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白泰官妒火燒死親生骨肉是真的嗎
說起武俠小說里的俠客,我們的腦海里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幅畫面——他一定是武功蓋世的英雄,他一定有寬廣的胸懷和大男人的氣魄。他遊走於四海,結交江湖好漢;他大人大量,遇事從不斤斤計較。他一定不是心胸狹隘、喜歡嫉妒別人的「小心眼兒」,因為這樣的人是成不了俠客、成不了英雄的。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歷史上倒是有這么一位「好嫉妒、小心眼兒」的英雄豪傑,他就是白泰官。
白泰官,清代乾隆年間常州白家橋人,祖上白家是常州府的望族大家。此人自幼輟學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愛打抱不平,為人伸張正義,博得鄉里邑人的一致好評,逐漸聲名遠播,江湖皆曉,被譽為清代乾隆年間的「江南八俠」之一。
白泰官是一個俠客類的人物,智慧超群,又身手敏捷,在江湖上經常做一些救苦救難的善事,所以廣受人們歡迎,有關他的故事在民間更是廣為流傳。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也難逃嫉妒的怪圈。
白泰官是一個生性喜愛游盪的人,這可能也是所有俠客的共同特點吧。有一年,他和村裡一位姑娘成親後,感覺在家中待得厭煩,於是,就告別了妻子雲游四海去了。一路上,白泰官走師訪友,結交各路好漢,同時也到處行俠仗義。所到之處,都給當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與別人切磋武藝,幾乎是戰無不勝;他為民除害,對付流氓惡棍更是輕而易舉。所以,他被人稱為「江南第一高手」。看到自己的功夫如此了得,白泰官也逐漸驕傲自滿起來。
一晃八年過去了,白泰官差不多走了大半個中國,不覺中也產生了思鄉之情。於是,他踏上了回鄉的路程。這一天,白泰官終於到達了故鄉的村子,在村外空場上,看見有個八九歲的小男孩在練武。一招一式,身手非凡。白泰官看得出神,料定這個男孩是一棵練武的好苗子,日後必成大器。過了半晌,白泰官才想起離開。突然,他心中冒出了一個這樣的想法:這個小孩長大後,其武藝肯定在我之上。到那時,別說是江南第一高手了,就算在本村,都有人能打敗我,那我在江湖上的名聲豈不是一落千丈?白泰官妒火心中燒,在他心裡,不能容忍有別人在武藝上超過自己,自己才是武林第一高手。所以,一個惡毒的念頭油然而生,白泰官要「鏟除」這個男孩。所以,他就尋釁和小男孩比武,在打鬥過程中下了毒手,將小男孩置於死地。
然而,白泰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小男孩斷氣前仰起頭,兩眼盯著他咬牙切齒地說:「我父親白泰官回來一定會給我報仇的。」這句話像一聲霹靂,把白泰官嚇傻了,他趕忙回家向妻子問個究竟。原來,在白泰官出走的那一年,妻子已經有孕在身,只是白泰官不知道而已。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孩子已經八九歲了,白泰官根本認不出來,所以就發生了慘劇。此時,白泰官肝膽俱裂,失聲痛哭,他沒有想到,「妒火」燒死了自己的親生骨肉。
可惜啊,一代豪俠卻也有如此氣量狹小的時候,本來是一生光明磊落,可偏偏這件事成為白泰官生命中不可抹去的一個污點。原來,嫉妒有時候是如此可怕的,它可以讓一個原本善良正直的人在瞬間產生極端的不理智想法,做出瘋狂的舉動,但瘋狂過後,就要承擔嚴重的後果。那麼,如果是一個一向都很偏執的人,還不注意剋制自己的嫉妒心理,就會經常做出出格的事情,其後果是很可怕的。
『貳』 金庸是什麼民族的人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1-5]
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6]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7] 。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1994年,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8]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榮譽教授 [6]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9-10]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11] 。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中國香港逝世,享年94歲。
1924年3月10日,金庸出生在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袁花鎮 [1] [13-14] ,祖籍江西婺源(古徽州)。 [2] 家世系浙江海寧查氏,其家為書香門第,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孫查揆的後裔 [3] 。
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7年(另一說1936年),金庸從袁花龍山學堂(現袁花鎮中心小學)畢業,同年考入嘉興中學(現嘉興一中),離開家鄉海寧。 [2]
1938年,日軍攻到浙江,嘉興中學千里南遷至麗水,金庸進入省立聯合中學初中部。 [2]
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金庸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 [2]
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 [2]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 [2]
金庸
金庸(3張)
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
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同年秋天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5-16] 。
1948年,畢業後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7] 。
1950年,《大公報》所屬《新晚報》創刊,金庸調任副刊編輯,主持《下午茶座》欄目,也做翻譯、記者工作,與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個辦公桌,寫過不少文藝小品和影評(筆名姚馥蘭和林歡)。 [2]
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2]
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不要離開我》、《三戀》、《小鴿子姑娘》、《午夜琴聲》等劇本,合導過《有女懷春》、《王老虎搶親》(所用筆名為林歡)。 [2]
金庸
金庸(4張)
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周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 [18] 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
1972年,宣布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 [2]
1973年春,金庸應台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台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中國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 [19]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1985年至1989年,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20] 1989年,金庸辭去基本法草委、咨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布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2]
金庸漫畫
金庸漫畫
1991年1月23日,注冊成立「明報企業有限公司」。同年3月22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上市後,他退出報業管理層。同年明報企業上市,金庸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於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 [7]
1993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布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於品海,宣布全面退休。 [2]
1994年,金庸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周年校慶並於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後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雲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 [21] 。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設立「金庸人文基金」,兩年共拿出了100萬港幣資助貧困生、贊助學術活動。 [22] 同年10月,北京大學聘請金庸先生為名譽教授。 [8]
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 [23] 同年3月,被聘為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24]
1996年秋,當「雲松書舍」落成後,金庸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遊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 [25]
1999年,受聘成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 [24]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同年3月,被聘為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 [24] 2003年10月18日,受聘為中山大學名譽教授。 [26]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
金庸教授講中國歷史的大勢
金庸教授講中國歷史的大勢
2007年11月,應邀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主持講座,題目為《中國歷史的大勢》,並出任港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 [27] 辭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職務。 [28]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29] 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 [30] 2011年,中國台灣清華大學授予金庸名譽博士學位院士。 [31]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壽,於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
2016年3月,金庸過92歲壽辰,馬雲帶領淘寶眾籌祝壽; [32] 12月,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 [33]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12]
個人生活編輯
家庭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傲骨氣節的忠良,他不滿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當時有民眾燒教堂,作為官員的他為維護民眾,帶頭辭職以平息事件。金庸受祖父影響,明白一定要讀書,才能解救民族苦難,故他尤愛閱讀關於歷史的書籍,如《資治通鑒》《二十五史》等。影響金庸至深的另一人,就是其父查樞卿。查父在金庸年幼時,每天將武俠小說《荒江女俠》剪存給他看,令他對武俠小說產生濃厚興趣,後來主動追看《水滸傳》和《七俠五義》等著作,為日後撰寫武俠小說奠下根基 [34] 。
查家在清代「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徐家則是古鎮一大富商,祖代相沿經營著醬園、綢庄、錢庄。金庸生母徐祿是詩人徐志摩的父親最小的堂妹。1914年,徐祿與查樞卿結為夫婦。成親以後,徐祿與查樞卿感情篤深,先後生下長成的有查良鏗、查良鏞、查良浩、查良棟、查良鈺五子和查良琇、查良璇二女。1937年,徐祿因患急性菌痢而病亡,這一年,金庸只有13歲。
金庸的繼母顧秀英原是查家的丫鬟「月雲」。顧秀英11歲時押給查家的,起先伺候金庸的祖母。20多歲時被母親領回,後來去了上海做女傭,因而,查家逃難時她沒有跟著過江。徐祿病亡滿3年,查樞卿續弦,小他17歲的顧秀英便做了他的新妻子,擔當起撫育幼子的責任
『叄』 水滸傳武功排名
第一名:杜壆。
杜壆是王慶手下的一位元帥(或稱為西陣主帥)。把杜壆排在第一名的位置,主要是因為杜壆需要盧俊義加上孫安二人才擺得平。
第二名:盧俊義。
盧俊義號稱「河北三絕」「棍棒天下無雙」。盧俊義的養子兼徒弟燕青,還稱是小廝撲(相撲)天下第一!
第三就是背鍋俠史文恭了,史文恭二十回合就然秦明力怯,創下了全書最快的速敗梁山五虎的記錄。當要注意一點,秦明二十回合力怯並不代表史文恭二十回合只上就能拿下秦明,而是說二十回合讓秦明見識到了彼此的差距。當然,秦明打不過的敵人,林沖、魯智深、呼延灼也就打不過,別在yy什麼林沖能打過史文恭的美夢了。
史文恭
史文恭雖然最後的結局是比較慘的,但是作為周侗的徒弟,沒有一個武功差的,因此史文恭也是高手中的高手。雖然在與自己的師哥對決中戰敗,但是在水滸傳中,其武藝還是非常強大的。僅僅用了20回合就將五虎將之一的秦明打敗,可見其武力絕對是第一流的。
『肆』 包公力邀歐陽春加入開封府,為何他堅持拒絕呢
北俠歐陽春是《三俠五義》系列小說中比較神秘的角色,他作為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其背景來歷模糊,行為作風大異於常人。他是三俠之一,與南俠展昭並稱,卻極少在北方地區活動。
小說中歐陽春多活動在江南,蘇杭一帶是經常出現的地方,到湖北和湖南的次數也不少。反倒是真正的北方大地,我們很難見到他的故事。他功夫高強,尤其是擅長氣功,被讀者譽為小說中的最強者。
可拋開武功和武林身份地位不談,歐陽春和皇甫端又是高度一致的。比如歐陽春被成為北俠,卻多在江南蘇杭一帶行走的疑問。如果放在皇甫端身上,那就不是疑問了。皇甫瑞是幽州人,在東昌府當獸醫。
無論是幽州還是東昌府,都是華北地面上的城市,說是北俠非常貼切。如果僅僅以歐陽春活動的蘇杭一帶來判斷,那歐陽春應該叫南俠,他比展昭的家鄉常州都還要往南。
『伍』 傳說有五俠,南俠是展昭,其他四俠分別是誰呢
應該是三俠,分別是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和丁兆蕙兩兄弟。
首先說說北俠歐陽春,歐陽春是三俠中武功最高的,連展昭都打不過他,可見氣實力不容小覷。他還會點穴,憑著一把寶刀橫貫江湖無敵手。此人特別仗義,自有一番英雄氣概。特點是長長的紫色胡須,被江湖人稱紫髯伯。雖然他長得五大三粗挺瘮人的,但是這個人性格卻是非常敦實的,特別喜歡小孩子,跟他的形象有些不符合。
這些人物都是出自於宋朝的小說《三俠五義》,除了三俠,還有五義,所謂的五義就是指五鼠,分別是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三俠五義》以包拯為原型,描繪了真實的宋朝,反映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陸』 蘇軾是個什麼樣的人
蘇軾是一個敢於創造的人,也是一個重視發現和培養人才的人。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
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柒』 南俠展昭與北俠歐陽春哪個更厲害
稱呼南北俠客,江湖聲譽是屬於齊名,武功上則是北俠歐陽春厲害。
《白眉大俠》中飛劍仙救人那一段,明顯南俠客比北俠略低,因為畢竟最後是北俠驚嚇走的飛劍仙。同樣,南俠展昭與白玉堂平手,但白玉堂在歐陽春手下走不了一個回合。
南俠展昭,古典名著《三俠五義》里的主要人物,三俠之一的南俠,綽號 御貓。家住常州武進縣人士,娶妻丁氏雙俠之妹,女俠丁月華。出場時二十歲左右,耀武樓封官時三旬以內年紀,曾多次救包公於危難。
歐陽春是中國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號北俠,綽號紫髯伯,使龜靈七寶刀,與南俠展昭、 雙俠丁兆蘭、丁兆蕙,陷空島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並稱三俠五義。武功是這些人中最高的,實力不遜於展昭。會點穴,九環鋼刀打遍江湖無敵手。
所謂「俠之古道」,指的是相對於明清之際俠客世俗化之前較古的俠客道德追求,主要是先秦以至唐一段的俠客之道。它主要由儒、墨、道、佛等幾家思想雜糅,依俠客意識,取其所屬,自成一派,包含著仁者無敵,勇者無懼的自信,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的志氣,「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曠達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襟懷。
如果說《三俠五義》中還有幾人有古俠風范的話,北俠歐陽春無疑是其中之表率。歐陽春的表現,無一處不閃耀著古俠的光彩。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臨難毋苟免,臨財毋苟得」,「四海之內皆兄弟」。古之俠客欣賞其曠達、剛健的精神,將其納入古俠之道當中,並身體力行之。抱關侯贏,鼓刀朱亥,朱家避季,劇孟助周,無一不是俠客之範例。應該說,歐陽春堅定地守護著這些已被多數俠客遺忘的俠之道義。花沖被擒,歐陽春應居首功,但至縣府,北俠以「你們官事,我不便混在裡面」為辭,悄然遠去。及馬強伏法,其惡仆誣北俠夤夜打搶,使案件一時撲朔迷離,難以了結。北俠不避污名,上京自陳真相,撥雲見日,使馬強垂死掙扎的迷夢破滅。面對南俠、雙俠、智化等眾多同道,北俠一律謙遜待之,敦厚處之,即使遇到丁兆蘭之誤解輕視,白玉堂之步步緊逼,歐陽春也只點到為止,不以為甚,為兄弟留臉面,已非尋常俠客心胸能及。墨家提倡「兼愛」,「非攻」,不避艱險,急人之難,並賦予了俠者替天行道,仗義執言,不得已方兵刃相見的思想,從而在道德上與妄殺、嗜殺之輩劃清界限。在《墨子?公輸般》一文中,墨子先以「五不之辯」力勸公輸般,繼之以沙盤攻防震懾公輸般和楚王,終使其放棄攻宋。而救宋之後,墨子過宋避雨,宋之守閭者不納,使墨子淋成落湯雞。比之墨子,歐陽春的結局算是喜劇的。當白玉堂身挾聖旨相諭,一再逼迫歐陽春時,歐陽春先禮讓三先,再以點穴奇術小懲大戒,最後以德抱怨,三救白玉堂,並為之設身處地地出謀劃策,以成全白玉堂的官差。真正作到「兼天下之愛」,「而以攻為非攻」的古俠之道。