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社火有幾種表演形式
黑社火有多種表演形式:一是跑圓場。如《三戰呂奉先》,一個馬童先出場,然後呂布上來在前面跑,劉備、關羽、張飛在後面追,在鑼鼓配合下,挽出許多花子,舞出許多動作。還有《黑三宵搬兵》、《趙匡胤送親娘》等節目。
二是唱曲子。多為兩生兩旦,邊舞邊唱,像《親家母打架》、《李彥貴賣水》等,即所謂的對對戲。
三是笑談。上場的人物多是兩老旦,一小旦,她們各有各的唱詞和曲調,有背弓調和月調兩類大調,唱腔鄉土氣味濃郁,原汁原味,古樸動聽。
四是快書。即溜干場,猶如馬戲團的丑角演員,專門在換場時填空使用,表演時有說有笑,有哭有鬧,乾脆利落,逗人發笑,使場面輕松愉快;內容多為勸善,形式有如說快板等。
㈡ 社火的起源社火里都有哪些表演方式
社火,又稱「耍社火」,傳統民間節目綜合性文化活動。包括舞蹈、雜技、雜耍、武術、鼓樂等,是群眾在年節慶典、廟會上自娛自樂、表演性強的民間歌舞技藝活動的統稱。其歷史悠久,一般認為是承襲秦漢時的百戲逐漸發展形成的。表演藉助各種道具,事先有場面變化編排,有引人入勝的高潮鋪墊,有生動熱烈的祝辭,有歡快熱鬧的吹打鑼鼓音樂伴奏,表演程序自由。
起源
民間社火,是春節期間民間的自演自娛活動。它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歷史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產生於原始的宗教信仰,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㈢ 社火表演活動是怎樣的
在玉門關一帶,每年春節,鄉村群眾都會自發組織各種社火表演活動。社火是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是指在祭祀或節日里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社火的規模從幾十人至上百人不等。玉門關一帶的社火種類多,花樣新,既有本地土色土香的傳統社火,也有外地的品社火。
㈣ 寶雞社火有幾種表演形式
寶雞社火根據表演時間分為晝社火和夜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
造型社火有步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血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隊游演;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蹺社火等,主要在場院說唱鬥打進行表演。
高蹺社火即蹺腿社火,又叫柳木腿,是天王村社火會一種很有特點的社火類型。它裝扮簡單,僅用木頭作成假腿,人足蹬在假腿的半截杈上,上半截用繩子綁扎在表演者的小腿上便可行走。這種表演方法要求表演者要有腿功,還要有一定的技巧。
高蹺社火
㈤ 太谷社火有哪些項目有何建議
滔滔黃河孕育了中華5000年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位於山西省晉中腹地太谷縣的民間社火,則是這燦爛歷史長河中一朵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浪花。
太谷民間社火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逐漸成為百姓歡度佳節、慶祝豐收、表達美好願望的一種最普通的形式,幾百年來長盛不衰,一直延續到現在,共有30多個種類。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太谷的民間社火表演達到了高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眾前來觀看。許多藝術家、知名人士慕名而來,對太谷民間社火百看不厭,贊不絕口。
魅力無比的太谷鐵棍
抬鐵棍是太谷民間社火中最負盛名、最具魅力的一種表演形式。鐵棍也叫抬閣,主體為鐵木結構,由閣、大桿、二桿、龍桿、戳兒等主要部件組成。鐵棍的木閣上可設計各種模型和造型,一般與閣上演員所扮的角色相符,有山水花草、樓台閣殿等。造型之上是一根鐵制的綁桿,上面可綁站2至3名演員。綁桿往往高出表演者頭頂,頂端再扎一些如亭台、牌樓裝飾品,不僅起到烘托的作用,而且使整個造型渾然一體,達到完美的統一。
鐵棍上演員扮演的角色隨著時代的不同有其各自的特點。過去演員所扮的角色大多以歷史上、戲劇中的忠烈人物為主,如楊家將、岳飛等,也有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如牛郎織女、白娘子和許仙等。上世紀70年代,革命現代樣板戲風靡全國,太谷鐵棍上的人物大多以這些樣板戲中的人物為主,如李鐵梅、李玉和、吳瓊華等,打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改革開放以來,太谷鐵棍上的人物扮相體現出一種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傳統的人物,也有現代的人物。從反映的主題上講,也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特別是近幾年來,太谷鐵棍所表現的主題,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思路,每年都有所變化,如大辦企業、村村通油路、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等,時代特色更加明顯。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鐵棍逐步演變為燈棍,現在的燈棍最大的特點是「燈」,即在整個鐵棍造型及模型上安裝了各種彩燈、霓虹燈,同時將幾串彩燈安裝在人物的各個部位,接通電源後,整個鐵棍五彩繽紛,流光溢彩,白天表演叫鐵棍,晚上表演則叫燈棍了。這種革新和改造,使這一傳統民間社火緊跟社會步伐,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鐵棍表演是一種群眾性的藝術活動,每根鐵棍除上面的演員外,參加演出者可達30多人,其中包括抬棍、指揮、壓桿、伴奏等。鐵棍上面的演員由漂亮的少男少女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演員可根據不同的角色穿著不同的扮服,彷彿把人們帶回到那遙遠的過去。下面抬鐵棍者一般為8人,男女老少不限,但身高必須相當,否則整個鐵棍就會失去平衡,這是鐵棍表演的大忌。這些人的服飾不太固定,可統一可不統一,其他人員的服飾也是如此。太谷的鐵棍主要集中在胡村、明星、侯城、陽邑四個鄉鎮,總共有百十餘根。逢年過節,這些鐵棍不僅在本縣表演,還應邀到外地演出,深受群眾歡迎,並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產業。最有名的要數胡村鎮敦坊村的鐵棍,民間流傳著一句民謠:「南席村的架火太谷的燈,敦坊的鐵棍愛煞人」,說明敦坊的鐵棍很早就有名了。
與鐵棍齊名的還有一種表演形式,叫背棍。鐵棍背棍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姐妹,有鐵棍表演,必有背棍表演相伴。背棍者一般是身強力壯的男子,身上綁一鐵架,鐵架高過頭頂,上面綁站體重較輕的幼小兒童,可男可女,有的綁站1人,有的綁站2人,最多可綁站3人。表演時,背棍的男子隨著一定的節拍,甩開雙臂,踩著節拍,腿抬得很高,上面的幼童手拿彩色絲巾隨著節拍舞動絲巾,煞是好看。背棍者根據自己的體力和表演時間的長短,可隨時更換,架子上的幼童則比較固定,除特殊情況,一直要到表演結束方卸妝下來。
與鐵棍、背棍一同表演的還有一種叫握(音)棍。太谷方言中,握(音)是翹的意思,普通話應該叫翹棍比較貼切。握棍是根據杠桿的原理製作表演的,後架有一橫桿作為支點,主桿較長,由最初的5米左右發展到10米左右,主桿由堅實耐用的木料做成,上纏彩布,彩布上繪龍身等圖案。主桿另一頭做一龍頭等造型,造型內坐表演者。表演者一般是男童,扮演孫悟空、木吒等角色,身穿戲服,口銜響哨,手拿拂塵,腳系銅鈴。表演時,主桿上下左右擺動,表演者渾身運動,發出陣陣鈴響。
太谷民間社火非常熱鬧,往往人潮如涌,握棍表演必須打開場子,為後面的社火表演開道的作用。初期,握棍的主架由人抬著表演,後來放在兩輪車上,現在則在機動車上,省了許多人力,說明民間社火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進步的。
名揚天下的太谷燈
太谷燈享譽三晉,蜚聲海內外。太谷燈比較早的燈叫紙糊燈。紙糊燈製作比較簡單,燈架由竹條、鐵絲等彎扎而成,外用透光紙糊裱,然後彩繪,內可點蠟燭。雖然材料簡單,但這種燈的造型千姿百態,應有盡有,有各種動物燈、各種瓜果蔬菜燈等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普通百姓都可懸掛,充分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由於紙糊燈經不住風吹日曬的侵蝕,很容易損壞,民間藝人逐漸用透明的紗布取代了透明紙,因而把紙糊燈又發展為紗燈。紗燈的顏色一般為紅色,代表喜慶、吉祥,造型與紙糊燈一樣,但比紙糊燈要經久耐用得多。
太谷燈價值較高的燈是宮燈。明清時期,太谷城商業發達,商賈票號遍及全國。每逢年節,這些商人們便從外地帶回這種宮燈,掛於自家的門庭之上,以此顯示富貴,並與宮廷媲美。這些商賈們互相攀比,宮燈越掛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長長的大街上簡直成了燈的海洋。不過,宮燈製作的技術要求很高,用料非常考究,主架用的是名貴木材,周圍造型精雕細刻而成,鑲嵌有彩繪玻璃,上有三國、水滸、封神演義等人物,或者彩繪花鳥魚蟲,下方四周有彩穗玉佩裝點,顯得豪華氣派。太穀人後來逐漸學會了宮燈的製作方法,但由於造價較高,僅是富貴人家的專利品,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只能望「燈」興嘆了。如今,這種宮燈已所剩無幾,因而顯得更加珍貴。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太谷燈由宮燈、紗燈、紙糊燈逐步演變為現在的花燈,即工藝彩燈。上世紀70年代以來,花燈製作採用了現代科技手段,集聲、光、電為一體,使太谷燈更加多彩迷人。特別是近年來,太谷縣工藝美術廠作為太谷花燈的專業生產廠家,採用電腦設計、一條龍生產,將太谷花燈製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除生產大批造型各異的花燈供廣大群眾懸掛外,還為大型燈展製作電動造型燈、臉譜燈、荷花燈、牡丹燈等系列花燈。最大的燈高8米,直徑6米,僅鋼材用去2噸多,被稱為「天下第一燈」。此燈燈外有燈、燈中有戲,燈內可容納百人,造型別致,設計精巧,實為罕見。
每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太谷縣城鄉群眾幾乎家家懸掛花燈,每到夜晚,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照如白晝。特別是縣城的新建路、西環路、南街、東街、西街等主要街道,璀璨的花燈一眼望不到邊,使太谷城真正成了「天上的街市」、「人間的天堂」。
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太穀人為了把這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在全國舉辦了數十次大型燈展,其中有1997年的北京國際民間手工藝周、萬國博覽會等,受到國內外藝術家的廣泛贊譽。太谷花燈遠銷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使這一民間藝術在全國大放異彩,知名度越來越高。
扣人心弦的絞活龍
絞活龍是太谷民間社火藝術中的代表節目之一,很受群眾歡迎。它場面宏大,技術復雜,編排有序,熱鬧非凡,在明快的樂曲聲中,既有空中的二小龍戲珠,又有地上的老龍滾動飛舞,老龍和小龍時而搖頭擺尾戲弄彩珠,時而上下翻騰,做出「上天入海」等種種動作,贏得觀看者陣陣喝彩。
太谷的絞活龍源於清朝嘉慶年間,由商人田氏從廣東引進製作方法與絞耍技術,活動時間一般為每年的臘月三十晚上到二月初二「龍抬頭」之間。民國年間,由縣衙出錢資助,人們舉著龍燈在城牆上轉幾圈,叫「壓城」。二月二「龍抬頭」時,絞活龍在街頭廣場表演完畢,百姓將龍請到宅院,在院子里繞一遭,稱之為「壓院」。絞活龍與一般舞龍燈不同,絞耍技術要求很嚴,動感很強,極具觀賞性。操作絞耍者需10多人,經較長時間演練,方能配合默契,動作協調,使空中的長龍和地上的老龍有節奏地相互交織,上下盤旋,達到龍騰虎躍的表演效果。絞活龍表演一般選空曠的場地,兩邊相距約60米,有的兩端搭成塔形綵樓,也有的做成神話中的「南天門」、「北天門」,周圍雲霧繚繞,如同仙境一般。兩棚之間系14條鐵絲、4根麻繩,離地面6米以上。龍棚內裝置牽引繩索的轆轤4組,場中央高懸一龍珠。繩索上平吊兩條綠藍兩色長龍,內置燈蠟數盞,在空中構成二龍戲珠造型。
絞活龍一般在夜間表演。表演時,一條十幾米長的老龍在17盞彩燈的伴舞下,踏著鼓點,跟隨「引龍人」歡快上場,隨即龍棚中的操作者同時絞動轆轤的繩索,二龍在懸空的鐵絲上升騰飛舞,往來竄動,發出陣陣清脆的鈴響,酷似邀游太空。它們時而你追我趕,雙雙戲珠,時而又挑逗老龍,賣弄稚情。最後,兩條龍雙雙從口中噴出凌空四濺的煙花,同時地上放開「鍋子火」,火焰騰空而起,五彩光茫齊射,加上鑼鼓助興,將絞活龍表演推向了高潮。
今天,太谷的絞活龍在技術和設置上均有突飛猛進的改革創新,人搖轆轤改為了電控,五彩繽紛的霓虹燈取代了龍身、龍頭內的蠟燭,麻繩改成了優質的鋼索,龍口還可噴水噴火,使這一活動更加精彩動人。每年元宵之夜,燈火輝煌,鑼鼓喧天,絞活龍場面蔚為壯觀,讓人流連忘返。這一民間藝術已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一書中,被列入國家藝術科研項目之一。
威震四方的架火
架火屬於焰火類,也是太谷獨特的民間藝術,盛行於明清兩代,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架火是太穀人民群眾歡慶元宵佳節的節目之一,寓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並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安居樂業,消災祛邪,平平安安。架火分為桌子火、梯子火、牌樓火、黑山火等,尤以桌子火最為著名。
架火的頂立和製作十分考究,桌子火用桌子頂立,通常為12層,取一年12個月之意(閏月為13層),重疊為塔型,每層一個系列,扎製成樓台亭榭,濃墨重彩繪制各種圖案,用各種彩炮、綉炮裝飾,頂端用大量禮花彈、彩鞭、大爆竹等裝於四周。架火的藝術價值關鍵在於下3層,在中間及兩側的配殿中裝有各種民間故事、傳說及用泥、絹做成的戲人,配之山水樹木、花鳥魚蟲,使整個造型巍峨挺立,玲瓏剔透,極具觀賞價值。如今的架火,集聲、電、光於一身,燃放時由下至上層層爆放,霎時間空中地面交相輝映,萬炮齊鳴,火焰騰空,絢爛無比,讓觀眾齊聲叫好。
1997年7月,由太谷藝人製作的架火第一次走出娘子關,參加了在南戴河萬國博覽城舉辦的全國民族風情展演,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
太谷民間社火除了以上介紹的外,較普遍演出的還有沈老爺坐轎、劉三推車、劃旱船、二鬼摔跤、踩高蹺、舞獅子、抬花轎、扭秧歌等等。沈老爺坐轎大約起源於明末清初,最初叫「老爺坐轎」,後來有一姓沈的富人經常組織這項活動,聲望漸高,他死後人們便將「老爺坐轎」改名為「沈老爺坐轎」,以示紀念。表演時,沈老爺名為「坐轎」,實則是架轎,轎內裝有假肢、假腿,轎子行走時全憑表演者的兩條腿。當然,抬轎者並非抬人,而是抬個轎架罷了,但表演起來卻非常逼真,滑稽而風趣,令人忍俊不禁。劉三推車由民間傳說演變而來,相傳有一個叫劉三的農民,以推車送人送物為生。一日外出,遇一少女說要去觀燈,劉三便推其而行,到了街市,少女有事進入一家院中,好久不見出來。劉三進院尋找,院中毫無人影,只有一幅古畫掛在牆上,畫下放一串銅錢,少女原來是傳說中的古畫仙子。清朝末年,太谷藝人根據這一傳說編成了街頭社火,扮演劉三的演員戴去邊的草帽,帽頂去心,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太谷民間社火源遠流長,是歷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是建設先進文化的內容之一,因為它已經深深扎在了歷史的土壤里,並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㈥ 2016年天水有沒有社火表演
在天水秦州區市區沒有大規模的社火表演。
㈦ 社火藝術表演的主要道具是什麼
社火臉譜是隨社火表演同時誕生的藝術作品,不僅繪畫風格和造型藝術具有極高的民族特色和美術造詣,它更是歷史文化的提煉與生活的濃縮,不僅代表了其地方特色文化,作為社火藝術表演的主要道具,它更是記載了傳統文化藝術和延續了民間故事傳說。
與社火同時游演的,還有西秦百面鑼鼓、西山刁鼓、西府嗩吶、舞龍、舞獅、秧歌、腰鼓、竹馬、旱船、趕犟驢、二鬼摔跤、張公背張婆、啞哥背妹、大頭娃娃、面具舞蹈、喜劇表演等。
社火人物臉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