)等縣工資相對較低。
十七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當前和今後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建議在就業和工資領域,應該做到:
第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多渠道、多層次地開發就業崗位。在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中,加大招商力度,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力鼓勵、支持私營個體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就業空間廣闊的特點。要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進靈活多樣的勞動就業方式。
第二,適當提高低收入行業工資水平,縮小行業收入差距。當前行業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特別是壟斷行業的收入增長較快,貧富懸殊越發明顯,勢必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應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管理與監督,增加透明度,以利於稅收調節,並作為調控依據。對部分低收入行業查清原因,促使其落實企業最低職工生活費發放標准,改變不在崗職工低收入和無收入的局面,最大限度地縮小貧富懸殊,緩解行業收入不公造成的矛盾,確保社會穩定。
第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險覆蓋面。我市社會保障存在著保險費收繳困難,保障能力較差等突出問題。社會保障主要在國有和城鎮集體單位實行,非國有經濟單位,尤其是私營企業和三資企業社會保險覆蓋面較低。這種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的行為選擇。因此,必須努力提高社會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強化社會保障基金籌集與管理,為促進就業發展創造條件。
3. 山西臨汾市最賺錢的生意做什麼
臨汾市的市場太抄大了,適合的襲商機還是很多的,不妨先對臨汾市的市場做一些細致的調查,去看看市場上面現在比較流行什麼,什麼產品現在做的人比較少,什麼產品的市場又比較好,就去選擇什麼,可以選擇那種新出來的項目去做,因為新項目做的人很少,競爭很小,利潤應該會比較高一些,賺的錢可能會多一些。
4. 臨汾農村有什麼好的種植項目
種植項目要和當地市場或區域市場結合起來才算好的項目,有市場需要,調查研究市場情況,看有哪些市場需要,確保有市場需求,注意銷售策略經營策略,產品質量和價格,明確銷路銷售方向,產品能賣的出去。
5. 城鎮化進程(臨汾市)
臨汾市位於山西省南部,東枕太岳余支,西依呂梁山脈,中部是廣闊的河谷平原,汾河幹流縱橫南北,兩岸土地肥沃,遠在十多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勞動、生息、繁衍著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臨汾人傑地靈,代不乏人,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有著光輝燦爛悠久的歷史和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
臨汾古稱平陽,是堯王故里,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臨汾古城是國內外聞名的「卧牛城」,修築於明朝,城高河深,巍巍壯觀。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因其地理位置重要 , 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唐朝時,臨汾屬河東道。由於唐王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誠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當時的臨汾市 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晉州粟米常通過漕運接濟京師長安。「河渭之間,舟輯相繼,會於渭南」,「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以實北平」。 在漫長的歲月里,臨汾市 人民百折不撓,勤勞勇敢,走過了繁榮、衰敗、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近年來臨汾市的發展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街道整潔,綠樹成蔭,花果飄香。朴實善良的臨汾人民繼往開來,用滿腔的熱血和萬丈豪情使臨汾市舊貌換新顏,已使臨汾成為新型現代化都市,是黃土高原上遠近聞名的「花果城」。
在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臨汾市緊抓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機遇,緊緊圍繞建設「新型工業大市」,加快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步伐,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實現了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2011年上半年,全市財政總收入突破百億大關,累計完成103.36億元,為收入計劃186億元的55.57%,同比增長32.58%,增收25.39億元。與此同時全市居民經濟收入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臨汾市城區呈現出「南延,北伸,東改,西擴」的良好發展態勢,其中以城西濱河路沿線的整體開發最為引人關注。
臨汾市堅持區域住房發展合理布局,在重點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用地供應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重心向中心城區外轉移,這為「河西」地區的發展營造了一個得天獨厚的發展平台。
6. 誰是哄抬臨汾房價臨汾房價走勢2013年是漲是跌
市場經濟條件下,樓市的漲落如潮夕一樣自然,勝負自判,買定離手。但毋庸置疑的是臨汾畸高的房價已然超出了經濟規律的范疇,那麼誰是哄抬臨汾房價的「幕後黑手」?臨汾房價走勢2013年房價還會繼續上漲嗎?1、不良地產商。前幾年在海外地產軍團洶涌進軍國內市場時,一個手握審批實權的小科級幹部,拖垮坐擁巨資外國企業的例子屢見不鮮。拋除國有壟斷企業,如今在中國的自由資本市場,唯一由國人自己做大做強的行業不多,房地產業算是一枝獨秀,被稱為「造富場」,這是特有國情造成的結果。項目審批、人脈支持、融資渠道、拆遷力度等等,需要政府、銀行,甚至黑惡勢力或明或暗的鼎助。相對於國外為保護鳥巢停建大橋,保護古槐高速公路改道的事,中國地產業的潛規則,在外國人眼裡比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要困難上百倍。在資本為王的地產業,暴利的背後是官商銀企之間的潛規則,而潛規則的背後是巨大的運行成本。地產商絕計不會自行消化這部分支出,而是轉嫁到開發預算里由購房者埋了單。部分不良地產商則更是變本加厲,變幻各種名目巧取豪奪,助推房價不斷飈升。黑手指數:92、「推波助瀾」的政府部門。政府通過賣地增加財政收入的做法無可厚非。必竟行政機器及公服機構要運轉,基礎建設及產業轉型要投入,還有諸如會議、考察、學習等千頭萬緒的各種支出。「又要馬兒跑,又不讓馬吃草」是不現實的。但國土資源流轉是否建立在社會需求、公眾承載力以及經濟運行等諸多因素均衡發展平台之上呢?作為「統籌區域經濟」試點城市的重慶,今年政府出台的「買房送戶口」政策飽受熱議。在民眾眼裡,政府之於地產交易的偏頗簡直就像競技比賽中,裁判員偏愛一方或是手癢,將手中的哨丟掉加入了角逐。看來「掮客」的角色政府並不滿足,竟擼起袖子擺起了打架的poss,真是秀足了「保護傘」的噱頭。黑手指數:83、為「魔鬼」化妝的人。2008年至今,冰火兩重天的滋味讓地產商飽受折磨,惶惶不可終日。銀行高額貸款、原材料價格飛漲、前期投入難以回籠、公關宣傳運轉不暢,大資金流運轉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地產商的資金儲備。特別是對於依靠政府背景或非常手段拿地,然後利用關系網套取銀行貸款啟動項目、通過倒地、預售房等方式接續資金鏈的「空手套白狼」的地產商,將被金融風暴反復擠壓甚至清洗出局。盡管市場經濟規律如同大浪淘沙,但跳樑小丑在歷史舞台上的戲份從來都不會失色。俗話說:可怕的不是魔鬼,而是為魔鬼化妝的人。在此過程中,當地產商的獨角戲無法吸引更多眼球時,於是北大教授打賭,社科院發布藍皮書等等混淆視聽的鬧劇輪番上演,部分所謂德高望眾的專家學者、權威的學術機構打著社會調查、深度剖析的幌子,煽陰風、點鬼火,充當了臭名昭著地產商的房托,玷污了媒體的純潔和學術的神聖。黑手指數:74、違章建築者。臨汾中大街向北,在咫尺市檢察院的路口嘎然而止,犬牙交錯的民居橫梗其中阻住了去路。五十米的距離需要走多久?一年又一年,錯落的民居像淺淺的台灣海峽成為開發區與主城區交融的堡壘。一些本來是循規蹈矩的普通百姓,在還遷賠償的巨大利益誘惑下,更改用地屬性、私擴居住面積、無原則的生拖硬賴等等,在汾河岸邊、霍侯路兩側、主城區周遭……觸目驚心的違章建築將偌大的臨汾城擠壓得暮氣叢生。財政收入,是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的重要杠桿,是推進城市基礎建設、完善公共設施、提升人居品味的主要資金支撐。同樣,財政收,也是我們所有人民大眾依靠智慧汗水和辛勤勞作依法納稅的結晶,任何中飽私囊、鋪張浪費、巧取豪奪都為人所不齒,這中間包括貪官污吏、食俸之蛀、枉法奸商,當然也包括那些憑借私搭亂建侵佔公共利益的人。黑手指數:6上帝欲令其毀滅,必先令其瘋狂。一邊打著「康居工程」「惠民工程」「經濟適用」的幌子,扮做挽救臨汾人民於水深火熱的救世主樣子,一邊憑借地產開發狂攬不義之財的人終將得到應有的報應。臨汾房價走勢2013年對於我們普通民眾而言,保持客觀理性以及避免盲目跟風,是幫助臨汾的地產市場回歸本真的基礎力量。最重要一點的是,必須要讓地產商明白——是誰在真正地養活他們!
7. 在臨汾市做什麼生意好
臨汾市的市場太大了,適合的商機還是很多的,不妨先對臨汾市的市場做一些細致的調查專,去看看市場屬上面現在比較流行什麼,什麼產品現在做的人比較少,什麼產品的市場又比較好,就去選擇什麼,可以選擇那種新出來的項目去做,因為新項目做的人很少,競爭很小,利潤應該會比較高一些,賺的錢可能會多一些。
8. 山西省商業性地勘工作調研報告
2005年6月16日至21日,調研組一行3人對山西省商業性地勘工作進行調研,走訪了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山西省地勘局、山西省煤田地質局、中國冶勘三局、山西省地勘局217隊和大同市國土資源局,與政府主管部門、國有地勘單位、基層礦政管理部門和民營礦業主就商業性地勘工作進行廣泛研討。現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商業性礦產勘查基本態勢
山西是我國資源大省,特別是豐富的煤、鐵、鋁土礦及銅等礦產著稱。
由於經濟高速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劇增,在法規、政策和市場引導下,商業性礦產勘查主體、投資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地勘單位技術優勢得到較好的發揮,使其功能向全社會多領域拓展服務。該省商業性地勘工作呈「火暴」之勢。
(一)勘查投入資金總量增加
自2000年以來,全省勘查總投入達59098萬元,其中,中央及地方財政投入15965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27.02%,(其中,國家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1370萬元,佔2.32%;財政部門及其他渠道投入5311.32萬元,佔8.98%;省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9284萬元,佔15.71%),社會資金投入43133萬元,占勘查總投入的72.98%。
(二)社會資金投入呈強勁趨勢
社會資金投入礦產勘查並成為商業性礦產勘查投入的主要部分,特別可喜的是大型國有礦山企業投資積極性的啟動和社會資金投入大幅增長。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分析,2000年以來,全省有效探礦權地勘投入共21972.24萬元,見表1。
表1 山西省勘查資金投入及構成比例
各類社會資金的投入,實現了投資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多元化,並呈進一步發展之勢,為山西省地質礦產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全省勘查項目登記情況
2000年國土資源廳成立以來,共登記勘查項目1192個,其中,新立681個(佔57.13%),變更129個(佔10.82%),延續282個(佔23.66%),保留100個(佔8.39%)。按工作程度分:普查961個(佔80.62%),詳查159個(佔13.34%),勘探72個(佔6.04%)。按礦種分:能源163個(佔13.67%),黑色572個(佔47.99%),貴金屬115個(佔9.55%),非金屬176個(佔14.77%),水氣礦20個(佔1.67%),稀有稀土礦3個(佔0.25%),其他佔12%。全省在有效期內的探礦權348個,其中煤礦84個(佔24.14%),鐵礦152個(佔43.68%),鋁土礦33個(佔9.48%),銅礦14個(佔4.02%),金礦25個(佔7.18%),銀礦5個(佔1.44%),非金屬33個(佔9.48%),水氣礦2個(佔0.58%)。從上述可以看出幾個特點:新登記項目多;普查項目多;煤、鐵勘查項目多;反映出該省優勢資源和市場需求拉動特點。
(四)勘查工作取得較好成果
市場導向投資,投資增加產生了良好的找礦效果,探明一批礦產儲量和發現一批礦產地。例如,隨著煤炭需求量急劇上升,煤炭價格上揚,拉動了煤礦勘查。各大礦務局可供開發的資源日趨緊缺,紛紛申請煤礦探礦權,為礦山尋找接替資源和開采後備基地,僅晉城礦務局2004年就投資5000萬元進行煤田地質勘查,取得很好的效果。
用全國和山西省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勘查鋁土礦,為山西鋁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取得明顯效果。五台天河、寧武寬草坪兩大鋁土礦的探明,使晉北鋁廠成為山西省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2004年又在興縣、保德發現兩個大型鋁土礦床,為山西鋁工業發展提供了資源保障。
山西省地勘局在中條山銅礦區外圍開展找礦,共投入75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170萬元,國家資源補償費210萬元,山西省資源補償費72萬元。經勘查發現了厚度大、品位富的新類型銅礦,為一個開發多年,資源近於枯竭的老礦山解決後備資源提供了前景。
二、探礦權出讓及管理情況
(一)探礦權出讓已全部實行「招、拍、掛」
山西全省各類礦產探礦權均以「招、拍、掛」方式出讓,是山西省礦業權運作的重要特徵。
2000年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組建以來,受理探礦權申請2549件,頒發勘查許可證1192個,登記面積9706平方千米約佔全省面積的1/15;共收取探礦權使用費232.1122萬元,出讓礦業權價款140899萬元。
至2005年5月,全省共公開出讓探礦權66宗,其中,委託市級國土資源局出讓55宗,由省廳交易中心出讓11宗,共收價款18003萬元,其中,拍賣33宗,價款15859萬元;掛牌32宗,價款1885萬元;協議出讓1宗,價款258萬元。出讓的探礦權中,以鐵礦為主,小型鐵礦勘查出讓56宗,佔84.85%。
2002年以前按照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實行申請登記行政審批探礦權。2002年初進行礦業權公開出讓試點,同年5月省政府發文規定全省建築石料采礦權一律招標、拍賣、掛牌公開出讓。同年6月14日在長治市平順縣首次進行「平順縣算盤溝鐵礦普查」探礦權掛牌出讓,收出讓金20萬元。2003年7月4日省政府發布164號令,頒布《山西省礦業權公開出讓暫行規定》。2004年5月22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印發《山西省礦業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實施細則(試行)》。實行探礦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後,按照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辦理,山西省國土資源廳負責拍賣大中型礦產勘查,鐵、鋁等小規模礦床地委託市縣拍賣。探礦權出讓運作機制,由政府出資的探礦權、采礦權,礦業權留在省國土資源廳(廳屬科技館名下),地勘單位通過合同承擔項目施工,地勘單位不能轉讓探礦權。省政府決定,鑒於山西煤資源賦存特點,將「煤礦探礦權視同於采礦權」,煤礦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一次到位,其他礦產可依照執行。1噸煤探礦權價款由2.14元上升到8元。價款達1000萬元,競得者一次付清;5000萬元以上的6年繳清,首次不低於1/6。省國土資源廳還決定今後不再委託「招、拍、掛」,因為出現有違規現象和炒作行為。曾經有一個鐵礦探礦權底價50萬元,起拍價40萬元,可是最終競拍到2900萬元;一個采礦權底價300萬元,競拍到9000萬元。臨汾縣塔兒山一個礦3萬噸,賣到340萬元(省廳認為每噸拍4~5元就可以了),實際上無法控制。
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介紹,省政府和國土資源廳十分重視加強商業性礦產勘查及項目的市場運作。國土資源廳成立後,首先將計劃內勘查項目的管理權從省計委轉到國土資源廳,負責立項計劃運作,建立項目庫,組織專家論證等。省政府每年拿出1500萬~2000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收益安排勘查項目,50萬元以上項目組織招標,中標的項目根據進展情況分三期撥款。現有47個項目,有的執行尚不到位。
為加強地質找礦,增加儲量,緩解資源不足,2005年6月省委常委決定建立礦業權價款找礦新機制:今後3年內從礦業權價款中拿3億(每年1億元),用於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勘查、急需礦產勘查、重要礦產勘查、危機礦山找礦、調整產業結構急需礦產勘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找礦等勘查工作。礦業權價款形成的項目,其礦業權出讓後,實現的收益扣除國家投入溢價部分分成比例:煤礦為,省、市、縣和地勘單位分別為6∶2∶1∶1,其他礦產為4∶2∶2∶2。(這樣的政策規定出台後,使地勘單位得到一定安慰,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感到體現了地勘單位的勞動價值)。
(二)大量的小鐵礦出讓探礦權,實為「以采代探」形成群采
小鐵礦拍賣探礦權,實為采礦,形成群采之勢。2005年2月,忻州市國土資源局受省廳委託,舉辦第二次拍賣會,共拍賣10宗探礦權,獲出讓金5420萬元,礦區位於繁峙、代縣、河曲、神池和五台等縣,9宗為鐵礦,1宗為高嶺土,共31.32平方千米,其中,代縣磨坊鄉磨窩北鐵礦普查項目,2.99平方千米,拍得1100萬元。這次拍賣會規模較大,共有158個單位600人參加競拍。
大同市國土資源局出讓「兩權」收益近1.9億元。該市有償出讓的勘查項目主要是鐵礦。區內鞍山式鐵礦資源並不豐富,而且點多面廣,礦體呈透鏡狀,品位不均,剝采比大。由於鐵礦石價格上揚(1噸鐵礦石賣價420~430元),市場容量很大,溫州、唐山、北京和東北的民營業主競相投資。一個1平方公里多的面積出讓價156~179萬元。這些民營業主競得探礦權後,聘請地質隊的技術人員(也有退休人員)指導,「編」一個報告,即進行采礦。市國土資源局主管礦政的領導認為這種鐵礦,在取得探礦權後半年就可以轉為采礦權或者直接轉為采礦權。靈丘縣現有采鐵礦企業10個,正上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探、轉、採的企業24個,探礦企業16個,還有史庄鐵礦等7個礦區內44處采礦權已上報申請出讓。據介紹,天鎮縣政府鼓動放羊倌上山找鐵礦,發現線索後,報告政府,政府據此就拍賣探礦權。這樣的做法,政府、業主和勘查人員都「滿意」,首先是政府部門獲得了利益(據介紹拍賣探礦權價款70%留市縣政府,30%上交省),業主快速發財,亂挖濫采,還不承擔復墾和環境治理之責。地質人員「紙上談兵」,不搞實際勘查工作而是利用一些舊資料編報告,搞創收。資源開發的可行性及合理規劃,開采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等問題誰去顧及?只顧及眼前利益所造成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三)國有地勘單位在競爭的探礦權市場中處於劣勢
省政府決定探礦權、采礦權全部採用「招、拍、掛」方式運作,包括「空白地」。但是國有地勘單位由於經濟實力差,在探礦權市場競爭中常處於弱勢,這也是地勘單位與主管部門之間經常產生認識上的矛盾。實行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後,國有地勘單位更沒有資金實力。
省地勘局未能從申請審批方式獲得新的探礦權,局屬各單位現擁有的探礦權67個,其中10個是在外省獲得的。2001年以來共轉讓探礦權5個,收入949萬元。目前該局佔有的探礦權,不少是多年前佔有的存量,實際投入很少,有的以少量投入維持行政法規規定的最低勘查投入,使探礦權延續、保留。如果嚴格按法律、行政法規檢查,將有不少探礦權被注銷。
省煤田地質局目前也不擁有探礦權,國家出資的各種項目探礦權都在省國土資源廳,且該局也屬地化了,這樣影響了該局申報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前提是申報單位必須擁有探礦權),也影響了地勘單位到「空白區」、勘查遠景區找礦的積極性。
由於冶勘三局未屬地化,其探礦權獲取主要在國土資源部,較屬地化單位要好一些,只要拿到項目,礦業權就在自己手中,收費又低,省國土資源廳對此也有意見。
目前由於探礦權「招、拍、掛」競爭的不公平性,申請探礦權需到項目所在地市簽署意見,地方保護主義和各級行政權力的干預,已經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地勘單位由於其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所以有好的找礦線索和發現,也不願登記新的探礦權。
國有地勘單位,一方面在探礦權招、拍、掛競爭中處於劣勢,一方面手中已有的探礦權得不到保護。為了近期的生存把轉讓探礦權資產作為主要業績之一,甚至有的省地勘局領導將探礦權運作作為一個「產業」對待。地勘單位內部經營體制、資金運作機制不改變,轉讓收益很快被吃掉。國有地勘單位佔有若干個探礦權,受資金所限不能開展實際的勘查工作,既不符合法律要求,也影響自身發展。
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簡況
(一)隊伍基本情況
山西省有地勘單位72個,職工2萬餘人,形成以省地勘局、省煤田地質局、中國冶勘三局、地質建材山西總隊等國有地勘單位的隊伍為主導,地方化工、煤炭等國有礦山企業的勘探隊伍,民營地勘單位為補充的地質勘查隊伍格局。其中,中國冶勘三局及建材總隊未屬地化,屬地化的地勘單位工作基本上是「各自為戰」。省資源主管部門主要在礦業權上行使管理權。由於近幾年礦產品市場旺盛帶動了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的發育,社會資金大量湧入礦業市場,地勘單位地質勘查勞務和技術服務優勢得到發揮,收入大幅增長(實際上大部分為「打工」收入,受政府和社會投入制約),帶動了產業發展和收入增加,工作和生活條件也都得到較大的改善,較屬地化時有較大發展。
(二)商業性礦產勘查
全省3個主要國有地勘單位自身直接投入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資金十分有限。據介紹,省地勘局一年投入僅500萬元左右,大部分為中央、地方的財政、資源補償費項目和市場項目收入;煤田地質局沒有自己掌握的礦業權,其商業性勘查均為市場項目;冶勘三局情況稍好,因為主要來自中央項目,探礦權在自己手中,但其市場項目收入也逐年增長。
省地勘局2004年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總投入近1億元,其中社會資金佔80%以上。位於大同市的217隊在1996~1999年最困難的時期,礦產勘查年投入僅70~80萬元,1999年沒有礦產勘查項目,2004年完成礦產勘查1000萬元。
省煤田地質局,截至2004年共有中央財政項目7個,投資918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2.6%;地方財政項目15個,投資1679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4.8%;對外承攬社會資金項目32549萬元,占礦產勘查投入的92.6%。全局開動鑽機100台,歷史上少有。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三局,2004年全局總收入1.35億元,礦產勘查投入3050萬元,預計2005年達5000萬元。2005年預計商業性地勘市場項目收入將達總收入60%。
(三)隊伍結構調整
地勘單位隊伍結構調整情況差異較大:
煤田地質局基本無明顯進展。
冶勘三局,隊伍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起步於1994年,現已基本實現產業優化,主副分離,內部事、企管理分離。設立一院(地質勘查院)4公司(岩土、礦業、地信、物業)管理架構,為企業化經營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
地勘局根據自身特點實施改革,以地域為單元開始實施隊伍及產業結構調整並取得良好效果,如山西省地勘局在晉中原有4個地勘單位,即:原215隊,支柱產業主要是地質礦產勘查;原216隊則是地質礦產勘查與礦業開發並重;原區域地質調查隊主要從事區域地質調查;原三勘院從事水井施工、環境監測、災害評估、工勘施工等產業。為適應新的形勢,推進地勘單位深化改革,將分散資源重組集約規模,局決定將同一地區4單位實施合並,重組成山西地勘局第三勘查院,並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合並前各單位基本情況,見表2。
表2 1999年各單位的基本情況
二是合並重組後三勘院的運作情況。
截至2004年底,共有在職職工1423人,離退休職工1129人;在職人員中各類技術人員489人,其中,教授級高工5人,高級職稱88人,中級職稱204人,初級職稱192人。下設科室(部門)15個,二級經營單位16個,物業服務部門2個。擁有固定資產凈值3273.07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668.10萬元。各類儀器設備905台(套)。主要從事地質礦產評價、地質災害調查與防治、石油勘探、水井施工等產業。擁有工程勘察綜合類甲級、施工類甲級、水井施工甲級、測繪甲級、對外經營及勞務輸出等資質,並通過了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合並重組5年來,完成的主要經濟指標,見表3。
表3 2000~2004年主要經濟指標一覽表 單位:萬元
重組後,新的三勘院不斷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努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改善基地環境,實現了原來各個單位間的優勢互補。具體做法如下:
1以轉換經營機制為切入點,進一步放開搞活二級經營單位
合並重組之初,對二級經營單位進行了重新梳理劃分,本著宏觀管得住、微觀放得開的原則,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在具體操作中,生產經營單位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四自」運行模式。將生產經營單位的經濟與三勘院徹底劃開,實行費用獨立核算,用下達指標任務與深化分配製度相結合,進一步下放權力與加大檢查考核力度相統一的辦法來進行約束,同時,根據二級單位性質的不同又分為自主經營、補貼經營、委託經營3種類型來動作。
2.進一步調整產業經濟結構
合並重組5年來,三勘院將產業結構調整列入每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立了「做強地質勘查、做大礦業開發、做活工勘施工、做實多種經營」的產業發展思路。一是依靠科技進步和優良技術裝備,緊緊抓住山西建設新型能源基地的契機,不斷加大地質勘查業的市場開拓力度。二是堅持改造挖潛相結合,將工勘施工的觸角不斷向相關領域進行延伸,逐步形成了工程設計、勘察、施工、檢測、監理與咨詢服務一體化的優勢格局。三是根據市場和資源條件,實施礦業開發。四是不斷提升水工環產業的技術含量,實現以技術帶效益,以實力促發展的良性循環。五是充分發揮基地優勢。目前,三勘院已形成了礦業開發為主,地質勘查與基礎施工為兩翼,水井施工、油井施工、工程勘察、災害評估與治理、實驗測試並舉,機械修配、物資供應、醫葯衛生等多種經營為輔的相互支撐、相互協調、相互彌補的優勢產業格局。
3.著力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
隨著效益的逐年增長,職工人均收入也呈逐年遞增趨勢,在職職工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5189元增長為2004年的13976元。與此同時,院想方設法改善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逐年加大,使居民的生活工作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四、有關問題的探討和建議
(一)探礦權有償取得和管理中有關問題的探討和建議
新形勢下探礦權有償取得和管理中出現的問題,是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的新問題,涉及到法律、體制和制度的建設。
1.要制止炒買炒賣探礦權
隨著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相關法規的實施,以及礦產資源供求關系的緊張,礦產品價格不斷上漲,迎來了礦產資源的投資開發熱的形勢,想方設法從探礦權、采礦權市場運作中獲取高額利益,而不顧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宏觀約束,使國有資源性資產不合理使用甚至流失的情況已經出現,如不加以制止、糾正,礦產資源不能可持續開發利用。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政府要「掌控資源」,政府全面控制探礦權、采礦權;有的提出所有探礦權出讓都要「招、拍、掛」,探礦權人可以依法轉讓的項目,也要由政府主要部門「招、拍、掛」;有的不按礦業權管理的事權劃分,委託市縣「招、拍、掛」,發現了違規現象和炒作行為,開始叫停;有的提出探礦權價款按采礦權價款計算,使「以采代探」合法化;政府拍賣鐵礦探礦權,一個縣賣好幾十個,礦老闆以低價取得探礦權進行采礦,政府獲得高額收益,礦老闆掠奪式開采,並不顧及資源合理利用和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凡此種種,其深層的原因是利益驅動。值得思考研究的問題,一是政府對礦產資源管理目的是「掌控資源」大量拍賣探礦權獲取經濟利益,還是進行宏觀調整,依法管理、搞好服務。礦產資源屬於國家所有,地方政府賣了,收益如何分配和管理,如何體現國家所有權;二是探礦階段按采礦出讓探討權,探礦階段是高風險的工作,資源儲量具有不確定性,即使煤礦的地質條件在山西相對穩定,不同的勘查階段,其風險性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勘查程度已較高的項目,是否可以直接出讓采礦權,這一規定是否使「以采代探」成為合法化;三是探礦對投資者來說是資金投入階段,一個投資者尚未探明資源儲量,先向政府預交大量的資源費用,是否合理;四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出資的勘查項目,某地勘單位競得了項目,但是不能獲得探礦權,這個探礦權放在政府主管部門的一個機構或其直屬事業單位,那麼這一項目誰能夠按照礦產資源法律、法規規定履行其權利和義務呢?還是只要權益不承擔義務。地勘單位沒有獲得探礦權,還要先交探礦權「價款」合理嗎?
2.要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及管理行為
國土資源部應總結《探礦權采礦權招標拍賣掛牌管理辦法》頒布以來市場運作情況。大同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認為,探礦權一律採用「招、拍、掛」的政策應予探討。要總結經驗,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其中重大問題應與有關部門協商,共同提出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實施。這些問題包括: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原則下,如何規范礦業權管理行為;礦業權有償出讓的管理許可權(避免越權,隨意放權);礦業權市場主體准入條件;礦業權出讓「價款」的確定及評估;礦業權有償出讓收益的處置和使用原則(保護國有資源性資產的合理使用,避免流失);如何進一步保護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等。
要理順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事權。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晉國土資發[2002]6號)決定,從2002年1月21日起,除國家計劃勘查項目、省計劃勘查項目和國有地勘單位使用國撥地勘費的勘查項目外,其他由省國土資源廳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的項目,探礦權申請人需持《探礦權申請登記書》先向勘查區塊范圍所在地縣、市兩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縣、市級國土資源部門初審同意後,再向廳申請。但國有地勘單位認為這樣的規定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助長了地方保護主義和不平等競爭,探礦權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阻礙了勘查工作的發展。現在有些縣成立了資源配置委員會,縣長是主任,批項目書記點頭才算數。無論新申請項目,遇到找礦前景好的項目,就要招、拍、掛,而具有較高資質,掌握大量資料信息的國有地勘單位不僅爭不到探礦權,原有的探礦權將丟掉,連前期成果也保不住。
各級礦政管理應加強網路建設,探礦權、采礦權管理的有關事項的審核、查證、查尋,相對人只需報有許可權的一級管理機關辦理,需要上下級協調的應由管理機關通過內部程序解決,不需要相關人往返於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