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市級教育信息化培訓實施方案

市級教育信息化培訓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21-12-13 04:39:04

㈠ 怎樣有效實施信息化教學評價方案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教學設計不是從教學目標開始,其最終的目的也不是為了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是實現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這導致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不提教學目標,只提意義建構的現象,似乎建構主義環境下沒有必要談教學目標,容易導致教育的虛無主義。我們認為,對所教內容不加區分地一律要求學生完成「意義建構」是不適當的。正確的做法是在教學目標分析的基礎上選出當前所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過程做為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然後圍繞主題進行意義建構。

㈡ 教育信息化的實施目標及進程是如何的應該關注哪些方面

----在第十一屆中國教育信息化創新與發展論壇上的講話一、 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進入新的世紀後,在信息化浪潮沖擊下,教育面臨著方方面面的變革,主要包括:知識結構、教育模式、教師成長模式、學生學習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一是對人才培養水平的強烈要求,特別是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主動精神、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培養的強烈要求;二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特別是以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為重點的內涵式發展對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強烈需求。應對這樣一些挑戰,教育信息化必將扮演重要角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教育信息化勢在必行,基礎教育對信息化也有廣泛的期待。教育信息化也相應地支持著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例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等,教育信息化為這些思想的實現提供了有力抓手和工具。那麼,教育信息化將對基礎教育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例如:將不斷改造傳統的教育理念、結構、模式和方法,從而使信息化和現代化有機融合、相互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深入而廣泛的應用,促使優質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中高度共享,使人的學習與發展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等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二、基礎教育信息化之國際發展就美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來說,網路大面積普及、網路資源的大量應用、網路溝通的便捷和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是其信息化的重要特點。俄羅斯強調統一的信息化教育體系建設,採用聯邦政府和各聯邦主體共同投資的策略,積極推動鄉村硬體設施建設,注意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注重信息技術的課程開設和教材建設。印度的教育信息化建設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強調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在一些專門應用領域有一定特色。在墨西哥,教育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定位在提高教育質量,重視教學資源建設,強調課堂應用,逐步推廣多媒體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以期通過大規模規范化教學普遍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基礎教育信息化國際發展的總體趨勢突出地表現為:越來越強調網路;越來越強調交流和資源共享;越來越強調方便實用;越來越注重實際效果、能力培養等。三、我們的任務《規劃綱要》中教育信息化的部分和有關信息化重大項目的設計,對基礎教育有總體部署和具體要求。如何理解《規劃綱要》所提出的任務,並將其具體落到實處,是一個重要問題。一是從需求來看:在學前教育領域,要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為廣大幼兒教師提供豐富的游戲活動資源,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和成人化;在義務教育領域,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推進均衡發展;在高中教育領域,要實施新課程,促進多樣化發展,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學校管理上也需要相應的改革。二是從信息化環境建設看,人們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有很多期待,包括寬頻、多媒體、便捷使用的終端與工具軟體以及相關技術上的要求等等。三是從資源建設上來看,在推進資源共建共享、促進競爭協作、普及優質資源等方面都應該引起重視,四是從教育教學應用看,需要進一步普及應用教育技術以支持學生的學習,支持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網路環境下提升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五是從信息化服務看,搭建分級、分類,有重點、有特色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服務平台;加強全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平台,尤其是綜合平台的建設。平台的結構體系在應用層面上要突出扁平結構,具有直接為基層服務的功能。四、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之信息化建設為了貫徹落實《規劃綱要》,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部、財政部決定2010-2015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內容之一是「為農村薄弱學校每個班級配置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撥付專款支持,從而使教育信息化建設迎來一個新契機,是一個從「校校通」走向「班班通」的重大部署。在這個項目的支持下,信息化條件下的教與學將成為常規教學模式,規定動作將會直接面對每一個學生,個性化應用會廣泛普及。項目實施的重點:一是確定目標,明確任務,整合現有資源和各級投入;二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支持邊遠貧困地區;三是因地制宜,加強指導,技術方案更加靈活多樣。同時,要加強項目的統籌與管理。 (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㈢ 教育信息化試點申報 試點方案要點如何寫,有具體的範例嗎

這幾天也忙這個事,等著呢!我亂整了幾個,根據那個文件來寫的。

㈣ 智慧課堂教育的建設方案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堅定「四個自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將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優先發展教育,大力推進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著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優化教育結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奮斗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我們更需要要實現從專用資源向大資源轉變,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時代教育。一是把提高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目標,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術手段有效應用於教學管理與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提升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術素養轉變;從應用融合發展,向創新融合發展轉變。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北京雅學雲智能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以智慧校園、區域教育雲解決方案為主,涵蓋教育信息化各領域,提供建設層面的解決方案,更能提供資本層面的解決方案,推廣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方式實現整個城市的智能化發展,以「智能、融合、便捷」的品牌形象,專註解決全國區/縣教育局及學校師生的痛點,為全國區/縣教育局及學校量身打造最優的「互聯網+教育」大平台解決方案,成為「您身邊的教育信息化專家」!
 
 
(侵刪)

㈤ 教育信息化應用解決方案再推進,"101智慧課堂"今年重點在哪兒

1、對信息技術的本身認識不夠。學校管理者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夠,而致使信息化建設不能提到應有的議事日程,建設困難;學科教師缺乏對信息技術的內容、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對計算機教為神秘遂敬而遠之。學習不夠,掌握不多,就談不上應用技術進行學科輔助教學及學科間的整合;在校學生對信息技術認識不足,僅將計算機作為一種簡單的學習工具(學習機)或娛樂機器,不會科學使用從而不能達到掌握信息技術,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實踐能力的目的;家長、社會對信息化建設緊迫性認識不足,從而不能給予積極的支持與必要的投入。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技術缺乏正確認識,部分教師習慣於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案搞教學,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搞教學不習慣、嫌麻煩。個別教師還在懷疑信息化所產生的效益。這種負面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延緩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致使信息化設備的應用率不高,網路資源的真正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因此,轉變教師觀念,解決師資培訓成了信息化建設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資金投資不足問題。我區中小學特別農村貧困地區是按國家規劃進行信息化建設,因地方財政困難資金不足、學校財力有限,自力更生籌措資金更是難上之難,加之信息技術設備更新換代快,大多數學校囊中羞澀,面對應接不暇的新產品,其信息化建設一塌糊塗。在資金得到改善的學校,但是其信息資源建設相對落後,隨著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硬體設施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相對滯後,應用軟體「孤島」現象嚴重,大大削弱了教育教學功能的發揮。因此,如何科學規劃信息資源建設,豐富校園網路信息資源,加快學校數字化建設的步伐,強化服務效果成為學校信息化建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3、師資缺乏問題。我區大多數農村中小學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但是普遍存在缺乏專業教學人員(基本上都是短期培訓的)及設備維護人員的問題。目前配備計算機等設備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農村中小學,雖然具有初級教學人員,勉強維持正常教學,但其硬體維護、軟體開發應用乃至製作實是空白。大多數教師不會使用計算機,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更無從談起,計算機輔助教學難以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落實,此外,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4、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得不到滿足。雖然多媒體為課堂提供了大容量的內容和俱佳的視聽效果。但其交互性與個性化教學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還沒有完全體現出來。部分教師運用現代手段教學顯得機械、呆板,缺少必要的師生互動交流和生生互助學習。時間一長,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這樣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何實施個性化教學,對多媒體教學是一項不小的挑戰,同時也是困擾每個教師頭疼的事。

5、科學管理及充分利用問題。學校出資購置較為理想的信息技術設備。在師生及社會廣為贊嘆之餘,是否真正用於教學,全面為教學服務仍是一些學校所存在的問題。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設備先進功能齊全,而用於教育教學方面僅是其很小的一部分,造成資源浪費。二是有的學校可能沒有按「因地制宜,注重實用」的原則。裝備了較為先進的設備而因為沒有專業人員或其他條件不成熟而使設備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及資金的佔用。

㈥ 怎樣做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

做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的方法: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4、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設計;

5、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選擇和設計;

6、教學評價設計,在環節3中已涵蓋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設計;在環節4和在環節5中則包括了情境創設和資源提供的要求。

㈦ 如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實施方案

一、專家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①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這種動力與支撐體現在三個方面:
⑴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
⑶能在創新教育模式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途徑、方法則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具體包括五項內容:
⑴建設若干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⑵開展新技術教育應用的試驗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與裝備。⑶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⑷通過信息化試驗區與試點校的集成創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裝備與教育的融合。⑸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咨詢與參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觀念取代「整合」觀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種真正有效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觸及到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的途徑方法,可見「深度融合」觀念和傳統「整合」觀念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要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後者則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從來不敢去觸動(或根本沒有想到要去觸動)更深層次的「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問題。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眾所周知,這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 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那麼,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自然就等同於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這應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 的確切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眾所周知,所謂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實際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多年來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經驗告訴我們: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二、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解
經過10餘年的實踐與總結,中國政府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要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僅僅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是不夠的。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的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對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於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變革的過程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只有融合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作用,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質。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
一方面,信息技術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時從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還沒有觸及到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他認為要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覺地認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時發現,推動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地搞硬體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應用,這種方式做起來相對容易,但難以持久,並且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我國教育部公開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採取應用驅動,一是要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與學的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即有教學方法的改造與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也就是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真正體現融合對於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給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支持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台」的核心目標與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寬頻網路校校通」屬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都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班通」強調的是數字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以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三種形式推進「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路服務空間與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或教師都可以擁有一個網路上的個人管理平台,逐步實現課 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路為載體,著重探索信息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東北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長期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網路教育應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化教育、教學系統設計。

㈧ 教育信息化建設解決方案有哪些

政策提倡教育信息化建設,很多廠家推出不同電教產品以表支持,同時也推出不同的方案,有多媒體教學解決方案,電子書包項目,互動式電子課堂方案,無紙化教學方案等。從科技發展的形勢,我們可以看出棗尚的無紙化教學系統將是以後的趨勢。

閱讀全文

與市級教育信息化培訓實施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活潑團隊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148
市場營銷學課本專接本書 瀏覽:277
商場開業嘉年華季整體方案策劃 瀏覽:931
生物學教師新學期培訓方案 瀏覽:745
市場營銷學誠毅試卷 瀏覽:476
高中歷史培訓方案 瀏覽:952
公司旅遊地點方案策劃書怎麼寫 瀏覽:412
旅遊平台活動策劃方案ppt 瀏覽:234
魚刺圖分析方法在市場營銷中應用 瀏覽:888
銀行商家營銷方案策劃書 瀏覽:871
舞團演出策劃方案 瀏覽:568
vr市場營銷創業計劃書 瀏覽:341
小學生活動策劃方案及總結 瀏覽:861
十歲生日家庭party策劃方案 瀏覽:654
亞馬遜的網路營銷模式 瀏覽:516
學校安全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35
2019房地產夏季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59
配電櫃售後服務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797
大型農貿市場推廣方案 瀏覽:600
成功進行企業網路營銷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