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中國農村環境狀況的圖片,,,要震撼人心的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四條成因
1、目前的環境管理體系及農技推廣體系難以應對污染問題。
我國的農村現代化進程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工業優先增長和依託工業的現代化農業快速發展,二是居民在空間分布上迅速集中。
這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農村原有的具有強大環境自凈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環境自凈能力成害。
不僅如此,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也呈現出與城市污染迥異的特點。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這使得對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過高,因此存在著只能對受害地監測,很難監控排污源的現狀。
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點源污染防治上的,對農村污染及其特點重視不夠,加之農村環境治理體系的發展滯後於農村現代化進程,導致其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用性不強。
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系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許可權分割並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我國目前的諸多環境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困難考慮不夠。例如,目前對污染物排放實行的總量控制制度只對點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對解決面源污染問題的意義不大;對諸多小型企業的污染監控,也由於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而未建立農業和農村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資源家底不清,對自然這樣的利用動態缺乏真實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國生態環境趨於惡化的一個基本原因。
另外,農業技術的選擇缺乏環境政策制約機制,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幾乎失效: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改革是以減少農技推廣經費和鼓勵自我創收為特點的。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撥款,農技推廣系統不得不從事與業務無關的經營活動以獲取收入,包括賣化肥和農葯等。由於激勵不相容,導致一些推廣人員對指導農民提高農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積極性,以致化肥、農葯不合理施用情況一直在加劇。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城鄉分治戰略使城市和農村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現象。具體到環保領域,主要指城鄉地區在獲取資源、利益與承擔環保責任上嚴重不協調。長期以來,中國污染防治投資幾乎全部投到工業和城市。城市環境污染向農村擴散,而農村從財政渠道卻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也難以申請到用於專項治理的排污費。
由於農村土地等資源產權關系不明晰,致使農村的環境資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造成幾乎沒有有效的經濟手段,對農業生產中社會收益大於私人收益的部分給予一定補償,對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費用,實際上鼓勵了農村居民採用掠奪式生產方式。2003年後執行的新的排污費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沒有考慮農村污染的治理。
由於環境保護尤其農村環境保護本身是一項公共事業,屬於責任主體難以判別或責任主體太多、公益性很強、沒有投資回報或投資回報率較小的領域,對社會資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須發揮主導投資作用。盡管國際上各種市場化的實踐很活躍,但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不發揮主導投資責任和作用。
另外,目前我國在實施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建設項目上,還存在著資金分散、重復建設和「自上而下」的決策等現象。例如,面源污染的治理資金分散到農業、水利、環保等部門,導致一個需要環環相扣才可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變成各部門步調不一致的局部行動,自然效果不佳;由於採用「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在政治目標最大化的激勵下,對於能增加政績的公共服務,呈現出一種較高的供給熱情。而人居環境基礎設施這樣沒有進入地方官員政績考核體系的公共服務,即便農民已經有了需求,也很難提到地方政府的操作層面上來。
3、扶持措施不力,導致農村污染治理的市場化機制難以建立。
我國對城市和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如排污費返還使用,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時征地低價或無償、運行中免稅免排污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還可以申請用財政資金對貸款貼息等。而對農村各類環境污染治理,卻沒有類似政策。由於農村污染治理的資金本來就匱乏,建立收費機制困難,又缺少扶持政策,導致農村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
4、治理模式不適,導致農村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農村的三類環境污染,套用解決城市污染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污染的主要手段——末端治理——都存在技術、經濟障礙。除了面源污染難以收集污染物外,其它類污染用末端治理常會出現既治不起,也治不凈的情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由於其污染排放的集中性、污染物相對的單一性和企業經營相對的大規模等特點,末端治理方法在多數情況下是適用的甚至惟一的。而農村的生活污染、鄉鎮企業污染以及集約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採用末端治理則會因為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最小經濟規模限制以及高折舊率限制而不可行。
農村的三類環境污染問題
農村環境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支持者一直是城市污染的消納方。近年來,我國在城市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農村污染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度較高的東部發達地區的農村尤為突出。各種污染不僅威脅到了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終影響到城市人口。本文重點分析東部發達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典型污染問題並提出未來在全國層面上的對策。
——編者
1、現代化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類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已接近極限,化肥、農葯的施用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加之化肥、農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產發展迅猛,使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使用化肥、農葯數量最大的國家。
化肥年使用量4637萬噸,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使用量達40t/k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土壤和水體造成危害而設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還存在各種肥之間結構不合理等現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了對水體的有機污染、富營養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目前,東部已有許多地區面源污染占污染負荷比例超過工業污染。
農葯年使用量約130萬噸,只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萬k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並直接威脅到人群健康。2002年對16個省會城市蔬菜批發市場的監測表明,農葯總檢出率為20%~60%,總超標率為20%~45%,遠遠超出發達國家的相應檢出率。這兩類污染在很多地區還直接破壞農業伴隨型生態系統,對魚類、兩棲類、水禽、獸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脅。化肥和農葯已經使我國東部地區的水環境污染從常規的點源污染物轉向面源與點源結合的復合污染。
由於大棚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近20年來,我國的地膜用量和覆蓋面積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過60萬噸,在發達地區尤甚。據浙江省環保局的調查,被調查區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78t/km2,造成減產損失達到產值的1/5左右。
2、由於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後產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較快的地區,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落後於經濟和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現象並沒有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對人群健康的威脅在與日俱增。
http://photo.sohu.com/20041128/Img223218937.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6.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6.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2.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51.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9.jpg
http://p2.iecool.com/photo/e/7/wl2_049.jpg
⑵ 關於鄉村的古詩或圖片
晦日湖塘
唐.孫逛
吉日初成晦,方塘遍是春.
落花迎二月,芳樹歷三旬.
公子能留客,巫陽好解神.
夜還何慮暗?秉燭向城闋.
賀監湖上
清.任頤
萬頃平湖一葦航,此歸喜似賀知章.
上恩賜與西湖曲,逐老吾家歸照堂.
狂客歸來終好誇,越王城下占煙霞.
此中信美非吾土,不似西湖是我家.
湖塘夜歸
宋.陸游
魚翁江上佩笭箵,一卷新傳范蠡經.
郁鬱林間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
雲邊築舍分南北,陌上逢人半醉醒.
莫恨西村歸路遠,行前點點有飛螢.
道中書所見
宋.葛紹體
湖塘隔岸碧相鮮,田舍寒炊晚頓煙.
塞路官軍好身手,路中相喚買魚船.
微雨中過湖塘二首
清 .李慈銘
西跨湖橋雨到時,四山煙景碧參差。
白雲忽過青林出,一角斜陽賀監祠。
題跨湖橋下酒家
宋.陸游
湖水綠於染,野花紅欲燃。
春當三月半,狂勝十年前,
小店開新酒,平橋上畫船.
夜聞姑惡 陸游
湖橋東西斜月明,高城漏鼓傳三更。
釣船夜過掠沙際,蒲葦蕭蕭姑惡聲。
湖橋南北煙雨昏,兩岸人家早閉門。
不知姑惡何所恨,時時一聲能斷魂。
天地大矣池至微,滄波本身無危機。
秋菰有米亦可飽,哀哀如此將安歸。
微雨中過湖塘二首
西跨湖橋雨到時,四山煙景碧參差。
白雲忽過表林出,一角斜陽賀監祠。
柳
春來無處不春風,偏在湖橋柳色中。
看得淺黃成嫩綠,始知造物有全功。
小市 南宋 陸游
春風小市畫橋橫,橋北橋南次第行。
絕景惟詩號 敵,閑愁賴酒作長城。
樓台到處靈與柳,簾幕誰家子晉笙。
薄幕歸來漁火鬧,放翁自笑欲忘情。
泊舟湖橋酒樓下
縹緲雲邊罨畫樓,空濛雨外木蘭舟。
誰知老子清狂甚,獨占城南十里秋
⑶ 一小段描寫農村風光的文字,最好帶圖片
鄉村的雪
深秋的冷一過,初冬的冷就來了。在山村,天越冷,人們就越盼著下雪,就好像我們都藏好了,雪怎麼還不來似的。
每年冬天總有一段時間遲遲沒有雪的消息。雪的缺席,讓人們看不到美麗的覆蓋。也增加了漫長等待時的乏味。
在村莊,一進入冬天,農田裡所有的東西都被撂倒,拔的拔,割的割,捆紮的捆紮,只有野草還在哪裡,連根都凍透了。人們在農閑這段時光里,等著冷,等著雪,等著春天一點點化開,他們好派上用場。
雪總是要來的。
下雪了,田野里白茫茫一片。耕地在華麗的睡眠下不允許對土地心懷不軌的腳印出現和靠近。牆上的鍾表不加選擇地為冬天捐贈漫長的等待。月亮重復太陽,偷偷為森林裡動物的腳印保守一切秘密。門前的雪在月光下找到了窗戶,它要往明亮的燈光里捐贈銀白的寧靜。
記得小時候初雪一落下,我們的雪爬犁,雪冰板,冰嘎之類的用具兼玩具又都有了去處。在陡峭的河提上,河谷傾斜的陡坡上,甚至家門口高高的土坡上。沉重的爬犁被力氣大的孩子拖到提頂或坡頂。一群孩子蜂擁而上,可憐的爬犁在嚴重超員的情況下沿著光滑的雪道飛速沖向谷底。爬犁把所有的孩子都甩在一邊,自己悠閑地沖向終點,笨拙地旋轉幾下停靠在它的碼頭。那些中途被撇下來的孩子,或坐在雪上,或躺在雪裡,或騎在雪上,或趴在雪上,或跪在雪上,或斜靠在雪上。他們把嘴裡的雪吐出來或吃進去,找到自己的手套和帽子,然後又開始搶爬犁,都希望爬犁在自己手中,都想與雪瘋個夠,都想炫耀自己的優越感。他們的快樂就像他們的鞋一樣在雪地上亂踩。踩過小雪,踩過大雪,踩過那個吱吱嘎嘎的童年。
零下三十度的寒流被我們早已適應北方寒冷的鼻翼吸到肺里,經過加熱打個滾再把它還給天空,那呼出來的熱氣像遠走高飛的雲霧消散在蒼穹之下。山村的雪彷彿就是我們的歡樂谷和開心樂園。在雪中沖浪,當笨重的爬犁晃晃悠悠沖向坡底,我們都不是我們自己,我們是雪的同夥,是會呼吸的快樂寶貝。彷彿我們一不小心就滑入生命的迷人之處。
有時候你能看到三倆一群的婦女走在發著亮光路上。那個剛買的高跟鞋沒來得及釘防滑鞋底,被碾壓的溜光的雪撂倒。身子一傾斜,就聽到一驚一咋的尖叫,等人們回過頭看向她時,她已經失態地坐在地上了。摔倒的自己沖著摔倒的自己一抽一抽地笑,也分不清是自己笑自己還是在替別人笑自己。同行的夥伴笑夠了才懶洋洋地把她扶起來。兩個人扶著厚厚的羽絨服和她身上的雪以及她的笑聲,像攙扶傷員似的一邊走一邊在白色的呼吸里唧唧咋咋地討論著。她們的高跟鞋踩著雪吱嘎吱嘎的聲音像踩在有瓷性的光線和溫度上,那撕裂破碎瓦解的聲音逃出左腳和右腳,逃出有腳印的雪。
在我的家鄉,遠處是山的白,雲的白,樺樹的白,是田野一覽無余的白。近處是覆蓋屋頂的白;是裊裊炊煙穿過樹影的白;是籬笆木樁撐起一排排雪球那充盈的白;是飄落在窗檯上的雪對著玻璃窗花竊竊私語的白。它們穿越月亮和星星,穿越野草和冰凌,穿越天空和鳥兒飛過的樹枝,逶迤在一起宛如大地白色的獵人,監視著走過村口走過樹林的每一個腳印。只有那炊煙不理會雪的存在。它們那麼倏忽易逝,那麼飄飄然然,它們輕盈的像夢,不留痕跡得消散,無可挽回,卻又耐人尋味。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雪就是我們沒有老師的課堂。積雪中誕生的游戲猶如白色的呼吸穿越嘴的天空,模糊了娛樂與乏味、寂寞與等待的界限。
積雪慷慨的柔軟、疏朗、潤澤與明亮帶給我們特殊的娛樂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它時常散發出草木與泥土休息的氣味,光線和溫度冷卻的味道。那是正常的平民世界所應有的味道。沒有任何東西能像雪一樣如此坦然地把自己交給我們,交給世界。連自己的影子都捨不得留下。它我們心中沒有秘密可言。
自從進城務工以來,很少看到家鄉那麼好的雪。城裡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長花錢為他們購買興趣和快樂。他們隱藏得更私密更隱蔽。偶爾在某個角落看到沒有孩子陪伴的雪人,給人一種視而不見的冷落和寂寥。彷彿它的存在感被忽略得盪然無存。灰濛蒙的雪,在城市裡裝死。
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看起來更像城裡人或者阻止別人或者不給別人機會把我當成鄉下人。我和雪的關系疏遠了。我神經兮兮的放盪與不羈,以及我身上像耕地和田更的骨頭和肉,都要收斂到和街道、公交車和向灰濛蒙天空張著鱷魚嘴的樓群協調一致。
時間長了,我的膽子越來越大了,我就對著城市的臉頰、額頭和疲倦的面孔喧嘩。所謂的城市就是在利用人們超越了生存底線的基本需求來強迫鄉村或者樸素到塵土裡的農人為他們的優越感捐贈矚目。如果你打算靠擅長巧妙地傲慢、合理的欺詐、和深邃的自我而活著,你就得在外地的城裡人和城裡的外地人之間縮小你不光榮的差距,直到你所在的城市稍稍對你有所寬容。
童年是我唯一可以炫耀的一部分,是我有限的觸動,與那些見不到厚得能藏身的雪的孩子相比,我的童年總是比他們快樂一點點。它繾綣在我的記憶中覆蓋著歲月的形骸。
⑷ 關於新農村建設宣傳圖片
你的問題還有補充嗎
⑸ 農村火炕怎麼建圖片
1、您需要了解農村火炕的結構設計。 根據藍圖紙規劃,設計出來的火抗要專完美並且保溫屬。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⑹ 關於「農村基礎設施」方面的圖片或表格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設(physicalinfrastructure),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也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性基礎設施(socialinfrastructure)」。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基本條件。基礎設施發展狀況如何,決定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的優劣,決定其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資本系數高,回收周期長,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往往滯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基礎設施具有以下特點:
1.先行性和基礎性
基礎設施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所有的商品與服務的生產所必不可少的,若缺少這些公共服務,其他商品與服務(主要指直接生產經營活動)便難以生產或提供。
2.不可貿易性
絕大部分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幾乎是不能通過貿易進口的。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融資和引進技術設備,但要從國外直接整體引進機場、公路、水廠是難以想像的。
3.整體不可分性
通常情況下,基礎設施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時才能提供服務或有效的提供服務,象公路、機場、港口、電信、水廠等這樣的行業,小規模的投資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如電站大壩不能只建到河中間、機場跑道不能留半截不修完、連接兩城市的輕軌不能只建一半等等。
4.准公共物品性
有一部分的基礎設施提供的服務具有相對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類似於公共物品。非競爭性是指:一部分人對基礎設施的消費或使用不影響他人的消費或使用。比如公路,每個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同時使用而不受影響。非排他性是指:不可能禁止他人使用基礎設施所提供的服務,或要在花費很高的成本後才能禁止,對這樣的服務,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將另外的人排除在外。
基礎設施-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
1.基礎設施是直接生產部門的建立與發展的基礎與前提條件
沒有基礎設施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直接生產部門就不可能順利地建立和發展,至少將不能有效地進行生產活動。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和間接地影響生產部門的成本和效益,最終影響其供給產品的質量和數量。如交通運輸直接影響煤炭的生產,電力供應直接影響生產與人民生活,城市基礎設施直接影響投資環境,農田水利直接影響糧食和農作物的生產等等。
2.外部經濟的作用
比如由於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推動了生產和人口向城市集中,導致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集中,實現了規模經濟活動,又進一步促進生產部門和企業平均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的降低。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種經濟活動的集中又會促進基礎設施降低單位服務成本,提高利用效率,有助於基礎設施本身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3.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正是由於基礎設施提供的便利,使人類經濟與社會活動的范圍、市場空間不斷擴大,使社會與經濟發展實現專業化分工,並轉向工業化與市場經濟,經濟結構的市場化使社會趨向流動性和現代性(即城市化),直接導致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4.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並增加就業
例如,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國實行的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彌補了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直接拉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增加了就業。
基礎設施-分類
基礎設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質劃分如下:
農村基礎設施
1.農村基礎設施
參照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農村基礎設施包括: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四個大類。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4)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主要指有益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基礎建設,包括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基礎設施
2.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經濟性基礎設施是指為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工程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順利進行各種經濟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它對生產單位尤為重要,是其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必要條件之一。一般講城市基礎設施多指工程性基礎設施。
(1)工程性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六大系統:
A.能源供應系統: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和暖氣等;
B.供水排水系統:包括水資源保護、自來水廠、供水管網、排水和污水處理;
C.交通運輸系統:分為對外交通設施和對內交通設施。前者包括航空、鐵路、航運、長途汽車和高速公路;後者包括道路、橋梁、隧道、地鐵、輕軌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車、停車場、輪渡等;
D.郵電通訊系統:如郵政、電報、固定電話、行動電話、互聯網、廣播電視等;
E.環保環衛系統:如園林綠化、垃圾收集與處理、污染治理等;
F.防衛防災安全系統:如消防、防汛、防震、防颱風、防風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按服務性質分為三類
A.生產基礎設施。包括服務於生產部門的供水、供電、道路和交通設施、倉儲設備、郵電通訊設施、排污、綠化等環境保護和災害防治設施;B.社會基礎設施。指服務於居民的各種機構和設施,如商業和飲食、服務業、金融保險機構、住宅和公用事業、公共交通、運輸和通訊機構、教育和保健機構、文化和體育設施等;C.制度保障機構。如公安、政法和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部門等。基礎設施水平隨經濟和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種類更加增多,服務更加完善。
(3)社會性基礎設施一般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服務、金融保險、社會福利等設施。
(4)城市基礎設施一般應具備以下特點:
A.生產性
B.公用性和公益性
C.自然壟斷性
D.成本沉澱性
E.承載性
F.超前性
G.系統性
不同時期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完善、配套有不同的要求。城市基礎設施作為城市運行的載體,與城市的自然附屬物包括土地、水體、礦床等有緊密聯系,它是在原有的自然附屬物的基礎上,經過人們的加工改造而建立起來的,受自然的制約;建設和改造城市基礎設施時,必須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城市基礎設施在形態上具有固定性,實物形態上大都是永久性的建築,供城市生產和居民生活長期使用,不能經常更新,更不能隨意拆除廢棄。
⑺ 最真實的照片,最真實的農村請大家看這里的照片,你的心靈深處,激起了怎麼樣的波濤
<b>以下是引用開心的豆子在2005-6-1 0:13:50的發言:</b>
莫談國事,不是你我能改變的,想想都頭暈~人活的開心點,多發發善心.對的起自己,對的起良心.這輩子也就不枉此行了.<p>客觀。</p>
⑻ 請給一些有關於農村風景的圖片和文字
美麗的鄉村
清新的空氣在是別在鄉村的一枚徽章。
城裡人能夠享受到什麼清新空氣?即使偶爾感觸到遠遠天邊襲來的柔風,但卻夾雜著無數嗆鼻抑或令人近乎窒息的莫名氣味,並充盈於各種噪音之中,磨損於光怪陸離的燈光之間,稍縱即逝在叢林般的鋼筋水泥高樓之間,不過像爛泥塘里散發的一陣氣味,丟棄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鄉下的人喜歡盯著烈日走,在地里背朝著青天白日默默地揮汗。他們手捧著黃土有時不免臉上盪漾著一絲無奈,但他們酷愛著他們苦苦守著的熱土,在那裡不停勞作感到樂此不疲。他們一旦丟棄一寸土就心裡不是什麼滋味,甚至很小心眼的為此爭執起來。因此,我們看到一些在鄉下經營農作物致富的老鄉很少搬到城裡去住,也不是因為這些人沒有能力在城裡買到地皮和房子,而是他們不願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美麗的鄉村土地里有他們不朽的希望,每一塊泥土每一顆沙礫都堆積著他們幾代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城裡人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感情和鄉下人對他們居住的對鄉村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城裡的許多地方給他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譬如商品超市,上學就醫,社交活動等等。但交通的擁擠,整治不善的水溝,彌漫在上空的煙霧和塵埃以及充斥在鬧市裡的噪音都使他們厭倦,甚至不時的脫口漫罵起來。我認識的幾位住在城市裡的朋友,每次和他們談起對城市的看法時,總是表露出不同程度的埋怨。而鄉下的老鄉呢?跟他們談到鄉村時,很少有人指責自己的居住環境,也許沒有太多的溢美之詞,在他們眼裡唯一埋怨的就是說交通不太便利。
鄉下人白天勞作,晚上睡覺,生活很有規律的。月朗風清,他們享受著一方土地獨有的自然恩寵。看月亮從樹陰里篩下滿地的光斑,閃閃爍爍,飄忽不定;聽月光在樹林里叮叮當當地飄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嘩啦嘩啦地擁擠;門口不遠的田野,田裡泛起細細的柔波,那裡傳來一陣陣如潮水洶涌著的蛙鳴,用心去傾聽著這些天籟之音,會使你感觸到月下鄉村的深邃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